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恢复

2024-05-03

治理与恢复(精选十篇)

治理与恢复 篇1

1.1 矿山地理位置

兰花宝欣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古县北平镇贾寨村东, 井田呈多边形, 南北长约3.88 km, 东西宽约2.48 km, 面积为6.018 1 km2。批准可开采2号、3号、9+10号、11号煤层, 矿井生产规模为90万t/a。山西古县兰花宝欣煤业有限公司矿区西部有安泽—北平的县级公路通过, 交通较为方便。

2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太岳山系霍山东部, 古县北部, 地形复杂, 山岭起伏, 沟谷纵横。沟谷多为“V”字型,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及沟谷中,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纵观全矿区地势, 北高南低, 最高点位于矿区东北部, 海拔1 440.2 m, 最低点位于矿区西南部, 海拔1 119.8 m, 相对高差320.4 m, 属中低山区。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地层、含水层特征及岩石工程地质性质, 将矿区岩组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二叠系碎屑岩类、石炭系碎屑岩类和煤系基底灰岩4类[7]。

1) 第四系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亚砂土、亚黏土土体 (Q2) 岩性主要以亚砂土、亚黏土为主, 夹红褐色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 局部呈层分布。该类土呈可塑-硬塑状态, 无湿陷性, 具低压缩性, 工程地质性质一般。亚砂土、砂卵砾石类多层土体 (Q4) 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岩性以灰黄、棕黄色亚黏土、砂、砂卵石为主, 厚度小于10 m, 工程地质性质一般。

2) 二叠系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P) 是一套由二叠系砂岩、泥岩等陆相沉积岩构成的岩性组合。砂岩一般饱和极限抗压强度60~80 MPa, 抗风化能力强, 在沟谷边坡易形成陡坡。泥岩软化系数0.3~0.67, 遇水易软化、直至泥化, 抗风化能力弱,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是影响边坡稳定、产生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灾害的主要软弱夹层。

3) 石炭系碎屑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C)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由砂岩、泥岩、煤层及灰岩组成。表层强风化, 风化层厚度3~5 m。泥岩干抗压强度11.6~38.4 MPa, 属较软岩、软岩;砂岩、石灰岩干抗压强度32~53.3 MPa, 最高达82 MPa, 属于较坚硬、坚硬岩类。二者工程地质性质差异较大, 煤层采空后, 地面易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由黏土岩、铝土岩、页岩和山西式铁矿组成, 呈薄层状, 强度低、易风化, 工程地质性质差。

4) 煤系基底灰岩工程地质岩组主要包括奥陶系中统石灰岩等。新鲜岩体坚硬、性脆, 风化能力较强。该套岩石建造多呈中厚-厚层块状分布, 岩石强度较高,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2.2 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2号煤层:其老顶或直接顶板为K8中细砂岩, 厚1~11.4 m, 平均5.66 m, 该层砂岩, 裂隙较发育, 质硬, 钙质胶结, 属中等坚硬岩石, 冒落性Ⅱ类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 质软, 平均厚度为4.84 m, 局部含有伪顶为砂质泥岩, 质软、易碎, 随采煤垮落。底板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厚0.6~6.44 m, 平均2.9 m, 属不坚硬岩石。

3 号煤层:其老顶或直接顶板为中细砂岩或粉砂岩, 质硬, 钙质或硅质胶结, 裂隙发育, 方解石脉充填, 属中等坚硬岩石, 冒落性Ⅱ类顶板, 厚1~4.66 m, 平均3.12 m。局部直接顶板为泥岩, 厚2.43~4.15 m, 平均3.29 m, 质软。

9+10号煤层:其老顶为K2石灰岩, 厚层状, 裂隙不发育, 产动物碎屑化石, 厚8.60~13.07 m, 平均9.62 m, 属不易冒落性Ⅲ类顶板, 致密坚硬, 属坚硬岩石。伪顶为泥岩, 厚0.92~2.73 m, 平均1.95 m, 质软, 随采煤垮落, 其上为9号, 9号煤层老顶、直接顶为K2石灰岩, 局部夹伪顶泥岩。煤层底板为泥岩、粉砂岩, 具裂隙, 无充填, 厚2.50~6.18 m, 平均4.00 m, 硬度小, 属不坚硬岩石。

11号煤层:其老顶为K2石灰岩, 厚层状, 裂隙不发育, 厚8.6~13.07 m, 平均9.62 m, 属不易冒落性Ⅲ类顶板, 致密坚硬, 属坚硬岩石。伪顶为泥岩, 厚0.4~1.2 m, 质软随采煤垮落, 直接顶为砂岩、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粉砂岩, 硬度小, 属不坚硬岩石。

3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3.1 评估范围

依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 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分析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1]。由此确定评估区范围为采矿登记范围 (矿界范围) , 评估区面积6.018 1 km2。

3.2 评估级别

根据DZ/T 0223—200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附录B表B.1中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按就上的原则, 评估区属“重要区”[3]。

3.2.1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1) 工程地质条件:兰化宝欣煤矿中2号、3号、9+10号煤层均有分布。各煤层顶板底板岩层不均匀分布,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2) 地质构造:矿区总体为单斜构造, 构造简单, 地层走向北东—南西向, 倾向南东, 倾角3°~4°。矿区内断层不发育, 陷落柱不发育。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3) 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条件下, 矿区内无采空区, 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 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影响程度小, 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轻。

4) 地形地貌:矿区地形复杂, 沟谷纵横,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矿区地势北高南低, 属中低山区, 地形地貌条件中等。

对照《规范》附录C表C.1井工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判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类型。

3.2.2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矿山开采类型属地下开采, 矿山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90万t。对照《规范》附录D表D.1, 确定该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属重要区,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类型,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中型, 对照《规范》附录A表A.1, 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3.3 现状评估

根据《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主要针对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与土地资源破坏4个方面进行[2]。

3.3.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 地裂缝、地面塌陷。本矿山多年来未进行实际生产, 不存在采空区。经实地调查和访问, 评估区内未发现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 崩塌、滑坡。经实地调查和访问, 评估区内工业场地及村庄所在地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但在一些远离村庄及人员的沟谷中, 在Q2, Q3黄土或P2s砂岩陡坡下发现有小型岩土体崩塌现象。由于崩塌体远离村庄及人员,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 泥石流。评估区冲沟较发育, 区内地表植被覆盖率达70%, 现状条件下各主要沟谷中松散堆积物较少, 汇水面积不大, 现状条件下, 评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较轻。

3.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现状评估

评估区沟谷纵横, 多为“V”字型, 区内基岩裸露, 多植被覆盖, 黄土零星分布于梁峁山垣地带及沟谷中, 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全井田地势北高南低, 无采空区。评估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地形地貌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轻。

3.3.3 土地资源破坏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旱地、林地、草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用地、采矿用地及内陆滩涂。本矿多年来不存在地下煤炭开采, 对土地资源影响小。对照《规范》附录E, 现状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较轻。

综上所述, 通过对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现状评估结果的叠加分析, 现状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区。

4 兰化宝欣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1) 矿区内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达到100%[6]。

2) 减少采矿对矿区内植被景观的影响, 矿区植被覆盖率基本不低于原有植被覆盖率水平的70%, 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5]。

3) 减少采矿对矿区土地资源的影响, 采取有效措施对受影响和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治理, 使其恢复适宜用途, 土地资源破坏治理率达到100%。

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

1) 根据开采规划为矿区内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工业场地、村庄、县级公路留设保护煤柱, 严禁在保护煤柱范围内采煤[4]。

2) 对村庄、工业场地、耕地附近可能影响人员及建筑物安全的不稳定斜坡进行削方减载及护坡治理[14]。

3) 对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进行治理, 恢复土地资源[10]。

4) 进行植树造林, 恢复因采矿活动而破坏的地表植被景观。

5) 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工程, 包括采矿塌陷地质灾害监测,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监测, 含水层破坏监测[8]。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梁, 张业成, 罗元华, 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5]张春山, 张业成, 张立海.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 2004, 10 (1) :27-32.

[6]任永贤.陕北煤炭开采重点区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33-45.

[7]王哲, 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矿业, 2006 (10) :123.

[8]李程.陕西省太白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1:45-75

[9]穆志宏.浅析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8) :21.

治理与恢复 篇2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

执行情况工作总结

(2013)

地 测 科

二○一四年一月十八日

山西长治羊头岭南窑沟煤业有限公司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执行情况

2013工作总结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山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及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履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职能,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对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力度,及时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贯穿于国土资源工作始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严格依法行政,对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长抓不懈,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现将本矿2013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⑴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据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因地制宜、边开采边保护”原则。

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

⑷坚持“总体部署,分期治理”原则。

二、明确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1、目标

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减少矿山开采对含水层、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修复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达到保护和恢复矿区地质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规范采矿活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实施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结合本矿实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主要包括:

⑴实施土地复垦工程: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开展土地复垦工程。

⑵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在道路两侧、矸石堆及工业场地内,本着保护、美化环境的原则,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

⑶实施地面塌陷、地裂缝填埋工程:对矿区内采煤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填埋。

⑷实施不稳定边坡防护工程:对新出现的具危险性的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及时进行治理。

⑸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工程:包括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首采工作面的地表变形监测、地表水、地下水水环境、地下水水位、水量的动态监测等内容。从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预测预报工作。

三、部署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南窑沟煤矿矿山服务年限12.2a,目前正处于基建阶段,根据矿山服务年限和矿山特点,本方案的适用期为5年(2011-2015年),在矿区范围、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治理方案”应每5年修编一次,如果矿区范围、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等条件发生改变“治理方案”应重新编制。

近期工作部署:方案适用期2011年1月-2015年12月,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和计划,此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落实人、财、物的保证措施,保障各种设施正常进行;初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布设各类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145个;填埋2011-2015年采动影响范围内出现的地面裂缝、塌陷,局部平整恢复部分土地的使用价值,面积约1207.05亩;恢复林地、草地共869.25亩。

四、2013实施计划完成情况

2013恢复治理面积10.75hm2。

其中对道路两边进行栽植松树1000余棵,铺设草坪20余亩,地面裂缝、塌陷通过就近取土及时填埋,局部平整,恢复耕地等120余亩,合计投资治理费用85万元。

五、完成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⑴为了防止该方案的实施流于形式,必须成立专职机构,加强对本方案实施的组织管理和行政管理,建立以井田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综

合治理领导组,成员包括:生产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地质技术负责人等。进行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使领导组工作能正常开展,不能流于形式。领导组要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井田重要议事日程。把综合治理工作贯穿到各种生产会议当中去,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落实到井田生产的每个环节,确保治理效果。

⑵矿山开发单位要积极主动与国土资源监督部门配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严肃查处矿山建设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违法行为。

2、技术保障

⑴聘请有资质单位编写设计,依据本矿批复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要优化防治结构,合理配置工程与生物防治措施,使工程措施与生物防治措施有机结合。

⑵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实施应有充分的技术保障措施,因此,必须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队伍,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应强化施工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水平,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⑶施工单位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和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实施各工序层层报验制度,监理单位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相关技术规程、规范、设计要求及验收标准对工程各部分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签字。矿山建设开发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

护措施按时完成并取得成效。

⑷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等规范要求开展井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煤矿测量手册》开展有关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3、资金保障

⑴为保证这些综合治理工作能落到实处,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⑶应派专人进行监管,认真落实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

⑷接受专业审计部门的审计,做好内审,按照方案进行恢复治理,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规划运行。

⑸要列支专项经费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按该方案制定的治理规划分期,把治理资金纳入每个预算之中,确保各项治理工作能落实到位。

总之,山西长治羊头岭南窑沟煤业有限公司对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是高度重视的,切实领会了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了队伍组织到位,资金落实到位,措施管理到位,保证了方案稳定有序开展。

浅谈河道的综合治理与恢复 篇3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城市河道有着自己的水道管理方式,在城市内部可用作防止洪水、排放洪涝、引清、储蓄水资源、排放污水和航运等途径。就以前的河道治理方法,对上下游所处断面在完整性上是要注重和保持的,使得水流变得多样而且不断的变化,这样也破坏了河道和岸坡的生态系统,这样一来,河道自身问题就变得更加严峻和难处理,要想跟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共同发展就很难做到,对此政府也有整治措施,可只是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这对河道来说有局限性,而且在其四周的生物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样在治理时就会严重破坏水生物的生长环境,这即会影响城市河道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又不利于以上的各项发展。

1.河道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1.1保护河岸出现硬质化

在以前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建设护岸坡主要是为了排涝防洪、保护水土流失和航运的正常运行功能等,使得城市的河道向着渠的形势发展,在此河道的断面处于单一的型式,有着笔直的走向,还有坚硬无比的河道护岸坡。这时护岸所用到的材料大多都是混泥土硬质方面的材料,对于水中和岸边生产的生物而言,很不适合生长,这样会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使其大大减低,不利于保护水中的生态环境。这样更不利于保护水的自然清洁,而且还会对人和水环境在维护和谐发展方面造成不好的影响,至于城市的生态和城市的环境自然有负面的影响出现。

1.2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

目前来看,城市在不断扩大规模,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个时候治理水环境的最基础的设施,在建设方面明显的落后;对于城市内部的水系统,在相应的规章制度方面严重缺乏;还出现大量的填埋水域的现象,如一些城区和开发区等,对一些城市和乡镇来说污水处理厂都不是集中式的,这样使得河道成为最直接的排污源,从而加剧了整个河道流域网的污染。河道两岸存在的企业和工厂,因自身污染严重而防治措施又没有或者少,使得这些污染物大量的排入河道,加剧了污染物的浓度,并使它们更加的复制难辨,这时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自然会使水生生物减少,其中以沉水植物为主,不管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大大的缩减,这时河底出现荒漠化,河道中的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被打断了,严重破坏了整个生态体系。

1.3河道景观处于恶化状态

城市的河道都要经过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河道两边有着极高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城市中大量的污水和垃圾以最直接的方式排入河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而且还会发黑和发臭,造成河道四周的环境污浊不堪,河道的景观受到严重的影响。水景观的恶劣制约着社会和整个区域的发展,再加上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以上情况的出现就更不能与之相匹配。

2.治理河道的有效措施

生态的河岸保护工作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创造和保护,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要做到充分考虑生态的效果,过去的河堤是人工混凝土建筑的,而这种情势以不适合当代发展需要,要把它改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以及生物相互滋养这三种方式,要把护岸坡建设成生物适合生长的高仿自然环境状,并且把现代的水利工程学、科学的环境、生物科学、生态美和美学等融为一体,组成新型的水利工程。

2.1积极处理并限制污染源

要想把水污染问题彻底的解决掉,就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和控制,这样才能改善城市河道环境问题。要想保证城市河道水的无污染就需要控制污染源排放污水要符合标准方能排放的原则,对污染源的数量也要大大的减少;对于雨水和污水可以进行分流,如对城市或乡镇进行规划和建设,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处理雨水和污水,要想它们分流就要设置引流的管道,还要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污水的效果。

2.2综合治理要把握好界限

河道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把处理的界限掌握好,河道能否管理好也是需要前提的,处理工作要在有效的范围内实施。各地区的水利部门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相互合作,此时还要得到土地管理部门的允许,并根据河道治理所规定的要求,运用河道确权划界措施来积极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帮助河道达到治理和管理的目的。在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关于河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的划分要做好此项工作,科学的结合综合治理和确权划界,把不同的治理工作合理分配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行政责任制。

2.3河道护岸的具体措施

河道护岸和护坡有多钟方式存在,如直立式、斜坡式和复式等不同的方式。首先直立式的护岸主要针对防洪,并控制河势,使河道两岸不受损坏,对于工程占地和房屋的拆迁就会得到降低,这样就达到维护河道的实际宽度,它也是有缺点的,河岸和河床的选材不当会破坏河道的生态系统,使城市的生态达不到绿化要求。其次斜坡式的护岸对城市和乡镇的生态来说,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对水质有优化作业,创造出适合水生物生长的环境,并建造出和谐美好的自然生态水环境。要想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景观可观赏,可以把泥土填盖在护垫上,并种上植物,如香根草、白三叶和高羊茅等不同的植物,植物没扎根前要想避免泥沙不失去本身作用,可在此中添加上一道工序,如薄型的土工織物,这样就增加了河坡的抗冲力;要想建立起良好的自然水边形态,可以在水边设置自然的石块。要想优化水质,可以改变河床,以沙石为主,再加上两岸的植物最终可达到净化的作用,这样人民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2.4河道坡岸生物的具体方式

要想优化河道坡岸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依靠生物的具体方式,如植被、缓冲带和水生植物等。在河道坡岸上种植很有生命力的灌木杞柳和乔木柳等种植;在工程技术上积极运用生态格网和土工等,这样土壤中的污染物就会被植物吸收,并能得到及时的清除,这样不仅加固了河岸,还对水源污染有控制的作用,最后在景观设计方面达到了绿化的要求。要想改善水质,就要先考虑河流基底的具体情况,在对河岸坡到河中心进行大量的水植物栽种,具体表现在设置湿生、挺水、浮水等不同的水植物,这样就能达到河道里的生态环境的优化。

2.5加强管理要结合法律法规

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治理河道问题时要严格按照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文件去进行,要有效的去整治河道的管理,还要维护好河道的生态水质问题。在此还有具体的措施,如可以对城市和乡镇的河道进行大检查,用拉网的形式,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隐患;要清楚明白河道的权限,并且是关于管理和执法方面的,河道的审查工作一定要做好,不管是管理范围还是建设项目;河道的水质案件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每个地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都要与国家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在处理河道污染问题上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河道管理秩序的正常运行,还为河道治理带来了有利条件。

3.结束语

要想把城市河道建设为自然的生态景观园和水景区,这时就需要综合的治理河道问题,这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使这个社会不断的在进步,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能使三者和谐共同发展,让自然和人类同生共惠。

参考文献

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浅谈 篇4

近年来, 煤矿开发利用在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 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 已对煤矿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破坏了生态环境, 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产环境。

1 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防治规定》、《规范》总则, 并结合本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治理方案适用年限,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如下:

a) 依据调查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结合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接续,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b) 坚持以人为本, 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原则;c) 矿业开发应贯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d) 坚持因地制宜, 制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保护与治理方案, 突出重点, 逐步推进;e)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边开发, 边治理的原则;f)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 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g)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1]。

2 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

2.1 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2.1.1 总体目标

最大程度地减少煤矿地下采矿活动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有效遏制对土地资源、地表植被、地形地貌景观和水资源、水环境的破坏, 维护矿区生态环境, 保护矿区环境, 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实现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矿山。

2.1.2 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在近期煤炭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期目标:通过分期治理, 使生产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得到逐一治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具体为采空区裂缝填充, 并根据原有土地类型进行相应恢复治理;地下开采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地面塌陷监测和含水层监测, 并能够及时对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防护和治理,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合理施工, 最大程度降低采矿活动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远期目标:在煤矿闭坑期间, 通过恢复治理措施将项目地面工程 (工业广场) 和采空区内局部地面塌陷显现明显区域恢复治理, 对矿区内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同时对新近采区沉陷区域进行治理, 并尽可能提升生态环境系统功能。

2.2 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 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为。

2.2.1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采矿活动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工业场地内地面建筑的危害, 采取按《三下采煤规程》留设保安煤柱的预防措施。

布设监测孔, 购买监测设备, 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 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示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 避免人员伤亡。并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作, 消除矿区内的地质灾害威胁。

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2.2.2 地形地貌景观防治任务

废石场地形地貌景观防治废石场废渣堆放引发的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采取覆土复绿恢复治理措施。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现状存在及采矿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在表土剥离、填埋的基础上, 林地、草地增加复绿恢复治理措施, 恢复林地、恢复草地。

制定土地复垦方案, 采取平整土地、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3 煤矿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根据具体生产实际情况,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部署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针对各分区地质环境问题的形式、强度及其危害程度,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合理布设防治措施, 建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整治措施相结合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体系。通过措施布局, 力求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以集中和全面地治理, 在发挥工程措施控制性和速效性特点的同时, 充分发挥治理措施和整治措施的长效性和美化效果, 有效防治和减缓工程建设和生产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使矿山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改善。

3.1 煤矿地质环境预防保护与治理措施

3.1.1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a)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留设保安煤柱。技术方法:采矿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地表建筑物的危害, 采取按《三下采煤规程》留设保安煤柱的预防措施;

b)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削方减载。技术方法:工程建设导致坡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工业场地建筑的危害;采矿导致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道路行人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采取X削方减载的预防措施 (削方土作为地裂缝、地面塌陷回填土源) 。 (a) 砌筑重力挡墙预防工程。技术方法:工程建设导致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工业场地建筑的危害, 在削方减载的基础上, 施工砌筑重力挡墙的防治措施 (挡墙高3 m、底宽1.0 m、顶宽0.5 m) ; (b) 灰浆抹面护坡防治工程。技术方法: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在削方减载、砌筑重力挡墙的基础上, 对重力挡墙上部边坡施工灰浆抹面护坡工程 (抹面厚度3 cm) [3]。

3.1.2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a)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a) 表土剥离治理工程。技术方法:现状存在地裂缝、地面塌陷及预测采矿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区耕地的破坏, 采取表土剥离的恢复治理措施; (b) 覆土填埋治理工程。技术方法:存在地裂缝、地面塌陷及预测采矿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危害, 采取裂缝塌陷填埋的恢复治理措施; (c) 植苗造林恢复工程。技术方法:采矿活动破坏林地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采取植苗造林的恢复治理措施, 选择植苗造林, 植苗密度为1 500株/hm2, 种植季节应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春夏季节; (d) 撒播种草恢复工程。技术方法:排土场、采矿活动破坏草地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 采取撒播种草的恢复治理措施, 选择苜蓿、白羊草进行撒播, 撒播密度为150 kg/hm2 (排土场覆0.2 m厚的土) , 种植季节应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春夏季节;

b)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设立警示标志治理工程。技术方法:采矿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危害, 采取设立警示标志的预防措施;

c) 含水层破坏防治工程:要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水井的设计、施工、监理, 确保建设工程安全、可靠。对灰岩以上的含水层应进行止水, 定期进行水质、水量监测, 确保当地居民饮用水水质、水量[2]。

3.2 煤矿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监测内容主要为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对地表构筑物及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其次为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结构等的影响破坏。

3.2.1 房屋裂缝监测

监测村庄房屋墙壁、地面及道路裂缝。每个村庄布设3个监测点, 用小钢尺、游标卡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裂缝变形值。裂缝观测中, 裂缝宽度数据应量取至0.1 mm, 每次观测应绘出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其变化程度, 注明日期, 附必要的照片资料。各层煤开采时监测, 监测周期为2 a, 监测频率可为30 d, 在雨季或变形加剧时应加密监测。

3.2.2 含水层破坏的监测

分别施工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水、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监测孔工程 (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监测孔3个, 单孔设计孔深300 m、太原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监测孔3个, 单孔设计孔深400 m、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监测孔2个, 单孔设计孔深500 m、设计孔径均为500 mm) , 正常情况下每5 d监测1次, 在汛期应加密监测, 宜每日监测1次。人工检查水位应测量两次, 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 min, 取两次水位的平均值。水质监测送专业化验室进行化验。并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4]。

3.2.3 地面塌陷地裂缝

监测点进行埋标, 对评估区范围内的采矿活动引发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滑坡进行调查记录, 每月一次。

4 结语

煤矿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应加快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和煤炭资源废物再利用的技术研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全面建设“绿色煤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T 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3]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浅谈恶化水系环境的治理与恢复 篇5

**城市依河而建,素有“八山四水”之说,即南龛山、望王山、插旗山、西龛山、莲花山、苏山坪、西华山、塔子山八山雄峙,巴河、后河、南池河,八大王沟四水蜿蜒。可以想象,昔日的巴城四水一定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发展、人为的破坏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趋陈旧,加上多年来对城市河流的忽视,许多地方大肆填埋、阻截、占用河道,排污淤积、人为减少面积、不合理取土及砂石,甚至有的地方将河道人为盖掉,致使曾经孕育过灿烂文化的巴城水系,目前大多已不堪重负。堤防溃毁,河床堙塞,渐趋枯竭,大量污水排入,使原本清澈的水体大都蜕变为臭水沟,水体周边环境日益恶劣,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极大地制约了巴城现代化发展进程。如今南池河已经干枯、断流,只剩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污水沟、臭水沟;后河也因污水肆意排放而愈来愈臭;巴河水位也一年更比一年低,水质一年更比一年差,令人无比痛心。巴城的水系环境已经严重恶化,若不及时治理,设法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必将影响到我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建设进程。

水利部水资源[2006]510号文件中要求:城市水利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城乡、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水利管理体系与城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这也是城市水系治理工作的思路。笔者认为巴城水系治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搞好“水”规划

城市水网建设,规划先行一步。我们要抓紧编制巴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及其它涉水专业规划。要把巴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规划中,并作为巴城规划区范围内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规划,同时要把城市水面积率、湿地面积绿、透水面积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并加以严格控制。另外就是要在防止水对城市侵害的同时,更避免城市发展对水的侵害。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与新城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

城市涉水专业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水系整治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景观规划、城市节约用水规划、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编制巴城涉水专业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要求,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为指导,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控制和节约保护,整治和建设城市水系;科学确定城市水工程布局及规模;划定水功能区、水工程规划保留区;提出各类水工程设计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二、确保“水”治理

整治和完善巴城水系,要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治理,把巴城水系纳入巴河流域及区域水系中统筹规划,要积极寻求巴城第二水源,实现城市水系与流域、区域河湖库沟通,增强引排能力,建成“挡得住、排得出、引得进、调得活”的巴城水系网络。

1.保证水量

巴城“四水”近二十年来水位逐年下降甚至枯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点:第一,全球变暖,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加上巴城“十年九旱”,导致降水减少。第二,人口激增,人为污染,不合理取水等原因导致用水增多。这两个原因综合作用就导致巴城水系水量逐年减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流域内、区域内综合调配水资源,比如利用化成水库、群英水库及区域内其它蓄水设施作为巴城第二水源、第三水源,从而减小巴河取水量。另外就是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要抓紧建设循环用水及中水回用系统。如此可以保持巴城水系的水量,让人“有水可亲”。

2.保证水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系遭受的污染也是愈来愈严重。巴城水污染也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日趋严重,在巴城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恢复治理 篇6

2010年,湖南省耒阳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展开,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参与其中,为全省资源型枯竭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树立了典型,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参照。

深入实地调查地质环境问题

湖南省耒阳市是典型的以采煤为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通过几十年高强度的开采,该市的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及相关产业的产值逐年下降。同时,在长期的采矿过程中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生态破坏等问题。2009年,湖南省耒阳市进入第二批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名单行列。

2010年6月,耒阳市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编制了《湖南省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方案》,迈出了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第一步。

自接受委托以来,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不仅充分收集利用以往的调查与评估报告,还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耒阳市的的每一个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实地勘查,收集了矿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文、矿业地质等多方面的资料,对耒阳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有了准确而全面的了解。

“耒阳市煤矿数量众多,采煤的时间也比较长久,很多采矿的方法及技术比较落后,另外,加上一些非法采矿行为,因此,积累的地质环境方面的矛盾繁多且复杂。”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负责人介绍到。

经过调查,目前矿区已经勘查清楚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沉陷问题。这是国内矿区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工程中的重要方向。耒阳市的煤矿区开采时间已久,大多在中浅部采煤,环保意识较差,且由于一些煤矿的地质构造方面的缘故,稳固性较差,因此,很多矿区地面出现塌陷区,造成多户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2011年重点治理的以新生煤矿区为代表的六大矿区因为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面积累计高达七八百万平方米。二是废渣问题。以红卫煤矿区阳塘村为例,据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调查数据显示,该地的一个废渣堆占用旱地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浪费了土地资源。另外,矿区很多的废渣堆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存在失稳隐患,遭遇暴雨时极易引发废渣流危及下方农田与村民房屋安全。废渣堆的存在也污染了矿区内的水质,阻塞了河道。

此外,采煤也引发了一些新生煤矿区等地方的山体滑坡,威胁到当地的交通、农田及居民房屋安全。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还使得农田的灌溉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影响农田灌溉用水。

科学规划治理工程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通过成功竞标成为工程测量、勘查与设计的四家单位之一。随后,该院完成该项目的治理工程设计方案,推进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进展。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牵涉面广、投资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涉及到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此外,由于各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

在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立足于“考虑长远、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规范管理”的原则,优先突出关系“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追求安全、经济、实效,以保障矿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设计治理方案时,根据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分布状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手段与治理方式。例如,2011年耒阳市新生煤矿区等六个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内容尽管大体相同,但仍有一些差异。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矿区的环境现状以及周边居民的心理诉求。

在工程实施方面,以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为主,以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为辅,将规模较大的矿山单独作为一项治理工程,若干小型矿山组成群采区整合成一项治理工程。这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地质环境所设计规范方案的科学性。

治理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综合效益

耒阳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响应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工程,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地质环境所在设计治理方案时,充分考虑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百姓生活、农业生产的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根据制定的《湖南省耒阳市2011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年度实施方案》,推进耒阳市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不仅可以消除存在或潜在的地质灾害,减少对当地村民生命财产的危害,还能增加就业机会近4000人次,有效解决矿区企业多年来所承受的农赔负担以及工农矛盾冲突,为湖南省甚至全国建设“绿色矿区”、“安全矿山”提供示范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在矿区的生态环境方面,地质环境所计划开展实施地面沉陷区治理、山体滑坡治理、废渣堆治理、沟渠渗漏治理等工程,力图降低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对周边村民的生命财产的保护,减轻废渣堆对水质的污染,保证村民生产灌溉与生活用水问题,使资源利用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根据数据统计,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地质环境所对新生煤矿等六个煤矿区地面塌陷的治理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

治理与恢复 篇7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主要目的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促使矿山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与环境成本, 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执行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 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 落实以人为本方针, 有效保护矿山环境, 最大限度的预防、减少和避免矿山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为矿山建设提供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面的技术保障, 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的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因矿而异、实事求是的原则, 既要保护矿山企业的正常发展, 又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对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但在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进行编制过程产生了几个问题。

1 保证金缴存额度计算参数问题

在编制规范中给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的金额计算公式却只有一个。即下面的计算公式

保证金交存总额=单位面积交存标准×影响面积×有效年数×影响系数。

单位面积交存标准:规范规定的同一类矿山标准相同, 例如建筑用砖厂、建筑石场同为一类

影响面积:即为矿山开采过程中最大的波及面积

有效年数:为矿山保有储量与设计开采规模的商

影响系数:矿山开采方式相同影响系数相同

从以上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 规范规定的同一类矿山 (例如建筑用砖厂、建筑石场) 缴存的保证金总额止与矿山开采的应响面积和开采的有效年数有关, 而与其他的因素无关。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 若有这样两个规范规定的同一类矿山, 一个是砖厂, 一个为石场, 这两个矿山的开采有限年数又恰好相同, 那么两个矿山保证金的缴存额度就只有影响面积一个参数决定了。众所周知, 一般情况下砖厂的占地面积要远远的大于石场, 而对于将来开采之后的环境恢复难度, 石场要远远地大于砖厂, 恢复难度越大, 需要的资金量就越大, 而根据规范给出的保证金计算公式, 砖厂的缴存额度要大于石场。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对砖厂保证金的收取困难和将来石场保证金额度不足两个问题。

对于这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计算公式中还应加入“恢复难度”和“恢复环境预估年限”两个参数, “恢复难度系数”按矿山破坏的环境恢复的难易程度来确定, “恢复环境预估年限”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矿山破坏的环境在当地恢复所需的最大年限来确定。这样就可解决类似于砖厂、石场这样的问题。为地方执行部门的执行带来可操作性, 减轻矿山与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

2 保证金的起算年限问题

按照一些地方的相关文件规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起算时间为2007年4月,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有很多正在生产的矿山, 生产时间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那么, 保证金从2007年4月开始起征, 就会造成矿山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无法真正解决矿山环境恢复的问题, 只能是这件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不能真正的完成。同时从2007年4月开始征收, 对于2007年4月以后才开始筹建的矿山也不公平, 会给2007年4月以后才筹建或生产的矿山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 也不利于这些矿山的正常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坚持因矿而异的原则, 对于2007年4月以前开始生产的矿山, 将2007年以前的生产时间按5年一个时间段划分成若干段也要进行按比例征收, 但征收比例可以参考每个时间段的物价水平与2007年物件水平的比例来征收, 这才能体现谁开采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同时也解决了治理资金不足造成治理工程烂尾的问题。对于2007年4月以后筹建和生产的矿山, 起征时间应以筹建开始时间起算, 才能体现公平的市场原则。

3 保证金的起算面积问题

保证金的起算面积问题, 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有很多矿山是在原有矿山的范围内, 甚至是原有采坑内进行复采或残采, 这就造成了现有采矿权主体为以往采矿权主体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问题。也是在实践中矛盾最大的问题。

例如:在很多地方的小煤矿, 是在原有大型露天煤矿的采坑边坡上开采原有大型露天矿的边坡压煤, 这就带来了对这些小矿山保证金起算面积的争议, 因为事实上这些小矿山的影响面积内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面积是原有矿山开采造成的, 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完全强加到现有矿业权主体上也不合适, 况且这些矿业权主体也不接受。这样很易激化矛盾, 对谁都不利。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计算保证金的起算面积上, 以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现在矿业权人实际破坏和影响面积来算, 只要恢复到他开采破坏前的情况即可。那么, 其余的谁来治理呢?这要看以前的开采主体是谁, 如果以前的开采主体是国家或集体, 那就只有政府来治理, 因为这些主体是为政府服务的。若以前的主体是个体或私有, 能查到原有主体的, 由原有主体承担, 查不到原有主体的只好由政府来承担, 因为这些历史问题是由政府造成的, 政府就要承担。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篇8

在我国四大地质生态灾难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最难整治、最难摆脱贫困的地区。我国是一个岩溶大国,裸露型、埋藏型,以及覆盖型岩溶的面积总和达344万km2,岩溶区的分布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四大岩溶集中分布片区之一[3]。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4,5],其裸露型岩溶区是全球三大碳酸盐岩连续分布区之一,石漠化问题已严重制约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西南岩溶山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6]。

从地质构造上而言,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沿,位于大巴山断褶带、川东断褶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地势崎岖、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生态系统异常敏感与脆弱,是我国重要的石灰岩分布地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3.20万km2,占区域幅员面积的38.9%。重庆市境内40个区县中有37个区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市,其中碳酸盐岩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的区县有万盛区、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巫溪和城口[7]。另一方面,重庆石漠化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如生境基岩裸露、土体浅薄、土壤渗透严重、保水性差、土壤生态脆弱,加之石灰岩地区的岩溶生态系统具有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容性、生境的多样性和严酷性、水分亏缺的异质性和派生性、环境的脆弱性和改造的艰难性[8,9]等,重庆地区石漠化问题已日益突出。同时,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八大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局部区域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总体趋势仍在加剧。全市所有16个贫困县和366万贫困人口的95%均集中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下,来自人口和资源利用的双重压力使得重庆市石灰岩地区面对严重的石漠化现状。因此,石漠化治理已成为重庆岩溶地区当前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治理重庆岩溶石漠化、恢复其生态植被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于重庆,在综述国内外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漠化治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3套我国目前采取的主要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模式,并针对岩溶石漠化山地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旨在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供参考。

1 国内外石漠化治理进展情况

由于岩溶区的生态脆弱性,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研究治理工作。例如,从20世纪3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开始在其东南部的布鲁斯(Bruce)半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10];日本在秩父地区采取了工程措施恢复石灰岩植被;澳大利亚用桉树治理岩溶地区盐碱化;法国以岩溶区建畜牧业基地;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石漠化开展综合治理与开发;瑞士则充分利用岩溶山区的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等[11]。纵观各国,欧洲偏重岩溶区的矿地恢复,北美偏重岩溶区的水体和林地恢复,而新西兰和澳洲则以岩溶区的草原管理为主。总体而言,国外对岩溶区石漠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已总结出一批较为成熟的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

我国对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围绕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努力开发岩溶山地退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技术,具体包括表层岩溶水调蓄与开发技术、土壤改良与生物培肥技术、造林技术、栽培技术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整治模式的采用获得了局部区域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如节水农业型、林业先导型、异地移土型、上保中治下开发型、流域单元治理型、坡面生态工程型、环境移民型等[12]。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规模小、不系统,缺乏持续性,因而尚未形成地方群众能普遍接受的综合技术体系,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科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2 我国目前采取的主要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大量研究认为,岩溶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植被恢复和重建[13]。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常用的主要途径有2种:一是人工造林,即在破坏彻底、深度退化、土壤较少、自然恢复潜力较小的地段进行客土造林;二是封山育林,即对不能采取人工造林的地段,如石面、石缝、石沟等各种小生态环境,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恢复植被[14]。目前,石漠化治理的方式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生物措施主要是通过人为方式恢复地表植被,是恢复和重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主要用于防止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对严重退化的岩溶石漠化区域,辅以工程措施、改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山地石漠化的生态工程大体可分为调节型与修复型2类。

目前,我国较为成功的针对不同石漠化程度生境的植被恢复模式主要有如下3类。

2.1 岩溶石漠化山地封山育林的植被恢复模式

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的石山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极度匮乏,立地条件极差,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针对如此区域,采取全面封禁的技术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利用周围地区的天然下种能力,先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通过较长时间的封育,最终发展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提高乔灌草藤覆盖率,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在石漠化发生的初期,利用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恢复特性,采取封山育林的办法效果明显。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石灰岩溶区封山育林3年后,植被覆盖率提高10%~30%,6年可基本达到郁蔽[15]。一般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3~4年后,群落盖度将平均增长32.8%[16]。

2.2 岩溶石漠化山地乔灌混交防护林的植被恢复模式

岩石裸露率为50%~70%的半石山及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山,土层相对较厚,存在部分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种的条件。对这类地区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栽针(叶)、留灌(丛)、补阔(叶)”或“栽阔、抚灌”的措施形成复层乔、灌、草混交林,人工造林的树种可兼顾当地有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薪炭林,甚至油料林。此外,人工栽种适宜当地的乔、灌乡土树种可以明显加速植被的正向演替进程,有利于对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例如,金小麒[17]表明,在贵州省凯里、黄平等地的白云质石灰岩山地的恢复植被实践中,由草被演变为藤刺灌丛约8~10年,再演替为萌生灌丛约7年,再演替为疏林7~10年,进而演替为喀斯特森林又约9年,即由灌丛草被演替为喀斯特森林需要35年。

2.3 岩溶石漠化山地生态经济林的植被恢复模式

岩溶山地中下部地区坡度相对平缓,裸岩率一般在30%~50%,有一定的藤刺草灌甚至乔木树种分布,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在这种地区应以种植经济树种为主,通过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构岩溶石漠化山地顶级植被群落,改善岩溶石漠化山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在贵州岩溶石漠化地区,建立以喜钙、耐旱、水土保持效果好的多年生植物———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var dingtanensis)为主,具有喀斯特峡谷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恢复与重建喀斯特峡谷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通过栽植高抗高效益型物种,如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树(Morusalba)、香椿(Toonasinensi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等石漠化地区优良适生植物种类,加快石漠化地区的治理进程和成效。

3 岩溶石漠化山地治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尽管社会各界对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高度重视,并针对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及石漠化发育程度采取了相应的生态和工程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并不明显,不少岩溶地区的石漠化仍在不断加剧。与之相反,国外的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却已相当明显。纵观多年来国内外的岩溶石漠化治理进程,不难发现,导致我国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显著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

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Integrated Karst Ecosystem Management),是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地、水、生物资源和土著居民进行综合管理的策略,目的是采用一种公平的方法促进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持续利用[18]。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要求综合对待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包括土著居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来解决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正义、生态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和区际公平)与生态环境秩序(包括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生态基础制约与环境承载力有限;热爱自然、尊敬生命和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等原则和理念。因此,必须通过系统分析,界定和识别与特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相关的多个利益相关体,采用恰当的激励机制,充分吸纳各个不同层级的利益相关体最大程度地参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同时,运用人与自然耦联系统(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CHANS)理论[19]来探明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人与喀斯特生态系统在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与组织层面上的耦联关系,着力提高当地群众的理解接受能力与运用环境友好型的持续性管理方式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自回复力(Ecosystem self-resilience)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适应性管理方式(Adaptive management),对喀斯特生态系统进行真正实质性的综合管理。

然而,尽管较多的“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方面的项目工作已被或正在被实施,但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要求。就我国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切实解决好当地群众的替代性生计问题乃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

4 展望

治理与恢复 篇9

㈠“5·12”地震灾害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甘肃省康县, 全县受损梯田3.5万亩。其中:石坎梯田1.4万亩, 土坎梯田2.1万亩, 受灾轻微的1.05万亩, 受灾较重的1.05万亩, 受灾严重的1.4万亩, 初步估算损失6762万元, 土石方量23800万立方米, 据估算重建维修所需资金6216万元。水保林受损面积0.6万亩。其中严重的0.24万亩, 较为严重的0.36万亩, 估算损失191万元, 灾后重建资金189万元。经果林受损面积1.4万亩。其中严重的0.56万亩, 较为严重的0.84万亩, 损失52万元, 灾后补植费49万元。水保工程受损174座。直接经济损失128万元, 需灾后重建资金114.5万元。其中:谷坊受损138座, 其中严重的57座, 较重的81座, 损失52.6万元, 石方量0.39万立方米, 灾后重建费用48.5万元。蓄水池受损19座, 其中严重的10座, 较重的9座, 损失49万元, 石方量0.07万立方米, 灾后重建资金42万元。沉沙池受损17口。但时隔一年后又遭特大暴洪, 使全县又一次受到重大灾害。

㈡“7·17”特大暴洪灾害 2009年7月14日至17日, 康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 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雨量时段集中, 为康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所罕见。其中:康北降水量达到94毫米, 康中达到257毫米, 康南达到250毫米, 特别是17日0时至8时, 城区降水量达130毫米, 燕子河峡口段洪峰流量达到1100立方米/秒, 为历史罕见。持续强降雨引发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洪灾害, 全县21乡镇350村1640个村民小组20.2万人普遍受灾, 对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 超过了“5·12”地震时的受灾程度。全县因灾死亡1人, 受伤26人, 据不完全统计, 这次洪灾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9.68亿元。

“7·17”特大瀑洪灾害, 致使全县水土保持措施损毁严重, 据统计:全县损毁梯田23000余亩, 其中损毁石坎梯田3800余亩, 谷坊48座, 排水渠6890米, 估计直接经济损失1839.32万元。

二、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灾后全县人民积极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中, 共完成34966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 对3栋楼房和56户私人住宅进行重建, 对鉴定的16栋危楼和严重损坏的32栋楼房及100多户的私人住宅进行了维修加固, 排除险情。完成灾后重建项目794个, 总投资310517万元, 其中完成水土保持灾后重建投资975万元。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居环境、交通设施, 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 但重建同时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全县水土保持设施遭灾害损毁直接损失8972万元, 恢复重建工作完成了978万元, 仅占受灾损失的10.9%。为此, 全县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将围绕灾后恢复重建进行, 对凸显出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治理等新问题, 需要采取新对策。

三、灾后重建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㈠建筑垃圾的处理 全县34966户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和学校、医院等灾后房屋重建及项目建设, 必须开挖基础, 产生大量的松土, 房屋拆除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这些废石废土废渣, 一部分回垫了基础, 相当一部分倾倒在河道、沟道和村旁路旁, 成为泥石流的主要来源。

㈡就地取材造成水土流失 全县近4万座房屋的重建和794个项目的实施, 需要大量的砖块和沙石料。为了满足群众建房和项目建设需要, 除从外地调运砖块外, 本县内新办砖窑18座, 新办采石场25处, 群众零星采石点, 都将成为水土流失的策源地。

㈢重建占地埋下隐患 全县灾后房屋重建选址挤占了基本农田。全县34966户农村居民中约60%的住房和部分学校、医院的重建都把新址选在了基本农田内, 仅农村群众建房据估算占耕地约6200多亩。造成人均耕地减少, 将来会造成吃粮困难, 对退耕地复垦, 引发新的水土流失。

㈣灾后道路交通建设规模不断加大, 规格不断提高 省道、县乡公路, 乡村公路建设全面开展, 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植被、山体结构, 堆积了大量土石沙淤塞河道, 是产生泥石流和发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

㈤全县两次受灾和灾后重建对全县的植被破坏十分严重 保部门调查统计, 两次受损的植被面积约4万亩左右, 对植被的破坏将对原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影响。

㈥康县雨量充沛和丰富的地下水与滑坡有及为密切的关系 工程建设以及不规范的人为活动加剧了滑坡的形成。

从全县受灾情况和灾后重建的现状中可以看到全县的水土流失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由坡面和坡耕地的面蚀转向开山炸石取土区和项目建设区以及沟道等区域的水力侵蚀;由原来的自然流失为主转向人为造成流失为主;水土流失强度由原来的坡耕地—疏林草地—村庄四周为强—中—弱转为中—弱—强;流失径流中泥沙含量比重加大, “7·17”暴洪灾害中在县城有一段100米河段堆积泥沙约1.1万立方米, 50年来本县罕见。

四、治理思路与对策

今后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思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灾后恢复重建, 以人为本, 调整思路, 科学谋划, 统筹考虑, 重建人与自然和诣的生态系统, 创建防护结合的水土资源保护利用综合防护体系。其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有:

一是要在工作中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把水土保持工作看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纳入全县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全面分析, 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全面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 充分考虑大自然的能够承受, 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监督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树立和落实统筹协调的理念。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涉及多个因素、多个目标, 包含了许多对立统一的方面和问题。比如生态与经济问题、保护与利用问题、治理与开发问题、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统筹安排, 使之协调发展。要始终坚持山水田林路统筹安排综合治理, 把治理的重点由坡面治理转向城区、群众居住区四周的沟道治理。优先考虑人民居住区域的安全, 在沟道布设谷坊, 拦沙坝、沉沙池和路渠建设形成治理骨架, 与坡面生物措施、梯田建设有机结合, 构成综合防护体系, 对建筑拉圾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松土层层截拦, 整体推进, 实现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基本农田建设,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灾后重建挤占了大量的基本农田, 暴洪灾害冲毁了大量的梯田和川坝地, 使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急剧减少, 农民吃粮将会发生困难, 吃粮问题一旦得不到有效补偿, 将会对已退耕地和林地进行复垦, 再次引发水土流失, 为此, 要尽快恢复川坝地, 加快梯田的维修和建设进度。同时,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的转变, 改善土地质量,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解决群众吃粮问题。

四是重视道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在过去的治理工作中, 道路建设被认为是惠及人民的最大实事, 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工作, 或是水土保持方案没有完全落实, 再或者如乡村公路建设时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土流失;道路建设虽然是惠及子孙的好事实事, 但是从水土流失治理的角度讲, 在修建过程中破坏了植被、山体结构, 堆积了大量土石沙淤塞河道, 一遇降雨极易发生泥石流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后道路交通建设规模不断加大, 规格不断提高, 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建设全面开展, 齐头并进, 这一区域是产生泥石流和发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要提高领导对道路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 把落实道路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 水保部门要广泛宣传, 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加强监督管理, 推进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 减少自然灾害。

五是树立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康县自然条件复杂,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加之灾后恢复重建,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区域环境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研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因此,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 既要满足人的需要, 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 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利设施、道路、开发利用项目建设等, 要尊重自然规律, 按规律办事。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因灾受损的生态林和经济果木要尽快补植补栽, 尽快恢复植被。对那些土地承载能力极为有限的脆弱区域, 居住在深远林区的农户, 改善基础条件的成本高, 对植破坏大, 应采取生态移民的方式, 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要加快太阳能利用和沼气等能源替代工程建设, 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恢复植被, 使生态环境更好更快的改善。

摘要:文章通过对康县灾后恢复重建情况、重建对水土保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分析, 提出了治理思路与对策。

治理与恢复 篇10

1 宝日希勒矿区概况

1.1 宝日希勒矿区煤炭资源开发概况

宝日希勒矿区煤炭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87年后, 矿区内小煤窑数量急剧增加, 截至1999年底, 小煤窑数量累计超过300家, 到2003年底, 小煤窑全部政策性关闭。

根据《宝日希勒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宝日希勒矿区共有矿山14家, 均为煤矿, 按矿山规模划分, 其中大型矿山2家, 中型矿山5家, 小型矿山7家;按开采方式划分, 露天开采矿山3家, 井工开采矿山11家;按生产现状划分, 生产矿山6家, 闭坑矿山6家, 新建矿山2家 (见表1) 。

煤矿主要开采大磨拐河组1、2、3煤层, 开采煤层厚度4.6m-33m, 最大采深110m, 回采率露天矿达98%, 井工矿在70%以上。

1.2 宝日希勒矿区区域概况

宝日希勒矿区行政区划属呼伦贝尔市的陈巴尔虎旗和海拉尔区所辖, 矿区面积220km2, 地处中纬度内陆区, 气候具有温带强大陆性、弱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6.5℃, 极端最低气温-48℃, 极端最高气温39.0℃。最大冻土深度289cm, 局部有多年冻土层分布。多年平均降水190mm~406.3mm, 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8月。矿区属内蒙古北部高平原区, 地势较平坦开阔, 微显波状起伏, 相对高差60m-106m, 主要由第四系亚砂土及粉砂组成。矿区属海拉尔河流域, 海拉尔河自矿区南侧约3km处流过, 矿区西部为莫格勒尔河下游河道和沼泽湿地。

1.3 宝日希勒矿区煤炭开采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宝日希勒矿区为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 开采历史悠久, 在矿业开发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 矿业开发引发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 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与破坏, 包括地面沉陷 (塌陷) 、地裂缝、露天采坑、废弃矿井、排土场、矸石、工业广场等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及地貌景观; (3)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 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废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矿坑疏干排水对环境的影响, 废渣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露天煤矿剥离废石土和煤矸石对环境的影响。

2 宝日希勒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1 地面沉陷

宝日希勒矿区共有地面沉陷 (塌陷) 区5处, 破坏土地总面积420.97hm2, 破坏土地类型为草地。地裂缝2处, 分别位于天顺煤矿和呼盛煤矿, 主要为地面塌陷 (沉陷) 半生地裂缝排列以环围方式排列, 地裂缝长度在0.3m~4.2m不等, 宽度在0.03m~0.1m, 深度在0.05m~0.2m, 破坏土地类型为草地。

2.1.1 历史遗留形成的地面沉陷 (塌陷)

宝日希勒矿区历史遗留形成的地面沉陷 (塌陷) 区共3处, 分别位于金源煤矿、宝日希勒第一煤矿、原地方煤矿, 地面沉陷属整体沉陷, 塌陷坑多以单坑塌陷或单坑连成“片状”、“长条状”的形式出现, 单坑形状多以圆形、椭圆形为主, 深度1m~11m不等, 破坏土地面积385.5hm2。

2.1.2 生产矿山形成的地面沉陷 (塌陷)

宝日希勒矿区生产矿山形成的地面沉陷 (塌陷) 区共2处, 分别位于天顺煤矿、呼盛煤矿, 其中天顺煤矿塌陷深度3m~5m, 整体呈长方形分布, 呼盛煤矿沉陷深度2.3m, 沉陷区形状为长方形, 破坏土地面积35.47hm2。

2.2 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及地貌景观

宝日希勒矿区因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面积总计2243.36hm2, 其中地面沉陷 (塌陷) 区5处, 破坏土地面积420.97hm2, 露天采坑3处, 破坏土地面积668.12hm2, 排土场6处, 占用土地面积966.47hm2, 工业场地14处, 占用土地面积187.80hm2。占用破坏土地类型包括草地, 农田等。

2.2.1 历史遗留占用、破坏土地现状

据调查报告统计, 宝日希勒矿区因历史遗留形成的占用、破坏土地总面积385.5hm2, 主要为3处地面沉陷 (塌陷) 区, 分别位于金源煤矿、宝日希勒第一煤矿、原地方煤矿三个矿区内 (见表2) 。

2.2.2 生产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现状

据调查报告统计, 宝日希勒矿区生产矿山占用、破坏土地总面积1670.06hm2, 其中地面沉陷 (塌陷) 区2处, 破坏土地面积35.47hm2, 露天采坑3处, 破坏土地面积668.12hm2, 排土场6处, 占用土地面积966.47hm2 (见表3) 。

2.3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资源, 水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宝日希勒矿区开采矿山均为煤矿, 开采方式为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主要对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或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煤系裂隙-孔隙含水层结构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地下水影响面积为2545.83hm2。

宝日希勒矿区长时间大幅度矿坑疏干排水, 致使矿区地下水均衡遭到严重破坏, 煤系承压水水位大幅下降, 第四系潜水水位持续下降或被疏干。矿坑长期疏干排水, 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不断扩大, 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这不仅会使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关系及水化学流场发生变化, 同时还导致浅层水枯竭、水井干涸、地下水质恶化、漏斗范围内的牧草退化等一系列不良环境地质问题。

2.4 矿山废水及固废对环境的影响

2.4.1 矿山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据统计, 宝日希勒矿区矿坑水年产出量为3002.5万吨, 年排放量为2617.75万吨, 年综合利用量为330.75万吨, 年综合利用率为11.02%;其他废水年产出量为161.01万吨, 年排放量为161.01万吨, 无利用。

2.4.2 矿山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宝日希勒矿区内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露天矿排土场, 据统计, 该矿区固体废弃物年产出量为19011.1万吨, 累计积存量为120015.26万吨, 占用破坏土地面积共计966.47hm2。

3 宝日希勒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成效浅析

3.1 地面塌陷 (沉陷) 土地复垦措施

地面塌陷治理措施主要有, 首先是对地面塌陷区及其影响区域进行围封, 最后设置网围栏及警告牌, 防止人畜等误入塌陷区发生危险。对塌陷坑进行回填, 之后对回填区域进行覆土, 种植适宜当地生长条件的植被等。

地裂缝是由于塌陷外围的拉张裂隙形成的, 因此地面塌陷坑、地面沉陷周围都伴生有地裂缝, 且分布比较广泛。地裂缝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回填裂缝, 防止地表水延裂缝进入塌陷区。整体地面沉陷中心部位植被生长不受影响, 一般都不进行治理, 只是简单平整边坡, 回填地裂缝等。

地面塌陷 (沉陷) 区生态修复是地面塌陷 (沉陷) 治理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是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生态修复措施为在回填区域地表覆盖耕植土、翻耕、恢复成草地或林地, 与当地生态环境相融合, 覆土厚度一般在30cm~50cm左右, 草籽种类选择适应当地羊草、碱草和针茅草。

3.2 采矿场土地复垦措施

露天采场生态修复方式多种多样, 常用的为回填采场, 或者采坑削坡、覆土绿化等。有的露天采坑治理成工业园区, 有的采坑填埋、覆土、种植花草树木, 恢复成生态景观园等。

3.3 固体废弃物恢复治理措施

对固体废弃物的恢复治理一般是采取治理区场地平整, 地表覆土、撒播草籽、种植树木, 最终恢复成草地或林地, 与当地生态环境相融合。宝日希勒矿区在2003年~2010年期间, 对边界排土场复垦时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 采取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覆盖耕植土厚度50cm左右, 种植适地植物, 乔-灌-草结合。排土场植被成活率达80%。

4 结语

宝日希勒矿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 (沉陷) , 需预防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 (沉陷) 和露天采坑、排土场边坡滑坡、崩塌等。宝日希勒矿区内大、中型矿山针对各自矿山可能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 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实施矿山治理项目、废水处理工程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有效地保护了矿山地质环境, 使矿区受损工程得到及时修复, 消除了安全隐患、恢复了原始地貌形态, 成效显著。并且矿山企业积极实施自主恢复治理, 现在生产矿山形成的地面塌陷 (沉陷) , 大部分矿山企业能做到边生产边治理。

宝日希勒煤炭集中开采区煤炭开采已历经多年, 理应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各阶段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改善矿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形成农林牧共存的生态环境, 加速城乡一体化、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矿山合理开发的角度, 对宝日希勒集中开采区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空地面塌陷、土地资源的压占和破坏、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方面进行调查, 以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的, 总结了开采区内矿山企业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所采取的相应保护与治理措施, 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关键词:煤炭集中开采,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令 (第44号)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S].2009.

[2]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3]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采策探讨[J].化工矿产质, 2004, 26 (1) .

[4]刘占敏.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个资源型城市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研究报告[R].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 2015.

[5]尹国勋, 等.煤矿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教育审批下一篇:漏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