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2024-04-2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精选10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陈梅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的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

二、新课导入(一)导入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导入上仍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直接跳过进入新授内容,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导课总是千篇一律 ———“上一课我们讲了„„,这一课我们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还有些教师太过于注重课堂导入,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导入部分,以至于在新授部分的时间太紧张,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更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低年级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常用方法 依据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低年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教师自我的优势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特色的导入。本课题同时也要研究不同教学内容最适合哪种导入方法。常用的导入方法有:

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指运用语言、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很快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把学生关注的事请入课堂,比如奥运会、大地震、购物等。二是从故事导入,由故事中抽出其中的数学信息导入新课。三是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趣情境,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动态的情境。

2、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法是指在新的教学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新的教学中。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但是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无从下手,也就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思考,从而也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解决悬念问题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3、以旧引新导入 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性本来就是数学知识的一大特点,它环环相扣,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成为新的知识,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如果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因而,教学要善于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并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常见的做法有: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对上一节所讲的内容,概括的小结一下,扼要地复述出旧知识之后,进而提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索。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3、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是依据数学知识特点而定的,但也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如同游戏、情境等结合起来,让学生高兴地复习旧知,伴随着成就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4、开门见山导入

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点明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可能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适合中高年级,低年级还是要相对趣味性足一些的。

5、趣味活动导入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由于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持久性不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导入过程时,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儿歌、游戏等手段进行尝试教学,让小朋友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数学内容。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我是这样的导入: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游戏,今天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师生互动。“数字对对碰”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以此入手复习10的组成,旨在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铺垫,同时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低年级教学导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1、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另外针对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设计问题要新颖、有趣

导入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这里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刺激,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新颖的导入往往能出奇制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炼、简洁

简洁性是导入艺术的基本特征。导入的简洁精炼一方面要求教师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它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运用简洁的语言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为课程的成功做铺垫。合理的导入时间约在五分钟左右。

三、探索新知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可学生间相互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巩固练习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同时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变式,让学生在纠错、“陷阱”中,得以对知识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思辨力。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易错题、变式题,在“示错”、“纠错”中让学生认清各种错误,以提前敲响警钟。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教师要强调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指出下一步要求。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篇2: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本次“有效教学模式”的培训学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环节一: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区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问题,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只有带着目的听课,学生才会有充分的准备接受课堂教学,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所以在学习时,学生有必要提前预习新内容。其实不仅是学生需要预习,教师更需要“预习”,备课就是教师的“预习”。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总结经验的过程,只有不断收集资料,不断处理教材、确定教法,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备课不仅是讲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环节二:课堂学习。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听老师讲解,就能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环节三:课后复习。大教育家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这都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复习。课后复习的目标任务是:查漏补缺、夯实“双基”、提高能力、促进发展。在获取新知时,学生一时间难以牢固掌握,有的可能还属于“夹生饭”,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复习,加以巩固和消化。同时,利用复习,还能重新构建和巩固单

一、零散的知识,使其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环节四:作业检测巩固。作业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是对知识掌握的反馈,是学生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作业,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抓住重点问题,不能脱离课堂知识,不能漫无边际,要有针对性。同时作业量不宜过多,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率,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

篇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环节

一、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 增强备课的有效性

只有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 才能增强备课的有效性, 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 可以建立以年级为单位的初中数学集体备课小组,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由一个教师负责整体介绍, 而其他几位教师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 整个备课小组中的教师都能够发表见解, 形成一致的建议, 共同做好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 其中的一个教师可以开始讲课, 而由另外的几位教师听。在课堂结束之后, 所有教师共同交流, 指出还存在哪些地方必须进行改进, 在改进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 以便探索出最佳的教学方法, 真正符合新一轮的教学需要。

然而, 备课过程也不应该千篇一律, 而应该结合教师自身所带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合理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例如, 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备课的过程中,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确定重难点:要教会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就要把握重难点。 (3) 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并且安排相关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保证所有的学生在听完这节课后, 都能够真正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 课后反思: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状况写出课后反思, 也要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郭沫若曾经说过:“爱好出勤奋, 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可以抓住导入环节设置悬念,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具体来说, 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小华去购买礼物, 在选择包装盒的过程中发现下面的难题:包装盒的高是8厘米, 底面是边长等于3厘米的正方形, 如果在包装盒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 请问底边边长必须达到多长的时候才可以保证包装盒的体积增加200立方厘米?”通过这种课堂导入方式, 学生就能够被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所吸引, 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 提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效率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由许多个问题贯穿起来的, 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的好坏是直接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问的质量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设计出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并且具备启发性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提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尽量地设计一些让学生进行思考解决的问题, 比如, 在“分式”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学过了整式, 现在又学习了分式, 请大家思考并总结一下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进行回答。而对于学生的回答情况, 只要没有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那么, 教师就不应该予以否定, 而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到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逐渐引导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综上所述, 本文探索了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环节, 提出了几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深入探索和研究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 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例析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 2009 (08) .

[2]邵建洪.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02) .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 2010 (08) .

[4]唐铁.基于有效教学的初中数学复习课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 2010 (06) .

篇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价值追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07-01

当前的数学课堂仍然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遏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从“有效教学”这个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探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改变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最大受益产出为归宿,以规律性的教学策略为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及“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因此,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精彩导入,激活思维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既能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5的乘法口诀》时,笔者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的特点,让他们猜谜语:“十个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学生很快猜出。笔者说:“我们的小手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这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入手,让学生填表:一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两只手有多少个手指?三只呢?四只呢……并试着说出算式。当学生说出一部分后,笔者再让全班学生一起动笔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这样情境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地学习,为后面编制5的乘法口诀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预设,有效生成

构建有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教师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调整预设方案,促进学生深入探索,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学生们情绪高涨,有的认为和底有关,有的认为与底边的高有关,有的认为与斜边有关。但一个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尽管超出了原有的预设,但笔者没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及时调整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验证。这样,巧妙选择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恰当引导,促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

(三)动手操作,探究实践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诱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思考、用数学知识思维。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来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并借助图形语言去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件。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有效练习,提高效率

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精心设计新颖有趣、多元化、个性化的练习,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制作一份2014年的年历卡。(1)圈一圈,在年历卡上分别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2)看一看,父母和自己出生的那个月各有多少天?(3)想一想,从出生到现在,你碰到过几个闰年?分别是哪几年?这样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效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师应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力的提升为根本,将新课程理念具体化为现实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形态,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5: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承德县第二小学 宋小荣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具有如下性质: 1.生活性

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了当今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2.现实性

儿童的数学是他们的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的构成之中,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的时间活动之中。这些“现实”是小学数学课程的起点,也是儿童获得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时间的节点。课程的任务是构建抽象与现实的连续体。3.应验性

数学教育应当成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而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进行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超越局部的、非单纯接受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能力和情感。

1.培养公民数学素养是基本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就像今天的识字、阅读一样,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了时代的要求。2.培养数学思维是实现数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点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具体来说,数学思维就是一数和形及其结构关系为思维对象,以数学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是以数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完全)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并能用词语或符号加以逻辑地表达的思维方式。

数学形象思维是以数学的表象、直感、现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比较、分类、类比、联想、(不完全)归纳、猜想为主要方法,并主要通过对形象材料的意识加工而得到领会的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性和想象性为主要特征,其思维过程带有整体的思考、模糊判别的合情推理的倾向。

数学直觉思维是包括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两种独立表现形式,能够迅速直接地洞察或领悟对象性质的思维方式。它们以思维的跳跃性或突发性为主要特征。3.提高将数学应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是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

数学教育目标是为了拓展人的空间,包括数学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拓展数学空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拓展人的一般生活空间,使人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显然,数学对每一个普通公民来说都有价值。

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有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好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我的教学流程是: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所谓分工就是当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会不知所措。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五、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任何的极端运用都会导致教学生态的破坏与教学的低率。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也提到了: “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4、称号式:另外,还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评价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不仅要反映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反映学习过程。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六、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篇6: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在备课时就要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沁园春?雪》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1.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点。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重视读且要运用多种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孙权劝学》):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春》):

(一)美读――基础环节;

(二)悟读――理解环节;

(三)赏读――深层理解;

(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黄河颂》):

(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

(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

(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

(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

(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

(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例《风筝》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参考文献:

篇7: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是指教师在进入正课之前所进行的铺垫。

要求:导入应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和引起关注,达到揭示课题,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目的。

操作:可以是复习旧知,揭示新课;可以递进导入,引入新课;可以是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也可以是用视频、材料、漫画、动画、活动、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课型灵活安排。

导入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

二、出示目标

出示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目标。

要求:

1、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2、落实“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

3、目标明确具体,高度概括,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学习目标的表述最好不要用模糊性动词,如:了解„,理解„等,可多用具体性动词,如:记忆„,背诵„找出„等进行直观表述。

操作:

1、可用投影、张贴、板书等方式完成,但务求学生能够牢记于心。

2、可用学生齐读或教师口述的方式进行学习目标强化感知,加深印象。

3、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分步出示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各个阶段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出示和解读时间一般控制在1-2分钟。

三、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可依据自学时间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两种形式,通过自学要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自主学习要有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自学指导或自学提纲须具有自学指导作用,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自学后应做的自学效果检测题等。

操作:

1、在一节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次或多次学生自学,每次自学指导必须有相应的自学指导题,自学指导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批注式阅读后独立完成(用书的要求合上书本)导学案或课件等上面的自学指导题,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释疑打下基础。

各阶段自学时间总和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四、合作交流

要求: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构建要科学。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

2、组员分工要明确。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不同学科的小组活动中有不同的任务和分工。

3、合作时机要恰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任务时,学生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单元整理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时,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想不到多种答案时等情况可以考虑小组合作。

4、合作要求要清楚。

5、合作时间要充分。

6、教师指导要及时。

7、评价方式要优化。既关注对个人的评价,还要关注对小组的评价。

操作:

1、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学习小组交流前,小组成员可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

合作交流时间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而定。

五、展示汇报

要求:展示汇报时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交流的情况,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而不是个人的)在班上进行展示汇报。

操作:

1、展示汇报时可由组内中心发言人通过问答、上台板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最后形成班上的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同时还可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

2、对于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和训练中的错题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点拨、解答释疑。

展示提升时间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而定。

六、问题设计

课题导入、自主学习等各个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班情、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2、“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利于思考,富于启迪)。

3、“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强化“双基”,突出重难点)。

4、“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

6、“问题”设计的创新性(强化思维,求异创新)。

七、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在进行当堂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形式要多样。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当堂训练活动。如语文、英语等学科可采用问答、背诵、默写、听写等训练形式;数学、科学等学科可采用做检测题、实验等训练形式。训练题目的呈现可以投影展示,可利用练习册、全优课堂,也可以利用导学案。学生答题形式可笔答、板书、口答、抢答等等。

2、训练时机要灵活。当堂训练应贯穿一节课始终,灵活机动,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可以每次自学后逐一训练,即分步训练,但上课结束前必须进行一次综合检测。

3、训练时间要充分。

4、题目要分层。训练题目可实行分层布置,训练题可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等。

5、题目要应标。检测题要对应、回访学习目标。

6、做题要限时。训练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7、信息要反馈。当堂训练后,及时反馈矫正,力争做到堂堂清。

各阶段训练时间总和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八、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系统图表,并适时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篇8: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1. 听 懂

何谓听懂? 听懂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既能说出要点,头尾相接, 又能理解其义. 常听一些学生说:“课上内容我听懂了,但作业就是做不出来.”其实,这些学生并没有真的听懂,充其量也不过是似是而非的假懂.懂是什么? 钱伟长先生说得好:“七七四十九者,乃七个七加起来等于四十九也.”懂就是理解,懂绝不是死记硬背,即使某些内容被记住了,但仍有可能还是不懂.真正的听懂,反映在两个方面:一要看学生能否把概念、规律及知识性材料等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能说出关键要点,这是懂的低级层次;二要看学生是否真的将知识理解了.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就会对似是而非的说法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而且会说出对的依据和错的道理.

那么怎样教学生才会听懂呢? 只有当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的引导分析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才会听懂. 如果教师创设的各种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那么学生的听懂理解就更为容易.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学生,琢磨学生,设法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细节都设计好处理好.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高.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遵循从生活走向数学、再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数学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跟上时代的需要. 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引课, 首先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或事实中导出来,并通过去伪存真的集体诊断来抽象概括出数学的 公式、法则、定理等等,如果能利用实验动手操作来体会这些数学原理,那么,听懂理解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事实证明:在动手做中学比教师的详尽分析要好.

其次, 教师必须善于抓住可供学生探究的素材与契机,通过激趣设疑引发探究动机,通过亲历实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实践证明,在探究中学习数学是感悟数学思维方法最有效的手段.实例1:试卷上有道题错误率极高,已知a,b,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且满足a2c2- b2c2=a2- b4,则三角形是 ( ).

A. 直角三角 形B. 等腰三角 形C. 等腰直角 三角形D.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针对该题我采用了放下去探究改错的方法,实践效果很好,现摘录回放师生互动片段.

师(下用字母T表示)问:××同学,请你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若a·b = 0,则a,b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2)若a2+b2= 0,则a,b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下用字母S表示)答:(1)中a,b应该是有一个为0就可以了,即a = 0或b = 0;而(2)中必须a,b同时为0,即a =0并且b = 0. 完美的回答!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所以我选择D.

等他解完回到座位上,我继续提问:请大家比较黑板上的两种做法,说说你的看法? 下面一片茫然!

T:那谁能说说黑板上两名同学的做法中的不妥之处 ,当然是你自己的观点?

S2举手发言:老师,我觉得S1的问题出在a2- b2的去掉上.

T:那老师问你 ,两边都有这样的式子呀 ,为什么 (a2 - b2)不能去掉呢? S2回答不出. 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助他解释一下呢? 又是一片茫然!

T引导 :我们一起来看看S1的(a2- b2) 究竟是怎样消失的.谁告诉老师,(a2- b2)是如何去掉的 ?

学生举手回答: 两边除以a2- b2,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书写出来

利用红色笔显示一下,学生有反应了,开始与同伴议论,过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发言:两边除以(a2- b2)不能为0,但在原来的式子里是可以为0的, 所以只能把它提取公因式,然后得到上面a·b = 0的等式,便可以解出两种情况.

T:回答得漂亮,都听懂了吧?

S:听懂了!

作为教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学生真懂的试金石是什么呢? 就是看他们能否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说出所以然.若用题海战术或许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使学生应试获得高分,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削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其学习能力的缺失,最终“要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2. 学 会

什么叫“会”? 会就是在懂的基础上能进行推理、分析、归纳、综合,能独立解决新情境下的同类问题.“会”是通过类型题的求解、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主动习得.要使学生会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科学选题,过程示范,把符合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数学课堂离不开例题解析,怎样解析? 在引导审题完毕后,就要让学生知道解题思路的切入口(起点)在哪里,而这个切入口不要简单地告知学生,应该在提问引导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悟出.教师要揭示解题思维过程中各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为什么要这样想. 有时还可以仿照错的思路或繁难复杂的思路去想一想,做一做.总之,要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往往可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师在分析例题过程中,还要指出哪些是关键词,以便让学生回头看题目时能清晰地了解到教师示范解题的思路,从而起到帮助学生总结出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至此,学生还没有“学会”,因为学生要学会自主运用,还必须先内化教师的传承.所以,当教师讲完一道典型例题后,还需要用同类习题让学生再独立仿照做一次, 并与教师的示范过程进行对比,从而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这种对应训练,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解题过程中自觉体会感悟思维过程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像记住行进中的路标一样记住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坦率地讲:对“会”的理解,学生是不清晰的,需要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同时渗透解题的思维方法. 例如运用发散思维来定义正方形的互动片段如下:

T: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家非常熟悉的四边形———正方形,请同学们根据小学里学过的知识,画一个你心目中的正方形.

S:学生随后就画出来了.

T:类比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正方形呢?

S答 :先给它定义 ,然后研究它的性质.T:说得对 ! 那么谁能来给正方形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呢? S3发言: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T:这名同学说得对不对? 对照你的图形,是不是符合这样的特征?学生齐声回答:是的.T:好!这名同学给出了一个正方形的定义.还有没有其他的定义呢? S4举手发言: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T: 这名同学说得怎么样? 学生齐声:也对啊! T:对! 又给出了一种定义方式! 还有吗? S5举手: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也是正方形.T:这样定义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举手:对的,因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跟上面两名同学说的其实是一样的.T:回答得非常棒! 还有吗? S6举手:四个角是直角且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立马又有一名同学举手: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气氛相当热烈.T:同学们真聪明!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书上是怎样定义正方形的,发现跟上面第三种定义是一样的,真棒! 其实不同版本的教材定义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华师版教材,它就是用的第四种定义. 可见同学们有多厉害啦!

T:下一步我们该来研究正方形的性质了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正方形会有哪些性质?

S:太简单了 ,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

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是为学生自主归并服务的,从不同角度去定义正方形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要求,这样,对正方形性质的学习就起到了联想迁徙的作用,学习效果必定良好.

当然,要使学生确实“学会”,并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通常还需要有一定量的训练,练什么? 练同类变式题.练多少为宜? 实践表明,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练2~3题即可, 有的学生须练3~5题才行. 老师在这些训练作业的批改中,可以发现“真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而对错题的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调整自己教学手段的方法,特别是涉及解题关键的细节,对这些细节的重点讲评,可以起到索源正本的作用.同时再选同类习题进行矫正巩固.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就相应得到切实的提高.

数学课中例题、习题的选配是一项技巧性工作,每备一道题必须备好具有层次性的变式题3~4道, 一是当作业用,二是矫正巩固用,三是作为拓展提高用.但过多的练习训练也只是起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提高思维能力并无帮助.因此把握好作业量这个度尤其重要,否则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又增加了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这与我们老师的初愿是背道而驰的.

3. 省 悟

什么叫省悟? 省悟就是通过反思对事物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具体地讲,就是对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布置学生做适量的解题练习,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某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并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这种状态就称作省悟.简单地理解“悟”,就是指能运用知识主动迁移,并能解决某一类问题.

“悟”的产生与教师的选题训练有密切的关系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如何选题是个大问题,该选什么样的习题给学生训练? 其实,中考命题人员与数学任课老师在选择题目的思维层次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们选题目是为了让学生能从不同视角去提炼出对某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养成较为科学的解题习惯,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命题人员选题,一是为了检查学生双基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习水平高低, 二是为了高一级学校的选拔,他们的命题大多符合“基本灵活”这样的原则.因此某些教师猜题、押题式的选题方式,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与目前的减负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要引起我们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着力去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思维规律,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学生才会学得愉快,同时在新情境下的问题呈现时, 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从容应对,而不至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败下阵来.

综上分析,在数学课堂上只有优化了教学过程,关注了细节处理,对听懂、学会、省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师自己的课堂中不断践行,才能产生理想的课效,学生的发展也就在其中实现.

倘若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悟性较高的老师来说,可以通过自我诊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但也有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会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甚至自我感觉很好,这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达标培训了.教师的主动学习非常重要,一方面必须留意观察身边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只要善于学习,努力进取,课效的提高、教学技能的提升总有一天会实现.

篇9: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能通过代数式变形和等式变形辨别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列出具体情境中的方程,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概括、类比的能力;通过经历代数式变形和等式变形,培养学生化归的数学思想。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作用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解决问题中合作学习与广泛交流的重要性,感受方程模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渗透类比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

1.教师活动:课前准备:(1)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一切事物间的数量关系都能用方程解决吗?(2)有关新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课前:(1)布置探究问题;(2)提供查询方向,将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引导、加工、组合。

2.学生活动:(1)学生课前根据教师的问题通过多渠道查询(如网络、图书馆、个人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他人等等),准备答案及素材;(2)亲身体验有趣而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观点、看法;(3)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并与教师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加工信息,写出结论。

【简析:使学生通过收集和思考问题,尽快地投入到对新概念的探究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创造欲望,将获得的材料、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喜欢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教学活动:学生举例收集(选择部分内容):

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1)一个两位数,十位数比个位数大3,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7,求这个两位数。设个位上的数字为x,根据题意得__________ 。

(2)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15,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根据题意得__________ 。

(3) 甲、乙两人做某种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3个,甲做45个零件的时间与乙做30个零件的时间相同,问乙每小时做多少个?设乙每小时做x个,根据题意得甲__________ 。

(4)如图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m,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求花圃的长和宽。

设与墙垂直的一边为xm,则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m根据题意得__________ 。

【简析: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作对比,为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数学化,与学生共同从中提炼出上述问题的共性特征: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指数幂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二、提出数学新概念

教师活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指数幂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三、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

1.教师活动,学生练习。

例1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1-x2=0 (2)2(x2-1)=3y (3)2x2-3x-1=0

(4)+=0 (5)(x+3)2=(x-2)2 (6)ax2=5-4x(a≠0的常数)

(7)ax2+bx+c=0 (a、b、c为常数,a≠0)

2.学生判断结束后还可观察第(1)和(3)两个方程在形式上有何特点,进而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教师活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ax2+bx+c=0 (a≠0,a,b,c是常数)的形式。这种形式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次项系数b和常数项c可取任意实数,而二次项系数a必须是不等于0的实数。

【简析:通过揭示新概念内涵、外延及其与旧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使学生关注“一元二次方程”获得的途径;这番阅历使学生所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感人。】

四、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

1.教师活动:

例2 把下列关于x的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和一次项系数。

(1)2x2-x=2 (2)2(x-1)(x+1)=3x (3)3x2+mx-2x=3m

变式训练:已知关于x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的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5,则这个方程为: .

2.能力提升:

(1)若方程mx2-x=2-3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为__________ 。

若方程式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___ 。

(2)若关于x的方程(m-2)x|m|+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___ ;

(3)若关于x的方程(m-2)xm2-2+mx=7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___ ;若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取值为__________ 。

3.拓展延伸:

(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5m=0有一个解是2,m的值。

(2)若a是一元二次方程x2-3x-4=0的一个根,求2a2-6a+1的值。

例2学生单独完成,老师选代表回答,考查学生对于一般形式的掌握程度。化成一般式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再配2题进行练习,加上前面预习题中4题能够较好地突破重点。能力提升部分的问题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常见题型,通过此题让学生加深对定义和一般形式的理解,为其他字母系数问题做好准备。其中第3题的第二问需进行分类讨论,开拓学生思维,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得到升华。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讨论,小组将讨论结果在小黑板上进行展示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简析:引进“变式训练”教学:(1)不但将学生的练习巩固,化整为零,同时进行了整理分化以达到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明确、清晰的描述。(2)“变式”带来的“对比式”教学: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知识的迁移,领会蕴含其中的方法要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概括、类比的能力;通过经历代数式变形和等式变形,培养学生化归的数学思想。】

篇10: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主要课堂互动形式,其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教师要认识到有效提问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帮助小学生树立数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班化数学教学有效提问基本要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0-01

前言

课堂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借助课堂提问,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和考查。教学水平的制约,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诉求,对问题内容和提问时间、提问对象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立足教材,巧妙提问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首先,教师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进而明确课堂提问的本质目的,借助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开阔数学学习思维;其次,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基础,对课堂问题进行合理设置;第三,换位思考,从山区学校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和指导。

2.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

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性。问题氛围营造,既要立足于数学教学内容,又要对小学生的兴趣进行考量,进而引导其进行思考,达到数学教学目的。同时,教师也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趣味性,使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进行思考和回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实例1:最近学生喜欢看《熊出没》,我就将动画片中的素材,应用到数学课堂中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激情。长方形周长教学过程中,我选择这样设计课堂问题:有一天,光头强在家里看足球比赛,小松鼠站在光头强家的窗外。光头强家的窗户是长方形的,窗户的长是30cm,宽是50cm,请问光头强家的窗户周长是多少?

实例2:在图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课桌面、窗户、电视机和冰箱等进行观察,帮助他们创设几何情境,丰富数学生活体验培养小学生的图形学习意识。教师也可以将不同形状的几何物体带入课堂中,确保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3.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

小班化教学,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在教学和课堂提问过程中,要兼顾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也让学生作为提问者对课堂教学进行质疑,从而帮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理解、辩析和掌握。教师要从两个方面训练小学生的课堂提问技能。

首先,训练学生的课堂提问勇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由于缺乏勇气,学生很少对老师的日常教学进行质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课堂问题氛围,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引导小学生进行大胆质疑。

其次,培养小学生的课堂提问技巧。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进而帮助他们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不断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观察,进而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例如,在圆柱表面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假设一个笔筒的底面半径为5cm,高为9cm,这个笔筒的表面积是多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拿一个笔筒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会有部分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笔筒是没有盖子的,它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是一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吗?通过形象直观的实物,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和提问,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解题热情,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很大的关联性。小班化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关注每一个学生进行兼顾,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堂问题进行设置,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敢于对所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进而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促进我国整体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品检员转正申请书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