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饲料添加剂

2024-05-13

鸡饲料添加剂(精选十篇)

鸡饲料添加剂 篇1

鱼肝油。主要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 有增强体质、改善蛋壳质量, 增强抗寒应激能力等作用。鱼肝油最好选用油剂或水剂, 这样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维生素E。低温会导致鸡卵巢性能下降, 产蛋量减少。维生素E平时添加量为每千克日粮中10mg, 初春需加大用量2~6倍, 可提高免疫力和产蛋率。

维生素C。具有抗感染、解毒与抗应激等作用, 能增加鸡对低温和疾病的抵抗力, 预防传染病, 提高产蛋率。每100 kg鸡饲料中添加5 g维生素C, 饲料消耗可降低, 产蛋率提高。

钙。鸡体缺钙轻者下软壳蛋, 严重时会足趾抽搐, 危及生命, 初春时节鸡对钙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

辣椒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初春在鸡日粮中添加1%的辣椒粉, 可提高鸡的免疫力和产蛋率。

碘。补碘可增强抗寒保暖作用。可供给含碘食盐, 用量与普通食盐相同;或在饲料中添加海带, 添加量占日粮的2%~6%, 海带性寒, 可配适量生姜缓和其寒性。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篇2

现行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根据10月26日修订的,全文共五章五十一条,下面是详细内容。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6号发布 根据11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决定》修订 月26日国务院第177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饲料,是指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产品,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

本条例所称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

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三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五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制度,对其生产、经营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负责。

第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在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审定和登记

第七条 国家鼓励研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

研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应当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环保的原则,保证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

第八条 研制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投入生产前,研制者或者生产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定申请,并提供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下列资料:

(一)名称、主要成分、理化性质、研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检验报告、稳定性试验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和污染防治措施;

(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试验机构出具的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饲喂效果、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

申请新饲料添加剂审定的,还应当说明该新饲料添加剂的添加目的、使用方法,并提供该饲料添加剂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分析评价报告。

第九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申请资料交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对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审。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由养殖、饲料加工、动物营养、毒理、药理、代谢、卫生、化工合成、生物技术、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采取评审会议的形式,评审会议应当有9名以上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专家参加,根据需要也可以邀请1至2名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专家以外的专家参加,参加评审的专家对评审事项具有表决权。评审会议应当形成评审意见和会议纪要,并由参加评审的专家审核签字;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参加评审的专家应当依法公平、公正履行职责,对评审资料保密,存在回避事由的,应当主动回避。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应当自收到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申请资料之日起9个月内出具评审结果并提交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决定由申请人进行相关试验的,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评审时间可以延长3个月。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评审结果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决定;决定不予核发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应当同时按照职责权限公布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产品质量标准。

第十一条 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监测期为5年。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处于监测期的,不受理其他就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申请和进口登记申请,但超过3年不投入生产的除外。

生产企业应当收集处于监测期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稳定性及其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等信息,并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组织跟踪监测,证实其存在安全问题的,应当撤销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十二条 向中国出口中国境内尚未使用但出口国已经批准生产和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当委托中国境内代理机构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并提供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样品和下列资料:

(一)商标、标签和推广应用情况;

(二)生产地批准生产、使用的证明和生产地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的登记资料;

(三)主要成分、理化性质、研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检验报告、稳定性试验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和污染防治措施;

(四)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试验机构出具的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饲喂效果、残留消解动态以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

申请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的,还应当说明该饲料添加剂的添加目的、使用方法,并提供该饲料添加剂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分析评价报告。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程序组织评审,并决定是否核发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

首次向中国出口中国境内已经使用且出口国已经批准生产和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当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申请登记。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将样品交由指定的机构进行复核检测;复核检测合格的,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核发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

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有效期为5年。进口登记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向中国出口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申请续展。

禁止进口未取得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第十三条 国家对已经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含有新化合物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申请人提交的其自己所取得且未披露的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实施保护。

自核发证书之日起6年内,对其他申请人未经已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申请人同意,使用前款规定的数据申请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或者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的,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定或者登记;但是,其他申请人提交其自己所取得的数据的除外。

除下列情形外,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披露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数据:

(一)公共利益需要;

(二)已采取措施确保该类信息不会被不正当地进行商业使用。

第三章 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十四条 设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符合饲料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厂房、设备和仓储设施;

(二)有与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专职技术人员;

(三)有必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人员、设施和质量管理制度;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要求的生产环境;

(五)有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

(六)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申请设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申请人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核,并将相关资料和审查、审核意见上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资料和审查、审核意见后应当组织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并将决定抄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

申请设立其他饲料生产企业,申请人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审查合格的,组织进行现场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

申请人凭生产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申请续展。

第十六条 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核发相应的产品批准文号。

第十七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和有关标准,对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进行查验或者检验。

饲料生产企业使用限制使用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饲料的,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禁止使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生产饲料。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如实记录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的名称、产地、数量、保质期、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质量检验信息、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八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按照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组织生产,对生产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并实行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

第十九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对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检验合格的,应当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经产品质量检验、检验不合格或者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不得出厂销售。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如实记录出厂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次、质量检验信息、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条 出厂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包装,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

饲料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给养殖者的饲料可以使用罐装车运输。罐装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并随罐装车附具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标签。

易燃或者其他特殊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包装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说明,并注明储运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包装上应当附具标签。标签应当以中文或者适用符号标明产品名称、原料组成、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净重或者净含量、贮存条件、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以及地址、许可证明文件编号和产品质量标准等。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字样,并标明其通用名称、含量和休药期。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饲料,还应当标明“本产品不得饲喂反刍动物”字样。

第二十二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与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仓储设施;

(二)有具备饲料、饲料添加剂使用、贮存等知识的技术人员;

(三)有必要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查验产品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不得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分装,不得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再加工或者添加任何物质。

禁止经营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生产的饲料。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应当建立产品购销台账,如实记录购销产品的名称、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规格、数量、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购销时间等。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四条 向中国出口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包装,包装应当符合中国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并附具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标签。

向中国出口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符合中国有关检验检疫的要求,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检验检疫,并对其包装和标签进行核查。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入境。

境外企业不得直接在中国销售饲料、饲料添加剂。境外企业在中国销售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应当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销售机构或者委托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代理机构销售。

第二十五条 养殖者应当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使用饲料。在饲料或者动物饮用水中添加饲料添加剂的,应当符合饲料添加剂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的要求,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养殖者使用自行配制的饲料的,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并不得对外提供自行配制的饲料。

使用限制使用的物质养殖动物的,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禁用的物质以及对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其他物质,或者直接使用上述物质养殖动物。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成分。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养殖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指导养殖者安全、合理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

第二十七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被证实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或者环境有害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禁用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八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有害或者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经营者、使用者,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主动召回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召回的产品应当在饲料管理部门监督下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通知生产企业、供货者和使用者,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并记录通知情况。

养殖者发现其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具有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通知供货者,并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 禁止生产、经营、使用未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以及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禁止经营、使用无产品标签、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经营、使用无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禁止经营、使用未取得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进口饲料、进口饲料添加剂。

第三十条 禁止对饲料、饲料添加剂作具有预防或者治疗动物疾病作用的说明或者宣传。但是,饲料中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可以对所添加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加以说明。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对全国或者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发布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预警信息。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实施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检测工作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指定的具有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承担。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不得收费。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公布监督抽查结果,并可以公布具有不良记录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名单。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相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用于违法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工具、设施,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四)查封违法生产、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场所。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条例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提供虚假的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方式取得许可证明文件的,由发证机关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申请人3年内不得就同一事项申请行政许可。以欺骗方式取得许可证明文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假冒、伪造或者买卖许可证明文件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按照职责权限收缴或者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其生产设备,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内不得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

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但不再具备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而继续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发证机关吊销生产许可证。

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但未取得产品批准文号而生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限期补办产品批准文号,并处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限制使用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饲料,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的;

(二)使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物质生产饲料的;

鸡饲料添加剂 篇3

关键词:类胡萝卜素;饲料;超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 O657.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273-03

收稿日期:2013-12-04

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编号:NY-062)。

作者简介:曲斌(1979—),男,辽宁盘锦人,博士,兽医师,研究方向为兽药残留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E-mail:qubin2000@hotmail.com。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聚异戊二烯类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共轭双键,在分子链的末端具有线性或环状基团,末端基团、含氧官能团以及氢化作用的强弱不同产生了大量结构不同的类胡萝卜素,常见的有虾青素(astaxanthin)、角黄素(canthaxanthin)、β-阿朴-8′-胡萝卜醛(β-apo-8′-carotenal)、β-隐黄素(β-cryptoxanth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等[1]。类胡萝卜素具有抑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改善视力、提高免疫力、促进色素形成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常被添加到禽类或水产动物的饲料中来改善禽蛋产品或水产品的色泽,使其具有诱人的颜色,从而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近年来,不法商家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超量使用类胡萝卜素,使得某些产品中类胡萝卜素添加过量,而科学研究也发现,过量食用类胡萝卜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其中的角黄素,因此,欧盟修正了角黄素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15 mg/kg(除蛋鸡外的家禽肝脏)、30 mg/kg(蛋鸡蛋黄)[2]、8 mg/kg (产蛋母鸡用饲料)[3]。我国农业部第1126号公告仅规定允许角黄素、虾青素、β-胡萝卜素等在家禽或水产动物中使用,但未明确提出饲料中的允许限量[4]。因此,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建立饲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分析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三黄鸡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类色素添加剂,以期建立鸡饲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多种组分测定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仪器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Waters Acquity 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含高压二元泵、自动进样器、柱温箱、TUV紫外可见波长检测器、Empower2数据处理系统);KS 501振荡器,IKA公司;Sigma 3K30离心机,Sartorius公司。

1.2材料与试剂

对照品:虾青素、角黄素、β-阿朴-8′-胡萝卜醛、β-隐黄素、β-胡萝卜素,Sigma公司、Dr. Ehrenstorfer公司;色谱纯乙腈,Fisher公司;色谱纯甲酸,Tedia公司;分析纯乙腈,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化学纯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百灵威公司;纯净水;PTFE(30 mm×0.45 μm)针式过滤器,National Scientific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对照品溶液的配置取适量上述5种对照品,精确称定后置于棕色容量瓶中,用含1%BHT的丙酮溶解并稀释定容,得100 g/mL的对照品溶液,于-18 ℃避光保存。

1.3.2工作液的配置取适量对照品溶液,用乙腈稀释,分别制得50、100、150、200、250、375、500 ng/mL的工作液。

1.3.3色谱条件色谱柱:Waters BEH C18柱,1.7 μm,2.1 mm×100 mm;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脫:0→5 min,90% B→90% B,5→6 min,90% B→95%B,6→13 min,95%B→95%B,13→135 min,95%B→100%B,13.5→40 min,100%B→100%B,40→40.5 min,100%B→90%B,40.5→45 min,90%B→90%B,流速0.25 mL/min;柱温:25 ℃;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450 nm。

1.3.4工作曲线按工作液浓度由小到大依次在UPLC进样分析,以色谱峰面积对浓度作图,计算线性方程和回归系数。

1.3.5样品处理称取5 g鸡饲料样品,置于50 mL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20 mL乙腈,高速振荡30 min,5 ℃、10 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液,经0.45 μm PTFE微孔滤膜过滤至进样瓶中,UPLC分析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专属性分析

5种类胡萝卜素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图见图1,空白饲料的色谱图见图2,饲料中阳性添加的色谱图见图3,某批次真实检出的饲料样品的色谱图见图4。

2.2标准曲线

5种类胡萝卜素的标准曲线线性方程见表1。

鸡饲料添加剂 篇4

1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牧医学院鸡场进行, 试验时间为2011年8月15日—9月5日。

2 材料

2.1 原料

五味子饲料添加剂 (发明专利号为ZL200810012467.2) , 沈阳农业大学高佩民副研究员研制;白龙散, 郑州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氯霉素, 广州某兽药有限公司生产。

2.2 菌株

标准冻干鸡白痢沙门杆菌 (菌株编号为CAUO772) , 中国兽药监察所生产;培养基, 由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微生物研究室提供。

2.3 试验动物

海兰褐雏鸡, 由沈阳农业大学牧医学院孵化厂提供, 经血清反应检验为阴性, 确认为健康鸡。

2.4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见表1)

3 方法

3.1 供试菌液的制备及菌液含菌数的测定

将冻干菌种接种于营养肉汤中, 置37℃恒温箱内增菌培养;72 h后观察培养基内絮状沉淀, 涂片镜检;将絮状沉淀接种于营养琼脂中, 于37℃恒温箱内培养;按照平皿表面活菌计数方法计算菌液浓度, 结果为20亿个/m L。

3.2 实验室检查

取7日龄供试雏鸡40只, 随机分为4组, 每组10只。1~3组为供试组, 每只雏鸡分别腹腔注射0.2, 0.5, 1 m L菌液;第4组为空白对照组,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观察各组雏鸡发病时间、数量、症状及剖检变化, 并结合细菌学检验结果综合评定人工诱发鸡白痢沙门杆菌病是否成功和致病最适宜的接种菌量。

3.2.1 临床观察

接种2 h后观察, 除了空白对照组雏鸡外, 其余各供试组雏鸡精神状态欠佳, 但仍有食欲;接种8 h后各供试组雏鸡表现为嗜睡, 虚弱, 两翅下垂, 不食, 排粉笔沫样稀便。由于各供试组接种剂量不同, 发病轻重不一:第3组最为严重, 10只雏鸡已完全不能采食;其他各组相应症状轻些;空白对照组雏鸡正常。接种3 d后观察, 除空白对照组雏鸡正常外, 其余各供试组雏鸡食欲全部丧失, 两翅下垂, 粉沫状稀便糊在肛门周围, 个别雏鸡肛门堵死, 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有喘气现象。第2组死亡1只雏鸡, 第3组最为严重死亡5只雏鸡。

3.2.2 剖检变化

剖检第3组死亡雏鸡可见, 肝脏肿大、充血、出血和局灶性坏死, 肺脏表现为出血性肺炎, 气管为卡他性炎症, 肠道为卡他性炎症变化。

3.2.3 病理组织学变化

取肝脏组织切片, 可见充血、出血、局灶性变性和坏死, 以及肝脏对鸡白痢沙门杆菌感染的特征性细胞反应———代替变性或坏死灶细胞的内皮淋巴细胞增生变化。

3.2.4 细菌学检查

无菌取病鸡肝脏直接接种于营养琼脂和亮绿琼脂平板上, 37℃培养48~72 h后, 肉眼或放大镜检查, 可见细小、光滑、均一、边缘隆起、透明而形态均一的菌落。与此同时分别无菌采集脾脏、肺脏、心肌组织研磨, 用10倍体积的牛肉汤稀释混合, 各取10 m L悬液;分别接种到100 m L牛肉和四硫磺酸盐亮绿肉汤中, 37℃培养24 h;随后将该培养物再接种到牛肉汤琼脂平板和亮绿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 h, 可见到上述特征性菌落。

综合临床观察、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细菌学检查, 确定此次感染由鸡白痢沙门杆菌所致, 菌液浓度为20亿个/m L, 腹腔注射1 m L就可人工诱发鸡白痢, 即适宜接种致病量为1 m L。

3.3 临床治疗试验

3.3.1 试验雏鸡分组

将500只雏鸡随机分为5组, 每组100只。A组为五味子饲料添加剂治疗组、B组为白龙散治疗组、C组为氯霉素治疗组、D组为预防疾病组、E组为对照组。

3.3.2 攻毒试验

在攻毒试验前3天, D组投喂五味子饲料添加剂预防鸡白痢, 然后对D组在内的各组雏鸡采用腹腔注射方法感染鸡白痢沙门杆菌, 每只雏鸡注射1 m L, 各组雏鸡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与管理。在人工接种攻毒6 d后, 按照试验要求连续4 d进行药物治疗, 雏鸡自由采食、饮水, 停药后观察16 d。

3.3.3 用药方法

A组按照50 g药拌10 kg饲料;B组按照说明书剂量用药;C组按照说明书剂量用药;D组攻毒前3天投喂五味子饲料添加剂进行预防用药;E组接种感染后不用药。

4 结果与分析

4.1 临床症状

在人工接种攻毒6 d后, 除D组雏鸡无临床症状外, 其余各组雏鸡精神状态略差, 24 h后除D组外, 其余各组雏鸡均有反应, 相继发病, 精神沉郁, 低头, 闭眼, 个别雏鸡出现稀便。但3个用药治疗组雏鸡症状较轻, 均有食欲。E组雏鸡症状严重, 有50%的雏鸡食欲丧失, 拉粉沫状稀便的雏鸡占90%。72 h观察, 3个药物治疗组部分雏鸡已恢复常态, 食欲增加;E组雏鸡病情加重, 两翅不垂, 病鸡完全拉稀便, 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加重, 有喘气现象, 并有2只雏鸡死亡。4 d后观察药物治疗组, 雏鸡精神状态、饮水、采食均正常;E组雏鸡病情加重, 有8只死亡, 并仍在增加。

4.2 治疗情况

A组经过投药治愈99只雏鸡, 治愈率为99%;B组治愈88只, C组治愈84只, 治愈率分别为88%和84%;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10个百分点以上;D组攻毒感染前3天用五味子饲料添加剂进行了预防, 雏鸡未感染发病;E组雏鸡强制攻毒后发病, 未经治疗在试验期内全部死亡, 死亡率为100%。各组雏鸡治愈情况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4.3 剖检变化

各组随机取10只雏鸡进行剖检, 观察肝脏、气管、肺脏、消化道、脾脏、心肌、肌胃的变化, 结果药物治疗组病变轻微, 仅见肌胃、肺脏、消化道等有轻微充血;E组雏鸡脏器及浆膜充血、出血, 尿酸盐沉积, 肝脏、脾脏肿大, 肝脏有坏死灶, D组雏鸡未发病且无病变。各组雏鸡剖检结果见表3。

注:-表示无病变;+表示病变较轻;++表示病变较重;+++表示病变严重。

5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 五味子饲料添加剂对鸡白痢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治愈率为99%, 比B组治愈率88%和C组治愈率84%分别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检验, A组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A组与E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P<0.01) 。由此表明方中五味子有调节五脏六腑之功能, 马齿苋、白头翁、黄柏等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 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特别是对肠道炎症的治疗更为突出, 炎症消除快, 病理变化轻, 显示出本方的特点和技术关键。

鸡饲料添加剂 篇5

(1999年1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23号发布施行。)第一条 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经营、监督、检验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饲料添加剂是指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应当属于农业部公布的《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所列品种。

本办法所称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添加剂加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均匀混合物、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量不超过10%。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管理,依照《兽药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含有允许使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的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管理,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企业生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饲料管理部门申请核发批准文号。

第五条 企业申请时,应当向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提交以下资料和样品。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核发批准文号的决定。

(一)产品批准文号申请表;

(二)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三)三个批次的产品样品;

(四)配方和生产工艺;

(五)产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六)标签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样稿;

(七)送检样品的自检报告;

(八)饲喂效果报告。

申请新饲料添加剂、新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还应当提供农业部核发的新饲料添加剂、新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证书。

第六条 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委托省级以上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复核检验。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应当按饲料管理部门的规定出具检验报告。

饲料管理部门和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责任为申请者提供的资料和样品保守技术秘密。

第七条 取得新饲料添加剂、新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证书的产品实行试产期,试产期二年。试产期内,由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核发试生产产品批准文号。

试生产产品批准文号有效期为二年。有效期满需继续生产的,企业应当在有效期满前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申请,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核发正式批准文号。

第八条 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需继续生产的,企业应当在有效期满前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九条 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格式为:

×饲添字(××××)××××××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格式为:

×饲预字(××××)×××××× ×:为核发产品批准文号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新饲料添加剂试产期内生产的产品,在“字“前加:“试”字(见附表)。

(××××):年份

××××××:前三位表示本辖区已获产品批准文号企业的固定编号,后三位表示该企业已获得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序号。

第十条 产品批准文号限于批准的企业在其批准的产品上使用。企业名称或产品名称改变的,产品异地生产的,企业应当重新办理产品批准文号。禁止企业以“联营"等形式与其它企业共用一个产品批准文号;禁止总(母)公司与分(子)公司之间共用一个产品批准文号;

禁止假冒、伪造、转让或者买卖产品批准文号;

禁止使用文件号或其他编号代替、冒充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产品批准文号失效。企业需继续生产的,应当重新办理产品批准文号。

(一)产品技术指标改变的;

(二)产品批准文号逾期的;

(三)得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两年未生产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核发文号机关注销产品批准文号,并予公告;违反《条例》规定的,按照《条例》的规定处罚;受到吊销生产许可证处罚的,同时吊销产品批准文号。

(一)转让批准文号的;

(二)连续两次监督抽查检验质量不合格的;

(三)申请产品批准文号时弄虚作假的。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其它规定的,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四条 核发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及产品质量复核检验收费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如何科学选用饲料添加剂 篇6

一、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 用添加剂替代精饲料喂畜禽。添加剂仅是一种营养补充剂,不含有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素,只有在饲料营养具备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用添加剂替代精饲料,实际上给养殖户造成了经济损失。

2. 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在桐梓县农村现有饲养条件下,大多数养殖户饲喂畜禽以青料为主,仅加少量的精料,因此,适当加一点添加剂效果较好。但认为添加剂是“灵丹妙药”,在用量上“多多亦善”,就会造成浪费,甚至导致畜禽中毒。

3. 几种添加剂混合使用效果好。现在商家生产的饲料添加剂大多是复合型的,而部分养殖户仅凭主观意愿,认为多种添加剂混合使用效果好,殊不知若将多种添加剂混合使用就等于用量倍增,同样造成浪费。另外,不同添加剂之间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混合使用反而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繁殖,甚至可能引起中毒。

4. 畜禽各生长阶段使用同一种添加剂。部分饲养户购买一种添加剂饲喂某一阶段的畜禽,饲喂效果较好后,就一直用这种添加剂。其实,添加剂因其所含物质不同,并不适用于畜禽生长的各个阶段。

二、怎样科学选择饲料添加剂

1. 根据不同畜禽的生长时期合理选用添加剂,因为畜禽种类、生长时期不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用量也不完全相同。否则,饲料添加剂将起不到应有的效用,甚至适得其反。

2. 无论是盒装还是袋装的饲料添加剂,都应注明主要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种类等)、使用方法、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及有效期等。没有标识、已经过期失效或变质的添加剂,不能购买和使用。

3. 结合饲养对象和饲养条件合理选用饲料添加剂,如多数散养户卫生防疫条件比较差,宜选用一些在防治疾病上有针对性、确实效果的药物添加剂。

三、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

1. 注意使用方法。应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掌握好使用量。在青粗饲料比例大、配合饲料用量少的情况下,可稍加大用量,但不可过多。对不能长期使用的添加剂要慎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2. 注意配合方法。要根据饲料添加剂的种类进行合理配合,如矿物质添加剂与维生素添加剂混合后不宜长期保管,因为矿物质能促使维生素氧化;配制维生素添加剂时,水温不能过高,以30℃左右为宜。

3. 注意混合均匀。添加剂在饲料中所占比例较小,要进行逐级配合,先用少量粉料与添加剂混匀,再与1/3的饲料混合,最后与全部饲料混匀。切忌将添加剂一次性拌入大量的饲料中。

4. 注意饲喂方式。配合饲料要湿拌生喂,不要高温蒸煮,因添加剂中的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酶制剂等在高温下易被部分或完全破坏。对于有些易在畜禽产品中积累、影响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制剂,如某些抗生素等,要严格按照相关说明和规定使用,严禁超剂量和超范围使用。

5. 注意合理储藏。添加剂要储藏在干燥、阴凉和避光的场所,最好现购现用、现配现用,防止霉变损失。已配合好的饲料添加剂一般不能长期保存,在配合量大、环境潮湿等情况下,最好添加防霉制剂以稳定饲料质量。

在选择使用添加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对人和动物的安全性,科学合理使用,让其在养殖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鸡饲料添加剂 篇7

本文就在饲料中添加黄粉虫干粉研究其对生态放养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为果园生态放养鸡养殖推广以及黄粉虫在蛋白质饲料中开发与利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试剂

新城疫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购于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黄粉虫种虫购买自同安兴星昆虫养殖基地, 于集美大学动物实验室饲养繁殖, 取黄粉虫虫蛹置于60℃恒温烘箱中烘干后磨粉, 备用。

1.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试验鸡为厦门市同安区奇加家禽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提供的经常规免疫的28日龄江西东乡鸡仔鸡, 试验饲料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 参照NRC (1994) 家禽营养需要标准配制。试验鸡免疫程序按常规免疫要求进行。试验地点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奇加家禽专业合作社汀溪果园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试验持续时间为4周。

1.2 方法

1.2.1 试验分组

将300羽28日龄的果园生态放养鸡随机分为3组, 每组100羽, 分别设对照组 (基础日粮) 和试验I组 (基础日粮+0.5%黄粉虫干粉) 、试验Ⅱ组 (基础日粮+1%黄粉虫干粉) , 试验组连续添加黄粉虫干粉至试验结束,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不添加任何药物。常规果林生态放养饲养管理,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

1.2.2 生长性能测定

每天记录饲料消耗、鸡舍温度、湿度、死亡、发病、防疫、用药情况。各组均于28和56日龄空腹称重, 并计算平均日增重、日均采食量、料重比及成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

1.2.3 新城疫抗体水平的测定

于28、56日龄从每组随机抽取10羽鸡采血, 分离血清, 应用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测定NDVHI抗体水平。

1.2.4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于56日龄从每组随机抽取10羽鸡, 剖杀采集法氏囊、胸腺、脾脏, 用滤纸吸取表面水分后, 用电子天平称重, 并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器官指数 (%) =免疫器官重 (g) /鸡活重 (g) ×100%。

1.2.5 数据统计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分析, 各组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差异显著性。

2 结果

2.1 黄粉虫干粉对果园生态放养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1。56日龄时, 试验Ⅰ、Ⅱ组的鸡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4.14 g和83.27 g差异显著 (P<0.05) , 其中试验Ⅱ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试验Ⅰ、Ⅱ组的鸡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33 g和5.20 g, 其中试验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试验Ⅰ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鸡的日均采食量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 其中试验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试验Ⅱ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的料重比比对照组均降低, 其中试验Ⅱ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各试验组鸡的成活率虽稍高于对照组, 但其差异不显著, 无明显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2 黄粉虫干粉对果园生态放养鸡新城疫HI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2, 56日龄时, 试验Ⅰ、Ⅱ组的抗体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高1.1和1.8个滴度 (P<0.05) , 其中试验Ⅱ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 (P<0.01) 。56日龄时, 除试验Ⅰ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外, 试验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法氏囊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1) 黄粉虫是一种优质的昆虫蛋白, 其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研究表明黄粉虫幼虫的蛋白含量高, 超过大豆粕和膨化大豆, 与鱼类接近[1]。有文献报道包括黄粉虫在内的一些昆虫体内特有的免疫抗体蛋白可提高畜禽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同时昆虫体内所含有的卵磷脂具有护肝保健, 调节体内免疫系统的作用, 通过增强畜禽机体的抗病能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4]。昆虫体内特有的未知生长因子是畜禽繁殖及生长的诱导物, 对于畜禽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发挥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2) 试验结果显示, 添加黄粉虫干粉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能有效地促进了平均日增重, 增加采食量, 降低料重比。综合考虑平均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成活率, 试验Ⅱ组1%添加量的经济效益最为显著。黄粉虫干粉与其它动物蛋白粉一样也具有类似鱼腥味, 添加黄粉虫后的饲料适口性好, 鸡只喜欢采食, 并且其具有较高的可消化性成分, 可刺激动物消化道消化液分泌, 加强肠蠕动, 从而表现出鸡只生长速度快, 日增重明显提高。

3) 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是鸡重要的免疫器官。本试验中, 添加黄粉虫干粉试验组的脾脏与胸腺器官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其具有促进仔鸡免脾脏与胸腺疫器官发育的作用。但试验结果也表明添加黄粉虫干粉对法氏囊器官无明显作用。在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接种后, 对其HI抗体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黄粉虫干粉0.5%和1%添加量能够提高新城疫HI抗体滴度, 表明黄粉虫干粉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效果。这可能与昆虫体内特有的免疫抗体蛋白有关, 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彦彪, 王汝富.饲用黄粉虫营养成分评价[J].甘肃畜牧兽医杂志, 2012 (4) :30-32.

[2]申红, 潘晓亮, 王俊刚.黄粉虫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 (8) :61-62.

[3]马彦彪, 张洁, 王学炳, 等.黄粉虫代替鱼粉饲喂肉杂鸡试验[J].畜禽养殖, 2012 (5) :61-63.

[4]叶兴乾, 胡萃, 王向.六种鳞翅目昆虫的食用营养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 1998 (20) :224-228.

饲料添加剂与饲料安全 篇8

1.1 饲料添加剂的概念

饲料添加剂是指为满足特殊需要而加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营养性或非营养性物质。

1.2 鱼用饲料添加剂的特点与性能要求

(1) 特点:

用量省、效率高, 一般添加量约为0.5%~4%;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按用量添加到配合饲料中才能发挥它的效能;其抗水性能好, 否则就会降低添加物的有效性。

(2) 性能要求:

长期使用或在使用期间, 不应对水生动物产生急慢性毒害作用和不良影响;必须有确实的经济和生产效果;在饲料和鱼体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影响鱼类对饲料的摄食;在鱼肉中的残留量不得超过法定标准, 不能影响鱼类和人体健康。

1.3 水生动物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的划分

按水生动物饲料添加剂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营养性添加剂, 包括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这类添加剂本身即为鱼类需要的营养成份, 添加的目的是补充配合饲料中某些营养成份的缺陷或不足, 使之达到平衡。另一类为非营养性添加剂, 包括抗菌素、药剂、促生长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着色剂、引诱剂等。

粘结剂在水生动物饲料上具有特别的意义, 既要本身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又要具有相当粘度和粘结性, 还要不影响鱼虾的摄食。

1.4 饲料添加剂的主要功效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繁多, 具体功效也千差万别, 但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充营养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类添加剂, 可以补充饲料中的营养, 使之达到全价配合标准。

(2) 促进采食如调味剂、粘合剂、着色剂等, 可以改善饲料的物理性质等, 从而增加水生动物的采食量, 并刺激其对饲料的嗜食程度。

(3) 促进消化吸收如蛋白酶制剂等, 可调节鱼类消化机理, 增强其消化吸收系统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

(4) 促进新陈代谢有些添加剂能够调节鱼类的生理机能, 促进其体内生理代谢功能, 加快鱼体的营养吸收与转化速度,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5) 防止疾病如中草药、抗菌素等是通过调节其机体功能至正常状态, 防止疾病, 从而保证饲料的正常利用。

(6) 保护饲料质量保鲜剂、防腐剂等是为了保护饲料在贮存过程中不致变质。

2 饲料安全

近年来, 由于饲料安全问题引发动物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且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比利时“二恶英”饲料污染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的发生不仅使比、英两国畜牧业受到了致命打击, 而且震动了整个世界, 饲料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

2.1 饲料中的不安全因素

饲料中的不安全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饲料中非法使用违禁药物;②不按规定使用兽药, 滥用抗菌素;③配方不合理, 滥用添加剂;④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⑤外来污染。

2.2 饲料不安全的危害性

(1) 饲料中的不安全物质、违禁药物以及超标残留药物通过饲喂动物直接进人人的食物链,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一旦引起消费者心理恐慌, 养殖业将受沉重打击。

(2) 药物残留超标导致水产品出口受阻, 给出口商和生产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 长期在饲料中过量使用抗菌素, 特别是人畜共用的抗菌素, 由于致病菌耐药性传递等问题, 从而降低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

(4) 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铜、砷、铅、镉等, 通过排泄物进入水和土壤中, 污染环境。

(5) 损害鱼类免疫功能, 使鱼类抗病、抗应激能力下降。

2.3 添加剂中的不安全因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 由于饲料添加剂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十分接近, 鱼类又是自由采食, 如饲料生产中搅拌不均或计量不准, 易使鱼类蓄积中毒;二是部分饲料厂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暴利, 在鱼饵料中大量添加激素和抗菌素, 损害鱼类免疫功能, 使鱼类抗病、抗应激能力下降。第二种情况尤为普遍, 社会危害也更严重, 同时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采食添加激素饵料的鱼, 虽然生长速度较快 (前期) , 但此种鱼的免疫系统已遭到破坏, 抗应激抗病能力差。此类鱼个体较大, 实际重量较轻, 用手拿捏有松软的感觉;蒸煮后, 肉松懈, 鱼体干物质比重小, 水分比重大;体质很弱抗病能力差, 遇到拉网等情况, 鳍条、鳞片、鳃出血, 鳞片脱落, 一旦爆发鱼病, 用药治疗效果很差, 抗缺氧能力低经不起长途运输;越冬死亡率高, 在开始封冰时, 就会出现死鱼现象, 即使勉强越冬, 整个越冬期死鱼现象也会不止, 给养鱼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4 加强饲料安全管理

饲料是水产养殖业的物质基础, 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品质, 饲料安全直接关系着水产养殖业发展,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完善相关立法, 把饲料安全管理纳人法律范畴, 依法管理。目前我国已发布了一系列规定和强制性管理办法, 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 公布了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品种, 发布了《饲料卫生标准》。

(2) 尽快制定推行行业技术规范, 逐渐完善检验、监控体系, 加大饲料安全管理的力度。

(3) 加快研制推广饲料专用抗菌素、微生物制剂等环保型绿色产品。

鸡饲料添加剂 篇9

第十九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对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检验合格的, 应当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经产品质量检验、检验不合格或者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 不得出厂销售。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如实记录出厂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次、质量检验信息、购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条出厂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包装, 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

饲料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给养殖者的饲料可以使用罐装车运输。罐装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 并随罐装车附具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标签。

易燃或者其他特殊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包装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说明, 并注明储运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包装上应当附具标签。标签应当以中文或者适用符号标明产品名称、原料组成、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净重或者净含量、贮存条件、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以及地址、许可证明文件编号和产品质量标准等。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 还应当标明“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字样, 并标明其通用名称、含量和休药期。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饲料, 还应当标明“本产品不得饲喂反刍动物”字样。

第二十二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有与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仓储设施;

(二) 有具备饲料、饲料添加剂使用、贮存等知识的技术人员;

(三) 有必要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三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查验产品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不得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分装, 不得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再加工或者添加任何物质。

禁止经营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任何物质生产的饲料。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应当建立产品购销台账, 如实记录购销产品的名称、许可证明文件编号、规格、数量、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或者供货者名称及其联系方式、购销时间等。购销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四条向中国出口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包装, 包装应当符合中国有关安全、卫生的规定, 并附具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标签。

向中国出口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当符合中国有关检验检疫的要求, 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检验检疫, 并对其包装和标签进行核查。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要求的, 不得入境。

境外企业不得直接在中国销售饲料、饲料添加剂。境外企业在中国销售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应当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销售机构或者委托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代理机构销售。

第二十五条养殖者应当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使用饲料。在饲料或者动物饮用水中添加饲料添加剂的, 应当符合饲料添加剂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的要求, 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养殖者使用自行配制的饲料的, 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 并不得对外提供自行配制的饲料。

使用限制使用的物质养殖动物的, 应当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禁用的物质以及对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其他物质, 或者直接使用上述物质养殖动物。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成分。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 提高养殖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指导养殖者安全、合理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

第二十七条饲料、饲料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被证实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或者环境有害的, 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禁用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八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动物、人体健康有害或者存在其他安全隐患的, 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通知经营者、使用者, 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主动召回产品, 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召回的产品应当在饲料管理部门监督下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

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发现其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 应当立即停止销售, 通知生产企业、供货者和使用者, 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并记录通知情况。

养殖者发现其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具有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通知供货者, 并向饲料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禁止生产、经营、使用未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以及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禁止经营、使用无产品标签、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经营、使用无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禁止经营、使用未取得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进口饲料、进口饲料添加剂。

第三十条禁止对饲料、饲料添加剂作具有预防或者治疗动物疾病作用的说明或者宣传。但是, 饲料中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的, 可以对所添加的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加以说明。

第三十一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对全国或者本行政区域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 并根据监测情况发布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预警信息。

第三十二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 应当根据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实施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检测工作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指定的具有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承担。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不得收费。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并可以公布具有不良记录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名单。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档案, 记录日常监督检查、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 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 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相关资料;

(三) 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用于违法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工具、设施, 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四) 查封违法生产、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场所。

鸡饲料添加剂 篇10

第三十五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本条例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提供虚假的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方式取得许可证明文件的, 由发证机关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申请人3年内不得就同一事项申请行政许可。以欺骗方式取得许可证明文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假冒、伪造或者买卖许可证明文件的, 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按照职责权限收缴或者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 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没收其生产设备, 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

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 但不再具备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而继续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改正, 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 由发证机关吊销生产许可证。

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 但未取得产品批准文号而生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限期补办产品批准文号, 并处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违法生产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 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生产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10年内不得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使用限制使用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

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饲料, 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的;

(二) 使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

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物质生产饲料的;

(三) 生产未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或者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第四十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止生产, 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一) 不按照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和有关标准对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进行查验或者检验的;

(二)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过程中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的;

(三) 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未经产品质量检验的。

第四十一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实行采购、生产、销售记录制度或者产品留样观察制度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并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或者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产品, 可以处违法销售的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不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经营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产品, 违法经营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 并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止经营, 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三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产品, 违法经营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 并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止经营, 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再加工或者添加物质的;

(二) 经营无产品标签、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三) 经营无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

(四) 经营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以外的物质生产的饲料的;

(五) 经营未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或者未取得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进口饲料、进口饲料添加剂以及禁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第四十四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产品, 并处2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 对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拆包、分装的;

(二) 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实行产品购销台账制度的;

(三) 经营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失效、霉变或者超过保质期的。

第四十五条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生产企业不主动召回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召回, 并监督生产企业对召回的产品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情节严重的,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应召回的产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生产企业对召回的产品不予以无害化处理或者销毁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代为销毁, 所需费用由生产企业承担。

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 经营者不停止销售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拒不停止销售的, 没收违法所得, 处1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责令停止经营, 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六条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 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 违法生产、经营的产品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 并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以非饲料、非饲料添加剂冒充饲料、饲料添加剂或者以此种饲料、饲料添加剂冒充他种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二) 生产、经营无产品质量标准或者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三) 生产、经营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与标签标示的内容不一致的。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有前款规定的行为, 情节严重的, 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饲料、饲料添加剂经营者有前款规定的行为, 情节严重的, 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七条养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没收违法使用的产品和非法添加物质, 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对个人处5 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使用未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或者未取得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的进口饲料、进口饲料添加剂的;

(二) 使用无产品标签、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质量标准、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

(三) 使用无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

(四) 在饲料或者动物饮用水中添加饲料添加剂, 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的;

(五) 使用自行配制的饲料, 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自行配制饲料使用规范的;

(六) 使用限制使用的物质养殖动物, 不遵守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限制性规定的;

(七) 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乳和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源性成分的。

在饲料或者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禁用的物质以及对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其他物质, 或者直接使用上述物质养殖动物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其对饲喂了违禁物质的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养殖者对外提供自行配制的饲料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 饲料原料, 是指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或者矿物质, 用于加工制作饲料但不属于饲料添加剂的饲用物质。

(二) 单一饲料, 是指来源于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或者矿物质, 用于饲料产品生产的饲料。

(三) 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是指由两种 (类) 或者两种 (类) 以上营养性饲料添加剂为主, 与载体或者稀释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包括复合预混合饲料、微量元素预混合饲料、维生素预混合饲料。

(四) 浓缩饲料, 是指主要由蛋白质、矿物质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五) 配合饲料, 是指根据养殖动物营养需要, 将多种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六) 精料补充料, 是指为补充草食动物的营养, 将多种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饲料。

(七)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是指为补充饲料营养成分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 包括饲料级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酶制剂、非蛋白氮等。

(八) 一般饲料添加剂, 是指为保证或者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

(九) 药物饲料添加剂, 是指为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合物质。

(十) 许可证明文件, 是指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 饲料、饲料添加剂进口登记证,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 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

第五十条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管理, 依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上一篇:电子电器废物下一篇:豌豆苗无土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