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疾病

2024-05-05

老年人慢性疾病(精选十篇)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1

1.1 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

老年人患病时易出现与病变无直接关系的异常改变,其中多以情绪异常、精神不振为首发症状。患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如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心肌梗死就较少有剧烈的心绞痛,或者疼痛的部位不典型,可以在牙、腰背部或手臂等处,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因此往往延误病情,耽误治疗。

1.2 自我感觉迟钝,主诉不多

由于随着衰老机体器官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变得自我感觉迟钝,不易发现自己患病,因而主诉不多,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十分严重。

1.3 调节及应激能力差,患病后病情容易急剧加剧

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及应激能力差,机体防御功能减弱,往往容易同时患几种疾病,因此当某种疾病发作时,原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其它疾病开始出现问题,轻者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发展为脏器的衰竭,出现并发症而死亡。

2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强调的是通过社区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社区管理手段帮助社区老年人掌握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控危险因素,达到预防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目的。目的是避免或推迟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临床调查显示,通过管理可使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下降55%,它强调的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1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每日定时排便、勤换内衣裤、热水泡脚、每日早晚坚持刷牙做到“3个3”即每天刷牙3次,每次3min,饭后3min之内刷牙等,每天早晚定时开窗通风,同时健康的饮食也是减少老年人患病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在饮食方面应做到定时定量,粗细粮搭配,低盐低脂,多进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有利于身体活动,而且还能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2.2 自我监测和观察

自我监测和观察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早期发现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而及早就医,防止疾病恶化。如教会老年妇女对阴道异常分泌物的量、颜色和气味观查,或是早期发痰中带血、大便异常等情况而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检查的方法,如查乳腺肿块:面对镜子双手下垂,先看乳房的大小,乳房的高低,两侧是否对称。然后双手叉腰观察乳房皮肤有无改变,最后仰卧于床上,双手平压乳房的各个部位,仔细检查有无肿块,从而发现乳房的早期病变及早诊断治疗。

2.3 保持愉快的情绪

愉快的心情对预防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的发生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让老年人结合自己的爱好、兴趣,找一些有益于提高身心健康的事来做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如绘画、跳舞、编织、学习厨艺等。通过扩大社会交往改变自己平淡刻板的生活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保持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2.4 适当的运动

通过运动改善机体的生理机能,但要注意运动的量和强度。老年人由于年岁已高,生理机能衰退,运动量不易过大,以免造成损伤,需采取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慢走、骑自行车,做体操等。通过运动可使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充分休息,接触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从而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食欲增强、睡眠良好、体质增强,从而减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前世界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正以每月80万的速度增长,我国是老年人口飞速增长的国家之一。由心理、社会、生物学因素引发的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社区护理是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手段帮助社区高危老年人群减少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多元化护理。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摘要:目的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对比研究社区康复治疗与常规治疗的差异。方法90例缓解期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5例。常规治疗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案,社区康复治疗组在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社区康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情况。结果社区康复治疗组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采用社区康复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缓解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患病例数较多,且病情发展较缓慢持续,致死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文选取了病程时间较长、且病情发展较慢的90例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治疗与社区康复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月~2月本院及所处社区中90例处于缓解期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社区康复治疗组,每组45例。诊断标准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排除肿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结核、脏器功能不全、智力障碍、意识模糊等患者[1]。常规治疗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73.6±3.1)岁,病程2~。社区康复治疗组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2.6±5.1)岁,病程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参考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方案,社区康复治疗组在服用常规药物的同时采用社区康复治疗,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树立患者信心,逐步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戒掉以往生活中的不良习惯。②家庭氧疗:方法是使用鼻导管吸氧,吸氧时间保持≥15h的低流量,夜间不间断,吸氧浓度保持在28%~30%,给氧流量为1.5~2.0L/min,防止患者氧中毒或二氧化碳潴留。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器具清洁卫生,防止患者感染。③营养饮食支持:注意引导患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进食高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较多的食物,牢记多餐少吃的原则。④体育锻炼:要根据患者身体素质方面的个体差异情况,为其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诸如散步、慢跑、骑车、太极拳或者辅以简单的器械锻炼等,适当控制强度,循序渐进,每次锻炼时间为10~20min或感觉轻微疲劳、稍微出汗为宜。⑤呼吸功能训练:采用胸式呼吸,患者体位为半卧或仰卧,用鼻吸气,将两手放置于前胸和上腹部,升高腹部达到最大隆起后缓慢呼气,不要用力。训练次数可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基数为3次/d,15~20min/次[2]。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比较

社区康复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社区康复治疗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采取社区康复治疗法比常规治疗效果更佳,不但能更好的提升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且有利于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便于调节饮食营养、增强肌体免疫力,促进患者自我康复能力的提高[3,4]。家庭氧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肺部动脉高压,预防肺源性心脏疾病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目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倡居家养老的方式正在被社会广泛接受,社区康复治疗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应运而生[5]。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病程时间长且复发率高的常见疾病,以社区康复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良好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发病率、提高患者康复率,值得在社区老年患者和医院常规治疗中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志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的社区康复疗效评价.辽宁医学院学报,(8):34.

[2]赵宇冰,林丽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的社区康复治疗.西部中医药,(8):25-28.

[3]郑荣斌,杨沈雷,方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当代医学,(10):14-15.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3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20-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 onary diseases,COPD),简称慢阻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国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上人群的COPD发病率为8.6%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COPD是以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常合并呼吸衰竭,伴有肺功能显著下降的趋势[1],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控制率和治疗依从性,延缓肺功能下降,改善生存质量,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1年7月收治的286例COPD患者系统性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2009年5月~2011年7月收治的286例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年龄(59.6±6.7)岁;女111例,男175例;病程(13.6±4.3)年。本次均因COPD急性加重就诊,经规范化治疗(抗感染、平喘及化痰等综合治疗)及护理,病情好转271例,转院3例,死亡12例, 控制率为94.76%。

2 系统性护理措施

2.1 用药指导

规律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炎症反应。药物治疗首选吸入疗法,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及抗胆碱能药物为主。为达到最佳疗效及减少副作用,必须向患者家属讲解常用药物吸入方法,反复指导,直到掌握,同时指导和监督患者遵守治疗疗程,听从医生建议增减药物,不可随意更改治疗方案,以达到控制气道炎症反应的目的,从而减少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频率和程度,逐渐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

2.2 饮食指导

(1)鼓励患者多饮水,1 500 mL/d以上。(2)COPD患者30%~70%体重下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2]。因此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平衡膳食,做到食用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及易过敏的食物。注意调整肠道功能,尽量避免便秘。当然还应该结合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患者制定食谱,为机体提供充足的养分。。

2.3 戒烟干预

吸烟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3]。有研究显示约15%吸烟者最终将成为COPD,吸烟者COPD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2~8倍[4]。戒烟和防止被动吸烟是防治COPD的重要措施。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教育,宣传戒烟的好处, 及长期吸烟对机体存在的危害,避免存在侥幸心理。给予耐心说服教育,与家属合作,取得理解和支持,共同制定戒烟计划, 创造戒烟环境,坚持戒烟承诺,必要时可以药物干预。

2.4 氧疗干预

通过临床指导和健康教育,树立患者及家属对COPD疾病治疗及预后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态度,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氧疗。在提高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的前提下,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氧浓度及吸氧时间,一般为低流量吸氧,每日吸氧时间在15 h以上为宜(注意氧气湿化,提高耐受性),帮助患者制定氧疗计划,长期坚持,最终达到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肺功能的目标[5]。

2.5 呼吸功能训练

(1)指导患者长期坚持做呼吸操,训练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呼吸训练方法,均要求全身放松,且呼气要缓和均匀,尽可能多呼出气体,呼气时间持续5 s左右,达到吸呼比1︰(2~3),动作准确,每天重复多次训练,达到呼吸肌锻炼的目的。(2)指导患者做到有氧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制定运动计划及目标。提倡多进行户外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跳健美舞等,(有氧运动标准为最高心率=实际年龄-170)。从低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循序渐进,提高运动耐力锻炼[6]。

2.6 心理干预

老年COPD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且心肺功能有逐年下降不可逆转的趋势,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因此大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对疾病预后没有信心,甚至存在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心理干预尤为重要[7]。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采取现身说法,与患者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要鼓励患者对疾病的控制充满信心,尽可能减少心理负担,为疾病的康复扫除障碍。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肺部慢性进展性疾病,在我国老年人中发病率很高,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是通过对科学规律用药、合理均衡膳食,坚持长期氧疗,戒烟及呼吸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细心护理指导得以实现的。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制定个体化的长期治疗方案,最终提高患者的临床控制率和治疗依从性[8]。这对COPD患者减少急性期发作,延缓肺功能下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总结护理经验,逐步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军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治疗进展[J].生命科学趋势,2004,17(8):1-9.

[2] 赵昌峻.临床营养诊断和治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8):10-12

[3] Rachet B,Siem iatycki J,Abrahamow icz M,et,al.A flexible modeling approach to estimating the component effects of smoking behavior on lung cancer[J].J Clin Epidemiol,2004,24(7):1076-1085.

[4] 郭武,张孝彬,廖秀清,等.吸烟对中年男性肺功能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6,27(8):806-806.

[5] 殷新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氧疗护理 [J].吉林医学,2011,32(8):76-78.

[6] 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5,19(3A):478-479.

7] 叶衬笑,李见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8):119-120.

[8] 谷美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64-165.

[9] 杨兰香.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综合治疗[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5(2):66-68.

(收稿日期:2012-01-17)

勃起功能障碍与中老年男性慢性疾病 篇4

ED是中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疾病, 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疾病。ED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 它与潜在的中老年男性常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CVD) 、高血压、糖尿病、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 (LOH) 等密切相关。ED是中老年男性整体健康的一个重要信号。

1 ED和CVD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2013年数据统计:1999~2009年间, CVD在美国造成的相对死亡率是32.7%, CVD目前仍然是人类第一位杀手[3]。ED与CVD拥有相同的危险因素, 如缺乏运动、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和代谢综合征。CVD相关并发症很多也存在于ED患者中, 而ED患者同时也常常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症状。在一项共有7689人的中老年男性流行病调查显示:高血压人群中ED的发病率是67%;糖尿病人群中ED的发病率是71%, 而两者都有ED的发病率高达77%[4]。目前研究认为内皮功能障碍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EnD) 是ED和CVD两者发病的共同始动环节, EnD导致一氧化氮 (NO) 产生减少或者是功能低下, 使阴茎海绵体内血管扩张及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 在长期有害因子的作用下, 内皮细胞凋亡增加并损伤脱落,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从而进一步导致CVD[5]。我们的临床研究也显示ED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首发症状并可以成为CVD的风险预测因子[6]。

而关于ED和CVD相关性的另一个机制是Montorsi等[7]提出的“血管尺寸”假说。他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疾病, 身体不同器官病理症状的发生依赖于所供血管的管径。基于冠状动脉的管径远大于阴茎海绵体动脉并且阴茎勃起功能所具有的特殊血液动力学效应, ED的发生早于冠心病 (CAD) 。Rogers等[8]对PDE5抑制剂反应不佳的ED患者通过介入血管造影的方法研究发现:这些患者阴部内动脉和冠状动脉具有相似的病理改变, 即动脉粥样斑块梗阻引起的血管狭窄。阴部内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当, 而海绵体动脉作为阴部内动脉的分支, 直径更小,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ED发病早于CAD, 可以作为CAD的早期预测因子。最近更新的普林斯顿共识 (Ⅲ版) 着重强调了血管性ED在CVD中的预测价值:ED发病通常早于CAD发病2~5年, 它不仅和CVD享有共同的风险因子, 而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心血管疾病、CAO、卒中的早期预防中有重大意义[9]。

2 ED和糖尿病

糖尿病是ED的一个主要风险因子, 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1.9~4倍, 发病年龄比正常人群早10年。

糖尿病患者ED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 现有研究认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DED) 的始发及核心发病机制为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我们通过研究DED大鼠模型证实其海绵体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表达均下降[10], NO释放减少将进一步导致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内皮细胞凋亡增加, 之后可造成海绵体血管收缩、管壁增高、血栓形成导致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管腔狭窄, 海绵体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最终导致ED。Eringa等[11]指出了2型糖尿病导致的特异性内皮功能障碍的3种机制:内皮细胞胰岛素传导通路损害、血管周围脂肪细胞分泌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造成的损伤和高血糖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损害, 这些病理因素都将引起内皮功能障碍, 从而导致DED。

DED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糖尿病所产生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和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高级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 是在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下葡萄糖与蛋白质和脂质或核酸发生的非酶糖基化而形成的不可逆的毒性产物, 它能与血管胶原共价结合, 导致血管壁增厚、血栓形成和内皮功能障碍[12]。Banting奖得主Brownlee[13]提出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统一机制:氧化应激学说, 大量文献报道氧化应激在DE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糖尿病患者及其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阴茎组织中均发现有高水平的超氧化物, 氧化应激损伤了阴茎组织中eNOS的活性导致神经元和内皮细胞合成NO的减少, 增加了海绵体组织细胞凋亡和纤维化, 导致细胞脂膜的过氧化损伤和DNA损伤,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DED的发生[14]。近期关于糖尿病活性氧簇 (ROS) 的产生机制和来源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进展, 在糖尿病小鼠ED模型中发现经过Ang1变体治疗后, NADPH酶亚型p47phox显著下降, 这提示NADPH酶是ROS的重要来源[15]。

一氧化氮合成酶解偶联 (NOS uncoupling) 机制是指NOS合成NO的下降同时伴随超氧化物合成增加。

DED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我们以往临床研究发现非器质性ED年轻患者中已经存在着糖代谢紊乱和亚临床型EnD的存在, 糖化血清蛋白 (GSP) 有可能作为未来ED的预测指标[16]。因此早期发现ED的危险因子, 预防DED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干细胞治疗DED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我们及其他学者研究发现干细胞可分化并替代受损或死亡的海绵体组织细胞, 并可通过旁分泌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功能受损的海绵体组织细胞进行修复, 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和脂肪干细胞 (ADSCs) 因其取材容易, 成为临床干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干细胞治疗DED在大量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目前已经逐渐用于临床试验[17]。随着对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 干细胞治疗将表现出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3 ED和LOH

LOH是一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临床和生物化学综合征, 其特征是有一定的临床症状和血清睾酮水平降低。中老年男性睾酮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有研究表明, 男性总睾酮 (TT) 与游离睾酮 (FT) 分别以每年0.4%和1.2%的速度下降。美国巴尔的摩纵向老龄化研究结果显示:>80岁男性LOH的发生率是<50岁男性的5~10倍。如果以总睾酮<11.3 nmol/L为界限值判定中老年男性LOH, 则50岁、60岁、70岁和80岁各组的LOH发生率分别为12%、19%、28%和49%;如果以游离睾酮指数 (FTI) <0.153为界限值, 各年龄组的LOH发生率分别为9%、34%、68%和91%[18]。中老年男性睾酮缺乏常常导致性欲低下甚至无性欲。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涉及欧洲8个中心3369人LOH的调查研究结果:在调查问卷35个相关症状问题中, 有9个症状和睾酮缺乏相关, 而在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的3个症状分别是:晨间勃起减少;性欲减退及勃起功能障碍, 均和男性性功能障碍相关[19]。而在一项男性平均年龄为50岁的前瞻性研究中, Somani及其同事发现在诊断为ED的患者中, 27%同时存在性腺功能低下并伴随有睾丸体积的下降和性欲低下[20]。这些研究均说明了中老年男性LOH和ED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目前关于LOH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其可能机制是睾丸间质细胞 (Leydig cell) 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 男性睾丸退行性改变并出现睾丸纤维化及血液灌注不足, Leydig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伴随有胞内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空泡化, 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降低, 睾酮合成相关酶系的活性下降, 造成Leydig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的功能下降。另一机制是中老年男性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系功能减退。目前认为虽然衰老不会影响垂体分泌黄体生成激素 (LH) 和卵泡刺激素 (FSH) , 但LH分泌的脉冲频率增加但变得不规则而且振幅减小, 睾丸中的Leydig细胞对LH刺激的反应降低导致睾酮分泌减少[21]。最后在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中均观察到了睾酮缺乏, 而睾酮缺乏又与很多CVD危险因子相关, 所以推测睾酮在代谢稳态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脂代谢异常、炎性细胞因子、内皮功能障碍等机制可能导致了LOH的发生。

雄激素缺乏可以导致男性性欲降低和ED, Traish[22]详细论述了雄激素在维持阴茎结构和调节勃起生理功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雄激素能够调节人盆腔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说明雄激素是通过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控制勃起功能, 雄激素在维持阴茎海绵体神经和背神经结构和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 ED和下尿路症状 (LUTS)

LUTS和ED都是影响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 目前认为两者有密切的相关性。MSAM-7调查研究显示:在12 815名50~80岁男性中, 90%人群存在LUTS, 其中48.7%存在ED, 而完全不能勃起的人群为10%。在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两者共存疾病后, 在各年龄组中, ED和LUTS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3]。同年联合4国的UrEpik研究调查了4800名40~79岁的中老年男性中LUTS和ED的关系, 再次明确了两者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不能单纯用年龄及其共患病来解释[24]。

关于LUTS和ED的相关机制的假说如下:目前研究认为EnD在LUTS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 中起了重要作用, NOS/NO产生的减少是其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证明在下尿路 (前列腺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尿道、膀胱) 中广泛存在着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在BPH患者中这些受体表达上调。阴茎疲软的机制也是通过激活阴茎血管和平滑肌上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从而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阴茎组织收缩, 勃起消退。因此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上调的机制可能也在LUTS和ED密切相关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篇5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分期

目前国内仍沿用1979年我国修订的高血压临床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期:

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第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常持续在17.3kPa(130mmHg)以上,并有眼底出血、渗出或乳头水肿。

从上述分期可见,第一期尚无器官的损伤,第二期已有器官损伤,但其功能尚可代偿,而第三期则损伤的器官功能已经失代偿。

按舒张压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三度:

轻度:舒张压12.7~13.9kPa(95~104mmHg)

中度:舒张压14.0~15.2kPa(105~114mmHg)

重度:舒张压≥15.2kPa(115mmHg)

根据中医辩证可将本病分为三型:

(一)“肝”阳偏盛型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苦、面红目赤、舌尖边红、苔黄、脉弦有力。

(二)“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部空虚感、头痛、眩晕、耳鸣、面部潮红、手足心热、腰膝无力、易怒、心悸、乏力、失眠、健忘、舌红而干、薄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沉细。

(三)阴阳两虚型表现为严重眩晕、走路觉轻浮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促、面部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胸闷呕吐或突然晕倒、舌质淡嫰、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紧。诊断依据

1.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且持续存在,可确诊为高血压;收缩压140-160mmHg或/和舒张压90-95mmHg,为临界性高血压。2.单纯血压升高,不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任一的结构损害者为一期高血压;同时合并上述器官任一的结构损害者为二期高血压;出现上述器官任一的功能衰竭或失代偿者为三期高血压。3.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治疗 治疗原则

1.调整生活方式,减肥,低盐、低脂饮食。

2.选用降血压药,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扩血管药、α受体拮抗剂等的其中一种,再加用一个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原称双氢克尿噻),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再调整用药剂量,或增减降血压的药物,使得24小时血压理想控制。

3.使用抑制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4.根据有否心、肾、脑等靶器官的情况,调整用药。

5.戒烟,积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轻型无靶器官损害者,应先行非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则药物治疗。2.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应遵循长期、系统、个体化的原则,以期稳定、安全地控制血压。同时应高度重视对靶器官的保护和生活质量的提高。3.除服降压药外,应注意不宜紧张、接烟、食物中限制食盐。

用药原则

1.在开始正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所有病例均应接受3-6月的以控制钠盐摄入和运动疗法为主要内容的非药物治疗阶段。

2.药物治疗宜从单一种类、小剂量开始并逐步调整以达持续、稳定控制血压的目标,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3.治疗方案应考虑年龄、性别、职业、靶器官损害情况等因素,坚持个体化原则。4.治疗过程应防止过度降低血压,以免影响器官灌注。中医疗法 糖尿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重症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未收录医院中医风湿免疫科王世彪 2.什么人较容易患上糖尿病?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向心性肥胖人士;身体活动不足;四十岁或以上的人士。

3.糖尿病有几种类型?

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特征是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若不每天注射胰岛素,一型糖尿病会迅速引起死亡。

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的结果。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4.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1)“三多一少”。口渴多饮;小便及夜尿频繁,排尿量增加;常感感饥饿,食欲增加;体重下降。(2)视力下降;四肢出现麻木刺痛;

(3)皮肤干燥、搔痒,皮肤疥肿溃疡经久不愈,多见足部。(4)精神不振、容易疲倦。5.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患了糖尿病后如不注意控制,可出现血脂升高,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剥离而失明,肢端坏死等。

6.正确治疗糖尿病——“五驾马车”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7.糖尿病病人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什么?

(1)控制糖类的摄入量。主食以豆类(如豆面、豆粉等)、谷类(如荞麦面、玉米面、燕麦等)为主。

(2)掌握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牛奶半斤,鸡蛋一个,瘦肉或禽鱼肉二两,豆制品一两。

(3)严格控制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量。食用油以植物油、鱼油、橄榄油和花生油为主。(4)最好少饮酒或不饮酒。

(5)可食用含糖量低的水果,时间应在两餐之间。8.预防糖尿病四个点

多懂点:健康知识、防治措施多懂点。

少吃点:油脂食物(黄油及煎炸食品、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少吃点。营养科学,平稳膳食。

勤动点:每周锻炼五天以上,每天运动30分钟。放松点: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冠心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冠心病?有哪些类型?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多于农村,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心血管疾病的挑战,能否扼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关键在于预防。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王启贤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三型

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2)性别:在我国,男女比例约为2∶1。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LDL水平升高,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3)职业: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4)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

(5)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者,易患本病;

(6)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7)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8)肥胖: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

(9)糖尿病: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在以上因素中,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或过低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危险因素。

3.为什么A型性格的人易患冠心病?

什么是A型性格,A型性格的人为什么易患冠心病呢?国外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林曼把人的性格分为A、B两种类型。具有A型性格的人动作匆忙,办事的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遇到困难也不罢休,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另一方面,由于A型性格的人过于追求事业和功名,却常常忽视个人的健康状况,他们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常使自己整天处在紧张和压力之中。恰恰相反,具有B型性格的人,他们慢条斯理,不慌不忙,随和易处,没有争强好胜的压力。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心理紧张有关。

因为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皮层容易发生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得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粘滞性和凝固性;也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血脂增高;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等。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处于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极易形成冠心病。因此,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保持乐观的态度,使精神放松,情绪稳定,遇事不要急躁,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4.冠心病的患病率男女有别吗,为什么?

世界各国的资料表明,冠心病的患病率一般男性高于女性,住院冠心病人中男女差别显著,男∶女=2.5~5∶1。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35~44岁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于女性,65~74岁者2.4倍于女性。白人中女性冠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高的趋势比男性晚10年,在非白人中晚7年,这种男女差别主要发生在50岁之前。女性在50岁之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男性轻且进展缓慢;但50岁之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甚至赶上男性。女性冠心病患病率之所以低于男性,主要是因为:

(1)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可起保护作用。有资料表明,女性自然绝经后HDL?C有相当程度的降低,而LDL?C却升高。同时发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不良作用在绝经后加重。用己烯雌酚治疗的冠心病人,血脂紊乱得到改善。女性在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所以,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2)男性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在吸烟、饮酒的同时,也摄入了大量高胆固醇饮食。

5.为什么说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血压组合并冠心病者较血压正常组高2~4倍,我国冠心病者70% 以上合并高血压。上海7279例调查说明:血压大于21.3/14.7kPa(160/110mmHg)者,冠心病患病率比血压正常高5倍。国外流行病学家根据7065人的资料得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发病因素,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高血压容易导致冠心病发病的机理是十分复杂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高血压患者,由于高压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必然引起动脉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管张力的增高,也易导致弹力纤维断裂,并且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血管内膜损伤和弹力纤维断裂是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和附壁血栓形成的前提,因此,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其二,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过多。儿茶酚胺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6.为什么说吸烟是患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胺类、腈类、醇类、酚类、烷类、醛类、重金属元素等,它们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与冠心病有关的化学物质有10余种,能激惹和加重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刺激肾上腺,促使其释放更多的儿茶酚胺,从而增加心肌的应激性和心率,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同时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纤维蛋白含量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从而堵塞小动脉。尼古丁还可使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HDL水平下降。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气高250倍,当人们吸入较多的CO时,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大量的碳合血红蛋白,而氧合血红蛋白大大减少,从而导致动脉壁缺氧,使动脉壁水肿,促进脂质渗入和沉着,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特别严重的是,吸烟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中的血流减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导致心肌缺氧,甚至引起心肌梗塞。

7.饮酒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饮酒与冠心病的关系,目前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报道认为,饮酒与冠心病死亡率的关系呈 “U”字型,并认为轻中度饮酒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死亡。国内曾报道一组25~64岁男性,每月饮白酒0.55~1.5kg时,HDL-C含量显著高于非饮酒组,如继续加大酒量时,则HDL-C也不再升高,且随饮酒量增加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2倍。近年来有人认为,少量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而起预防心肌梗塞的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对340名近期发生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的调查表明,适量饮酒能使人体血液中HDL-C的含量增加15%,心肌梗塞发病的可能性则有所减少。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大量饮酒可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大量酒精能直接损害心肌和血管内壁,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抑制脂蛋白脂肪酶,促使肝脏合成前β脂蛋白,血中β脂蛋白(即LDL,主要含胆固醇)消失减慢,甘油三酯上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倡少量饮用优质白酒,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8.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现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素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9.肥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结构基本占据了饮食的主导地位,加上活动量减少,以致于摄入的能量大于机体消耗的能量,剩余部分便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从而形成了胖人越来越多的局面。流行病学的资料表明,肥胖有增加冠心病发病的趋势。这是因为:(1)肥胖者摄取过多的热量,在体重增加的同时,使心脏负荷和血压均升高,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2)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压升高,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3)肥胖者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的形成;(4)肥胖者常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维持较正常的血糖水平,便形成高胰岛素血症,最终导致机体血糖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HDL降低,胰岛在长期的高负荷压力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减弱以至衰竭,形成了糖尿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无一不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于是冠心病便接踵而至。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肥胖所带来的多种危害,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肥胖,以清除冠心病产生的土壤。

10.治疗冠心病的目的是什么,治疗方法有哪些?

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绞痛发作时的止痛治疗和平时的预防治疗。以预防治疗为主。冠心病的治疗必须止痛治疗与预防治疗相结合,发作时的止痛治疗以舌下含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为主。而预防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药,发作期使用西药较好,平缓期应该合理选用中药。目前中医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生存寿命。

外科手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和贯穿心肌管重建术(又称激光打孔术)。搭桥手术适合于弥漫的、有钙化的病变血管患者,尤其适合于三支冠状动脉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贯穿心肌重建术(激光打孔术)主要适合于对药物效果不好,而且其血管病变又不能做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的严重心绞痛患者。此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肌的血液供给,缓解心绞痛。还有一种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复发,有造成血栓的可能。到底患者需要做哪种手术或者介入治疗,必须做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综合分析后决定。一般来说,得了冠心病就要终身用药治疗,即使已经做了相应的手术,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用药。

11.你自己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以免延误病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12.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有哪些?

目前用于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有10多种,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效救心丸:该药属于活血理气药,可以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用于治疗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每日三次含服,每服3~6粒,急性发作可服10~15粒。一般在5分钟内心绞痛得到缓解。

(2)苏合香丸: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3)冠心苏合丸:由苏合香、乳香、檀香、青木香、冰片、朱砂、白蜜组成,制成小蜜丸。用于心绞痛,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1次1丸,日服3次,口含或嚼服。

(4)苏冰滴丸:由苏合香脂,冰片组成,口含或吞服,每次2~4粒,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绞痛,治疗胸闷气短等。

(5)冠心二号片: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功用理气活血止痛,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每次服5片,1日2次,该药可较长时间服用,一般没有副作用,不属于速效药物。

(6)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扩张冠状动脉,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很少有副作用。口服制剂有复方丹参片及丹参滴丸。可以较长时间应用,该药也不属于速效药物。

13.防治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则有哪些?

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冠心病与营养不平衡有一定关系。因此合理地调整膳食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以下是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则。

(1)控制总热量,维持热能平衡,防止肥胖。

(2)控制脂肪与胆固醇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量,是导致高血脂的主要膳食因素,高血脂又是冠心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故应控制脂肪摄入,使脂肪摄入总量占总热量20%~25%以下,其中动物脂肪以不超过1/3为宜,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

(3)蛋白质的质和量适宜。应适当增加植物蛋白,尤其是大豆蛋白。其适宜比例为: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2%左右,其中优质蛋白占40%~50%,优质蛋白中,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一半。

(4)采用复合碳水化合物,控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应以米、面、杂粮等含淀粉类食物为主。应尽量少吃纯糖食物及其制品。

(5)多吃蔬菜、水果。因蔬菜、水果是维生素、钙、钾、镁、纤维素和果胶的丰富来源。食物纤维果胶能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6)少量多餐,避免吃得过多、过饱,不吃过油腻和过咸的食物,每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5g。

(7)忌吸烟、酗酒、饮浓茶及用一切辛辣调味品。

14.冠心病病人为什么要避免饱餐?

饱餐可以诱发和加重心绞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动物实验发现,以扩张胃来模拟饱餐试验,在冠状动脉正常条件下,饱餐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冠状动脉扩张,冠脉血流增加;在冠状动脉狭窄条件下,胃扩张后,虽然同样可以引起血压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多,但冠状血管却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并可导致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在人类饱餐后血中的儿茶酚胺增高,这种物质极易诱发冠状动脉的痉挛,使冠状血流急剧减少,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已有报道,饱餐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在猝死有诱因可查病例中,半数以上是饱餐所诱发。所以,冠心病人,特别是在心绞痛发作的情况下,应避免暴饮暴食,以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发生。

15.何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对没有冠心病的人群进行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其措施主要有:

(1)控制高血压。对高血压病人应饮食清淡,防止食盐过多,多吃蔬菜、豆类等含钾高的食物及含钙高的食物,避免饮酒和肥胖,并适当运动,保持精神愉快。

(2)降低血脂。较长时间的维持胆固醇于理想的水平,可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根据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在生活中采取正确的措施。在膳食结构上,要保持传统的低脂肪、多青菜、素食为主的优点,改变低蛋白、低钙、高盐的缺点,使总胆固醇水平保持在5.2mmol/L(200mg/dl)以下,对总胆固醇水平在6.24mmol/L(240mg/dl)以上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戒烟。

(4)增加体力活动。运动是最有效的健康手段。如能每日或至少隔日作20~30分钟的中等程度的活动(达极量的50%~70%)就能有效地增强心功能。

(5)调节A型性格。A型性格具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易激怒、缺乏耐心等特点。所以,A型性格的人宜针对性地采用心理调整、气功、太极拳等方法加以调整。

16.糖尿病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起冠心病。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已被公认。多数学者认为,肥胖、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高血糖密不可分。肥胖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在某些人群中被削弱,即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但最终又导致了血糖升高、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这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胰岛素本身也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的较迟或被掩盖,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加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7.冠心病的防治一、一般防治

主要包括饮食、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戒断不良嗜好和相应的药物治疗。

①安排合理的膳食,以预防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要避免多食含饱和脂肪酸多的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肥肉等)和含大量胆固醇的食物(如脑、肝、肾、心等动物内脏及蛋黄等)。

②适当的体力活动。

③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质血症和糖尿病。

④戒烟。⑤药物防治心绞痛。

二、应急防治

冠心病人若经常有胸闷、胸痛症状,应常备硝酸甘油、消心痛、心痛定、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夜间睡时也要放在容易随手拿到的地方。

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含服1片硝酸甘油,含服后1-5分钟生效。为防止短时间内心绞痛复发,可随后再服1片消心痛。高血压病人或心绞痛伴有血压升高者,可口含心痛定1片,5分钟内开始降压,可持续4-6小时。中药比较常用的有:速效救心丸,能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当出现有胸闷、憋气、心前区痛等症状时可用,每次服4-6粒,急性发作时可服10-15粒,每日3次含服,一般在5分钟内心绞痛可缓解。冠心苏合丸,每次l丸,每日3次,口含或嚼服,起效时间较硝酸甘油慢,但缓解期长,心绞痛刚开始即服疗效佳。

18.治疗心绞痛如何用药效果更佳?

目前,最常用的抗心绞痛药有三类,即硝酸酯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实践证明,单独使用某一类药物控制心绞痛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常需联合用药,最常用的是“二联”,即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其中,硝酸酯类与β或钙阻滞剂联用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硝酸酯类与钙阻滞剂联用,以与地尔硫FDA2(合心爽)合用为主,因为地尔硫FDA2对心肌和房室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可减慢心率,可对抗硝酸酯类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而心痛定具有反射性刺激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与心痛定联用有时可能加重头痛、面红及反射性心动过速,应引起重视。

β阻滞剂与钙阻滞剂联用,应特别慎重,钙阻滞剂异搏定和β阻滞剂同时静脉输注,可引起严重心脏阻滞甚至心脏停搏,明显抑制心功能,因此禁止使用,口服联用也不可取。钙阻滞剂地尔硫FDA2与β阻滞剂口服联用常可耐受,但联用时抑制心功能和加重心脏阻滞的副反应不容忽视。钙阻滞剂心痛定与β阻滞剂临床上常常联合使用,因为β阻滞剂可以减少心痛定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

如果“二联”用药控制心绞痛效果不佳时,可采用“三联”用药,即三类药物联合使用。若经二、三联用药仍不能理想控制心绞痛症状,应及时作冠脉造影,以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

19.急性冠心病防治要纠正误区

前急性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许多患者在防治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救治的成功率。

急性冠心病患者的误区主要有三方面:

一:在发生心绞痛等急性冠心病症状时,把它当作一般的小毛病,认为稍作休息就能缓解,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二: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以为吃“速效救心丸”等普通药物就能挺过去,而不是及时赶往医院抢救,以至延误治疗危及生命;

三:认为心脏手术危险,很多人在紧急救命时仍不愿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心脏介入手术,结果错失救治良机。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急性冠心病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的救治效果最佳。目前,发达国家约9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紧急救治时选择心脏介入等先进的手术治疗方法,使这一疾病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5%以内。而我国则有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仍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因此,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抛弃思想顾虑,力争及早防治,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0.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心脏支架或其它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这样来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

传统用的是比较粗的导管,可能会把冠脉开口堵塞从而发生一些危险,现在随着器械的改革,导管变得极细。过去用的造影剂水溶性很差,注入冠状动脉后病人需要咳嗽才能排出来,这方面现在也有了很大改善。因此随着器械和技术的革命使风险率有了明显下降。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6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表现;一般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其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不少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呼吸衰竭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COPD病程长,患者在疾病中晚期生活质量差,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CO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引起COPD的危险因素如下:个体因素有基因;呼吸道高反应性;肺的发育和年龄。环境因素有吸烟(主动/被动);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其中空气污染、吸烟是COP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COPD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老年人随着呼吸道阻力的增加,轻微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或呼吸困难。由于衰老和免疫功能减退,老年COPD患者容易出现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骨骼肌萎缩、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桶状胸,双侧胸廓语颤减弱,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干性哕音、湿哕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27例,年龄范围:55-86岁男性,平均年龄为:(76.62±2.34)岁。对照组患者27例,年龄范围:52-82岁男性,平均年龄为:(72.25±5.25)。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 咳嗽:每2~4小时进行数次深呼吸、爆发性咳嗽。雾化:雾化吸人生理盐水、盐酸氨溴索、异丙阿托品、布地奈德等促进排痰。拍背:电振动排痰机叩击胸背部或拍背。负压吸引:负压吸引排痰、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病情观察:痰的颜色、性质和量、咳嗽情况[2]。

1.2.2一般护理 睡眠:改善呼吸困难;予睡眠卫生指导、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供心理和经济支持、消除焦虑情绪;合理使用安眠药改善睡眠。饮食:适量碳水化合物饮食;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防便秘、腹胀;少食多餐、减少用餐时的疲劳;进食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根据水肿程度、限制钠盐摄入;张口呼吸、痰液黏稠者补充足够水允。

心理;陪伴患者身边、倾听患者的诉说;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协助患者了解疾病过程、减轻心理焦虑;共同制订康复计划、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皮肤: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评估患者皮肤情况;使用预防压疮气垫床;定时变换体位;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活动:评估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活动量,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为原则。定时改变体位、拍背。

1.2.3安全用药的护理 头孢菌素:观察有无出血不良反应。喹诺酮类:观察有无失眠、精神混乱、眩晕及焦虑。利尿药:监测血电解质浓度,上午用药,睡前不饮水,如厕防跌倒氨茶碱:观察有无烦躁、呕吐、心律紊乱。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避免静脉输液速度过快,避免静脉用药浓度太高。可待因:痰多时禁用,观察咳嗽、咳痰的情况。糖皮质激素:避免长期大量口服,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吸药后用清水反复漱口。

1.2.4无创正压通气的护理 用前准备:解释无创通气治疗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争取老年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脸型选择合适的面罩,认真调试无创呼吸机。观察疗效:呼吸困难症状是否缓解,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指标是否改善,呼吸频率和心率是否减慢,辅助呼吸肌功用减少或消失。停机时机:行无刨通气2小时通气无改善,不耐受面罩,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气道分泌物多引流困难,出现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机器维护:7~10天更换一次管道;每周一次清洁消毒湿化罐;每天更换湿化液;及時倾倒接水杯里的冷凝水;定期清洁维护呼吸机。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54例患者,护理显效18例,护理有效4例,护理无效5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1.77%;对照组27例患者,护理显效9例,护理有效11例,护理无效7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COPD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老年人随着呼吸道阻力的增加,轻微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或呼吸困难[3]。由于衰老和免疫功能减退,老年COPD患者容易出现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骨骼肌萎缩、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桶状胸,双侧胸廓语颤减弱,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干性哕音、湿哕音。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阻塞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炎症、阻塞,痰液过多而黏稠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呼吸困难、食欲差等因素有关。

焦虑与疾病危重迁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经济状况等有关。活动无耐力与疲乏、呼吸困难、氧气供给与消耗失衡等有关。睡眠型态紊乱与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环境刺激有关。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有效咳嗽排痰。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能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必要活动。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睡眠状况改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治疗与处理。

参考文献

[1]郭艳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2:71-72.

[2]郭丽英.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6(16):17.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50例老年患者, 所有的病患均按照COPD的诊断标准, 同时参照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指南进行筛选, 并从中随机抽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86例病患进行检查。其中男性45例, 女性41例, 年龄63~82岁, 平均64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憋气、气急, 以及出现咳嗽、咳痰与呼吸困难等现象。

1.2 方法

从以上150例患者中随机抽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86例患者进行检查, 并分为对照组 (43人) 与治疗组 (43人) 进行分析。给予对照组止咳、氧疗、改善心肺等功能以及左氧氟沙星针与支气管的舒张剂进行常规的治疗, 治疗组给予美洛西林舒巴坦针2.5g合并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 每天2次, 疗程7天。

1.3 疗效判定

将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级别进行判定, 显效:病患的咳喘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肺部啰音、水肿情况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且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下, 患者肺功能的改善超过2级;好转:病患的上述症状, 均有部分得到减轻、好转, 且肺部啰音缓解;无效:病患的症状未得到好转改善, 甚至有病情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珚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患经过及时的治疗, 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症状得到进一步缓解,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43例病患当中, 治愈人数为22例, 19例病患经过有效的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 症状好转, 病患咳喘、呼吸苦难等症状逐步得到减轻, 另有2例病患因合并其他疾病、且肺部感染严重, 治疗无效,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当中, 有19例治愈, 20例好转,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0.70%。两组治疗结果对比,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

(n)

3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作为进展性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 其特征是不断使病患呼气性的气流受到阻碍以及加重患者的心肺功能的损伤, 严重时, 将会引发病患呼吸循环出现困难、衰竭, 最后导致死亡。因此, 病患应该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 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特别是老年患者, 其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并且体质较差, 抵抗力有所减弱;且其的上皮细胞中纤毛出现变性, 并且数量逐渐减少, 导致呼吸道的清除功能力减弱。病患由于部分的免疫以及防御功能出现减低、加上痰液的滞留等原因, 易于导致真菌感染。通常对其的治疗有:当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期之时, 应该给予祛痰药或者是β2药物肾上腺素的受体激动剂以及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等有关支气管的舒张药物进行治疗。当患者的病情处于急性加重时期, 通常会给予有关支气管舒张药治疗, 还可以采用家庭氧疗、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 给予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 可将病患机体内的正常菌群进行杀灭, 真菌将导致患者内源性感染。随着使用激素量的增大, 病患机体的免疫能力受到抑制, 以致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更增大了真菌的感染率。因此, 通常临床治疗方面, 应注意正确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有效避免因使用抗生素不当而引起的各类并发症的出现[4]。

本次分析研究的过程中, 两组的治疗情况有明显的差异, 对照组病患应该给予控制性的氧疗、应用有关支气管的舒张剂、或者是止咳、改善病患的心肺功能以及抗感染等治疗措施。而治疗组病患在对症治疗前提下, 使用美洛西林舒巴坦进行辅助治疗, 此药物是根据舒巴坦钠与美洛西林钠共同配制而成的复方制剂, 其配比的比率为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为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不动杆菌等。美洛西林舒巴坦对有氧以及厌氧株、较多的革兰氏阳、阴性菌, 能起到杀灭的作用, 与此同时, 也是作为半合成的抗生素, 并且对肠杆菌起到较好的抗菌活性作用。临床治疗上, 将用在由于敏感菌导致的尿路以及呼吸道的感染治疗。在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重视治疗疗效及病患的病情进展情况, 做到合理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 以便减少病患受到感染, 预防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5]。

总之, 采用药物美洛西林舒巴坦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此外, 应该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之上, 更加重视疾病的诊断工作,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 使病患更好地恢复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晓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诊治[J].医学信息, 2011:3303-3303.

[2]缪春健, 杨志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8) :1188-1189.

[3]张宝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05) :47-47.

[4]罗俊兰, 庞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46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11) :33-34.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 观察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为55~82 (72.6±1.5) 岁, 病程为5~13 (6.7±2.1) 年;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为56~84 (73.2±1.3) 岁, 病程为5~15 (6.8±2.5) 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以护理干预为基础, 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发病后, 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如经济和家庭等, 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躁和悲观等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针对患者产生的负面情绪,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处理, 全面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等, 以消除或者缓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 以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 树立正确的面对疾病态度,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康复锻炼

日常护理过程中, 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同时给予饮食护理干预。为提高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选择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高热量食物, 以清淡食物为主。治疗过程中,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尽量减少活动。另外, 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练习, 保证咳嗽和排痰的正确, 以改善患者肺部功能。

1.2.3 出院指导

出院前, 护理人员需详细向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叮嘱患者坚持进行有氧锻炼, 劝导患者戒烟, 以减少肺部吸入的有害物质。可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测量其肺部功能改善情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 应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

1.3 观察指标

(1) 医院科室根据护理干预工作要求,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 制作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格, 发放给60例患者, 调查其护理满意度, 并进行对比。 (2) 应用HAMD量表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判定, 总分为100, 焦虑:>50分, 抑郁:>53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 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且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3%, 护理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对比, 无明显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临床医学中, 慢性肺部疾病是一项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是一种慢性进展性、不可逆性肺部疾病, 多发于老年人, 患者病情会反复发作,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和气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4]。优质护理干预是临床医学一项重要的护理方式, 通过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发放疾病预防和处理宣传册、定期组织疾病专题讲座等方式, 实施对患者的优质护理, 全面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护理方式[5]。老年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给予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组资料中, 给予观察组30例患者优质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主要为心理护理、康复锻炼和出院指导, 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给予对照组30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 其护理满意度为73.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 无明显差异 (P>0.05) ,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 老年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 可有效消除或者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明显改善患者肺部功能[6],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老年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应用优质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状况,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应少聪, 谭从碧.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1) :1697-1698.

[2]袁湘伶.优质护理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27 (3) :318.

[3]刘艳, 罗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国家护理学杂志, 2014, 33 (5) :100-102.

[4]李新专.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9) :376-371.

[5]尹琼华.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 :113-114.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学校邻近的社区年龄在60岁以上的148例慢性病老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8份, 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有效率89.2%。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社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由经过培训的护理系学生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所需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132例老年人中, 男55例, 女77例;60岁~70岁36例, 71岁~81岁55例, 80岁~90岁41例, 其中最小年龄60岁, 最高87岁, 平均75岁;文盲占28.8%, 小学占59.1%, 初中及以上水平者占12.1%;饮食口味中偏咸的占34.1%, 口味一般的占28.8%;注重食物多样化的占49.2%;每周有合理运动者占41.6%;严格遵医嘱用药的占58.3%;严格遵循每年常规检查至少一次的占48.5%。

3 讨论

3.1 文化程度与老年慢性病病人的关系

人群慢性病自报情况和老年人慢性病危害因素认知情况不仅反映了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程度, 而且也反映了老年人健康保健的认知能力[3]。本次调查显示, 文化程度和知识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人的日常活保健。数据显示, 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仅占12.1%, 大多数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并不高;对自己慢性病较为重视者仅占总人数的31.8%。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文化程度是导致他们对自身慢性病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很好地施行自我保健的一大原因。因此, 在社区中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相关慢性病健康知识的宣教十分必要, 以此加强他们对自身慢性病的认识, 逐渐学会和掌握对自身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3.2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与慢性病的关系

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慢性病病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据统计, 只有28.8%的慢性病老年人注意自己饮食的口味, 也49.2%的老年人注重饮食的多样化, 大多数老年人根本重视。因此饮食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一般以清淡为主, 少食高脂肪、高热量、辛辣食物, 口味不要太重, 食物不要太硬, 注意少量多餐。注意色香味, 多吃富含高纤维素的食物和蔬菜、水果, 荤素搭配适宜, 食物种类要经常变化同时要注意忌烟酒。其次, 需要加强老年慢性病病人对合理运动与休息的观念。60岁~70岁, 加之部分71岁~80岁的老年人, 还处于工作阶段, 而且绝大多数是农村人, 他们简单的以为做农活就等于运动。而有效简单的健康干预, 每天运动的选择应该适合个性化, 不限时间、不限种类、不限运动量, 只要坚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即可[4]。生命在于运动, 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运动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持之以恒, 以帮助提高生活质量。避免长时间的静躺和静坐, 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使运动和休息保持一定的平衡。

3.3 服药的依从性与老年人慢性病之间的关系

依从性是指病人对规定执行的医疗措施可接受和服从的客观行为和程度, 具体是指病人对医嘱坚持执行程度, 即遵医行为[5]。药物是控制慢性病的必要措施, 大部分慢性病老年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处于中等。58.3%的老年人处于较高的水平, 能够遵医嘱用药, 其余人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并且慢性病病人每年都行常规检查的也只占48.5%。由此可以看到许多已患有了慢性病的老年人对自身还是不够重视, 遵医行为极为不乐观。因此, 加强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的教育刻不容缓。社区医护人员应鼓励他们坚持服用药物, 每年行常规检查, 同时要注意其用药的效果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时纠正和调整药物的剂量, 保证药物的有效治疗性, 延缓慢性病的发展进程[6,7,8]。

3.4 慢性病病人应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

老年人慢性疾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气胸患者共25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1]。

其中男性23例 (92%) , 女性2例 (8%) , 年龄55~87岁, 平均70岁, 病程10~38年, 平均22年。大多数表现为在原有COPD的基础上缓慢或突然出现胸闷气促, 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加重;严重者有端坐呼吸, 大汗淋漓, 意识不清, 休克。部分患者有胸痛, 心悸等不同表现。体征表现为气管移位3例 (12%) , 一侧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8例 (32%) , 两侧呼吸音均偏低2例 (8%) , 两肺大量干湿罗音10例 (40%) 。胸片提示肺压缩10%~80%不等, 右侧气胸14例 (56%) , 左侧气胸11例 (44%) ;气胸临床类型:张力性气胸5例 (20%) , 开放性气胸12例 (48%) , 闭合性气胸8例 (32%) 。

1.2 治疗方法25例患者均予以吸氧。

支气管扩张, 止咳化痰, 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11例 (44%) 患者同时给予强心, 利尿等治疗。3例 (12%) 症状轻, 肺压缩少的闭合性气胸予以保守治疗;5例 (20%) 闭合性气胸实施胸腔置管抽气;5例 (20%) 张力性气胸和12例 (48%) 开放性气胸行胸腔置管抽气后无效改为胸腔闭式引流术。

2 治疗结果

25例患者治愈20例 (20%) , 死亡1例 (4%) , 另外4例 (16%) 因肺功能差, 胸腔镜及开胸术风险大或经济较困难等各种原因带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出院, 门诊予以更换, 并口服抗感染药物, 经随访分别在1~6个月内愈合。

3 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COPD的发病率不断增高, 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组疾病, COPD合并气胸更是直接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通过对本组25例病例诊治分析, 体会如下:

3.1 COPD合并气胸病情凶险, 需尽快明确诊断, 但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容易误诊为原发病加重导致心衰, 呼衰而延误治疗。

如本组一例75岁患者, 突感胸痛, 气急, 呼吸困难, 大汗淋漓, 端坐呼吸, 体征为口唇发绀, 两肺广泛湿罗音, 心率150次/分, 双下肢水肿。考虑为COPD伴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予以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激素、无创面罩吸氧等治疗无效后, 才考虑是气胸, 予以床边X线胸片确诊后, 行胸腔闭式引流后症状缓解。亦有部分患者需要鉴别肺大泡和气胸。另一例72岁患者, 出现胸闷、气急, 门诊X线胸片提示两侧气胸, 肺压缩在50%以上, 但患者症状相对较轻, 经仔细阅片后考虑为左侧气胸、右侧肺大泡, 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后症状有所缓解, 后行胸部CT检查, 确诊为左侧气胸、右侧巨大肺大泡, 避免了盲目行胸腔闭式引流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对于COPD合并气胸, 应仔细询问病史, 详细体检, 认真阅片, 以免误诊及漏诊。

3.2 COPD合并气胸, 病程长、肺复张慢、疗效差, 需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本组除8例闭合性气胸予以保守及胸腔置管抽气治愈外, 其余均行胸腔闭式引流。如果为复发性气胸或长时间未愈合, 应考虑行胸膜粘连术或胸腔镜下修补术。对于肺功能差、基础疾病多、一般情况差, 估计不能耐受胸腔镜手术或患方不愿承担手术风险的, 可以考虑延长闭式引流时间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组有四例患者在住院4~28天后带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自动出院, 门诊定期换药并口服抗生素, 经随访除一例出院3个月并发脓胸经再次住院好转外, 其余3例均在出院后1~6个月内治愈。这一点对于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经济困难者有实际意义, 既避免了冒险动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又能降低一定的治疗费用, 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下一篇:课件制作与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