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2024-05-05

留白(精选十篇)

留白 篇1

留白, 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艺术创作中, 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 作者会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求其空灵, 虚中求实。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 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的倾向。大胆的留白, 正是体现了作者对欣赏者的理解与信任。

触类旁通, 艺术留白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迪。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操作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正是课堂教学中讲究的留白艺术。

教材留白活化资源

教材留白体现了其开放性、引领性和生成性特点, 它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创造和发展的空间。留白有利于实践探索和对话互动, 师生在寻找、解读、填补留白的过程中相互敞开心扉, 相互启发激励, 相互发现、拓展、活化和深化教材,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材的再创作和再建构。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实验教材采用了“大主题、小任务”的编排方式, 在动手做、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中藏匿着许许多多意犹未尽的缺口, 在似乎“虚无”的空白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实”与“有”, 给师生创设了无限遐想和创造的空间。

1. 解读留白挖掘内涵

教材留白的方式很多, 蕴涵着多重意义:有计划的发展性留白, 有对观察结果的留白, 有侧重于操作性的留白, 还有旨在激活想象、引发思考的省略性留白……教材中的每一处留白都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面对这些留白, 我们教师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加以思考, 深刻领会编者意图, 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 小学教材中安排的“观察家”栏目, 就是编者注重对观察结果的留白。在《画图工具任选用》一课, “观察家”就提出了“用不同形状的刷子画线, 看看线条端点有什么特点”的观察留白。针对留白, 我首先冷静思索编者在此处安排这一观察留白的目的是什么。当我明确留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线条端点与刷子样式的联系后, 我又思考该通过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于是, 在此处我设置了一个尝试探究的小操作, 出示一幅用不同刷子样式绘制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刷子样式与绘制线条端点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自由的操作和体验中, 学生发现了用不同样式的刷子绘制线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从而掌握了刷子的使用技巧。

2.填补留白创意建构

教材的留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行动、反思、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 就实现了对教材富有创意的建构。

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初学相片处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处留白:利用“画图”软件, 同学们还可以在相片上添加标题字、对相片进行缩放等处理,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对自己拍摄的数码相片进行适当处理。借助这一留白, 我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用数码相机为他们抓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教学时, 我就充分利用这些数码相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对相片进行观察、对比, 指出数码相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提出画面修改建议。学生进而自主探究、交流、汇报、演示。经过一系列自主活动, 数码相片变精美了, 学生的兴致高涨了, 学生的创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学留白创造资源

新课程提倡洗练的粗线条设计, 教师在教学时留出足够的空白, 会收获更多生成的喜悦, 让蓝天白云般的课堂拥有更多自由创作与尝试的时空。课堂教学的留白, 是动静的和谐, 是张驰的结合。

1.知识留白给予学生自主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 教师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探险。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进行《认识演示文稿》一课的教学时,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基于此, 我采取了“探秘作品”的方式展开教学。课始, 我引导学生欣赏上一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演示文稿作品。学生立刻被这种声情并茂的演示形式所吸引, 一种学习的欲望在内心涌动。此时, 我有意留下空白, 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演示文稿作品的源程序。这样, 在学生大胆的尝试、猜想、交流和总结过程中, 他们的思维拓展了, 对新知的发现与运用也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期。

2. 引入留白给予学生注意权

巧妙的引入, 能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引入不能千篇一律, 应根据具体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时以问题引入、有时以作品引入、有时以视频引入、有时以谜语引入……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教师都应试图为学生留下一些空白点, 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 《有趣的符号表情》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符号表情的制作, 使学生掌握特殊字符和大写字母的输入。上课伊始, 我注视学生片刻, 之后轻轻地走到电脑前, 端坐在座位上。瞬间, 教室安静了下来, 只听到我熟练地敲击键盘的声音, 所有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大屏幕。孩子们的眼神好像在说:“大屏幕上会出现什么?”“老师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在这里, 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 但这简单的引入却造成了悬念, 让学生产生了心理期待,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 提问留白给予学生思考权

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问题一提出, 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 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记得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 可增加学生的信心, 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意识地停顿, 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让他们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 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4. 操作留白给予学生创作权

信息技术课具有操作性强的显著特点。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技能, 都需要在操作中完成。学生对操作的兴趣和热情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操作效果。因此, 教师应巧妙安排操作练习, 并适时为操作留有空白, 好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去填补、去创新。

还以《有趣的符号表情》一课为例,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大写字母和字符的输入方法后, 我巧设了4个练习: (1) 基础练习, 要求学生试着完成4种简单表情的绘制。 (2) 综合练习,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1种~2种复杂表情进行绘制, 可独立完成也可与同学合作。 (3) 提高练习, 要求学生发现并探索出一些不常用符号的绘制方法。 (4) 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绘制喜欢的符号表情。巧妙的练习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和想象的空间, 释放了学生操作的热情, 随着操作的步步深入, 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 创造出了更多丰富有趣的符号表情。

留白随笔 篇2

有个彩陶盆,名叫留白。好怪的名字。不过,看了东西后,就释然了。

一进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就摆放在一隅。不大,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好像一顶安全帽。

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涡。没有出现第四排水涡,就戛然而止,留下了一半空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典型特征。《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五千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这里面也包含了留白的价值。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一反常态,令人惊叹。

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么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来人在书法、绘画、文章中常用的技巧,没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留白是5年前在甘肃临洮某施工现场发现的,发现者见是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认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感兴趣的.人很少。藏家讲究品相,器形完整,画工精美,是首选,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但这件彩陶盆的价值,还是被一眼看中。

其实,留白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寥寥。周一早上,同事驾车上班路上发生刮擦,烦恼好几日,都是距离太近惹的祸。在我看来,保持距离便是为生活留白。有距离,则产生美。

留白 篇3

关键词:留白;地理兴趣;释疑解难能力;地理信心;教学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35-2

地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达成在无声中实现有效教学最大化。

一、利用媒体展示,预设“留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愉快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首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唤醒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呢?初一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课堂创设多元化的情感空间,才会使能力的形成融汇于统一的整体布局中,才会使学生在充满情感、美感、和想象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体验,从而发现学习的乐趣。围绕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学问。万事开头难,似乎第一天教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无从入手,慢慢地学会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让小朋友体会学校游戏更有趣。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象听“天书”不足为奇,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媒体展示,结合已有知识,预设“留白”,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课堂。

如在讲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中的地球?水球?时,当教师刚引出主题,学生疑团重重,课堂内立马喧哗一片,教师利用媒体展示二幅投影图《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二分钟“留白”,学生茅塞顿开:我们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二分钟“留白”,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于初一学生刚涉地理,抓住初一学生好奇性强、知识面不广的特征,教学时要浅入深出。比如学生在学习地球与水球之间柳暗花明之时,教师又巧設“留白”进行讨论,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学生略加思考正确地问答了。运用“留白”既节时又提效,既降难度又培养兴趣,既解决“天书”难题又授人以渔。

二、结合生活体验,妙设“留白”,培养学生释疑解难能力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生活离不开地理,或者说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适应当地环境的长期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的方式。初一学生尽管知识面较狭窄,但生活中的现在和过去都能记忆犹新,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妙设“留白”,勾起回忆,从生活实践中走入地理知识,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释疑解难的能力。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入课堂,让他们知道所学内容和生活息息联系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教师不仅要懂得“授人以鱼”,更要懂得“授人以渔”。为此,对一些疑难的理论,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而用生活常识来引导最好不过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抽象的理论,自主学习,找出规律。例如:在地球昼夜长短时,如果直接就给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同学只能糊涂被动地接收,但是如果用同学平时生活经验来解释就好理解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冬季作息时间表和夏季作息时间表,然后“留白”,学生根据上学和放学亲身经历,立马懂得家乡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以此理解学校作息时间变动的原因。结合生活体验,妙设“留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释疑解难能力,也为了学生一课下来“不留白”而“留白”。

三、依据学生学情,巧设“空白”难度,树立学生学习地理信心

初中地理开始采用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精神的独立性。通过教学实践看,尽管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学生仍然感觉学习地理有难度。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作为教师需围绕“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根据初中生心理特征和学情,巧设“留白”,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甜头。如讲《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以展示图片——留白——探究——结论——释疑——提升为线索,围绕“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展开教学,讲降水的概念,可以先展示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四景观、降雪一景观、降冰雹一景观,“留白”二分钟,思考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些?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二分钟回答问题(结论),展示降水量测量的过程和基本仪器,“留白”自学,提问降雨的等级?展示“雾”景观图片,“留白”思考雾是降水的形式吗?为什么?(释疑),展示“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图片,“留白”思考有哪些影响?(提升)。通过图片展示——留白——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精神的独立,树立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四、根据教学目标,适宜“留白”,实现教学达成度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留白”,其基本方式有:展示生活所见场景留白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展示生活所见场景留白设疑”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留白设疑,即,寻找问题——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留白设疑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展示图片、设置问题、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气候与人类活动”是本章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一个小结,是密切联系生活,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要理念的关键部分。根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正确地理解人类与气候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探究式学习,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习兴趣,養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正确理解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设计本框内容时,本节课力求以实例分析的方式,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全面地深化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认识,让学生对气候影响生产、生活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协调人与气候关系的重要性,给合当地气候实例开展教学,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多处运用“留白”设疑,第一处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第二处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第三处气候异常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第四处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留白 篇4

1.1 招贴设计的历史

招贴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自然创造, 文字和图形是它的语言形式, 广告与宣传是它的基本功能。中国最早的招贴是宋朝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物。印刷铜板上雕有“济南刘家功夫铺”文字, 中间为玉兔抱杵捣药图形。右四字:“认门前白”, 左四字:“兔儿为记”。下部七行二十八字说明商品质地与销售方法, 即可张贴也可作为针的包装纸, 宣传与实用齐备。此外, 中国古代的官府布告, 中世纪欧洲皇室印刷的颁布令, 教会宣扬教史的木刻海报, 亦应算是招贴的先驱。

1.2 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体现

福田繁雄, 1932年生于日本, 是日本当代平面设计师, 视觉设计大师, 长于错视手法, 被誉为日本平面设计教父, 与冈特�兰堡、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在福田繁雄设计作品中, 他所运用的留白更换不仅仅是对图形形态的简单更换, 而是对置换元素进行反复推敲, 始终保持着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达到其设计意图。在这一系列作品中, 福田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对任务的头发部分进行留白的置换。从一定距离观察这些作品, 可以辨识出海报中的人物形象。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人物的头发部分时, 它又是有不同的图形元素组成。在这里, 音符, 鸟, 马等并不相关的图形元素, 都被福田运用到他的这一系列海报中, 这些元素丰富了同一主题海报的内涵, 同事充满趣味性, 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充分运用了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体现, 让作品丰富多彩出来, 让观者深入其中。

2 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必要性

在招贴设计中为了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冲击效果, 适当的运用留白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留白是为了使黑的部分, 有文字和图片存在的部分更加突出, 衬托版面的主题。留白的多少和比例应该好好斟酌使用, 从而提升版面设计的美感。如制作一张海报, 可以采用上满下空, 上黑下白的方法进行设计, 将画面留出一些白空间, 从而形成一密一疏和上下对比的独特空间, 而不是像平常经常的广告,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面面俱到, 就感觉填满就很好, 丝毫不想浪费一点空间, 这个时候适当的留白刚刚好是高水平设计的体现;或者还可以换一种思维, 将海报的中间当对角线, 然后分割, 左右为黑白, 不一样的空间关系, 使得观者耳目一新, 从而被一张不一样的海报所吸引;另外还可以将留白更加夸张化, 这也是现代简约设计所追求的艺术审美, 可以将海报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都成为留白, 而点缀以文字和色彩等黑, 大面积的留白使用, 让人产生遐想和深思, 而主要的是黑色的内容点会更加突出, 视觉点更加显眼, 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可收到不同于中规中矩的视觉传达效果。

3 留白在招贴设计所体现的意义

3.1 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定义

在招贴设计中, 留白不仅仅是作为背景存在的, 而已和招贴设计本身有这必要联系的重要元素, 充分的利用空间, 分割设计的大小和远近以及疏密井然有序。把无关紧要的形象化繁为简, 变零为整用空白取代而已, 让观者更深刻的认识了事物, 进而使得主要元素更加突出和主题相当醒目。空间使观者深入其中, 虚实相生的处理影响着观者的思维。招贴设计中所有空间就算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的鱼一样, 虽然没有惊人的大小, 但是却缺一不可, 否则大自然的规律将破坏。一张招贴设计, 不是简简单单的把全部的空间都利用起来, 把所有需要呈现的信息都展示出来, 认为留出一点点的留白就是在浪费, 然而有意识的留白, 让主要的元素在一个招贴设计中更加的醒目的传达更加重要的信息, 适当的留白给观者想象以及回味的余地, 而不是铺满整个画面, 让观者无法直面重要的信息和元素。因此, 招贴设计需要留白, 留白在招贴设计乃至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给观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3.2 留白在招贴设计中的地位

(1) 强化主题, 烘托重点。招贴设计是表达一个完整的信息在空间有限的空间需求, 创造主体形象, 突出主题。主题巧用白色可以更突出, 更清晰, 掌握广告、信息传输和资源。招贴设计往往只有文字和图片, 但没有文字和图片的空白是很难的, 巧妙的空白, 加强转换话题, 强调重点。留白与图形文字在招贴设计中的关系, 也可以理解为正负级之间的关系。巧用空白可以承受的更突出的表现, 这样就可以正确地理解其中的信息传输的需求, 使人想起。因此留白在招贴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能使招贴设计更好地强化主题, 烘托重点。

(2) 强化招贴设计的境界。其实在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艺术中常常可见留白这一手法的运用。戏剧中的“虚空”、乐曲中的“余白”、书法中的“计白当黑”、文学中的“空白”、绘画中的“马一角, 夏半边”等等, 都是留白的艺术营造方式, 留白一样可以创造出幽远的意境和无穷的意味。留白在招贴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必不可以少的, 是创新的表现技能, 能够强化招贴设计的境界。留白在招贴中作为处理画面方法有效地对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特作用, 主要是为了衬托主题, 在该留白的地方加强重点, 信息传输和魅力使观者能迅速明确把握招贴设计的重点元素。留白也可以形成特定的艺术氛围, 升华和提高性能的招贴设计,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留白空间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如果空间不受控制, 任意使用的话, 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它会造成视觉混乱, 整个画面的破坏。在招贴设计中使用留白也需要正确把握。这是观者需要的, 而不是设计师需要的, 正确使用留白是对观者的尊重, 也是有艺术本身决定的。

摘要:平面广告设计都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 直接得表达法往往会显得单调无味, 意境是设计师在创作中孜孜以求的艺术效果, 通过留白获取意象以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可以更好地凸显画面中的虚与实。只有具有深远意境的作品才有感染力, 才能引入遐想、引人入胜, 才能使观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关键词:招标设计,留白,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福田繁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Z].海报系列 (1985年-2001年) .

[2]日·南云治嘉著, 黄雷鸣等译.视觉表现[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阿历克斯·伍·怀特著.平面设计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李敏敏著.现代平面设计简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留白》诗歌 篇5

我没有

*******

一小时前

我该做些什么

我没有

*******

一天前

我该完成什么

我没有

*******

一年前

我的计划是什么

我的半生

在徘徊什么

*******

我把多半的岁月做了留白

任脚印画出仓促的休止

戛然但无华丽

******

那些成了标本的脸

那些当作真理的存在摧残我心

就如饿狼遇见了兔子

*******

我把人生当作做戏

留白就成了的一笔重彩

就似一只杯子

空无的仅剩空气

******

为此

我嗓门沙哑

眼神逼仄

孤影模糊

连一个漂亮的转身都没有

*******

跌倒了

就挖掘属于自己的坟墓

然后

在碑上写下

速朽

*******

孤独者的孤独

悲哀者的悲哀

在这个崇尚英雄的年代

我成了典型

失败的无可挑剔的反例

*******

茫茫星辰

我若转身

被踩成尘土

就等待风的到来

那就是期待的解放

*******

我就可以飞了

到遥远的边度

连我存在的存在都无可考据

********

倏然清醒

或许

人不是艺术品

拍雾与留白 篇6

雾,在风情摄影当中的作用不小,它可以增加空间感,使景物层次分开,为了使物的效果更明显。最好要选择有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场所。雾有浓重稀薄之分,从摄影效果着眼,薄雾浓雾各有所长,薄雾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影绰绰,而浓雾则将画面局部留白,会营造出犹如中国画一般的效果。

拍雾,应用侧光或逆光,不宜用顺光。因为雾天阳光不强,没有投影,景物影调过分柔和,顺光不宜分出景物层次,而用侧光就会好得多。

雾,本身是一个由光珠组成的屏幕,比正常景物亮而反差小,所以亮度很高,拍照时要防止曝光过度而缺乏层次。用黑白片拍雾,可以加用UV镜、淡黄色滤色镜或偏振镜。用彩色片拍雾,可以使用UV镜或偏振镜,既可以适当地调节色温,又能提高清晰度,而又不失雾感。

拍摄季节、天气

拍雾最佳拍摄季节是每年的7、8月份,去之前最好查一查前后几天的天气预报或是向当地影友咨询天气情况, 连续天晴又无大风的时候, 基本上江面上都会有雾。很多影友就住在江边的小客栈里,这样早上一出门就能拍到雾。

船只调拨

另外,拍雾还有一件事需要提前安排的,那就是船。要向当地的居民租用或是通过当地的影友提前安排,最好通过当地的影友来安排,因为他们的船训练有素,无论是行船的线路还是渔者的划船动作、装束都非常配合拍摄的需要。

拍摄时刻

晨雾非常奇特,变化无常,拍摄时间从清晨五点多开始,一直到上午十点左右才散去。 雾的形态,江面上的光线

都是瞬息万变的,运气好的时候常常能碰到“耶稣光”,所以如果能事先采好点,提前到达拍摄地,准备好器材, 拍摄的时候就能有条不紊了。

曝光拍摄

另外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时时留意观察光线的变化,雾的变化以及水面的色彩变化,调整曝光值,如果对雾测光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曝光,初次拍雾者最好采用包围曝光。不要固定在一个地方,要尽量尝试在不同的位置,变换不同的角度构图。岸边的许多柳树,芦苇,江上的石桥都可以用作不错的前景和背景.如果能贴近江面上的渔船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也会有不错的效果,总之长枪短炮,各种镜头基本上都能用得上。

构图

有人认为拍摄风情可以对构图“零限制”,即所谓“画无定法”。但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比如在中国画论时的“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精辟论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处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挥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构图比作下棋,摄影亦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因此构图称为画面总要,所谓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的意思,画面构图像写文章一样,做到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应,虚实对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疏密无间等的构图规律,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同时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目的。

留白,即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的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雾气、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对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它的实体对象。

留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1、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条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2、画面上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一幅画面如果被实体对象塞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白,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思路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 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只透明活泼的小虾周围大片空白,没有画水,但人们觉得周围空白处都是水。摄影画面空白处与实处的经营,也应能激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利用空白来创造意境,在其它艺术中都有创造性的作用。

3、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一切物体因开头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方向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观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

4、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一般的规律是:正在运动的物体,如行进的人,江上轻泛的小舟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上也觉得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合乎人们欣赏习惯的心理要求。总之,我们要善于灵活地,具有独创性地运用空白。

5、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还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要防止面积相等、对称,一般来说,画面上的空白处的总面积大于实体对象所占的面积,画面才显得空灵、清秀。如果实体对象所占的总面积大于空白处,画面重在写实,但如果两者在画面上的总面积相等,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呆板平庸,这是一个形式感觉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就是说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重要手段。

个人观点

为员工“留白” 篇7

海量信息、全球性的即时沟通及快速的变化, 越来越要求员工成为敏捷的多面手。但是研究证明, 人们在试图同时应付两种认知的任务时, 效率更低且更容易犯错。员工更由此患上了注意力缺乏症, 更严重的是对工作的优先级日渐失去了判断力。很难想象, 他们的工作会有多大的成效, 更不用说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当未来学家Andy Hines问人们, 什么时候是他们的“创意空间”时, 人们的回答是当他们散步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做白日梦和乘车上下班的时候, 但很少有人说是工作的时候。

正是因为看到了“分心”这一高昂的成本, 很多企业, 比如IBM等, 都开始采取措施帮助员工, 使员工能够有一个相对纯粹的时间或空间致力于思考问题, 培养创造力。在这样的空间中, 员工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甚至是做白日梦。很多公司都将这一计划纳入正式的议事日程, 并将其视为竞争优势之一, 比如有些公司通过鼓励员工定时“打坐”, 帮助员工寻找并维护自己的“白色空间”。

留白 篇8

物欲横流的年际, 追逐享受物质的我们, 应该停下身影, 在心海留白, 为自己疲惫的身躯暂缓。觅一方空灵之所, 品芳香醇厚幽幽, 赏广陵曲乐馨淡, 温古卷缠绵悠悠。在这方净灵之土, 在溪水的潺潺中抚平身体的疲惫, 在月光的柔和中隐去心间的哀愁。

留白, 留给心海, 让心隐去物质的充裕, 给心灵以空白的自由, 在其中享受书卷的悠久, 自然的空灵。

留白于书, 在浓浓墨香中体悟华夏五千年的沧桑, 神州万里的雄浑, 从建安风骨的豪迈, 畅游到宋词元曲的哀婉。在其中, 静静地品陶潜“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逸;叹太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哀杜甫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遭逢;赞东坡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豪爽……, 点点滴滴, 清幽的墨香, 让心灵在这片空白中得到永久的升华, 永久的温馨。

留白于水, 让江南水乡的淡雅褪去你眼眸中的尘埃。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 静静体悟自然的温情, 倘佯着“莲动下渔舟”的飘逸, 在莲花潭中“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在江南的欢声笑语中, 让自己的生命精彩无限而魅力永恒。

留白于山, 静静地融入山川的怀抱, 聆听“清泉石上流”的潺和, 沐浴“明月松间照”的清雅, 让被虚荣拖累的心房彻底放怀, 无拘无束, 无忧无患……

点点滴滴, 丝丝缕缕的精神在我们留白的空间升华到了永恒。

都市的繁华, 尘嚣太甚, 物质的丰盈只能满足我们肉体的需求, 远不能填充我们的精神世界。留白于心, 让心在书海中升华, 在自然中高洁, 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 原来精神才是我们的一生追求。留白于心, 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才会使我们在功利的挣扎中, 得到永久的安慰, 永久的幸福。

导师:刘翠华

“留白”的艺术 篇9

由此可见,教学的留白更是一门艺术,做到它并不容易。首先,教师要做到观念上的转变。教师的教学不仅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更是一次教学创意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教学生命。其次,我们需要行为上的跟进。我们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更要对班上几十位生动活泼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年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等。在做到这些后,我们才能分析教学中留什么白?凡是学生知道的,要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要留给学生探索;凡是学生点拨一下能开悟的,要留有工具,留有方法。

艺术的留白为了追求空灵,使其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学的艺术留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让他们回味无穷,在课后不断深入,是为了留白于教师自己,让自己不断反思改进,更上一层楼。※

课堂“留白”无限精彩 篇10

一、课堂“留白”,激思求异

课堂“留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时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反而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

课堂“留白”,能均衡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适当的“留白”能使各类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能让他们对问题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都是对学生作为有知识基础、有情感、能思考、会想象的生命个体的尊重。

课堂“留白”,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正如画家“留白”的道理一样,让思考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充分的想象。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展开联想或创造,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长期的课堂“留白”教学可以培养各自独立的人格。

二、把握尺度,积极引导

“留白”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的“留白”也要把握尺度。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我们教师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难度要处于这个区域,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思考之后能使问题由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就能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留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作用,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留白”,既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靠老师独到的智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任何时候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在留给学生广泛思考的空间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不是盲目地而是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缺一不可的。

三、掌握技巧,营造空间

课堂“留白”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奇妙手法。掌握“留白”技巧,既能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1. 语言上“留白”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用帮助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来衡量,而应该看它是否引出了有趣、有益的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学生一边看爹娘跟孩子生活的系列照片,一边听老师范读:“每次我离家时,都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到了村头,一回头,娘往往就跟在身后……”老师用轻柔又满含深情的声音读完最后一字后,声音戛然而止。这时,似乎连每个人的呼吸声都没有了……她在长时间的停顿后,才幽幽地问:“孩子们,你们从中读到了什么?”只见,全班几十名学生无一例外,全都举起了手:

“我读出了娘对我的牵挂。”

“我读出了娘对我的爱。”

“我读出了娘对我的担忧。”

“我读出了作者对娘的愧疚。”

“我读出了娘对我(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的依依不舍。”

“我感动得流泪了,因为我真正懂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意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一刻有了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留白”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师也能在说完某些话、读完某个片段后,给学生留些空白,课堂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是不是也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呢?

2. 知识上“留白”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导入处创造悬念,留有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深刻,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学生们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可是,故事才讲到一半,老师的故事情节就此中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高声嚷嚷:“老师,快往下讲啊!”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才不紧不慢地问:“孩子们,你们一定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周瑜的阴谋是否得逞?欲知后事,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只见,全班几十名学生无一例外,全都翻起了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果这些知识点的“留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乐学、爱学,进而达到会学、学会的目的。

3. 思考中“留白”

上一篇:基层医院多媒体技术下一篇:工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