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点

2024-05-05

动情点(精选十篇)

动情点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动情点

引言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它是一定的集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有目的地对集体内部的所有人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情点”, 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人们从心理上振奋和激动, 从而引发人们对思想政治的思考, 并调动人积极性的共鸣点。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情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 人与人之间的教育需要互动, 如果不互动, 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更无法调动被教育人的激情去达到被教育的目的。在我们企业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如何让我们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互动, 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准确把握现代社会和当前企业发展的动向, 了解时代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点点滴滴, 从熟悉的社会现实中找到本企业特点, 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通点, 也就是所谓的“动情点”或者叫“共鸣点”。不共鸣就不会产生互动, 不互动就不会“动情”, 不“动情”就不会产生激情, 没有激情必然无动于衷, 职工群众无动于衷, 企业就无法应对面临的新挑战新考验。因此,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就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的对“动情点”的研究和把握, 使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动情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企业职工群众利益的“难”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职工群众, 那么就需要把职工群众的呼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工作, 时刻把职工群众的烦心事儿作为份内事, 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时刻准备着扑下身子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紧迫问题。惟如此,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职工群众中产生共鸣, 引起共振, 达到共频。怎么体现对企业职工群众“第一信号”的重视呢?就是要求企业管理层时刻牢记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 善于体民情、听民声、解民意。所谓体民情, 就是作为领导要走到职工群众之中去, 与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呼吸共同生活,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体民情。企业的主体是所有的职工群众, 其社会地位及其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利益最为紧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关键在于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听民声, 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善于倾听职工群众的声音, 了解职工群众的疾苦和喜怒哀乐, 及时洞察和发现职工群众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作为自己的分内事。要想真正听民声就要下到“一线”, “沉”于“一线”, 把“一线”当作思想政治工作“词典”中的“关键词”, 牢记于心, 烂熟于胸, 时时实践。并且所听到的声音要真实准确地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 由听到的走进职工群众的心里, 要求企业管理层尽量顺应职工群众的需求;为职工群众说话, 为职工群众办事, 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扎实为职工群众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把党的温暖企业的关怀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另外还应该倾听职工对所办事情的满意程度, 职工群众的满意程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信号, 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好尺度, 群众评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考评方式。解民意, 就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心里必须时刻装着职工群众, 凡事想着群众, 群众是工作的基础, 一切工作是为了群众, 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尽心竭力解难事, 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要解民意就要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开展工作, 争取把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总体目标统一起来, 不仅要实现群众的当前利益, 还要充分考虑长远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凡是涉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 再小的事情也应该竭尽全力去办。只有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 我们才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才能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将企业发展壮大。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常抓常新, 永葆魅力。

(二) 干部作为的“穴”点

所谓穴点, 就好比是神经的中枢点。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情点”, 是因为干部的作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为, 是最具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立党为公、勤政为民, 就能动员和带领群众攻坚克难, 无往而不胜。反之, 涣散民心, 一盘散沙。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期, 我们的国家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困难, 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坚持不吃肉, 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共度难关。经过上下一心、举国一致的奋斗, 我们终于迎来了经济形式的好转。那些领导人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 也没有口若悬河的宣讲, 却使得我们的亿万群众心灵受到了震撼, 坚定了我们亿万群众战胜困难跟党走的坚强信心。领导干部的作为就是旗帜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 让职工群众从领导的一言一行中感受激情, 受到鼓舞。对于每一名领导干部来说, 作秀与作为,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势必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作秀以表面文章为主, 没有真体民意、听民声、解民意;作为以实实在在为根, 想职工所想, 把职工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以前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一种误解,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说, 好像是在作秀,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耍嘴皮子。反正该说的该讲的只要灌输了就行, 以灌输为主, 效果怎么样不去理会。其实, 思想政治工作更是一种作为, 职工群众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只有言出行随, 才能打动职工群众的心。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把教育干部作为首件大事抓实抓好, 要教育干部力戒形式主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狠刹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不良风气。其次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做到从实际出发, 好思路、好政策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实际, 从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不要只注重干部形象。只有把决策的过程建立在群众满意的基础上, 才能说服人, 引导人, 打动人。才能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再次是干部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回归到公仆的本位, 才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入心”“入脑”“率众”。惟有少作表面文章, 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才能实现其动情点, 才能为职工群众所接受, 从而转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 时代发展的“热”点

时代发展的热点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挡,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扑面而来, 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时代的热点, 无疑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融合到时代的大潮中, 才具有生命力。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科学分析和把握新形势, 要深刻关注和研究预测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职工群众思想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要超前预测, 还要敏锐洞察。观察外界的各种变化对职工群众的思想的影响有的明显, 有的模糊, 有的强烈, 有的迟缓, 必须见微知著, 认真研究那些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政策对职工群众的冲击和影响, 重点分析职工群众可能产生的主流思想、隐蔽思想和消极情绪, 把握时机, 适时引导。要及时分析市场经济形势下群众的切身利益, 确保职工群众思想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 也是一种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的实际。这些新特点新变化, 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解决好市场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之间的矛盾和困难。只有高扬主旋律, 我们才能培育和弘扬职工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结论

“捕捉动情点”例文两篇 篇2

装在脸盆里的日子

湖南师大附中0806 唐紫晔

脸盆能做什么呢?

至少,在我们家,脸盆绝不是只是脸盆。这旮旯,那旮旯,总见着脸盆。洗脸,洗脚,洗衣,洗菜,洗碗,装干菜,泡萝卜,揉面团,时不时地,它还得放放新鲜买来的鱼肉,接着那关了还停不住的水„„我家是老房子,临街,院子里改砌了三间房。每一所这样的老房子,都有它们独特的宝贝,包揽各样的活计。——我家是装在脸盆里过的。

用长沙方言说,脸盆是“达摩”的,粗笨不精致。似乎生活也“达摩”,日子时常像要沤烂在盆子里一样。那些制作劣质图案重复的塑料脸盆,真的是装不得一点生活的小情趣。

我问:“干嘛非在脸盆里洗碗,现成的洗碗池不用。”妈妈爱理不理:“有油,不锈钢不好擦洗。那什么,洗碗水倒桶子里冲厕所。”

于是暑假的午饭后,改砌成的厨房里,在爸妈“培养动手能力”的旗号下,我把手伸进刮花了的脸盆里,白沫子堆着油星轻轻浮动,露出白花花的碗沿。门外饭厅里大人为了该不该给钱激烈地辩论,混着电视里的街长巷短以及院子里老杨树上的蝉鸣,空气黏黏的。我趔趄地端起水倒进厕所里的塑料桶里。有时候傍晚呢,我写作业,我对着窗,窗对着院子,临街的院门口略略传来择菜声,蔬菜杆茎多汁而清爽,一下一下折断,一点点吊起我的胃口。外婆唱起瘪软的歌:“正月里——百花那个朵朵开——哎„„”一把把择好的菜扔进脸盆,闷而松的一声响。我时常想,如果外婆的时代流行CD,那一定是用脸盆装的。

用到脸盆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吃瓜。在我家的院子还真是院子的夏夜,几个舅舅一来,常抱着西瓜。一个蓝色薄秀的脸盆,西瓜一扇扇地躺在里面,水盈盈的红瓤清透地发亮。七八个人抓起来便啃,哗——哗——哧——哧——之外,只有蝉叫。蹲的蹲,站的站,坐的坐。木椅子,砖院墙,蓝脸盆,白月亮。脸盆里瓜水瓜籽的,最后堆上青瓜皮。大家拍着肚皮,望着月亮。现在家里这呀那的还是执着地用脸盆,脸盆还是一打打地换,日子,还得在脸盆里过,它装得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而高脚杯里的小情趣,是碰碰就容易碎的。

重要的小事

湖南师大附中0805 胡百城

记件小事,以作来日之证。

暑假前,你说要去上海。我哈哈笑:“跟哪个妹子一起咯?”你皱了皱眉:“这么大热天,不晒死。”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公子哥儿气了不是,我想去啊,你付费?”

你登机前给我发了条短信,我正魔兽中战犹酣,无暇顾及手机。睡前掏出手机,才知你到了上海。

开学后问你的上海之行,你摆摆手:“没意思,天天就站那儿排队。”看你那丑样,也就没心情再问。

中午下楼的时候,你一边大摇大摆歪着八字,一边摸出个蓝色小物件,整一个“趾高气扬”:“来吧,哥赏你的。”接过来看,一个海宝钥匙挂件。

“切,下河街的地摊货!”我歪着嘴,该是满脸不屑。

“什么人啦,三个十块钱啊,哥可是花了巨款的。”你那眼睛瞪得。不知你是否真生气,我倒还真有点感动,出去能记着兄弟。

回到寝室回头想想,觉得好笑。不过想想当时被这家伙撩动的,这体验还真是不多。也真是,有什么好感动的,不就是一个三块三毛三的小物件儿么。这家伙兴许是在给某女孩买礼物时作零钱找的,或者是买回来又觉得不好意思送给人家女孩,毕竟只是个三块三毛三的物件儿呢。——不过,这家伙终究是送给我了。

看你穿了双新拖鞋,我调侃说你钱多,拖鞋换了一双又一双。你说没带拖鞋到上海,穿着双板鞋磨得肉疼。我笑笑说磨掉点肉不更好。你啃了口老冰棒鼓着腮帮瞪眼睛。

躺在床上玩着这廉价海宝,想着你顶着太阳忍着脚疼皱着眉头左摇右摆歪着八字,想着你一边大口喝水一边递钱给小摊贩,竟他妈又有些感动了。

不就是个三块三毛三的小玩意儿么,你抢我的牛奶何止这个数!

不过想想我还真没送过你什么礼物,上次我生日都是你请的饭啊,虽然只是一人一个扬州炒饭。想想自己还是欠你的,你欠我的也就是十几瓶牛奶两瓶沐浴露罢了。

捕捉“动情点”,激发写作情感 篇3

关键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情感;动情点

G633.3

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所以,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质量。

一、“动情点”概述

“动情点”其实就是生活中打动一个人内心的特定事物,它是在不经意中就牵动了你的情思的人、事、物。它并不起眼,可能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根白发、一段话语、一朵鲜花、一件寻常小事、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等。要想使学生们能从这些小事中写出有感情的文章来,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和激励。

二、捕捉“动情点”的策略

1.用心感悟生活,记录内心刹那感动

作文素材一般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生活经历的人,他的作文是不完美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心感悟生活,记录内心刹那感动。不过,有的学生虽然记录了感动人心的瞬间,但是语言还是不够令人感动,这时候我们的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二次修改,尤其是将感动人的“动情点”扩大化,这样才能感动自己、感动读者。

我们看一个真实的教学实例,下面是一位学生记录的感动内心的瞬间:

《回家》原稿:

这时候,我不经意地看到挂钟下面的相框,发现原来放着妈妈年轻时的照片换成了妈妈和我的合影。啊,他们也想念我,而且在等我回家呢!

在这里,照片就是“动情点”,但是小作者只是寥寥几句,没有突出照片的特点,让人读不到感动的意味,所以放在整篇文章中,也没有明显的高潮起伏,显得很平淡,不能扣人心弦。

《回家》修改稿:

目光顺着挂钟慢慢地移了下来,渐渐定格在挂钟下面那个相框上——相框里的照片变了,不再是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而是我与妈妈的合影!

我站起身,走到照片前,用手轻轻拭去相框上的尘土,注视着妈妈的脸。十几年前的妈妈,是那样的年轻、漂亮,乌黑的发辫,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显着那样端庄、温柔;现在呢,脸庞变得那么干燥,皱纹也早早地爬上了额头,与站在身旁高出半个头的我相比更显得苍老。

这一刻,我明白了:他们也想念我,而且在等我回家呢!我心里一热,眼泪流了下来。

在修改稿中,小作者把观看照片的这一情节描绘得更加细腻。小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了十几年前的妈妈,现在的妈妈与之对比,一下子就有了扣人心弦的情感节奏,小作者心里一热,眼泪流下来了,不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还能使读者深受感动。

2.挖掘生活点滴,截取生活“横断面”

“横断面”就是我们常说的,作文中的一个侧面、片段、场面、冲突、情节等。为了让这个“横断面”更加充实饱满,可以在写作中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等方法。下面,我們举一个实例来进行分析。

《父亲的脚步声》片段:

又是一个雨天,我放学回家,走到小路边依旧看到了父亲。小路上都是泥,我不禁叹了口气。父亲执意要背我过去,因为说不过他,我只好爬上了父亲的背。突然间我发现父亲的背已不再宽广,而是那么瘦弱,背着健壮的儿子,他的脊梁弯成了一张弓;父亲的动作也不再轻快,而是那么缓慢,失去了从前的稳健与从容,取而代之的是蹒跚与小心。此刻,我的心为之一震!我想再次用心聆听父亲那急促而铿锵有力、如在捣鼓的脚步声,但此时的脚步声却绵软无力。我不禁把头紧紧俯在父亲的背上,任凭泪水挥洒,浸湿了父亲的衣衫,而父亲却说:“今天的雨怎么热乎乎的?”此刻的我觉得这条路好长好长,感觉父亲背着我如同在翻越一座高山,是那样艰难;此刻的我又觉得这条路好短好短,因为我想把这样的幸福留驻心间,好长好长……

小作者只是对一个片段进行了描写,在这个片段中小作者将现在父亲的背、动作、脚步声与从前进行了对比,为下面的“流泪”积蓄了情感。读者不仅能在小作者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文中父爱的深沉,更有可能想起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父爱,使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会一件一件蹦出来,引起读者共鸣,让人感动。小作者在文中选取的“动情点”也恰恰是读者的共鸣点。

3.巧妙安排素材,巧妙运用“纵断面”

纵断面关注的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插叙、倒叙、补叙等方式从而使文章变得跌宕起伏。下面,举一个笔者作文教学中的实例来谈谈此方法。

《听到表扬后》写作片段:

“刘诗文!表扬以上的同学!”

天哪!老师竟然念到了我的名字!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欣喜若狂。这可是学校举行的“应用题大赛”荣获特等奖的人员名单呀!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我不明白:在班里排名中等的我,是怎么获得这份大奖的。我跑向讲台领取了奖状后,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此时喜悦而复杂的心情,只是在心里默念着:“是我,是我 。”

在这个作文片段中,小作者将生活中的素材巧妙的穿插在了作文中。在文章的开头,小作者就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小作者又采用了补续的写作方法将自己受到表扬的理由为大家讲清楚了。文章虽然只是两段内容,但早就让读者欲罢不能了,读者会更想知道,小作者受到表扬后又发生了什么。

参考文献:

[1]姬四海.初中作文教学有效策略选择[J],新课程导学,2012年07期.

[2]陈杰.中学生畏惧作文的成因及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06期.

[3]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06月.

浅议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的动情点 篇4

众所周知, 人类自从有文字以来, 就逐渐开始了写作活动,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我国周、秦以来, 许多文论家逐步揭示了写作的规律, 一些写作方面的专著和精辟的论述陆续问世。借鉴前人的经验, 研究今人的论著, 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写作规律是大有帮助的。

作为语文教师, 就必须不失时机地从写作理论上给学生以指导。例如, 两汉时的理论专著《毛诗序》指出:“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革命导师列宁说过, 如果“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也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没有感情, 就没有诗人, 也就没有诗歌。”可见, 万物兴衰, 引起文思;情因物感, 文以情生。

从以上的专著或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文章的感情在于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难怪鲁迅先生不无感慨地说:“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无情, 则无诗, 无文, 无一切文学艺术。这难道不就是“能杀才能生, 能憎才能爱, 能生和爱, 才能文”的明证吗?

由此看来, 写作必须充满情感, 表现情感, 动人情感, 不管对无情的物还是有情的人, 作者都在使之形象的同时, 也使之情感化, 这样, 才能撩拨读者的心弦, 从而引起共鸣。正是“相融倍增其情, 相悖倍衬其情”。说到底, 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吸收那些理论上有关“感情真挚”的精辟见解, 进而能“为情而造文”。

二、从教材上引导学生“以情而入文”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在的话, 说自己的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实话实说, 用朴实本分的情感, 使读者的感情发生变化, 甚至为之而喜怒哀乐的文章,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面是不缺乏的。

试打开教材, 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篇篇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佳作, 无不跃然纸上!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影》文章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色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地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 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几十年来, 曾打动过每一个读过此文章的人的心。作者之所以“流泪”, 就因为父亲不顾身体不便, 乐于艰难前行, 仅为了儿子路上不至于口渴, 而穿越铁路买橘子, 这是一种真挚、深厚而朴实的亲子之爱。是啊, 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缓缓地渗透出来。

可见, 中学语文教材里处处有感情丰富、真挚的文章。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丰富的生活, 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有的因事缘情, 有的动人以情, 有的直抒胸臆。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三、从生活中引导学生“采撷真情花朵”

“说透人情便是书。”其实, 生活中到处有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写作指导要着眼于实用, 立足于生活,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 作文同生活、做人一样, 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 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学生每天都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 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进而酝酿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与此同时, 还要善于掌握学生思想感情发展的脉搏, 一发现学生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有了非表达出来不可的契机时, 就应时时地进行写作指导。可见, 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 又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之一。

动情点 篇5

1、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2、捕捉生活的动情点,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写内心真情实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留意小细节,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2、小练笔,按照具体的写作方法,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

3、课堂交流学习体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活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美无处不在,学会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2、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留心生活细节,书写心中的美好的情感。

教学难点:捕捉动情点,运用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让创作充满激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杨帆起航

1、播放音乐:《有没有人告诉你》

学生:听音乐。

教师:叙述音乐背后的故事--一位打工者,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迷蒙闪烁的霓虹灯,来往穿梭的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群,冬天不夜的街口巷道,使他眼花缭乱,彻夜不眠。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睡在冰冷的床上,孤单寂寞向他袭来,万般痛苦涌向。让他万万没有想到最可怕是,辛苦打造的美丽的城市,居然接纳不了区区一人,这时,猛然意识到,我与城市有遥不可及的距离。

2、观察图片

学生:看图片

教师: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摆小摊的老爷爷,晚上收摊时,才想起孙女招呼他买发夹的事,当他背起货物急匆匆走进一家超市时,被那里的保安无情地轰走,保安态度极度粗暴,老大爷带着遗憾与愧疚,却面带微笑从容离开。

小结:留心细节,触动心灵,牵动情思,引发思考,启迪智慧。

过渡语--凄美深情的旋律,老大爷甜美的表情,催下了我们一滴滴酸楚的泪水,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心,当你们欣赏了下面的音乐和图片时,你能不感动的流涕吗?

第二板块:真情告白

随着音乐,观察图片,想象音乐、图片背后的故事。

1、播放音乐《云朵,云朵》,

2、欣赏九幅图片

3、说说心中的悸动。

过渡语:为什么会感动,因为生活的细节,我们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第三板块:细节定成败

1、展示三个片段

片段一: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节选《母亲的心》

片段二: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节选《母亲的心》

片段三: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节选《心灵折旧费》

2、总结概括细节描写的方法

细节:⑴、活动细节;⑵、人物细节;⑶、事态细节

形象:⑴、捕捉心理;⑵、物象点染;⑶、巧用修辞。

过渡语:为什么会感动,因为生活有动情点,触动我们最柔软的部位,我们内心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来,所以要捕捉动情点。

第四板块:捕捉动情点

展示六个片段

片段原文: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动情点:母亲在自己睡觉时爱抚地端详自己的镜头。

片段一: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指导方法: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片段二: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指导方法: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片段三: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溢满幸福;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动人的笑颜……

指导方法: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片段四: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指导方法: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过渡语--同学们,当你们理解了这些方法,有没有创作的冲动和欲望?试试看,写一个片段。

第五板块:雏鹰展翅

展示学生创作的四个片段

片段一:

那是怎么样的一双拳头啊!双手握得泛白,激动得有些发抖,长长的指甲刺进掌心,也没有感觉到疼,一副挺拔的时提出,一张坚定的脸,一双激动得眼神,却包含着两个人的友谊。她王玉颜,一直站在人群边上的女孩,一直为我加油的班长。握在那一瞬间,心中充满着感动,身体中涌动着一股暖流。--高德芬节选《捕捉瞬间的感动》

片段二:

熬到了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同学参加了踢毽子比赛,……他可能过于紧张,表现失常,我不忍看他无奈痛苦的表情。有些痛苦来的温柔,如同漫漫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你会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的突然,如同一阵骤雨、一阵怒涛,让我们来不急防范。他最终没有获得好成绩。下了场,他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坐下来,我赶紧跑过来安慰他:“没关系,游戏而已,输了没事!重在参与!”但我知道他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糟糕。--虞克晋节选《瞬间的感动》

片段三:

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不幸,就像跌入谷底那样落魄,就如被抛弃荒漠里一样恐惧,就如临世界末日那样绝望……她依然张开胸怀怀抱我,伸出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掏出手帕抹去我脸上的泪水,水灵灵的大眼睛端详着我,好像我是第一次光临这个星球的陌生的生命,像一位母亲打量自己刚出生的婴儿,心理装满甜美笑意,这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哭出了声,没有悲伤,只有感动。--王玉颜节选《明天会更好》

片段四:

我们大家跳舞的时候,红光满面,笑的神态和舞姿很迷人,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吸着丝丝春雨,正徐徐绽放。又如同一只在空中飞旋的天鹅,展示她的华美与高贵;又像在地面翩翩起舞的孔雀,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荷叶尖的圆露。我似乎成了其中的一员,随着她们翩翩起舞,忘记我是一位观众,我的心在澎湃,我的心在飞扬,我的心飞上了舞台,跟她们交融在了一起。--黄义梅节选《舞出青春的风采》

过渡语--通过本堂课学习,我们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写出的片段可圈可点,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实践,一定能得到真知。我们尝试一下,找出一下三个片段的细节,捕捉文中动情点。

第六板块:实践出真知

片段一:

有一个小男孩,摔倒在街上,他看见爸爸正朝着他走过来……当爸爸走到他身边时却当做没看见继续往前走了,他很伤心,以为爸爸是不爱他的。可是他站起来时,却发现--爸爸走到街的转角处,就在他侧身拐弯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小男孩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当这个小男孩--我的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片段二: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我伸出一只手从姥姥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姥姥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姥姥,您腿脚不灵便,车多人又挤,过马路时千万要前后左右看一看,别跟车抢时间。啥时家里有什么难事,只要需要,不管多远多忙我们都会来的。”姥姥便背过脸去擦泪。

牵着姥姥过马路,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心疼、几许爱意,还有几许感叹……

片段三:

……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楼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过渡语--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布置作业,写两个片段,相信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第七板块:青出于蓝

1、当“我”哭着告诉妈妈,在艺术周歌唱比赛中失败的时候,谁的,什么动作,什么神态,什么语言等等的细节,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

2、当“我”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把奖状递给妈妈时,你抓住了妈妈什么细节,你捕捉到什么动情点,让我难以忘怀,怎么样能够深深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钱永川

动情的追问 篇6

人类的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但历史上对文学的研究却总是喜欢以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中心。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世界到作家到作品再到读者的一系列的转变过程。在西方,相对于每一个重心的确立,都有一种理论学说产生。如相应于作品中心有文学本体论,相应于读者中心有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文学本体论立足本文,孤立地发现形式特征所对应的深层内容,它使对文学的研究从重视社会历史的“外部研究”转向重视文学本身的“内部研究”。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把读者推到首要地位,它彻底打破了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的封闭模式,把文学的意义看成是由于读者参与而永无止境的创生过程,实现了文学本质的意义的开放性。二者的研究在文论史上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文学本体论和接受美学,分别由于他们极端的客观化和极端的主观化,极度的封闭性和极度的开放性,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而伊塞尔强调本文和读者交互作用的解释理论,就显得更为合理。《文学解读学导论》正是超越了作品本体和读者本体,建立了一种“文学解读本体论”。文学解读本体论把文学的本体看成是文学的解读活动,而解读活动则是本文和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样它既不是单纯的作品中心,也不是单纯的读者中心,而是作品与读者共同构成的二维中心。同时,这里的作品并不仅指静态的构成物,它也包括从作家到作品的创造活动,这样作家一极并没有被排除在新的本体论的视野之外,解读活动就是一个三向量的立体结构。这种全方位的动态视野和历史性的开放态度,使得《文学解读学导论》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有着更具科学性的理论基础。

文学解读学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以纯粹的概念术语编造理论的迷宫,而是在进行形而上的理性思辨的同时,辅之以具体的文学解读实践性例证分析,使得这门需要慎思明辨的理论,极富实践性和亲切感。在具体的解读实践例证分析中,作者没有陷入机械的技术操作,而是同时调动犀利的智性触角和深度的情感体验,在验证自己理论的同时,也在动情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

动情点 篇7

(一)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在艺术欣赏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形象形成的情感共振, 这种情感共振是随着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发生的。戏剧要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表演就要迎合观众诉求, 以观众的生活和情感为根据来反映现实生活, 体现观众心声, 传达观众情感。例如:在婚恋戏剧中通过对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的抨击, 来反映群众追求真爱和向往美好的渴望。

(二) 动情点。戏剧戏曲表演的主题思想和观众形成情感联系, 引发观众的深层次联想和思考, 是情绪反馈的高潮, 是情感共鸣的宏观表现。在表演中各种元素作用于观众, 例如:演员、作家、导演、布景等的组合, 把虚拟人物、虚拟时间、虚拟情节、虚拟矛盾具体展现出来, 而多种元素的组合表演和观众之间形成情感反馈, 引发多个微小共鸣。这些微小共鸣是戏剧共鸣的微观表现, 是观众和表演的情感凝聚, 是情感的爆发点, 是表演中的动情点, 最终形成观众和表演的情感高潮。例如:在《石油工人王进喜》的话剧表演中, 当发生井喷时紧张恐慌的情绪蔓延着, 而此时王进喜跳进泥浆地搅拌压井喷。虽然这只是表演中的一个具体点, 但是却让观众印象深刻、产生感情。戏剧戏曲中的动情点能让观众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产生不同的想象创造和情感体验。

二、戏剧戏曲表演中的“动情点”处理和把握

(一) 角色情感的体验。戏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基于文学形象进行角色理解和感知, 实现情感体验的有意识行为, 通过演员的意识性创造展现角色。只有演员在作品角色的现实环境中, 像角色一样有逻辑、有顺序地去思考、行动, 才能真正把握角色感情, 才能创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演员的角色体验先从角色认识开始, 例如:对于《骆驼祥子》中的虎妞角色要从整体分析剧本, 而不是只针对虎妞的角色进行分析, 不仅要了解祥子的经历、人物特点, 为虎妞喜欢祥子提供依据, 还要了解虎妞在车厂的角色, 人物特点, 在众多人物中所处的位置和人物关系等, 以及社会环境、历史文化、思想认识等大环境, 从整体上全面理解虎妞角色。在用心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角色的初次认识, 以良好的自我感觉和精神状态研读剧本, 并且还要摒弃思维定势, 避免自我思想影响角色认识。

(二) 戏剧戏曲表演中的动作。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而这个反映过程是依靠动作完成的, 通过行动来反映现实世界是艺术客观规律的体现。动作是戏剧戏曲表演的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动作就不存在情节, 只有通过动作展现矛盾关系和人物关系, 才能真实体现角色生活和创作情节, 才能产生感情共鸣。动作是引发角色情感和戏剧表演的重要手段, 对动作的正确认识是戏剧表演动情点的基础。例如:在川剧《金子》的表演中, 金子服装红艳、酥胸半隐、面含喜色、腿步带风、载歌载舞地和仇虎衷情互诉, 这些动作都强烈地展现了金子对仇虎的思恋。另外, 动作是在内心驱动下产生的, 是意志的产物, 而情感不由意志产生, 无法刻意表演, 因此在戏剧表演中要让愿望推进动作, 在动作完成的过程中自然流露情感。

(三) 声音在舞台表演中的动情空间。舞台表演的声音主要有音响效果、音乐、人声, 三者在听觉中密不可分, 在表演中相互交融。人声有语言声音, 如台词、唱词, 又有叹息声、鼾声、哭笑声等。声音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体现人物情感, 是戏剧表演中动情的基础。例如:在《雷雨》中, 侍萍面对周朴园“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的质问时, 激动而愤怒地回答道“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两句简单的对话既塑造了人物形象, 又展现了人物情感, 使观众也跟随戏剧表演产生动情点。因此演员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了解, 能帮助演员进入角色, 打造动情点。另外, 音乐可以突出主题和烘托气氛。

三、对戏剧戏曲的影响

(一) 三度创作。戏剧的三度创作分别是文学创作、角色创作、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共鸣。表演是情感性的, 通过动情点的共鸣集中爆发小规模情感。在文学创作中, 作家对现实生活情感的升华创造出带有不同情感的人物角色;在角色创作中, 演员和导演的体验 - 彩排 - 出演, 结合动作、台词、唱词等让角色变得立体丰满, 把角色情感传达给观众;在情感共鸣中, 把文学创作还原为生活, 观众把自身情感和角色情感相融合, 凝聚共鸣情感。三度创作中众多动情空间的形成, 促使戏剧戏曲表演不断升华情感和思想。

(二) 戏剧戏曲发展。随着文化传播的多元化, 我国很多小剧种逐渐消失, 中国戏剧表演渐渐跌入低谷。戏剧表演要想发展就要把调节观众和演员的反馈关系作为基础, 改革观众和舞台的关系, 舞台演员不仅要考虑剧情还要考虑观众, 根据观众的信息反馈调节表演, 因此戏剧演员具有难以比拟的表演技巧和水平, 而这些情感反馈是电影、电视等无法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信息反馈和情感共振。

参考文献

[1]田京.中国戏剧戏曲表演中对于动情点的诠释及其处理[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动情点 篇8

一、注重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教师教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喜学、乐学,喜唱、乐唱,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这里所说的“情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的是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指的是设置直观形象的教学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

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呢?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谜布疑,激发学生思想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既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更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信任、尊重,要善于把教学大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自觉要求。教师设计的情境必须把科学内容与艺术的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受到科学美的陶冶。如在教学《新疆之春》这一首歌曲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先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到富饶美丽的新疆旅游;紧接着播放展示新疆秀丽景色的风光片,让同学们一边看着画面,一边唱着歌儿想象自己来到了新疆;最后请几位女同学扮演美丽可爱的维吾尔族少女,跳起了热情奔放的新疆舞蹈。此时此刻同学们仿佛真的来到了新疆,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新疆的美丽富饶,各民族和睦相处,赞扬新疆、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注意挖掘作品内在的情感因素

小学音乐课本选入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不同的乐曲和歌曲,其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及不同的情感。因此,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情感,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音乐美,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国歌》,这是一首主要以三连音节奏构成的乐曲,它犹如嘹亮的军号,鼓舞着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歌曲气势雄壮,情绪激昂。教学时,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之后,我紧紧抓住《国歌》的这些特点,启发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当学生练唱后,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说听了引子部分,仿佛听到冲锋的号角,情绪十分高昂;有的说第一句的弱拍起,要唱得坚定;有的说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重记号,是全曲最高、最强的音,过后就休止了半派锕,从而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唱的时候要刚劲有力;还有的说第四句之后,连续唱出三次“起来”,应该一次比一次有力,一次比一次更充实,饱满,表现了亿万人民的坚定信念和高昂的战斗热情。此时此刻,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而且为其所激动,并带着情感进入情景,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善于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来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来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愿意去尝试体验。如《打麦号子》这首歌,主要采用缓慢有力的节奏、深沉而刚劲的旋律刻画了当时打麦农民繁重的劳动。为了使学生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上课伊始,我先用充满感情的描述,将学生引入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在教室里为学生进行表演。随着音乐的节拍,我弯着腰,脸上露出痛苦而又喜获丰收的表情。此时,我好像感到教室里出奇的静,我不禁把目光投向学生,只见有的学生跟着我做起了同样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就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由此可见,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意境,体验情感,关键在于教者自己首先要进入境界,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四、结语

音乐课上他“动情”了吗 篇9

一、从技艺学习走向人格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把学生情感培育和音乐体验放在音乐教学的首要位置,把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放在第二位。记得我在上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时,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也没有专用教室和钢琴,只有略懂音乐的班主任踩着风琴给我们上音乐课,她没有传授音乐知识和技巧,只是教我们唱着一些简单易学的校园歌曲,即便如此,同学们仍对音乐课充满了兴趣,喜欢课堂上那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参加工作后,我仍旧是一名音乐爱好者,边工作边学习,不断进修,不断进步,对生活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二、让情感培育贯彻课堂始终

既然情感培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之一,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就应以情为本,把情感培育贯彻于课堂始终。

1. 以情为本,把情感培育放在各个环节的首要位置

首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情感培育目标的确立放在首要位置。所学的内容应以何种情绪来表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表现这一情绪,都应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到。例如歌曲《春天来了》,在设计情意目标时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安排:(1)应用欢快、明朗的情绪来表现这首歌;(2)为了主动表现这一情绪,应让学生多听,以便深刻感受歌曲情绪。

2. 以情为本,努力使音乐靠近学生的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努力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境的联想,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深刻理解音乐,从而获得一份愉悦的情感体验。“努力使音乐靠近学生生活”,除了在教学观念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方法方面更应如此。让学生明白: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朗读、上台演讲等运用歌唱发声技巧,尤其是气息的运用能使声音更为好听。

作文从熟悉入手文章因动情起笔 篇10

学生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 凡是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多,而且也容易写;相反,写起来可就费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母爱”,有些同学与父母朝夕相处,能时时感受到母亲的关怀,甚至还有难忘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有个别学生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温暖,甚至家庭缺失,当然他们也就对母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作时也便无事可叙,无感可发。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熟悉的东西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方向,但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呢?我认为还得从两个方面努力:

其一,留心观察,让熟悉的材料写具体。我们应该养成平时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使生疏为熟悉,使我们对熟知的事物了解得更全面,认识得更透彻,大脑中就会储存大量的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同时,还可以练习写《观察日记》把自己看到的、觉得有意义的事,用三言五语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当写作时,翻开看看,那么,一件件事情,一暮暮情景就容易回忆起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选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

其二,丰富词句,使熟悉的材料写形象。

我们平时要在文辞上下功夫,勤动笔、多动脑,将自己遇到的好词妙语佳句抄下来,常翻多看;将一些修辞手法、文言句式、说明方法、辩论手段及其例句等写下来弄懂用熟,这样在写作时,用它们去表达就会使言之有物的文章形象生动,笔下生辉。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们身上时常携带一支笔、一小本,将日常生活中自己所听、所见、所感的有用的素材记下来,闲暇时多翻看常回想,有机会我还组织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素材,这样坚持不懈,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的语文教学也深受其益。

文章不是无情物。很多同学所以动笔,主要是心灵受到某种冲击之后,感情才流于笔端。的确,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熟悉的材料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并给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呢?

一、运用细节描写表达动情瞬间

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善于从往日经历中挖掘和捕捉最动情的瞬间,把这种瞬间写得细上加细,我们就称这一处为细节,这样,文章就有了亮点,而这一亮点正是作者最动情之处,把这一小情节写细, 就能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 就能捕捉到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肯定很多,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蹒跚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对作者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力,所以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描写得具体真实,也正是作者具体描绘的这一处细节,让读者们深切感受到一位普通父亲的高大形象,一位处境艰难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二、借助景物描写传递真情实感

景物描写,既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又能传递作者的感情,是表达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乡村的风》中,作者描绘了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物:“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卷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乱是乱了,却乱出了味道。”“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的风的剪不断的情怀,对自然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留恋。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感情活灵活现地传递给了读者。

三、适时联想留下情感空间

有时,在写实的基础上,适时地插入恰当的联想,也能很好地把感情表达出来。例如《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作者由对初春的赞美联想到对生命的感叹和对亲情的抒怀,由物及人,联想到孩子会像新芽一样一天天长大,母亲会像小草一样慢慢老去,作者将自然界事物的和谐共融、一家三代的互敬互爱、一个男人的担当从字里行间巧妙地渗透了出来,使读者能很好地体会到身处其境的情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人文情怀下一篇:橄榄栽培与管理技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