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2024-05-06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篇1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 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 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 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 “口头表达不清楚, 书面表达空话连篇, 语句不通顺, 错别字满篇,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 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 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 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 教师的漠然, 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 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以致越学越差, 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

这部分“语文学困生”, 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 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 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 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 语文成绩相差不大, 久而久之, 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 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

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 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 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

3. 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 “读死书、死读书”, 成绩进步不大, 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 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 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 再结合大量的事例, 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 家庭因素。

据统计, 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 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 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 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 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 所以, 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 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 社会因素。

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 因此, 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 在他们看来, 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 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 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 学校因素。

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 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 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 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 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 严禁学生读课外书, 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 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 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 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 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 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 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 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 “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 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 他们拒绝教育, 自我封闭, 上课睡觉, 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 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为此,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 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 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 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 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 他们自尊心强, 渴望被重视, 渴望被认可, 更渴望成功,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 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乐学点,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 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注重创设情境, 关注人文情感, 重视语感, 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 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相信只要找准原因, 因材施教, 长期坚持, 充分调动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均衡发展。

摘要:农村语文教学中学困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 但是对整个班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制约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 加强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辅导,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困生,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学困生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2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口头表达不清楚,书面表达空话连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满篇,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漠然,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这部分“语文学困生”,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语文成绩相差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

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3.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读死书、死读书”,成绩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家庭因素。

据统计,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所以,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社会因素。

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因此,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学校因素。

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4.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他们拒绝教育,自我封闭,上课睡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自尊心强,渴望被重视,渴望被认可,更渴望成功。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活乐学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人文情感,重视语感,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四、结语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困生 成因 对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既强调统一性,更强调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地更好地发展。“如何转化好学困生”一直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应该如何进行有效转化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探究农村“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寻找有效解决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口头表达不清楚,书面表达空话连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满篇,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漠然,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

这部分“语文学困生”,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语文成绩相差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

3.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读死书、死读书”,成绩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家庭因素。据统计,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所以,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社会因素。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因此,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学校因素。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他们拒绝教育,自我封闭,上课睡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自尊心强,渴望被重视,渴望被认可,更渴望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乐学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人文情感,重视语感,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相信只要找准原因,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充分调动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570)“农村学困生成因与心理转化策略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篇4

关键词:学困生,自信心,学习兴趣

“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之中,由于家庭教育原因、学生本身因素、教师的偏见所引起的学习效率低下,在班级中容易被轻视的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简单来说,就是智力正常、学习却屡遭遇失败的学生。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再加上语文学科所覆盖知识面比较多,学生难以记忆与理解,这也造成了很多语文学困生的存在。为此,本文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和深入了解语文学困生是转化工作的前提。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凡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讽里有爱迪生。”语文学困生他们只是和别人在学习语文方面暂时有距离,但并不代表其他方面比别人矮一截,并不代表他们一成不变,他们都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将来他们都要走上社会每一个需要的岗位,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语文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困生。

(二)深入了解语文学困生

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与家庭教育、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密切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家访、找学生了解情况、和学困生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只有摸清语文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根本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做到药到病除。了解语文学困生,为他们建立学习档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档案里面记录着学困生的性格特点、家庭基本情况、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学困的原因、教育策略等内容,这样以便于教师有计划地开展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研究工作。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位让我一直难忘的语文学困生,上课时他经常插嘴打断老师的话,而且要引起全同学关注他时他才肯罢休,但是,如果你让他回答问题他又说不出来,刚开始时我非常讨厌他,认为他就是和老师作对,在想向家长“告状”的家访中,令我大吃一惊,这位学困生四岁时爸爸因为患上癌症去世了,妈妈承受不了家庭的沉重负担选择了改嫁,他只能和奶奶一个人生活,这样的遭遇让他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从那以后我开始理解他了,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反而给了他更多的爱。

二、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受到教师、父母、同伴的指责和嘲笑从而使得他们非常缺乏自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也认为自己是个笨小孩,要想将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可以从三方面下手:

(一)用同类名人成长故事鼓励他们

教师应积极关心学困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困生学会战胜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开展自信心教育,如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7岁时才能第一次说完一个完整的句子;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太笨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学校劝退了;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经常逃学,童话家安徒生、画家达·芬奇等名人小时候都曾遇到过学习障碍,但他们经过努力,最后都成了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

(二)为语文学困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学困生都有他们自身的长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一闪光点并让其得到展示和放大。我们可以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设一个特长展示栏,把学困生的特长通过文字和图片向全班展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困生让他们把自己的特长在班上或家长会上展示,同时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肯定他们,如:“你不比别人差”“你比上次进步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跌倒了,再爬起来”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大胆重用学困生,如:热爱劳动的可以任命为劳动委员,写字和绘画好的可以安排他们负责出黑板报,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可以任命为体育委员,在同学当中有号召力的让他协助老师管理纪律……总而言之就是让每一位学困生的特长得到发挥,让每一位学困生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面对学困生应倾注更多的爱,把回答问题机会、批作业机会、个别辅导机会、安排座位机会等优先考虑学困生,如果教师真正将自己的爱心交给学困生,学困生也会把教师当作亲人,朋友,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培养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转化工作的良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识字量少、表达能力弱、抽象思维简单,注意力不集中等特征就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表演、朗诵的教学环节,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适当降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如果教师对学困生的要求与优秀生“一视同仁”,学困生就会感到目标高不可攀,只能望而却步,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让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得到桃子的学习目标,学困生才会有兴趣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让优秀生会背会默写的古诗,对学困生只要求他会背。

3.查漏补缺,扶学困生一把。很多语文学困生不是不想学而是无法学,因为他们识字量少,基础差,很多情况下他们无法阅读课文,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地为学困生查漏补缺,扶学生一把,学生才会迈出独立行走的第一步。

4.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语文学困生写作提供真实、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和表达的重要体现,多开展课外活动,如:艺术节、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拔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让学困生积累写作素材和提高写作兴趣。

四、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转化工作的根本。

1.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学困生的存在,除了自身懒惰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掌握了方法就会提高效率,就会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让学生尝试和归纳学习方法,如:快速记忆法、总结归纳法、分析推理法、生字拼读法以及工具书使用方法等。在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培育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多向度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对人才提出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詹天佑想到回国修建铁路的多种原因?”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思考,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有助于发散性思维之培养。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决定着性格,性格决定着命运。由此可见一个人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学困生应通过各种要求、各种鼓励、各方面的监督让其形成认真书写、认真倾听、勤做笔记、课前预习、喜欢阅读、有错必纠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养成的,他贵在坚持。

五、家校合作是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保障。

有些农村学生家长各方面素质不高,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家长只顾打工挣钱,让许多农村儿童成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是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应定期通过家访、电话或微信的形成与家长常沟通,让其明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也是终身老师,同时将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反馈,争取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

学困生转化工作成功与否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在激励教师工作机制方面应将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目标体现出来,让每一位教师不舍得放弃每一位学困生,同时,学校还应组织家长学校发挥社会教育功效,通过优秀家长代表去更新其他家长的育人理念,去学习育人方法,去共同监管学生的校外表现。

参考文献

[1]吴樱花.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白红梅.新课标下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语文能力的探索与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措施 篇5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在语文学科上的差距逐渐扩大,出现了一批智力正常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困难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科学策略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深思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情感交流

在班上,“学困生”常常被别人瞧不起,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自卑感。对这些学生,首先要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的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那些心理脆弱的语文“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关爱。教师必须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我在上课时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一见“闪光点”就及时表扬,及时鼓励,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他们即使是错了,也要在肯定、鼓励其积极性的基础上,恳切地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诱,决不会把那些忽隐忽现的自信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2、课堂监督

课堂上,我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体验到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课外辅导 大多数学生中午不回家吃饭,我就利用午休时间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找个别学困生谈心,了解他们当天的课堂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并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

4、优生帮助

发挥优生的优势,利用“一帮一”的形式,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帮助学困生。经常向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小窍门等。与此同时,教育优生不要表现出自己学习上的优越感,以免使差生产生反感情绪或自尊心受到伤害。

5、因势利导

一些语文学困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爱好,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找一些积极向上的、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的课外书籍,让他们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趁此机会要求他们写写读后感、人物评价、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意识到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了语文学科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很重要。

6、多奖少罚

灵活采用奖惩机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促使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让学困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被别人肯定的快乐。

7、共同关注

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波动情况。使学生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孩子能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更好地促进其转化。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大实践力度,把对策集中到“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与教师教的关系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继续进行探索,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措施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篇6

一、从心理层面入手树立学习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维普?赞姆斯曾这样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赏识。”为此,笔者在工作中主动接近学困生,用积极的心态、真诚的微笑去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对他们进行语文学习的心理疏导,分析他们学习语文的状况,找出原因,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1.多谈心,多亲近,用好情感打开学生心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和自尊心,也渴望进步。但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成绩差,作为老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击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性格较为内向,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和孤僻的性格,笔者就主动关怀,找他们谈心,找他们的父母谈心聊天,向他们谈现在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他们孩子的学习状况,取得他们的有力支持。同时利用家访一边谈心,沟通情感,一边进行语文辅导,一举两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坚信,情感是开启任何大门的万能钥匙,也只有心门打开,才会使工作做得顺手顺心。

2.多宽容,多鼓励,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语文学习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和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循序渐进,切忌急功冒进,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的语言;切忌向家长或者班主任告状,而应该多宽容,勤勉励,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从学科特点入手采取合适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大量的反复的模仿、训练运用,这就是语文的特点

1.激发学习主动性,水到渠自成。为切实减少学困生数量,我采取了分层教学法,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抽出班级的学困生进行定点定时补课,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及时帮其找到学习上的盲点,给予纠正。每次分层教学,笔者都安排当堂检测,防止学生滥竽充数。一个学期下来,语文学科掉队的学生明显减少,班级两极分化的情况得到有效扭转。

同时,鉴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难度较大。为了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认真专研教材,注意在实践中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为了延长学困生上课专注的时间,笔者常常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节。比如:

(1)角色激趣法。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最容易进入角色,又能毫无顾忌地使用语言。笔者在课堂上经常根据课文内容,让尖子生或中等生扮演语句较多、感情复杂的角色,让学困生扮演简单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利用讲台作为舞台。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使优等生更加优秀,使中等生争取优秀,学困生也得到自笔者展示的机会。在看戏般的笑声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

(2)表扬激励法。有专家指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每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原有的兴趣,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更需要这种鼓励和肯定,每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笔者就会大加表扬。

2.重视习惯养成,点石巧成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困生课堂上不知老师所云,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认真,甚至抄袭他人作业。仔细分析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不得法,其中包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治本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和习惯的养成。

(1)巧用复习强效果。复习重在及时。这是由艾宾浩斯“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让三个组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学生平均需重复四次,第二组学生平均需重复六次,而第三组学生需重复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一长重复记忆的次数越多,反之次数越少。因而学困生的作业应该面对面地纠错、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2)巧借错题减失误。学困生在做练习或考试中经常会做错题,笔者试着将他们的错题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发现他们错的大多数是同一个知识点,或者说同一个知识点会重复犯错,只是题型有所变化,所以,要求他们将自己的作业、练习、考试错题搜集成册汇编成错题集,保留错误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自己找理由分析,见血见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大大减少错误率,学生考试的信心也就随之增强了。

农村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篇7

一、排除戒备心理, 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学困生对英语已失去信心, 作为教师要主动接近他们, 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对他们进行英语学习心理疏导, 主要通过以下两个环节。

1、帮助学困生做好预习工作

大多数学困生是“笨鸟慢飞”, 甚至是“笨鸟不飞”。教师就只好带着他们先飞, 利用辅导课帮助他们预习新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写规律、正确发音、熟悉词性及词义、试读课文等, 和他们一起学习, 实际上是交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

对学困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 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 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天早自习, 他们来到我的办公室朗读, 背诵学过的句型、短语。帮助他们归纳重点难点。及时检查, 及时反馈, 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二、创设交际情境, 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实际活动中, 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 但我们有能力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小环境。教师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扮演角色形象、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尤其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克服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 尽可能的多为他们提供交际机会。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 组织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初步语感, 增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三、科学的利用评价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 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 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 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 同时唤起了更高水平的需要。

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地评价方法, 尽量将难易适中的问题问他们, 说有把握的词或句。回答正确时教师要面带笑容地说:“Very good”、“You are great”、“Excellent”等给予肯定。总之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少批评, 多肯定、少否定, 使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复杂而艰巨。教师要有恒心, 贵在坚持。使学生不再对英语望而却步, 从而使他们乐于学英语, 勤于学英语, 逐步提高英语成绩。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学困生较多, 通过对学困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利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等策略转化学困生的学习, 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篇8

一、农村学校语文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笔者学校属于农村寄宿学校, 学生额基本保持在1300名左右。近几年来, 语文各阶段检测的成绩极其不理想:优秀率几乎为零, 良好率只有5%左右, 及格率平均在30%左右, 而低分率几乎达到了30%, 有时有些班级甚至接近40%, 情况十分严峻。这两年笔者通过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 与学生接触沟通, 了解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基本现状:他们对教科书上的课文不感兴趣, 懒开口, 怕动笔。上课不是睡觉, 就是看课外书, 或说话捣蛋。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学生缺乏家庭学习氛围的熏陶,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缺少健康的书籍, 看的课外书几乎都是恐怖小说, 或是内容颓废的校园流行小说。再加上学习科目的增多, 知识漏洞的增大, 导致越来越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普遍都好动多事, 自控能力差, 作业常出现抄袭、拖拉、缺漏、不交等现象。总之, 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令人担忧。

二、造成语文学困生的各种成因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前进, 短短几年,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由城郊变成市新区与旧区交错的中心, 学困生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 形成的原因也越来越复杂。通过调查总结, 主要原因大约有这几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增多, 造成家庭教育严重的缺失,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1]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由老人照顾, 或者托付亲戚看管, 有的干脆就是小哥看小妹。这样亲子缺乏沟通交流, 疏于管束, 孩子容易产生感情饥渴, 从而性格孤僻、偏激, 害怕集体生活, 学习情绪很低。二是家庭教育不当。通过调查,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困生很少是在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务农和无业者、经商者居多。他们的父母普遍很年轻, 很多是初中毕业, 也曾经是学困生。他们对子女不是过分溺爱, 就是自顾不暇而放任自流, 有的是恨铁不成钢, 教育方式简单而粗暴。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行为习惯不良, 进取意识不强。三是新城区增设的学校条件好, 很多家长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这样留下来的学生中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低的比例明显增大。四是外来生增多。这些外来生有些是外来务工者的孩子;有的是其在乡下条件不好, 托亲戚熟人进来的;还有部分是在周边学校混不下去后为换环境而来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生源结构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导致笔者学校学困生快速增多。五是学生本身的直接因素, 如基础知识的缺漏、学习方法的不当、自身能力的不足、学习经历的失败等。

三、改进教育教学策略, 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

笔者与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与分析, 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针对学校实际的情况, 制定了一套教育教学策略, 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加强家校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教育很重要。为此, 课题组成员首先想到充分利用“校讯通”这个工作平台, 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每周给家长发送二三条信息, 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情况, 提供一点家庭教育建议。给家长印发“关于初中生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及对策”方面的资料, 让家长不断学习, 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 多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为孩子上一节社会体验课, 让孩子体会到知识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享受获得尊重的满足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 笔者认为, 抓住学困生的需求点走进他们心灵很重要。[2]例如, 家庭困难的学困生最缺乏的是自信, 他们的需求点是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尊重。笔者就适时抓住他们的需求点, 在班级中创设团结互重的氛围, 教育大家生活上不要铺张浪费, 常常开展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 给学生讲伟人、名人朴素生活的故事, 有意地在班级中肯定这类学困生的简朴, 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主动与他们交好, 用友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的心灵, 给他们以人格的尊重,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了得到更多的尊重, 他们就会改变学习态度。这就需要教育者用动态的眼光来了解学困生, 及时肯定学困生的长处,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让他们时时感受到被尊重的美好。

3. 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困生的动态, 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是必须的。[3]档案材料以班级为单位, 详细记载学困生的思想品行、语文学习情况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而且要把充实档案内容过程当作语文教学过程来看待。首先档案内容除了教师、家长的记录, 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让他们见证自己的成长, 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家长的记录重在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进步, 给他们以信心。每逢周末, 用点时间让学生通过评、思来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评”就是小组评议, 看每周哪些做得好, 有哪些不足, 自己做好笔记。“思”就是在“评”之后给自己写个反思小总结。语文学困生最怕写文章, 但是由于有了前面小组的评议记录做底气, 写起来难度降低了, 心里更乐意。此外教师还要适时给予帮助, 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绪。这样坚持下来, 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 语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学困程度慢慢降下来了。

4. 改变教学观, 改善教学方式, 转化学习态度

笔者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一听二读三写, 这种长期不变的模式, 加上青春期的思想波动, 他们已经厌倦。以前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也基本保持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学得被动, 渐渐把老师满怀激情的讲解当成“摇篮曲”, 学困生也就出现得越来越多。因此要转化语文学困生, 还必须改变教学观, 改善教学方式。

(1) 教师要“偏心眼”。受升学质量的影响, 以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偏心眼”的习惯, 只不过是偏向优生而已, 但是随着学困生的比例增多, 学习氛围的淡薄, 学优生往往也受环境的影响, 教师的偏心反倒成了学优生的压力。对此笔者将“心”偏向了学困生:课前预习注意指导, 尽量让他们能跟其他同学“齐步走”。课内多关注, 设计多一些难度低的问题, 对他们多提问, 多鼓励, 使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得到更多欣赏的目光。课后作业多留心, 多辅导。作业本上多些激励性、肯定性的评价语言。心心相通, 学生感受到你的“偏心”, 他的心也会偏向你。[4]

(2) 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改变语文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5]所以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多创设思维能力空间, 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鼓励多种表达方式, 彰显学生多向思维;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立合理的探究小组, 自主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 进行合作学习、想象与创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成为学习的主角, 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始终处于主动参与, 积极活动, 乐想、想说、敢说的状态, 得到创造的灵感。

(3) 学习形式要多样化。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 过去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堂基本上还是限于教室里的一张嘴巴加一支粉笔的模式。虽然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有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名著引读等语文活动, 但是基本不举行。教师大多针对考试的特点设计几道题让学生做一做, 省时省事。学困生不喜欢这些枯燥的文字题:讨厌者交白卷, 怕老师者就在题目上胡乱写两句。面对这残酷的局面, 语文科组研究决定: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改变语文的课堂形式, 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 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6]这两年来, 笔者与同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活动: (1) 板报阵地。每个月出一次专题班报、一次年级校报, 并进行评比奖励。还要求班报的出版工作要分小组来完成,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 举行语文游园活动。活动以班级或年级为阵地, 统一策划内容, 统一时间举行, 为校园营造浓重的语文学习氛围。活动内容也多为成语填空接龙、猜谜语等, 学生比较熟悉, 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 恰恰是这一点才吸引了更多学困生的参与。这时候他们往往为了一个成语、一个谜语而争论不休, 或查工具书求证, 或追问老师要答案。语文知识就这样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 (3) 经典演讲。中华传统经典、文学典籍, 记载了无数前贤先哲的嘉言懿行, 记录了众多平民百姓的奇闻趣事, 历来让后人所喜爱。对此学校要求每个班, 每天晚自习前5分钟必须进行经典故事 (主要是三国故事、神话故事、史记故事、民间故事等) 演讲。故事由轮到的学生提供并讲给全班同学听, 读与听都有心得体会。活动记录在案, 每周将记录收集归档, 形成制度化。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置身于浩瀚瑰丽的中华经典故事中,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4) 佳句共赏。这是全校性的语文、德育活动。每周接受任务的班级根据学校给出的主题找出相应的名人佳句, 联系实际展开赏析论述写成文章, 由代表在升旗仪式上演讲, 之后张挂在显眼的地方供大家欣赏。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得十分相似。”笔者所在学校就是这样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如今转化语文学困生策略初见成效, 2013年度的各阶段语文水平检测情况大有改观。

四、结束语

转化语文学困生是一个难题, 笔者所在学校从加强家校沟通、转变家长教育观、改变教育观、改善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这是远远不足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语文学困生的成因错综复杂, 教育对策也就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更准确地把握转化语文学困生工作的重点, 寻找更佳的突破口, 提高转化的效率。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文章就农村初中生的教育问题, 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各种成因和如何改善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困生,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献林, 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朱新平, 赵立东.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

[3]鞠文灿, 陈善卿.差生教育启示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陆水.广西农村留守初中生教育问题调查研究——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5]钟海青.班主任工作常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篇9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并不只是因为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由于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学困生,其形成的外界原因主要是农村的教学环境落后于城市,学校没有太多的高科技产品服务于教学工作,比如城里学校每一间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但农村小学很少有。而学生父母也没有在课下为孩子们请家教、报辅导班,所以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只能靠学校老师。当然,外界环境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自身也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学生都是学困生,他们之中也有学习成绩很好的。同样的老师所教,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还是因为某些孩子自己不够努力。由于太多的综合因素,导致了农村学困生的形成。

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农村学困生的现象,作为老师,就需要针对这种现状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学生“脱困”,进行转化工作,培养他们都成为好学生。

(一)关爱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困生并不比好学生差,他们只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于别人, 不能由此判定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低。作为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不能偏爱于好学生,而忽略了学困生的心理感受。他们本来就因为成绩不太好而比较自卑,老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注重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毕竟学习靠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 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更需要在课下自己多努力。当学生取得进步后,老师要给予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飞得更高。

(二)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孩子成才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优劣方面不一样,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记忆,有的学生比较善于做题,有人理解力强,有人逻辑思维能力好,各有千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就需要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一个好老师, 肯定了解他的每个学生,知道他的性格,熟悉他的品性,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他们的培养方案。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农村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进行研究、探讨,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其采取具体措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对他们进行转化,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好学生。小学语文就是基础,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等都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是孩子们必须要学好的一门课。老师的努力,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让他们也可以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摘要:与城里学生相比,很多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要薄弱得多,出现了农村学困生的现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这一科上。小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基础打不牢固,直接就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学生而言,这就是一项致命的打击。因此,对这些农村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进行探讨,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

农村学困生语文教学 篇10

一、学困生的现状及特征

(一) 概念、定理理解不透。

这部分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概念、公式、定理, 不能分清概念的体系, 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不起联系。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 哪个概念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性质, 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当需要应用这些知识来作图、计算或证明时, 就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了。

(二) 学生自学能力差。

学习时不能抓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 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 还有哪些没有掌握, 似是而非, 同时也提不出问题, 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 阅读速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 学习很被动, 没有学习自觉性。

(三)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表现在学习有困难, 看书不懂, 答题不会, 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 怕数学, 烦数学。越不想学, 成绩就越差, 越差就越不想学, 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涂改分数, 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四) 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求甚解。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马虎应付, 知难而退, 或者抄袭了事, 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 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 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 解题过程也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 或生搬硬套, 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五) 参与意识不强。

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 但对通过观察、推导, 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 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 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 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二、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附近初中的学生抽样调查表明, 200名被调查学生中,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 其中有直接兴趣的33人, 占16.5%;有间接兴趣的51人, 占25.5%;原来不感兴趣, 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18人, 占9%。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 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 占10%, 原来有兴趣, 后来兴趣减退的78人, 占39%。调查中还发现,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和“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是学困生产生的外在环境因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 升学考试竞争激烈, 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 教学观念陈旧,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 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教学方法单一, 学困生缺乏爱心, 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在农村初中,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化, 有的只是小学文化。他们的素质不是很高, 容易受“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 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 这样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习消极对待, 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 小学学习打下的基础不够坚实, 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下降。

三、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一) 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指导, 解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学困生通过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后, 大都能认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大都能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 然后真正地努力那么一阵子。然而由于过去学习上欠下的帐太多, 一时半刻还收不到太大的成效, 通过考试感觉好象自己的成绩没有长进, 甚至从分数看还有所下降。这时, 部分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天生是“学困生的料”, 不可能会有所作为的, 有的学困生甚至产生比这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以后就更是破罐子破摔, 那时要想再转化他, 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因此, 对学困生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后,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观察, 看到有进步, 加以表扬;看到学困生遇到困难, 多加帮助、鼓励, 加强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咨询, 指导合适的学习方法, 解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二) 深入了解, 对症下药, 全面提高数学学困生成绩。

要转化学困生, 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 解除他们的疙瘩, 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耐心辅导, 一步一个脚印, 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 认真把好考试关, 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上一篇:城市卫生下一篇:改革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