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想象

2024-05-05

观察想象(精选十篇)

观察想象 篇1

1. 要抓住观察的顺序

(1)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来观察。从近到远,从上到下,取某一个观察点进行观察。有时也可变换角度。要让学生体会到空间转换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描写身边的名山古迹。

(2)按内容顺序来观察。第一是从主要到次要来观察,主要部分要详写,以突出文章中心;次要部分可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由外洞进入内洞,作者进行详细描写:“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根,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说明了作者弯腰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孔隙很窄很小,让读者如身临其境,突出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艰辛。第二是从景物到人物的观察。如《落花生》表面上写的是花生,实际是通过对花生的讨论,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三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好的文章,整体和局部特别鲜明,层次特别清晰。

(3)按时间顺序来观察。不同时间观察事物,其效果显然不同。如笔者让学生观察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先让学生从田野捉几只小蝌蚪回家,放在瓶子里。观察到的现象是蝌蚪摆着尾巴,快活地游着、转圈儿,它的身子还没有尾巴长,根本没有脚。时间一天天过去,学生观察到蝌蚪的身子一天天变大,和尾巴一样长,后来比尾巴更长。这种观察练习,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体会到细致观察的成果。

(4)按事情发展顺序来观察。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细致观察。如课文《登山》先写列宁隐居的地点,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极其社会环境的复杂;接着写列宁与巴果茨基抄近路,历艰险、登山看日出的不同场面,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情景;最后再写返回时列宁坚持再走险路的决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细致观察,展开想象的必要性。

2. 要抓住观察的特点

每件事物都有本身的特征,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抓住其与众不同的方面来写作。为了能让学生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就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悟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抓住事物的异同部分来写作。

3. 观察要细致

细致观察对小学生而言是极为困难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时要细致,要专心,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要克服粗心大意、不用心的坏习惯。应积极调动感官,用眼看、手摸、口尝、耳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等各方面的美。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应让学生明白一次观察不够,要再观察,直到掌握方法为止。

4. 观察要联想

既要认真观察,又要认真联想,是写作文生动的保证。联想可分为以下四种:

(1)类似联想。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想起。

(2)接近联想。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边、右边,从不同角度认真观察接近联想;按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不同的时间段,对事物进行认真的品味及联想。

(3)对比联想。从事物的相反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展开对比联想,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既生动、现实又实事求是。

(4)因果联想。从事物的发生原因进行联想,即多方位进行联想。万物不看其一,不看表面,要看整体,认真细致地观察,从因果关系展开质的联想。

在教学中抓住以上四大观察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时加以灵活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致观察、展开想象这一方法,可以把学生带到野外,进行实际的训练,在观察中进行合理想象,让文章更生动、更具体。

摘要:为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应教会学生细致观察、展开想象,运用多种感观去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观察的顺序、观察的特点,观察要细致,观察过程中要有联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观察,想象,作文,写作

参考文献

[1]张连云.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1999,(5):41.

观察想象 篇2

教学伊始,出示《晨读》挂图或投影图片。让学生依据下列问题进行观察,使之初知图意。

1.图上画了什么?(人和景)图上既画了人,又画了景,那么,按什么顺序观察最好?(从景物到人物)图中有三个小朋友,我们又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

2.图中画的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早晨,从光线可看出)三个小朋友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是农村孩子。可以从外貌、周围环境看出来)三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在认真读书?(要求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态)通过上述第一题的提问,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通过第二题的提问,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后,再让学生用一段较完整的话来叙述图意。接着,以图会文。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写了几段,每段写什么内容,哪一段是重点。教师结合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障碍,着重解释“悠闲、呈现、珍惜、智慧、勤劳”等词义,使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观察·吟诵·品味·想象 篇3

关键词:古诗;观察图画;吟诵文字;品味感情;想象补白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多次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的篇幅短小精悍,却又字字珠玑。颇富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吟诵能力,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巧借插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

入选教材的古诗都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融而形成的。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为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生动贴题的插图,通过直观性和形象性的图片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教者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清晰地理解诗意,深切地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教学伊始,教者可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景物,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学生们根据图画的提示,能迅速找到“黄鹬、翠柳、白鹭、西岭、雪、船。”再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些景物的感知,()的黄鹂,()的白鹭等。鹂鸣翠柳,一片春光;鹭上晴天,扶摇直上……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的景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和景明、赏心悦目;然后,鼓励学生说说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作者看到冰雪消融,门外还有一只船,他会想干什么?通过观察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和结合诗句的教学,诗人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二、凭借文字。锻炼学生诵读能力

古诗富有音乐美,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但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在教学中。教者若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学生必然能在整体上感知诗的美感,自然而然地爱上诗。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教者紧扣引发诗人愁闷的景物和学生合作朗诵,霎时间,课堂里书声琅琅。师曰:“月落乌啼——”,生接:“霜满天”。师曰:“江枫渔火——”,生答:“对愁眠”。

由于教者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感情朗读,节奏、语气、变调等各方面都读得比较到位。学生在接读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者的方法。在一唱一和的配合中,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悦耳顺畅的音韵,均匀和谐的节奏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听读、领读、齐读、自由读、加手势吟诵等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紧扣诗眼。帮助学生品味情感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中国古诗词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很多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分享美的蕴含。

四、妙用补白,拓展学生丰富想象

古诗词语凝练,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使学生进入诗境,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意。补白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一)画面补白。教者在学生品读诗文时,先印发一张描绘诗意和简笔画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读诗文、领悟诗情之后,借助积累的表象。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春色满园关不住、日照香炉生紫烟、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都可在学生笔下成了另一派新气象。并在绘画中。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用字之巧妙,遣词之考究。

(二)文字补白。执教苏轼的《题西林壁》时,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要把‘不识庐山真面目改成‘要识庐山真面目,那么,下一句该怎样接?”在一阵议论过后,不少学生都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悟出诗人没说出的哲理,答出“还须身在庐山外”“必须走出庐山来”的妙句,

(三)表演补白。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教者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境。一生饰演白发苍苍的老公公在溪边欣赏风景,一生饰演斑斑白发的老婆婆略带几分醉意。他们在用地道的土语对话。生动有趣的表演,不但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了诗意,还领略到诗人笔下的和谐甜蜜的田园乐,通过品析鉴赏诗情。推敲领悟神韵,丰富了他们的想象。

观察与想象习作的翅膀 篇4

一、结合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 往往千人一面, 百景一样, 写不出新意来, 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 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 圈子又小, 出了家门就进校门, 缺少社会实践, 视野不开阔, 活动领域不宽广, 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更具有文采, 也显生动、有形.所以说, 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 以拓展思维领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找到习作的灵感.那么,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目标, 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例如, 春天到了, 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寻找春天的脚步, 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要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进行观察:小草绿了吗?柳树长出嫩芽了吗?花儿开了吗?动物们醒来了吗?还有忙碌的人们……

其次, 观察要有顺序, 表达才会有条理.比如习作之前引导学生观察一只小乌龟, 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观察整体外貌特征;再说局部的头、脚、背等;然后说说它的生活习性.有顺序地观察之后, 学生说出来的语言才会有条理、有说服力;写出来的内容才不会杂乱无章, 才会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再次,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认真, 抓住事物的特点, 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 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 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 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对警示牌视而不见, 上下楼道不分左右, 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 学生们纷纷发言,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说出来, 进而写出来, 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习作, 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举两得.

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提高想象能力

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思维为核心的, “文成于思”, 没有思维活动, 就没有文章的产生.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敢想、愿想, 进而达到多想、会想,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文实践中, 我曾设计了许多思维训练内容, 进行各种想象思维训练, 如推想、联想、续想、假想、遐想、反想、幻想等.通过训练, 效果良好.

1. 观察与推想

观察是写文章的基础, 丰富的想象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作文源于生活, 要教育学生随时随地留心周围的事物, 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 在观察中, 要抓住事物的重点与特点, 仔细看, 还应多听、多问、多想, 时时注意, 处处留心.我常常让学生观察图画、实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等, 让他们进行推想训练.例如, 每个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积存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照片.我让每个学生仔细观察一张自己的照片, 推想当时照相时的情景, 写一篇小作文.许多学生都挑了自己幼年的照片:有在相馆照的, 穿着宝宝服;有在公元里骑在石狮背上照的, 还流着泪;有在地上玩线团的情景;还有扮成孙悟空的留影.一张张照片充满童趣,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照片后推想合理.不但文章内容丰富, 题目也多姿多彩, 如《可爱的小宝贝》《我吓哭了》《我是孙悟空》等等.这样以来, 在培养训练想象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2. 特征与联想

所谓联想, 就是由一种事物想起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联想的种类很多, 表达方式也很多.要联想, 必须依据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物的特点, 可以想想某人, 某个东西, 某句诗, 还可以联想到它好像在说什么, 干什么.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后, 我鼓励学生多读书, 多思考, 并且利用早读时间读书中有趣的、丰富的联想片段.有时拿一件可爱的东西, 启发全班联想, 我自己也参与活动.这样学生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开始运用联想, 联想内容极其丰富.

3. 课文后的续想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含义深刻, 生动有趣, 在学完某篇课文后, 让学生进行续想练习, 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不无裨益.例如, 学完课文《会走路的树》后我启发学生续想故事:小鹿背着小鸟回到家以后……学了课文《狐狸和乌鸦》, 引导学生续想故事:乌鸦受骗以后, 非常后悔.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学生们的续想生动具体, 不仅符合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心理.可以看出, 学生们深刻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的训练既启迪了他们深刻领悟哲理, 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锻炼了想象力.

4. 游戏中假想

玩是孩子的天性, 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环境, 充实利用孩子们游戏的天性, 通过科学的引导、安排、设计可以训练学生假想.例如, 配合“爱科学”月活动, 我总是让学生制作一些有创意的东西, 搞“小发明”竞赛, 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写出制作过程和它的作用.这既是对学生动手、动脑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此外, 还可以举行《假如我是……》《我来到了……》《我做了一个梦》等的讨论会, 训练学生幻想、遐想;可以给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扩想;可以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反想、拟想等等.

观察想象 篇5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近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

1、以图为导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确定重点 篇6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上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习作指导】

看照片写作文,其实也是看图作文。从照片的画面和文字介绍,我们了解到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8月28日,地点是上海火车南站,人物是孤零零的小孩,事件是上海火车南站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一片惨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下面的步骤去努力,就能写好这次作文。

仔细观察,理解图意。就这张照片而言,采取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可以看到:一个坐在地上放声痛哭的小男孩,炸烂的设施,炸塌的桥梁,炸毁的铁路……我们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上海“8·28”轰炸事件的资料。这样仔细观察,把握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理解轰炸事件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想象力,完成这次作文。

合理想象,丰富内容。照片是事件的瞬间定格,是静止的,我们要在理解画面背景的基础上,思前想后,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从而丰富作文内容。如这样想:小孩为什么来到火车站?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哭?他的爸爸妈妈呢?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小孩攥着拳头痛哭,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孤独的小孩会被人救吗?他以后的命运会如何?想象的内容越细腻,越丰富,你写的作文就越生动。

观察想象 篇7

那么, 如何让学生善于观察, 敢于想象呢?笔者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针对年龄, 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直观形象的事物、色彩明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 容易引起注意, 并从中获得丰富体验, 这就为作文教学的观察训练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再根据教学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观察对象, 再加以适时的引导, 让他们动脑筋、生感情, 处于情思激荡之中。例如, 带学生参观动物园, 学生对机灵活泼的猴子很感兴趣, 而对骆驼不感兴趣, 老师可以在参观前向学生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种种事实。这一讲, 学生在参观时, 对骆驼也会产生浓厚兴趣。又如, 带学生到野外找春天, 学生对司空见惯的花草树木毫无兴趣, 这时, 可让他们采集树木花草, 闻一闻它们的香味, 听一听松涛的声音, 品尝一下野果的味道, 同时还可让他们把采集到的树木花草、昆虫制成标本。这样, 就把学生的观察与思维紧密联系,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

二、明确目的, 教给方法, 培养习惯

对事物进行有效的观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同一环境中, 面对相同的对象, 有人善于观察, 有独特的发现、感受和认识, 有人却没有什么观察效果, 甚至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观察目的是否明确, 观察习惯和能力的差别。

儿童多好动,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观察时往往东张西望, 目的性不明确。因此, 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项目、要点, 以便集中其注意力。明确了观察的目的, 还要教给观察的具体方法, 观察的方法有顺序法、分类法、比较法、联想法等。

例如, 顺序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取一个观察点, 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对景物进行观察;二是随着参观者脚步的移动, 不断变换观察点, 按空间位置的转移进行观察。如《颐和园》一课, 就是按参观者的参观顺序, 随着脚步的移动, 更换观察的景物:先是进了大门, 来到长廊;走完长廊, 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站在佛香阁前面;最后从万寿山下来, 看到昆明湖。

万物在生长, 世界在变化, 值得探究的事物不计其数。观察要有恒心, 坚持到底, 不怕挫折、失败。伟大的居里夫人经过多年耐心观察才确定了镭的原子量。西方一些学者在非洲热带雨林中艰苦地度过了许多年月, 才得到极为宝贵的野生大猩猩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坚持长期的跟踪观察, 并把观察到的情况随时记下来, 进行比较分析, 这样才能逐步掌握事物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 要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

三、打开思路, 激发联想, 展开想象

联想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思维活动。文章中多数比喻句的喻体都是联想的表现。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构想它具体形象的思想活动, 它也是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作文中写进恰当的联想和想象, 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 还可以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或包含的意义。那么, 如何让学生学会在观察时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 要积累丰富的素材

想象和联想不是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 而是有依有据的。假如平时不留心观察, 头脑中没有储存相应的形象, 那么写作时就会倍感枯竭, 无从下笔。因此, 平时要多观察自己周围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胸中有了积累, 写文章时才能“信手拈来”, 不费多大功夫。

2. 想象和联想要为中心服务

文章中的想象和联想总是为表现事物特点、人物思想情感服务的。如:“她做完了作业, 拿起小提琴, 拉出一曲悠扬的乐曲。随着美妙的乐曲声, 她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在广阔的田野中, 一排排金黄的稻谷随风点头微笑;在工地上, 建筑工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筑着一幢幢高楼;在实验室里, 科学家还在攀登科学高峰……”文章中, 小作者从拉琴的画面, 联想到田野中金黄的稻谷、工地上幢幢高楼、实验室里专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情景, 表现了音乐对人的熏陶, 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可见, 想象和联想的内容只有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 才有一定的意义。

3. 想象和联想要与事实密切联系

一位学生写“大海”的时候, 看到海的广阔无边、浩瀚无垠, 由此联想到具有广阔胸襟的人, 感悟到做人的道理。作者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具有海的精神的人, 把看到的、想到的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写出了爱大海的原因, 歌颂了海的大度, 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收到了十分感人的效果。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班上同学的习作有了明显的进步。“一阵春风吹过, 同学们种的一棵棵小树在微风中摇曳欢笑, 好像在向同学们频频点头, 表示感谢。同学们抹了抹满头的汗水, 心里乐开了花, 他们仿佛看到一排排小树长成了高大繁茂的树林, 成了小区一道绿色的屏障。”这是班上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小作者通过认真观察画面, 根据画面展开合理、丰富联想和想象, 让画面活动起来, 成为一部“有灵魂、有血肉”的小小动画片。

观察想象 篇8

一、写观察日记

写观察日记是积累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鼓励学生在广阔范围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 老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观察自己最熟悉的、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写人物的外貌特征猜谜语、给静物“拍照”、每日见闻都是很好的观察内容, 也是学生喜欢的话题。为了使自己的日记内容新颖、真实、丰富, 他们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 运用自然观察智能捕捉习作素材, 依景作文。在写的过程中应提倡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尽心而写, 随意表达。

我班本学期的第一篇日记就是让学生观察自己校园的一处景色。学生们三五成群, 看到了春天万物的萌发, 闻到了青草的味道, 扒开草丛见到了嫩芽的长大, 风姿绰约的柳芽的初绽……这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他们在桃梅前驻足、看到花苞饱满欲放的那种惊叹;在柳树旁抚弄柳枝、诵读古诗的那种得意;趴在地上扒开枯草寻找嫩芽的那种兴奋;仰头深呼吸的那种贪婪, 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入情入境。学生在观察中切身的强烈感受, 丰富的情感体验, 为此后的动笔习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来源, 有助于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写有趣的实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巧妙地创设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习作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搬进语文课堂, 尽量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让学生亲眼观察或者亲手操作, 然后以这一实验为写作对象, 学生看着想着, 想着看着, 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结果, 实验操作人的一言一行、一举—动, 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 习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写游记

大自然美丽而又安详, 它承载了我们的生命和情感, 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永恒的家园。走进大自然, 来到广阔的原野,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多彩多姿: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探索乡村变化, 感受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想, 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而且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认识。有了情感的触动, 就会有倾诉的需要。

今年开学第一堂作文课, 我问孩子们有没有出去游玩, 其中一个说他寒假跟爸爸妈妈去了海南。我问他去海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说:“空气新鲜, 天空很蓝, 最主要的是海南很热, 那里的人们都穿着短裤……”这是每个学期开学第一节作文课的内容:同学们在第一天到校的时候, 都可把自己的假期活动图片、影像资料带来。这个学生也不例外, 他把自己去海南的照片、录像都带来了, 在他的讲解下, 其他学生津津有味地跟着他一起到海南“旅游”了一次。画面上那澄净的海水, 蔚蓝的天宇, 高高的五指山, 雄伟的海口世纪大桥……浪漫的南国之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在图片和影像的感染下, 学生们发出了啧啧的感叹声。随后, 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非常轻松、自然地写出了内容丰富、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习作。

四、写调查报告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令人思考的现象, 老师要抓住机会,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另一方面还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社会调查报告包含以下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等等。

观察想象 篇9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03~2010-12在我院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 并经CT或MRⅠ确诊为初发脑卒中, 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②年龄40~75岁, 发病3周后, 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③神志清楚, 能听懂指导语, 无认知障碍者;④家属或患者均知情同意签字。排除标准:①复发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严重肺气肿等其他限制活动的并发症。随机分成2组:针刺组 (对照组) 42例, 男22例, 女20例;右侧偏瘫21例, 左侧偏瘫21例;平均年龄 (56.34±6.73) 岁;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组 (观察组) 42例, 男23例, 女19例;右侧偏瘫22例, 左侧偏瘫20例;平均年龄 (57.25±7.3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性质、病程、康复介入时间、Brunnstrom分期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 包括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予运动想象治疗。

2.1 运动想象治疗

每次常规康复训练后让患者转移至一个安静的房间听10分钟运动想象指导语录音带 (头两次治疗可有人陪伴) 。患者闭目仰卧于床上, 用2~3分钟进行全身放松。指导患者想象其躺在一个温暖、放松的地方 (如沙滩) , 先让其足部肌肉交替紧张、放松, 随后是双腿、双上肢和手。接着用5~7分钟提示患者进行间断的“运动想象”, 如“你在一页一页地翻一本书”、“你在平地上行走”等。想象的内容集中于训练内容和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动作, 以改善某种功能 (如肩内收、外展、外旋, 肘屈伸, 腕关节屈伸和手指活动, 下肢的伸髋、屈膝、踝背屈、迈步行走) 。在上述想象中, 强调患者利用全部的感觉, 如“感觉你的手握住了凉爽的杯子”, “看到你的手伸向前方的杯子”。最后2分钟让患者把注意力重新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告诉患者回到了房间, 让其体会身体的感觉, 然后让其注意听周围的声音, 最后解说者从10倒数至1, 在数到l时让患者睁开眼睛。每日1次, 每周6次, 每2周为一时间段, 给予不同的指导语, 疗程10周。

2.2 针刺治疗

根据患者肢体异常运动模式, 选择与神经走行相关的腧穴作为针刺点[3,4], 颈部选扶突、人迎穴;上肢选缺盆、肩髃、肩贞、天井、肘髎、天府穴, 腰骶部选夹脊、八髎穴;下肢选环跳、殷门、合阳、阳陵泉、足三里穴等, 每次治疗时上、下各选2~3个针刺点, 分组轮换, 采用26号普通毫针 (尖端经研磨去韧度并消毒) 快速刺入皮肤, 随后缓慢进针, 与神经走行呈垂直方向划动, 尽量避免快速提插捻转, 当患者出现强烈电感或肌肉跳动时, 术者则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 连续或间断地进行弹拨刺激, 以肉眼见到肢体肌肉明显收缩3~5次后退针;针刺扶突穴时, 要求针感向颈头面部扩散为达到刺激目的。针刺每日1次, 每周6次, 共10周。

2.3 评定方法

患者入组时和10周后均采用简化上肢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5]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6]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 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

3结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是造成其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机能的代偿提供可能。运动想象疗法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 通过运动意念促使受损运动传导通路重新建立, 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如心理神经肌肉 (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 PM) 理论认为, 个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已储存了进行各项运动的运动计划或“流程图”, 在“运动想象”时可被强化和改善, 因为在进行运动想象治疗过程中, 将与实际肢体运动一样, 均调用脑组织中同样的“运动流程图”[7];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 运动想象疗法激活的脑部区域与实际进行该动作时所激活的区域类似[8]。患者经反复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后, 使其脑内“运动流程图”得到强化, 促进正常运动反射弧形成, 再通过传出神经向效应器-肌肉发出运动信号, 改善神经机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机能, 从而达到运动想象治疗的目的, 取得运动训练相同的效果。

中医认为脑卒中多为脏腑功能失调, 正气衰退, 气血逆乱, 清窍失养, 经络阻滞所致。针灸能行气活血、通经利关节, 对中风后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9]。针刺可通过脊髓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侧肢体肌肉, 防止废用性萎缩, 同时还能反馈性刺激受损部位脑神经, 促使半暗带区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10]。针刺能诱发强烈神经冲动, 使其支配的肌肉产生大力收缩, 从而产生直观收缩动作。患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 通过视觉、触觉及针感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及功能区后, 可唤醒或激活病变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潜在功能, 促其受损功能恢复。

可见, 针刺及运动想象疗法联用, 可增强患者视觉、感觉信息传入刺激, 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活化, 有助于神经功能再塑或重建[11]。本研究两组患者经过10周治疗, FMA、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疗效, 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薛迎红, 金鑫, 吴小妹, 等.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12) :1086.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5) :379.

[3]何广新.现代中风针灸康复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63.

[4]郭长青, 李莉, 马惠芳.针灸现代研究与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8:884.

[5]南登崑, 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35.

[6]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5.

[7]Page SJ, Levine P, Sisto SA, et al.A randolnized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study of imagery in acute stroke.Clin Rehabil, 2001, 15:233.

[8]王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 (11) :782.

[9]姚云海, 顾旭东, 傅建明, 等.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53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7 (4) :355.

[10]陈庆华, 代新年, 侯方高, 等.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8) :163.

观察想象 篇10

1.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读图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欣赏语句和斟酌文字的水平。

目标预设

1.能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 准确地把握图意, 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

2.能在围绕中心的基础上, 根据本次训练项目, 学会欣赏和修改文章。

教学流程

作前指导

一、初步读懂图意

1. (课件出示两幅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雏燕、小姑娘、猫)

2. 图上的雏燕、小姑娘、猫是主要的, 背景是次要的, 但也有一定的作用。你们发现了吗?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3. 谁能把画面上的内容联系起来, 说说这两幅图画的大概意思?

(设计意图:观察要有一定的方法。就这两幅图而言, 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分清图画上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同时, 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生就会由观察进入思考, 从景物想到情节。)

二、引导细致观察

1. 刚才咱们只是粗略地观察。我们应学会细致地观察。怎样细致地观察呢? (课件出示:小姑娘的特写镜头)

(1) 先给小姑娘起个名字, 叫什么? (一生答即可)

(2) 谁来模仿她的动作? (教师提醒:脸向上仰, 瞪着眼睛, 张大嘴巴等)

(3) 从她的神情和动作中, 你看出了什么? (吃惊、担心……)

(4) 此时, 她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2. 我们再来看这只大花猫。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大花猫的特写镜头)

(1) 从大花猫的目光、姿势、尾巴以及嘴里发出的声音等方面谈一谈。

(2) 大花猫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3. 此时此刻, 我们的心里一定有许多的担心。这些担心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于画面上的主要内容, 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生才会有话可写, 才能写得生动形象。)

三、预测事情结果

1. 大家最担心的是小燕子的安危。我们来分析一下, 小燕子最终会有几种结果呢? (A.脱险;B.受伤;C.死亡)

2. 脱险、受伤、死亡是小燕子三种不同的结局。同学们, 你们最希望小燕子是哪一种结局呢?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 (2) 让学生拥有一颗善良之心, 怜悯之心。)

四、想象事情经过

1. 假如结果是“小燕子脱险了”, 我们来想象它是怎么脱险的。 (如:A.大花猫被小姑娘喝走了;B.大花猫被小姑娘打走了、砸跑了……)

这是正常的思维方式, 老师喜欢有创意的思维。 (如:A.大燕子拼命保护, 吓走了大花猫;B.“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来了一条大黑狗, 或又来了一只大黄猫;C.有可能是小燕子自己逃脱了, 也有可能是猫在戏弄小燕子, 猫和小燕子还成了好朋友呢!……)

2. 写文章最好能“一波三折” (板书:一波三折) 怎样才能一波三折呢?老师有一个巧妙的方法, 就是把想象到的两三种情况组合到一起, 情节就会波澜起伏了。例如:有同学说, 小姑娘呵斥了大花猫;还有同学说, 又来了一条大黑狗。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情况叠加起来:

小姑娘大声呵斥道:“大花猫, 你想干什么?赶快走开, 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了!”大花猫瞟了小姑娘一眼, 心想:“你平时对我特别亲, 还经常抱我呢!我今天把小燕子吃了, 你又能怎么样?”就在这时, 来了一条大黑狗。大花猫望着黑狗那高大威武的身躯, 瞧瞧黑狗那阴森森的目光, 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 还是溜吧!

3. 谁也能将故事情节来个一波三折?

4. 关于小燕子的脱险, 还有很多种可能。如果写小燕子受伤了或者死亡了, 留给同学们自己去想象。老师特别喜欢别出心裁的作文。

(设计意图:事情的经过是文章的主体。只有把经过写具体了, 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把经过写得“一波三折”, 才能扣住读者的心弦。)

五、介绍写作窍门

1. 最后, 给大家介绍写好本篇作文的几个小窍门:

(1) 把图上的景物写进去, 文中就有了画面。

(2) 把人和动物的心理写出来, 文章会更传神。

(3) 让小动物开口说话, 文章会更鲜活。

2. 下面, 大家根据图画展开想象的翅膀, 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地介绍几种写作小窍门, 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更美、更传神、更有趣。)

作后评讲

上节课, 同学们通过紧张的写作, 一篇篇作品新鲜出炉了。如何品析这些文章呢?

一、我做伯乐

1.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 别人的作文中不是没有闪光点, 而是缺少发现闪光点的眼睛。今天我们的第一个环节是“我做伯乐” (板书:我做伯乐) 。把文章写好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条就是发现别人文章里的优点。请同桌的同学对调阅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

(课件出示:伯乐们,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 (1) 如画一般的美景; (2) 人或动物逼真的心理; (3) 小动物精彩的语言。)

谁发现了? (一生读) 请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语和句子, 要边读边赏。

2.前后的同学对调阅读, 画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3. 师生交流。

(1) 我们先从推荐文章的题目入手, 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哪位伯乐先来?

(2) 哪位伯乐在文章中发现了“如画一般的美景”? (学生进行简单的赏析)

(3) 有把心理描写得非常逼真的同学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4) 哪位同学把小动物的语言写得很精彩呢?请伯乐推荐推荐吧。

(设计意图:学生在相互阅读的过程中, 只有发现他人文章中的闪光点, 才能达到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我当医生

1.我们不仅要做伯乐, 善于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点, 还要做医生, 找出别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 帮他修改。下面, 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我当医生” (板书:我当医生) 。怎样修改呢?叶圣陶先生讲过:“修改稿子不光是看, 要念。”念着念着, 句子的毛病就出来了。请同桌的同学对调修改, 要用上正确的修改符号。 (教师巡视)

2.通过刚才的修改, 能自信地说“我是好医生”的同学请举手。 (请两名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批改情况, 并向大家作说明。)

3.从你们修改的情况来看, 都是动的小手术 (以改错字为主) , 这样的医生还称不上好医生。真正的好医生, 能把文章开头和结尾中多余的话去得干干净净, 把事情的经过改得有血有肉。我们来试试, 好吗? (以某一篇作文为例, 师生共同修改。)

(设计意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何进行有效的修改呢?每次作后评讲都要有一个训练的重点。本次修改的重点是去掉文章首尾部分多余的话,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使文章详略得当。)

三、我是评委

1.同学们, 以前一直是老师给你们改作文, 做总评, 今天, 你们也来过一把瘾———“我”来做评委。 (板书:我是评委) 请大家在文章的末尾用一两句话, 帮同学指出作文的优缺点, 或提出建议。老师想看看谁是“一流的评委”。 (生写总评, 教师巡视。)

2.老师想听一听评委们写的总评。我想先听听赞扬的声音。谁先来?

3.我还想听批评的声音或者有价值的建议。谁来读? (教师提醒:把批评的话说得婉转些, 同学才容易接受。)

我希望作文写得不满意的同学, 将你们的稿子“回锅”重写, 就像红烧肉一样, 回锅的遍数越多就越香!你们愿意吗?

上一篇:数码新资讯下一篇:紫外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