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2024-05-06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精选十篇)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1

发展冷链物流是解决“菜贱伤农, 菜贵伤民”困境的途径之一, 也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有效方法, 同时也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物质基础, 提供不可或缺的绿色通道。因此, 新兴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势在必行, 这也成为湖南省政府大力推动和企业大力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1 湖南生鲜农产品产量及结构分析

1.1 湖南生鲜农产品产量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

湖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产品产量大、种类繁多。如图1所示, 近年来湖南省生鲜农产品的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1年总产量达到了5913.42万t, 约占全国生鲜农产品总量的5.45%。在2008年以后, 出现了较大的增长趋势, 特别在2011年增长幅度较大。近7年, 省内城市永州、衡阳、长沙、岳阳一直处于产量前四位。

1.2 湖南省生鲜农产品主要以蔬果为主

湖南省的主要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瓜果、水果、肉类、水产品、牛奶等, 各种类生鲜农产品所占比例不同, 如图2所示。由于湖南省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社会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发展蔬菜生产, 因此形成了以蔬果为主的产品结构。湖南省是我国农业部确定的8大蔬菜重点生产区域之一, 省内几乎每个地区都建设和规划了蔬菜生产基地, 2011年蔬菜和瓜果产量达到3357.8万t, 约占湖南省生鲜农产品总量的65%, 并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柑橘、柚子、葡萄等水果也开始大面积种植, 2011年产量达到1689.9万t, 约占总量的17%。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来看 (见图3) , 省内肉类、水产品的产量基本趋于平稳, 波动幅度不大, 分别约占总量的14%和4%。省内生鲜农产品主要是蔬果产量较高, 增长较快。

2 湖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状况

2.1 冷链物流行业起步晚、发展特别缓慢, 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省内农产品物流体系尚不健全, 出现了渠道不畅、技术落后、冷链脱节、损耗过大的局面。蔬菜瓜果、水果、水产品、肉类在流通环节的腐损率也分别高达20%、30%、12%和15%, 浪费极大。这不仅加大了流通成本, 推高了农产品价格, 还导致了“种养不赚钱、买菜不省钱”的问题。特别是蔬菜、水果不但在流通中损腐率高, 而且在生产季节量大价低, 甚至销售不出去, 浪费极大, 效益极低, 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严重影响食品安全。2008年, 湘西柑橘滞销20万t, 腐烂率超过30%, 农民损失惨重。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农产品冷链保鲜库和冷链物流。目前湖南省从事食品冷冻冷藏的仓库主要集中在长沙, 如五里牌冷库、上大垅冷库、黑石铺冷库和红星冷库, 省内其他地区极度缺乏规范、专业、现代的冷链物流基地, 正在兴建的湘北和湘西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还未真正建成投入使用。

2.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冷链物流观念薄弱

现阶段湖南省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一体化经营还未形成, 仍处于初级阶段, 大部分是松散型和半松散型经营, 紧密型的很少。而冷链物流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之上的, 在目前这种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下很难发挥出冷链物流的市场优势, 农民也很难体会到冷链物流的实际效用。

在条件较好的商场超市里, 我们可见漂洋过海来的新鲜水果仍能保鲜, 价格高昂, 这与其加工、运输、储藏等一系列的冷链有关。而在湖南省, 出于成本考虑, 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不愿意给蔬果“打冷”, 当蔬果进入流通环节后损失严重, 蔬果流通的损腐率达到30%, 主要原因在于运输、仓储中没有对蔬果进行冷藏。即便是做了冷藏处理, 也是很低端的“金杯+棉被+冰块”模式。有的肉类、水产品在途中融化后再到冷库冷冻, 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另外, 城镇居民更多的愿意在农贸市场上购买活鸡活鸭, 现场宰杀, 不少人认为冷冻过的鸡鸭鱼肉不新鲜, 味道差, 很多消费者对冷却排酸肉的更卫生、更新鲜、更营养、更美味的好处缺乏了解。消费者对全程冷链操作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 不愿意承担冷链产品的额外费用, 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湖南省冷链物流的普及度、规范化和专业化。

2.3 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竞争力弱

湖南省内规范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几乎是空白, 专业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很少, 更多的是以分散的小企业为主。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数由生产商、零售商自己完成, 对于冷链物流这种较高端的物流服务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少数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发展也是刚刚起步, 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还在摸索过程中。

2.4 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养有较高要求。冷链物流工作环境欠佳、岗位工作辛苦, 仅靠“师傅带徒弟”的岗位培训模式很难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对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很多刚入行的从业人员因为工作辛苦而大量流失。在广阔的乡村也缺少该项技术的推广人员, 很多农民不知道这项专业技术的好处。

3 对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 因地制宜,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建设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实现“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 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 流通环节产品损腐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的发展目标。加快湘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湘西南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 使其尽早投入使用。在冷库建设中应合理安排布局,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产品结构进行冷库建设, 提高冷库利用率, 避免结构性矛盾, 不要只重视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 轻视果蔬冷库建设。湖南省生鲜农产品中蔬果比重较大, 应在蔬果产量大的地区, 建设以专门储藏蔬果为主保鲜冷库, 在省内规划的湘南南销出口蔬菜区、夏季优势蔬菜区、冬春优势蔬菜区、环洞庭湖水生蔬菜区、特种蔬菜区应建设配套现代化的冷藏保鲜库, 延长蔬果保鲜期, 配备冷藏集装箱或冷藏车, 保证产销渠道通畅, 重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在有条件的产地乡村鼓励经营者建立小型冷库, 及时保鲜储存果品蔬菜。在政府推进和扶持下尽快建成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质量, 促进湖南省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3.2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采取政策倾斜的方式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 树立品牌意识

尽快实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冷链物流对接, 完成好“接力棒”, 杜绝“断链”。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龙头企业在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在路、铁、海、空多式联运, 产地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的模式中成功扮演了主体角色, 并实现了多方并存和共赢。湖南省要借鉴这一成功模式, 采取政策倾斜等方式, 如提供政府补贴、建立专项基金, 加快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引导这些企业对散小弱差的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 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 拓展服务网络, 真正实现龙头企业自主经营, 充分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 建立起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机制, 促进冷链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逐步发挥其辐射作用, 带动湖南省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3.3 在城乡宣传普及冷链物流观念

宣传教育广大农民给农产品“打冷”环节是延长农产品保鲜期、减少农产品腐烂损耗、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稳定农产品物价、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方式。针对城镇居民的高消费群体优先建立冷链运输体系, 扩大对冷链果蔬、鱼肉、蛋奶的消费量。

3.4 借鉴成功经验, 在摸索中探寻适合本省冷链物流发展的有效模式

我国的冷链物流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第三方 (3PL) 冷链物流型、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的自营型、以大型连锁经营为主的自营型、依托大型冷冻批发市场型、国有战略储备型冷库。国内夏晖物流是典型的的3PL冷链物流企业, 主要为麦当劳提供一站式综合冷链物流服务, 主要包括运输、仓储、各环节的信息处理、存货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光明冷链物流是真正意义的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产供销一体化”自营冷链物流模式, 配备建设了区域物流中心、销区物流中心、专业便利店等等。“联华超市”拥有国内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 为其下属的3609家连锁经营店铺提供冷链物流服务。省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借鉴国内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扩大自身运营规模, 本土超市也可建立自己的生鲜食品配送中心, 按照以大型连锁经营为主的自营型模式发展。此外, 湖南省拥有长沙马王堆、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中南农产品市场三家大型全国百强农产品批发市场, 为依托批发市场型模式提供了良好基础。

3.5 大力培育冷链物流人才和技术推广人员

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 加强人才交流, 引进对冷链物流发展有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建立完整的物流人才储备机制。大力培养冷链技术的乡村推广人员, 宣传冷链在保障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指导农民建立自己的小型冷链系统。

摘要:不恰当的储运方式导致生鲜 (易腐) 农产品的无谓损失巨大, 就全国而言, 我国每年蔬菜损失达1.3亿t, 水果损失达1200万t, 总价值1000亿元以上。湖南省蔬菜瓜果、水果、水产品、肉类在流通环节的腐损率也分别高达20%、30%、12%和15%, 浪费极大。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农产品的损失和浪费却非常惊人。分析了湖南省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及结构特点, 结合发展现状, 论证了在湖南省内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探讨了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湖南省,冷链物流

参考文献

[1]孙春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 (1) :395-399.

[2]郑远红.中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比较与启示[J].世界农业, 2013, (03) :39-45.

[3]李宛烝, 余晓弘.冷链物流:农产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J].农业经济, 2012, (1) :127-128.

[4]董红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09, (03) :255-260.

[5]杨均.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7 (02) :222-226.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2

散户种植的蔬菜水果等一般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剩余的农产品在本地集贸市场进行销售.运输作业相对简单,没有冷藏运输能力;

批量种植养殖户多数是种植或养殖大量品种比较单一的应季蔬菜或水产品,直接供给本地批发市场,距离相对不远,不会采取冷藏运输;部分需要初级加工的送往加工企业,可能会实现冷藏运输或冷藏加工;其余部分供给本地集贸市场;

即使作为销售范围最广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部分供给本地批发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商外,大部分会通过长途运输运往市区的批发市场进一步集散,也不会采取冷藏运输。

比如深县的蜜桃,赵县的雪梨,尽管都是河北的特产,也只有少数产品能够“走出去”以“鲜活”的名义销售,并不能很好地为果农创收。多数产品的流通领域仅仅局限于附近几个县市,辐射范围小且水果的新鲜度并不能得到维持。冷链在多数情况下没有被派上用场。

本地集贸及市场间的运输批量小,距离也短,因此一般不需要冷藏运输。而其他环节还是应该进行冷藏运输。但是目前,只有超市、连锁零售店以及部分冷库的能够做到冷藏加工。其它节点和环节往往做不到冷藏储运。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7;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87-3

0 引言

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更是当下兴起的生鲜电商B2C、O2O环节的关键。冷链物流的配送是针对生鲜商品这一特殊属性要求而产生的,在配送运输途中如果温度不能控制得当,就会失去商品的消费意义。由于生鲜产品存在的特性不同于销售的普通商品,冷链物流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物流,相关的技术支持与资本需求也远远大于常温环境的物流,现有电商平台较难实现关于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目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问题导致配送模式的环节中可能出现影响生鲜产品的最终质量,更束缚了生鲜电商整体的快速发展,急需要提出更优的配送模式来克服其中的不足之处。

1 冷链物流配送模式

生鲜电商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电商本身的发展,更是冷链物流配送方式系统化的优化与健全。目前,常见的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通常可以划分为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和布局相关物流终端网点供消费者自提三种。

1.1 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是指生鲜电商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当生鲜电商的生产经营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日渐难以完全满足物流规模的指数型增长的情况下,采取自营物流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企业提高物流配送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能更好地提升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更能降低物流系统总成本。

在生鲜电商的行列中,诸如顺丰优选、京东生鲜等平台型电商平台有足够的资本搭建全程冷链自营物流,对于这些订单已经形成规模的电商平台,自建冷链物流能够

更好地帮助降低每次配送的平均成本。这些电商除了提

供冷藏车等主干运输的冷链装备,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借助保温袋、温控箱等设备完成门对门的全程式的冷链配送服务。这对于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的温度需求高、需要独立配送的生鲜产品来说的确是合适的冷链配送模式。

1.2 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联运模式通常是生鲜电商将除市场运营以外的全部或部分产品配送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完成的一种模式。由于中小型电商企业资源有限,可能没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并且也没有必要自建物流,需要专注于对自身来说更为熟悉的市场运营,关注企业内核最为重要的业务的发展,选择第三方物流联运是中小型电商企业规避自建物流带来的风险,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开拓生鲜业务的需要。

对于天天果园、本来生活这样的中小型生鲜电商企业来说,采用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与自营物流模式的区别是,不需要订单的分拣和包装。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针对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对多家物流公司的货物统筹安排配送路线、时间、次数和货物数量等。但是需要冷藏设备和门店与用户和冷藏配送车交接货物,要符合配送距离较短的要求。

1.3 消费者自提模式

消费者自提的模式下,其配送过程需要消费者在生鲜电商平台下单时选择离自己距离最近的一家电商自建或者与电商合作的便利店网点,由消费者自己到其网点提取所买的商品。生鲜电商需要将生鲜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流通加工中心,在加工中心打包处理后配送到消费者指定的网点并通知消费者自行前往提取。消费者商品到达之后的空闲时间自行提取所购买的生鲜产品,能够大幅提高配送环节的体验质量并减轻电商成本。

对于消费者自提的网点,可以选择社区附近的便利店或者超市,有能力的企业也能自建提货网点,例如顺丰优选通过与线下嘿客店联手共同打造生鲜O2O的闭环。因为可以将相同网点的包裹统一运输,可以大大节省物流成本,并且降低了运输过程中对配送上门的冷链运输的要求,借此可以实现部分在配送时间与配送员较难统一的情况下,提供更优质的、更灵活具有弹性的配送服务。通过对现有的社区便利店、超市、菜市场等生活场景的改造,能够为有不同配送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实现电商渗透到线下构建完整的O2O闭环的需求。

2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性发展,巨头相继加入生鲜电商这一领域,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并且已经培养起了拥有生鲜消费理念的消费群体,下面就对配送环节的重要因素进行比较。(表1)

2.1 自营物流模式

2.1.1 成本控制

自营物流模式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保障,对于能够形成规模效应的电商企业,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了整体配送的平均成本,保证利润的长期增长。但是前期在大型仓库、配送站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巨大,形成了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投入与产出失衡,投资回收期最少5~10年,而且容易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发展不匹配的风险,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不了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有效的成本控制作用,反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限制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

2.1.2 时效保证

电商企业对物流配送网络由上至下拥有最高控制权,在配送效率和冷链品质上具有优势,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品耗损率,拥有了大型的冷藏仓库和配送站,配以一定数量的带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的电商,能够提供系统化的冷链运输,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广大消费提供安全优质的生鲜产品。企业在配送过程中直接与客户接触,并且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有效地控制物流活动,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和及时的调整,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变通能力做出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

2.2 第三方物流模式

2.2.1 成本控制

选择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不需要自己构建物流配送网络,减少了配送环节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企业资本的占用,为企业减轻资金负担,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有利于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核心业务本身,避免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失败的风险。不过,现阶段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公司较少,拥有完善的冷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公司还是少数,市场需求不一定得到满足,有较高需求的企业还是逐渐倾向于向自营物流模式发展。

2.2.2 时效保证

第三方物流模式,配送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配送活动的专业性较强,具有更加 丰富的配送经验,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但企业前期需要较长的测试期筛选第三方物流,而且没有直接控制物流的能力,无法确保稳定的配送质量和第一时间了解配送的状态,只能间接获取产品的物流状况,难以根据订单量灵活控制配送速度,客户体验受制于第三方物流公司。

2.3 消费者自提模式

2.3.1 成本控制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由于消费者自己前往指定地点提货,避免了二次或多次配送,在最大程度地保证冷链物流配送品质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配送成本。但是,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有七成以上的消费者更希望能够实现配送到门的服务,这说明消费者对“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的要求有着较高的期望。

2.3.2 时效保证

节约了顾客等待包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顾客可以在包裹留存门店的时间内随时取货,提高了用户体验,在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配送时效完全取决于消费者本身。此外,门店或自提柜的选址也需要科学的布局,确定是否全面地覆盖目标地区的消费者,门店或自提柜的温控能力、仓储空间也对配送产生了影响。

3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建议

全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庞大,但市场尚未形成普遍盈利的状况,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生鲜产品配送模式具有多样性,通过比较发现任意一种单一的配送模式都无法很好满足生鲜电商的发展,因此提出对配送模式的发展建议。

3.1 配送共同化

电商平台在不同配送模式之间根据具体情况找到最优化方案,例如在重点城市和区域的配送主体可以选择自营物流,其他城市和地区选择第三方物流,而且还要加快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形成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具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与电商企业协作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国外生鲜电商所普遍采用的配送方式,或者采用共同配送的方法,共同建设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基础设施,节约配送时间,降低产品损耗率。在“最后一公里”,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自提柜、便利店、社区等方便消费者提货的地点,供消费者自提,也提供了宅配到府的传统配送模式,达到降低配送成本同时提供高效的配送效率、保证优质的配送服务。

3.2 平台信息化

电商平台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处理配送过程,促成配送环节顺利完成。例如优质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将物流服务与电商平台服务体系对接,便于电商企业和用户实时查询物流信息,满足对配送过程、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同时整合不同企业的订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配送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3.3 行业标准化(表2)

在仓储配送方面,水产肉类的要求最高,生鲜果蔬其次,生鲜电商要保证物流配送环节的温度控制和物流管理,不同的生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关注最新的生鲜产品物流操作规范化和技术标准化,从提高生鲜产品电商平台的组织程度、建立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推动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的制定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生鲜产品质量和物流效率。

4 总结

生鲜电商的配送模式的整合和提升是它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主要源泉,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关注度最高。它的服务优劣程度,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是否会二次消费的决定因素。系统分析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消费者自提等模式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对不同类型生鲜电商企业建议根据企业的物流配送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

不可否认生鲜电商现有的配送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消费者逐渐培养起的个性化消费习惯为其的存在提出了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能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深刻认识到其中在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等特殊的性质,积极构建全程冷链物流,并根据市场状况选择对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不同最优的配送模式组合,现有物流配送模式均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并且将多种配送模式相结合,实现全程冷链的信息化、标准化,并有利于行业间的复制、推广,确保高效、低成本的冷链配送并且为消费者保证了生鲜产品的新鲜与质量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朱湘晖,胡雄鹰,张宗祥.生鲜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J].物流技术,2015,34(3):17-19.

[2] 范厚明,田也.谈生鲜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的改进[J].商业时代,2015(35):36-38.

[3] 魏国辰.电商企业生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1):43-50.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4

关键词:冷链物流,生鲜农产品,关键技术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种类、品质要求近年来逐渐提高。在传统零售之外,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涌现,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不过,生鲜农产品由于具有保质期短、易腐烂、高成本等特点,在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发展冷链物流势在必行。

一、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者,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冷链物流的定义,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结合了生鲜农产品易腐、保质期短特点,保证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低损耗、低污染。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组成,如图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除了具有一般物流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性:一是低温性。因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的特点,保持低温状态是冷链物流的重要特性;二是时效性。生鲜农产品除易腐外,还有保质期短的特点,并且在整体冷链物流中,低温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正比,所以冷链物流应尽可能缩短采购、运输、销售过程的时间;三是技术性。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都要保持低温状态,需要专业的冷链物流设备。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产量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相关数据,2010~2014年我国的水产品、水果产品、肉类产品产量,见表1。

我国的水产品、水果、肉类等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也随之增加,但在农产品的原产地生产、物流过程、销地销售三个阶段,冷链物流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原产地冷链物流的问题

中国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以散户形式存在,生产分散性以及预冷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不能及时预冷,在经过简易挑拣后直接进入流通过程。在农产品最初的生产环节,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普及导致生鲜农产品保质期大打折扣。此外,对于生鲜农产品获取过程中,应当对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检疫方法等进行标准化。但是,我国现行的冷链物流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如覆盖面小,标准不统一等等。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

2. 流通过程冷链物流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进入到流通过程中,于我国冷链物流的设备技术落后,市场化程度低,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企业还是采用自己提供冷链物流的模式,使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受到阻碍冷链物流基础设备设施的落后,直接导致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4-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冷库总容量为3320吨,目前的可用冷库容量仅仅占总需求的20%~30%。冷库的可用容量满足不了生鲜农产品物流中的储藏功能,也是导致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生鲜农产品运输很多不是采用专业冷藏车,而是采用“普通的运输卡车+棉被保温”的传统方式。这导致生鲜农产品不能保持在一个恒定低温状态,运送到销地后已经出现部分腐坏的状态。

3. 销地冷链物流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到了销地,大部分进入批发市场。现在我国大型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冷藏保鲜方面的技术还很落后,导致农产品在批发市场里新鲜度又大打折扣,产生损耗。

从生鲜农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来看,由于在生产、物流、销售整个链条中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冷链物流管理,生鲜农产品产生不可避免的损耗。我国冷链物流虽然需求大,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并且面临冷链物流人才短缺、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

三、国内外差距对比与发展建议

目前中国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表2可看出,我国与美国在冷链物流发展的不同指标对比中存在着很大差距。

美国的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率高达85%,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成熟。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率还不足20%。在运输设备方面,我国也比较落后,专业的冷链物流运输车数量很少。在管理体系方面,美国无论是在生产环境,还是消费环节,都有着统一标准,例如生产环境的监管有EPA认证,消费环节的监管有FDA认证。我们虽然也有相关的冷链标准,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不具有强制性。

因此,我国应注重关键技术环节的提升,主要包括加强冷链库存管理,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快标准化的建设和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完善等等。

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我国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发展冷链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培养专业冷链物流人才

数据来源:参考2015年张传会等发表的《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分析》

我国冷链物流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冷链物流的稳定发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这要求增加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推进冷链技术创新。此外,冷链运输一线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基本的专业培训。

2. 加强冷链设施建设与技术发展

生鲜农产品在物流中的品质保障主要取决于冷链设备应用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改善落后的冷链物流设备与基础设施是保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企业和机构应分别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进行设备与技术改造升级,推广冷库技术、预冷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应用。

3.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5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规划》明确指出:2015年,将全国冷库总容量在现有88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 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

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规划。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蔬菜、水果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还算不上农业强国。尤其在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 距。据统计,目前,我国蔬菜类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肉类15%,水产品23%;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在 95%以上。由于流通过程中腐损率高,每年我国仅果蔬类流通的损失就超过了1000亿元,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居民消费质量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 响。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较晚,特别是缺少行业标准和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方面工作的发展。此次,我国出台 《规划》,旨在通过流通这一关键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从而提高其运营效率。这不仅对于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产业链上游的农民生产 者,以及产业链下游的农产品加工、直至广大消费者,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信息化开创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新时代 篇6

生鲜食品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对其来源、生产、包装、检验、监管、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连接,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打造“从种养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实现食品安全从终端向源头的完全透明可追溯。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对于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冷链食品物流体系渐渐摆脱落后的局面,可以说,信息化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打造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乳制品、禽蛋类、水产品等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之一,是通过采用专用设施,使温度敏感性产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单位过程中的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通过推广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安全的重要工程,要实现冷链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不仅要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同时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系统平台,还要通过政府的监管和推动,助力冷链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步伐

在信息化手段尚未进入生鲜食品冷链物流领域之前,我国冷链物流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在食品产生问题前,无法进行预警,产生问题后,又有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等问题。物联网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冷链物流几乎加入了食物从出产到销行的全性命周期,其间牵涉到出产和流经过程的部门太多,所以务必使用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来树立东西全性命周期信息档案,科学地整合出产、分销、库存运送、配送等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因为基础建设条件的限制,相形发达国度,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进展落后,管理也没能形成一体化。因此,必须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经过RFID、GPS等有关技术,可以成功实现东西位置跟踪、原料根源、库保存到磁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尤其是可以对物流全部路程施行温湿润程度监控。

在冷链物流环节,RFID技术多应用于食品物流系统的管理中。通过食品出库时在冷藏箱中放置带有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把货物信息包括温度实时地储存在RFID芯片中。货物到达后通过手持型读写器批量读取货物及温度信息,可以实现全程的温度信息瞬间获取,降低人工成本及出错率。传统的温度记录仪是通过有线连接到相关设备并读取出相应温度数据,而应用RFID温度标签则无需打开冷链周转箱,外面的读写器能通过无线射频自动读取冷链箱内的货物温度记录数据,冷链不会断,并且可以随时了解产品在途温度。

贴有RFID标签的冷链箱,如同有了一张电子“身份证”,可以记录货物所有的信息,一批冷链周转箱出库时,读写器能一次性读取到该批次各冷链保温箱内的所有RFID温度标签的信息。这使冷链周转箱出入库的信息录入实现了自动化,缩短时间的同时也确保了出入库信息的准确性。当货物量很大时,出入库自动读取信息能够解决物流操作环节的瓶颈问题。将RFID温度标签技术与GPS技术、冷链信息系统相融合,运输过程中货物温度记录数据读取之后将自动上传至温控数据信息平台,客户可以随时上网下载与之相对应的记录数据,从而实现货物在途信息查询、实时温度监控和地理位置跟踪,这将填补冷链运输环节温控的空白。

利用现存RFID技术、GP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将成功实现冷链产品全性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视管理,增进了冷链运送管理的透明化、科学技术化、一体化。

然而,硬件建设只是物联网进展的前端,后端的数值传道输送、信息处置、智能化业务管理与运营则是整个物流网链条的未来中心,这也正好是推广物联网应用的不容易解决的地方。以冷链物流为例,出产商、成批出售商、零售商之间缺乏统一平台,难于成功实现网络互连和数值共享。政府应激励有关企业树立、运营农副产物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并使用物联网等高科技实现实时监控。

政府管控驱动冷链信息化发展

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对电子信息平台的监视管理以及对于冷链物流信息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冷链物流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这些环节中的时间和温度控制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体化的物流服务需要建立先进的信息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物流服务过程,提高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准确性、针对性、高效性和完整性。但是,目前物流企业的冷链食品物流电子信息平台在运作上和传统市场差别非常大,大多市场类法令规则出现较大的限制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令规则整体体系,这是导致到目前为止监视管理难于深化的一个主要端由。因此,政府首先要着重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电子信息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基本运行机制。针对电子信息平台运作规范、风险机制、监视管理要求等,颁布相应的法令规则,明确主管部门和监视管理职务和责任,以使此类平台的监视管理有法可依。其次,电子信息平台牵涉到的网络服务、信息安全、金融资本、库存物流等多个方面,仅单个部门既不能,也无权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监视管理。由此,应树立完备的高度联动的监视管理机制。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研究 篇7

关键词:生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

前言

随着居民的消费观念向多样化、便捷化的方向转变, 人们对于新鲜乳制品、新鲜果蔬、水产品等生鲜食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冷藏冷冻等生鲜产品已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本文以生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 首先介绍了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理论, 然后分析影响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企业内控因素及企业外部因素, 并根据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因素、特征的分析, 建立了冷链物流的质量控制框架结构图, 构建了生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形成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冷链物流服务模式。最后以我国当下的冷链物流服务现状为切入点, 客观地分析得出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并以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体系为依据, 给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理论

1.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涵义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一般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产品从产地采收 (或屠宰、捕捞) 后, 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 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1]。

2.生鲜产品冷链物流的组成

从上游供应商到终端消费者, 这一完整的冷链物流供应链中, 物流操作环节主要由四块组成:冷冻加工、冷冻储存、冷藏运输与配送、冷藏销售[2]。如图1所示:

(1) 冷冻加工

冷冻加工是从产品产出进入供应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包括对生鲜产品的预冷加工、冷却冻结加工作业过程等。这一环节的产品经常会被放入冷冻柜和冷藏柜进行冷却和冻结。该环节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质量, 之后的每一道工作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可见冷冻加工环节的重要性[3]。

(2) 冷冻贮藏

冷冻储藏是冷冻加工之后的第二个环节。生鲜产品被冷却到标准温度后, 还需将其温度控制在标准温度范围内, 以保持其食品质量。其中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贮藏:冷却贮藏和冻结贮藏[4]。

(3) 冷藏运输与配送

在此环节中, 温度的波动将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如处理不当产品经常会出现二次解冻等现象。而对于生鲜产品来说, 解冻次数是有限的, 每解冻一次其表面都会凝结水珠, 若再次进行冷冻自然会产生一层冰霜附着在食品表面, 这对食品质量损害是极大的[5]。因此在达到低温标准时, 还应保持温度在这一区间的稳定性。

(4) 冷藏销售

产品从配送中心出来之后, 进入销售市场, 开始批发零售环节。此环节由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现在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为各大型连锁超市及社区门店。而在生鲜食品的销售终端, 对于其温度控制更是不可掉以轻心, 否则之前所有环节都将前功尽弃, 这一环节销售商们通常使用冷藏库、冷冻陈列柜以及储藏柜等冷藏设备。

二、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的要素分析

生鲜产品的质量保证是冷链物流质量体系的基本目标,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 需涉及机制、人、技术设施、作业和环境因素等五个企业内在的控制因素, 和立法机制、政府政策导向、同行业竞争者及社会舆论等四个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企业内的控制因素和企业外的控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冷链物流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生鲜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 所采取的作业活动和技术。在冷链物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中, 控制所有影响冷链物流质量的因素, 及时发现并排除全过程中各环节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以便有效地保证冷链物流质量更好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冷链物流质量的实现需要从企业内控因素和企业外在影响因素二者相结合来看, 进一步地将质量控制的目标更好地通过作业方式与资源融合的方式, 达到客户想要的物流服务要求, 具体到物流工作中便是:运输配送过程顺畅、无延误, 装卸搬运和仓储过程高效实现、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不损坏或低损耗, 并且通过包装和流通加工环节实现产品的附加价值。而来自于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也是评价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一面镜子。

四、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冷链物流市场需求量极大的今天,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度极快。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仍存在以下问题:生鲜产品流通形式落后;冷链物流上下游缺乏整体规划;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缓慢;设施设备落后, 专业技术水平低, 导致运输损耗大;相关冷链物流服务方面法律法规不完整且缺乏明确性要求。针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存问题, 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得出以下可行对策: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建立多种冷链物流模式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推进多种冷链物流模式的发展, 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将重心放在生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生鲜产品加工企业, 掌握整个冷链的前半段操作环节, 把握好冷链物流模式的发展方向。对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整合串联, 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是从整个生鲜食品供应链的两头着手, 确定商品的生产地及商品销售的推广地, 建设生产地与终端消费地之间的冷链物流网络及合理规划冷链运输干线。采用多种模式共同发展, 全面地提高生鲜产品的质量保证及物流服务质量。

2.鼓励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操作手法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也就要求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具备这种高端的物流能力。对于企业来说, 冷链物流业务为企业的非核心业务, 生产商自营冷链物流, 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到冷链设备设施、网络建设及人力中, 如果只为自己的业务进行服务, 无疑是不明智的举措, 所以渐渐地许多厂商希望有能提供完整的低温服务的第三方冷链企业[11]。相对于企业自营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则会有效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成立独立的冷链事业部门, 设计规划好完整的冷链物流运输干线网络, 开展生鲜产品的物流服务。因此在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为更多厂商服务。

3.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若使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必须加大规模改造和更换陈旧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及仓储设备。应在生鲜产品从产出到最后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系列完整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低温处理控制, 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12]。故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具有冷藏设备的车辆及恒温冷藏系统设备, 是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重要前提。

4.政府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 使商家的基本素质得以提升

现今我国国内对于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法律法规, 既不明确也不完善, 而只是从《食品质量安全法》侧面映射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水平。有直接相关的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法规及制度, 也只是相关评测的质量管理方法, 如, HACCP、GMP、SSOP体系等。此三种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彼此相关联, 并非无关的独立质量管理的研究。针对国内的此类法律法规空缺现象, 相关立法和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法律法规的脚步, 使相关生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及生鲜产品商家可对号入座, 进而可以审核评价自身的物流服务质量。

五、总结

本文提出建设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控制体系为目标, 其中以企业内控因素和企业外影响因素这两方面出发, 对冷链物流执行质量控制。在对冷链物流相关知识及理论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前提下, 建立了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体系。根据物流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分析, 得出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后加以分析比较, 提出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对策措施,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建立多种冷链物流模式;鼓励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立法和政府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 使商家的基本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姚卓顺, 农产品冷链第四方物流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2 (10) :9~11

[2]林美金.我国食品冷藏链物流现状的分析及发展策略[J].制冷, 2011 (2) :68~69

[3]黄铖, 冯仁德, 郭珊.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15) :241~242

[4]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企业管理.2009

[5]张微.浅析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J].市场研究, 2013 (5) :28~29

[6]张鹏.基于SERVQUAL模型的枸杞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7) :268~269

[7]徐宙.A物流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研究[D].江苏大学, 工商管理, 2012

[8]刘斐斐.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9]鲍长生.冷链物流运营系统研究[J].财贸研究, 2006 (6) :147~148

[10]张秀娜.企业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及其在餐饮连锁企业中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 2006

[11]宁凯, 许晓军.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 2014 (2) :12~13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8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为对象, 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 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诉求, 从农资采购开始, 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它是以冷藏科学技术为基础, 以产品精细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生鲜农产品的整个过程为研究方向, 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为目的的冷链供应链物流设施。

生鲜农产品含水量高, 保鲜期短, 极易腐烂变质, 在物流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对时间、温度、物流设备等都有着较高要求, 相比较其他普通产品增加了物流运输的风险和成本。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的多样化, 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食品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 更加关注产品品质, 要求新鲜、营养和安全。因此,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生鲜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大国, 在全球果蔬、肉禽、水产品产量中分别占60%、30%、40%。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 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果蔬、肉禽、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 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 冷链物流的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

近五年来我国主要冷链农产品产量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看, 农副食品和食品制造业冷链物流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2015年, 全国新增390万吨全国冷库, 冷库保有量达到3710万吨, 同比增长12.6%;全国冷藏车和和保温车保有量达到9.34万辆, 同比增长23.1%;铁路冷链物流实现新突破, 开行专用冷藏集装箱班列, 铁路冷链运输已经从不定期开行向常态化定期转变。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近几年发展快速,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 我国水果加工比例仅为10%, 储藏比例不到20%, 每年约有1/4的水果腐烂变质。果蔬农产品从采收到消费的过程中物流环节的损失在25%-30%左右, 而发达国家只有1%-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发展问题分析

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冷链物流得到了良好发展的契机。近年来我国生鲜型农产品产销量稳步上升, 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一)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现在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直接矛盾。现行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从农业生产者经批发商运送至批发农贸市场, 再到零售农贸市场, 这种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整合力度弱, 不能及时掌握顾客的真正需求, 把握市场变化方向。

由于生产规模小, 本地产品运销半径太短, 流通环节过多, 且流通环节费用高效率低。小规模生产又导致生鲜农产品产后流通加工落后, 增值低, 进入市场的生鲜农产品多以散装原产品为主, 缺乏深加工, 保存时间较短, 远程销售困难, 流通损耗率高, 极大地限制了流通半径和流通量。

(二) 供应链建设不完善, 缺乏有效沟通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缺乏规划, 从最初的农业生产者, 到最后的产品消费者, 中间环节脱节严重, 组织协调性较差。我国生鲜农产品大多由农户个体依靠自身经验或某种优势来进行生产, 交易盲目性大。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竞争大、交流少、合作意识低、合作关系松散, 供应链合作相当有限。另外, 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它难以被规定分类, 难以确定统一的价格和质量标准, 缺乏物流信息系统与标准化建设, 供应链各环节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不利于产品的供求平衡, 也抑制了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 给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物流费用比例高

我国高速公路人均综合覆盖密度低, 仅为日本的1/3, 德国的1/10, 农村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 最后一公里问题悬而未决, 尤其是偏远地区, 道路条件更差, 农产品外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生鲜农产品发展只是纸上谈兵。道路设施落后, 使得冷藏车等先进运输工具无法投入使用, 严重影响了很多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晚, 生鲜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达到了25%-30%, 造成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的20%-60%。数据显示,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损失每年超过750亿人民币, 物流成本达到总成本的70%以上, 而国际上仅为50%左右。相比已经达到100%冷藏运输率的欧美发达国家, 我国冷藏运送率低于20%, 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四) 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紧缺, 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在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 未来几年缺口将达60万, 而新兴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人才缺口会更大。我国冷链物流人员大多没有系统化的培训, 对冷链流程的操作和生鲜农产品的特性了解程度低, 这将对冷流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生鲜农产品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新鲜程度和质量, 这就对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信息不畅会导致冷链断链, 延长配送时间, 影响产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尚在发展中。

四、基于供应链角度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 构建完善供应链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 而且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政府必须要参与其中, 承担政府职能。当前批发市场占据我国农产品销售的7成, 超市这一新的农产品购买渠道也让消费者更加喜爱, 成为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流模式。政府要逐步引导市场构建以这两大主体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 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基础设施、技术瓶颈等难题, 同时通过政策优惠, 扶持企业发展, , 完善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 促进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 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等, 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标准。并且还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着力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质检系统, 确保产品在流入市场前通过质检, 保证其产品安全以及产品新鲜度。

(二)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信息化时代发展迅速,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要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来促进收购、运输、仓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第一, 构建信息化平台, 紧密联系供应链各主体, 整合现有农业网络, 及时发布、获取相关冷链信息, 实现产品信息共享, 提高各主体参与度, 提升物流运输效率。第二, 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让消费者通过二维码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及时了解到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各环节, 做到产品产地、生产者、种植方式、质量认证等信息公开, 真正搭起从“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通道。

(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行业发展有利条件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密切相关, 基础设施的完善首先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确保生鲜农产品能及时快速流向市场。其次推进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要合理规划冷库布局, 提高园区利用率, 优先发展重点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冷库建设。然后, 要加大冷库、冷藏车等冷链设备的投入, 鼓励企业选择满足冷链要求的冷藏保鲜设备, 提高预冷保鲜、冷藏仓储和冷藏运输能力, 降低损耗。最后, 大力发展铁路冷链, 实现公铁联运的有机结合, 满足不同运输需求, 提高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四) 提高生产者素质,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和技术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现行条件下生鲜农产品多是由农民个体种植或养殖, 要对这一主体进行培训, 不断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 提升他们的法律知识和市场意识, 保障生产者权益。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依靠高等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来进行, 鼓励职业教育, 加大高等院校研究人才的培养, 推广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 培育出大批有农业技术、采购、经营及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应利用人才推动技术创新, 引进、借鉴国外发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 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冷链新技术的研发, 推动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生鲜农产品行业, 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之一,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也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方式。但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并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 而要从供应链的角度考对其进行优化, 保证生产、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流畅, 并要有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的支持, 保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节点的衔接, 进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及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7:58-59+94.

[2]汪晔.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75-76.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9

1.农产品冷链物流各层主体设定

从完整的供应链上来看, 其链上的成员是多层次的。但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由于其产品的保鲜特殊性, 因而在供应链上节点企业越少越好;在目前互联网+的时代, 生鲜电商020模式已成为主流, 如天猫、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 而“菜管家”一类的专业型企业, 则直接开创了P2B2F的模式 (即农户+公司+消费者) [7], 因此本文以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冷链物流三层规划模型:下层为消费者, 以效用[8]最大化为目标;中层和上层分别为经销商和生产商, 两者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由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品能较大程度地影响销售量[9], 所以需要考虑质量和服务因素, 本文用顾客满意度模型[10]来刻画。

2.模型参数及变量设定

3.多层供应链模型的建立

模型中, (1~1) 式表示考虑产品质量和服务后的生产商利润表达式, CSItpdm为单位时间内经销商对生产商提供的产品m的满意度指数, CSItpdmav为经销商对生产商提供的产品m的最低满意度指数, CSItpdmgv为经销商对生产商提供的产品g的最高满意度指数; (1~2) 式为生产商的利润表达式, CSItpdm为单位时间内消费者对经销商提供的产品g的满意度指数, CSItpdmav为消费者对经销商提供的产品g的最低满意度指数, CSItpdmgv为消费者对经销商提供的产品g的最高满意度指数; (1~3) 表示经销商的第t期产品库存量等于第t~1期产品库存量加上第t期生产商配送的产品量减第t期经销商配送到消费者的产品数量; (1~4) 为第t期经销商配送到消费者的产品数量等于消费者的需求量; (1~5) 式为消费者效用函数, 其中αm∈ (0, 1) 反映消费者对第m种产品和购买数量的偏好, βm∈ (0, 1) 反映消费者对第m中产品满意度的偏好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 αm+βm= 1;Am (> 0) 代表第m种产品市场成熟度对消费者的影响, Rm (> 0) 代表消费者对第m种产品支出的敏感系数; (1~6) 表示第t期生产商的库存量等于第t~1期末产品库存量加上第t期生产商生产的产品量减去第t期配送到经销商的产品数量; (1~7) 表示生产商配送到经销商的产品数量, 大于生产商为满足成本需要所需的最低配送要求的产品数量, 小于生产商配送设备的最大配送量; (1~8) 表示生产商对经销商的产品价格大于生产商的成本价格, 小于经销商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 (1~9) 表示经销商配送给消费者的产品数量, 在成本限制下应大于最基本的配送量, 小于经销商配送设备的最大配送量; (1~10) 为经销商对消费者的产品价格应大于经销商的成本价格, 小于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最大价格; (1~11) 表示生产商的生产数量由于规模、设备等限制应小于某一最大生产数量; (1~12) 表示生产商的产品库存, 应小于经销商的库存最大容量, 大于生产商为保持经销商面临的临时需求所维持的最小库存量; (1~13) 表示经销商的库存量, 应小于经销商的最大库存容量, 小于为满足消费者的临时需求而维持的最低库存量。

4.多层供应链模型求解

对于多层规划的求解方法,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法, 如国外学者Bialas[11], W.F和Falk, J.E[12]对于三层规划问题运用的是“Kth~BEST”算法, 国内学者则多采用模糊数学集合理论的隶属函数来运算, 如李应、杨善林[13]等。

本文由于模型的特殊性采用粒子群算法同时结合模糊数学方法来解答, 其求解步骤如下:

步骤1 各层依据自身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求解最优解, 并计算最低目标满意值, 如果求解结果各层均可接受则求解过程结束, 否则进入步骤2;

步骤2 所有决策者将步骤1计算的结果作为一种隶属函数的修正信息调整确定各自目标隶属函数u ′i (x ) , i=1, 2, 3, 并且上层决策者向下层决策者提供其决策变量满意度函数;

步骤3 求解模型 (2) , 若所有决策者对于规划解满意, 解题过程就此停止;否则进入步骤4;

步骤4 若有任何一方不满意, 则此决策者或其他各方皆可以调整各自目标隶属函数或满意度水平。例如第一层决策者对目标或决策变量结果不满意, 则其调整目标 (或决策变量) 隶属函数或满意度水平, 并提供给第二层决策者;第二层决策者相应修正自身的隶属函数或满意度水平, 并向下层提供新的隶属函数或值。

步骤5 求解修正后的模型, 直至所得结果各方都能接受为止, 否则进入步骤4。

5.算例分析

假设有一家黄花鱼生产商与一家经销商, 在三个进货期内销售给一个消费者。设定购买方对购买产品的各个指标的评价总分为5分, 以2.5分代表平均分 (恰好满意度水平:对销售额无任何影响) , 生产商提供的价格为8, 经销商提供的价格为20。假设消费者和经销商购买后的满意水平最后为1.6、2.5和4.2三种情况。当各层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最低满意度设定为0.8、0.75、0.7时, 利用MATLAB我们得到各种情况如下结果:

分析三组对照数据可知, 当生产商提高产品服务和质量水平时, 随着购买方的评价值升高, 可以看到生产商和经销商的最大利润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这种增长表现为生产商、经销商在调节各期的制造量、库存量和进货量、库存量。同时, 当产品服务及质量水平变化时, 会对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利润产生不同影响, 产品服务及质量水平每降低1%, 生产商利润减少1.11%, 经销商利润减少0.69%。当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每提高1%, 生产商利润增加0.85%, 经销商利润增加1.59%。可见, 经销商相比于生产商在考虑整体最优状态下, 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产品质量及服务标准都要更有收益,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销商相对生产商而言, 成本要小很多;另一方面经销商直接和消费者对接, 对销售利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 为了提升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利润水平, 双方维持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经销商尤为如此。

6.结论及建议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为提升冷链物流各企业竞争力, 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将是一种必要的趋势。本文利用三层规划模型对冷链物流供应链中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了成本分析, 在考虑服务和质量因素后, 生产商应该不断优化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水平直到系统最优化。通过系统优化促进冷链产品市场发展, 从而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而经销商应该维持上游提供的产品质量水平, 并对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提高下游的满意度。由于经销商在提高或降低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中收益更多, 因此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供应链整体最优状态下经销商应起主导作用, 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三者之间构建最直接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以此解决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问题。

摘要: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为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将是一种必要的趋势。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及消费者构建了三层规划模型, 探讨在合作环境下农产品质量、供应商及经销商提供的服务水平变化对各层的影响, 并利用MATLAB给出了算例及分析。分析认为, 在保证消费者满意度的情况下, 生产商、经销商对产品质量及服务的把控能较大程度地影响自身利润, 且能做出最佳的生产、配销及库存决策。其中经销商无论是在提高还是降低产品质量及服务标准, 都比生产商更影响自身的收益。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10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其中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95%的果蔬都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的。这导致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较为严重,肉类物流损耗率高达12%,水产品达15%,果蔬达20%~30%,仅果蔬一项,每年损耗金额就达1000亿元以上。物流高损耗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推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在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涵盖供应链全程的95%以上,农产品损耗率可控制在5%以下。

虽然近年来,我国冷库和冷车数量增长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30%,制冷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尚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冷链体系,冷链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即使冷链上的某个节点实现了信息化,也难以保证可以应用到整条冷链上,冷链中断现象频频发生,这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采纳物联网技术,恰恰可以突破这一瓶颈[1,2]。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位置跟踪、来源追溯,以及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电子化作业[3,4],特别是可以对整个流通过程进行温湿度监控,加强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高冷链效率,防止冷链中断。但是采纳物联网技术必然会增加运营成本,各级流通主体需要根据预算成本来决定能否使用技术以及在多大范围内使用[5]。在短期内冷链物流体系规模经济效益未发挥出来之前,企业的投入产出绩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一些冷链企业对应用物联网技术往往缺乏一定积极性[6]。一些企业即便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也会设法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最后体现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考虑物联网采纳前后两阶段,供应链上下游的成本与收益情况,上下游批发、零售价格及订货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供应链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而为企业物联网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7,8]。如苏国贤等[9]与张小栓等[10]对我国蔬菜及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胡天石[11]强调当前冷链物流发展要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加强传统冷库升级和技术改造;缪小红等[12]利用改进遗传算法探讨了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林略等[13]在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新鲜度对需求的影响下,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对一个由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的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的协调作用;杨春等[14]探讨了保鲜努力水平对零售商及物流商收益的影响,并建立了一个成本分担与收入共享合同,这一合同可形成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物流服务商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最终实现冷链物流系统利润的最大化。Verbic[15]运用线性规划方法,从经济价值角度给出了衡量冷链中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因素;Aiello等[16]、Bogataj等[17]、Shabani[18]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温度控制、冷链绩效优化、冷链运输车辆调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如吴亮与阮方鸣[19]将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引入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建立了PLM成本消耗模型,并通过数学推理证明引入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后,更能节约成本;佟斌等[20]在需求预测精度与提前期存在线性关系的假设下,研究采用RFID技术压缩提前期对供应链及其成员收益的影响;Kang等[2]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运用射频技术实现冷链农产品的实时监控和追溯,也进一步证实了RFID技术采纳会提高冷链物流效率。

综上所述,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一些研究也承认物联网引入冷链物流中的意义,但很少有研究对物联网采纳成本与收益进行全面比较,而这恰恰决定着冷链物流主体能否真正采纳物联网技术。本文从冷链物流角度出发,结合生鲜农产品易腐特性,通过分析物联网技术采纳前后两阶段供应链的成本与收益情况,着重对比供应链主体在流通时间变化的条件下,动态调整批发价格、零售价格、最优订货数量以达到成本最小化的高效率决策方案,为冷链企业物联网采纳提供决策依据。

2 问题描述与假设

考虑产地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后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简化了的单向供应过程。在销售季节来临前,零售商根据批发商提供的批发价格w拟定订货量q,批发商根据零售商的需求,考虑整个供应过程中与流通相关的成本与损耗,选择使自己成本最小化的最优批发价格与订货量。零售商在收到批发商运送的农产品后,根据产品的品质与市场需求量,加上自身承担的冷链物流成本,确定最终的零售价格P.图1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单向流程。

具体描述和假设条件如下:

(1)运输成本

假设批发商承担产地到批发商环节的冷链物流运输成本α1(t),零售商承担批发商到零售商环节的冷链物流运输成本α2(t)。运输成本函数应该与流通运输过程中的行驶路程呈正相关。路程越长,流通时间越长,冷能消耗越多,成本越高,如果流通时间超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制,冷链运输的成本过高就没有价值了。所以假设函数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成本函数,T是时间限定值,存在以下函数特性:

(2)农产品损耗成本

(1)在常温的物流供应链流通过程中,生鲜农产品极易损耗,即便是在冷链物流的低温环境下,运输时间长仍然会使部分生鲜农产品发生损坏。如果达到生命周期Y,农产品会全部损坏。为方便研究分析,构造与流通时间紧密相关的产品保存比率函数φ(t)(0≤t≤Y),用以阐述这一产品实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当t=Y时,φ(t)=0;当t=0时,φ(t)=1。生鲜农产品在存储时往往是开始时腐烂得较慢,随着时间的延长,腐烂的速度会随之加快。根据生鲜农产品的这种特性,有。当订货量为q时,批发市场为了预测出损耗后的订货量有效值,需运送q/φ(t)件产品。

(2)基于对生鲜农产品的了解,流通时间越长,产品的品质就越低下,例如:农产品表面磕碰,水分缺失,部分腐烂等。设产品品质函数γ(t)(0≤t≤Y),Y为农产品生命周期。当t=Y时,γ(t)=0;当t=0时,γ(t)=1。假设品质函数是关于流通时间t的单调连续减函数,并且随着流通时间的延长加速递减。存在以下函数特性:

(3)仓储成本

假设流通企业对每件农产品的加工成本为L,批发商承担产地到批发商环节的冷链物流仓储成本β1(t),零售商承担批发商到零售商环节的冷链物流仓储成本β2(t),冷藏时间越久,冷能消耗越多,仓储成本越高。如果流通时间超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制,仓储成本将超出预算,给供应链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假设仓储成本函数以时间为自变量,T是时间限定值,存在函数特性:

(4)物联网技术成本

物联网采纳成本为Cr*(Cr*=Cr+Ct),应用物联网技术,首先需要支付技术硬件的固定成本Ct(安装射频识别,视频监控,传感器等),其次是应用技术的变动标签成本Cr,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货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由此供应链产生变动的标签成本Cr对决策更为重要。采纳物联网技术的成本体现在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并且由批发商与零售商分别承担。在支付高额成本的同时,由技术应用带来的流通过程中时间的缩短,速度的加快,产品耗损率的下降及产品品质的提升,都提高了供应链流通过程的效率。

(5)产品自身成本

产品在生鲜农产品产地的自身成本为C0,季末残值为零,本文中产品自身成本不包括损耗成本。所有决策者都是风险中性且完全理性。

(6)市场需求函数

市场需求函数d=AP-kγ(t)是零售价格与产品品质的函数,在同样的价格条件下,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包括外观,营养,水分等)越好,消费者的需求量越大,其中A是市场规模系数,k是价格弹性系数,k>1。

(7)成本函数与利润函数

假设成本函数表达符号为Cxy,利润函数表达符号为πxy.y∈{B,D}分别代表不采纳物联网和采纳物联网两种情况,x∈{U,S,R}分别代表两阶段冷链物流供应链整体,批发商和零售商。

假定物联网技术采纳前后的流通时间分别为t,t2;批发商的运输与仓储成本满足0≤α1(t1)≤α1(t2)≤α1(T),0≤β1(t1)≤β1(t2)≤β1(T);零售商的运输与仓储成本满足0≤α2(t1)≤α2(t2)≤α2(T),0≤(t1)≤β2(t2)≤β2(T)。产品保存比率函数与产品品质函数满足0≤φ(t1)<φ(t2)≤1,0≤γ(t1)<γ(t2)≤1。

3 模型建立与求解

构建物联网技术应用前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成本与收益模型,通过对比各级流通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得出采纳物联网技术的决策条件。

3.1 不采纳物联网技术情况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决策模型

当不采纳物联网技术时,产品季末残值为零,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时间t1.在批发价格为wB时,零售商的收益:πRB(pB,qB)=(pB-wB-β2(t1)-α2(t1)-L)qB.假设零售商完全理性,为追求最大收益,会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的零售价格,且市场需求函数d=AP-kγ(t1),可得PB*=(Aγ(t1)/qB*)1/k,显然有零售商的收益:

对qB求导,显然有二阶导数小于零,令一阶导数为零,可得:

代入已知函数得:

由此,得到在批发商给出的批发价格为wB时,零售商最优决策后的成本与收益:

另外,对于批发商来说,当零售商每次订货为qB时,考虑到冷链物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的实体耗损率,批发商需要提供大于qB的产品。上文已经构造了与流通时间紧密相关的产品保存比率函数φ(t)(0≤t≤Y),即当订货量为qB时,批发市场为了预算出产品损耗后的订货有效值,需运送qB/φ(t)件产品。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批发商的成本与收益:

令上式一阶导数为零,由(2)知qRB*′=qRB*[-k/(w+β2(t1)+α2(t1)+L)]。批发商最优批发价格:

通过上式,批发价格直接影响到零售商的订货量,还可以看到批发价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光包含产品的自身成本,还包括批发商与零售商的运输与仓储成本,产品耗损率与流通中的简单加工成本等一系列费用。为了更清楚直观的看到披发价格对整个供应链流通过程的影响,将式(8)代入式(2)、式(3),得到:

将式(8)代入式(4)、式(5),得到零售商的成本与收益:

将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式(2)和批发商的最优批发价格式(8)代入式(6)、式(7),可得批发商的最小成本与批发商最优收益:

综上,单周期的冷链物流流通总成本为:

其中,这里简化为常量。总收益为:

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可发现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都受流通过程中产品实体耗损率以及运输、仓储费用的影响。零售商的订货量与产品实体耗损率和产品品质有关,也受到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费用的影响。综上,在冷链物流流通过程中,除了考虑传统的产品实体耗损率和产品品质等因素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外,运输成本与仓储成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2 采纳物联网技术情况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决策模型

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供应链采纳物联网技术后,流通时间大幅缩短(由t1缩短到t2),流通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产品实体耗损率,使得批发商可以减少产品的供给数量,仍然能够达到零售商所需要的订货量,有效减少了产品损耗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使得零售商可以调整产品的零售价格,用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流通时间缩短,降低了运输与仓储成本,由于批发商与零售商都要承担各自的运输仓储费用,所以理论上二者都应承担一定的技术成本。

假设批发商与零售商各自承担采纳物联网技术成本,可得采纳技术后批发商的批发价格:

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和零售价格:

根据上式可知,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最小成本表达式:

供应链总成本表达式:

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最大收益表达式:

总收益表达式:

本着采纳物联网技术后各级流通主体的收益应不少于技术应用前收益的原则,显然有:

命题1纳物联网技术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总收益增加。物联网采纳成本Cr*=Cr+Ct,当0≤Cr*≤CrT时,CrT=(γ(t2)/γ(t1))1/k-1(φ(t2)/φ(t1))[(α1(t1)+β1(t1)+C0)+φ(t1)(α2(t1)+β2(t1)+L)]-(α1(t2)+β1(t2)+C0)-φ(t2)(α2(t2)+β2(t2)+L)。

证明观察采纳技术前后两阶段的总收益式(16)与式(25),决策条件是,则:Cr*≤(γ(t2)/γ(t1))1/k-1(φ(t2)/φ(t1))[(α1(t1)+β1(t1)+C0)+φ(t1)(α2(t1)+β2(t1)+L)]-(α1(t2)+β1(t2)+C0)-φ(t2)(α2(t2)+β2(t2)+L)。将不等式右侧的式子设为CrT,显然该值是决定冷链物流供应链采纳物联网技术后是否获得更大收益的边界值。

推论1当物联网采纳成本满足0≤Cr*≤CrT时,则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总收益增加;当Cr*>CrT时,物联网采纳成本过高,不宜引进该技术。

命题2冷链物流供应链中,批发商与零售商双方均获利的边界值相同且与供应链整体获利边界值一致。当0≤Cr*≤CrT时,采纳技术后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收益都增加。CrT=(γ(t2)/γ(t1))1/k-1(φ(t2)/φ(t1))[(α1(t1)+β1(t1)+C0)+φ(t1)(α2(t1)+β2(t1)+L)]-(α1(t2))+β1(t2)+C0)-φ(t2)(α2(t2)+β2(t2)+L)。

证明以批发商为例,观察采纳技术前后两阶段的批发商的收益式(14)与式(23),决策条件是,则:Cr*≤(γ(t2)/γ(t1))1/k-1(φ(t2)/φ(t1))[(α1(t1)+β1(t1)+C0)+φ(t1)(α2(t1)+β2(t1)+L)]-(α1(t2)+β1(t2)+C0)-φ(t2)(α2(t2)+β2(t2)+L)。设上式右侧为CrT,发现使批发商、零售商获利的边界值与供应链整体边界值具有一致性。

推论2当物联网采纳成本满足0≤Cr*≤CrT时,则供应链整体与批发商,零售商收益均增加;当Cr*>CrT时,引入技术成本过高,批发商与零售商均不愿支付高昂成本。

综上所述,在冷链物流各级流通主体中,批发商与零售商采取动态的订货、定价机制,能够得到一个双方均获益的物联网采纳成本边界值。即只要物联网采纳成本在这一区间内,无需额外调节,整个供应链都能享受到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利益。

4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决策的比较分析

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批发商与零售商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批发价格,零售价格,订货量,以及批发商与零售商各自愿意承担的技术成本。本文主要分析采纳物联网技术前后,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决策及效益。

命题3当物联网采纳成本满足0≤Cr*≤CrS时,批发商降低批发价格;当Cr*>CrS时,批发商会提高批发价格。CrS=(φ(t2)/φ(t1))(α1(t1)+β1(t1)+C0)+[φ(t2)(α2(t1)+β2(t1)-α2(t2)-β2(t2))/k]-(α1(t2)+β1(t2)+C0)。

证明分析技术采纳前后批发价格式(8)与式(17),假设wD*≤wB*且k/k-1>0,Cr*≤(φ(t2)/φ(t1))(α1(t1)+β1(t1)+C0)+[φ(t2)(α2(t1)+β2(t1)-α2(t2)-β2(t2))/k]-(α1(t2)+β1(t2)+C0)且φ(t2)>φ(t1),α2(t1)+β2(t1)-α2(t2)-β2(t2)>0,上式取值范围具有实际意义,记上式右侧为CrS,同理可得,当Cr*>CrS时,wD*>wB*.

观察CrS的表达式发现,采纳物联网技术后,生鲜农产品实体耗损率的变化越大,表明技术改进所带来的收益越大,批发商所能承担的物联网采纳成本就越高;同时物联网技术使流通时间缩短幅度越大,批发商与零售商花费在运输与仓储上的成本越小,供应链能够承受的物联网采纳成本越大。当物联网采纳成本较低时,批发商愿意承担更多的成本以获取更多的订单,必要时甚至会以降低批发价格的策略来增大订单数量,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但是当物联网采纳成本过高时,批发商可能通过提高批发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成本转移给零售商承担,或者不愿承担高昂成本而拒绝采纳技术。

命题4当物联网采纳成本满足0≤Cr*≤CrR时,零售商降低零售价格;当Cr*>CrR时,零售商提高零售价格,其中:CrR=(φ(t2)/φ(t1))(α1(t1)+β1(t1)+C0)+φ(t2)(α2(t1)+β2(t1)-α2(t2)-β2(t2))-(α1(t2)+β1(t2)+C0)。

命题5当零售商订货量的物联网采纳成本满足0≤Cr*≤CrQ时,零售商会增加对产品的订货量;反之,当Cr*>CrQ时,零售商会减少对产品的订货量。边界值为:CrQ=(γ(t2)/γ(t1))1/k(φ(t2)/φ(t1))[(α1(t1)+β1(t1)+C0)+φ(t1)(α2(t1)+β2(t1)+L)]-(α1(t2)+β1(t2)+C0)-φ(t2)(α2(t2)+β2(t2)+L)。

证明分析技术采纳前后最优订货量式(9)与式(18),有qRB*≤qRD*,可得:Cr*≤(γ(t2)/γ(t1))1/k(φ(t2)/φ(t1))[(α1(t1)+β1(t1)+C0)+φ(t1)(α2(t1)+β2(t1)+L)]-(α1(t2)+β1(t2)+C0)-φ(t2)(α2(t2)+β2(t2)+L)。

由上式观察可知,决定零售商订货数量的物联网采纳成本受生鲜农产品流通耗损率影响,当采纳成本较低时,零售商必然加大订货量,而当采纳成本较高时,受到批发商批发价格调整的影响,零售商可能会选择降低订货量保持一定的收益。成本边界值与产品品质的关系不大,但受到流通时间,运输、仓储成本的影响。

命题6边界值的关系CrQ≤CrT.

证明对比观察,已知k>1,显然有1/(k-1)>1/k,又γ(t2)/γ(t1)>1,CrQ≤CrT得证。

命题7边界值的关系CrS≤CrR.

证明比较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的边界值,因为k>1,可得Mφ(t2)/k<Mφ(t2),M=(α2(t1)+β2(t1)-α2(t2)-β2(t2)),CrS≤CrR得证。

推论3当物联网采纳成本小于等于CrS时,批发商会降低批发价格,期望获取更多的订货量;当采纳成本CrS≤Cr*≤CrR时,批发商会提高批发价格,将一部分采纳成本转移给零售商,但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仍低于采纳技术前;当采纳成本Cr*>CrR时,零售商会提高零售价格,保持收益。

命题8 CrS≤CrR≤CrQ≤CrT.

证明命题6、命题7已经给出了CrS≤CrR,CrQ≤CrT的证法,这里讨论CrR≤CrQ是否成立,化简得:(α2(t1)+β2(t1)-α2(t2)-β2(t2))≤(γ(t2)/γ(t1))1/k(α2(t1)+β2(t1)+L)-(α2(t2)+β2(t2)+L),A/φ(t1)≤(γ(t2)/γ(t1))1/k(A/φ(t1)),(γ(t2)/γ(t1))1/k>1,k>1,即有CrR≤CrQ结论成立。

推论4当物联网采纳成本小于等于CrS时,供应链批发价格降低,零售价格降低,各级流通主体均获利;当采纳成本CrS≤Cr*≤CrR时,供应链批发价格上升,批发商独立承担不了采纳成本,进而由零售商承担一部分成本,零售商因技术采纳获得较大收益,为提高市场需求量,零售商的零售价格扔低于采纳技术前;当采纳成本CrR≤Cr*≤CrQ时,批发商与零售商均提高价格,增加订货量,试图以将采纳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方式,得到最大收益;当采纳成本CrQ≤Cr*≤CrT,批发商与零售商继续提高各自价格,消费者因价格较高减少对产品的需求,供应链订货量减少,但仍能获利。最后,在采纳成本Cr*>CrT时,批发商与零售商收益均减少,技术带来的流通改善无法弥补技术成本,冷链物流主体会放弃该技术。

5 算例分析

借鉴相关文献的算例参数验证本文构建模型与所得命题[21]。

荔枝产品自身成本C0=0.8元/千克,需求规模A=900000,需求弹性k=2,物流运输成本α(t1)=1.4元/千克,其中批发商承担的运输成本α1(t1)=1.0元/千克,零售商承担α2(t1)=0.4元/千克。初始流通中的产品保存比率函数φ(t1)=0.83,产品品质函数γ(t1)=0.8,物流仓储成本β(t1)=1.0元/千克,其中批发商承担的运输成本β1(t1)=0.4元/千克,零售商承担β2(t1)=0.6元/千克。荔枝的品质对运输时间十分敏感,为了提高荔枝的品质与保存比例,需采纳物联网技术,流通企业对每件农产品的加工成本为L=0.2元/千克。

采纳物联网技术后,物流运输成本α(t2)=0.9元/千克,其中批发商承担的运输成本α1(t2)=0.6元/千克,零售商承担的运输成本α2(t2)=0.3元/千克。初始流通中的产品保存比率函数φ(t2)=0.95,产品品质函数γ(t2)=0.9,物流仓储成本β(t2)=0.6元/千克,其中批发商承担的运输成本β1(t2)=0.2元/千克,零售商承担的运输成本β2(t2)=0.4元/千克,物联网采纳成本Cr*=1.001。将以上数据代入本文构建的模型,得出参数关系见表2。

由表2知,当物联网采纳成本Cr*=1.001时,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批发价格下降1.93%,零售价格下降5.52%,订货量上升26.04%,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收益分别上升19.078%和19.077%.结合表1结论知算例中物联网采纳成本Cr*=1.001存在于0≤Cr*≤CrS之中,根据理论模型推算出:影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决策及效率参数的重要边界值分别为CrS=1.0605,CrR=1.2031,CrQ=1.4249,CrT=1.6603符合命题8中边界值的关系CrS≤CrR≤CrQ≤CrT.显然采纳成本Cr*=1.001的确存在于区间[0,CrS],即[0,1.0605]中。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假设其他参数不变,令Cr*∈[0,2],得出图2。纵轴表示各级流通主体的收益变化值,横轴表示物联网技术成本。显然,当物联网采纳成本小于1.6603(CrT)时,冷链物流各级流通主体收益增加,收益变化是正值。随着采纳成本的增长,批发商、零售商与供应链整体收益增加趋势下降,直到采纳成本大于边界值1.6603时,供应链各方收益均减少,收益变化值变为负值,供应链各级流通主体会放弃采纳物联网技术。

在采纳技术的前提下,Cr*∈[0,1.6603],从图3可以看出前后两阶段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变化情况,当采纳成本小于1.0605(CrS)时,技术使用后的批发、零售价格均低于技术使用前的价格;当采纳成本Cr*∈[1.0605,1.2031]时,技术使用后的批发价格高于技术使用前的价格,但零售价格仍低于技术使用前的价格,批发商将部分技术成本转移给零售商;当采纳成本大于1.2031时,技术使用后的批发、零售价格均高于技术使用前的价格。另外,从图4得出Cr*=1.4249是采纳物联网技术后订货量由增加变为减少的关键值,并且当Cr*<1.4249时,订货量的增加速度是递减的,当Cr*1.4249时,订货量的减少速度是先慢后快,货量减少幅度随技术成本的增大而增大。

可以进一步讨论技术采纳前后供应链各方的成本变化情况,同时推测供应链所需支付的运输成本与仓储成本的变化,见表3。显然,当物联网采纳成本Cr*=1.001时,冷链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成本下降18.97%,仓储成本下降24.37%,批发商成本上升30.19%,零售商的成本上升10.21%,由此可以看出,采纳物联网技术带来的运输、仓储成本的减少对批发商、零售商成本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构造物联网技术采纳前后两阶段的成本收益模型,重点分析了冷链物流供应链中流通时间的缩短对产品保存比率,产品品质,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的影响,为冷链企业投资物联网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假设物联网采纳成本由批发商与零售商分别承担,供应链各级主体承担的物联网采纳成本大小由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及最优订货量等变量动态决定。本文重点对比了技术采纳前后各级流通主体的收益、批发价格、零售价格与订货量,由此得出与冷链企业决策密切相关的关键边界值CrS,CrR,CrQ,CrT,并通过算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批发商、零售商与供应链整体获利的边界值相同,物联网采纳成本小于边界值CrT时,各级流通主体均获利。这一结论与以往文献中阐述的流通过程中批发商、零售商分别接受不同的物联网采纳成本边界值有明显差别,这是由于以往文献中多假设物联网采纳前后批发商的批发价格恒定不变,令其完全承担技术相关成本;而本文则是由动态变量决定,研究物联网采纳前后变化的批发价格,进而得出供应链各级主体均获利的成本边界值。

(2)采纳物联网技术后,零售商的收益增加值大于批发商的收益增加值,零售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批发价格的上升幅度。当采纳成本小于CrS时,采纳技术后的批发、零售价格均低于采纳技术前,即物联网采纳成本较低时,批发商选择独自承担技术成本,以低价赢得更多的订单。而采纳成本Cr*∈[CrS,CrR]时,批发商则将部分物联网采纳成本转移给零售商。批发商的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物联网采纳成本对供应链企业战略计划布置的重要性。物联网采纳对生鲜农产品产品保存比率函数改进越明显,供应链主体能够承受的采纳成本就越高。

(3)供应链中决定订货数量的物联网采纳成本与产品品质关系不大,但受到流通时间,运输与仓储成本的影响。物联网采纳成本越低,对订货量影响越大,采纳成本小于边界值CrQ时,采纳技术后的最优订货量明显高于采纳技术前。供应链企业在面对较为高昂的物联网采纳成本,应加强运输、仓储过程中的管理,合理降低物联网采纳成本,提高订货量,以取得最大收益。

在未来研究中还可以考虑加入各种约定契约的三级供应链成本收益分摊情况;或考虑带有分销商的三级供应链各级主体的成本收益情况,观察采纳物联网技术前后供应链主要参数的变化,推知更为复杂的决策策略;另外,讨论由于物联网技术采纳引起农产品品质变化,从而引入折扣策略控制零售价格,构建灵活精确的补货、订货模型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效率明显提升,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增加运营成本,所以各级流通主体需要根据成本收益情况来进行物联网采纳的决策。考虑物联网采纳前后两阶段,供应链上下游所需承担的各项成本与收益情况,着重分析物联网采纳对上下游批发价格,零售价格与订货量决策的影响,得出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收益决策密切相关的重要边界值,进而发现:批发商、零售商与供应链整体获利的边界值相同;采纳物联网技术后,零售价格与零售商的收益增加值大于批发商的收益增加值,零售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批发价格的上升幅度;供应链中订货量的成本边界值与农产品品质关系不大,但受到流通时间、运输与仓储成本的影响,物联网技术成本越低,对订货量影响越大。最后用算例分析说明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本文为生鲜农产品冷链企业投资物联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一篇:呼吸机质量管理系统下一篇:资源化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