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循环经济

2024-05-06

农村循环经济(精选十篇)

农村循环经济 篇1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模式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在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在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使我国经济创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成功避免了历次经济危机的灾难,而且实现了21世纪以来的持续增长,并且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超越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场始于农业的改革开放的变革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好的一方面,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长期农业与工业剪刀差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长期的发展失衡,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长期收入差距持续性加大,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长期不均衡等,使得中国农村面临着迫为复杂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开始把一切能够用来快速发展农业,增加自己收入的方法都用到了农村、农业的建设中来。在这种背景下,以西方式的现代农业的养护方式、种植方式就成为了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的必然选择。于是,不择手段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能够快速发展农村农业的方式都成为了农业从事者的选择,这种超越性的发展模式不仅在20世纪以前就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而且表现出了更严重的问题。虽然当前许多生态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地开始出现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索,但是与我国广大的社会基础相比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领域,面临着颇为尖锐的问题。

二、进一步恶化的农村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改变简单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为模式的增长,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高利用率为改革方向,大力减少粗放型经济发展,注重国民经济增长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回报的关系,以建设循环式的、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来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决策部门提出的这种建设与发展方向是建立在1978年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二十年时间里,不仅粗放型工业生产使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西方式的农业耕作模式改革也使我国农业陷入了环境污染、土地、水资源破坏等系列问题。虽然政府提出这些改革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发展状况进行了落实,但农村农业耕作方式并没多大程度的改变,而随着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反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难题。

另外,当前农村环境的恶化还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二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小农经营的规模化、二代农民工无土地等问题。如在农村劳动力缺失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仅工场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且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需要各方面的服务,以支持城市化各方面的建设,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即常住地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约占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43.5%,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为19.6%。据此可估算我国流动人口为2.64亿。其中,大部分流动人口为农村户籍进城人员。而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整体中的占比约为13%。因此,我国城镇户籍流动人口总数在3432万左右,农村户籍进城人员则约为2.3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了我国农村的空巢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三八六一九九”的基本现状,这使农村经济的主要劳动力缺失,进一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建设,使循环式的经济模式建设更加困难。而二代农民工由于中国三十年不分土地的现象,使大部分二代农民失去耕种土地而不得不外出务工,把子女直接交由父母看管,这种隔代看管的现象造成了小孩子管束力度缺失,于是农村校园的欺凌现象严重,辍学率上升,加上教师缺乏、水平较低、资源较差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孩子教育问题不足的严重问题,而这些将来要长大的农民后代,由于没有接受多少现代教育而不得不从事着与父辈相同的职业,同样不会在农业创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开发出新的模式,这种恶性循环是阻碍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难题。

随着主体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土地无人种植,这就使集体化的营业经营有了生存的条件和空间,于是一些人开始大量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走欧美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开始使用大量的农药、化学肥料等,这不仅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长的根本环境,而且也使回乡的农民工无地可种,无事可做,使以前农村那种小农式的各家户养家禽、留屎粪等模式彻底遭到破坏,传统的农村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比重越来越小。这种现象在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前已经成为了人皆共知的事实,但是不能够归罪于我国农民采用了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而是面对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加上现代社会重商主义造成的消费主义需求,使得大量的资源成为了消费的必须,而且很多资源浪费惊人,加上近十几年我国城市化造成的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与闲置,水资源污染与超量开采等问题,使农村资源变得严重缺失。另外,我国超额实现了农业的化肥化,很多地方大力推进产业化。这一方面确实有利于产量和效益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破坏了城乡生态,造成难以逆转的食品不安全问题。

三、农村的循环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国家,在漫长的农业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于人类生存与国家管理的农村管理、农业经营的科学合理模式。比如在没有进入现代科学的化学农业与科技农业以前,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以人与牲畜、家禽、草等各种动物与植物的粪便经过物理发酵而成的肥料,经过土地的翻耕后,再种上适宜的农作物,长出可供人食与用的各种生活物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循环。不仅如此,在农村除了粪便、可发酵植物外,甚至灶台、炕土、火灰等都与秸秆等类植物混合沤肥,再将其撒发到土地,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它是对社会中所产生的一切物质的利用,这正体现着中国哲学与实用理性的万物有灵、人与自然一体基本哲学思维。这种农业的经营模式下是循环经济和有效资源利用,它和现代社会粪便、潜水等没有地方处理而导致的城市污染严重、生活用水没头处理、人类粪便被浪费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有学者说在现代“农业时代和产业农业时代之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本来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本来就做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但是我国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并不被当前追求经济生产总值快速提升,追求个体快速致富的农民所看重,于是为了追求农作物的产量增高,提高经济收入与粮食增产,西方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选,不仅各级政府鼓励进行现代农业化经营,而且各类化肥生物厂家、各种农业用品公司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现代农业肥料,进入现代农业生产。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模式,比如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型养殖业,由于集体生产所产生的大量粪便、用水等物质,使得这种积压物成为了一种垃圾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雇佣大量的人力来处理这些东西,另一方面,这些东西长期积压也容易带来污染与细菌的大量滋生,从而引发环境破坏和流行疾病。这种现象在我国许多养殖场也都有显现。这从追求经济效益、人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这种模式显然与追求社会效益的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相悖。

由于欧美农业经营所需要的大面积种植与养殖,就必然要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化学肥料等物质,而我国农业经营如果全面引入欧美式的农业模式,其结果也将是严重的农业污染,引起进一步的生态失衡。所以,对于欧美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应该重辟蹊径,开创人类农业生产的中国模式,尽量用一种物理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因此,建设农业经营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从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历史中吸取经验,建设农村物质利用的循环模式。这就要求下一步的农村建设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把有机物质重新还会土地,尽量减少现代工业与化学在农村的运用,建设一种完成自然化的农村模式。例如,可以不用水泥、石灰、钢筋等现代建材,尽可能的用草土墙、木头梁等进行农村房屋的建设。所以,农村的循环经济模式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它将还原于自然,向自然本来的面貌靠拢,减少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化学性破坏,建设环保性农村、生态性农业、熟人化居民,使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成为一种消耗———利用———再消耗———再利用的循环性模式,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村人口有事可做,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我国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壮大农村经济 篇2

郑中华

2009年第11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沙洋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科学规划,勇于探索,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完成农业增加值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规划引动,引领循环农业科学发展。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业、水产、畜牧大县的资源优势,确定了重点发展三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即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水生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模式。尤其是去年以来,我们抓住荆门市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及时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思路,制定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心三区十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将全县划分为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楚风楚韵生态旅游区等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并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着力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垢冢秸秆综合利用等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沈集、曾集、高阳、十里铺、李市等5个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板块联动,夯实循环农业物质基础。今年上半年,我们加大板块基地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产业实力,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一是抓好优质稻板块建设。按照“建立一个基地、联系一个龙头、签订一份订单、建设一个高产示范区、成立一

个协会、建立一个合作社、人均增收一百元”的“七个一”目标,抓好优质稻板块基地扩规上档,全县优质稻种植规模达到7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二是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以凯丝仓储、彭岭棉花公司为依托,建设了11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大力推广彩棉种植,使全县彩棉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成为全国第二大彩棉生产基地。三是抓好林业板块建设。今年,我县以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围绕“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完成了全年的林业生产任务。四是抓好蔬菜原料基地建设。以纪山郭店食品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藜蒿、金针菇、双孢菇、荸荠等绿色蔬菜食品原料基地。

——产业拉动,延伸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我们按照标准化生产、健康生态养殖的要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和水产养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实现畜牧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8.18%;水产品产量57954吨,同比增长8.22%。一是肉牛养殖产业初具规模。以高阳镇为核心,以科牧公司、青禾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李市、马良、沈集、曾集、五里铺、十里铺等6个镇,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为主体的秸杆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带。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5个,肉牛出栏2.95万头,同比净增1.28万头。二是生猪、家禽养殖板块建设力度加大。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速度加快,上半年全县生猪出栏29.43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生产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家禽出笼541.09万只、禽蛋产量15830吨,同比分别增长12.8%、34.4%。三是水产养殖板块规模不断扩大。充分利用丰富的水产资源,紧紧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推广了“鱼鸭共育”、“猪——沼——鱼”、“猪——沼——鱼——鸭”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了以后港、毛李、官当、拾回桥等镇为重点,以水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要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带。

——龙头带动,提升循环农业发展层次。龙头企业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骨干和支撑。近年来,我们重点建设以“汉宜线”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带,形成了粮油、水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一是精心培育粮油加工产业群。以官当为中心,支持洪森、凤池、龙池等粮油加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逐步整合全县粮油加工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形成粮油产业集群,使全县年粮食加工能力突破了7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突破了35万吨。二是精心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群。以后港和沙洋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依托“楚玉”、“东湖”等龙头企业,壮大水产品加工业。支持“楚玉”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扶持“东湖”规模化生产,使全县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三是精心培育优质畜禽加工产业群。积极扶持“仙羽”、“楚小鸭”、“蛟龙”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使它们由小作坊变成了大龙头。目前,我们正抓住正邦集团投资沙洋的机遇,对肉牛、生猪、水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力争实现大的突破。

——品牌促动,增强循环农业竞争能力。我们按照“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包装一批新生品牌,整合一批老品牌,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的思路,立足全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帮助龙头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名牌产品申报、产品宣传推介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洪森”、“楚玉”、“龙池桥”、“蛟龙”、“东湖”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目前,全县已拥有湖北省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3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10个,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0个。

——科技推动,促进循环农业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着眼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有力促进了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积极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充分发挥民办科技实体的作用,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稳定、壮大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农业试验示范,加

大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力度,全县共发展科技示范户3550户,建设科技示范片20万亩,充分利用国家提高农机补贴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全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70%。■

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篇3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不是农业强国。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并单一,尤其是近年来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过滥使用,土地酸碱化、肥力下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使得农民的收入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减少而收入增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收入。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资源和技术三位一体,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面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农业生产和消费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即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原则即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ation)准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

农业循环经济特征。1、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的真正循环。2、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生产物质的循环流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发展流向,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并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产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主要体现在“两低一高”即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一致协调发展。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协调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对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面和范围广,政府对其进行统一领导协调,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政府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协调和控制,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有效的范围类进行。政府要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做好条件。3、政府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法律法规意识在农村很是空白。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制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绿色消费、发展安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在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

农村循环经济 篇4

传统的中国农村住房普遍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和规划, 安全性和功能性较差。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造新住宅, 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抗震住宅新理念, 帮助农民提高消费能力, 更是一种态度和引导,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剂。作为传统建材, 我国目前实心粘土砖 (俗称红砖) 的年消耗量为5000亿块, 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烧制红砖消耗的标准煤要7000万吨, 耗用的粘土资源达10多亿立方米, 相当于毁田50万亩, 而这些红砖大都用在农村。这样的传统建材除了生产耗能高外, 盖出的房屋也不保温节能。在我国已有的全国城乡建筑中, 绝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 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能耗建筑。数据显示,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源的30%。且如今地震灾害频发, 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北新集成房屋提供的新型房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完美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1. 节约资源, 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新型房屋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 进一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2. 节能减排

在我国, 煤、石油在能源消费体系结构中占有巨大的份额, 这些资源不可再生并且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等问题。而新型环保节能房屋采用了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等能源, 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 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 通过规范规模化建房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目前, 我国村镇住宅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手工砌筑、分散建设的模式, 生产效率和工艺应用水平较低。新型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 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后, 运至项目现场组装。且房屋体系施工期较短, 主体结构在2~3天内就可以完成, 再加上内外部装修, 45天内就可以建好一座房子。工厂规模化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房屋建筑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 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 在降低能耗、物耗的同时, 降低了成本。据统计, 新的建造方式可令现场垃圾减少83%, 材料损耗减少60%。而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 在新型房屋的使用过程中, 可实现建筑节能50%~80%的要求。此外, 房屋在达到使用寿命后, 90%的建筑材料和部件还可以进行回收, 实现循环利用。

4.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新型房屋采用的结构和材料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消耗, 同时通过建筑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建筑质量。这种贯穿建筑生命整周期的高环保性能, 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数据显示, 以每年1万套 (100m2/套) 新型房屋计算, 可替代粘土实心砖约50亿块, 如此, 一是节约土地, 节约粘土用地180万m2 (按挖深6m计) , 节约建筑垃圾占地110万m2 (按堆高10m计) ;二是节约电耗, 设备节电1500万kwh;三是减少排放, 减少SO2排放共960吨, 减少CO2排放300万吨。

5. 新型房屋有着优良的抗震、保温、隔音等性能

新型房屋采用了最先进的建房技术, 房屋结构可达90年安全保证, 防12级台风, 抗10级地震, 经久耐用;因采用先进的保温方式, 房屋可杜绝冷热桥现象, 远离潮湿变形、锈蚀等伤害, 且结构件均经过特殊防腐处理, 可以延长钢材的使用寿命。新型房屋所采用的新型轻质维护材料, 不燃, 不霉变, 不虫蛀, 非常适合农村的居住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篇5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

--市农村能源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乡位于市区近郊,总覆盖面积80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4,336亩,果树面积5,250亩。现有农户4,045户、农业人口15,569口人,共有8个行政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我们按照改善村屯卫生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申请到了2006年沼气国债建设项目,今年完成8立方米沼气池“一池三改”任务980个。目前,沼气池建设项目已全面展开,各项配套工作也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把我们的工作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做以汇报:

一、广泛宣传、加强引导,增强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能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使沼气池建设真正能为老百姓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加大了抓好这项工作的力度,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和部署。一是成立了沼气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由乡长亲自抓,副乡长具体负责,农业各部门人员和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制定并下发了《红星乡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下设沼气建设办公室,实行了专人专管。同时沼气项目建设的完成情况,与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年末工资紧密结合,极大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沼气建设的热情。西太村主任张殿礼率先建造标准化沼气池,为村民示范、参观、学习,在全乡堪称典范。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发动。各村利用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沼气项目建设专题节目,每天定时播放。制作了10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通过深入实地细致的宣传动员,使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沼气项目建设在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农民对沼气项目建设认识。三是参观考察学习,积累了宝贵经验。乡政府新年伊始组织带领农技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和各村主任、书记,专程到市健鑫科技有限公司、西郊乡,参观考察沼气建设和使用情况。通过到现场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到了实效,感受到沼气池真正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民对沼气池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结合实际、循环利用,把沼气建设项目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紧密结合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使农民能够用上高效、清洁的能源――沼气,实现“家庭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可满足一家3至4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相当于使用10~12瓶液化气,仅此一项,每户每年便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我们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年初乡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布署了沼气建设任务,要求各村在沼气池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资金投入能力,不搞硬性摊派,不搞强制命令和一刀切,耐心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努力引导好村民,使得他们主动投入沼气池建设当中。二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一池三改”有机结合的原则。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圈、改厕同步设计,分步施工。我乡建设的沼气池按照国债项目要求为户用8立方米标准。农民每年养3-5头猪即可解决沼气池的原料问题,而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是种植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优质肥料。我乡无公害青玉米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大量的沼渣作为有机肥为生产无公害甜粘玉米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坚持沼气池建设与净化农民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沼气池的建设,对人畜粪便实行了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杜绝了养殖户粪便随意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项有利于老百姓的好事,我们一定把它办好。

三、典型示范、整体推进,掀起农民沼气池建设新高潮

近年来,我乡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农业和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从实际出发,3月初,分别在养殖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红太、西太、红星三个村新建三处“寒地太阳能辅助增温”沼气池进行示范。建成使用后,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前来参观、咨询建设沼气的有关事宜,踊跃报名要求建设沼气池。为了大规模推广沼气项目建设。5月中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在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朝阳村、红星村分别建成了“沼气综合利用示范一条街”,使红星乡广大农民足不出乡就能看到清洁沼气能源的综合利用,感受到沼气能源在促进农业增产,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截止到8月29日,全乡已建成寒地增温沼气池400个,其余的正在陆续施工中,到10月末即可全面完成。

四、科学设

计、跟踪问效,严把沼气池建设质量关

沼气从建设管理到维护使用,涉及到种植、养殖、厌氧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多项技术,综合性、技术性比较强。为了做到建一个、成一个、使用一个,达效一个,在建设之初,我们首先聘请了沼气池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我们制定的《红星乡“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沼气建设标准》、《红星乡沼气建设检查验收标准

》等具体办法实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乡农技综合服务中心专人负责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施工单位合同完成情况。工程建设质量的跟踪检查、验收,保证了沼气建设的质量。其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以户为单位,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每个沼气池进行了编号,建立永久性的标志,并将给每个沼气用户配备了《沼气安全使用手册及挂图》、《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手册》等。第三是搞好跟踪服务。项目完工后,我们将开通沼气池服务、技术咨询热线电话,沼气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随时可以咨询,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及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周到的服务,使广大沼气用户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为更好地完成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循环经济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云南 沼气

一、发展沼气对推进云南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农村和农业循环经济。农村沼气建设主要是利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内的反应、发酵后产生沼气(甲烷),形成了“农业废弃物——沼气——种养殖”这一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林木资源消耗。目前,在云南省广大的农村,全省以薪柴为主要能源的农户占全省农户的比例为60%左右。通过发展农村沼气,可以改变目前农村的用能现状,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有效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

3.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业是生物再生产的产业,发展农村沼气是实现以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可以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同时,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4.有利于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与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和农村污水。通过发展农村沼气,把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集拢到沼气池里进行发酵,避免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随着风吹雨淋,流入、浸入湖泊、河流和库塘,减轻水体污染。

二、农村发展沼气的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农村沼气取得显著成效。

1.农村沼气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05年底,云南农村沼气保有量累计达到150万户,沼气池保有量居全国第4位;建有处理畜禽粪便的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总池容为500立方米,年产沼气4.5万立方米,年废弃物处理量为3300吨。

2.投资力度不断加强。从2003年开始,云南省实施了沼气国债项目,增加了农村沼气的投入,省财政对沼气建设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投入资金从2002年的5200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7500万元。

3.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成效。云南省沼气的推广应用,拉动了云南省种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猪多,肥多,气多,粮多,钱多,环境美”的局面,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60—100元。

三、云南农村发展沼气中反映的问题

1.各地区沼气发展不平衡,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各州市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全省各州市沼气发展不平衡。同时沼气建设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技术服务、技术指导跟不上,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导致建池不规范,对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还有待提高。

2.沼气建设管理有待统一,沼气生态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目前,云南省沼气建设由农业厅、林业厅和扶贫办分管,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资金、人力等管理比较分散,缺乏示范和推广补助性资金,没有完善的沼气服务体系,维修网络不健全,制约了典型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导致沼气生态农业难以形成规模,严重影响沼气效益的发挥。

3.沼气建设资金不足。据了解,建一口沼气池大约需要1500元,加上相关的配套设施需要2500—3000元,省里补助500元,县里补助不一,贫困县基本没有配套的补助资金,资金和项目安排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

四、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农村沼气的对策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统一管理机构。针对目前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机构比较散这一问题,建议统一管理机构,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沼气池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必须遵循职业准入制度。

2.增加资金投入,扶持贫困地区。一是提高补助金额,减少农户的负担,提高建沼气的积极性。二是改变现在一刀切的补助额度,对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村给予倾斜。三是建议农村信用社设立发展农村沼气小额专项贷款

3.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沼气发展。一是对建池技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保证建池质量。二是加强建池后服务工作,各乡镇建立沼气配件服务站或沼气零配件销售点。三是组织流动培训学校到每个乡镇进行专人培训,由此人负责维修,以保证农户沼气正常安全使用。

4.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强技术引进和创新,不断成熟完善沼气的建池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产气率,拓宽沼液、沼渣的用途,把沼气建设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加强推广大中型沼气池,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大中型沼气池推广,把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推进云南省生态农业大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控制大中型养殖场和农场产生的禽畜粪便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刘润芳. 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及模式研究[D]. 西北大学,2006.

[2]曲格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 当代生态农业,2002,(Z1).

农村循环经济 篇7

在中国城市垃圾分类起步20年未有起色之时,以浙江桐庐、四川眉山为典型的部分中国农村,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并雇佣农村保洁员或探索承包制,推广垃圾分类。

在发达国家和城市,垃圾通常以塑料、玻璃、纸制品等类别进行分类回收。“农村垃圾分类应该因地制宜,垃圾分类首先应考虑分类后到哪里去,在农村最首要是用作肥料。”桐庐县副县长李鹏对记者说,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就地资源化处置堆肥,才能实现农业循环再利用。

桐庐县环溪村共有601户、2 092人。记者走进村中,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均摆放有一蓝、一黄2个垃圾桶。该村被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设置固定分类投放点,村民将生活垃圾自行分类后,再放入对应投放点,每日回收。

具体而言,垃圾分类要求以户为单位,根据生产生活垃圾是否可腐烂,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两类。可堆肥垃圾包括剩菜剩饭、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投入蓝色可堆肥垃圾桶作资源化处置;建筑废弃物、塑料、金属等不可堆肥垃圾投入黄色垃圾桶,统一通过乡镇中转站送至县城作无害化焚烧处置。

据了解,桐庐县联合中科院已开展垃圾资源化设施、菌种等研发工作,主推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基地。除了有机肥自用外,未来还将探索以商品形式对外销售,自负盈亏。

除了政府力推,“中国式”垃圾分类的推广正在尝试“市场化”。“我们每月每人只需交1元卫生费,垃圾就有专人来清理,大家互相监督,环境的确变好了。”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龙鹄村5组村民黄弟金说。

黄弟金所言“每人每月1元”,加上村集体及政府拨付的环保资金,就是龙鹄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承包基金”。村民张志明竞标拍得该村2014年垃圾分类承包权,获得36 400元承包费,雇佣5个保洁员,承担全村一年的垃圾回收。

“因为不耽误农活,承包费完全就是我们的额外收入”,张志明告诉记者,他的主业是种果树,家里种植了葡萄、脐橙等果园6 670平方米,每天3:00—4:00收垃圾并不会影响农活。

龙湖村正在试点的是“因地制宜、村民自治、项目管理、市场运作”处理农村垃圾的“丹棱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开展生活垃圾可持续发展利用。通过在丹棱多个村镇采访,笔者发现当地山路环绕、果树夹道、垃圾有序收集。

桐庐、丹棱等地的农村,正是中国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

从2010年开始,中国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先后组织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9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260多亿元,支持4.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8 7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一些美丽乡村已开始先试先行垃圾分类,但必须正视的是,整体而言,中国农村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形成的环境保护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

中国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透露,中国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不少村庄还存在人畜混居现象,亟待开展环境治理的建制村数量庞大。数据显示,全国建制村共有60万个,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目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仅占全国总数的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地制宜的“中国式”农村循环经济探索任重而道远。

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境保护策略 篇8

1 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常见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最为本质的特点是产业链的延伸与资源的节约。我国农村的循环经济产业化链条是在种养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其所延伸出来的农产品间, 运用废弃物的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等彼此依存与发挥协同作用的闭合性产业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相对较慢, 各地能够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 沼气开发型循环经济模式, 就是以沼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 注重于改进农村地区的卫生以及生态环境。该模式完全以沼气池为其联系纽带, 把种养、加工和沼气池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循环链。可将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转变为沼气, 而沼气液还可再还田进行施肥, 从而生产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当前, 围绕着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 可以探索猪+沼+果、牛+沼+菜、猪+沼+厕+燃料等诸多产业链。该模式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是农民群众值得信赖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 具备投入产出比和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容易加以推广等优势。

(2) 秸秆利用型循环经济模式, 就是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 从而净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因为秸秆的用途相当广, 对其实施综合利用可以说是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点。要积极发展秸秆类饲料、秸秆能源, 而农作物秸秆可用以发电, 可用于制备沼气, 可用于发展秸秆类肥料, 可进行粉碎还田从而实施保护性耕作, 提升土壤的有机质, 同时还可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所以说, 对秸秆实施综合利用, 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 而且还能对农民实施多种经营提供大量资源。

(3) 绿色生产型循环经济模式。积极发展无污染和无公害生态农业, 这是我国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 应当积极遵循生态学管理与生态经济发展规律, 并且积极运用基因工程, 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 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来建设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的循环。这一发展模式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农村稀缺资源、切实防止农业源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往深度与广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推广与应用。

(4) 立体种养型循环经济。通过种养相结合的林间种草与养禽, 能够为种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饲料, 禽类吃害虫与粪便, 既能肥田又能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 从而控制农业面源的污染, 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并且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可谓是一举而多得。这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各地已经有了相当成功的例子, 下一步要继续加大宣传与推广的力度。

2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1) 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应当辩证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 切实转变将增长简单地等同为发展之观念。在发展的思路上应当全面而彻底地改变单一追求GDP增长却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的不良倾向。应当更加深入地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紧迫性, 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与此同时, 还应强化对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工作, 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资源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真正全面地普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 从而培养农民居民切实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 健全政策法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 一定要有政策上的引导与法律上的支撑, 并且增加资金的投入。首先是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国家在政策上应当高度重视资源利用效率之提升以及环境保护, 从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要综合应用投资、信贷以及价格等政策性措施性质以调节与影响农业投资主体在经营上的行为, 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其次是要加强法律上的支撑。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成功实践来看, 一定要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从2003年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开端, 但是还是很不够的, 还需有更加多、更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所以, 应当在目前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上抓紧制定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还应完善一系列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 比如, 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绿色补贴制度, 从而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最后是要增加财政上的投入。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之重点, 对于一部分重大项目实施直接投资或者资金上的补助, 从而引导社会投资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上的支持。鉴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总体上偏低, 投资的能力相当有限,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府的大力资金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 可实现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的相互结合, 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渠道来积极筹措资金, 从而加大对于农业循环经济之投入。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给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大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需要得到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撑, 缺乏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的资源成本过高, 农业循环经济缺乏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支持上主要有遗传工程知识、农业生态管理知识、生态管理技术、有机农产品技术、病害防治术、沼气利用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科研人员不仅要持续进行实验研究以及探索创新, 而且还应深入到山村, 把循环经济技术带入到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们掌握专业化知识以及技术, 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农技人员等。要全面运用各类媒体来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以及技术普及工作, 并且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4) 积极推广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

农村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有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所谓污染治理技术, 主要是立足于运用废弃物净化装置以实现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所谓废物利用技术, 主要是运用再生技术以实现对生产废弃物与生活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处理。所谓清洁生产技术, 主要是运用对目前现有生产技术以及工艺改造或者技术创新, 从而实现生产中的零排放以及产品制造的绿色化。所谓清洁生产技术, 主要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当中处于中心地位, 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形式。

(5) 促进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进程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无法自然降解的被废弃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排放至环境当中产生的污染现象。传统意义上的焚烧、填埋或者堆肥等方法无法根除垃圾对于农村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且一旦处理不妥, 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所以, 一定要采取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方式。要应用高新技术来对白色污染物实施循环利用。为了真正做到这点, 在农村垃圾的处理上就一定要走出一条产业化发展之道。要运用独资、合资以及股份合作制、BOT等多种形式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实现农村垃圾的搜集、分类、整理、运输以及加工的专业化与企业化运营。可运用工、农业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进行生产, 该模式是农业为各工业企业提供足够多的原料, 而工业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物则直接或者经过多级化利用与处理, 作为投入物料重新返回到农业中,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的彼此促进以及能量循环。

(6) 健全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机制

一是要积极实施多个层面的宣教活动, 从而全面发挥出农民所具有的主体性作用, 培养其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循环经济价值观, 从而让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变得更加地深入人心, 切实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的积极性, 让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树立起责任感, 将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视为促进农业、农民增收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建立起更加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 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7) 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减量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努力做到节水、节肥与节种, 并致力于推广各类先进的节电、节油等技术, 运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节约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用电, 充分保证降低农业生产对于资源所产生的消耗。与此同时, 农业企业还应坚持灵活应用再利用之原则, 对各种农产品、土特产、水产品等实施成分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新产品, 从而持续扩大企业的规模, 提升其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不仅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致力于消除绝对贫困, 而且还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致力于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 全力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环境来看,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或者循环经济, 已经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唯一选择。为此, 要以循环经济为发展路途,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各项农村环境保护策略, 努力建设更加富饶、更加文明、更加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鉴于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不断增加的巨大人口压力。当前, 我国农业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渐趋恶化, 导致农业环境资源问题相当严重。为此, 实施循环经济, 对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具备了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常见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4) .

[2]郑彩云.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0) .

[3]王娅丽.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改善农村环境之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6) .

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篇9

一、对循环经济的理解

“循环经济”一词, 最早是由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是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成资源的最佳利用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 是建立在“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的基础之上。其资源利用率极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基本为零, 同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造成特别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模式, 是在当今世界面临人口急剧增长,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和生产不可持续的严峻局势下, 采取的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旨在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 转变成“资源──产品──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循环流动的双线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具有三个基本原则, 概括为三个“R”, 即“Reduce”、“Reuse”、“Recycle”, 分别是“减量化”原则、“资源化”原则和“无害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以资金投入量最少为目标, 同时保证产品的输出数量与质量。也就是说在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 达到最优的生产效益。资源化原则就是将生产废料再度回收使用, 大大地降低了资源消耗。无害化原则是指在生产中, 从原料的输入到成品的出炉这一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中, 尽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 甚至达到零污染。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将近占了全球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因此, 农业生产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粮食问题是我国的安全保障问题。但是, 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存在巨大问题, 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效率低下, 农产品质量不佳。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得不到良性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人均耕地面积稀缺。耕地资源虽然总数大, 但是人均占有面积小, 还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2) 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量已达到国土面积的38.2%, 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 目前已达2亿多亩。 (3) 森林资源, 水资源等分布不均匀, 且总量急剧减少。过度采伐树木使得森林覆盖面积降低得很快,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某些农业区灌溉困难, 影响农业发展。 (4) 生产方式传统落后。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 农民的生产工具和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塑料薄膜、除草剂等等化学类物品, 导致了土壤质量大幅度地下滑, 产量锐减。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新农村的建议

(一) 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实践循环经济有利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业生产至今仍是重要的经济支柱。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全面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在广大乡村地区大力宣传推广, 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构建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实施的有效实践。其实,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珠江三角洲的人们, 已经运用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他们创造性地建设了“桑基鱼塘”, 科学性地进行了“资源──产品──资源”这种物质循环生产方式, 成功地落实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理念。改革开放之后, 在八十年代, 我国已经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村”的实验, 那时已经触碰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后, 在1993年, 我国又选取了五十个县作为生态农业的试验点。进一步将生态农业范围扩大,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深。现在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世界上具有先进的水平。生态农业的建设是循环经济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成功实践, 是建设新农村的一大经济保障。

(二) 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工业发达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城市的工业发达, 在农村, 也必定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如何将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用于发展农村工业主要有以下环节。 (1) 要加长、加宽农产品的加工链环。当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工厂, 甚至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农产品加工工厂, 农村生产的各种农产品, 都是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的加工, 就直接出售。没有加工过的农产品其价格低廉, 这就导致了农民收入不高, 生产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农村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加工设备, 对于提高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有极大作用, 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 (2)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由于长期以来, 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不够健全, 导致很多农民难以在家乡发展乡村工业, 使得广大农村地区, 具有许许多多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这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在实施循环经济的今天,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使得农民能够较为方便的通过金融机构筹集资金, 较好地发展农村工业。

(三) 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村推广循环经济理念, 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民收入, 拉动农村GDP增长。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要根据不同的农村地区情况, 因地制宜的开展。

1. 开发距离市区近的农村第三产业

一些接近城市的农村, 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带动, 交通相对便捷, 乡村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在加上特有的乡村自然风光, 很容易吸引城市人员到该地旅游参观, 具有这样条件的农村很适合发展第三产业。在村里保护好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进一步的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对于拉动该地农村的GDP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有极大促进作用。

2. 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农村旅游业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具有文化内涵, 它们或是名人故里, 或是红色景点, 或是自然风光靓丽, 或是民风民俗独特等等, 这些农村很适合发展旅游业, 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农村地区特有元素的挖掘和保护, 让该地区能够良好的发展第三产业,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总之,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建设新农村, 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 要从根本上将农村传统的、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生产方式改掉, 转换成资源循环利用, 保护生态平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新农村, 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时, 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 在发展中求发展。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摒弃眼前短暂利益, 为长远的、持久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苑清敏, 王立鹏.乡镇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 2010, (1) .

[2]刘卫星.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 2007, (1) .

[3]李从国, 黄海波.农民心坎上的科学发展观──对贵州织金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7) .

[4]张俊飚, 黄文清, 李俊利.湖北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3) .

农村循环经济 篇10

1 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省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且利用不合理,坡耕地垦殖系数过高,质量差,复种指数低。全省人工种草面积仅占利用草地总面积的5%,未利用草地约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25%,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到50%。冬季闲置的耕地占总面积的50%以上,冬闲田地种草面积仅占冬闲耕地面积的8%,坡耕地实行粮草间作的不到1%。农业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体,粮食生产水平低,产需矛盾大。由于土层薄,蓄水、保肥能力差,干旱造成水稻、玉米减产。农田基本建设难度大,效率差,水利化程度低[4]。资料表明,贵州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农村用电量全国平均每667m2播种面积为84.76 kw/h,贵州仅为17.38 kw/h[5],仅为全国水平的20.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慢,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l5万个,贵州省虽有2200个,但组织规模不大,经营能力较低[6]。贵州省2000-2008年期间,在种植、养殖及牧草业、病害防治、环保与节能减排及深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循环经济科研试验和科技示范工作,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仅2000-2008年贵州省科技成果的统计中,循环经济成果就占47.48%。(表1)。

1.2 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注:(1)(1)种植业、生物、品种资源保护(Ⅰ类);(2)养殖及牧草业(Ⅱ类);(3)病害防治与防灾减灾(Ⅲ类);(4)大气净化、环保与节能减排(Ⅳ类);(5)喀斯特、土壤改良及生态建设(Ⅴ类);(6)深加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Ⅵ类);(7)循环经济成果总数指Ⅰ类-Ⅵ类之和(Ⅶ类);(8)登记成果总数(Ⅷ类);(2)比重指占登记成果总数比例,引用自参考文献[7]。

1.2.1 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

贵州省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山地面积比重大,同时是人口大省,2010年全省人口3474万人,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导致农地的家庭经营规模小,规模养殖和规模种植比例低,畜禽养殖规模小且发展缓慢,大部分仍以农户的小生产为主,生产方式落后,处于粗放经营模式,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从经济学的规模效益看,小的经营规模谈不上规模经济效益,只能利用有限的耕地维持生存和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我国东部地区调研显示,我国适宜的农地规模经营应是每户2 hm2-4 hm2;据日本的相关调研,农田面积在3.73 hm2以下的耕作经营是要亏本的,合理的经营规模应为5.33 hm2[8]。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体系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少,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有限,严重制约了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6]。但贵州的特殊省情不可能走规模化经营道路,必须依靠气候、地貌、生物多样性等优势,走以单个家庭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

1.2.2 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与农业发达的省(市)相比,贵州省不仅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且利用不合理。如全省人工种草面积仅占利用草地总面积的5%,未利用草地约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25%,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到50%。冬季闲置的耕地占总面积的50%以上,坡耕地实行粮草间作的不到1%。施行生态畜牧业建设战略后,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畜牧部门2005年统计,目前全省生猪年出栏在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已有32666个,建成10户以上连片畜禽养殖小区1268个,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2亿t以上[9]。从调查结果看,除少量作为大中型沼气池的原料外,绝大部分畜禽粪便被农户运送到田间作农家肥用,资源化利用转换率仅10%左右,资源浪费严重。

1.2.3 思想观念滞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

贵州部分地方政府、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80%以上的农户对循环农业的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业可再生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利用不充分。另一方面大量农业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饲草饲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畜牧业发展滞后,有机肥严重短缺。由于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资金投入、技术扶持等不足,迫使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物,而较少使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贵州经济发展落后,财力有限,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特别在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基本是空白状态,农业循环经济缺乏专项资金支持,这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总体上,贵州喀斯特山区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经营范围小、科技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效益差的弊端,急需扶持发展。

2 喀斯特山区庭院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类型

贵州省山地面积比重高,坡度小于6°的平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8%。全省平坝地面积稀少、坡耕地比重大,土层薄且不连续,不适宜大面积农耕,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133hm2,且多为坡耕地。大规模的陡坡垦殖导致整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失调,引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增收途径有限,增收难度大。结合特殊的生态环境,贵州省未来庭院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循环节约型庭院循环农业;二是环境友好型庭院循环农业;三是高效绿色食品型庭院循环农业。为更好地发展庭院农业循环经济,根据实地调研及分析整理相关资料[6],总结出以下基本模式类型。

2.1 农村以庭院为中心的循环经济型农业经营模式

喀斯特山区庭院循环农业模式一般以沼气池(能源)为核心。以沼气为核心的庭院循环经济模式适合薪材比较缺乏的地区,可减少获取薪柴对植被的破坏,结合沼气池的建设,在庭院里搞物质循环利用。把厕所、猪圈等和沼气池连通,沼气烧饭、点灯,沼渣养蚯蚓,蚯蚓喂鸡,废渣和沼液最后施入农田。此外,对于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地区的农户,可以按“食物链”原理,以自家庭院为基础,在庭院中建立各具特色的物质良性循环利用系统,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提高效益。如农民在庭院内建设沼气池,饲养猪、鸡等家畜,把农作物桔杆粉碎灭菌后,作培养基种植食用菌,完后入沼气池,猪粪入沼气池或养鱼,或用桔杆等加工饲料养鸡,鸡粪养猪或肥田,沼液/渣肥田的物质循环体系。总体上以庭院为基础,以沼气池为核心,以物质多层次利用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

2.2 多层次(空间)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省份,山地比重大,多数庭院依山坡而建,且庭院的分布往往较分散,院坝面积均较宽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进行立体梯度开发[10],如充分利用水的重力势能,建设自来水系统,发展立体型庭院循环经济。在庭院内以立体种植为主,可利用山地不同高度气温的差异,把不同成熟期、不同高度、不同特性的作物配成类似自然系统的生物群落,如桔桃梨、葡萄、花草、苗木、农作物育苗、食用菌栽培等,使其互相促进,提高太阳能和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效益。在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方面,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灭菌后,支撑食用菌养殖。菌渣作猪、牛等牲畜的饲料,牲畜、家禽粪便入沼气池,沼渣用于培养木耳等食用菌,沼气作燃料,沼液作农田肥料,培肥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

2.3 以庭院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综合型模式

以庭院循环农业为基础利用庭院周边的空间,按照生态食物链发展各类养殖/种植业,产品经过加工,提高附加值,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庭院立体农业模式,如庭院种植葡萄等遮阴植物,下面种植喜阴喜湿的菌类,庭园周边养殖鸡鸭等模式;二是循环型农业模式,如“粮-鸡/猪-沼-鱼/果/蔬”等模式。充分利用庭院以物质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型农业模式,通过优势互补提高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如在劳动力素质较高、发展庭院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可以发展综合型庭院经济,实行种、养、销等同时经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在资源、收益上互补、互促,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引导农户与企业、城市连锁超市等销售及农技部门施行协作联合,形成农商一体化。如农户养鹌鹑,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负责收购加工销售,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3 典型发展模式效益评价

3.1 喀斯特峰林/丛谷地/丘陵“畜—沼—稻—果—鱼”模式

“畜—沼—稻—果—鱼”模式主要适用于水土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如在铜仁、黔东南等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上主要以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未能充分发挥该类地区水土匹配程度高的优势,应大力推广“畜—沼—稻—果—鱼”循环经济模式(图1),并且实行果草套种、稻田养鱼(蟹),达到一地多种、一水多养,综合利用的目的。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户经济收益。鉴于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的落后,模式的经济效益是否突出,就成为该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发展的关键核心因素。因此就发展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模式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分析

本文以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对“畜—沼—稻—果—鱼”模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主要以实物性投入和实物性产出为基础,结合市场价格进行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3.2.1 实物性投入成本及产出分析

(1)沼气池建设成本:沼气池建设建材材料成本,根据考察调研时对农户的访谈数据,建设一个8m3水压式圆筒形沼气池的建材成本约为800元。配套灶具、脱硫器、集水器等约200元。修建人工成本:人工挖方成本约270元,技工建池、安装、启动工成本约1 000元;建池小工成本约200元。厕所整改建设投资成本约300元,综合成本2770元。

(2)牲畜养殖成本及收益:(1)按每户养殖一头大型牲畜(牛)为例,牛舍建设面积16m2,只要可以避雨即可,一次性投资300元;(2)饲养成本及利润分析:幼牛期:每天牛需要青储玉米秸杆2.5 kg-4.0 kg,可以少量用一些酒糟或杂草。需精细料1.5 kg-2.5 kg,包括玉米面60%,麦麸30%,豆饼等10%。牛舍两星期消毒一次,定期驱虫,定期预防。育肥期:每天牛需草4.0 kg-6.0 kg,精细料2.5 kg-4.0 kg,后期追肥每天需草7.0 kg-7.5 kg,精细料4.0 kg-5.0 kg,青草加量30%。一头体重150 kg的改良肉牛公牛牛犊,需投资3000元,每月平均用草(苜蓿)150kg左右,折现约240元。精细料每月120kg左右,折现约300元(按现价)。疾病预防等,每月按30元计算。如每月平均生长60 kg,那么半年就可以生长360kg,出栏体重总计就可以达到510kg以上[11]。计算出每头牛的饲养成本如下:(1)每头牛需投资3000元左右;(2)运输、检疫等各种费用预计100元左右;(3)草加精细料(饲养6个月)共计3240元左右;(4)疾病预防等180元左右;(5)每头牛到出栏总计费用6420元(包括购买成本)。以每头牛饲养六个月加上买牛时的体重按510 kg,价格18元/kg计算,每头牛可卖9690元,除去上述全部费用6420元,一头牛的纯利润约3270元。

(3)禽类养殖成本及收益:按照每只鸡不少于2m2的活动场所来计算,以每户平均666.7m2的平坝面积计算,可饲养约300只鸡。根据农户家庭和庭院的实际情况,散养100只。根据鸡舍每平方米饲养10只,确定散养大棚鸡舍的面积约40m2,鸡舍采用塑料草棚鸡舍,每平方米造价约20元,共需800元。设置采食槽和饮水设施,直接投资约1000元。饲养成本及效益:一年饲养2批,每批次购进200只鸡苗,50日龄土鸡苗价格为13元/只,共需2 600元。采用放养为主,喂养为辅,育成期(94d)每只鸡每天用料约0.05 kg,饲养一只土鸡出栏需用料4.7 kg,每千克成本2元,400只鸡共需3760元。防疫费用为每只鸡1元,共400元。饲养成本共计6760元。养殖业经济收益包括林下土鸡养殖和牛养殖。林下土鸡收购价为26元/kg,按每只鸡1.5kg计算,出售率为90%,养殖收益为7280元。仅饲养整体鸡、牛的养殖年收益可达10550元,按一家四口计算,人均收入可达2637.50元。

4 喀斯特山区庭院循环经济优化导向模式

4.1 喀斯特峰丛(林)洼地/峡谷“畜—沼—果—林”模式

喀斯特峰丛(林)洼地或峡谷海拔高,地势陡,大于25°的坡耕地比重大、森林面积少、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低、水土流失较严重,以发展经济林果和养殖(牛、羊)为主体,林草结合的生态建设体系,建立“牛(羊)—沼—果—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循环生态模式(图2),利用峰丛洼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及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发展特色林果、茶等特色生态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原生生态系统得到休养和自我修复。依托贵州现有的名优特色作物为基础,如都匀毛尖茶、湄潭翠芽、野生竹笋、册亨冰糖橙、兴义大红袍、贵州天麻、金钗石斛等,发展高效绿色果园、茶园,利用地貌的立体空间,在庭院周边适宜的山地丘陵区,以生态经济学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和多种群稳定性原理为指导,选择立地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种类为生态本底的基调植物[12],建设特色庭院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此外,针对贵州夏凉的避暑气候及乡村旅游的兴起及不断发展,可因地制宜的建设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生产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如生态茶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供生态休闲、教育旅游等服务,提高农民收入。

4.2 喀斯特丘陵平坝区“畜—沼—稻—鱼—桑—蚕”模式

在喀斯特山区的丘陵平坝地,历来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这些地区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区域之间联系紧密。该区域发展以稻桑(蚕)、养殖(猪)为主体,辅以发展渔业的畜—沼—稻—鱼—桑—蚕模式(图3),科学规划,重点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保证质量,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稳步发展蚕桑生产和区域联合生产的有效模式。此外,优良畜禽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畜禽不同品种的生长速度、肉质等均不同,所以选育生长快、肉质好的良种畜禽是提高饲养报酬率的重要基础[13]。

4.3 喀斯特平坝传统农耕区“猪—沼—稻—酒—果”模式

在普定上坝等平坝、盆地传统农耕区,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除了自给之外,还有大量余粮,余粮除出售外,可用来制酿米酒,在区域内销售及销往外地。酿酒使粮食的附加值得以提高,酒糟用来养猪,比普通饲料饲养优先出栏,猪粪进池生产沼气,照明、煮饭利用沼气。该模式可有效提高粮食的附加值,适用于粮食产量高,区域交通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区域发展。

4.4 庭院景观型优化模式

经果林/蔬型庭院景观模式。此类模式主要是以果树/蔬菜等作为庭院景观的主要素材。在房前屋后或道路边,房屋周围土坎上种植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树木一年四季常绿,开花、结果的变化为庭院景观增添美感,搭建的蔬菜棚架,种植冬瓜、南瓜、丝瓜等藤本植物,可作为经营农家乐的庭院点缀,配合相应的休闲设施,增加游客观光体验的情趣。同时辅以花卉灌木,增强庭院空间层次。农户可栽种柑橘、葡萄、梨、苹果、桃、甜柿、桂花树等。根据庭院的规模选择种植数量,若庭院较小,可以以自食为目的栽种少量,若庭院较大,可以大面积种植,发展林果业,也可在庭院四周栽种以灌木,花草为主的植物,栀子花、玫瑰、月季、文竹、吊兰等,利用立体空间层次搭配种植,既可美化庭院环境,装点空间,又使人心情愉悦。此种模式适用在发展乡村旅游庭院或庭院周围土地面积较大的庭院发展。

5 结论与分析

上一篇:生物师范类专业下一篇: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