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

2024-05-04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精选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 篇1

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土地流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对美国和日本先进农业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了适合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建议;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路径的研究;对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因素的分析。对于土地流转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四种模式, 即土地换保障型模式、土地入股型模式、留地和就业相结合模式和集中开发模式。本文则通过对重庆土地流转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从中找出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并探讨相应对策。

1 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 已有500多万农民进入城市, 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土地, 这使土地流转成为了必然需要, 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先后采取了“以城市社保换农村承包地, 以城市住房换农村宅基地, 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形式, 推动了农村的土地改革,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1 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2004到2006年, 重庆市流转土地面积分别达126万亩和138万亩、217.39万亩, 占承包面积的6.17%, 6.91%和10.84%。流转土地面积和比例都增速显著。2007年流转土地面积达320.4万亩, 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6%。2008年全市实现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497.7万亩, 占承包土地25.3%。2009年, 重庆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80万亩, 占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的30%, 流转涉及承包农户177.2万户, 占承包农户总数的25.9%。土地流转面积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1.2 土地流转模式多样化

重庆市根据具体情况已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流转方式。一是转包, 把土地交给亲戚和朋友等耕种。二是转让, 已经在城市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 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人。三是租赁, 农户将土地以收取租金的形式租给他人。四是互换, 为了耕种的方便农户之间互换土地。五是入股, 农民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其中流转比例最大和流转面积最大的是转包, 出租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多。重庆市又创新出新的流转方式“社会保障换农村承包地, 城市住房换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云阳模式和九龙坡模式在探索土地流转道路上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3 初步形成土地流转过程市场化

土地流转市场化主要体现在运用价格机制, 市场合约等市场形式进行土地流转, 重庆市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 交易所的建立主要用于完善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库, 及时发布交易信息, 提供交易场所并办理交易事务。于2008年12月4日完成了中国第一宗地票交易, 从此开始了对于土地流转市场化的探索。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也相继成立, 32个区县的3772个村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18个区县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104个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 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和保障。截至2009年, 重庆全市40个区县中, 已有29个区县、814个乡镇、5452个村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土地流转市场的相关机构和服务功能已经初步具备,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转中的不规范问题。

2 重庆市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2.1 单笔土地流转规模小, 时间短

单笔土地流转规模都较小, 大部分土地流转在0.67平方千米以下, 约占总流转的90%, 平均流转面积0.33到0.47平方千米之间的比例最大。大片的土地是规模生产的基础。土地流转规模小难以形成机械化生产的规模经济, 农业产出受到限制, 农民的增收也受到相应的制约。流转主体大多是农户之间, 很少涉及企业和集体参与的大规模流转, 这就限制了流转后的规模化生产, 而且流转年限大多是在1到3年, 主要采取流转的方式采取转包或出租, 这就导致土地经营权变动较大, 对于长久的经营计划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分散的短期土地流转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难以产生规模经济。

2.2 农民对中介服务和政府机构的利用程度不高

虽然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已经具备提供较好服务的能力, 但这些机构并没有被农户很好的加以利用, 导致农民关于供求和价格的流转信息得不到很好的流通。流转价格的制定并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 多参考以往的经验, 主要依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土质定价, 土地流转价格在1500到12000元/hm2之间不等, 但是这种定价方式使得价格波动较大。现在土地流转大多是在农户之间进行, 相应的定价机制还很不成熟, 市场调节作用也难以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2.3 流转程序的不规范, 以口头协议居多

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完善还表现在程序的不规范, 流转大多是在亲朋之间, 可能碍于情面, 但更可能是农民的法制意识缺乏, 签订合同的比例很小, 即使签订合同也多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合同, 导致权力和义务的不清, 但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纠纷就很难解决, 对于土地流转的示范效应有很大的影响。

3 改善土地流转措施建议

农村土地规范流转, 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 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土地流转中要从立法、制度安排、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 创新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 清晰农村土地产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保险机制, 从而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3.1 清晰农村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不清是制约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的农村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局面。这就决定了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具有物权属性的财产权力。清晰的产权是市场化的基础, 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导致产权的虚化, 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 也容易导致政府过度介入, 有些专业合作组织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职责, 甚至有些乡镇府直接代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 就有可能发生强制农民土地流转的现象, 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侵害, 不利于土地流转向良性方向发展。

完善法律法规, 细化土地流转原则性条款。通过立法将承包权和经营使用权物权化, 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确定土地承包权延长30年以后仍然不变, 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农户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得以任何方式被非法侵占或破坏, 保证农民通过承包、受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后, 拥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及部分的处置权利。

3.2 完善农村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农民转变为市民后, 其收入来源于政府的生活补贴和一些其他的政策优惠以及进入城市工作所得到的工资, 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评和技能的相对缺乏, 大多从事体力劳动, 而此类工作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可替代性很大。这就使就业对于农民来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一旦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那么留有农村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生活保障。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农民过度依赖土地, 阻碍了土地的合理长期流转,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全国社会保障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要建立适合自身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使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 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基本制度, 解决农民对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普及面越广, 对于土地流转的可能性就越大, 可以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 通过规模经济达到农业现代化生产,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3 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要承包大规模的土地施行机械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但农民的资金有限很难承担得起, 而银行等金融信用机构对于收益低风险大的农民贷款一般是不愿意提供的。农业受到自然条件, 市场环境, 政策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 而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来分担农业的风险。但目前农业保险又相对缺乏, 限制了土地的流转和农业的大规模投资。那么就要建立健全针对农民的金融体系, 对于农民的资金需要给予满足, 这样可以消除因资金不足导致的不能大规模承包土地进行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问题。而且还要建立保险机制, 由于农业的收益受到自然、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 农业保险机制对于降低农民的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设立保险公司和基金等形式来规避土地流转双方可能出现的风险, 最大限度减少农户的损失, 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政府对市场的适当介入, 引导农村的金融和保险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3.4 完善土地服务机构的职能, 提高农民对这些机构的利用程度

重庆市成立了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和纠纷仲裁委员会等服务农民土地流转机构, 在土地流转中意在起到提供信息、法律咨询、合同登记等服务。同时在对签约农户提供信息引导, 减少农民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发挥农村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土地纠纷中的协调作用不仅仅需要设立相关的服务机构, 更重要的是农民对于这些机构的利用程度。政府要加强宣传, 让农民更加了解土地流转的法律知识, 流转程序和流转的信息。同时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应该坚持信息的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摘要:重庆市在土地流转方面大胆的尝试, 创新性的实践了“城市社会保障换农村承包地, 以城市住房换农村宅基地, 农村土地入股”等形式, 使土地流转面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土地流转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农民、政府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的对策, 建议性的提出了旨在加快土地流转, 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四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土地流转,重庆市

参考文献

[1]熊芳红, 邓小红.美日农地流转制度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5, (5) .

[2]李先玲.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0) .

[3]崔效军, 曹春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8) :11-12.

[4]刘海云, 李改英.可资借鉴的四种失地农民安置模式[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

[5]陈艳芳.基于统筹城乡下对重庆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J].社会经济, 2009, (12) .

[6]陈艳芳.基于统筹城乡下对重庆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J].社会经济, 2009.

[7]骆东奇.基于农户调查的重庆农村土地流转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5) .

[8]杜奕含.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学, 2010, (16) .

[9]黄祖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2008, (3) .

[10]吴越.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问题及法律规制——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2) .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 篇2

摘 要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发展,其人们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也赋予了农村土地流转一些新的内容以及特征,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重视农村建设发展的地区,土地的流转也逐渐向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有很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这诸多问题,其相关的手续以及制度也不太完善。本文就以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对目前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完善措施进行有效的探究,希望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问题来对同行业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农村 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建设工作也取得的了显著的效果,国家也不断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土地经营制度已经无法再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所以为了有效优化这一问题,土地流转这一新的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土地的改革工作中,并经过近些年来的实践取得了现状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流转工作不规范、效率低等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所以有效地改善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必要措施,笔者就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希望可以通过文章中的分析来加深同行业工作者对该项工作的认识,提升农村土地的流转工作水平。

1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1.1市场化的流转过程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发展制度的不断改革,农村的土地流转过程也逐渐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农村土地实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的一个必要途径,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依赖于流转合同、市场价格等相关的流转机制,从而将较为分散的土地以这么一个方式流转到企业以及大型机构中来进行经营。从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流转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大型的农业企业直接参与到流转过程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流转流程,降低了流转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提升了流转效率,使得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流转资金,这是农村土地流转在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但是目前在实际流转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同行业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完善。

1.2土地流转的价格较为合理

在土地流转这一项目刚刚起步时,散户经营土地的农民由于对该项内容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所以使得农民对谈判机制认识不正确,通常都会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这不但使得农民的自身利益受损,还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对流转相关知识普及力度的加大,农民对土地流转项目也越来越了解,其自身的谈判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也越来越合理。从目前来看,土地流转过程中价格的变化主要受到了粮食价格的影响,以及当地土地流转中的市场机制的实际情况,大多数的企业现在也根据这种情况对价格机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有效地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一些农村建设较为发达的区域,当地的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流转措施来鼓励农民去进行土地交易。例如在一些地区的政府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在进行完土地流转后的去向问题,便将在流转合同中为农民安排了就业的机会,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完成土地流转后的后续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土地流转产权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流转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明确,这就使得土地流转的效益变得虚化,不利于流转市场的稳定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相关制度进行了明确,但是从实际的流转过程来来看,其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的主体权利还是在农村中的一些组织中,这也就导致流转过程权限模糊,另外也可能会受到当地一些家族实力或者一些自治组织的影响,从而对当地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造成影响。

2.2土地流转较为分散

国家开始农村土地流转这一项目其主要是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将较为分散的土地逐渐向着规模化的经营方式靠拢,从而解决分散经营土地效率以及效益低下的问题,最大程度上开发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中的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从而将家里的土地流入到了其他农民的手中,再者就是现在大多数土地都还是流入到了较为分散的小户主手中,流入大型企业中来进行经营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无法真正实现,不能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的目标。

3完善土地流转对策分析

3.1明确农村土地主权(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44页)

笔者通过对各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其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主权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由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其主要为一些散户经营的农民;第二种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三种为土地集体所有权;其土地主权以这三种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一些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转给了承包方,从而又细分出了土地承包权以及经营权。这就使得土地流转过程中明确土地的主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求有效的改善土地流转中的主权问题,相关工作者首先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农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土地归属权,从而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对农民的经济利益有一个充足保障。

3.2保障土地流转的权益

农民以及土地流入的企业都是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收益着,所以要想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就要切实保障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主体权益。从目前来看,我国土地流转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其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民以及企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当地的有关部门要做好保障工作,明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权益关系,建立一个较为明确的流转体系,将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权益问题有效化解,从而让农民以及企业都切实体会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效益,有效地提升土地流转效率。

4结语

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现状,在该过程中存在的分析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所以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的着诸多问题,还希望同行业工作者可以加深对其的重视程度,不断对此项工作进行改革完善,共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 篇3

张振强(1989—),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 要:土地流转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取得显著成绩,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流转模式多样化,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在“惜转”现象,流转市场不健全,过程不规范,规模不合理,融资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达到推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的目的,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增添动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 问题; 政策建议

一、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流转速度加快,规模逐年扩大

截止到2011年底,河南省土地流转面积总量约达1982万亩,约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1%。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同期增长50.9%,增速高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一下的有近5万户,100-500亩的1.5万户,500-1000亩的2900户,千亩以上的有2600多户[1]。河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的加快,规模的扩大,为农业的高下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流转方式和流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农户间转包为主,逐渐扩大为转包、转让、互换、参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仅以济源市为例,至2004年5月,转包形式的土地流转占流转面积的37.1%;参股或股份合作占1.1%,村集体收回土地再转包占15.8%[2]。而土地流转最终主要流向土地所有者的亲属、朋友或当地种粮大户等。

(三)流转区域差异显著

由于河南自然状况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县市地区土地流转规模速度不同;同一县市,不同经济水平状况的家庭流转也不同。总体而言,经济困难户比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土地流转量小;经济落后的地方比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流转量小;山区及边远乡村比平原、城郊及乡镇所在地流转量小。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河南省在土地流转进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模式。从流转方式来看,包括出租、转包(委托代耕)、转让、互换、股田制、入股、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从流转组织上看,主要有自发组织、政府组织;从流转关系的确定来看,主要包括签订合同、口头协议、第三方证明等。综合来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流转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流转关系很多靠口头协议确定。

三、影响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惜转”现象严重

从目前土地流转的现状来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流转立场不坚定的现象。原因主要有:第一,农村土地权属认知混乱。农民对土地权属的认知表现出典型的“非集体化”倾向。第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困地区或山区的部分农民还主要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看病、教育、养老等问题,还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对待,对土地流转后生存问题存在后顾之忧。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农民工就业具有不稳定性,这就需要一份稳定的土地来保障。

(二)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市场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都还没有形成,服务机构欠缺。河南省大部分乡镇未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土地流转信息未能及时搜集、整理、发布,由于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高,土地流转双方难以找到合适的流转对象。

(三)土地流转规模不合理

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个规模报酬问题。规模报酬涉及的是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农户看成一个企业,那么规模报酬也适用于农户的土地流转生产。若土地流转规模过大,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而规模过小,就不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融资困难,制约土地流转规模

财政资金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存在着资金分散,点多面广,力量薄弱等问题。民间资本却又因市场、技术等问题,无法投入到相应的农业生产规模经济中。而银行门槛又较高,贷款担保机制尚不健全,资金注入困难重重,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因此,能否探索一条既能让银行、信用部门能够接受,又可方便这些土地流转大户的办法,直接关系着土地流转的规模与发展。

四、完善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

为解决土地的“惜转”现象,需要明确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土地流转双方在意识上知道,在行动上肯定土地的集体所有。这样,土地流出方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当做资产,只要大于自己生产所得,就会流转出获取收益。并且,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政策变化而丧失土地的使用权。同时,土地流入方把土地的使用权当做资产处理,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继续经营,而不会因为生产的规模扩大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離不开完善的农村配套保障机制。当前阶段,河南省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然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随着我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入推进,这种保障体系显然已经很难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三)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从本质上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因此要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化农民,更要重视龙头企业、外来投资商、种粮大户等的引导示范效用。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的发展各类土地流转交易的中介机构,形成土地流转的信息网络,减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以实现流转权的最优配置。

(四)形成合理的流转规模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通过土地的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因而一个合理的规模对流转生产至关重要。

(五)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推进土地流转,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土地流转主体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本、国家财政支持和金融信贷,农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因而振兴农村金融市场已刻不容缓。一方面,政府要牵头组织并完善农村信贷市场,引导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允许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另一方面,应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商业银行进入和民间资本的运行,但同时加强对其监管。最后,还需大力探索土地流转证券化模式。把土地的使用权证券化,在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交易,即可使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又可以扩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杨丽君.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3,(3):149-150.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 篇4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措施

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何克服土地流转中的不足,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为土地流转各管理部门的一道重要课题, 现结合永定县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做法, 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进行一些探讨。

1 永定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 下辖24个乡镇, 土地总面积2223km2, 其中农用地面积1974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89%。土地流转呈现以下特点:

1.1 土地流转比例较高

由于永定县地处低纬度丘陵地区, 靠近闽南沿海,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经济作物的耕种面积几乎是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的2倍。加上永定县是福建省重点旅游县和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 因此, 永定县的土地流转比例相对较高。截止2013年7月, 永定县耕地总面积为19400hm2,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为8800hm2,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5.4%。涉及农户数4.3万户, 约占农户总数的36.6%。

1.2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永定县土地流转分为出租、转包、互换、转让等几种形式。其中, 主要形式有2种:出租, 通过出租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为5133.3hm2, 约占流转总面积的59%;转包, 通过转包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约为1600hm2, 约占流转总面积的18%。此外, 土地流转方式还存在互换流转、转让流转和其他等。

1.3 土地流转的期限较短

永定县土地流转的期限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流转期限在1a以内的有5866.67hm2, 占耕地流转面积的67%。流转期限在1~5a、5~10a及10a以上的分别为2000hm2、533.33hm2和400hm2, 占耕地流转面积的33%。土地流转期限多集中在1a以内, 1a以上的所占比例较低。

1.4 流转用途以经济作物为主

永定县土地流转的用途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的耕种面积约为5200hm2, 约占流转总面积的59%。永定素有“烤烟之乡”的美称, 流转土地中有3133.33hm2的烤烟耕种面积, 占流转经济作物面积的60%, 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6%。土地流入主体主要是专业大户, 数量为9.3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79%。

2 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永定县的耕地流转面积虽然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5.4%, 但土地流转仍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 行政干预相对较多。市场化的流转机制不够深入, 流转的中介组织还不规范, 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空间较小, 流转的形式还比较单一, 难以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土地流转程序欠规范性

永定县土地流转的方式以出租和转包为主, 虽然行业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及流转合同进行过指导, 但由于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发性, 实践操作中细节部分缺乏系统引导, 流转环节仍存在部分程度的缺失, 导致土地流转程序欠规范, 流转中纠纷较多, 流转合同潜藏一定的纠纷隐患。

2.3 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永定县的土地流转, 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户间的自发行为, 未通过中介组织流转的土地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使是流转到专业大户的, 也并非都是通过中介组织进行的。永定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虽然建立, 但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数量少、规模小、流转信息不畅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2.4 土地流转的规模效应不明显

永定县耕地总面积为19400hm2, 农户总数11.8万户, 平均每户拥有耕地1666.7m2, 户均耕地面积较小, 人均耕地面积更小。加上永定地处丘陵地区,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农作物又以经济作物尤其是烤烟为主, 土地的规模效应尚未形成。虽然流转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5.4%, 但离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规模经济效应还有一定的差距。

3 主要措施

3.1 成立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将其作为遏制耕地抛荒,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目标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连续3a将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列入县对乡政府绩效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 明确职责, 责任到人。

3.2 出台政策, 激励土地流转

今年出台了鼓励土地流转文件, 继续对单季种植20000m2以上的种粮大户每667m2奖励80元;对复耕农田3333.3m2以上并种植粮食的, 财政每667m2给予200元补助;鼓励规模经营, 对大田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一年以上, 程序合法, 连片面积达到66666.67m2、133333.33m2、20hm2以上的, 县财分别给予每667m250元、100元、150元的奖励。

3.3 完善平台, 促进土地流转

全县均按照“有服务窗口、有服务设施、有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有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有村级信息员、有备案合同”等“六个有”要求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发挥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能作用。

3.4 健全县乡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 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2010年永定县发文建立县乡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库, 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指导各乡镇, 对全县24个乡镇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农户土地位置、面积、价格、流转方式、期限和联系人等信息资料, 全部输入电脑并对外发布。部分农业种植大户通过获得土地流转信息, 达成租赁合同。如西溪乡富佳村利用连片抛荒地通过土地流转中心对外招租, 目前与老板已签订租赁合同。

3.5 提供服务, 保障土地流转

统一土地流转合同格式, 2012年以来, 共印制1.5万份农村土地流转合同, 分发到各乡镇统一使用;调处土地流转纠纷, 据统计, 2013年至今已调处6起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维护了农户和业主双方的权益;提供信息服务, 据统计, 2013年至今共为21户种植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法规咨询。

永定县通过引导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5.1 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湖雷镇白岽村129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形成26.67hm2“毛豆―毛豆―泡菜”基地, 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民 (大部分是闲置在家的中老年人) 就业, 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后, 农民的收入主要有两项, 租金收入和打工工资收入。26.67hm2毛豆基地, 每667m2租金450元, 1a租金收入为18万, 一季毛豆的工资性收入为20万元 (一季毛豆从种植到采收结束共需请劳力8000个) , 两季就有40万元, 加上泡菜务工收入14万元 (一季泡菜约需请劳力2800个) , 26.67hm2毛豆基地农民合计收入72万元。如果26.67hm2发展“稻―稻”模式, 种两季水稻, 据调查, 种一季水稻每667m2净收入312元 (不包括农民自用工每667m2约15个工日) , 26.67hm2二季水稻现金净收入总计25万元, 26.67hm2毛豆比水稻净收入增加47万元, 户均增加3643元;如果26.67hm2发展“烤烟―稻”模式, 即种一季烤烟, 一季水稻, 26.67hm2水稻和烤烟现金净收入总计32万元, 26.67hm2毛豆比水稻烤烟收入增加40万元, 户均增加3100元。

3.5.2 促进了规模经营

为确保土地流转取得实效, 永定县积极通过土地流转建立示范片, 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2011年以来, 新增66666.67m2以上的土地流转示范片28个, 流转面积总计526.67hm2, 其中:连片20hm2以上的16个, 面积326.67hm2。另外, 土地集中整村推进流转模式试点村湖雷镇白岽村, 全村80%以上的农户的承包耕地已委托村集体统一流转, 全村耕地实行统一流转的面积52.25hm2, 达到80%以上。

3.5.3 培育了新型农民

如白岽村通过土地流转, 不但改变了当地农民只会种植水稻、烤烟的单一生产技术, 而且使很多村民在给投资方打工的过程中也学习到新的种植技术, 不少村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充分利用闲地也开始种植桂花等名贵树种, 多了条增收的门道, 农村村居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3.5.4 促进了“五新”技术推广

通过土地流转, 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业主, 采用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农机和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5.5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 满足了专业大户、工商业主、经营能人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 既减少了土地撂荒, 又带动了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实现生产要素流动及合理配置, 激活了市场农业的微观主体, 促进了农村适度规模经营, 为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4 结论

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 永定县土地流转的发展态势良好, 整体呈现出流转比例较高、流转形式多样、流转用途以经济作物为主等特点。然而, 市场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流转程序欠规范等特征也随之出现。对此, 加强组织领导, 出台政策, 健全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等成为完善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农村土地流转的趋势特征及对策建议[J].四川社科界, 2012 (3) :44-45.

[2]李晓清.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 (22) :8-10.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研建议 篇5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规范进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近期,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截止XX年末,我县共有6,801户农民流转土地面积110,343亩。其中流转耕地的有6,594户,面积108,063亩,分别占流转总户数与流转总面积的97%和98%;流转林地的有46户,面积1,001亩;流转荒地的有135户,面积1,733亩。土地流转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自发流转的有5,641户,占流转总户数的83%,面积98205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9%;二是经村组织流转的有1,160户,面积12138亩。由此可见,目前农民自发流转占主流。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有四种:一是转让。共有3,184户农民转让土地面积46,422亩,分别占流转总户数的46.8%和流转总面积的42.1%;二是转包。共有3,443户农民转包土地面积55,870亩,分别占流转总户数的50%和流转总面积的51%;三是租赁。有98户农民共租赁土地2,304亩,仅占流转总户数的1.4%和流转总面积的2%;四是互换。全县仅有76户农民互换土地5,747亩。

二、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不规范纠纷多。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民承包土地热情高涨,原来外出劳务人员纷纷回村要地、种地,产生外出劳动力回潮。一些人,要求解除已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由于多数流转为自发形式,流转双方没有遵循一定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大多数的流转是私下进行的,未向发包方备案或经发包方同意,有的只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有的即使有合同,但条款不全,双方的权力和责任不明,承包关系不清晰。由于缺乏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致使不规范的流转和承包合同潜在大量的纠纷隐患。去年以来,全县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140件。另外由于私下流转多,口头协议多,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和村委会无法建立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给解决土地纠纷带来难度,甚至导致矛盾的恶化和农民频繁上访。

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从流转规模看,土地承包时,地块好坏搭配,致使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从流转期限看,由于我县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种地仍然是农民眼中最保险的。所以大多数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流转土地。从土地流转集中程度来看,土地在小户间流动的多,向大户流动形成规模的少。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使更多的农民转出土地程度。去年,输出劳 务的农民占25%,其中55%属季节性、临时性打工者。他们工作不稳定,有的甚至干完活拿不到钱,多数人年均劳务收入不足3000元,仅靠劳务难以养家糊口,所以不肯把土地轻易的转移出去。

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仍是主流。在农民收入中63%来自种植业。因此,目前多数农户仍把土地作为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不愿轻易转让土地使用权。对于土地流转的认同感,部分农民对承包权与使用权认识不清,误认为流转使用权就会失去承包权。一些集镇及城郊附近农民看到土地在不断增值及城市发展占地等,怕转让土地以后征用时会失去利益,即使自己无力经营,也不愿将土地转让给别人。特别是当前国家推行农村费税改革以来,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加之近年来种粮收益不断提高,农民更加不愿放弃耕地,甚至外出务工农民也纷纷返乡重新开始经营已流转的土地。

流转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探索的也不够。还没有形成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流转对象更多的局限在邻里和亲属之间,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由于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认为土地承包期已经延长30年不 变,土地流转属承包者个人的事,而且上边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所以对土地流转不过问,也不加强引导和必要的规范,造成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留下许多弊病和隐患。

三、建议和对策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引导、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县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的政策研究,方案制订和业务指导等工作。乡镇以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为依托,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贯彻落实土地流转政策,指导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办理土地流转合同的鉴证;对土地流转纠纷进行调解仲裁,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登记、变更等情况进行备案。村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由村报帐员兼任土地流转信息员,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信息,协调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利益,督促依法签订流转合同,调解土地流转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登记,及时向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土地流转动态情况。

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一是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以村组为单位,把农村土地承包情况、流转情况、农村劳动力情况等资料进行全面统计,逐级上报汇总,实行年报制度。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微机化联网管理,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建立科学的农地评定、评估体系,合理评价农村土地价值,保护农民土地流转的收益。三是有条件地方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自主服务,解决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流转受阻的矛盾,搜集统计土地流转的供需和市场价格等信息资料,使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得可靠信息,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流转交易成本。

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一是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二是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次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转移农业劳动力。对全家自愿放弃所有承包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可以就地农转非。对于全家不再承包地、落户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的可以办理农转非户口,其子女入学、工商营业登记、建房购房等享受国民待遇。三是进一步搞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协会组织。对外联结市场或企业,对内联结千家万户,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能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协会,也可以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等流转方式,自创品牌,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因此,要尽快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出让者解决后顾之忧。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土地;交易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10

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是农民获得稳定收入的基础,对农民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土地流转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存发展,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对农业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的改革,是基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下提出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对推进农业发展、城乡之间的土地资源配置、农民土地财产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014年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将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满足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2 对于土地及土地流转的认识

2.1 通过对土地的属性和用途来规划土地的利用途径

根据农村土地所具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属性而言,这些属性依据土地的不同用途,在功能表现上也不同。从经济属性来说,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和效益,将土地资本进入到流通环节,从而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来看,土地的保障功能是农民生活来源及农民工退路所在。而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对于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土地产权明确后转化为土地资本进入市场,在制度的不断完善下实现土地的流动,实现土地本身所固有的价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和土地确权工作的完成,农业发展迅速,农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的产出低于外出务工,多数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利用低。而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土地的大量集中。因此,现在如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已成为农村土地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权界定比较模糊

农村土地在丈量方式上依然落后,土地的丈量不够详细准确,特别是2004年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大量开垦荒地山地,这些土地在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上比较模糊,很容易产生土地产权上的纠纷,给土地流转造成麻烦,增加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成本,不利于农村土地的流转。

3.2 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对土地流转规模、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农民作为流转市场的主体,对于市场并不了解,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薄弱,土地不能进行大规模快速的流转。

3.3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在许多地方,土地流转一般是租给亲戚朋友,很少会签订流转合同。在少数地方,由于没有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政策,政府经常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征用农民手中的土地,而且将农地变为非农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工业等,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不利于土地后续的流转。

3.4 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土地具有的社会功能就是其保障功能,土地对于农民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由于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的生活还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于土地流转后生活的保障有着很多的顾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积极性不高。

4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 开展土地普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

开展农村土地普查工作,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普查的准确性。对于农村无证耕地管理,要明确耕地产权,已经实际存在的耕地要处理好土地产权问题,开垦农户拥有耕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土地不能进入流转市场。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律禁止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

4.2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各项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实现在市场中的有序、高效的流转。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化建设。

4.3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高,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就必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这必然要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4 加快农地流转的市场化建设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健全农地市场,实行农地有偿转让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机制,通过地租低价等经济杠杆来鼓励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为此,应进一步研究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定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各项政策,以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市场化运行。

4.5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评估机构,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估机制。重点是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方运营能力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指导价格评估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 篇7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近年来,被誉为农村“第三次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形式多种多样,这是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也是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欠发达地区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不发达,推进土地流转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获嘉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县,辖11个乡镇和县产业集聚区,21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4.4万,耕地面积42.9万亩。全县家庭承包总面积为41.7万亩,家庭承包户数81538户。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634亩,占6.9%,涉及农户1825户,占总人数的2.2%,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土地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几种形式。其中转包10886亩,转让3611亩,出租1491亩,互换2288亩,入股40亩,其他形式10318亩;流转期限较长,最长到2028年,其中10年以上15321亩,10年以下的13313亩;其中种植花卉苗木3050亩、林果830亩,其余主要种植粮食作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521份,签订率达到83.3%。获嘉县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起步阶段,但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民增收,也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获嘉县农村土地流转逐步活跃,开始从零散流转走向连片经营,但目前的土地流转仍然处于粗放阶段,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第一,土地流转宣传不到位。部分乡村政策宣传不到位,少数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党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理解不透彻。第二,农民排斥土地流转出去。当问及“你是否愿意你的土地参与流转”时,超过65%的农民表达不愿意土地流转出去,有村民宁愿土地暂时撂荒也不愿转出土地,但调查中80%的农民愿意承包别人的土地。第三,土地流转形式简单,收益较低。现阶段土地流转多为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流转的方向多为亲朋好友,规模土地流转较少;当前土地租金低,每亩仅200元左右,或者象征性的给点粮食。第四,土地规模化流转成本较高。由于土地细碎化加上承包期长,即使有农户愿意土地流转,但是因为地块分散给土地种植带来诸多不便,很难形成真正的规模,调查中,有承租人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而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但个别农户坚决不愿意转出,无法实现土地连片规模经营。第五,少数农户土地流转后改变了土地的用途,主要用于养殖或建厂等。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

1. 传统的小农意识等观念是制约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

小农意识是农民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大部分农民把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抵触土地流转。前几年,农业税还没有取消时,农民种地不挣钱,一些农民宁肯免费将土地转给别人种,甚至补贴钱让别人种,也不愿放弃土地。2006年,党中央不仅全面取消农业税,反过来给予农民每亩地将近50元的补贴,就更使得农民“珍惜”自己的土地,他们害怕土地流转后会失去自己的承包地,因而不敢大胆参与流转。这种意识指导下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流转的规模小,范围窄。

2. 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是制约土地流转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建立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五保供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但由于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农民工在城里既买不起房,也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卫生、教育、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权利,只能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进行土地流转,不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会不可避免地恶化,可能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会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出现尖锐矛盾,这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直接原因。

3. 农民非农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潜在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非农化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民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从农民转为市民。由于受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无法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只能以农民工的身份流入经济发达地区,过着农忙种地农闲打工的生活,很难实现职业身份的非农化,缺乏稳定的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使得欠发达地区农民很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4.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外在因素

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需要各基层组织高度重视并及时在政策上进行配套扶持。但从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第一,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缓慢。目前获嘉县没有一家正规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只有少数中介人员,致使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范围。第二,土地流转缺乏系统的法律政策和流转文书,流转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也为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留下了隐患。第三,规模土地流转缺乏资金支持。政府无力出台金融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借贷难也困扰了规模农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土地的规模发展。第三,转出土地农民的培训和就业问题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在城市快速就业无法保障,影响了土地流转。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入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乡村干部在领会党中央土地政策的基础上要及时向群众宣传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具体政策及操作办法,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农民“恋土”情结,并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原则,公平合理地处理好流转双方的利益关系,从而实现土地的区域化、规模化经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二)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调查中当问及“如果您和城里人有相同的生活保障,你是否会进行土地流转”时,64%的村民回答“是”。要想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开展,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在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将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不断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养老制度模式探索,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并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使广大农民群众消除后顾之忧。

(三)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的非农致富能力。

农民的非农化需要政策的支持与推进,各级政府应鼓励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对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应从融资、税收、管理上给予政策扶助,增强农民的非农致富能力。对待入城农民工,要放宽政策使农民工能够有效转变为市民身份,促使农民工身份的非农化,进而获得稳定的非农收入。调查中,76%的村民表示如果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只有农民工有效实现非农化转变,才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支持土地流转政策并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四)设立“土地银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功能。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主办或者民办公助的形式设立“土地银行”,需要流出土地的农民可以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银行再把这些存进来的土地贷给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如此,既为流出的土地找到经营主体,又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还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性质,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实践中可先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平台,负责搜集土地流转信息、提供土地流转咨询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银行、土地保险公司等机构,并促使服务走向专业化、社会化与企业化。

(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合理保护农民利益。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规范流转程序,合理确定流转补偿金额,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害。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禁止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变土地用途,将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不允许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同时避免出现土地使用的粗放和闲置现象。

(六)完善金融服务,保障土地规模经营的资金支持。

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土地流转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通过土地流转合作方式进行规模经营并带动农户增收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新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鼓励规模化经营者享受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对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缓解规模化经营的资金困难问题。

(七) 加强对转出土地农民的培训促使其就业。

建立流出土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对农民实行定期培训,采取多种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就业。政府可成立专门的农民培训基地并建立与相关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转出土地的农民可在培训基地接受相关技术培训以实现就业。其次,还可与高校联合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培训网站,通过网上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提高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民工就业的技术层次。完善的培训和就业保障能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收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版.

[2]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年版.

[3]郑有贵, 李成贵.《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4]樊帆.《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8.

[5]厉才根.《推进土地流转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 《新农村》, 2009.8.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8

近年来, 随着开江县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 农村劳动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导致土地流转数量剧增。据统计, 截至目前, 全县有3.3万户农民进行了土地流转, 占全县农户总数14.87万户的22.2%;土地流转面积达7.0万亩,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36.3万亩的19.3%。用于种植业的6.1万亩, 占流转面积的86.9%;用于养殖业的0.87万亩, 占流转面积的12.5%。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4个特点:一是流转速度日益加快;二是流转的集中度较大;三是流转的产业比较集中;四是流转形式多样。

二、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探索,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探索, 但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 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一是多数土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 造成土地承包关系混乱, 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增多。其主要特点是: (1) 各乡 (镇) 之间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状态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2) 劳动力外出打工是流转土地的主要原因。 (3) 农户土地流转的范围主要以村民小组范围内转让为主。 (4) 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的期限较短, 一般只是流转一季或两季, 而且大多数未签订书面的流转合同。 (5) 边远劣质耕地因交通不便, 耕作条件差、鸟兽糟蹋严重, 难以流转, 导致弃耕抛荒。据统计:全县土地流转签订承包合同1 853份, 未签订合同15 148份, 口头协定5 317份。二是土地流转期限较短, 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务工农民工作不稳定, 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 土地转出后怕失去土地, 所以除荒山地流转期限较长以外, 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 耕地以转包、出租、代耕为主, 流转期限一般为1年, 有的更短。由于流转期限过短, 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

2.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由于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 加之中介组织缺乏, 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 只好请人代耕, 无偿转包, 甚至撂荒;而想发展产业的农业企业、个人又难以找到愿意流转的土地对象。由于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 一方面存在竞相压低租金, 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农民漫天要价, 阻碍土地合理流转。

3. 执行流转合同不严肃

少数农户借土地流转之名, 绕过国家土地法规, 以租代征, 随意改变流转土地的用途, 烧砖采石, 建房办厂, 毁坏了耕地资源。

4. 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

少数地方对农村土地流转放任自流, 流转行为监管不到位, 流转纠纷受理、处理不及时, 从而留下许多弊病和隐患, 有的已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影响因素

1. 农民恋土地情结太重, 不敢流转

一些上了年岁又无技术的农民, 对外出打工或发展其它产业能否赚钱没把握, 把土地当命根子, 认为有土地就有退路, 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

2. 土地没有税费, 不思流转

近年来, 由于农业税全免、粮食价格上涨、国家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土地税费负担降低至零, 留住土地有利无害, 因此农民不想流转。

3. 流转机制不完善, 不好流转

转让手续不全, 流转程序不规范, 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区域、宗地之间价差悬殊, 违反市场经济规律, 制约了流转。如城郊结合部地租高达400kg/亩干谷子, 条件差的乡 (镇) 个别村社地租仅有75~150kg/亩干谷子, 甚至零租金。

4.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难以流转

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不多, 使土地难以流转。

5. 宣传力度不够, 不懂流转

在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贯彻执行中,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深入, 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不理解或片面理解30年不变是“承包的地块不变”, 也有人认为是“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实际上, 30年不变政策指的是“土地使用权不变”。又如土地经营权可以转让 (买卖) 的政策连不少乡村干部都不知晓, 大部分农户更是一无所知。

6. 耕地条件差, 影响流转

因交通不畅, 光照不足, 土质“冷、烂、毒、串”, 地力条件差, 田块分散,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一些耕地产出效益低, 无人耕种, 导致抛荒。

四、对策建议

1. 政策引导促流转

目前, 我县土地流转难度大的根本原因是大多数村组土地经营承包期的不确定性。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执行变形走样, 使得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甚至变成不可能。根据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的规定, 土地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租赁、互换等, 其实质就像城镇土地使用权买卖那样, 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以买卖, 简称“土地买卖”。由于“村规民约”人为缩短了承包期, 使得土地买卖的期限变短, 受买人无法长期经营, 积极性不高。目前, 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承包合同, 使土地延包一定30年不变的政策切切实实得到落实。制定优惠奖励政策, 加快农村“四荒”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及闲置塘、库、堰的流转进程。

2. 产业推动促流转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把开江建成“四川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战略, 壮大“三大”特色产业, 打造“三大”特色基地,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发展“三大”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粉葛产业, 打造粉葛产业县。拟在3~5年内发展粉葛5万亩, 建成粉葛产业县。形成以普安、沙坝、梅家、新宁、回龙为中心的前厢片区和以广福、长岭、新街为中心的后厢片为粉葛种植基地;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打造川东菜都。结合开江实际, 制定出我县远期、近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5年底全县蔬菜面积达15万亩, 其中商品蔬菜达10万亩, 总产值达5个亿;2015年末发展蔬菜专业村15个, 专业合作社100个, 家庭农场20个, 形成“基地+业主+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规模生产模式, 集中在普安镇青堆子村、新河村、杨家坝村、九石坎、观音寨村、永兴塘房坝村为核心的业主开发带;三是大力发展制种产业, 打造开江粮仓。充分利用我县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杂交水稻制种这个有利条件, 依托省内外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水稻制种企业, 做大做强制种产业。

(2) 打造“三大”特色基地一是专用粮油生产基地。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江县生化梨梨生化公司, 引进高产专用水稻、玉米、油菜品种, 组织科技人员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指导, 实行订单生产, 建立高产专用水稻基地10万亩, 高产专用玉米10万亩, 企业与农户订单生产10万亩;二是优质稻生产基地。依托开江县鑫谷粮油购销公司, 在全县发展优质稻生产基地, 走“公司+科技+农户”的模式进行种植。严格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价格, 公司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都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三是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以回龙、天师、骑龙、宝石湖的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为中心, 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名、特、新、优水果的迅猛发展。

3. 规范市场促流转

构建公平合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土地流转机制, 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一是在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通过乡、村引导, 根据土地的等级, 农户之间平等协商, 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租金、转让费, 乡村干部要注意引导农户算大账、算远账, 防止任意提高地租影响流转质量的现象发生;二是互换。根据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劳动力短缺矛盾加剧的现状, 应鼓励农户跨村、跨乡互换土地;三是以工置换土地补偿金。如在烟叶基地内, 可以将不愿按规划区域种植烟叶的农户, 通过自愿协商, 承租方烟叶收成后, 将烟后水稻秧苗栽好归还给出租方, 并适当给予土地补偿金。

4. 建章立制促流转

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各项机制。规范签订土地承包流转合同, 避免土地流转纠纷, 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土地所有权归属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凡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 都要依法签定好土地流转书面合同, 明确流转形式、数量、年限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土地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 防止以流转土地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机构并开展工作。

5. 培育大户促流转

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业基地作为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带动土地流转的关键来抓, 以示范辐射大户, 大户带动土地流转, 形成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开发的良性循环。通过鼓励县乡村干部, 特别是农业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特色农业示范, 通过“做给农民看, 教会农民干, 农民照着办”的引导方式, 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耕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使分散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6. 建库储备促流转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第三款“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 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 收回发包的耕地”的规定, 对抛荒两年以上的耕地一律由原发包单位按规定收回。同时建立“耕地储备库”, 定期或不定期发布耕地供求信息, 提高农用土地使用效率。农户的耕地在办好委托手续后, 也可以申请加入耕地储备库。

7. 营造环境促流转

首先, 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尤其是经营权买卖政策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 让农民了解政策, 消除误解, 放心流转土地;其次, 要把土地买卖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列入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列入部门和乡 (镇) 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第三, 要简化贷款手续, 通过信用社审定, 发给“支农信用卡”或“贷款信誉证”等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大规模流转土地经营;第四, 要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 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工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第五, 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制度, 避免和减少农业风险给规模经营的企业和农户带来损失, 这是农业产业化促进土地流转的必要保障。

8. 部门配合促流转

娄底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篇9

学术界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对农地流转现状研究, 陈利昌[1]、黎彩凤[2]等学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2) 对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研究, 包宗顺[3]、周春芳[4]等学者通过定量分析, 发现非农就业、社会保障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显著影响土地流转; (3) 对农地流转对策研究, 夏金英[5]等学者对通过调研分析, 提出了规范流程、政策促动、引进产业等相应对策。

有关农地流转的实证研究, 以往研究范围大多是粮食产区或西部地区的规模化土地流转, 而针对耕地不连片、经济欠发达的中部丘陵地带研究则较少, 仍存在着探索空间。因此, 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省娄底市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实地调研数据, 对娄底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现状

娄底市, 位于湖南省中部, 山地多, 平原少, 是典型丘陵地貌。总面积8 117 km2, 其中耕地面积149 166.6 hm2。2013年, 娄底市总人口440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26.36万人。农业总产值257.6万元, 粮食总产量157.6万t。全市共有耕地179 030 hm2, 农地流转面积27 570 hm2, 约占耕地面积的15.40%。总之, 娄底市进行流转的农地面积比重较低, 流转模式以出租、代耕为主。

本数据来源于2013-2014年在娄底市农村进行的实地调研, 有效问卷112份。受访者户主是24~80岁的农村人口, 样本农户的家庭平均规模为5.1人, 人均耕地面积313.3 m2。样本农户及其家庭等变量的统计值与娄底市公布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这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相对可靠。

1.1 农户维权意识不强

调查表明, 在确定农地流转合约形式时, 选择口头协议的高达52.68%。而在确定农地流转关系时, 仅27.68%的农户认为签订书面协议很有必要, 出现纠纷可依合约内容解决。这说明娄底市农户维权意识淡薄, 以简单的口头形成的协议, 随意性较大, 权利义务不明确, 一旦发生纠纷, 流转双方的利益较难得到保障, 很难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1.2 农地流转对象范围狭小

农地流转的土地转入方仍以亲戚朋友和本村或邻村其他村民为主, 二者比例相加达到了53%。农地流转主体间仍然具有很强的亲缘、地缘关系, 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农地流转很少按市场规则操作, 大多具有无偿性和互助性。据调查, 45.54%的农户流转信息是“私下”获得, 没有通过中介, 这表明娄底市农地流转范围仍然较为狭小, 流转信息流通不畅。

1.3 农地流转违约率较高

对违约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来考察。调查发现有31%的农户表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可以违约, 实际农地流转中有16%的农户反映自己亲历过流转违约情况。这表明农户的履约意识不高, 行为随意性较强, 不能较好遵守合约规定, 农地流转的违约率较高。

2 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2.1 土地流转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

当前,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行为规范依然具有很大的道德效力, 约束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同时, 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规则中的契约精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在维护日常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的农地流转中, 土地流转主体之间不仅存在着经济利益关系, 还存在着传统的人情、亲情、地缘关系, 这些关系使得大部分农户在“私人”流转中乐于接受口头协议, 并且流转双方能够遵守承诺。

2.2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信息不畅通

据调查, 目前, 娄底市大部分乡镇没有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仅有10.71%的农户反映本村建立了信息交易平台, 并反映了这个平台运行状况较差, 没有为当地农户提供必需的服务信息。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中介服务组织缺乏, 服务体系不完善, 阻碍了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 流转信息流动面窄小, 大部分流转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或地缘关系, 有效流转信息没有向组外、村外、乡外甚至市外扩延, 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益化发展。

2.3 农地流转过程缺乏监管

从农村土地流转主体之间流转关系的确认到最终流转关系的结束, 均是自发行为, 且以口头协议为主, 没有明确权利义务关系与如何追究违约责任, 农户缺乏相应的守约意识。此外, 流转书面协议也未经过村委会, 且未建立相关文件副本。没有相应的土地流转信息, 村委会对土地流转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 很难规范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 流转违约情况较普遍。

3 对策

3.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投入,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同时, 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以及对农民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自觉履行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 学会按法律程序确定流转关系, 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推进了农村土地自觉、规模、规范、高效流转, 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2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首先, 要健全农户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建设, 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发挥中介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 帮助农户建立土地流转档案, 协助农户签订合同, 减少合同签订和执行中的风险, 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 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交易平台。由政府有关部门或中介服务机构调查、搜集有关土地流转的信息资料, 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加工并对外发布, 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的信息, 做好组织服务工作。

3.3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与管理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性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乡镇机关及村委会应按照国家政策及法律要求, 引导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 做好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程序, 制定规范的合同样本,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 指导双方当事人规范签订合同, 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档案保存工作, 加强农户的合约精神教育, 强化农户的守约意识, 同时也应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 及时调解纠纷, 降低农村土地流转违约率。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 对湖南省娄底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并研究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期促进娄底市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对策,湖南省娄底市

参考文献

[1]陈利昌, 李帅.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完善对策——基于广州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 2012, (12) :90-92.

[2]黎彩凤, 张焱, 崔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技, 2013, (9) :341-343.

[3]包宗顺, 徐志明, 高珊, 等.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4) :23-30.

[4]周春芳.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37-43.

林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 篇10

1 土地流转现状

林州市农业总人口86万人, 全市16个乡镇 (不含4个办事处) 。截至2009年底土地流转的面积为1 768.27 hm2。由于林州市位于山区, 耕地面积少, 地块小且分布零散, 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流转面积, 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仍是林州市农村土地的主要耕种形式。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总体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加速态势,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1 土地向种植能手流转

一是村集体反租倒包给种植能手。此类流转形式适用于大面积的平整地块, 如林州市姚村镇主要采取这种流转形式。具体做法是:村集体反租承包到农户的耕地, 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合同, 村委会直接付农户转包费用 (合同上规定核定粮食产量, 粮价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一般在每年1.05万~1.50万元/hm2) , 然后村委会集体规划土地的使用, 再转包给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或单位, 如:姚村镇申家泊村采取这种流转方式反租了农户的耕地, 投资建设了5.33 hm2的塑料大棚, 然后又出租出去, 进行蔬菜规模种植。此类流转形式由村委会牵头, 书面合同由村委会与农户协商起草制订, 然后报乡镇政府同意后与农户签订, 合同规范化程度比较高, 合同签订率达到100%。二是以种植能手采取租赁的方式进行规模经营。如林州市的姚村镇冯家口村地块平整, 耕地水肥条件好, 适宜蔬菜规模种植。村支两委在调整农业结构上积极为群众牵线搭桥, 农户与种植能手自愿实施土地流转并签订合同, 实现互利双赢。现商丘、睢县等地的种植蔬菜能手在本村租种耕地4 hm2, 利用其掌握的种植技术种植各种蔬菜,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2 土地向龙头企业流转

一是采取租赁与订单农业结合的方式进行规模经营。洪河米业有限公司位于林州市东南部山区的东姚镇北坡村, 该企业是以小米、小杂粮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为稳定谷子的种植面积, 保证谷子的质量和产量, 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新机制, 与本村村民签订了《土地使用权租赁协议》从村民手中租种土地逾13.33 hm2, 用于种植优质谷子, 期限为2年。具体做法是:在农户留足口粮地的基础上, 以自愿的形式, 由公司向农户返租土地, 每年租金1 200元/hm2。能够自己耕种的农户由公司免费提供优良种子及种植、管理技术, 按市场价回收全部产品, 粮食直补资金照常发放。不能自己耕种的农户, 公司另给14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150 kg小麦, 14岁以下的村民140 kg小麦作为口粮, 不再发放粮食直补。二是村委会做中介进行土地流转, 龙头企业因地制宜规划开发。在东岗镇八角村和校场村, 在保持土地承包权不变,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集中流转土地面积33.33 hm2以上。具体做法是:由村委会和建泰木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 然后村委会和农户签订合同, 按照耕地质量, 分为每年4 500、3 000元/hm22个等级, 一次性付给群众5年的土地使用费, 以后每年结清1次。村委会在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服务, 并督促龙头企业按合同给付农户土地使用费。

1.3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小规模流转

林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少, 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比较多, 于是产生了户与户之间的互相耕种。这类流转形式涉及的农户多, 面积少, 流转期限不固定, 均未签订书面合同, 且没有经过村委会, 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口头协议。如采桑镇由于工头多, 此类土地流转情况比较普遍。在调查中也发现, 存在农户与邻村村集体之间的土地流转现象, 在采桑镇的棋梧村, 一村民承包了邻村大岭沟村集体1.13 hm2土地, 签有书面合同, 用于规模种植杨树苗。这类流转应作为今后指导和发展的重点。

2 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管理机构缺失。乡镇、村两级引导和服务不到位, 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人员较少, 职责不明, 兼职较多, 无力对土地流转进行监管, 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流转收益权受侵害的事情屡见不鲜。二是土地零星分散, 开发难成规模。林州特殊的山区地理条件, 本来地块就比较零散, 再加上土地承包到户时, 各村都是根据土质、地力搭配, 按人平均承包分配到户, 土地经营分散, 据调查目前农户承包的耕地大都在5片以上, 要把这些土地从分散的农户手中集中成片开发, 没有较高的利益吸引, 多数农户不愿流转。因此, 土地经营分散, 制约着规模经营的发展。三是农户之间的小规模流转不规范。目前, 各村户与户之间的零星流转仅存在于户与户之间的口头协议, 没有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建立规范的手续, 且村民不愿意让村委会介入, 村委会也不愿意主动去管理该类流转。四是村委会反租农户承包地不规范。村委会反租农户承包地后, 又转包给个人或企业经营, 但合同不严谨、不规范, 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完全保障。企业租用土地改变了土地使用性质, 违反土地承包合同, 凸显企业发展与土地矛盾。

3 推进土地流转的对策

推进土地流转,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 要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3.1 完善机构, 健全服务

为了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服务、监督和管理, 必须尽快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 做好机构、职责、人员、经费四落实, 并要规范合同文本, 明确工作流程,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等。

3.2 分类指导, 区别对待

对向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中流转的土地流转方式, 要积极引导、支持, 并严格监督被流转土地的使用用途;对村集体反租倒包的流转形式, 要严格进行把关, 并使合同的制订尽量完善,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个别农户为了规模经营而承包村集体机动地或农户成片土地的流转形式, 要积极推广宣传;户与户之间的小规模流转应尽量规范化, 但村委会应充分尊重农户自主权, 不宜过多介入。

3.3 龙头带动, 促进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 实现规模经营, 必须有优势产业为依托, 应按照龙头催生基地、基地呼唤龙头的发展思路, 大力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要根据林州市的自然资源特点, 充分论证, 科学规划, 确定各乡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地, 实行集中开发, 连片种植, 兴建产业基地,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途径, 要鼓励支持现有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 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进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 按照市场机制将承包农户的承包地以入股或者量化成股份的形式, 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3,4]。

4 结语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村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有效方式, 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实课题和长远目标,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更是贯彻中央关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根本体现。要坚定不移地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探索、规范, 使其在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形式上步入良性规范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孙晓明.青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92-93.

[2]程世信, 张江, 丁丽娟.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S1) :97-98.

[3]李纯.农业规模经营有关问题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 1998 (9) :14-15.

上一篇:混凝土施工水利施工下一篇:高职艺术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