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

2024-05-05

人文情怀(精选十篇)

人文情怀 篇1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生态美育资源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得益彰,当然也渗透着人类将要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品读其间,从审美角度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品味和诗意情怀,从生态角度看能够促进学生营造一种“绿色的人生”。

1.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文本材料中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元素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性,萌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人与社会

文学总能够反映历史的变迁,历史长河漫漫,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与一个时代的繁华或落寞紧密相联,不过这些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品鉴期间要引导学生感受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只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人与自身

每个人自身有一种调整和平衡的能力,学习过程实际是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不断作用,最后重新走向平衡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灌输、强塞,而应该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尊重,合作共生,然后在学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实现提升。

二、课堂上实施生态美育的策略

课堂实施美育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策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揭示文本中所隐含的价值意义和生态美学思想。

1.反复诵读欣赏美

自然美离不开美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能够将书面化语言转变为生动的画面,实践经验表明,抑、扬、顿、挫的朗读更能催生美感,激发儿童阅读和语言学习的兴趣,实现情景交融。

例如,古典诗词短短的几句话,将自然美景描述得淋漓尽致,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中的《望庐山瀑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读出“香炉峰高耸入云端被太阳光照射为紫色的美丽景象”,“飞流直下”四个字将瀑布的流速和形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眼前浮现出“崇山峻岭中一条瀑布倾泻而下的壮丽图景”,感受到“九霄外的银河从天而降的气势”,诵读其间,感受李白语言精准的同时体会到大自然巧夺天工之美。

2.细细体味感受美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去,透过语言文字,儿童仅凭自己的自觉就能够触及事物外在的某些特点,细细品味,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推敲,便能感受和领悟文字深处内在的意蕴,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还能品味出“真善美”、“假恶丑”,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道德情感均获得提升。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教学,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体会文本深处所蕴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这不仅仅是解读课文,更是将一种生态意识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继而在儿童从小就塑造珍惜和呵护自然生态的健全人格。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去年的树》教学时,学生透过文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珍贵,理解作者感伤的真正原因。

李镇西老师人文情怀讲座 篇2

情感与理想。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亲耳听有老师在我面前抱怨:“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 教书,又不是叫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语文家教谁请你呀!教书,又不是叫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语文家教谁请你呀!2000年,我写过一段话: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我这里的所谓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我”!因此,“情感与理想”,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

好,我谈第二点,风骨与良知。教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有文人气质

而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当年毛泽东有一句话,他告诫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切不可书生气十足。”这话大错特错。因为“书生气”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文素养,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人格,不玩权术,正直不阿„„他一生要做的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结果是造成一代知识分子风骨的丧失。当年写《是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沦为了宫廷诗人。而少数知识分子,如果顾准等人还保留着风骨。回到语文教师,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在具体些,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李镇西,虽然我并不是权威,不迷信教参……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建设。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买他的书来读。当然,也许大家都读过不少他的文字。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风骨”!再说良知。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觉得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利益”,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现在一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精彩,却忘了为什么上课。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批某些名师的课的原因之一。有一年我去山西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 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我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来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 在这里,如果我为了自己“上课效果更好”,我当然觉得校方的安排很好。但我就把学生当成我表演的工具了。就是没良知。这是在山西的一次公开课。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良知”并不一定是看起来的“恶”,而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微小的“恶”。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的违背了良知。其实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也在侵犯着学生。包括最近给成都十二中的学生讲《理想》。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生,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而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这就是良知。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的深刻,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明白„„这也是违背“良知”!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所以,我经常说,语文教学,最考水平的就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和分寸感。是的。一方面我们说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学生懂了还有必要讲吗?这就是“尊重与引领”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我们再谈“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当然,对本群的老师,这都不是问题。大家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事业和视野,才聚到一起的。我相信,大家非常关注语文教育的专业杂志和著作。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对此我不多说了。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当然从逻辑上说,人文视野自然包括语文专业视野,但我这里想单独说说,以示强调。

§ 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 § 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

§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

§ 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 对于天下风云变幻是否关注? 这都是语文教师胸中应该装着的。

我有个不太严谨但绝对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的书,只占他阅读面的百分之二十。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应该占百分之五十。书读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只看新闻联播,就很容易被忽悠。王栋生先生说:语文老师要做杂家。随便举个例子,最近刚刚去世的曾彦修,不知有多少语文教师关注他的文字。只是读,当然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当然是只有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曾彦修,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的年轻人狂热歌颂文革,呼唤毛泽东时代?很难说他们有什么“邪恶”,相反,他们其实很善良,很单纯,但他们书读少了,我说的是文史书,所以不了解过去的历史。

不断阅读思考与积淀,从荒漠到沃野,给自己一个丰厚的世界,给学生一个明媚的范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遇见我而感觉幸运,并拥有温暖而幸福的记忆。语文人,在思考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学生,从用心生活开始。读书是一种最美的生活方式。拓宽视野,走向美好。

哈维尔,龙应台,李慎之,顾准,李辉,邵燕祥,谢泳…… 都应该在我们阅读的视野之内。还有刘瑜的书非常值得向大家推荐。还有我最近几年反复推荐的《南渡北归》,我觉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读。

好了,说了视野再说思考。其实,刚才说了,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这里还是想单独说说。我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刚才有老师谈到读自由主义的书,不要中毒。(大意)其实,我想说,即使我们一本自由主义的书都没读过,也可以凭常识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这就是常识!因为民主自由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就这么简单。我不需要别人来侵犯我的权力,我希望我自己做主,这难道还需要读什么自由主义的的书才知道吗?难道这里中毒吗?不是,这是常识。

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体验告诉学生。

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这话本身就是问题的。因为“自由”的概念本身就排除了所谓“绝对”二字。马克思说,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来读来写,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多写!这就么简单!当然,有老师会说,还有“多思”呢?我说,所谓“思”都包含在前面三点中了。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强调一点,尊重常识。让语文回归常识!

最后一点说简单些。学识与胸襟。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半文盲”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的求学时代是文革,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我不是虚心,是心虚!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的参照是小时候的生活和现在的人生。生活阅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师的感悟能力。所以,社会阅历也是应该多积累的。不能每天都在办公室,腿要走出去。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先杂家,再专家。

意象、叙事、人文情怀 篇3

一、 多重意象的“夜孔雀”嵌入灵活的叙事之中

据《昆虫记》记载,夜孔雀又叫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成蛾之后便不再吃东西,它的生命极其短暂(两三天),在短暂的生命里,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寻找配偶。因此,它具备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天赋:为了这个目标,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在飞行时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它总是无所畏惧、坚强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最终成功找到配偶。夜孔雀与佛教中的“涅槃”有着某种相通的思想内涵,对生命的珍视中蕴含着一种慈悲精神。

影片中的夜孔雀象征经历了爱情痛苦后破茧成蝶的艾尔莎,这位独立、果敢、坚强的法籍华裔长笛手在中法两地与马氏三人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纠葛,从纹在脚上的幼虫到纹上背部的成年夜孔雀,无不与纹身之外的艾尔莎和夜孔雀的成长相呼应,一步步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暗示着事件与人物的变化。夜孔雀不仅见证了人物情感的演变与升华,也见证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戴思杰对故乡成都思念之情的蜕变。同时,作为一部文艺片,以“夜孔雀”命名,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引发观众对影片的猎奇心理,激起他们的观影期待。

影片采用大量蒙太奇手法,运用看似凌乱的双线剧情讲述了四人之间的情感演变,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能很好地表现其中情感的纠缠,而且颇具艺术欣赏效果,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影片并没有按常规的时间顺序进行铺陈,插叙和倒叙的熟练切换成功将影片分出两条叙事脉络:一条在中国成都,艾尔莎“几个月以前”在古朴典雅的成都偶然邂逅尺八高手、丝绸研究员马荣,之后与马荣父子之间产生逾越人伦的感情纠葛;另一条在法国巴黎,马荣的弟弟——纹身师马建民在与艾尔莎的亲密接触(纹身)中慢慢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愫。两地分头叙述、灵活转换,使成都和法国的场景相互补充、衬托。这样的剪辑和叙事方式完美地实现了时空穿梭,使两地的回忆与现实形成因果联系,并随着时间的推进使整个影片的脉络变得清晰明了,促进了人物的感情发展,最终完成了整个故事的推演。但由于影片的时长有限,过大的信息量和过于频繁的场景切换很难掌控影片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故事的完整性有所欠缺,给观众理解影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在马荣喝下孔雀胆药酒后,镜头马上就切换到远在法国的艾尔莎身上,并没有清楚交代马荣的生死,难免使观众产生困惑。

影片从唯一现存的仍采用手工缫丝工艺的南充宏兴丝绸厂取景,真实地还原了这种古老工艺。此外,还向我们展示了成都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九眼桥、兰桂坊、天府新区和法国莱茵河畔等地的美景,其中很多镜头都是用偷拍的方式进行的,这种随意、自然的原生态镜头拍摄,最大程度地向观众展现出了成都的古朴典雅和法国的浪漫气息。影片中的尺八是沟通成都和巴黎两线感情发展的媒介,艾尔莎被空旷的尺八声引进古老的蚕丝厂,与悲悯深沉的马荣初次邂逅,尺八清曲营造出空灵、恬静的意境,身处其中的艾尔莎被深深震撼。这一刻,她的心扉被轻轻叩开,一颗种子已经悄然种下。从艾尔莎对这种古老的乐器产生兴趣,到马荣教她尺八,再到两人情感因夜孔雀进一步升华,最后,艾尔莎独自一人在莱茵河畔吹奏尺八。尺八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将不同的时空串联在一起,使剧中角色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

二、 出色的伏笔隐喻折射出影片的人文情怀

片中伏笔和隐喻设计得比较到位,虽然许多伏笔和隐喻的使用手法不够隐晦和自然,急于表现,暗示太强烈,容易让观众察觉到人为的痕迹,但总体而言还是值得称道。马氏兄弟痴情于各自喜爱的事物,“尺八材质万中挑一”与“艾尔莎的皮肤万人少有”这两种相似的说法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二人的秉性,而且恰到好处的把片头零碎的场景串联在一起。

艾尔莎在寺庙中找到了不用灭蛹杀生就可以制丝的方法,在她向马荣介绍夜孔雀时,镜头有意将艾尔莎的身形与她背后的夜孔雀的翅膀相合,给人以艾尔莎长了夜孔雀翅膀的画面感,宛如艾尔莎化身为美丽的夜孔雀一般,又似夜孔雀正借艾尔莎之口在向马荣倾诉。相信此处导演是借鉴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意在营造人蝶合一、亦人亦蝶的虚幻感,马荣听后的表情很能表现这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紧接着,他说道:“我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我想要的了。”此句一语双关,既指他找到了想要不用灭蛹杀生的制丝方法,也指他找到了心仪的女子,此时的马荣,心中已经对艾尔莎产生了一种的特殊的情愫。

两人相恋后,马荣说艾尔莎的名字就叫“夜孔雀”,并将艾尔莎的脚链系在自己脚上。一方面,表明了夜孔雀代表着艾尔莎,另一方面也为之后马小林的崩溃埋下伏笔。艾尔莎说的“我的蚕宝宝(就要死去了)”也是一句隐语,寓意幼虫与腹中胎儿。臭椿树是夜孔雀的身心寄托,马建民承诺帮艾尔莎在巴黎找到臭椿树潜在的意思是自己会成为艾尔莎在巴黎的身心寄托。没有纹眼睛的夜孔雀不会飞走,暗示着马建民会一直陪着艾尔莎走下去。在墓地,找到臭椿树、在臭椿树下埋葬死去的蚕宝宝,都预示着艾尔莎和马荣爱情的终结。马小林穿艾尔莎的高跟鞋,暗示着对于从小就缺乏母爱的马小林而言,养小白兔的艾尔莎身上母性的光辉,艾尔莎是美的化身,是穿着水晶鞋的公主,马小林对艾尔莎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对母爱的寻求。马小林与艾尔莎的接触一直都是围绕脚展开的,这是一种隐晦却又强烈的性暗示,意在表现马小林的荷尔蒙的冲动,而他在给艾尔莎做足疗时提到的孔雀胆药酒也为后来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川剧《孔雀胆》的上演是本片亮点,戏剧中的人物与扮演者的命运结局发生重叠,并以戏中戏的形式交代了马荣与马小林的父子关系,还增加了戏剧中没有的部分:马荣喝下孔雀胆。此处表达的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慨。

影片开篇,丝线制作以蚕蛹生命为代价的独白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艾尔莎努力寻找,最终找到了一种不灭蛹杀生的制丝方法,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艾尔莎无偿为时日无多的病儿演奏与马荣为蚕茧演奏因曲同工,不仅刻画了二人的善良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临终关怀;法国人流的期限是12周,体现了国外对妇孺群体的保护和关爱……处处都散发着人文情怀。影片以字幕形式结篇,依剧情可知,导演对成都所欠的巨债,实际上是对故乡文化深深眷恋的情怀。

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是本片一大特色。时尚美丽的现代长笛手艾尔莎与传统气息浓厚的马荣,活力青年马小林与古老的川剧,现代的刺青钢针与植物根茎所制的刺青针,锦绣成都与浪漫法国,古老尺八与现代长笛,戏曲中的绣鞋与游泳池里的水晶鞋,成都迪厅中古老尺八与现代DJ的完美合奏……影片处处呈现出中西、新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也与人物的情感发展遥相呼应。

三、 中法合拍影片在中国市场上的水土不服

《夜孔雀》是由戴思杰执导,海秀传媒和上海尚世影业共同出品的中法合拍的一部爱情文艺片。从尚世影业和海秀传媒来看,近几年这两个公司出品的文艺片可谓是少之又少,《夜孔雀》对他们而言也可以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导演戴思杰而言,虽然把自己最爱的两座城市成都和巴黎一起拍进电影,向观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法国的热爱,使个人情感得到了倾诉和表达,但是俗套的剧情显然缺少对传统的尊重,这确实给影片减分不少。

《夜孔雀》选择5月20日这样一个档期上映是非常不错的,优美的影片名字,加上“我爱你”的隐语,更容易吸引观众。但大尺度的浮夸海报以及不恰当的宣传,却会引起观众们反感。再者,作为一部中法合拍片,价值观念的碰撞也使影片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夜孔雀》作为一部文艺片,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气氛和情境,有些情节难免脱离现实,审美取向也比较小众化,这是影片较难被大众喜欢的一大原因。电影本身拥有的观众环境开放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众口难调的艺术形式,文艺片富有文艺气息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只是一味追求文艺,就容易与现实脱节,故而需要普世价值与人文情怀的加入。《夜孔雀》在这一方面虽有一定尝试,但流于形式的人文关怀无法掩盖剧情主题对公众道德的背离,这可以说是该片的根本问题所在。

同时,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剧情的烂俗。从剧情上来看,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几段情感邂逅,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可言,唯一不同的是三个男角是血亲。同一个女人,与同一个家族里的三个男人发生感情纠葛,这种特殊而又虐心的四角恋无疑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噱头。但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层面来讲,这样的剧情是存在着道德缺陷的,难免会引起多数人心理上的不适感。

而且,影片虽时刻彰显人文关怀,但仍无法掩盖角色塑造过于粗糙的事实。片中角色由刘亦菲、刘烨、黎明、余少群主演。刘亦菲饰演美丽善良、果敢坚强的法籍华裔长笛手艾尔莎,与她以前饰演的仙气飘飘的角色形象相比,这次接了回地气,演技也有所突破,但是对剧中人物情绪的把握仍不够准确,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纹身师马建民让有中法家庭的刘烨来演确实比较合适,能够使演员更好地代入角色之中,故而刘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比较深刻到位。黎明饰演马荣,年龄与人物形象相仿,但就演技而言只能算是一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影片中最出彩的当属余少群饰演马小林,他把角色的痴、狂、疯、颠以及对艾尔莎和川剧的热爱都恰到好处地演绎出来。

结语

善用“变异理论”,洋溢人文情怀 篇4

《迟到》一课采用回忆的方式抒写了作家林海音童年时代因赖床不愿上学而被父亲严厉责打的故事。第一次备课时, 我觉得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语言通俗易懂, 阐述的道理与表达的亲情显而易见, 所以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不会有什么难度。于是, 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其一, 抓住中心句设疑。问题一:课文从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很严”?问题二:课文从哪些地方写出父亲对我“很疼”?其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重点段落并批注, 要求学生抓住“一打”“一送”的细节描写, 感悟父亲对海音的严是出于爱。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为了更好地做到读写结合,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细细品读与感悟。其一, 我先让学生将“抄”与“拿”作比较, 又让他们比画“抡”的动作, 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父亲对海音的管教之严。其二, 在品味父亲为海音送钱、物的段落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父亲送夹袄时“拿”“递”和“看”的动作, 体会父亲那无言却伟大的爱。如我所料, 学生很快理解了父亲是个既严厉又慈爱的人。其三, 为了让学生深切地领悟父亲的严是出于爱,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此时此刻, 父女相视无言, 他们彼此会在内心说些什么呢?”沉寂片刻, 几个学生慢慢举起手。第一个学生说:“谢谢您, 爸爸!”第二个学生说:“我知道, 爸爸您还是爱我的!”第三个学生说:“爸爸, 我错了, 以后我不会迟到了……”学生的回答并不理想, 于是, 我启发学生:“此时, 父亲对早晨发生的事想对海音说些什么呢?”这样, 有了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他说:“孩子, 对不起, 早上是爸爸不好, 打你太狠了……”听完, 我真是哭笑不得, 彻底失望。

如此简单、易学的课文, 为什么教学效果如此不理想呢?在深入反思后, 我认识到两点。其一, 父亲的严厉与慈爱密不可分, 应让学生认识到严厉背后的父爱, 从而理解平日父母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是出于爱, 以便今后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管教。其二, 这次执教的失败是因为忽略了学情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因此,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世界和人格发展。

反思之后, 我修改教案, 设计了全新的教学环节。其一, 当学生感悟到父亲既严厉又慈爱后, 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海音长大后的成就。学生边看边惊讶,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想逃学、爱迟到的女孩子长大后会如此出色。于是, 我趁热打铁, 带领学生回忆《钓鱼的启示》一课的相关内容 (詹姆斯在父亲不容分说的命令下放走了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大鲈鱼) 和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董卿的相关资料, 并提出问题:“长大后的海音, 回忆这件往事 (迟到) 时, 她会怎么理解父亲的责打?成名后的海音, 想对九泉之下的父亲说什么?”话音刚落, 学生的小手高举如林, 我感到一阵欣喜。

在课后的汇报中, 有的学生说:“记得那次迟到您把我打得好惨, 但我不恨您, 因为您是为了我好。您严厉的管教使我及时改正错误, 规范言行, 养成好习惯, 长大后才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爸爸, 谢谢您!”有的学生说:“天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您对我的爱正是这严厉的管教。当时我因不理解而恨过您, 但现在我终于明白, 是您这种特殊的爱——严厉的管教成就了现在的我!”有的学生说:“爸爸, 您的疼是爱, 严更是爱, 只是爱的形式不同。您那深沉的父爱, 使我健康成长, 最终走向成功!”还有的学生说:“爸爸, 虽然您已过世, 但您对我严厉的管教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您深沉的父爱!”听着学生的发言, 我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动。可见, 只有洋溢人文情怀的课堂, 才能使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次成功的教学得益于我将“变异理论”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迟到》一课时, 我采用了“变异理论”中的类合法, 即借用表现严爱的不同事例, 使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我列举的詹姆斯和董卿的事例与林海音的事例具有相似之处, 这样, 学生在对比中, 理解了父亲严厉的管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 这一关键属性在正例中被学生准确识别,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可见, 教师巧用“变异理论”不仅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十首流行歌词的人文情怀解读 篇5

丁 永 忠

1、七子之歌——澳 门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附录二首

香 港

我好比凤阙(宫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 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充满)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导读】闻一多的这组诗是1925年3月在美国纽约写的。诗前有序曰:“邶(先秦诸侯国名)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1689年沙俄与清政府订立的边界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 1 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通译洛林地区)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用“我”的口吻,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喻为孪生兄弟),比作“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现在,“六子”已经回家,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也不会久远了。

2、母 亲

牟 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导读】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熬夜备考时,母爱是暖暖的热茶;当你出门远行时,母爱是形影不离的行囊和牵挂;当你取得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的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母爱如此的平凡,在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母爱如此的伟大,陪伴你经历风雨,踏平坎坷,始终如一。

3、两只蝴蝶 牛朝阳

亲爱的你慢慢飞 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 亲爱的你张张嘴 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 亲爱的你跟我飞 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 亲爱的来跳个舞 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 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 飞越这红尘永相随 追逐你一生 爱你无情悔

不辜负我的柔情你的美 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 飞越这红尘永相随 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 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导读】两只蝴蝶飞越红尘永相随,是执子之手的缘分,是与子偕老的相伴。歌词不像一般的情歌那样疯狂热辣,或者哀婉凄恻,歌词中的“玫瑰”“花香”“丛林”“小溪”“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等清丽优雅的文词,充分展示了爱情的美好;尤其是“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一句,虽然带有一些淡淡的伤感,但伤感之中更有对爱情矢志不渝,海枯石烂的执着。

4、天亮了

韩 红

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 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 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

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 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

这是一个夜晚 天上宿星点点 我在梦里看见我的妈妈 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

你不要离开 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天亮了

我看到爸爸妈妈这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他们笑了 天亮了 看到太阳出来他们笑了天亮了

【导读】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两岁半的儿子。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发人深思,催人泪下。

5、那夜

姚 谦

昨天好美

只要是有你的画面 都是记忆经典 每次回味

嘴角弧线把忧愁都溶解 记忆的线

时间是一个圆圈圈 过去循环眼前 相爱细节

是我脑海里唯一的乐园 记得洒满银色月光那夜 静静看着你沉沉入睡的脸 莫名泪湿了双眼 心中尽是爱和怜 发现自己如此依恋 那一段曲曲折折的相恋

就算呕气时会说倔强字眼 下一秒我就后悔 想转身回你身边 只是你从来没发现 转眼一切都变成从前 感受一直到今天 愿此刻你们之间 也有美好的情节 关于珍惜你已学会。

【导读】这是一首抒写失恋情绪的爱情歌曲。歌从开始一直到“转眼一切都变成从前”都是对过去爱情生活的回忆,那爱是甜蜜的(只要有你的画面,都是记忆经典),也是刻骨铭心的(静静看着你沉沉入睡的脸,莫名泪湿了双眼,心中尽是爱和怜)。歌的后面部分是分手后对对方的深深祝福(愿此刻你们之间,也有美好的情节)。整首歌有淡淡的忧伤,有美好的祝福,而没有丝毫怨恨,这才是大爱至爱:爱在相聚,也爱在分离。

6、朋友别哭

李 敏

有没有一扇窗,能让你不绝望?

看一看花花世界原来象梦一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到结局还不是一样?

有没有一种爱,能让你不受伤?

这些年堆积多少对你的知心话,什么酒醒不了?什么痛忘不掉?

向前走,就不可能回头望。

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你的苦,我也有感触。

有没有一种爱,能让你不受伤?

这些年堆积多少对你的知心话,什么酒醒不了?什么痛忘不掉?

向前走,就不可能回头望。

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你的苦,我也有感触。朋友别哭,我一直在你心灵最深处,朋友别哭,我陪你就不孤独,人海中难得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这份情,请你不要不在乎。

【导读】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丢开绕眼的缤纷诱惑,相信自己的选择,哪怕有苦楚,哪怕会孤独,但有真心的朋友陪你走过。这是暖人心扉的劝说,更是深情关切的表达,是难关一起度过的誓言。细细品来,抚慰心灵,让人感动。

7、感恩的心

陈乐融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导读】“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是全首歌的意义所在。感恩谁呢?感恩父母,养育了你,给你战胜艰难坎坷的勇气;感恩爱人,深爱着你,在你身后为你默默遮风挡雨;感恩朋友,支持着你,为你驱逐迷惘孤独;感恩社会,容纳了你,让你有了施展的舞台;感恩命运,如此的安排,让你品尝亲情的淳厚,爱情的甜蜜,友情的温暖,让爱你的人聚集在你身边。

8、愚公移山

韩 永 久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导读】“愚公移山”本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这首歌就以这一故事为内容,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凭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格,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形象用流行音乐的方式传达出来,实现了现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9、众人划浆开大船

魏明伦 王持久

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 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 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

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 百舸嘛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

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 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一个巴掌呀,拍也拍不响

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声震天

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 百舸嘛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

【导读】这首歌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宣扬了社会群体中的团结、协作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一件事的行动模式已经被社会淘汰。这就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成为在校青年学生必须达到的素质培养目标。听听这首歌,是可以得到启发的。

10、生死不离

王平久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导读】2008年5月1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抗震救灾的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为全中国亿万牵挂四川地震灾害的观众诵读了一首催人泪下而又振奋人心的诗歌《生死不离》。这是由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连夜创作的,白岩松说:“希望我能不哭地把它念完。”5月16日,这首诗被苏楠谱成歌曲,由成龙首唱,央视还特别为其制作了感人至深的专题短片,让一幕幕营救被困群众的画面与《生死不离》词作相互交融,令无数国人潸然泪下,其后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最振奋人心的抗震救灾歌曲。现在,这首《生死不离》歌曲不仅被中国红十字会正式确认为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主题曲,而且词作者的手稿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历史意识与人文情怀 篇6

近十数年来,时卫平的名字似乎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少年早慧、出道很早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先后以水粉组画《百合花》和几幅宣传画作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和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奖,以此崭露了头角,为世人所关注。但此后十数年中,他一面忙于教学,一面为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做些环境设计和展陈设计,因而架上绘画创作便相对减少。直至近两年,时卫平的画兴似乎再度勃发,他重新捡起画笔,投入了高密度、高强度的写生与创作,在短短两年间仿佛是有如神助地画出了一大批油画新作,令人耳目一新。

在时卫平的画作中,一批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尤其引人注目。这批作品包括《雨后复斜阳:1935年红军进入甘孜地区》(180cm×520cm),《百万雄师下江南》(240cm×360cm),《黄沙百战,铁马长啸:成吉思汗大军横扫西亚》(180cm×520cm),《陕北记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80cm×200cm)、《徐悲鸿》(180cm×200cm)……等等。众所周知,历史题材一般都是鸿篇巨制,不仅尺幅巨大,而且涉及的人物、场面、道具均十分复杂,往往需要耗费作者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方可完成。况且,这些投入巨大的画作还未必有市场的保障,更难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可言。因此,通常情况下,作者都是受政府或文博单位委托而创作,很少有画家纯粹出于一己兴趣“画着玩儿”的。然而,近两年来,时卫平却在没有任何委托的情况下,自娱自乐地画了一批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作品,这似乎很异于同类。我以为,时卫平的这种选择恰恰折射出他内心深处对某种人文理想的自觉追求。时卫平告诉我,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那时所受的革命理想主义教育在他少年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与今天的拜物主义盛行、理想主义失落的社会现实相比,那个年代确有许多令人珍惜和怀念的可贵之处。近年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早年埋藏在他心里的那种英雄情结和对历史的缅怀却日益浓郁,所有这些都成为他从事历史画创作的强烈动因。

从字面上看,所谓历史画是以艺术的手段对历史事件与场景的再现。虽然就客观意义而言,历史本应是“包罗万象史”(universal history),然而,艺术家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何种手段,对历史进行何种角度的选择、剪裁与加工,则体现出作者的主观取向与独特评价。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正体现了作者的主观与独特之处。我们据此来推论时卫平的历史画,则可明白,时卫平所画的,正是他个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诠释,或者反过来说,透过这些历史的画卷,亦可见出作者寄寓其中的理想与情怀。

对于“为什么要画历史画”的问题,时卫平的回答是:“假如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丢失了自我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显然是无法想象的。”他的这些朴素的话语使我想起了西方学者菲奇诺的类似观点:“历史不可缺如,它不仅使生命悦泽,而且予其以道德意蕴。透过历史,逝者恒之,无者有之,旧者新之,少者壮之。如果一位七旬老人因其阅历被称为智慧的话,那么,一个思接千载的人该是多么睿智!的确,一个胸怀历史春秋的人真可谓是历经千古了!”就历史画创作而言,它与现代的新闻图片对事件的记录是大不相同的。由于许多历史事件在当时未能留下图像记录,这就给图像的历史造成了许多缺失的链环。就此而言,如何再现历史现实,使断裂的链条接续起来,为后人提供真实感人的历史图像,便成为艺术家的一桩使命。我想,时卫平正是通过对历史图景的重新营造,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维度——即时间的维度,它使我们凭藉这些鲜活的图像,得以重睹那些早已逝去且不可复现的历史图景,进而与历史对话和交流。

例如,在谈到《徐悲鸿》一画的创作时,时卫平说,他选择了1940年徐悲鸿先生创作《愚公移山》这一情景为主题,既是再现当年徐先生与全国军民坚定不移的抗战决心,也是表达作者本人对徐先生伟大人格的敬佩与景仰:“在创作即将完成的时候,有时一个人在深夜里面对画面,会觉得自己就像是徐先生的一个学生,静静地站在徐先生身旁,看他画愚公移山的创作。徐先生用他的作品教育我们,一个画家对国家、对民族应该具有的责任。这就是一种精神……”坦率地说,时卫平通过他那精心的营造和精湛的技法,已经成功地将那种精神传递给了我,使我体验到与他同样的感受与感动。我想,这大约便是历史画的魅力所在罢。

除了上述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外,时卫平还创作了一批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我们姑且称之为“历史人物系列”。这些作品包括《屈原·天问》、《维新第一导师·翁同龢与康有为》、《故乡人:鲁迅在绍兴》、《列夫·托尔斯泰在图拉》、《塞尚的风景》、《智者问答· 毕加索与齐白石》……等等。如果说,前一类作品是侧重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的话,那么这后一类作品则相对侧重于历史人物肖像及其心理的刻画。耐人寻味的是,时卫平在处理这些历史人物时,往往是将他们设置于特定的时空与情节之中,即所谓的“典型环境”,藉以实现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揭示。例如,在《屈原·天问》中,作者抓住屈原饱受迫害、即将投江自尽前对天呐喊的那一瞬间,塑造出一位壮志难酬又宁死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爱国诗人形象。在《故乡人》一画中,作者撷取了鲁迅重返故乡时与童年伙伴闰土等人相见的一幕,生动地揭示出鲁迅当时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与悲凉无奈。而在《列夫·托尔斯泰在图拉》中,同样是文学家,也同样是面对底层劳动人民,时卫平却有着不同的表现。与鲁迅的冷峻、内敛相比,画面中的托翁似乎更趋热烈与随和。这些对不同人物的性格刻画,不仅与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境遇相吻合,也是与两国不同的历史、国情与民情相符合的,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极佳案例。至于《智者问答· 毕加索与齐白石》之类的作品,那情节虽属虚构,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东西方两大画哲及其代表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深刻思索。在这里,时卫平用他的画笔,表达了他对某些重大艺术问题的深度追问,从图像的角度提出了迥异于理论家们的独特见解。

时卫平的怀旧情绪或曰历史情怀不仅体现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表现上,甚至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中,也时时流露出来。例如,他的“长征路组画”便是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而画的写生,他将沿途那些雪山、草甸、河流、村寨一一记录下来,意在引领观者和他一起,寻踪古道,追缅前贤。他的其它风景写生如“俄罗斯组画”、“埃及、土耳其寻古系列”等等,亦莫不如此。时卫平的这种取向使我想起一组相关的词汇,即“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依我的理解,所谓“自然地理”是指对原生态自然对象的考察描述,重在“自然”本身;而后者(人文地理)则强调了地理中的人文因素,即人类历史赋予这方土地所特有的意蕴和内涵。我想,时卫平的风景画大约有些类似“人文地理”的意思,他在写生时,往往不满足于眼前的自然之景,而总是意图在景色的背后,挖掘出某种人文内涵,传达出某种怀旧的意绪。如此看来,他在风景画写生中的旨趣便既不同于印象主义专事外光的研究,也不同于塞尚的专注于形体秩序的构建。那两者都只专注于自然客体,与人的内心世界不大相关。而时卫平的画作,无论是主题创作,还是对景写生,骨子里都浸透着一种浓郁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使得那些自然景色经由作者眼光的过滤而成为“有我之境”。这使我想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相关论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因此,在王国维看来,“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我们以此来解读时卫平的画作,便不难见出蕴含在作品背后的作者的理想。这理想关乎历史,关乎人文,关乎某种精神的诉求。——而这一切,在唯利是图的拜物主义盛行的今天,不正是日益稀缺的资源么?

灌注人文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篇7

关键词:教育,人文情怀,语文素养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前我们对语文的工具性方面把握得很好, 却往往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为此,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加强语文人文性的灌注, 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历史发展到今天, 所谓人文性, 在中西碰撞的基础上, 就是人道主义和文化性的合称。人道主义就是爱自己, 爱别人, 爱世界, 爱社会, 关心人类命运, 体现人文关怀。文化, 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形态、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等, 一切有价值的、有精神的、物质的民族积淀。文化性就是呈现民族所有积淀的特征。

二、教育的宗旨与目标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为过去, 不为现在, 而为将来。”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秉承了这一观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道德, 尊重和发展个性, 丰富生存智慧, 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健全人格, 使之充满人文关怀。同时, 深入挖掘祖国语言中的文化底蕴和本民族的价值体系。注重体验感悟, 注重熏陶渐染。不再让语文教学成为语言学和文学论的附庸, 更不让它成为教学论和方法论的附庸。让语文学习成为人文情怀的培养过程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

三、语文教学在教育整体格局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是学生通过品读文学作品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以及表达对世界认识与感悟的文化课。作家余华曾说:“阅读是通过作品能唤起你的想象力、感受和情感, 在别人的作品里读到你自己。”所以学生关心的不是字词句段篇的解读与分析, 他们最关注的是从中对世界认识与感悟。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 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 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要育人, 就要研究人性需要。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 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 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 使其有满足的可能, 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 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习首先是认识世间百态, 而后才是如何提高自己, 改造世界。例如, 《孔乙己》显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不幸与辛酸;《套中人》表明了沙皇专制统治下人性的扭曲与压抑;《变形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压力对人的物化与异化。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看到了性格的悲剧;在《项链》里我们读到了虚荣的危害;在《我与地坛》中我们感受了母爱的无私和直面残疾的勇气。在《致橡树》和《我愿是急流》里我们了解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我们读到了一种关心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大爱的伟大……这些内容丰富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 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所以语文课堂不仅应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现代的中学生尽管比较叛逆比较玩世不恭, 其实他们内心特别渴求他们的父母、老师给予他们心灵的关注与教育, 而不是一味地溺爱、迁就抑或抱怨、责骂。他们需要更多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而语文课本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可以信手拈来,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意志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品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与自信;苏轼“竹杖芒鞋轻胜蹄,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淡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与执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与气度;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无不让学生为之震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 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情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样, 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 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史铁生直面残疾, 走向成功;海伦·凯勒坚强乐观, 积极进取;烛之武深明大义, 临危授命;勾践卧薪尝胆, 东山再起;廉颇知过改过, 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 救人之困……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一定的文化品格。语文课灌注人文情怀, 让思想不再缺席, 从而让学生不再“发育”不良。所以我认为古人对学生的教育是从读背《三字经》、《弟子规》和《孝经》开始很有道理。因为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更多地灌注人文情怀, 方能把枯燥的知识积累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从而真正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 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 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 与防止把人工具化,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

如果说品读鉴赏课文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生命的参悟, 那么, 独立写作便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生命的摆渡。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写作,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命的内在需要, 这便是新课标下语文老师需注意和应该追求的。所以作文训练的选题很重要, 要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要切近学生的生活, 如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与高中生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十六岁的故事没有主题、妈妈, 我想对你说;××, 我想握住你的手;中学生与网络、长大……二要接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如面对挫折、心灵的选择、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美与距离、大与小、轻与重、残缺的美、生活的本质……除了选题外, 教学生如何选材和组织材料, 尤为重要。平时学生对素材的积累与对生活的观察非常必要。同时, 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 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

四、结语

学好初中政治,树立人文情怀 篇8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重新认识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点, 改掉自己的缺点, 初中政治是一门生活学科, 更能很好地展现政治生活, 我们要借助课本知识理性地认识自己, 认识生命的意义, 知道自己应该拥有怎样的青春。 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便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分析。 在讲到“认识新自我”这一单元时, 我提出几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回答。 问题1:生命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1: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生活方式, 但是, 生命一定是崇高的, 值得每个人努力生活和工作, 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同时生命也是短暂的, 值得我们努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把它作为至理名言, 不断激励我前行。 问题2:青春是什么样子的, 你喜欢吗? 学生2:青春会有多愁善感, 但是, 我们不能萎靡, 毕竟青春是美好的, 是有生命力和活力的, 做有意义的事情, 学好课本知识, 结交好朋友, 我们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需要有追求, 同时要有行动力, 珍惜时间, 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青春期的我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从身边小事做起, 这样才会实现大的目标。 通过提问,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思考回答, 我觉得非常满意, 因为这些确实是要学生自己思考的, 生活是你们自己的, 需要自己理解透彻, 别人是没有办法为你生活的, 青春也是每一个人独特的风景, 每一个人都有让自己记忆着迷的青春, 它总是那样动人。 通过讲解知识, 联系生活, 让学生很好地认识自己的生命, 从而很好地认识自己。

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过健康品质的生活

初中政治是对社会的解剖, 学校的生活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需要在校园中学习知识, 以后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 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逐步侵害未成年学生, 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过健康品质的生活, 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要有防范意识, 例如:各大高校周围存在网吧等娱乐场所, 导致很多未成年学生抵抗不住诱惑, 迷上电脑游戏或者色情诱惑, 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未来生活有严重影响, 所以营造健康的有品质生活,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初中生正是心智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 需要引起每一环节的高度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培养自己控制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在你身边督促你, 学生要快速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有自己的独特判断能力, 知道哪些事情是正确的, 哪些事情是错误的。 例如, 对于普及的电脑, 查阅相关资料, 观看教育类视频是值得提倡的, 反之, 沉迷于电脑游戏, 观看不良诱惑视频则是相当危害的, 在自己独立运用电脑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行为, 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初中政治教学在于规范我们的行为方式, 给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好的示范, 这就是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 从而健康快乐地学习, 我经常在课堂上讲名人轶事, 如体育明星科比, 每天坚持4点起来训练投篮, 这就是对篮球的疯狂热爱, 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所以成就一段NBA历史的传奇, 相信通过一些体育明星的影响力, 学生是很喜欢的, 某些男生拿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 激励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学会克制自己的懒惰, 这就是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未来成长相当有益。

三、培养坚毅的品质, 树立政治人文情怀

初中政治是关于思想德育的, 是一门行为规范学科, 所以政治是一门基础学科。 随着社会发展, 人类文明进步, 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升, 教师以前会忽略这些基础教育, 殊不知一个人的品质和毅力是最重要的, 没有这些, 其他都将变得苍白, 初中政治教育我们做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人, 培养坚毅的品质, 做有人文情怀的学生, 不断关注生活和周围事情, 拓宽自己的视野, 寻找人性的真善美。 初中生正是人生当中茁壮成长的关键时机, 所以每一步都需要走得小心翼翼, 需要培养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例如:上课认真听讲, 为人要礼貌谦虚, 具有进取心, 诚实守信, 自强不息。 这些都是良好的品质, 需要一生坚守, 在平日教学中我总是不断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些, 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相信, 日积月累, 你们都是最棒的学生。 政治人文情怀体现在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上, 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不卑不亢、有条不紊, 表现在对人热忱有礼貌上, 它是一个人和社会融入的桥梁, 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最终目的。

初中政治教学需要师生关注生活实际, 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改变生活方式, 提高自己的品质, 做有人文情怀的学生, 和班集体、社会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孙明华.大阅读时代阅读与生命的厚度[J].才智, 2015.33.

试论初中班级管理的人文情怀 篇9

一、宽容

宽容并非无原则地迁就,而是不一 棍子打死,是治病救人。有的班主任一味善良地希望班级太平,对一些学生出现的正常错误,视如洪水猛兽,不是小题大做,就是当头棒喝或武断地下结论。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大禹治水那样用开导的方式和学生讲讲道理?曾有一个学生,被查出是偷自行车、拔气门芯的嫌疑人,广大师生对此很愤慨,作为班主任,我发现他并非一无是 处。我找他谈心后,他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下决心痛改前非。之后的文艺晚会,我让他扮演课本剧《你们想错了》里的一个国民党士兵,他演得惟妙惟肖,该节目获得了一等奖。这个学生虽然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但直到初中毕业,再没干过一件坏事。如果当初我很不耐烦地把他推出去了,可能就是向社会推出了一个少年犯。

二、理解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的确,有了心的相通,世界才会变得如此之小。作为一个初中生,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陌生的世界,生活要独立了,课程急剧加多加深了,渴望长大但肩膀依然稚嫩,幻想自由又离不开依赖……他的内心多么需要理解,多么需要抚慰。有的学生冬天还穿着拖鞋,有的学生体会不到读书的好处,有的学生终日埋头苦学,可考试还是不及格……对此,如果不了解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学生读书的艰辛,不理会十只手指有长短,而是一刀切、瞎指挥、高要求,就会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其形成抵触情绪,即使口服了,心也不服。

三、不偏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专家如是说,但有爱更不能偏爱。爱像阳光,洒满整个世界,初中班主任 应把爱洒向整个班级。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灵是非常敏感的,眼睛是极度雪亮的,只要稍有偏爱,他们就会觉察,班主任就会招致非议和讨厌。有的班主任往往过于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喜欢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喜欢外表漂亮的学生……分好的座位给他们,封大小“官职”给他们,评先评优给他们。其实,学生心中都有杆秤,班主任的 偏爱只能使师生关系更加疏远,班级管理更加困难。有优势的学生在各方面得到的已经比较多,初中班主任应把更多关爱撒给弱势群体,撒给有“缺陷”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太需要关爱了。

四、打成一片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和同学 一起玩得少了,我自己也失去了很多乐趣。倘若教师和学生从周一到周日,从月初到月末,从期初到期末,都只是往来于自己的家庭和学校之间,那真是一种悲哀。”信乎?初中班主任更是如此。

本来,讲台与课桌已把教师和学生 分开,这是分工不同所致。但 课外时间 教师与学 生何必不 相往来呢?尤其初中班主任,是学生离家来校交往最频繁、倚靠最多的人,可说是学 生最亲近 的人,所以,班主任要 扮起“大内总管”的角色———即什么都 要管。多去饭 堂看一看学生的伙食,多去宿舍谈一谈大千世界,你会发现平时写作文像请假条般短的学生也会滔滔不绝,很内向的学生也会打开话 匣子,很调皮捣 蛋的学生 也会把你 当“哥们儿”,即使你让他为你做点私事,他也会觉得你看得起他而义不容辞。我曾让学生选出班内象棋和跳棋最厉害的几人组成智囊团,活动课时向我挑战,那场景你看了一定会感慨:我们此时已没有师生之分,我们是对手,更是“战友”!如此的班集体,还有什么事不能众志成城呢?

五、制订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我们知道,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治与法 治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制订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是让每个学生都动 起来,成为班级 的主人,进行自我 管理。制度搞好后,每个学生要用专门的小本子工整地抄写下来,每周用一个早读课或晚读课读一读,让制度深入人心,存档于大脑。这样,当学生行为与制度发生冲突时,他就会马上意识到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班主任或班干部与之过不去,进而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心甘情愿地承担。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抓住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多一些关心爱护,多一些理解宽容,就能费力很少却收效甚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行们不妨一试。

摘要:要管理好一个初中班级,需要教师宽容、理解学生,也需要教师做到不偏爱,与学生打成一片,更需要制订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美夫:草根企业家的人文情怀 篇10

——朱美夫

作为名列“2011年全国百强县”榜首的工业重镇, 常熟历来就是卧虎藏龙之地, 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朱美夫, 便是其中一位。在采访之前, 早就听说朱美夫是一位在常熟打拼的浙江人, 为人诚实、内敛, 不善言谈。那么, 这样的一位浙江商人如何能在高手林立的江苏工业重镇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带着这个疑问, 本刊记者走进了江苏省苏州开元山庄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美夫的办公室, 为读者探寻一位草根企业家成功的真谛。

出身贫寒, 白手起家

朱美夫出生于浙江温岭市箬横镇的一个小乡村, 自幼家境贫寒, 家里有四个孩子, 朱美夫排行老三。15岁时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原本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减轻母亲养家糊口的重担, 坚强懂事的朱美夫在18岁那年告别了亲人和家乡, 怀揣浙商特有的吃苦精神和年轻人的财富梦, 只身来到车水马龙的上海滩。然而, 仅仅2个月后, 朱美夫就发现80年代初的上海并不是打工者的天堂, 梦想在这里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就在他一筹莫展, 整天为填饱肚子伤透脑筋的时候, 朱美夫凭借浙江人独特的经济头脑敏锐地捕捉到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部分地区经济开始放开、搞活。常熟初显规模的服装业和活跃的乡镇经济让朱美夫看到了创业的希望。于是他继续北上, 从上海来到百里之外的常熟。刚到常熟的时候, 朱美夫从做豆腐开始, 在改善豆腐口感上下苦功夫。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诚信为本的理念, 朱氏豆腐以口感好、价格低的特点逐渐获得当地人的认可, 朱美夫也成了常熟小有名气的“豆腐王”。“当时我们的豆腐卖得特别火, 买豆腐的人经常排长队。”时至今日, 朱美夫回忆起当年的景象仍津津乐道。豆腐生意越做越大, 朱美夫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勇于探索, 不断求新

朱美夫天生就不是小富即安的人, “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豆腐事业的有声有色显然不能让他满足。于是, 他开始留心寻找新的商机。在一次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 他了解到肉皮生意来钱快。一向果断干练的朱美夫毅然放弃了经营四五年的豆腐店, 将设备和技术送给了亲戚, 自己则一猛子扎进了陌生的肉皮加工行业。这一扎就是二十几年。

肉皮加工是一个复杂、技术性极强的过程, 既要去除现代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油脂, 又要留下素有“美容大王”之称的胶原蛋白。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朱美夫笑称自己生产的不是肉皮而是美丽。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 原料质量和环境卫生要求都非常苛刻。对于这一点, 朱美夫二十多年来从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 朱美夫严把原料关。为了收到优质、肉皮, 他经常全国各地到处跑, 甚至跑到国外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 。忙完进货还要经常到工厂一线查看卫生情况及操作规范。尽管工厂发展受到原材料短缺的限制, 但朱美夫誓言决不会为了扩大规模而降低原料采购标准。因为, 在朱美夫的心里, 经商不能只为了赚钱, 更要对得起诚信二字。他的朋友都是他的产品的忠实粉丝, 越是了解他的人就对他的产品越放心。如今, 朱美夫凭借着自己从业二十多年积累的诚信资本把这项“美丽的事业”做成了华东老大, 成就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重创之下, 必有勇夫

按理说, 事业经营的有声有色, 日子也越过越好, 步入不惑之年的朱美夫可以放慢脚步, 尽享人生的乐趣。然而, 浙江人是喜欢冒险的。朱美夫那颗朴实但不安分的心仍不时地“蛊惑”他继续“折腾”。朱美夫也确实听从了内心的选择。

2006年,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与朋友合伙投资酒吧, 前后共投入近千万。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投资以失败告终。巨额的投资几乎血本无归。原有产业的经营也因资金周转不开而陷入困境。这是朱美夫创业以来遭受的最大一次打击。当时很多朋友都担心他从此一蹶不振。出人意料的是, 朱美夫迅速调整心态, 回归本行, 更加努力、用心的经营自己的主业。就在此时, 他的三个朋友也出手相助, 给了朱美夫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朱美夫是一个敢闯敢拼的人。他办事雷厉风行, 在企业经营遇到重大困难时, 身先士卒, 带领员工冲锋陷阵。下属都称他为领导型的老板, 只需大旗一挥, 员工就会成为坚定的跟随者。正是因为有了朋友的帮助和员工的齐心协力, 朱美夫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走出困境, 恢复了元气。

多元发展, 再创高峰

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 朱美夫在投资上变得更加慎重,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会盲目出手, 而会在综合评估市场前景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理性做出决定。然而, 仅仅时隔3年, 这位成熟的老总又做出了一个极不靠谱的决定。

原来, 朱美夫在跟朋友聊天中无意间得知有一家本地的服装厂濒临倒闭, 厂里上上下下近两百号员工饭碗不保。这个消息触动了这个善良的中年老板内心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因为家境贫寒, 18岁就出来打拼。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企业家, 朱美夫最清楚失去工作对这两百个工人及其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 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 毅然接手这家工厂, 成了江苏佳得美制衣有限公司的老板。面对亲友质疑的目光, 他没有做太多解释, 而是选择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就这样, 从来没有接触服装业的朱总不得不认真面对一个全新领域的诸多挑战。朱美夫向记者坦言自己并不懂服装业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 服装出口遭受重创, 目前企业经营也非常困难。但是, 为了工厂的长远发展, 更为了两百名工人的生活, 再苦再难也要干下去, 他会勇敢地挑起这份责任。现在, 为了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佳得美引进了职业经理人, 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同时, 组建精锐的设计团队, 提高设计能力, 专注于产品质量, 出口和内销两条腿走路, 实现品牌化发展。在朱美夫的精心“呵护”下, 服装厂的经营正在朝着他预想的轨道转变。他相信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明晰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就在家人还没从他接手服装厂的“大手笔”中回过神来的时候, 朱美夫又干了一件更“不靠谱”的事情。本分但不保守, 朋友对他的评价再准确不过了。2010年, 朱美夫与朋友合伙成立苏州开元山庄置业有限公司, 正式宣布进军房地产业。目前, 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多个项目正在开发。

当记者问到,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而且风险较高的行业, 在房价高企的时点进入, 一方面是力度不断加大的国家宏观调控, 另一方面是市场进入观望阶段, 面对双重压力, 朱总难道不担心企业的未来吗?对此, 朱美夫显得信心满满。他耐心地介绍说, 开元山庄与其他地产公司不太一样, 选择的是一种独特的经营策略。公司采用联建模式, 即开元山庄与大型企业合作开发, 由对方出地, 开元负责承建, 并定向出售给单位或个人。由于在开建之前就已经有了客源, 相当于先下单后生产, 所以房子建好后根本就不愁卖。没有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风险自然就降低了很多。朱总还强调了另外一个制胜法宝。“我做房地产既不向银行借, 更不借高利贷, 完全靠自有资金, 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样不光风险小而且资金成本很低, 房子价格也会比竞争对手低。现在年轻人买房压力太大了, 我希望能让老百姓买到质量过硬、价格便宜的房子。”朱总坚定的告诉记者。虽然公司目前规模不大, 但朱总显然更看重长远规划。当被记者追问进入房地产业的原因时, 朱总显得十分淡定。“现在, 赚钱对于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我希望把事业不断做大, 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 也能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几句简单朴实的话, 道出了朱美夫的内心。如今, 已是事业有成的他仍然显得十分内敛、低调, 保持着质朴的本色。这在功利浮躁的年代尤为难得。

人本情怀, 心存感恩

在这个富庶的鱼米之乡, 朱美夫也许算不上特别有钱的人, 但却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人。他善良、真诚、有责任感、心存感恩。用他老朋友的话来说就是“为富且仁”。

朱美夫是一个视诚信为生命的人。多年来, 靠着诚信和本分, 朱美夫踏踏实实地把生意做起来, 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熟悉朱总的人都知道, 他说到做到。由于为人正直、信守承诺, 跟朱美夫打过交道的生意伙伴都愿意与他长期合作。在发生纠纷时, 他总是寻求和谐的解决方式, 最大限度的让利于对方。从商这么多年, 朱总从来没当过被告, 因为他能够更多的为对方着想。正因为如此, 很多合作伙伴都被他“收编”, 成了要好的朋友。

朱美夫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在他的朋友圈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有困难, 找老朱”。在常熟发展的二十多年中, 热心肠的老朱帮助过无数亲戚、朋友、老乡、员工甚至是生意伙伴。好多刚到常熟打工的老乡都得到过老朱各种各样的帮助, 从借钱、管吃管住到帮忙找工作、找店面等等。只要老朱能做到的, 他从不推辞。据他的老朋友透露, 朱美夫刚开始做生意的两三年赚的钱几乎全都用来接济亲戚朋友, 自己没有什么积蓄。

朱美夫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他从来没有忘记回报社会。2007年, 朱美夫出资二十多万, 为家乡修建公路, 希望乡亲们出行方便一点。2008年, 他又在老家温岭市箬横镇投资建立东浦小学, 前后共投入五十多万, 现在该校在校生已达两千多人。朱美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对于这些, 他并不愿意多提, 他说自己在回报社会方面还做得太少, 以前忙着发展事业, 现在条件好了, 可以多做一些公益方面的工作。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时, 他说今后还会在抗震救灾、救济困难户方面重点做一些工作, 以后每年会拿出公司纯利润的20%~30%用于回报社会。在他眼里, 因为以前得到过他人的帮助, 现在理所当然应该回报社会,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这不仅折射出了一个草根企业家的人文情怀, 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在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朱美夫总是侃侃而谈, 而当谈到成功经验及感恩之心时, 他总是笑而不答。在他身上, 我们不仅看到一个企业家追求事业的热情, 更看到一个企业家真诚朴实的本色真诚、热忱、谦逊、低调, 执着但不偏执, 本分但不保守, 这就是朱美夫。我们坚信, 身上凝聚着本色光辉与人文气质的朱美夫定会在事业的征途上走得更远。文

上一篇:就业指导下一篇:动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