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2024-04-18

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共12篇)

篇1: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摘要: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 者:王爱武    WANG Ai-wu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5(24) 分类号:X506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现状    对策   

篇2: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临汾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调查

摘要:我市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而农村没有了天蓝、水清、树绿,再富裕也谈不到新农村建设.为了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避免走工业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近期,就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做了专题调研.作 者:杨焦梅    常小虎  作者单位:临汾市农业环境监测站 期 刊: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Journal: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NEW ENERGY INDUSTRY) 年,卷(期):, “”(3) 分类号:X3 

 

篇3: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1 生态城市与生态景观学的研究综述

传统理解中的“城市”即是指非农人口、非农产业集聚的地理区域。在现代的观点中,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系统”, 涉及方面面的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对于城市系统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即是综合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所提出一种城市构想。对于生态城市的把握, 学者观点也各有不同。有学者综合了各家观点, 认为主要有3 个方面的学说, 即环境说、理想说、系统说 (见表1[1]) 。

综上, “生态城市”可以从2 个主要的角度来理解:狭义层面上, 生态城市建设即是要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创造更多的城市绿地, 倡导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广义层面上, 生态城市建设是以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为核心, 构建空间、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从当前所凸显的“城市病”来看, 人类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退失宜居的生态环境, 广义的城市生态观需要被纳入到城市规划的指导理念中。城市多极化扩展中, 很多“新城”都是原来的自然或农业生态环境中改造、转变过来的。新城的“建成区”基本上是由钢筋水泥所塑造的一个大景观, 与原来的自然、农业景观形成极大的反差。景观生态学从系统、综合的视角和方法将整个城市环境视为一个“生态系统”, 并应用这一原理和方法, 对当前城市的建成区及其外围城乡结合区域的景观规划进行研究。生态景观学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支撑。

生态景观学者Forman、Godron (1981、1986年) 认为任何的景观构成不外乎3种要素, 即斑块 (Patch) 、基底 (Matrix, 也有翻译成基质) 、廊道 (Corridor) 。邬建国 (2000年) [2]对这3种要素进行了界定: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及性质上不相同, 并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人工建筑物) ;廊道主要指相邻的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及带状结构 (道路、水系等) ;基底景观中分布性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原生的自然、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学关注的问题是基底-廊道-斑块之间合理的开发, 使居住环境能够与生态系统相协调。

长三角地区新城区建设多选择平原, 以农田基底为主, 在城市扩张中, 城市周边区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农村景观, 很大程度上这些农业农村土地的性质不能够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些资源的开发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化推进中的一个难题。城市斑块 (建成区) 与生态基底 (城区所依托的生态系统) 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图1a中, 阴影部分指的是城市核心区域的斑块, 其以圆周形向四周 (基底) 扩散;图1b, 斑块的扩散则是以轮齿的形状向外扩散, 这种扩散形势有利于强化城市核心区域斑块与城市周边环境 (基底) 之间的联系。从发挥景观与生态的融合优势上说, 城市与周边之间的最佳状态是, 核心区以齿轮状 (指状突起) 形式融入生态基底, 让城市景观与周边自然、农业基底之间互相渗透。翟辉 (2001年) [3]指出图1b的指状城市既集中又分散, 其可以增加“城乡混合景观”的比例, 使大自然渗透到城市核心的可能性加大。这种交融式的城市空间拓展, 还利于主城区与周边的城镇连接起来, 扩大主城区的发展空间。这一齿轮状 (指状突起) 模型理论, 在考虑城区的规划建设及城区范围的拓展中如何将农业农村资源有机地融合进城市景观体系中, 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2 城郊农业农村资源开发的理念创新

在新城区的建设中,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申请转变土地性质, 修改相应规划, 将周边的农业农村资源开发为城区的形态。但基于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的限制, 这种开发模式又难以为继, 城区空间的扩展受到限制, 从而只能跳跃式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从生态城市建设的视角来看, 必须要突破原有的认识误区, 创新城市发展建设的观念, 建构新的思路来统筹整个城市发展建设与农业农村资源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综述, 当前要树立3种观念。

2.1 全域城市化

“城市”建设与“城区”建设的概念要予以分开, 地方政府在城市化中往往将“城市”建设狭隘为“城区”建设。城市在城乡一体的要求下, 是一个“全域”的概念, 涵括整个行政区划的发展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农村公共服务的推进, 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城市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域城市化, 即是从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高度出发, 将城市发展建设的空间布局延展至整个行政区划,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城郊作为城市与农村相交融的缓冲区域, 其如何在保持农业农村特质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示范及实践意义。改变狭隘的“城区”建设观, 建立起“全域城市化”的新观念。

2.2 全域生态化

生态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环境基础,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大大降低人类的生活品质。钢筋水泥的建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结构, 汽车排放的尾气又加剧了生态的恶化。在城市中如何保留原有的生态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态的自我净化, 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提升生活的质量。如研究综述中所提及的“指状”城市发展模式中, 城郊发展模式的最佳状态是, 尽可能多地保留农业农村原有的生态资源, 使其成为城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全域景观化

田园是人类向往和谐恬静生活的一种永恒意象。田园景致所呈示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适宜, 还包括一种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的凝结。在“城区”不断扩张中, 这些原本与自然亲近的田园景观离生活越来越远。农村作为全域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农村的建设发展也要参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与标准, 对其进行景观化的改造, 既为农村居民提供宜居环境, 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宜游、宜乐的休闲环境。

基于此, 在对农业农村资源开发时要把握3 个原则:①要从全域进行城市化的规划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②要从全域生态补偿、生态平衡出发, 在尽量保留农业农村资源的原始特性基础上合理开发;③要以城区建设的方式来建设农村, 将农业农村资源以城市景观塑造的方式进行改造。

3 创新城郊农业农村资源开发的模式创新

生态景观学提供很好的分析与规划框架, 在农业农村资源的开放中, 要充分利用“基底—廊道—斑块”的理论架构, 在系统布局规划基础上, 有效地进行开发利用 (见图2) 。具体的方法如下。

3.1 基底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基底而言, 江南地区城郊区域主要是农田与河道水系湿地。在规划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这些基底原始的生态环境。连片的农田可以根据其种植品种的不同而开发为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农业公园, 如水稻农业公园、鲜蔬农业公园。开放式农业公园与现在农家乐休闲旅游不同, 开放式农业公园式城市敞开空间的组成部分, 参观与游玩是免费的, 其功能与城市公园 (绿地) 是大致相同, 是城市居民休闲休憩的场所。

农田的阡陌交通、灌溉的河道水系与周边的环境构成了一个水系湿地环境, 在开发中将其有机地融入整个农业公园系统之中, 成为休憩漫步的景观带。

3.2 廊道资源的整合利用

廊道一般分为人工廊道 (Artificial corridor) 和自然廊道 (Natural corridor) 两大类[4]。连通城乡的水泥硬化路, 属于常见的人工廊道。处在鱼米之乡的江南, 连通城乡的天然水系, 则是重要的自然廊道。这些密布的城郊水系与四周的农田一起构成了一个城郊湿地生态。在农业农村斑块的开发中, 河流 (水系) 廊道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城郊水系生态治理与城郊景观设计有机结合, 达到水污染控制与水系景观恢复的双重效果[5]。

3.3 斑块资源的改造利用

斑块主要指农田中的基础设施、村居村路及一些文化遗迹。村居的改造要与农业公园的开发相配套, 其规划建设要具有江南乡村的特色, 对于符合条件的村居, 要尽量保留老建筑, 打造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在新村改造迁居之后, 有些旧的村居可以考虑应用LOFT的打造模式, 由相应的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 将原来普通的村居改造成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乡村景观。这种LOFT的建筑, 可以考虑将城市中创意企业的团队在改造后的村居中租用场地, 形成一个中小规模的创意产业的创作园区。文化遗迹则可以被开发为田园文化的传承点 (小型博物馆) , 弘扬乡村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清, 张珞平, 陈宗团, 等.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 2007 (5) :155-159.

[2]邬建国.生态景观学——格局、过程、尺度及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0:17.

[3]翟辉.“斑块·边界·基质·廊道”与城市的断想[J].华中建筑, 2001 (3) :59-60.

[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0 (11) :44-48.

篇4: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关键词:农村;矿山;生态;治理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改善已是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加上农村建设的持续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亦是重点内容。农村人居与生态环境快速、显著改善现已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点内容,农村深层次改革与发展对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农村环保工作量大、内容亦非常繁琐,新时代环境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其紧迫性亦是不言而喻,特别是矿山资源较为集中的农村,矿区生态会因矿业活动而失去平衡,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矿山生态恢复已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矿山生态恢复概述

生态恢复是采用人工方式,基于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为重新创造、引导、加速的自然演化过程。矿山生态恢复属生态恢复研究方面的重要内容,国内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综合性行政法规是于1973年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讨论通过的相关规定,此规定颁布对国内生态恢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于1988年我国便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这时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走向了法制轨道,加快了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速度,环境恢复质量亦随之提升,之后我国亦陆续颁布了诸多相关指导意见。

二、基于企业为主体建设生态恢复机制

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适宜的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机制。各项实践工作要本着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自己支持,环保部门要全面负责矿山生态恢复建设监管,矿山企业为矿山生态恢复建设主体,要高度重视露天矿外排土场与煤矿矸石山、采空区与塌陷区的生态功能修复。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监管工作,积极落实矿山生态恢复各项建设工作,地方政府可牵头带动各部门共同协作,以强制性措施保证各项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严格落实。

三、降低污染物排放

农村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要不断提高资源开采与利用率,同时要降低污染物排放。地下矿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有些企业仅为了暂时利益而掠夺地下资源,选择的开采方式较为粗狂,下游矿产品粗加工企业大都选择了相对滞后的生产工艺,资源浪费问题会因此十分严重。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国营矿山8000多个,但个体矿山企业有23万多个,废弃物排放与堆存严重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重金属严重污染了土壤、地下水与地表水,导致农作物减产,质量随之不断下降,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这亦说明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工作十分重要。要不断加大矿山资源整合,同时于技术、资金上确保企业矿产资源开采率提高,严格控制矿产资源浪费;矿产资源埋藏浅的选择地下开采方式,尽量降低矿山生态恢复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下游矿产品加工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采用高附加值成熟生产工艺展开开采,同时要加大产能较为落后企业的淘汰,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要选择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项目,促使企业合理转型。要加强部门共同协作,加强执法力度,全面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小型企业的取缔。

四、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

矿山废弃地为矿产开采中被破坏、未经处理不能使用的土地。矿山废弃地可包括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被污染区域与塌陷区域等。对此可在矿山废弃地覆土还林,已堆存煤矸石与尾矿等矿渣地未早期处理的矿山废弃地,在不破坏取土场地的情况下,取适当的土壤覆盖废弃地,铺土50厘米厚,形成良好的土壤压实层。亦或者是煤矸石与尾矿堆存前将地表土壤取走再保存,煤矸石与尾矿堆存后要将所保存的土再次放回原地。待覆土完成之后,要以水文、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栽植,确保植物有固氮能力、根系发达、耐贫瘠等优势。同时要加大尾矿库、矸石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尾矿库、矸石山会含有大量重金属,以淋溶等方式导致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要秉承循环的原则,选择循环经济理念,比如尾矿砂制砖、煤矸石制砖等方面工作,以此可充分降低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同时亦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再以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修复,当前修复率高且成本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成熟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现多选择生物处理法,此方式是以生物生命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确保土壤无害化,尽量让被污染的土壤恢复原始状态。若矿山废弃地土壤不是强碱性、强酸性时,通常不建议使用化学法。同时对尾矿库、排土场、被污染土地、塌陷区进行全面开发,地方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鼓励制度,对利用采矿区废弃地场地、排土场、矸石山等全面开发,将其充分用于工农业中,再对相关项目审批,确保各项工作均是经严格审批的。

结束语:矿山生态恢复是一项全面、系统的问题,其不僅是技术过程方面的问题,且与矿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此项工程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治理。矿区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要以人类发展作为核心,将矿山自然、经济、社会属性全面整治,确保环境危害控制与生态重建工作互相平衡。本文对农村矿山生态恢复进行了概述,通过基于企业为主体建设生态恢复机制,并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以此为农村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姜涛.浅析造林更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01).

[2]刘孝富,王文杰,李京,王维,高振记.灾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03).

篇5: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浅谈宁南山区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为满足剧烈的人口增长对粮食和燃料的需求,大量垦荒毁林,使草原和林地大幅减少,农业已完全转入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为主的`发展道路,畜牧业片面追求牲畜存栏,超载过牧严重.本来比较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林地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与生态互为因果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加快宁南山区生态建设对宁夏山区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蔡金升 作者单位:宁夏农业经济研究所,银川,750001刊 名:市场经济研究英文刊名:RESEARCH ON MARKET ECONOMY年,卷(期):”“(2)分类号:F32关键词:宁南山区 生态建设 农村经济

篇6: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摘 要:

天水自古被称为陇上小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秦州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向往清新空气、宜人风光、田园生活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这一趋势在天水市城市居民中已明显反映出来。人们逐渐厌烦噪杂拥挤的都市环境和重复观光原有的景点,逐步走上广阔清静、独具特色的农村旅途。农业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也是一种与农业相结台的消遣性劳动活动,已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及农民增收方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密不可分。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秦州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同时,阐述了秦州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前景,提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对策与建议

正文:

一、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一)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1、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区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为使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各乡镇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秦州区环保局制定了《秦州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秦州区、镇、村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优化了农村环境,推动了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实行绿色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稳步推进。2009年积极争取国家农村环保项目,在秦州区天水镇咀头村建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一处,制定了农村地区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区环保局积极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一些村组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

4、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秦州区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5、农村大气污染和工业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加大了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力度,取缔了一些碎石和大白粉加工企业,捣毁了一些废旧塑料加工点,建立了联合整治扬尘污染的工作机制及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了对城镇工地及渣土拉运车辆的监督检查。特别是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实现了未出现一起着火点的可喜成绩,秋季秸秆焚烧工作也取得好成绩,10月份良好空气质量比去年多两天。

(二)秦州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充足,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秦州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是秦州区人多。秦州区有常住人口60万,流动人口10万以上,按每年50万人,每人一次计算,每年可有5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他们要在吃、行、玩、购等方面消费,按每人消费100元计算,可为农村增加5000万的收入,这样计算,并不是空穴来风,以牡丹镇尖山庙会为例,一个星期就有1万人次以上游客,辛家山村村民在餐饮、农产品销售、存车等方面毛收入达25万元(由于接待条件有限,仅有10%左右的游客可在庙会就餐)。

2、资源优势突出,文汇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天水市作为羲皇故里,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三国文化遗址有牡丹镇木门道、天水镇天水关,古遗址有太京师家崖,渭河穿境而过,渭河两岸的滩涂、湿地、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如玉泉镇和中梁乡的千亩大樱桃、太京和藉口的苹果桃子等果木,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条件日趋成熟。经过多年建设,秦州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与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有待深化。要实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而目前秦州区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尚处于示范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十分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2、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环境和土壤,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投入不足。多数乡镇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庄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有待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村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

4、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

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秦州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秦州区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

6、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加强秦州区农村环保工作与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内容编成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要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家长,影响社会。要加强对农民等生产者的科技文化教育,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民逐步从传统的耕作方式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

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3、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市和区、县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要在财政安排、城建和预算内资金补助、各专项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围绕重点小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引导等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

5、加强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各乡镇要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工作,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和方案。首先,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力求短期内见成效。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其次,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再次,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创建活动,出台支持创建活动的奖励办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对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及废弃的晒场等裸露闲置地进行全面绿化或硬化,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篇7:农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1、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科学使用和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章江水源水质至关重要。我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户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如使用复合肥、生物有机肥,降低化肥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限制使用碳酸氢铵氮。全县水田单位公顷化肥平均施用量由20xx年前的283公斤/公顷下降到目前的`273公斤/公顷。

2、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还田利用。每年夏秋两熟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强了行政执法力度,有效地遏止了秸秆焚烧的蔓延。今年夏秋两熟秸秆还田面积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有效地减少了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3、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近年来,我局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申报、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先后有县科达农庄、鑫业种猪场、亿品林牧生态园、盛发养猪场、宏大养猪场实施了该项目的改造,同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行动,制定《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科学划分禁养区、适养区、可养区,推进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运用“猪——沼——果(渔、林)”和“发酵床养猪”等生态养殖模式,各主要养殖场都建起了沉淀池或沼气池,粪便污水大部分进入了沼气池,产完沼气后再进入农田、果园做肥料,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据调查,20xx年我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2%。

4、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我县无公害等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发展迅速,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基地面积达到8000多亩。全县已经获得认证农产品1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1个。通过认证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控制了农业化学投入品用量,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5、农村能源建设。本年度新建沼气池任务数600户,实际全年完成850户,完成率141.67%。具体措施:

一是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加强了领导;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积极性;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建池的进度和沼气质量,提高沼气综合利用率;

四是争项目争资金,给予新建沼气户每户补助1200元,并及时足额补助到农户;

五是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沼气发展。

6、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6月底完成全县各乡镇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完成了土壤采样377个,涉及11个乡镇73个村。采取的措施:

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

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参加省厅举办培训班的学员6人,县农粮局举办一期培训班培训15个;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规模养殖场(户)污染治理设施不够完善或治污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散养户很大一部分没有污染处理设施,直接排放至农田水塘。

2、部分养殖场(户)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循环农业和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意识浅薄。

3、滥施农药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病虫监测工作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由于专项经费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区域站工作不能正常运行,农作物病虫监测工作跟不上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农村滥施农药,影响到饮用水安全。

三、建议

1、实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通过典型带动我县规模养殖场(户)的污染治理能力。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养殖场(户),向其下达养殖污染整治告知书,并与其签定限期治理责任书,养殖场(户)必须在限定期内搞好治理。对逾期不整治的,则依法取缔。

2、加强畜禽清洁生产行动的宣传力度。利用送科技下乡、畜牧科技人员进场入户、技术讲座等活动,加强对养殖场(户)的宣传和指导,增强养殖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的自觉性,提高清洁生产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电视、标语等宣传媒体,加大畜禽清洁生产意义的宣传,使清洁生产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力量,共同监督养殖场(户)自觉遵守环保要求,全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

篇8: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不管是农业产业还是工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理念的缺失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都对农村的生态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是破坏,所以有学者指出,农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已经成为限制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再次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因此,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也就成为我们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永续农业与生态保护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命脉,任何文明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村作为农业的主阵地,想改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破坏现状,需要跳出原有的“工业支撑、农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并逐步修复已受到严重损伤的农村生态。

众所周知,对当前农村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因为位于农村地区的工业多是粗放型经营的工业,其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植被、土壤和水源,如湖南省桃源县铝制品生产商创元铝业有限公司所排放的污染物,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创伤,已导致部分地区无法居住。二是现代农业污染。现代农业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农业名称,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运用这种方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产量,但却给农村生态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灾难,因为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不仅污染了农产品,而且还导致了耕地污染,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尤其是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更是严重影响了耕地环境质量,这种危害将长期持续。此外,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三是生活污染。社会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活用品与城市差距逐渐减小,如果说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还有一定能力的话,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县城城关镇外,各乡(镇)集镇都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就使得农村的现代生活垃圾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的又一杀手。

对于上述三个因素,如果说第一个和第三个可以通过经济建设、法律完善等手段解决,那么对第二种因素就只有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即改变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转向发展永续农业才能解决。

作为一种动植物生产操作的整合系统,永续农业强调的是保持农业发展的永续性,可以对非再生资源以及农场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而且能适当地整合自然的生物循环以及生物防治。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壤和水源,既然现代农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破坏,那就需要转变现代农业为永续农业,一方面保持农业发展的永续性,另一方面逐步修复被现代农业发展所摧残的土壤和水源。作为对现代农业的反思与超越,永续农业的宗旨是“保持永久耕种 , 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 维护人类健康安全 , 呵护地球永续发展”。目前永续农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 , 即有机精致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和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系。

二、永续农业的模式及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不同,永续农业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农业发展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也就是说,实现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农业与自然发展的融合。永续农业的发展,打破了“农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财富”的误区。

永续农业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永续性,使得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土壤、水源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我良性循环,所以用原生态思维来实现农业的发展就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由此,生态农业就成为永续农业的第一种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强调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经济上有一定的生命发展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等方面能够为大家所接受。也就是说,这种农业主张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平衡,所谓“促进生物种群的互利共生关系,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生态农业是一种严格标准的永续农业发展模式,并非简单地冠以“生态”二字。比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不能因为生产而形成新的污染,而且还要通过生产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优化自然植被的结构。

休闲农业是永续农业的第二种模式,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将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融合,农业的生产性目的被观赏性目的取代,发展农业不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而是满足人们参与生产、欣赏农业的要求,即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一种公园农业场所,将农业生产、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采摘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为了保证这种农业的发展生命力,其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合成品,从而使得农业发展逐步接近原生态的状况。

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模式的农业对比,有机农业强调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等无机物,利用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逐步恢复和改善被破坏的土壤的肥力,使得水土本身得到修复,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还原到一种接近初始的状态。

永续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内涵的差异,使得永续农业具备了不同于现代农业的特征:

首先,生态性是永续农业区别于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生态性是我们经常论及的词语,现代农业之初,也十分强调生态性,但由于对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单一,使得现代农业成为农业生态破坏的新的杀手,以致有专家指出,“现代农业以近乎败家的方式对土地进行疯狂的榨取,表现在技术上大量施予化肥农药,设备上粗暴使用巨型农机,时间上野蛮采取连续耕作,空间上无礼实施单一品种。”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土地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遭到破坏,数多物种减少乃至灭绝,生态灾难已不可逆转。

其次,永续性是永续农业区别于现代农业的标志。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追求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和产量效益,而为了最大化实现这两个效益,有时采取了诸多非生态的手段,使得环境破坏非常严重。而且,对化肥农药的依赖,也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除采取相应改善措施外,从永续发展的思维来考察这一问题将是根本性的。实现永续性的关键,就是运用有机循环思路,使水、热、光、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从而“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

第三,健康性是永续农业区别于现代农业的表象。食品安全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领域,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业、化肥、抗生素和激素等化工产品,不但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化学成分的残留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而永续农业的最根本一条就是健康性,它利用资源的有机循环和再生,使生产成为良性循环圈中的重要环节,从而健康产品得以回归,健康农业成为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此外,系统性也是永续农业的一大特征。因为永续农业强调的是系统循环,而这种循环是一种健康的自然循环,通过循环增进资源以及环境质量,从而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粮食以及纤维需求,进而增进农民以及整体社会生活的质量。

三、小结

作为现代农业的升级模式,永续农业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依托农业资源自身的科学运用。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农业也一种体系,甚至是比工业更加复杂的体系,因为它主要依赖土壤、水源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如果说现代科技可以对气候、气温、湿度等进行干预,但对土壤的干预则相对困难,而现代农业恰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从而使得农业发展的基础被削弱,所以,如果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再不进行调整,农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就可能会走向萎缩。

篇9: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摘要: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积极重要。但是,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问题,如村民生态道德意识、法律法规机制、村规民约。针对如此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生态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村规民约等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道德;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升天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新的阶段。[1]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农民富裕了,农业生产规范化了,农村建设也越来越美了。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破坏。一些农村人经济发展了,但是生态意识没有跟上来,对于环境保护没有全局意识,没有自觉意识,也没有有效的生态机制来约束。所以,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农村生态道德建设迟缓发展的结果。农村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也在进行生态道德建设,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面对:

(一)部分村民的生态意识还较为淡薄

通过走访调查,村里大部分的生态意识比前几年有较大提升。但是也有些村民生态道德意识发展滞后。仍旧是以前的思想,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但是从未考虑过得到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环境的损失比例,这就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在生活方面,向附近溪流随意排放污水、生活垃圾,经年累月,河水被污染,鱼虾变少,不能食用。工业方面,江浙地区农村家庭作坊多,小老板多,但是生态意识更为淡薄,经常偷排污水、废水,造成河流、土地的严重污染。更有甚者,一些乡村干部的生态道德意识淡薄,为了突出政绩,获得短时间经济利益,带头破坏环境,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生态遭受更大困境。这种意识上的认识差异使得农村建设形成恶性循环,问题得不到解决。

(二)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首先,政府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我国生态道德建设法律法规是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较为完善,但是对于农村一些生态道德现象管理、治理跟不上,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态道德建设滞后。另外,一些农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刻意钻法律的空子,也显示了我国法律在有些方面不健全。我国生态、环境立法有时只是宏观立法,没有深入实际,深入农村,结合实际情况立法,也造成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发展滞后。

(三)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缺失有效的村规民俗

村规民俗虽然不是法律,但是在教导村民、教化风俗方面的作用甚于法律。村民似乎也更易于接受村规民俗的管理。但是我国一些乡村在这方面做得严重缺失,有的没有本村村规,有的只是一纸空文,未认真落实。这也造成了农村忽视最有效的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方法,生态道德建设变得可以有可无。

二、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新农村农民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要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人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动物,与大自然、其他动物、生物共同享用天地自然万物。只有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先提升村干部生态道德素养。村干部是新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在村里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策宣传,还是环境保护,都是起带头模范作用。村干部生态道德素养提高,对于村民、农村生态道德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再者,要利用多种方式、活动提升村民的生态道德。村民是组成村庄的基础元素,提升每一个村民的素质,就是提升村庄整体素质。平时宣传教导,集中学习、教育,村特色文化教育等等都是提升村民生态道德意识的方法与手段。

(二)完善生态道德法律、法规

完善生态道德立法机制。从源头立法,为生态道德树规范。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立法。要有宏观上的规定,也要有微观上的具体法规。宏观上法律就是对全面生态环境破坏的阻止、指导,微观上就是针对详细的破坏现象的具体做法;强调防治结合,惩治环境破坏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民有意识不去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道德法律、法规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及时、准确地把破坏环境现象遏制在萌芽阶段,让破坏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去做;生态环境立法还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任何法律都会有漏洞,防止漏洞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人民群众无时无刻的监督。

(三)建立与新农村实际相结合的村规民约

生态道德建设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然而与农村、农民结合最为紧密的就是本村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农村第一手的生态道德规范。农村情况非常特殊,需要自己的规定。新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相比于生硬的法律条文、规定,村民还是更易于接受贴近实际的村规道德。

村规内容可以对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家风家训、“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化三边”、村庄远期、近期规划发展、科技农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奖惩措施等方面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表达,让村民更易明白、更易接受,使村民在行动中逐步形成习惯,从而提高整个乡村的生态道德水平。

在建设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时候,我们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来百姓的实际生活与生态道德建设相结合,谋划可持续发展的系农村建设,既要满足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态素养,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介绍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指出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黄建亚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中农场,江苏大丰,224135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14)分类号:S181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 实践 思考 大中农场

篇11: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村在农业生态化建设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源和污染面的调查;研究污染物对作物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贯彻执行农业农村环境标准,总结防治经验,及时处理污染事件;监测分析和环境管理,以及山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把环保工作的重点面向广大农村和农业,转向整个自然界,保护自然资源;注意研究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剖析

(一)存在问题

1.工业“三废”污染仍较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2.粪便污染日趋加剧。随着养殖业发展,粪便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趋严重。3.垃圾污染已成公害。随着塑料业、食品包装业的进步和农民重洋轻土、重化肥轻有机肥思想的发展,垃圾污染已成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中一大公害。4.农药、化肥污染触目惊心。农药作为工业产品本身就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

(二)对策措施

1.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用会、表彰会等,不断提高他们环保意识,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2.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3.根治工业“三废”污染。为了解决工业“三废”对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首先要对现有“三废”污染源的厂矿企业加强管理,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彻底根治“三废”污染源。

4.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场。以一村或几个村为单位,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鼓励“公司出资办场”,农户进场养殖”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企业又有了稳固的源料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5.兴建有机肥料厂。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生产资源。由于近几年来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化肥使用的方便,淡化了畜禽粪便的利用,使肥料源变成污染源。要使污染源变成肥料源。

6.制订激励政策,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和部门创品牌和争创“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标志,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获得国家级名牌、省级名牌,要给以重奖。

7.多途径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对已污染的农业农村环境,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农业环境本身的自净作用消除污染,如利用林木绿化净化空气②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防治病虫时,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并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③搞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予以保护,付诸实施。

8.以法治林,确保源头生态平衡。继续抓好造林、护林、封山育林等依法治林,严惩破坏山林资源和山区生态平均的犯罪行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山民生活水平,共同保护源头生态环境。

二、深化污染减排 促进科学发展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省、市环保工作会议要求,将污染减排作为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抓手和工作重点,坚持将实施污染减排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重点任务

1、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服务,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着力做好环评审批服务工作,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批质量,对于申报国家投资、扩大内需的项目、涉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项目,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特事特办、为争资上项提供优质 服务。二是认真执行总量控制和“三同时”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三是严肃查处违法建设项目,坚决采取部门联动措施,开展专项检查,对不审批就开工、不验收就投产的建设项目,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四是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切实做到建设之前有审批、建设过程中有检查、建成后有验收、运行中有监督。五是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要求,推动环境管理向“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方向发展。

2、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要坚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的原则,完成安装进出口水量、水质监测计量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实时监控。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的建设步伐。

3、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巩固企业达标成果。对各企业要加大日常巡查、巡检的频次,加强监管,降低工业污染排放,促进工业污染治理迈上新台阶。

4、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

篇12: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服务生态农业建设

摘要:抚松县地处长白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森林覆盖率86%,总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12万,70%的农户住在次生林区,由过去的依赖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转变为主要使用煤炭、水电。露水河镇、泉阳镇、松江河镇和沿江乡均与长白山保护区接壤,而且该区离江源县产煤区很远,燃煤运费很高,因此居民使用煤作为生活用能的积极性不高,必然会掠夺性地破坏森林资源而使用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本文就合理开发农村沼气能源,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对该县经济建设的意义、成就、发展展望和对策,为发展沼气建设达成共识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沼气能源;生态;经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24.001 开发农村新能源对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农村能源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

生态农业是一种多元的能量投入和产出过程,特点是遵循生物良性循环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使生物之间的多种物质,在良性循环中保持平衡。系统内部的多种物质可以多次重复利用,从而降低能量消耗,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产品品质。深层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协调农业生物同环境的关系。

发展沼气可使农业向无污染的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如下:治理环境污染。沼气发酵能消除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能杀灭其中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减轻农药污染。施用沼肥沼液,可以使作物不发生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生产出无公害的农产品;改良土壤。使用沼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沼气应用解决了农民生活能源,能减少对薪柴的砍伐,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1.2 利于发展庭院经济

庭院经济具有方便性、集约性、开发性、商品性、积累性等特性,有小规模、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投资少、见效快、家家户户都能干等优点。因此,庭院经济是农村扶贫攻坚,实现小康工程的有效举措。而发展庭院经济与开发农村能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沼气池在产沼气的同时可提供沼渣沼液,在农事活动中均可充分利用。例如沼气用作生活用能,可节省燃料费;沼渣、沼液用作肥料,能够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可节约农药;沼肥也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沼液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鸡、鱼、猪等,节约饲料成本的投入。建设成就和重要经验

2.1 取得的成绩

抚松县沼气池的推广应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5年以来,省能源站先后在该县分年度安排了国债沼气建设项目。据统计,到2015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300户。沼气发展逐步实现了“三结合”――沼气池与畜厩、厕所相结合,每年保护森林3900亩,节省烧柴2600吨,节省燃料资金来源60万元,沼肥每年每池可节省化肥投资130万元。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2 方法经验

2.2.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了对发展沼气的思想认识 根据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为认真实施好项目,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县委、政府组织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认真学习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管理规定和发展沼气的意义、好处,从而使全体能源站和各项目乡、村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对发展沼气的思想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发展沼气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县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大发展,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用能结构,美化农村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二是各项目乡(镇)把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年度目标考核。

2.2.2 狠抓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对沼气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针对广大群众对沼气认识不深,对国家的扶持政策不太了解的现状,县能源站和各项目乡(镇)、村干部一方面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宣传材料、图片简报和会议等形式,大力宣传沼气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土流失的因果关系,宣传发展沼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宣传国家对发展农村沼气的有关政策、补助标准和县里出台的优惠政策等;二是组织群众参观示范村、组,使群众了解沼气的好处。通过宣传,提高了农户的能源意识、环保意识、无公害生产意识、调动农户对建设沼气的积极性,达成农村能源的共识,为全县农村能源沼气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 提高技工的工艺水平,保证了建池质量 提高技工工艺水平是保证建池质量的前提。因此,县能源站为了进一步提高技工素质,全年共组织了5次技工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办班培训,总结了经验使全县技工改进了技术,提高了工艺水平。由此全县涌现出一批优秀技工。在狠抓技工培训的前提下,同时制订严格的技工管理办法,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及保证建池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已建好的沼气池到目前没有一个因技术原因而出现质量问题。发展方向和对策

3.1 政府指导,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新型能源建设

政府部门应当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新能源的研究和推广,使农村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广走上全社会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给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相应的政策倾斜,使农村新能源的利用得以健康发展。

3.2 多方连动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

在农牧局成立了农村能源站,专职负责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大力推广国家国债项目建设。完善后续服务工作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课题:一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沼气池使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完善乡镇沼气池服务队伍,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积极发展太阳能、水能等能源;四是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新能源的建设。

上一篇:安生部主任的安全职责下一篇: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