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2024-05-05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精选九篇)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主要目的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促使矿山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与环境成本, 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执行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 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 落实以人为本方针, 有效保护矿山环境, 最大限度的预防、减少和避免矿山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为矿山建设提供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面的技术保障, 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的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因矿而异、实事求是的原则, 既要保护矿山企业的正常发展, 又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对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但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进行编制过程产生了几个问题。

1 保证金缴存额度计算参数问题

在编制规范中给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的金额计算公式却只有一个。即下面的计算公式

保证金交存总额=单位面积交存标准×影响面积×有效年数×影响系数。

单位面积交存标准:规范规定的同一类矿山标准相同, 例如建筑用砖厂、建筑石场同为一类

影响面积:即为矿山开采过程中最大的波及面积

有效年数:为矿山保有储量与设计开采规模的商

影响系数:矿山开采方式相同影响系数相同

从以上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 规范规定的同一类矿山 (例如建筑用砖厂、建筑石场) 缴存的保证金总额止与矿山开采的应响面积和开采的有效年数有关, 而与其他的因素无关。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 若有这样两个规范规定的同一类矿山, 一个是砖厂, 一个为石场, 这两个矿山的开采有限年数又恰好相同, 那么两个矿山保证金的缴存额度就只有影响面积一个参数决定了。众所周知, 一般情况下砖厂的占地面积要远远的大于石场, 而对于将来开采之后的环境恢复难度, 石场要远远地大于砖厂, 恢复难度越大, 需要的资金量就越大, 而根据规范给出的保证金计算公式, 砖厂的缴存额度要大于石场。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对砖厂保证金的收取困难和将来石场保证金额度不足两个问题。

对于这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计算公式中还应加入“恢复难度”和“恢复环境预估年限”两个参数, “恢复难度系数”按矿山破坏的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来确定, “恢复环境预估年限”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矿山破坏的环境在当地恢复所需的最大年限来确定。这样就可解决类似于砖厂、石场这样的问题。为地方执行部门的执行带来可操作性, 减轻矿山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

2 保证金的起算年限问题

按照一些地方的相关文件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起算时间为2007年4月,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有很多正在生产的矿山, 生产时间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那么, 保证金从2007年4月开始起征, 就会造成矿山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无法真正解决矿山环境恢复的问题, 只能是这件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不能真正的完成。同时从2007年4月开始征收, 对于2007年4月以后才开始筹建的矿山也不公平, 会给2007年4月以后才筹建或生产的矿山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 也不利于这些矿山的正常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坚持因矿而异的原则, 对于2007年4月以前开始生产的矿山, 将2007年以前的生产时间按5年一个时间段划分成若干段也要进行按比例征收, 但征收比例可以参考每个时间段的物价水平与2007年物件水平的比例来征收, 这才能体现谁开采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同时也解决了治理资金不足造成治理工程烂尾的问题。对于2007年4月以后筹建和生产的矿山, 起征时间应以筹建开始时间起算, 才能体现公平的市场原则。

3 保证金的起算面积问题

保证金的起算面积问题, 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有很多矿山是在原有矿山的范围内, 甚至是原有采坑内进行复采或残采, 这就造成了现有采矿权主体为以往采矿权主体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问题。也是在实践中矛盾最大的问题。

例如:在很多地方的小煤矿, 是在原有大型露天煤矿的采坑边坡上开采原有大型露天矿的边坡压煤, 这就带来了对这些小矿山保证金起算面积的争议, 因为事实上这些小矿山的影响面积内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面积是原有矿山开采造成的, 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完全强加到现有矿业权主体上也不合适, 况且这些矿业权主体也不接受。这样很易激化矛盾, 对谁都不利。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计算保证金的起算面积上, 以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现在矿业权人实际破坏和影响面积来算, 只要恢复到他开采破坏前的情况即可。那么, 其余的谁来治理呢?这要看以前的开采主体是谁, 如果以前的开采主体是国家或集体, 那就只有政府来治理, 因为这些主体是为政府服务的。若以前的主体是个体或私有, 能查到原有主体的, 由原有主体承担, 查不到原有主体的只好由政府来承担, 因为这些历史问题是由政府造成的, 政府就要承担。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2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评审申报表》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承诺书》

3、《受理登记表暨评审事项通知书》

4、《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意见表》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评分表》

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评审表》

8、《编制单位主要编写人评审专家执业信誉记录表》

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登记表》

10、《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主要工程统计表》

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审查责任表》

1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

1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14、《野外综合情况调查表》

15、《社会环境调查表》

16、《水文地质调查记录表》

17、《地质灾害调查记录表》

18、《矿区含水层破坏情况调查表》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笔者根据我省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提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建议,供参考。

1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1 矿山地质灾害

包括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不均匀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矿坑突水,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区)7328个矿山中,有1110个矿山因矿业活动引发了地面塌陷、不均匀沉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矿坑突水灾害1563处,占调查矿山总数的15.14%,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26亿元。

1.2 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几乎每一个矿山不同程度地存在占用破坏土地资源问题,全省因矿业开发占用、破坏的土地面积达20811.45公顷,占矿山用地面积的7.51%,平均每座矿山占用破坏土地面积为2.84公顷。

1.3 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

我省矿坑年均抽排地下水总量72466.83 万m3,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范围达1004.72 km2,占全省矿山总面积的36.28%。单个矿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范围一般10~20km2不等,最大219.9km2(宁乡县煤炭坝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深度一般为数十米至200m,最大下降深度达600m(宁乡县煤炭坝矿区)。截至2008年底,全省因采矿共造成896个村190万人和26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并造成近1000公顷水田变成旱地、1700余处井泉干枯。

1.4 矿山废水、废渣及对水土环境的污染

全省矿山废水年产出72466.83万m3,年排放 66375.72万m3;矿山废渣年产出6709.95万t,年排放5047.51万t,累计积存量61067.91万t。全省有1561个矿山环境污染中等—严重,污染地表河流及溪沟1138.44km,污染土地面积8152.86公顷。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对策建议

2.1 完善我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体系

目前我省已颁布了《湖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试行)》等与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的规章、规范和管理办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为更有力保护矿山环境,可在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2严格矿业开发的准入条件

要严格执行《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2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应通过规划调控矿业权投放的规模和总量,调整矿业产业布局,促进矿业向生态效益型经营发展,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依法严格新建矿山项目审批,要认真执行规划确定的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

2.3转变和改进管理方式

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各级国土资源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机构和管理人员、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一是实行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管理: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标准,定期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并向社会发布评定结果。二是进行全过程管理: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贯穿勘查、基建、生产、闭坑等矿业活动的始终,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为及时治理。

2.4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动态巡查,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信息,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检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执行情况,检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的进度、质量和效果是否符合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对未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进行保护和治理并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矿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责令采矿权人限期恢复治理;逾期不进行恢复治理或治理不达标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

2.5 编制实施《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在本次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编制《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及保障措施,实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保障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2.6 继续实行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

在备用金收存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矿权人缴存意识不强,矿山企业困难不能足额缴存、地方政府出面申请减缴等现象。主要原因是收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采矿权人不缴存备用金怎么办,现有的法律无约束和处罚条款。所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不缴存备用金的约束和处罚条款,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的收存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2.7 完善并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湖南省自2003年起开始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这一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纠正以往在审批时,多侧重于从地质专业角度对开采技术方案是否可行进行审查的做法,要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经济损益评价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考虑。立足于矿山资源特点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将地质环境资源消耗费用、地质灾害损失费用、污染损失费用三项费用之和与矿山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和相比,并考虑现时进行开采矿产资源的机会成本,评价其投资效益和防灾降损的合理性,并作为是否颁发采矿许可证的一个重要指标。

2.8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制度

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制度,推进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建立健全以矿山企业监测为主,省、市、县联合监测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为动态分析评价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定期发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度报告提供依据。

2.9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

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研究矿业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的机理,研究适合于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实用技术和方法,研究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三废”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研究如何运用“3S”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建立起广泛的技术网络,提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信息和技术数据,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水平的提高。

2.10 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标准

在以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矿、农业、林业、环保、生物等多学科专家的作用,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切合湖南实际,完善《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标准》,改变矿业权人在进行恢复治理时随意性很强,管理者进行督查无标准判定恢复治理是否达到要求的现状;要统筹规划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2.11 拓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目前,我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投入总量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实际需要相比,差距甚远。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恢复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给予投资者一定年限内拥有对被恢复治理土地的利用权,并降低或免除有关收费。

参考文献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4

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收集的资料主要有矿山地质勘查资料, 或储量核查及年报方面的资料,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全面熟悉资料后, 结合现场踏勘, 从而确定地质环境调查的方法, 手段及工作量的安排, 做到心中有事, 统筹安排。

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着重调查与滑坡, 崩塌, 泥石流有关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 地表水, 地下水, 岩土体工程地质, 及人类经济活动,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布置钻探, 山地工程, 物探, 确定采集水样及岩土样位置, 从而取得所需野外调查资料。

围绕滑坡, 崩塌, 泥石流所处位置的相关地形地貌, 比如其坡形为凹形, 凸形, 台阶型或直线型, 位置在山顶, 山坡, 还是山脚。

在相关构造调查上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 (风化卸荷结构面) 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 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要了解其构造的类型, 其延伸长度, 宽度。对节理裂隙进行统计, 量测产状。有必要时绘制节理玫瑰花图和赤平投影图。

地表水方面, 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 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要测流量, 水位及调查其洪水位, 水质情况。

地下水要调查含水层情况, 泉水出露情况。测定地下水的水温, 水位, 涌水量, 取水样, 确定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水化学特征。调查水文地质结构, 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现场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

岩土工程地质分层调查, 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 划分风化界线。取岩土样, 了解其工程物理力学性质。

相关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类型, 规模调查, 调查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以下是地质环境调查中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野外识别。

滑坡的野外识别: (1) 滑体坡度比周围小, 显得平缓, 甚至有洼地。 (2) 圈椅状后缘为明显的陡壁。 (3) 滑体与后缘间有明显的拉张裂缝。 (4) 滑体岩土体较湿, 破碎或松散, 前缘有鼓丘及张裂隙, 或有积水, 或有泉水流出。 (5) 滑体岩体产状与周围不一致。 (6) 滑体坡面植物可以见“马刀树”“醉汉林”现象。 (7) 滑体两侧发育冲沟或泉水, 有同源趋势。

崩塌的野外识别: (1) 崩塌体结构面发育, 结构面产状陡立。 (2) 崩塌堆积物在崩塌体附近杂乱堆积。

泥石流的野外识别: (1) 泥石流的形成区:在流域上游, 三面环山, 一出口的地形, 坡面多, 山坡陡, 往往地质构造发育, 地表岩层破碎, 岩层结构疏松软弱, 易于风化同, 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 易受破坏。或有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成的水土流失, 堆积废弃物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 (2) 泥石流通过区:在流域中游, 一般为沟谷, 可见泥石流通过时对植被及坡角的损废。 (3) 泥石流堆积区:在流域下游, 一般在山前开阔地区, 泥石流堆积物呈扇状堆积。

矿山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是方案编写的基础, 只有仔细认真地进行调查, 做好记录和及时送样, 为后面的评估及方案的编写提供充分的理由和数据。

3 确定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

评估范围依据地质环境调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其影响程度来确定, 可以等于或小于地质环境调查区, 绝对不能超过调查区。

评估级别按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建设规模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附表A.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查表较确定其级别。

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在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 由点到面, 对地质环境影响作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按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 含水层的破坏,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土地资源占用情况, 综合分区, 分为严重区, 较严重区和较轻区。

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参照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 按规范中附表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为重点区、次重点区、一般区。

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结果, 有针对性地编制进行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监测措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生物措施中考虑乔木, 灌木, 草仔 (草皮) 相结合, 合理配置, 获得最好的效果。

工程措施中, 要针对地质灾害种类, 分布及发育规模, 合理布置。针对边坡治理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排水系统, 支挡系统, 护面等系统。崩塌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有遮挡、支撑加固、镶补勾缝、护面、刷坡和排水等。泥石流常见的治理措施包括治水、跨越、穿越、防护、排导和拦挡工程。在实际工作中, 各种措施是相互结合, 综合利用的。

监测措施中监测位置及频率要分布合理, 效果要明显。安排时要注重其可操作性。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指导意见

经过近期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评审,针对目前报告编制和报告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问题和意见:

1、报告编写中各章节之间衔接不顺,预测评估和《开发利用方案》脱节,没有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预测和评估,要求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说明各煤层和各采区的接替情况,尤其是对五年适用期内的采掘范围要明确,对《开发利用方案》五年开采期内采区和工作面没细化的,要依据矿山开采设计明确。方案中要体现远粗近细的原则,对五年适用期内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土地、地形地貌景观要具体详细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措施,防止采动引发地质灾害。

2、针对调查内容明显不详实的情况,要细化调查内容。调查是预测的基础,预测要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类比分析,调查不仅是对地裂缝地面塌陷的调查,村庄工业广场周边可能受到采动影响的不稳定或欠稳定坡体也要调查,采动影响下坡体的稳定性将会对村庄造成破坏。

3、目前预测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模型不合理,计算参数不精确,计算点位不具代表性,反映不出地表的沉陷规律及实际状况。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没有真正应用在预测过程中,问题是计算归计算,分析归分析,没有真正体现出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要单独对五年期内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计算,对地表沉陷范围及沉陷量采用概率积分法最好使用专用软件进行计算,并绘制地表移动变形等值图,进而进行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根据目前的各编制单位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进行,对五年期内的计算分三部分,一为按移动角确定五年期的塌陷范围;二为对五年内采煤工作面上方具有代表性的地表点进行移动变形量计算;三为计算地表移动变形的稳沉期,为后续工程治理提供时间依据。

4、土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可根据五年期开采范围用地表下沉10mm等值线划定塌陷范围或采用开采沉陷移动角划定塌陷范围,根据地表移动变形计算结果,参照土地复垦规范(井工部分)中表B.3和表B.4确定破坏程度,统计其各破坏程度面积,以进行后续的工程量统计计算。

5、监测工程应具体化,明确监测目的,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进行监测,尤其是涉及人员安全的工业广场和村庄煤柱周边,建议采用常规的测量方法,说明点位的布置,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和精度指标。

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考虑《开发利用方案》中留设的保护煤柱,一般情况村庄建筑、工业广场、铁路等已留设保护煤柱,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但考虑到采煤可能引起建筑物或工程设施附近边坡的移动,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可按留设煤柱条件下评估等级上划一级确定。

7、所布置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其目的性必须明确。地质灾害监测点一般布置在受保护对象(如村庄、高等级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的周围;含水层监测点主要针对居民饮水水源;地形地貌景观监测点主要布置在各类保护区、公路可视范围或可能塌陷严重的地区,主要针对采矿过程中可能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情况监测,而不是恢复治理后管理构成监测。

8、各矿山企业将承诺书(见附件)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必备要件插入《方案》文本中,并按照承诺书要求立即开展2012的治理工程。

附件:承诺书

承 诺 书

根据国务院法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和国土资源部部门规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部长令第4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采矿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晋办发[2010]66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我矿委托资质单位编制了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按照备案《治理方案》的要求,我矿立即启动201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会同资质单位如期按照《治理方案》要求,搞好单项工程的勘查、施工设计、施工、验收等工作。治理费用列入生产成本,可以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中列支。如不能完成治理的,我矿山企业自愿接受国土资源部门依据以上规定实施以下处罚: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规定,未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治理的(采矿权人),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采矿权人承诺(盖章):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6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也破坏了矿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需求与地质环境恶化的矛盾,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1,2,3,4,5,6]。为有效解决该问题, 2009年3月,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44号令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规定, 矿山生产企业要对生产及影响范围内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保护、恢复及治理。并在随后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编制规范》[7], 规范了此类工作范围与流程, 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

国内各类型的固、液、气矿产均有分布[8], 且对石油开采范围及能力较大。相较于传统矿山, 油田矿山在矿体的赋存状态、开采工艺、生产方式及开采后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均存在较大的差异[9]。因此, 以油田矿山为例, 对其开发后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探讨, 具有较强针对性。

本研究针对二连盆地呼仁布其油田开发后可能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对其现状地质环境进行详细调查, 并为其矿区范围内划分现状及预测评估区, 针对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合理评价, 基于防治结合的原则[10], 并对如何防治相关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方案。该方案的提出, 有助于解决该油田的地质环境问题, 并能有效促进该油田的可持续性开发。

1 项目区介绍

1.1 项目区概况

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呼仁布其油田,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 为新立油田 (见图1) 。采矿区块申请登记面积456.475 km2, 设计产能规模5×104t, 为小型矿山。

1.2 地形地貌

呼仁布其油田地处蒙古高原中北部, 西接二连浩特市, 北与蒙古国接壤, 主要地貌类型为高平原。项目区内绝大部分面积属于草原, 其余为丘陵、沙地和湖盆低地。项目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处半干旱、干旱荒漠草原地区, 境内干旱少雨, 全年降水量在150 mm~200 mm之间, 且属于内陆水系, 水资源极为贫乏。项目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 存在少量季节性的内陆滩涂。项目区以地带性土壤棕钙土为主, 土壤质地为沙壤土或沙质粘壤土。土壤砾质化、沙化明显, 土层厚度较薄, 土质松散、保水性能差。

1.3 地质构造

呼仁布其凹陷位于巴音宝力格隆起之上, 该凹陷是该隆起上的负向构造单元, 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箕状凹陷, 总体走向北北东。项目区构造上位于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南洼槽构造带, 是呼仁布其凹陷内最深的次洼, 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

1.4 地层岩性

呼仁布其凹陷沉积盖层为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项目区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新近系, 白垩系、侏罗系地层及二叠系、石炭系地层 (见表1) 。油田主力含油层系为白垩系腾格尔组1段地层。

2 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估主要针对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等四方面进行[11,12,13]。因此, 本项目也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 对呼仁布其油田进行评估 (见表2) 。

3 影响评估分区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 将评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 (Ⅰ) 和一般防治区 (Ⅲ) , 主要防治内容为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等 (见表3) 。

4 恢复治理措施

根据呼仁布其油田的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开采状况及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修复生态环境, 进而实现被损毁的土地基本恢复, 达到保护和恢复评估区自然生态环境, 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最终目标[14]。

该项目的恢复治理措施可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两大部分 (见表4、表5) 。具体包含如下:a) 对井田建设区域进行场地整理;b) 对井田建设区域进行植被恢复;c) 布设含水层破坏监测点、土壤污染监测点和地面沉降监测点, 并进行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破坏影响监测。

5 结语

针对二连盆地呼仁布其油田的石油开采过程, 对其现有及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与评价。从现状与预测两方面, 划分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评估分区, 并对该问题提出相应恢复治理措施。具体总结如下:a) 针对该油田的开发, 基于防治结合的原则, 依据相关规范, 提出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b) 经调查分析, 该油田的开发主要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含水层及地质灾害的影响;c) 经现状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域面积为0.16 km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域面积为456.315 km2。经预测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域面积为0.25 km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域面积为456.225 km2;d) 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约0.25km2。一般防治区为评估区内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区域, 总面积约456.225 km2;e) 针对其不同的影响程度油田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问题。该项目的恢复治理措施可分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两大部分。具体包含如场地整理、植被恢复及各类水文地质、土地资源的监测措施。

摘要:叙述了二连盆地呼仁布其油田项目区的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 对呼仁布其油田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该油田的开发主要造成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含水层及地质灾害的影响。针对其不同的影响程度, 提出相应的治理恢复工程及监测工程等措施, 有利于该油田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

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篇7

1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资源需求的高速增长使得整个环境破坏越来越严峻。截至今日, 全国因为采矿活动所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高达330万公顷, 其中因此而引发的地面塌陷面积高达43万公顷, 造成的经济损失70亿元。基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我国当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矛盾相当突出,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甚至给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矿山地质开采中我们有必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从全局、长期发展的目标出发做到矿山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当前, 国内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 严格要求社会各级单位和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规章和制度, 大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对矿山企业进行整顿、整改来提高环境保护效益、优化生态环境, 从而推动生态平衡建设力度。

2 露采矿山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生产方式不科学、生产技术不达标而勒令停产整顿, 并对大多数不合理的矿山企业进行封闭, 使得矿山地质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整治和处理, 也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是在工作中因为未曾彻底实施相应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要求, 使得往年的废弃岩石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从而造成环境恶化。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表现出矿山地质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同时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就当今露天采矿矿山生态问题进行分析, 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2.1 破坏了自然景观

就我国矿山企业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矿山都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周围, 受到矿山企业大规模开采和生产的影响, 使得整个风景区的交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时对风景区环境更是产生了重大危害。

2.2 形成矿山地质灾害和隐患

露天开采是当今矿山企业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因此在开采工作中对于废弃物堆放的不合理而导致的矿山边坡失稳问题时有发生, 不仅造成严重的滑坡等地质灾害, 同时也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特别是那些个体私营的矿山企业, 因为企业规模小、分布广且随意开采力度大等特点, 使得整个矿山地质灾害更为突出。

2.3 生态环境恶化

在目前的矿山生产和开采工作中, 大部分矿山企业因为资金不厚的原因而存在着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的现象, 使得矿山石料等废弃物在运输、爆破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煤灰, 从而使得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不仅给周边植物生长造成威胁, 更是影响到周围的水资源等。

3 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展

近年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理念的提出,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环境保护新策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国内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高潮, 也使得各地矿山企业和单位在工作中进行了环境保护措施。

3.1 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

当今社会条件下, 国家政府提出了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明文规定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且提出企业在工作中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最大限度的减轻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搞好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在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推动下, 各省市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的力度, 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 基础调查和规划工作不断加强, 矿山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 取得了明显成效。

3.2 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大多数露采矿山由于前期不规范的开采, 使原来绿色山体遭受破坏, 出现了大片采矿废弃场地和不规则的陡峭露采边坡, 从而造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及环境污染。近年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重视, 大多数地质环境治理实施单位以地质环境治理为目的, 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重塑“蓝天.青山.碧水”。

3.3 对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建议

3.3.1 严格控制露采矿山矿业权设置。

一是按照《国家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要求, 加强山体资源保护, 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外要实行限制性开采。二是对允许开采的山体, 要集中设置采矿权, 直至这一山体全部开采完毕, 不得开采地面标高以下部分。

3.3.2 切实履行保证金收缴制度。

为保护地质环境和自然景观, 采矿权人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义务, 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保证金是采矿权人为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而缴存的保证资金, 采矿权人应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 经验收合格后, 保证金本金及利息返还采矿权人, 采矿权人拒不恢复治理的, 保证金及利息不予返还, 由矿区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用保证金统一组织治理, 治理费用超过保证金的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我国有关部门通过长期的监控与管理以及有效的引导, 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另外, 还要通过对有关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开发, 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实施。

摘要:当今社会背景下, 国家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人们生活水平与日俱增, 同时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各界人士对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呼声不断高涨的新时代条件下, 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工作, 但是当前矿山地区的地质治理工作还不尽人意, 其中存在问题较多。本文从矿山开采问题出发, 研究了有关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技术策略, 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地质,露天开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国发[2005]28号) .

[2]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 (2009年) .

[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2009]121号文) .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黑龙江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建议 篇8

安林高速两侧废弃采石场群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勘查综合投入了地形测量、地质剖面测量、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工作手段, 查明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查明了区内的地质环境问题。通过本次勘查, 得出如下结论:

1) 、采矿活动造成安林高速公路沿线下堡、五里庙、王家窑、铁炉等村附近山体形成高陡的剥离临空面, 存在危岩 (崩塌) 地质灾害隐患, 无固定危害对象, 仅危及道路交通及过往行人安全, 危害程度小。下堡村北废弃采石场存在危岩10处, 危岩体总方量2713m3;五里庙村北废弃采石场存在危岩7处, 危岩体总方量1064m3;王家窑村北废弃采石场存在危岩10处, 危岩体总方量3908m3;五里庙村东废弃采石场存在危岩7处, 危岩体总方量2256m3;铁炉村西废弃采石场存在危岩2处, 危岩体总方量750m3。

2) 、采矿活动形成了集中连片的露天采石坑, 下堡村北采石坑面积48143.04m2;山体破损面积8856.96m2;五里庙村北采石坑面积21954.60m2;山体破损面积5690.40m2, 王家窑村北采石坑面积68097.53m2;山体破损面积16902.90m2;铁炉村西采石坑面积48143.04m2;山体破损面积8856.96m2;五里庙村东采石坑面积40014.70m2;山体破损面积7485.30m2。可视范围内山体裸露、生态植被退化, 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破坏与影响严重, 造成安林高速公路两侧可视范围自然景观破坏;

3) 、慈源寺采石场破坏压占耕地33亩, 五里庙北采石场占压荒地3.5亩, 王家窑北采石场占压荒地40.7亩。造成土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 农作物减产, 居民收入减少, 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岩体治理恢复方案

1.1 危岩清除

采石场形成高陡边坡上的危岩 (崩塌) 体进行清除;首先进行人工清除或机械清除, 若人工或机械难以清除的采用爆破清除。

1.2 削坡降坡

1.2.1 采石场边坡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依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根据采石场边坡岩石风化程度、岩石坚硬程度、结构面发育场地岩体完整程度确定岩体基本质量。

1.2.2 边坡允许坡角

对下堡村北废弃采石场、五里庙村北废弃采石场、王家窑北废弃采石场、铁炉村西废弃采石场、五里庙村东废弃采石场形成的高陡边坡, 进行削坡降坡, 达到边坡的稳定状态;对于边坡高度大于15m的陡坡分级削坡, 安全平台宽2.0m。在边坡整体稳定的条件下, 岩土边坡允许坡角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并结合已有稳定边坡的坡角值分析确定。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

1.3 坡面清理

采石场边坡不存在危岩体, 边坡坡角满足安全坡角, 为了生态恢复需要清理坡面松动岩石。

1.4 回填、整平

对采石场边坡危岩清除、削坡降坡和坡面清理的废渣进行整平;对采石场内残留的小山包、残壁及废渣堆进行整平;采石场工业场地清除废弃建筑物后整平。

1.5 生态绿化

1) 采石场边坡坡面经整修后, 边坡稳固, 在开采岩面从上到下进行阶梯式绿化。在坡顶挖穴, 采用攀缘植物进行下挂垂直绿化;平台内侧填土形成种植带, 种植乔木和攀缘植物上攀绿化;坡底填土修建成种植带, 种植乔木和攀缘植物上攀绿化。

2) 采石场底面经整平后种植乔木进行绿化。

3) 采石场工业场地清除废弃建筑物后整平, 填土整理成农田、建成林地。

1.6 各采石场治理方案建议

1.6.1 下堡村北废弃采石场

1) 清除危岩:该采石场共有10处危岩, 需要清理危岩2713m3, 首先进行人工清除或机械清除, 若人工或机械难以清除的采用爆破清除。

2) 坡面清理:高陡边坡坡面存在松动岩块, 暴雨时冲刷滚动至坡底, 破坏植被。因此要对坡面进行清理。

3) 废渣整平

采石场危岩清理、坡面清理的废石以及坡角废渣堆回填在采石坑底面并进行整平。

4) 生态绿化

1号、2号、5号、6号采坑树种选侧柏, 高1.0m, 带营养钵。3号、4号迎高速公路面种植火炬树两排, 包括通往4号坑小路两侧, 里侧种植侧柏;坡顶种植侧柏和连翘, 坡底种植爬山虎, 坡面要依坡面情况, 在裂缝或低洼处用凿岩机钻孔, 内填土种植连翘。

1.6.2 五里庙村北废弃采石场

1) 清除危岩:该采石场共有7处危岩, 需要清理危岩1064m3, 首先进行人工清除或机械清除, 若人工或机械难以清除的采用爆破清除。

2) 坡面清理:高陡边坡坡面存在松动岩块, 暴雨时冲刷滚动至坡底, 破坏植被。因此要对坡面进行清理。

3) 废渣整平

采石场危岩清理、坡面清理的废石以及坡角废渣堆回填在采石坑底面并进行整平。

4) 生态绿化

采石坑迎高速公路面种植火炬树两排, 内侧种植侧柏;坡顶种植侧柏和连翘, 坡底种植爬山虎, 坡面要依坡面情况, 在裂缝或低洼处用凿岩机钻孔, 内填土种植连翘。

1.6.3 王家窑村北废弃采石场

1) 清除危岩:该采石场共有10处危岩, 需要清理危岩3908m3, 首先进行人工清除或机械清除, 若人工或机械难以清除的采用爆破清除。

2) 坡面清理:高陡边坡坡面存在松动岩块, 暴雨时冲刷滚动至坡底, 破坏植被。因此要对坡面进行清理。

3) 废渣整平

采石场危岩清理、坡面清理的废石以及坡角废渣堆回填在采石坑底面并进行整平。

4) 拆除废弃建筑物:该采石场南工业场地废弃建筑物占用荒地面积27153.10m2。废弃建筑物拆除638.78 m2

5) 生态绿化

采石坑迎高速公路面种植火炬树两排, 内侧种植侧柏;坡顶种植侧柏和连翘, 坡底种植爬山虎, 坡面要依坡面情况, 在裂缝或低洼处用凿岩机钻孔, 内填土种植连翘。工业场地南面种植两排火炬树, 其余地方 (包括小路两侧) 种植侧柏。

1.6.4 慈源寺西废弃采石场

1) 废渣堆场:清理部分废渣回填至采坑, 堆场周围种植杨树, 里面种植侧柏。

2) 采石坑:坑内土坡削到45度, 5m一个台阶, 做出梯田, 恢复成耕地。岩质边坡 (南坡、西坡) 部分回填后坡底种侧柏, 坡面造穴种植侧柏, 坑0.4m×0.4m×0.4m。采石坑周围种植一排杨树。

1.6.5 铁炉西废弃采石场

1) 清除危岩:该采石场共有2处危岩, 需要清理危岩750m3, 首先进行人工清除或机械清除, 若人工或机械难以清除的采用爆破清除。

2) 坡面清理:高陡边坡坡面存在松动岩块, 暴雨时冲刷滚动至坡底, 破坏植被。因此要对坡面进行清理。

3) 废渣整平

采石场危岩清理、坡面清理的废石以及坡角废渣堆回填在采石坑底面并进行整平。

4) 生态绿化

采石坑迎高速公路面种植火炬树两排, 内侧种植侧柏;坡顶种植侧柏和连翘, 坡底种植爬山虎, 坡面要依坡面情况, 在裂缝或低洼处用凿岩机挖穴, 内填土种植连翘。

1.6.6 五里庙东废弃采石场

1) 清除危岩:该采石场共有7处危岩, 需要清理危岩2370m3, 首先进行人工清除或机械清除, 若人工或机械难以清除的采用爆破清除。

2) 坡面清理:高陡边坡坡面存在松动岩块, 暴雨时冲刷滚动至坡底, 破坏植被。因此要对坡面进行清理。

3) 废渣整平

采石场危岩清理、坡面清理的废石以及坡角废渣堆回填在采石坑底面并进行整平。

4) 生态绿化

1号采坑迎高速公路面种植火炬树两排, 内侧种植侧柏;坡顶种植连翘、坡底种植爬山虎;坡面要依山就势, 修筑鱼鳞坑:半月形坑穴, 外高内低, 长径0.8m, 短径0.5m, 埂高0.2m, 三角形排列, 垂向间距3m, 水平间距3m, 用砂浆片石砌筑, 内填土种植1.0m高侧柏。原小路保留2m宽, 用碎石铺设, 两侧种植火炬树。

2号、3号采石坑迎高速公路面种植火炬树两排, 内侧种植侧柏;坡顶种植侧柏和连翘, 坡底种植爬山虎, 坡面要依坡面情况, 在裂缝或低洼处用凿岩机挖穴, 内填土种植连翘。

2 建议

1)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该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 制定治理恢复计划, 尽早实施治理。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以恢复生态为主, 要种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耐干旱、土地贫瘠的植物。

3) 由于勘查手段的局限性及灾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 建议在施工期间加强施工地质工作, 采用“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查。

摘要:坚持科学发展, 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 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减轻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采取岩石边坡整治、废渣清理、稳固边坡、植树种草, 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恢复生态, 美化环境, 建立治理工程数据库。

铁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研究 篇9

关键词:铁矿矿山,废弃矿山区,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可利用土地资源日显紧张, 加上我国总人口数已逾13亿, 人均所占有的耕地面积仅有0.1km2, 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的1/4, 也就是说我国现有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非常大, 已处于临界状态。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 共有大中型矿山大约9000余座, 小型矿山大约26万座, 已开采的矿山中所侵占的土地面积己接近40000km2, 由此所形成的废弃土地资源 (是指通过矿山采矿等生产活动导致的不经处理无法继续使用的矿山土地) 面积相当大, 废弃矿山区不仅单指废弃矿山面积, 还涉及到废弃矿山周围一定辐射范围内其它辅助矿山开采的区域, 如采矿排土场、采矿导致的坍塌凹陷地、矿坑低、以及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导致的荒草坡等。铁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 其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开采技术、采矿理念等因素的制约,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矿山开采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从而造成矿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重建, 导致铁矿采矿区域发生水土流失、沙尘暴等严重的自然灾难, 同时还可能引发像水资源污染、矿山开采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质破坏等其它次生环境问题, 直接影响到采矿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相应的矿山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构筑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防治体系是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

1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现状

虽然我国在过去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 也针对废弃矿山区土地复垦出台了相应的土地复垦法规和标准, 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具有不完善和不严密性, 加上在实际工程执行过程中, 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导致废弃矿山区土地复垦效率较低生态破坏十分严重。

1.1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铁矿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分布范围广、地质类型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安全隐患点面多等特点, 地质生态环境已成为铁矿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主要问题。

1.1.1 矿产开采导致耕地资源破坏

铁矿矿山开采过程中, 露天采矿场通过电铲等机械设备大面积剥离和铁矿采矿废石渣的无序堆放等严重破坏矿山开采周围的地表耕地、植被、以及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景观。一些井下开采的铁矿矿山, 由于矿产资源挖掘过程形成的采空沉陷而引发严重的山体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上尾矿、废石渣等大量无序堆放, 必然会对采矿区周围的地质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耕地、林地、植被草地等被毁, 降低了土壤含水保肥等性能水平, 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度, 导致耕地资源的可耕种性降低, 农作物发生大面积减产减收[2]。

1.1.2 生态环境破坏次生地质灾害

铁矿矿山的无序开采, 除了会导致周围耕地资源发生严重破坏外, 还会引发矿区地面塌陷、裂缝变形等次生地质灾害, 直接决定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山地质结构的破坏导致山体发生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也是矿山无序开采所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 并且该类灾害突发性和隐蔽性均较强, 而且其破坏能力相当大, 每年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十分巨大。铁矿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渣等废弃物由于没有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 导致采矿区及周边范围的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遭到直接污染, 不仅造成水资源水质下降, 而且还可能由于地下水循环遭到破坏, 导致矿井中出现严重渗水或突水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1.2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现状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就组织相关结构对我国矿山存在的地质生态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研究, 并与本世纪初期开展大规模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从2002年至今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经验来看, 我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大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摸排调查工作, 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摸清以建立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示范性工程为首, 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等多个方面。

2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利用模式分析

2.1 矿山废弃地现状景观特征

矿业遗迹是铁矿矿山开采过程形成的矿山废弃地的主要自然景观特征, 其是矿山开采、开采技术手等等历史资料重要信息载体。矿业遗迹中包含矿产地遗迹和矿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址、以及史迹, 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教育功能, 同时还可以作为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等景观地点。

2.2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原则

矿山废弃地重新开发利用是增加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对矿山废弃地的重新开发利用不能盲目进行需要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在详细分析改造工程所带来的社会、圣体、经济等效益的基础上, 将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城市景观特征有机结合, 充分开发矿山废弃地所拥有的开发潜力, 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高效稳定的进行。

3 铁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对铁矿矿山废弃地的地质生态环境修复综合治理开发利用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废弃地的地质生态环境特征, 应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多种综合治理修复 (重建) 措施方案。

3.1 废石场 (露天采场) 复垦绿化治理措施

在铁矿矿山开采废石场 (露天采场) 中采取复垦与绿化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在废石堆上采用先平整后覆土植树、植草等绿化方法进行土地复垦, 然后在采用穴式或土壤全面置换等方法增加植被成长土壤的母质性能, 保证复垦后废石堆上植物正常生长。如某铁矿在矿山开采废石场的边坡上种植了适应当地土质气候等特性的槐树10万株, 整个废石场的植被绿化面积高达7×104m2, 并在结合相应的景观规划后, 最后形成了适宜当地居民休闲生活学习的生态文化公园[3]。

3.2 尾矿复垦绿化治理措施

对于废弃 (或服务期满) 的尾矿库应采取合理的土地复垦治理, 尽可能的恢复尾矿土地的综合使用功能。通过直接覆土造地, 利用其它地方利用农作物或树草等植被生长的土壤对尾矿进行复垦, 恢复尾矿占地区域的土地耕种性能。

3.3 塌陷区复垦绿化治理措施

对于铁矿矿山塌陷区应结合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回填优质土复垦或改造成其它建设用地。如对某铁矿塌陷区进行地质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治理后, 变废为利, 改造成面积达75300m2的人民休闲广场, 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紧张问题, 同时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 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优越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4 结语

加快对废弃矿山区地质生态环境恢复综合治理工作的步伐, 不仅可以促进矿山当地生态环境水平, 同时还可以增加矿区土地利用资源, 缓解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紧张问题, 促进矿山高效经济、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姆.踢藤伯格.环境经济学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润秋, 许向宁, 唐川, 等.地质环境评估与地质灾害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铁路运行线下一篇: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