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途径

2022-11-24

1.目前垃圾填埋场呈现出的问题

第一,选址不够科学。

垃圾填埋场都是从垃圾堆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地址的选择上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在场地的规划上存在严重的不科学现象,也没有在垃圾场的建设上实施严格的防渗漏措施,这就为垃圾填埋场污染清理与控制工作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第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垃圾场的规划不够合理,特别是简易的填埋场在污染控制方面能力是很薄弱的,虽然在污染控制之前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建设,所以控制效果是不明显的。例如,在国内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渗沥液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现象,而很多填埋场在防水与防洪上能力不够,在出现暴雨洪水等问题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进而对地表水产生严重的污染。另外,还有一些被填埋的气体无顺序地排放,很容易引起垃圾自燃或者爆炸等问题。而垃圾填埋气的主要成分是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对于城市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可小觑的,这些对于人类身体和环境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扰民和对民众身体伤害较大。

由于垃圾填埋场环境差,非常容易滋生蚊蝇、老鼠等,而垃圾填埋场附近经常恶臭弥漫,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及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四,管理不规范,隐患问题层出不穷。

在很多地区开展垃圾填埋场污染处理时,管理不够规范,没有采取单元填埋作业的方式,填埋的作业面不大。而且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及时地监督与管理,压实度不够等,对垃圾体的稳定性会产生严重地危害,直接地影响到人身的安全问题。而且由于管理不当,填埋气的无序排放等,还会导致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的发生。

2.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

第一,量化最小的原则。

在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方面要坚持少占用土地的原则,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坚持尽可能小的破坏周围的景观、生物群落以及自然环境等,并确保填埋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滤液都是最小量的。

第二,优化资源的原则。

在污染控制之后,要使被破坏的景观与被占用的土地可以具有一定的景观效用,并且与生态恢复的要求相吻合,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在垃圾填埋场中被填埋的固体废弃物可以在其他的活动中得到利用,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垃圾填埋场中部分垃圾是可以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的。

第三,无害化的原则。

垃圾填埋场中垃圾种类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中会很有很多有害物质,在进行污染控制与处理时,必须要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消除,并且要保证这些物质不会对以后的生态恢复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四,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的原则。

在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与生态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垃圾填埋场的存在必然会对周围的土地、生物及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即使在治理中采取量化最小、无害化、资源优化等原则,但是还是要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放在第一位上。

3.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处理措施

(1)渗沥液的控制措施

第一,控制渗沥液的产生量。

在对渗沥液进行控制时,控制地表水进入填埋场内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山谷型的填埋场内,如果积水的面积较大,在进行填埋场封场覆盖时必须要控制好顶面的坡度,对地表水导排系统进行科学与完善的设计,可以采取导流渠、设置截洪沟等方式,以免地表水与渗沥液进行混合,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渗沥液的产生。

第二,渗沥液的处理。

首先,回喷处理的方式。此种方式利用回喷设施对污水池当中的渗滤液进行收集,然后将其再次回喷到垃圾堆表面。这种可以通过垃圾层、覆盖土层的物理吸附等方式对渗沥液进行净化,而渗沥液的存在可以对垃圾堆内的微生物活性进行提升,加快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提高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性。其次,人工湿地的建设。人工湿地的建设是利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调作用。建设较为成熟的人工湿地系统,植物的生长根系上有着相对丰富的生物膜,这样在有废水流过时,植物的根系可以截留住固体的悬浮物,其他的污染成分也可以通过生物膜的降解作用或者植物的吸收等方式被去除。在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选用几种植物搭配种植的方式。这是由于植物的特征不同,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也不同,搭配种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污染处理效果。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芦苇这种去污能力强的植物,也可以选择灯心草、水葱、香蒲等植物。最后,结合城市污水处理的方式。在垃圾填埋场内都会建设污水下送的管网,所以在雨水量较大的时候产生的渗液也会增多,所以在垃圾填埋场内是无法作业的。垃圾的渗沥液降解难度是很高的,需要采取物化与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而此种方式需要高额的运营成本。因此,采取结合城市污水处理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解决单独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成本问题,所以需要城市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2)填埋气体的控制措施

在垃圾填埋场中被填埋的垃圾通常会被分解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氨气等成分,这些成分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会出现爆炸的现象,而且甲烷与二氧化碳都属于温室气体,所产生的危害性更大。尤其是在垃圾填埋场被封闭之后,封闭所用的覆盖层会阻碍有害气体的挥发,全部气体会在垃圾堆堆体内进行聚集,进而产生更大的危害性。另外,分解出的其他气体成分对人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从污染控制与人类身体保护的角度来讲对填埋气体进行有效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可以采取管道输气的方式,对排放的处理系统进行收集,使气体能够被有序地排放出去,在燃烧之后这些气体会被排空,以此来减少所产生的污染和隐患。

4.垃圾填埋场的封场与生态恢复

(1)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处理

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污染控制时封场处理是必要措施,主要的目的是控制渗沥液的产生,对蚊蝇、老鼠、细菌、病毒的产生进行抑制,防止其扩散,控制垃圾场内的恶臭味道、可燃易爆气体等的散发,维护垃圾堆堆体的安全性,为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赢得更多的时间。在封场后要保证垃圾堆坡体的稳定性,要在封场处理之前,根据堆体的情况和恢复需求对堆体的形状等进行规划,保证能够满足堆体的稳定性,符合处理后景观建设的需求。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对堆体进行压实处理。对于不同的植被类型覆土层的厚度要求是不同的,所以要结合所处理后景观植被的类型决定覆土层的厚度。在一般的情况下,草类植被的覆土层在六十厘米左右,树木植被的覆土层在九十厘米左右。在进行覆土层处理之后,要对地表水系统和填埋气体的导排系统进行完善,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为后期的生态恢复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2)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

第一,植物恢复技术。

在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过程中,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填埋气体中分解出的废气物,比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甲烷在土壤中的长期存在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直接地影响到植物根系的生长,导致植物的根系出现干枯、腐烂等现象,根系受损的植被无法很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严重者会直接造成植被的死亡。二氧化碳存在于土壤当中,会改变土壤的性质,直接地影响到土壤周围植被的生长率,影响环境的绿化率。同时,在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重金属物质,这些物质也会直接地影响到土壤的生长情况。但是也有有利的方面,比如在垃圾当中存在氮磷钾等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可以使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固土保水,加速生长效率。

因此,在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中,植物恢复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加直观的效果,可以从垃圾填埋场自身的条件出发,在填埋之后的土壤上进行植物种群的种植,重建植物种群群落,改善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利用植物充分吸收垃圾中的养分,对重金属中的危害物进行吸附。在植被的选择上要选择耐性树种,在填埋气体较多的地方适合种植浅根系的草本植物,而且这些植物要具有耐重金属的性能。综合各种因素,在植被种植上可以种植植被组合,这样能够达到更高的复垦效果。在植被的具体栽植过程中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栽植的是具有观赏性质的地被、花卉和灌木,也可以栽植草坪,这样可以恢复土地自身的生态属性。在第二个阶段根据垃圾堆体的稳定性进行规划,在稳定之后可以栽植草、花、灌、乔等具有层次性的植被,并对这些植被进行搭配性种植。同时,在这个阶段要对所栽植品种的特征进行充分考量,并对填埋场生态恢复后的用途进行分析。

第二,微生物恢复技术。

利用微生物恢复技术形式能够将垃圾从垃圾中分解出来,尤其是对特殊微生物的鉴定与监测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受压迫的环境下,维持生物的平衡性,可以选用降解菌的选育和生物工程菌的应用,这样可以提高微生物恢复技术的应用效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处理,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恢复之后的垃圾填埋场,可以用作公园的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植物园的建设等,不仅可以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根据垃圾填埋场的实际特点,采取更加科学和经济的修复技术,充分地利用好垃圾中的可回收利用资源,种植耐受性能高的植被,促进垃圾填埋工作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垃圾填埋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恢复途径进行了详细地探究,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微薄的帮助。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污染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雅琳.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景观化改造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5.

[2] 张奉才.曲靖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74-76.

[3] 曹满河.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1-23.

上一篇: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下一篇:基于HMM的语音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