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2024-05-0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篇1

一、回顾导入法

教学《钦差大臣》一文时, 先让学生回顾有关戏剧的知识 (分类、要素、基本特点等) , 再利用这些知识学习新课。应用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设问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时, 我导入:“一位中国人, 曾经让一位美军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评论, 我宁可枪毙他, 也不能让他回中国, 他就是钱学森, 究竟他有怎样的魅力, 会让这位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学完本文你知道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这种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疑问, 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 增强课堂吸引力。

三、视频导入法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 视频导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如由鲁迅先生的故居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由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导入《黄河颂》, 由铿锵有力的腰鼓导入《安塞腰鼓》, 由优美的孔雀舞蹈导入《观舞记》, 由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导入《观潮》, 由婀娜多姿的莲花导入《爱莲说》……

四、情感共鸣导入法

情感是形成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 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教师的感情, 犹如一切艺术家强烈的创作欲望, 当他对学生、教材了如指掌时, 灵感产生了, 课堂气氛激活了, 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的语调、语速和口气叙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 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情怀。这样的开场白, 一下子就能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沉浸在作者的深切情怀之中,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用一些饱含对父亲的爱的深情话语导入课文, 学生快速产生了情感共鸣。情感语言是教师语言表达功力的体现,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 我就先播放了一段暴风雨中的大海画面, 然后伴随音乐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描写, 想象海燕应是怎样的, 用语调感染学生, 使学生感受乌云、波浪、狂风笼罩下的大海景象, 仿佛亲眼看见海燕在大海狂风暴雨中勇敢翱翔。教师讲课要声情并茂, 用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 对知识的酷爱, 对教学的责任感, 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五、背景导入法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 应用多媒体播放坐在“天下第二泉”旁的阿炳塑像的图片, 同时在《二泉映月》的悠扬音乐里介绍阿炳坎坷的一生, 引入课文。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的含义, 又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六、情境导入法

教学《永久的悔》时, 用歌曲导入 (多媒体播放刘和刚的《母亲》) (创设情境, 让学生受到感染) :同学们, 这首歌曲是一个军人唱给母亲的赞歌, “无论我走到哪里, 儿都在娘心尖上挂”。是的, “母亲”是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母爱是一个恒久的话题, 季羡林先生用充满深情的语言, 娓娓向我们道来, 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 以及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感受他们的母子情深。在动人的歌声里, 学生们被那种深深的母爱所打动, 在这种情境导引下很快进入角色。

七、“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 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 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 我播放《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 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 , 学生立刻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图片中导入法

图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 有时用很多语言描述, 学生也无法彻底弄懂的事情, 用几张图片便可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

讲授《化石吟》时, 我开始有点犯难, 因为作为语文老师, 我对化石的了解不多, 怎么开启这一堂课, 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各样的化石图片, 还把诗中所提到的“没下巴的鱼”、“嘴长牙的鸟儿”、“不开花的树”等图片都找出来, 课前把图片一张张地展示给大家看,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到课文里一探究竟。

九、“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感染学生, 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导入《人民的勤务员》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导入《天上的街市》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等等。通过故事, 吸引学生注意, 不仅顺利导入了新课,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十、“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 经常动手, 可以刺激思维发展, 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时, 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课开始, 我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比赛画画, 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 画一幅画, 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 来劲了, 勾描涂彩, 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篇2

课堂教学的导入又被称为开讲,即每一节课开头的那几分钟。在有限的几分钟里老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宗明义,言语力求简洁、生动,表达内容丰富,给学生新鲜感,使其注意力集中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故开讲要注重艺术性。听了同事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夏感》,同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创设情境的导入法:先是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然后打出一个演示图片,上面是一片荷花并配有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老师问学生:这两句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答:夏天。老师又说:正如作者所说夏天是一个‘收获已有知,而希望未尽’的季节,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他们赞美百花争艳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唯独很少有人赞美热情奔放的夏天。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一起走进夏天,欣赏夏天、品位夏天、感悟夏天。

这一设计若从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上看无可厚非。但歌曲的选择和老师的语言表达上显得步骤繁琐。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儿童对人们交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个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 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过教师的东西。”这位老师选用的歌曲没有发挥作用,出示杨万里的两句名诗问学生显然看低了学生的能力,此问不必设计。再次,“正如作者所说夏天┅┅”的句子与学生回答的问题无关,显得唐突,随后又用对比手法写文人墨客写很少有写夏天的,末了才引出文题。这个导入之长有些令人纠结,文题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听课老师感觉导入漫长,更何况学生呢。

同样是《夏感》一课,另一个老师没有使用多媒体,作为一节常态课其导入干脆利落: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但是当代一位叫梁衡的作家独辟蹊径,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而且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文无新意不出手”,想知道他的文章有着怎样的新意吗?不如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夏感》去找寻答案吧。

这个导语在设计上用设悬念的方法制造了一个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潜心学习文本。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篇3

在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导入对于一节课的巨大作用。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初中的三年也正是学生知识涉猎面急剧扩展的时期。随着学生兴趣的逐步广泛,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想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对接下来的课产生期待的心理,那么导入课文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导入得好,便可以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导入语的设计方面,我觉得趣味性和简洁性较为重要。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因此,在我们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让他们从导入中感受到兴趣,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对新的课程产生期盼。

之所以强调简洁性,是因为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新课。对于一节课而言,后面的课程内容才是这节课的主体。所以,导入环节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3-5分钟为好。把握好这3-5分钟,充分发挥这3-5分钟的作用,这才是设置导入环节的目的,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时间太长了,内容过多了,就会占用后面课程的时间,不能突出主体课程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的重点、难点也不能做到落实与突破。

在导入的方法上,纵观别人的经验总结,对于导入的方法介绍有很多种,但结合平时的具体上课实际来看,其中大多是看似绚烂而实用不强。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而且实用的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以旧带新法和巧设悬念法。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教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利用一定的手段,比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在学习新的内容前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特定的情境当中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未进其文,先动其情”。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做到巧妙恰当、真切感人,要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还没有进入课程内容前,就已经进入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现在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也为这种导入方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例如,我们在讲邹韬奋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时,老师可以在课前把阎维文的歌曲《母亲》播放给学生听:“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动人的旋律富含深情,极具感染力,可以很容易地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母亲和母亲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法运用得好,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感的真切共鸣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让我们的课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当然,创设情境时一方面要注意精巧恰当。情境是为接下来这节课所创设的,所以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也要切合所教学生的实际。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使得情境和教学内容不相切合,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老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层次,合适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景导入的作用。

二、以旧带新法

以旧带新法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方法是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强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联系、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而又自然地引出新的内容,让学生的知识形成连接,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使得课堂得到自然地过渡。

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是站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立足新旧知识的固有联系,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好处是,既温故了旧的知识,又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是很难,从而在心理上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们老师在讲《孔乙己》第二课时时,可以这样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我想问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老师可以接着说:“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分析剩下来的一个要素——人物”。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很清晰地导入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很轻松地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不至于忘记,也很简单的把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中来,使导入简短、恰当、自然。

三、巧设悬念法

悬念式导入法,是指老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而不得其解时对新课产生一种急切期盼的心理,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入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利用人固有的好奇心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进而导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

当然,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也要注意:①老师所设置的悬念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切合,最好是初中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设置的悬念脱离学生实际,或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产生预想的效果。②老师所设置的悬念还要和所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因为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新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那么无论多么精彩的导入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是指悬念时,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才是有效的。切不可为了设置悬念而设置悬念,故弄玄虚而没有效果。

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很多同学都住小区,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只鸽子飞到了你家,你会怎么对待它呢?”这样一问,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时老师可以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今天不封阳台》看一看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這样学生便又急切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来知道主人公是怎样做的了。从而很好的导入到了课文中去。

悬念式导入主要在能设置出扣人心弦的问题,让学生急切地想要想要知道答案。悬念的设置要做到“精”“新”“奇”,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思考与解答的愿望。

当然,课堂导入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1)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能针对教学内容,要能和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而且还要能针对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能力水平,甚至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情况来设计导语。

(2)启发性。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导语是为了更好地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所以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通过导语激起对新知识的学习期盼,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3)递进性。课堂导入要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课文的重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因为复习旧知识并不是本节课的目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才是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例谈 篇4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童年趣事”“故乡情结”“爱国情怀”等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些题材, 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绕不过去的几个话题。然而就是这样几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应该最有话可说、有情可感的文章, 却被很多语文教师把它弄得机械化、单一化, 教得枯燥乏味、没有生机和活力。那么, 这些题材的课文要教出活力, 在教学一开始该怎样来导入呢?

童年趣事——生活导入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有一篇鲁迅先生的课文——《社戏》。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写的一篇小说, 由于年代久远, 文章内容虽然是关于童年趣事的, 但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毕竟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情感上说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前准备的时候, 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确定从学生的童年生活导入。

开场白:同学们,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首歌, 那里有欢乐, 可能也有痛苦, 但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 那过去了的, 都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你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属于自己的梦。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 写出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童年趣事, 写好后在课堂上展示, 让其他同学和你一起分享。

不出所料, 学生们用不长的时间就写出了自己的趣事, 一个个都忙着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展示。其内容有“小鬼当家”“讨新娘”“戴尖尖帽”“贴胡子”“捉迷藏”……同学们展示完后, 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 我顺势提问:同学们刚才讲的趣事真的很有趣, 老师都被你们感染了, 仿佛又和你们一起回到了童年的梦里水乡。不同的趣事, 相同的乐趣, 这就是童年的梦, 如梦的童年。你们的趣事为什么会各有各的不同, 各有各的精彩呢?

生:每个同学的兴趣爱好不同。

师: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会不同吗?

生:会不同。

师:为什么?

生:生活环境不同。

师:老师小时候的趣事和你们的趣事相同吗?

生:不同。

师:为什么?

生:时代不同。

师小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童年会因个性、环境和年代而迥异而不同。不同的童年同样的精彩, 一样值得回味、品读。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童年的梦想来品读另一种版本的童年。

用幻灯片引入《社戏》。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 接下来的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顺利地展开了。

故乡情结———歌曲导入法

初中语文关于“故乡”题材的作品非常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就有一篇鲁迅先生的课文———《故乡》。“故乡”这个题材, 对于学生来说, 是烂熟了, 以致很难读得出新意。教师在教这类课文时, 也往往是教得“熟悉的地方没有景”。我在课前准备时绕开了常规的做法, 抓住了学生爱唱歌、记歌词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师: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 历来对故乡、亲人有很深的依恋情结, 我们有许多的抒情歌曲就是抒发这方面的情感的。我给大家展示两句:我的故乡并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我热恋的故乡》) ……同学们一定知道的比我多, 下面由同学们来交流、展示。

生甲:展示《常回家看看》中的“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生乙:展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中的“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生丙:展示《大海啊, 故乡》中的“小时候, 妈妈对我讲……”

……

等同学们展示完毕。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中, 我感受到你们对自己的故乡很了解, 也很热爱自己的故乡。你们爱故乡的什么呢, 是山清水秀, 还是物产丰富?

生:都不是, 我的故乡很贫穷。

师:因为爱, 所以怀念。无论故乡是贫穷还是富有, 我们都一样的爱它。 (幻灯片展示歌曲《黄土高坡》的视频。) 说起故乡, 我们一则以喜, 一则以悲, 我们能为故乡做点什么呢?

生:努力学习, 长大后为故乡做贡献。

师:我们都很爱我们的故乡, 我们都会为故乡的贫穷而难过, 也会为故乡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下面, 我们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的故乡情结, 去重温一下那份遥远而可及的情怀———《故乡》。

接下来, 让学生泛读课文……

爱国情怀———史料导入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有一篇抒发爱国情怀的课文《土地的誓言》 (作者端木蕻良) , 是一篇为纪念“九一八”十周年而写的文章, 是一篇很有感染力, 很值得一读的文章。然而, 七年级学生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知之甚少。

要让他们去感受、体会作者那真挚而悲怆的情感是很难的, 怎么办呢?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让学生一起探讨、回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影视资料。

生甲:《烈火金刚》。

生乙:《地道战》。

生丙:《小兵张嘎》。

……

看了同学们列举的这些资料后, 我知道学生对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些了解, 但这些材料毕竟不是直接的历史史料, 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这些浅层次的认知上, 而是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历史资料。

影视资料一:“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

影视资料二:“卢沟桥”事变的视频资料。

影视资料三:“中国远征军”的视频资料。

影视资料四:“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通过师生的共同展示、交流,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为学习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 王占华 篇5

商水县郝岗乡第一初级中学 王占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得以成长的主战场在课堂。而课堂基本是由导入、推进和收束构成,所以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就像是一出戏的“序幕”,是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环节。设计精当的教学导入犹如一把启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导入应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要联系学生实际,要新颖有趣,形式多样,语言简洁。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堂的导入更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要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我就自己从事多年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导入设计应以符合教学目的性为基本准则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台阶》这一篇课文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导语设计。先让学生欣赏了歌手崔京浩演唱的歌曲《父亲》,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父亲”主题的油画。向学生提问:听到歌曲中对父亲的倾诉,你想到了什么?看到画面中那张父亲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眸,你想到了什么?优美的音乐深深吸引了学生,为课堂营造了气氛,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很快就走进了文本,把握了父亲形象的特点,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情感也得到了培养。很好地契合了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讲授《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如果你是一个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能再多出现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人世间能再有一个音乐神童莫扎特;如果你是一个美术爱好者,我想你会期待能再有一个张大千、石涛,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在过去,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但是现在,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奇妙的克隆》。

二、导语的设计要从课型的需要,题材的不同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力求新颖、有趣。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题材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要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同题材的作品表达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设计导语也要灵活多变,才能不落俗套。

例如,在学习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一边》时,由于它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考虑到这些,我结合学生刚入中学的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人生就像是一次漫长的登山旅程,它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去跨越,去领略山那边的美景。首先我要祝贺大家,你们已经成功地翻过了小学期间的六座山峰,也领略到了不少的美景。进入中学,欣喜之余,我们发现前方美景依旧,它仍在召唤着我们继续前行,前方的美景是什么呢?《在山的那一边》将会告诉我们答案,让我们一起向山的那一边出发!这样呼告式的导入,很快唤起了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使学生愉快地跟我进入了诗的境界当中。

而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时,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决定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我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将军威灵顿在一次战争中被打败了,落荒而逃,他躲在一座破旧的农舍中,心情万分痛苦沮丧!可就在此时,有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重新地站了起来,并最终打败了赫赫有名的拿破仑。那么到底是什么是让他站起来了呢?原来他看到了墙角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蜘蛛丝一次有一次地被风吹断,但它毫不气馁,并最终接好了网。同学们,人生就是这样,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不幸,但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情常常令我们感动,甚至改变我们的境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看看她的境遇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我的激情导入,学生们进入了故事之中,兴味盎然,急迫地想知道是什么让作者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产生了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了预期效果。

而在给学生们上小说单元的复习课时,我则用每一篇小说一句话的小结排比作为导入语,让学生获得直入正题的鲜明印象。

在《孔乙己》一课的课堂导入中,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继而,谈到鲁迅这篇小说的题目———“孔乙己”名字的由来。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这样,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入手,进而讨论到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命名,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

三、导语的设计形式要灵活多样,语言要简洁明快

语文教学导入的形式很多,设计时应交叉运用。不能固定同样的模式,而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导入语言要短小精悍,两三分钟内就要转入正题,切忌啰嗦邋遢,没完没了,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在给学生讲授《老王》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辛,社会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但却有一颗金子般地心,他们普通平凡却传递着大爱,卑微渺小却流露着真情,憨厚朴实却诠释着感动,在生活中奏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乐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王》,认真聆听他内心深处那善意温馨的独白。

在给学生讲解《黄鹤楼》一诗时,我干脆在讲台上给学生们唱了由这首诗改编的歌曲作为别致的导入,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在给学生讲解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用了一个谐音谜语“莫登山,莫入林,且向岐王宅里寻”引出作者名称,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桥之美》的导入是这样承上启下的:同学们,在上一课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桥之美》。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析 篇6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擾,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1.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2.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3.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4.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5.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6.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 篇7

一、关于课堂导入的一些建议

(一) 导入要有的放矢, 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入时必须要仔细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点, 针对课文中的主要重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导入。 导入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 要有的放矢, 同时要兼顾导入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一个高质量的导入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有效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 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导入要与文章的思想情感相结合

在进行导入的创设时, 教师要将文章的思想情感考虑在内。 这是导入创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并且,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明白他们的情感状况, 明确以什么样的情感切入点进行导入才能真正到达学生的内心深处, 收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 我们的课堂导入不能急躁, 要缓缓而行,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

(三) 导入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科也是来自生活的, 并且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 因此, 我们的课堂导入也要“接地气”, 让它回到生活中去,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切入点。因此, 教师在创设导入时可以撷取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 以这些他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为桥梁, 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并最终合为一体。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够使学生更加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随之, 掌握知识的速度就会飞速提高,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四) 教师要不断地对导入进行创新

初中生的创新意识非常强, 他们讨厌千篇一律的东西, 喜欢新鲜的事物。 如果教师长期使用相同的课堂导入方式, 学生就会感到非常厌烦, 甚至不想要听接下来教师所讲的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 教师就必须对课堂的导入进行创新。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 还包括导入的内容、手段等, 避免学生对导入产生疲劳感。

二、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导入形式

(一) 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

开门见山导入法, 顾名思义, 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就将本课的重点内容指出来, 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接的了解和掌握。 这种导入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缺点是容易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影响。 如果教师的概括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不到位, 很容易使导入消于无形。 如进行《丑小鸭》的学习时, 我就在上课之初这样对学生说:“今天, 我们要学安徒生的经典作品《丑小鸭》。 ”这种导入方式虽然看似无理, 但是事实上它的效果不错, 能够为学生带来一种简洁、直接的感受, 让他们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 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式

温故而知新就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 缓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教师不会告诉学生本课要学什么, 而是引导学生回想或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学生完成复习的步骤之后, 教师以原来的知识为基础, 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使他们对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并逐渐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如进行《“挑战者”号追思》的学习时, 我就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法。我先让学生回忆了一些与挑战者号爆炸的相关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挑战者号事件是一个悲剧呢?透过这个悲剧, 我们能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呢? ”在教师问题的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当我让某些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时, 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和将要学习的课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 以问题为主的导入方式

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神, 进入一种较好的学习状态。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导入, 促进学生注意力的提高。教师的问题要适当, 不能过于困难, 也不能特别简单, 否则学生要么无法实现自主解决, 要么早早就知道了答案, 对接下来的学习就会丧失兴趣。如进行老舍先生的《猫》的学习时, 我就采用了问题导入的方式。 我问学生:“大家都见过猫吗?有人家里养猫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课, 你们能把老舍先生所写的猫的性格总结一下吗?”带着问题, 学生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成倍的提高, 还能使学生对经过自己努力所获取的结论有更牢固的掌握。它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应的,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会压力的减轻,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

(四) 以实物进行演示的导入方式

有些学习内容涵盖着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减轻学生的理解难度, 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事物进行演示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原理或现象。 以《死海不死》一文的学习为例,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遇到过相似的现象, 因此很不理解死海被称作死海的原因。 于是, 我就以一个小实验引导他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我把一袋盐、两个杯子、两个生鸡蛋带到了课堂上。看到我所拿的东西, 学生都很奇怪。 有的学生还开玩笑说:“老师要给咱们煮鸡蛋吃呢。 ”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我所带的东西上。我把两个杯子倒满水, 将一个鸡蛋放到杯子里, 很快就沉底了。学生没有什么反应。随后, 我又把盐倒进了另一个杯子, 待溶解后把另一个鸡蛋放进去, 鸡蛋慢慢地浮了上来。 看到这个神奇的景象, 学生在对死海形成的原因上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学习本文时就会变得比较轻松。

课堂导入的形式还有很多, 如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等。这些导入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审美情操进行培养。 只要教师善于总结和发现, 肯定能找到最合适的导入方式, 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

摘要:课堂导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会对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的设置, 从而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开展, 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浅谈 篇8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力

在新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 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并顺势引出讲授内容的一种导入方法。

如, 学习《范进中举》时, 我讲了这样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头悬梁, 锥刺股’这个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苏秦, 苏秦是一个说客, 他开始的时候去游说秦王, 使尽浑身解数却没有被重用。他非常狼狈地回到家, 结果他的嫂子耻笑他, 妻子不为他做饭。苏秦这才发愤读书, 常常读书到深夜, 想睡觉时, 就拿一把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 使自己清醒, 再坚持读书。苏秦最终学有所成, 游说赵王成功, 风光无限, 挂六国印还乡。”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说:“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小说, 里面同样有一个想升官发财而拼命读书的人, 也有一个前倨后恭极度势利的人,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人有怎样的故事呢?”这样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设置悬念导入, 悬而未决, 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处于饥渴的一种求知状态, 让学生产生一种寻根究底、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的强烈欲望, 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进入对新课的学习了。

比如, 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时, 我精心设置了这样几个悬念:湘西人过端午节可与我们这里大不一样, 你们想不想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你们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独特的端午节活动吗?诸如此类的设疑, 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课堂气氛, 当然就顺利地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影音导入, 再现情境, 丰富学生想象力

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音乐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 唤起情结, 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 则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引发联想和想象, 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文意、体味意境。比如, 在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 我首先播放幽雅、静美的《平沙雁落》古筝曲, 用音乐来烘托古诗气氛, 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 融入幽静渺远的意境, 体会诗人物我两忘、宁静致远的情怀。学生、音乐和诗歌似乎融为一体了, 学生学习起诗歌来既高兴而且更有效果。

四、写作背景介绍导入, 娓娓道来, 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 有些作品的鉴赏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在一些有特殊背景课文的教学中以背景介绍来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清楚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 不仅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 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如, 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 背景介绍就是不可缺少的:1921~1923年, 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 “五四”高潮已过, 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那黑暗的现实, 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 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 1921年10月24日, 作者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 写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 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和主旨的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

五、文眼导入, 言简意赅, 紧扣文章主旨

如, 在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 紧紧抓住文眼“悲剧”进行教学, 首先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接着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幽径悲剧》, 那么幽径中美好的东西是什么?美在何处?造成其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如果遇到悲剧将要上演会怎样?”这样抓住文眼进行导入,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文眼上, 老师则不断引导学生沿着文眼分析问题, 从而突出课文的主旨, 也使学生通过对文眼的分析, 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总之, 教无定法,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 创造性地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并灵活的运用。

摘要:就故事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影音导入法、写作背景介绍导入法、文眼导入法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影音导入,写作背景介绍导入,文眼导入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3.

[2]钟启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0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9

我们的教学心理是这样分析的, 在一堂课的教授过程中, 开头的十几分钟是最有效果的, 就像一部好戏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 一下就深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不能自拔。教学课堂上有了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使学生在上课中感受到的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受和情绪感染的过程。那么语文课堂如何有一个好的开始呢?下面结合教学的实践, 谈谈几类导课艺术在课堂教学的运用。

1 情境导入

情感是语文中部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首要要打的就是情感牌。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 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 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理解课文, 发展情感, 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 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

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美景突破文字的局限, 我使用多媒体教具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把荷花的美图做成FLSH短片, 配上悠扬的古琴音乐。将荷花本来文字中“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种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细细研讨, 慢慢品味作者妙笔生花描绘的荷花。而在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由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带入新课, 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一个乐的开始。

2 问题导入

学习来源于思考, 思考在来自疑问。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因问题而发动, 因问题而深入, 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 层层深入的提出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然后因势利导, 自然地进入新课, 有好戏连连的效果。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 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学习《纪念白求恩》时, 我们知道课文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那么亲笔所写的要纪念的人———白求恩,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做出了什么事情需要让我们中国人民纪念他?我们该如何去纪念他呢?通过层层问题谈论探索, 把白求恩伟大的一生更深刻的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激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研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真正了解这篇课文的精髓。当然不同的课文类型设置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教师把握, 创设更好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新的概念和观点。

3 游戏导入

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 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 把一系列繁琐内容寓于游戏情境中,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 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好学,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能让上好新课做好铺垫。

在学习古文《刻舟求剑》时, 让同学们组织起来, 参与表演小品, 渡河中一个乘客一不小心把剑落入水中, 他不慌不忙的在剑落水船上的位置做了个记号。当人问他在干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这样能够把找回来。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犯了了什么错误?他能在他做记号的地方找回剑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 加深学生对这篇寓言故事的理解。同时也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古文变得有趣好玩, 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渴望程度。

4 故事导入

中学生有着无比的求知欲和无穷的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导入新课, 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使教材生动具体, 也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对文学的爱好。

在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 我们可以对原著《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故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最好能采取评书大师田连元的讲法。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着幽默, 特有的声调表达出来, 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果学生有要求也能让他们来展现水浒故事。这样即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也调动学生对课文的求知, 为切入课文带来良好的效果, 比一般的直白表述导入有更好的收效。

导之有法, 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 再好的导入方法, 如果一而再, 再而三地使用, 不但起不到启发思激学的作用, 反而使学生厌烦。因此在运用各种导入法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4.1 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 设计导入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出发, 设置悬念, 提出问题, 让学生能由此相彼, 由因想果, 不断思考。

4.2 导入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的新课导入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导入方法简明有效, 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的导入方法不一样, 针对课文的类型来设计适合的导入方法。把学生正确的引入新的知识环节。

4.3 导语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它能否引起学生的新教学内容的注意, 是否激发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注意科学、生动、幽默紧扣学生的心弦。

最后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适应学习新事物, 才能尝试打造更多更好的导入设计。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第多斯惠 (德国教育家) 。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技巧浅谈 篇10

一、运用作者导入

运用有关作者的一些知识导入,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进而对作者产生仰慕崇拜之情, 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 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学习课文。

二、运用古诗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可堪称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它所蕴涵的深刻思想、高超艺术手法, 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运用古诗导入, 可以积累名句, 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一般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 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来感染学生, 可以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四、运用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 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

五、运用问题导入

课堂上如果能紧扣课文设计一些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将对理解课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六、留悬念, 设问导入

悬念, 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 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话说:“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 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运用课件导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 这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课件这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而制成的新鲜事物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在讲解《孔乙己》时, 我先播放了相关时代背景的课件, 是从电影《孔乙己》中剪辑的片段, 让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完这篇小说后, 学生们头脑中都有了对孔乙己形象的想象, 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主题, 深入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八、运用音乐导入

诗歌大都韵律和谐, 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 能够渲染气氛, 烘托诗境, 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平等教育下一篇:老年人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