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留白”,巧解“一梦”

2022-09-12

每一个钟情于《红楼梦》的语文教师, 都有一种奢望:即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教学, 引领学生走进大观园, 赏花、赏月、赏佳人,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喜欢小说中的人物, 沉醉于小说里的情节, 但事实往往与愿望相违背。

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篇章段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提升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呢?绘画中的“留白”给人不少启迪。留白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留白”使画面空灵, “留白”给人遐想的空间, 这也是中国画的过人之处。在中国画里渲染是统一画面的最后一道工序, 待墨线干后, 再用湿墨染出图像的明暗, 特别注意保留一些光亮的地方, 即留白。处理画面的留白要讲究虚实对比。

如果将绘画中的“留白”技法转变成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教法改进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帮助学生既能大胆走出课文, 又能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从而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活用“留白”,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 留给学生自读思考的时间

教师考虑到课内阅读的局限性, 平常就注意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帮助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借助工具书, 形成基本阅读能力。要求读后写出心得体会, 利用互联网适时检查阅读情况, 达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早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 指导学生自读《红楼梦》, 以“最喜欢的红楼人物”、“最精彩的故事情节”、“小说中最有情趣的活动”、“最有特色的建筑”等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性阅读, 并写出读书笔记。像建筑艺术的探寻, 有的学生找到了全景式的建筑“贾府”、“大观园”, 这些建筑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 令人叹为观止;也有的学生从小处着手, 如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景物的设置, 探春书房的布局, 秦可卿卧房的陈设等, 环境描写无不展示人物的性格。在小说《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 读者会发现探春的书房与众不同, “探春素喜阔朗, 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 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 并数十方宝砚, 各色笔筒, 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 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 乃是颜鲁公墨迹, 其词云:‘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 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下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 旁边挂着小锤。”房中的陈设紧扣一个“大”字, 体现了这位闺中少女的大气和大器, 显示主人爱好书画, 情趣高雅。

2 创造协作学习的氛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 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而具体到本篇课文, 以学生课前阅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以“红楼一梦”为主题展开专题研究学习。每个小组拟订一个研究方向。

方向一:文学方向, 适应对象:文学爱好者。推荐题目:1、作者曹雪芹的生平;2、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3、贾宝玉的爱情。

方向二:科学方向, 适应对象:科技爱好者。推荐题目:1、《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2、《红楼梦》中的建筑文化;3、《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例如在小说第四十回, 贾母引领刘姥姥一行参观大观园, 在潇湘馆发现林黛玉居所的纱窗颜色旧了, 而且与院中芭蕉、竹子同色, 色彩过于暗淡, 建议王熙凤明儿把那纱窗换了, 凤姐把库房里一种叫“软烟罗”的纱误认为“蝉翼纱”。贾母向众人解释道:“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 一样秋香色, 一样松绿的, 一样就是银红的, 若是做了帐子, 糊了窗屉, 远远的看着, 就像烟雾一样, 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这种纱除了做窗纱外, 还可以做帐子、衣裳, 想象“软烟罗”带来的色彩美感、朦胧美感, 质地美感, 都令读者神往。

方向三:艺术方向, 适应对象:艺术爱好者。推荐题目:1、赏析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歌曲;2、鉴赏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二人书写的诗词;3、搜集以“红楼人物”为创作对象的绘画作品。

围绕自己拟订的研究方向, 收集有关的资料。资料的来源, 可以从书本中找, 也可以从网络上找。制作出专题卡片, 撰写专题学习报告, 撰写主题研究论文。

教师安排特定的时间, 展示学习成果, 分享成功的喜悦。可以进行文本交流, 也可以用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口头表达。教师、同学、自我三结合从学习过程、努力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评价专题学习成果。并对学习优秀的个人给予肯定和奖励。

3 搭建情感体念的舞台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丰富,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同时, 还可利用多媒体延展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一篇《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明确作者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作用。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重点人物形象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 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 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 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 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三个人物也是整个《红楼梦》的中心人物, 同时基本上是第一次正式出场。他们形象的塑造都是围绕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进行的。由于他们的地位、身份、性格的不同, 所以, 对他们出场的安排费了作者许多心思。对于他们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人物分析以林黛玉为例, 课件中可以重现:众人看黛玉、王熙凤见黛玉, 宝玉黛玉初会的镜头, 然后组织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林黛玉的片段, 将三处描写放在一起, 加以比较。

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 其举止言谈不俗,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 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此处对林黛玉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发现了黛玉气质高雅, 关心她的身体, 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 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人物描写更进了一层, 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气派的不凡, 以及人物身世的凄苦。

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经过前面两处铺垫, 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貌多情的特点, 准确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绘出了一幅精美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 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了林黛玉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美, 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 既有朦胧的美感, 又有清晰的美感, 使林黛玉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通过多媒体再现黛玉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对白, 注意她的动作和神态,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另外从小说中选取相应的情节, 深入体会黛玉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小说第八回, 贾宝玉、林黛玉不约而同去探望病中的薛宝钗, 不期而遇的林黛玉一见了宝玉, 便笑道:“嗳哟, 我来的不巧了!”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林黛玉笑道:“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 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 明儿我再来, 如此间错开了来着, 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 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那天碰巧下雪, 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 黛玉趁机借责备雪雁来奚落宝玉:“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 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他, 比圣旨还遵些!”薛姨妈劝她有人记挂着好, 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 倘或在别人家, 人家岂不要恼?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 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了, 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是个多心的, 有这想头, 我就没这心了。”如果说小说第三回初步展现了黛玉寄人篱下的那份小心, 这回则流露出黛玉对金石良缘的一种担忧, 一份醋意, 进一步印证了她的小心在意。

4 架设课堂延伸的桥梁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都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帮助学生解除课文中存在的疑问后, 推荐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 指导网址:红楼梦研究网、红楼梦研究论文、红楼梦研究作品、红楼梦研究的意义等, 以“红楼梦中人”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人, 剖析她们的容貌美、个性美、才情美、青春美等, 写出人物评论。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从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 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对小说作更为全面深刻的研究。

“留白”的绘画技巧使画面增色。看齐白石大师的画, 画中一二鱼虾, 临近自然;三五红叶, 而见秋色;七八瓜果, 可知农家。其意境, 其情趣, 呼之欲出。教学中的“留白”,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思想渐趋成熟, 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 他们关心社会问题, 渴望了解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教给他们学习、思考的方法, 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建构具有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摘要:作者受到绘画技法“留白”的启发, 运用虚实对比, 在绘画内容和绘画布局上运用“减法”原理, 使绘画的意境和情趣呼之欲出。“留白”的技法转化成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可以解决《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让学生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感知古典名著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留白,自读思考,协作研究,情感体验,课堂延伸,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1997年5月第11次印刷) [M].

[2] 单元学习辅导——专题学习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第四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2版) 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参考书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用书《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2月 (第2版) [M].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活用“留白”,巧解“一梦”】相关文章:

留白,留白作文1000字04-21

一生一梦里散文05-12

一梦三四年04-30

一梦一路一直在04-13

浮生一梦情感随笔04-19

红楼一梦的经典散文05-24

一梦千年作文600字04-07

一梦千年作文750字04-12

只是南柯一梦网络散文05-06

十年一梦,读后感04-11

上一篇:软件测试在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基于设计思维和顾客价值的网店体验营销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