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教学化学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作为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课堂的引入、生产生活实际、化学实验等方面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要赏识学困生,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困生教学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困生教学化学教学论文 篇1:

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学科由于学生到初三才开始接触,而且里面都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很抽象的知识,所以学生学起来不感兴趣,产生了一部分化学学习的学困生,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的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一、利用实物和动手操作,积累化学表象

对一些常见的药品,我反复提供实物,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识它们的色、态,甚至是物质状态上的细微差别。例如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胆矾(蓝色晶体)等等,需要记忆的药品颜色状态很多。我并不强调这些物质的颜色并要求他们记住,这样会引起学困生对记忆的潜意识抵触或失去记下来的信心。我只是在尽可能多的时候展示样品,并在看似“无意地”挡住标签的情况下问学生“这是什么”,或是让他们取来某某药品。学生从十几个没有贴标签的试剂瓶中一眼发现老师指定其取来的碱式碳酸铜时,已经在潜意识里深深体会到这种物质的颜色竟是那样与众不同。大量表象的、直观的实物和动手操作,实际上是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将抽象的化学名词、操作注意事项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实物形象,使其直接从直观表象入手思考问题。而且,在不经意中,以暗示的形式教给他们知识,此时大脑处于松弛状态,潜意识支配着学生的无意注意,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

二、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直接迅速的方式寻找可能、接近的答案

在一些常规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中,我摒弃了严密、有逻辑性的思维过程,尽管这些思维过程可能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一类题目一般较困难,需要大量缜密的逻辑思维作铺垫,而这恰好是学困生所缺少的。我将这类问题常出现的情况作为表象知识积累给学生做好铺垫,在实际的作题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抓住学生的一闪之念,及时验证。比如推断题,可以直接从题目的叙述中找到他们熟悉的物质:蓝色的溶液往往是硫酸铜溶液;黑色粉末变红色往往指的是氧化铜;最轻的气体一定是氢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多半是二氧化碳等。这些都是常规的猜测。也有更大胆的,比如常见的液体,看看是否是水;能与多种物质产生沉淀,没准是氢氧化钡等。这些猜测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道理了,一多半是在碰运气。可是,这一过程激发了学困生的极大兴趣,竟然也使他们对这部分从来都是空白的题目写上几笔,而且还能部分触及正确答案。

计算题中,我鼓励他们跳步,把一些繁杂的步骤跳过去,抓一些主要矛盾。对于实验题,我则根据经常出现的一些类型,给他们一些感觉,让他们在初懂题意的情况下直接填出诸如实验结果偏大还是偏小、装置如何连接一类的题,虽然答案不一定正确,我仍然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歪理”猜测答案。

我并不认为这样做是离谱或锻炼他们的应试能力,对逻辑思维欠缺、基础知识有明显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往往靠的是直觉。事实上,有些问题不能靠逻辑思维分析出来,直觉却往往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挖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效甚微,倒不如锻炼他们的直觉思维更有意义。

三、贴近生活实际,尽量使题目的难度趋于思维过程,而不是趋于所需的铺垫知识

学困生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后天的知识积累很不够,尤其是抽象思维的知识积累。在化学题目中,我尽量避免那些需要繁杂计算、巧妙设题和专业的特定解题方法的训练。这些对大多数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头疼的问题。我尽量引入铺垫知识单一、思维形象、在思维过程上增设难度的题目。例如下题:

例: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别为:A.10%的NaOH溶液;B.5%的H2SO4溶液;C.5%的紫色石蕊试液。试设计《“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填序号,下同)画上花,再蘸画上叶,将白纸挂上墙,用向纸上喷洒即可。

这题目所需知识只是石蕊遇酸、遇碱的变色问题。知识铺垫单一,只要学生当堂注意听讲,就可以获得所有的背景知识,而不需要前面较长一段时间的知识铺垫。题目的思维难度限制在如何理解“绿叶”“红花”的含义,如何将化学知识与这一趣味情景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后天抽象知识的积累,给学生的想象减少了障碍,可以说在这种条件下,学困生是与成绩优秀学生在基本同步的起跑线上共同进行思维训练。事实证明,在运用知识能力的方面,学习困难生与成绩优秀学生是基本同步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第二中学

作者:李春柳

学困生教学化学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作为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课堂的引入、生产生活实际、化学实验等方面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要赏识学困生,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扬长避短。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学困生 学习兴趣 培养

学困生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能否转化,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根据成功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非智力因素是学困生大量存在和难以转化的主要原因。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歌唱家定调,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导课也一样讲求的就是“一锤定音”,像磁石一样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自然就顺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需要精彩的导课来吸引他们的听课。例如:在讲授《物质的量》这节课时,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生涩、抽象的。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呢?老师就先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脑海里有了化整为零的概念;接着提问:“家里吃的米是一粒粒的,那么你们买的时候是否是一粒粒买的呢?”同学回答:“是一袋袋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化零为整。化学反应是在微观中进行的,而我们的需求又是宏观的,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经过这样的导课,就阐明了物质的量的本质,让他们感到生动、形象、易懂。又如在讲《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蛋白质”一节课时,我就先投放“大头娃娃”事件中相关的图片,大多学生都在认真观看,有的还表现出吃惊、愤怒,有的学困生看后在笑。接着,我就把加入部分“三聚氰胺”的液态奶包括核桃牛奶、早餐奶以及一些奶制品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再次展现给学生时,我发现部分学困生的表情发生了变化。这样,在以后的整节课教学中,学生就会跟着老师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实生活及生产中可以说化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自觉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在讲“酸碱中和滴定”时,由于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当然也就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听课了。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中所含的碘是人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人体内共含碘15mg—20mg,人体缺乏碘可导致一系列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因此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呢?我们只有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测量。酸碱中和滴定就是其中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醋,其化学名字叫乙酸,分子式为CH COOH。醋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有很多用途:1.在烹调蔬菜时,放点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被破坏)。2.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3.患有低酸性胃病(胃酸分泌过少,如萎缩性胃炎)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等等。经过这样讲解,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起来空洞无味,他们会觉得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太多太多了,就会使他们“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更能让学困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同样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现象直观、鲜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学困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对任何事都想亲身体验一下,因此,实验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实验,例如,把讲氯气时,让学生探究氯水的成份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积极很高,无能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积极参与,大胆去做实验。又如学生学完“盐类水解”后,通过发放pH试纸让他们带回家去亲自测定家中常用的液体及日常饮用的饮料的酸碱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认识到书本知识的学有所用,而且还体验到了自己尝试实验得到结论的成就感,更能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决心,也让学困生认识到了知识只要学是能学好的,事情只要做也是能做成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化学物质的用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走进生活,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用途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这些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我就让学生在家把硬的猕猴桃与熟了的苹果放在一起和单独存放硬的猕猴桃相比,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我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困生也能顺利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扬长避短,擅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学困生学习有困难,但不是什么都有困难,什么都落后。学困生往往会有一方面的特长,例如:绘画、体育、音乐、计算机操作等等。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这段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之重大。就更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个都不能放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充满青春,充满活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不算太难。难也要做,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学困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会在某一个时间或某是一个学科中取得成绩,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要不断鼓励他们,放大学困生的亮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氛围。学困生在这样的环境的激励、影响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目标,当然也不会主动地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同时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主动的帮助他们。要把帮助学困生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要让学习好的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的学习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知识的巩固的道理,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把学习好的和学困生交叉分组),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也这样分组,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可以带动学困生共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另外学困生他们完成作业也十分困难,但还要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于是他们会采取照抄的办法来应付作业,对待学困生照抄作业的现象,不能一律严厉禁止,严肃地呵斥和批评,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要让学困生明白照抄的不应该是他人的解题的步骤和结果,而是要照抄别人的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然后让学困生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以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学困生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学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无论是哪类学困生,都需要教师的深切关爱和真诚的赏识。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无私地向学困生播撒关爱的阳光,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他们就会成为学习上的阳光少年。我们心中要有学因生,但是绝不能将他们看成是永久的学困生。人是需要赏识的,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欢乐的学困生更需要赏识。爱是教育的真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有可能改变这个学困生一生的前途和命运。总而言之,老师要赏识学生,在老师眼中,学生应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各有特点,相信学困生能行,引导学困生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从而摆脱困难,走向成功。教师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课标下的学习理念,提高学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化学室编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册

[2] 林能项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5)总第309期■

作者:潘振鸽

学困生教学化学教学论文 篇3:

浅议化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摘 要:分析学困生的表现,从情感因素和增强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角度浅谈通过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榜样竞争、积极归因等教学措施转化化学学困生。

关键词:化学;学困生;策略

笔者所指的学困生是指受主观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监控能力弱,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里,遇到学习障碍,不善于将问题具体化;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意识和方著。

一、积极的教学态度促进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使学困生面对学习时消极、懒散。面对放弃学生的老师,学生也会更加力不从心。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然而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积极乐观的教师。所以作为教师,面对学困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放弃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信心,时刻精神饱满,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感染学生。教学中,激情洋溢,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励,纵是遇到学生屡次考试不如意,也要积极地面对,让学生感悟不轻易言弃的执着。

二、挖掘学科素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良师,我们应让兴趣活跃课堂,促进课堂的积极高效。学困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很大程度来源于知识的乏味和教师教学中的生搬硬套,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学科素材、活用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如知识的拟人化展示,学生表演金属Mg和Al进行性质PK;讲解CO2不是电解质时,利用影视材料:葛优表演——CO2的新闻发布会……再如,知识的背景资料,让同学们感受故事中的精神存在。安全炸药的背后有诺贝尔及其家人的血泪,他的反复试验几乎炸死了全家人,人们当时把他的试验看做是“瘟疫”,他的全家被迫到海上过着“游居”的生活。另外实验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素材,引入一些改进的实验或者一些趣味实验都是化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引入吹气生火的实验;学苯酚时,演示茶水变墨水等等。化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有毒的矿物油使霉变陈米成为百姓的口中粮食;酒后驾车对酒精的检测。许许多多的素材丰富了枯燥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趣味,从而使课堂变得充实而活泼。

三、不断体验化学学习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克服困难

班杜拉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于学困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倘若再次饱尝失败的经历,则容易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困生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增强学困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

榜样的行为表现是学生评价自身效能的一种参照。一般而言,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情况相似的。因为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学习进步很容易替代性地转化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倘若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则会越比越受打击,越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参照标准,不可盲目比较。在化学教学中,我给学困生按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情况等给他们进行竞争性伙伴的分组。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提醒实力相当的学生对手的学习情况,以此刺激学生的求胜心理,增强其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如课堂提问,同伴竞争回答;作业,对比质量;测验,比知识掌握度。经常表扬、肯定二者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对方的优点,同时激励自己去追赶对方。

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进学生持续努力

韦纳指出,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功归因于四类因素,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是一种外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运气则是外部的、不稳定的、难以控制的因素。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学困生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不可忽视、不可放弃的一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困生更需要教师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注重学习的指导。对学困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一中学)

作者:龙冬梅

上一篇:建筑设计建筑风水学论文下一篇:微课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