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循环经济

2024-05-01

城市循环经济(精选十篇)

城市循环经济 篇1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 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 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 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 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 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 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 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 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 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 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 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 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 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 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 采取科学的对策, 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 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 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 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 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 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 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 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 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 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 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 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 具体到一个地区, 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 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 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 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 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 蒸发约60亿立方米, 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 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 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 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 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 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 (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 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 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 , 40亿立方米供给, 34.5亿立方米需求, 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 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 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 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 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 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 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 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 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 人口扩张, 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 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 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 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 情况就很危急。

(二) 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居民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随之出现的是城市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土壤被街道、工厂、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 使下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大, 从而减少了降水的渗入量。城市化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改变了自然区域的蒸发条件。在城市化条件下, 蒸发的变化相当复杂。城市较大的受热量造成了蒸发能力提高, 然而城市水文循环的短路化使城区可供蒸发的水量较少。城市化前, 蒸发量占40%, 地面径流量占10%, 入渗地下水占50%;城市化后, 蒸发量占25%, 地面径流占30%, 屋顶径流占13%, 入渗地下水占32%。下垫面的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区域水循环途径, 对涵养城市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城市人口、产业的集中和快速发展, 从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城市需水量的迅速增长, 而水又作为运输媒介搬运工业和生活废物排入水环境,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 如不能辩证地处理城市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将会出现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

(三) 生活污水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

城市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传统的污水管理模式业已导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 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吨以上。因此, 必须加速我国城市污水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业废水资源化理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 是工业废水治理的新方向;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则可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 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可设在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 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过处理的回用中水, 可用于冲厕、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着眼点, 目前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和提高污水资源化的应用水平。所谓污水资源化, 即将污水视为一种资源, 通过各种处理技术, 使其净化达到某种用水标准, 从而实现大部分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 同时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 应当将节水和污水资源化放到首位。通过节水,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实施污水资源化, 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从而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

(一) 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 涵养水源

城市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降水的入渗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 增加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 可以改善城市水自然循环的条件, 涵养水源。对于城市来讲, 应尽量减少不透水面积, 降低污染, 如在人行道和停车场等地应采用多孔地面和草皮砖充分利用降水, 增加人类可用量来促使水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科技投入的力度, 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科技进步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部门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对科技的投入, 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 建设透水型人行道, 增加雨水入渗量。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间接利用, 削减城市雨洪径流、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 主要通过透水地、渗透沟、渗透管、渗透槽、渗透池等加大对雨水的就地下渗量, 让雨水回灌地下, 减少水涝、海水倒灌和缓减地面沉降等城市问题。

(二) 着力发展污水处理行业

水资源是自然界不可替代但可再生的资源, 在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 只要遵循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就能够为人类重复地、永续地利用。因此, 需对排入自然界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将排污量控制在水环境纳污能力以内, 以保证水资源能够持续地健康循环。我国需加大城市污水处理的深度及力度, 保护水资源环境, 为城市水健康循环创造客观条件。另一方面, 经深度处理后的污水可根据用水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 进行重复利用。城市污水是城市稳定的淡水资源, 污水的再生利用既减少了对新水的需求量, 又减少了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同时有利于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它是城市水健康循环的有效措施。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的回用率还很低,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实例。据报道, 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即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美国357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回用, 其中回用于农业占53%, 回用于工业占40.5%。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污水回用的实践, 70年代东京、名古屋和大阪等城市就已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国外在城市污水回用方面发展很快, 美国2000年污水回用率高达72%, 日本1995年污水回用率为77.2%

积极扶植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 加大人力、物力在污水处理技术上的投入, 控制水污染, 这是发展水循环经济的基础。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扶持, 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要大力支持污水处理厂继续研发新的污水处理工艺, 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同时, 注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政府也要给污水处理行业一些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如较合理的低价格的电价, 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排出废水的水量和水质实行综合指标计费和收费等。

(三) 扶持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技术行业

由于市场对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新技术的认可度较低, 且新兴行业往往投资风险较大, 人们是否接受循环再制水, 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为了尽快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政府可以筹资建设示范工程, 授权经营, 在示范工程的运行过程中积累经验, 检验新技术并用于宣传教育, 提高对水资源的稀缺性、节水必要性、循环再利用等的认识, 为培育循环水市场创造条件。同时, 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城市循环水开发和利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循环水项目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等, 鼓励城市高层建筑、办公场所、社区内部、娱乐场所、运动场地及绿地浇灌等进行循环水利用以及工厂内部的循环水利用, 有关部门还应出台明确的强制性政策推动循环水的利用。

(四) 努力拓宽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渠道

要大力推行城市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全社会对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 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 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清洁生产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广泛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 我国工业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已经达到70%以上,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 (90%-95%) 相比, 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用水效率预计, 到2020年我国工业的年用水量将由现在的1100亿m3增加到2000亿m3, 用水量增加约1倍。因此, 必须重视工业用水过程的研究, 多角度地选择清洁生产模式, 改进工艺和流程, 进一步提高多次重复循环用水, 提高用水的效率。

(五)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价体制

依据水资源的价值, 合理的水价应该从自然水价值、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和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等方面来决定。其中, 自然水的价值决定水资源费、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决定供水成本, 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决定污水处理费,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性的水价。水资源费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 它是为防止水资源的滥用而使水资源使用者付出代价的货币表现;供水价格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 包括建设工程费、管理运行费和其他费用的代价;污水处理费是指经使用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和公共的水环境, 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 也是为达到某种水质标准而付出的水环境经济补偿。应尽快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水价, 同时, 根据水资源稀缺的供求情况, 尽快制定出反映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价格政策, 发挥价格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六)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节水意识

无论从水量的角度还是从水质的角度来说, 水都是任何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都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认识到水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具有社会和环境价值, 使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 掌握科学的用水知识, 改变落后的用水习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的需要, 坚持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 节流优先的原则, 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足够 (水量与水质) 的水资源作为支撑。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 应遵循城市水循环的规律, 完善管理体制,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及效益, 加大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 真正做到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 使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得以体现, 建立起城市水健康循环, 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控制人口过度集聚增长, 建设组群式城市结构, 既能减少集中开采与需水压力, 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从而减轻对水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在控制人口的同时,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大力压缩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产业, 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开发, 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提倡发展节水型产业。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规模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 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稀缺和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循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提出了用循环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水。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杰, 熊必永.创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 .

[2]周建康.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J].西南给排水, 2004.

[3]许向君, 汪中华.关于建立城市水健康循环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陆静超, 袁一星.循环经济下的城市水循环[J].给水排水, 2007.

[5]曹国圣.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J].水利经济, 2009.

[6]赵慧英, 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规模关系探析[J], 中国城市经济, 2008.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2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建设中的困境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是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它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遵循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自然生态三大规律.

作 者:宋生瑛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刊 名: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 “”(21) 分类号:X3 关键词: 

发展循环经济促绿色城市崛起 篇3

四川省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田运富指出,广安市的传统产业如大量耗费能源的煤炭、水利、石灰行业,正逐步被高端电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取代,同时配套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以及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田运富介绍,循环经济已延伸到广安市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全域通过PPP模式,与中信集团、北控水务合作建立多个治污设施,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目前广安区域的水质必须要达到三级以上,既保证了广安市广大农村的饮用水的安全,也提升了下游重庆市生活用水质量安全水平。

“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垃圾及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价值凸显。从总体上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潘永刚指出。

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品牌管理总监周未说,通过研发国内首个饮料瓶智能回收机,盈创回收开创首例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结合的应用,搭建智能化的一级、二级至再循环的回收体系,达到生产食品级再生聚酯切片技术。同时盈创回收正试运营O2O上门回收业务,有望通过下载APP一键下单,实现回收人员上门回收服务。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潘永刚指出,企业多数通过互联网进行废旧物品收集管理,但卖废品的主力仍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互联网的使用群体多数是年轻人。同时,废旧品回收企业由于承担了17%的增值税,增加了利润本就不高的行业的运行成本。另外,我国并未实行回收与环保体系一体化,从而造成了再生资源回收和城市环卫分类工作造成无法接轨的问题。

“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认为,城市节水也十分重要,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严重缺水现象,应该发挥媒体力量,切实保护自然江河,“不要让成为生态避难所的地区变得荒芜”。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建立 篇4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 也称资源循环经济, 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 控制废弃物的产生, 排放, 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 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 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 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 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 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 (Reduce) 是输入端原则, 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 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 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 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 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 (Reuse) 属于过程性原则, 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 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 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 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 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 (Recycle) 是输出端原则, 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 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 (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 , 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 0%~9 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 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木筷变纸张, 铁盒变钢材等等) , 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 5%。很显然, 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 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 高效性。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不仅体现在量上, 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 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和流转系统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 , 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 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 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 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 各施其能、各得其所, 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 整体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 一方面, 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 协调发展, 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 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 复杂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 可通过生产食物链 (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 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此基础上, 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 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 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 公平性。

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 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 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 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 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 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 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

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 社会保障系统。

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 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 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 技术支撑系统。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 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 生产食物链 (网) 技术, 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 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 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 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 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 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 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 基础设施系统。

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 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 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 绿色产业系统。

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 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 (城市郊区) 、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 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 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 但总体来讲, 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 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 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 尽量采用标准设计, 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 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 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 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 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 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 D 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 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 5%, 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 资源的综合利用, 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 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 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 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 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 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 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 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 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 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 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 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 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 国内外的调查证实, 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 0%~4 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 只要加强管理, 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 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 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 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 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 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摘要:本文在介绍循环经济原则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内容, 并提出了我国建设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特征,系统,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 2007~8

[3]杨益均沈勋丰:城市循环经济.集团经济研究:2007~2

[4]冯维波:关于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生态经济, 2005~9

城市循环经济 篇5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参考答案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

济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候)。

2.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3.“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4.(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5.(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

6.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领跑者”制度)。

7.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1.1)

8.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二氧化硫)9.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

10.(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技术含量。

11.(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2.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低碳革命)。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1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15.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16.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17.“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8.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造纸)。

19.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95%)。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型能源的是(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22.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是指认知性、可行性和(可承受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

2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顺应发展趋势原则,资源高效利用原则,生态环境友好原则)。

24.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发展观的改变)。

2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全社会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能源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26.《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那些活动的总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

27.下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是(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28.低碳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29.属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众、中介机构,自然界、太阳能)。

30.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靠(绿色发展,科技进步)。

三、判断题

3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温突变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32.提出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有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

33.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

34.推行低碳技术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

35.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要求的一种体现。(√)

36.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37.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地、森林水资源、能源、物种等方面。(√)

38.发展循环经济应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39.坐公交车出行不属于绿色消费行为。(×)

40.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依据。(×)

41.生态补偿本质上是让生态破坏者承担外部成本,让生态投资者享受生态投资的无偿回报。(×)

42.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43.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44.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有利因素。(×)

45.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

46.《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

47.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令世人瞩目。(√)

48.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

49.废墟下的钢筋清理出来后仍可以送回钢厂回炉再炼。(×)5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温侯)

2.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3.欧盟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和最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国是? 丹麦

4.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丹麦)。

5.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

6.“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

7.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8.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9.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用开放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0.长期来看,(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

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

13.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该举措属于“3R”原则中的哪项?(再利用)

14.我国现有不节能建筑的比例是(95%)。

15.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

16.(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

17.(低碳技术)是对现有高效节能技术的总结和归纳。

18.(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是(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22.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挑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住房;多去健身房运动锻炼;)。

23.公民要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使低碳消费方式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24.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主要有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合作;制度创新)。

25.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26.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的环节是(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产品使用;循环利用)。

27.对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功能常见误区有(环保与经济发展相互对立;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28.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确定公益最大化原则;限制开发原则;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29.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包括(企业;公众;政府),各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0.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靠(绿色发展;科技进步)。

三、判断题 3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温突变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错)

32.在分业种减排方法下,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拥有着先进节能技术的国家。(对)

33.颗粒物是影响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对)

34.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年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错)

35.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错)

36.可持续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错)

37.十一五能源规划中强调节能优先,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设节能型社会,就是要从需求方面改变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优质能源服务的局面。(对)

38.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

39.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有利因素。(错)

40.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发电总量也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已占据主导地位。(错)

41.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对)

42.发展循环经济应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对)

43.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

44.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与一般民众没有关系。(错)

45.国家应该无条件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市场和销售。(错)

46.推行低碳技术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对)

47.生态补偿本质上是让生态破坏者承担外部成本,让生态投资者享受生态投资的无偿回报。(错)

48.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错)

49.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不足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法律依据。(错)

50绿色产品标识政府管理部门依据一定的质量、环境、技术标准,在产品达到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授权企业印在或贴在其产品及包装上的、全国统一的象征性图案。(对)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气候

2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3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5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第四次浪潮”指的是:绿色革命。

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的承诺。

7“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8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9“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0“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构建低碳城市和(低碳农村)的战略部署,这反映了以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

求。

11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上海

12下列不能被循环再利用的物质或材料是:化肥

13火力发电过程中,哪种物质的排放量最大?二氧化碳

14下列属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是:造纸

15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可用于制作燃料,该举措属于“”原则中的哪项?:再利用

16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17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18(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有害物质排放量以及分析已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的技术。

19(环境)既是总资源库,又是总废物处理场。

20(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

21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产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消费的低碳化。

2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制度创新;发展观的改变。

23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

2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包括以下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25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上升。当前的能源利用面临三个问题:煤炭使用比重大,国内能源转化效率远低

于国际平均水平;清洁能源应用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对外依存度增加。

26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观念先行性;技术先导性;物质循环性;效益综合性。

27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产生的废弃物类型有可直接回收的废弃物;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以认为分解的废弃物;既不可回收又不可

人为分解的废弃物。

28循环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是起步阶段;发展完善阶段;成熟阶段。

2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顺应发展趋势原则;资源高效利用原则生态环

境友好原则。

30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起码应具备(先进的发展观念;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完善的市场机制)等

基本条件。

三、判断题

3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温突变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错

32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对

3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的问题。对

34“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年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错

35《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错

36提出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有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从而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发展。错

37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对

38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对

39“可持续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错

40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

41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错)

42“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环境能力建设。对)

43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经历的三段式过程是“发展——污染治理”(对)。

44发展循环经济应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对)

45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

46生态补偿本质上是让生态破坏者承担外部成本,让生态投资者享受生态投资的无偿回报。(错)

47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

48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要求的一种体现。错

49“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错

5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对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2.日本独创的一种“鞭打慢牛”的促进企业节能的措施是。(“领跑者”制度)

3.目前世界上风能占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国家,有着“风电王国”美誉的是(丹麦)。

4.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是(“福田蓝图”的提出)。

5.最早发现于南美,被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称为“圣婴”的气候现象的是(厄尔尼诺)。

6.中国在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6)年下降40%-45%的承诺。

27.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8.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9.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0.“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

11.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施行?(2009年1月1日)

1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

13.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上海)。14.我国现有能源生产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太阳能)。

15.一般混合动力车的混合动力指的是(油--电混合动力)。

16.(森林)是巨大的碳储存库。

17.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8.(生态文化)就是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

19.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20.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能源中,属于新型能源的是(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22.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产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销售的低碳化,消费的低碳化)。

2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之一,而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这三大部门是指(工业,交通,建筑)

2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包括以下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25.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是(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确定公益最大化原则,限制开发原则,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26.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有(观念先行性,技术先导性,物质循环性,效益综合性)。

27.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产生的废弃物类型有(可直接回收的废弃物,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以认为分解的废弃物,既不可回收又不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

28.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靠(绿色发展,科技进步)。

29.世界上已经有(德国,英国,中国,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低碳产品认证。

30.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低能耗)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三、判断题

31.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对)

32.在“分业种减排方法”下,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拥有着先进节能技术的国家。(错)

33.日本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资金技术投入为主体。(错)

34.意大利的“白色证书”制度旨在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错)

35.“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美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错)

36.《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对)

37.“可持续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错)

38.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

39.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令世人瞩目。(对)

40.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边界调节税”法案。即从2030年开始对进口的高排放密集型产品,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品实施“碳关税”。(错)

41.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总体呈增长态势(对)

42.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经历的三段式过程是“发展——污染----治理”(错)

43.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

44.废墟下的钢筋清理出来后仍可以送回钢厂回炉再炼。(错)45.国家应该无条件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市场和销售。(错)

46.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

47.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

48.“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错)

49.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是设计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依据。(错)

城市规划中务必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循环经济遵循理念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原理,将城市放入一个复合系统中研究,通过在不同规划层次中切实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以协调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良性共生关系,从而达到整体有序、循环利用、协调共生的生态平衡环境,继而给整个城市带来充分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城市规划在推进循环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城市规划正在成为引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科学,其综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在城市未来发展中作为公共政策,越来越成为政府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引导城市发展、调控公共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方面起着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在引导和调控循环经济上同样应发挥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

二、宏观层次下城市规划中务必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1.区域规划。(1)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国家“四大主体功能区划”成果。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国家将按照不同的功能类型,配套相应的配套政策。“四大主体功能区划”是在国家层次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战略,落实其成果,有利于转变粗放式、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切实缓解各地区的盲目攀比和发展冲动,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不同区域空间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生态网络格局。以全球化视野研究区域的自然—人工综合生态系统,完善区域发展支撑体系,促进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区域、与其他城市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综合生态网络格局。

(3)制定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之前的城市化发展缺乏科学的引导,属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消耗、浪费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思想,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城市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倡导健康的城市化模式,有效利用与节约资源并重,提高就业与发展环保型产业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并重。

2.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1)确定生态型城市建设为规划目标。从整个城市以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为规划目标,从生产与消费领域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系统等多方面构建新型生态体系;从区域与城市整体角度研究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的城市生态循环过程,布局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节约资源、减少整体运行成本为原则,避免硬性的功能划分,构筑“功能混合的共生城市”。

(2)部署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也不能过分专注于规模扩张式的发展,而应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建设与改造的关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过程中,按生态规律办事,按能量、物质、信息流进行全息分析,注意各个层次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战略部署。循环型城市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部署、长期奋斗的过程。

(3)搭建城市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供应等主要领域的生态化架构在土地利用方面:按照减量化原则,在对城市土地进行规划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依托,科学运作土地资本,大力发展循环土地经济,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最佳保护;按照资源化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合理布局,科学分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减量化原则要求在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严禁建设耗水量大的企业;资源化原则要求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本着节约利用的原则,禁止浪费水资源;再利用化原则要求对使用过后的水资源和垃圾采用分类回收再利用。能源供应方面:要求建立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生产的技术;能源选择的多元化;能源的重复使用等。

三、中观层次下城市规划中务必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中观层次下城市规划中一定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主要为详细规划层次。

1.以工业园区生态规划为试点。通过在城市近郊规划生态工业园区,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改造现有工业园区,将产品、产业相近或互补的企业相对集中在一个园区内,发展生态工业链,通过集中布局,合理分工,达到延伸产品、产业链,做大做强企业,以整体优势打造名优品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城市居民居住、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吸引外来企业和资金,形成企业集群,产生集聚优势。同时,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区,通过其试点的示范作用,引导循环型城区、城市的形成。

2.最大化发挥各种基础设施的效能。利用各种基础设施的功用,能利用的一定要充分挖潜利用。例如,在电厂附近通过规划研究,研究余热和灰渣充分利用,以及布局耗电大户的可行性方案;在LNG接收站附近规划用气大户、冷能利用园区。

四、微观层次下城市规划中务必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主要在城市规划后期的建筑设计、规划管理与规划宣传等方面来实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

1.首先,设计环保型、生态型建筑。更新设计理念,积极利用太阳能,利用节能环保型建材,多种地方适宜的植被。其次,在规划管理方面,利用规划先行的优势,在—项目开发的详细蓝图编制阶段,就从小区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交通组织、单体建筑布置以及通风、日照、水、电、气配置等各方面尽量满足循环经济要求,起到源头控制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核准等各个环节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指标和要求,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指标,积极倡导建筑“四节”。

2.另外,积极引导构建生态型社区。通过规划引导社区建设,建立小区水、热循环、垃圾分类和节水、节能工作等生态型社区;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家庭消费观念必须改变公民的消费方式,不再以大量消耗资源、能量求得生活的舒适,而是在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前提下把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引向崇尚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崇高境界。为此,应提倡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把消费过程纳入循环系统。

(1)节约资源。注意采购有节能、节水标志的家用电器、卫生设备等。在使用时避免出现灯长明、水长流的浪费现象。

(2)垃圾减量。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空间面积利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秩序,又要能够促使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循环经济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城市规划中,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丹.刍议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思考[J].北京农业,2012,12(8).

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初探 篇7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主体,运行系统,运行机制

一、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主体

( 一) 城市政府

新型的城市循环经济无法从工业文明的经济系统中自发演变而来,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中介组织的合力推动发展。在合力推动过程中,城市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引导激励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共同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城市政府具有多种政策调控手段,例如政府采购、信息发布、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强化监督等,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直接对城市循环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在城市循环经济中,政府主要为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消费体系提供所需的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

( 二) 企业( 公司)

作为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主体,企业不仅是传统三大产业中的企业,还包括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和生态修复产业中的企业,它们是循环型产业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执行主体。企业通过组织管理、技术引进与创新、发展产业链等实现资源再生循环,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循环和企业之间循环两种模式。企业的内部循环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作为原料重新作为原料返回到生产流程中。企业之间循环是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交换,作为其他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原料。城市循环经济中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经济中的企业,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还要符合生态规律,追求在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循环型企业要从纯粹的经济型管理向经济型管理与生态型管理结合转变,在管理对象、目标、任务、职能等方面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实施生态化管理[1]。

( 三) 公众( 市民)

公众在城市循环经济中主要参与循环型消费体系建设,同时为循环型产业体系提供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作为经济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公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对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公众自觉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助于引导企业开发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需要具有相关技能或管理经验的劳动力要素,公众积极学习循环经济知识和技能,可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公众在监督政府和企业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行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四) 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主要指服务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在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形成中起桥梁作用。中介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创建综合性信息网络平台等途径,开展有关城市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洽谈、人才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发布废弃物再生资源、废旧物资等交易信息,促使城市循环经济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形成联合网络,促进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成为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3]。通过中介组织的中介作用,更能有效发挥各运行主体的作用,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二、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结构与过程

( 一) 系统结构

通过抽象总结,笔者认为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由核心控制力、内部执行力、运行对象和外部环境组成,呈同心圆状结构。

从内层到外层,首先是核心控制力: 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必然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 作为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又要求政府的大力推进和调控。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构成城市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其次是内部执行力: 即四大运行主体发挥各自的职能,执行城市循环经济中各循环体的运转。城市循环经济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的参与,便没有经济之说。中间层是运行对象: 城市循环型产业、城市循环型消费、城市循环型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建设工程。最外层是运行环境: 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制度和科技的保障,更需要地理要素的承载,因此制度和技术为软环境,资源为硬环境。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是在其运行对象与核心控制力、内部执行力以及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机体。

( 二) 运行过程

城市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由资源循环利用环流模型分析得出,面对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客观趋势,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创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围绕着资源循环利用来组织的。图1 反映了城市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的不同部分承担着相应的功能,构成城市循环经济物质流动平台。

政府、企业、公众、中介组织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中扮演执行主体的角色,发挥着相应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同样具有资源配置的要求,政策调控、市场调节互补实现以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 制度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城市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人的经济行为,适合的制度环境能够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引导人们从事符合资源循环利用要求的行为; 城市循环经济是一场技术范式的革命,相应的科技支持,促进其经济、环境等多重目标的落实; 城市资源和环境提供了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物质基础,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联系也影响着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过程与效果。

三、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 一) 驱动机制

驱动机制是指政府、企业、公众、中介组织等主体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及作用机理、过程和功能。四大运行主体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职能是: 政府制定政策、建立制度;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构建生态产业链; 公众进行绿色循环消费、行为监督; 中介组织建立信息桥梁、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各运行主体的职能与其价值观念、经济利益、环境责任等密切相关。

政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掌舵手,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形势,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以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为重要实现途径; 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发展的内驱动力,当实施技术、工艺、设备改造的成本低于废弃物资源化带来的资源节约效益时,企业会自觉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来; 社会公众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价值观,其所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的价格与质量,更多注重环境、生态因素,从而支持绿色消费、循环消费; 中介组织是个综合体、中转站,它的存在既有利益驱动,也有环保责任,符合政府、企业、公众参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 二) 控制机制

1. 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调控的方式,推动城市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政策调控是根据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的需要,对于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管理,多属于反馈控制。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期,政府政策调控是推动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型的城市循环经济构建,不能由传统市场经济自动来实现,需要企业、公众、中介组织在政府的主导下合力来完成。政府要创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规范和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转变。根据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激励、管制政策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由于传统经济的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市场机制只能解决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并不能解决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政策管理,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完善时期,政府的政策调控仍需要与其他调节机制一起应对循环经济的波动。除了环境外部性、资源定价等问题以外,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等也是影响市场机制不能全面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因,而且难以通过制度安排一次性完全解决。城市循环经济仍然会因为一些干扰因素产生波动,甚至可能衰落。为此,政府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对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进行宏观、微观调控,并及时应对干扰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

2. 市场调节

市场机制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一种高效的经济调节机制,可以被应用到多种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是在解决传统市场经济的缺陷和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是对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资源定价、环境外部性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改善。而要真正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高效资源配置功能,培育和构建有利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例如再生资源市场、环保产品市场、绿色技术和服务市场等,利用市场来实现城市循环经济的资源最优配置。

城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模式。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市场机制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稀缺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城市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定价,市场机制根据资源的稀缺程度调节资源价格,控制对资源的消耗与使用。当某种资源变得稀缺从而价格上升,就会促使生产者出于成本的考虑而高效节约使用这种资源; 当价格上升到生产者难以承受时,生产者就会寻找它的替代物,比如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这样就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城市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限制资源过度消耗的目标。城市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循环型消费体系和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来实现产品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消费系统中旧货与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的再生资源产品,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高效配置,实现循环经济的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无害化目标。

3.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中转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信息中转机制是指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有偿或者无偿的方式配置到相关需求者,即信息的有效配置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是指公众通过成立合法非政府组织,辅助或者主导解决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的调控机制。信息中转机制能够促进循环型经济技术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公众参与机制对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进行监督并发挥一定的促进或约束功能。

( 三) 保障机制

1. 制度保障

制度是经济秩序良好运行的保证,政府根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制度调整与创新,以适应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度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作用是: 协调平衡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激励和引导人们从事符合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为,主要通过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 规范与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适应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有效引导和规范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应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第一,城市循环经济规范与调控制度,包括清洁生产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标志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消费制度、循环消费制度等; 第二,城市循环经济政策扶持与激励制度,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科技扶持制度等; 第三,城市循环经济核算与监督制度,包括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审计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城市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可以专门针对政府、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来实施,使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科技支撑

循环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生态型经济,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也同时要求科技体制的改进,以适应新型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推广、转化与管理需要建设相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应创建循环型经济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城市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关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突破,以满足城市循环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循环型经济技术领域建立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机制。

( 四) 统筹机制

应该指出,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目标的开放系统,因此应建立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工程的统筹机制,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建立统一的循环经济市场,形成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李蓉丽.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生态管理[N].经济日报,2005-11-11.

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研究 篇8

1创新水权交易制度

汪恕诚[2]认为,水权制度的建立对于构筑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具有本质意义。水资源产权制度的主体应该是水权制度。循环型水资源利用的水权制度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水权的界定和初始分配,二是水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只有明晰的水权才能促使用水户之间在同一水资源过程中促进水资源在水市场中的流转,从而完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明晰的水权也提供了一种激励,使得用水户有按照再利用原则进行生产的努力,因为水权为他们带来了特定的收益。

1.1循环型水权的界定

循环经济要求实行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循环使用,同时,循环经济将自然界生存的权利还原到了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高度。由此,循环型的水权制度,必须考虑水环境存在,而且,由于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中资源性稀缺和水质型稀缺都存在,目前水质型稀缺加剧了资源性稀缺,即水环境的恶化减少了可利用水资源数量。所以,水权制度界定必须考虑水环境,在初始分配之前优先配置环境水权,无论是流域水权的初始分配还是行政一级的水权分配,都必须优先考虑环境水权的配置。首先,可以从流域水权的分配角度,给出优先考虑环境水权的一般模型:设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为Q,各区水资源实际利用量为A;甲、乙、丙3个用水者存在以下关系,QQ乙=QQ丙,生态需水量(环境水权)为D;以i代表地区,可得出各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Ai=Q-Di[3](1)

由于存在水资源获得成本上的差异,水权在用水者之间的随意配置,在交易费用很小或者没有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假设仅存在甲、乙、丙3个用水者,他们从非水权形式获得水资源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甲,MC乙,MC丙。在以边际生产成本MC或价格P为纵轴,水资源利用量Q为横轴的坐标系中,他们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1中的QQ乙=QQ丙[4],当水权价格被定为P0的时候,在交易可以顺利完成的条件下(交易费用很小或者没有),水资源获得成本高的用水者甲有通过交易获得水资源的动力,他希望获得QQ乙的水资源;而水资源获得成本低的丙用水者由于获得成本低,他希望获得QQ丙的水资源,有出售已有水资源的动力。由于QQ乙=QQ丙,丙用水者出售的水权正好被甲用水者购买,从而使得水权交易顺利进行,水资源实现有效配置。

1.2循环型水权交易制度的构建

一个完整的水权市场有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流动,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只有优质的交易制度才是确保水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按照不同学者的观点,有“统一管理论”、“官督商办论”、“自主治理论”、“准市场论”和“多层次水权交易制度”。[5]从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理性的“经济人”通过经济行为来实现。在“经济人”的约束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经济人可以是政府官员,也可以是企业和个人,如果没有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动力,水权交易就不会展开。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势必会收到传统制度和既得用水利益团体的阻碍,因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改变不同团体的用水收益。此时,居于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政府,应该扮演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者的角色。由此,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水权交易制度,必须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下的一个“非完全市场”,中央政府作为水权的初始界定者,而地方各级政府可以作为水权主体参与交易,但是必须要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的水权数量需要由“城市统一管理机构”来实施分配,因为统一管理机构可以保证环境水权,从而保证水环境安全。从实践来看,初次水权的分配方法有3种:①无偿分配,即政府管理部门根据各用水户的用水需求,采取行政手段,按一定比例分派取水限额;②出售,即政府管理机构向用水户出售所允许的取水限额,出售的方法之一是在统一价格下公开拍卖;③采取双轨制,即无偿分配一部分,同时也出售一部分。在环境水权配置完成后,水权交易能够自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考虑到水资源的福利功能,水权的配置不能一味采取完全市场配置的方法;同时,由于无偿分配的办法往往会引发水权配置中的一系列寻租等问题,所以也不能只采取无偿分配的方法。我国现阶段城市的水权配置,通常只能采取“双轨”制的方法,对于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和弱势群体,水权的配置必须采取适当的倾斜,可考虑在一定额度内无偿分配水权给这些部门和群体;而对于不属于此类的部门和群体,应该完全采取出卖的方式,可以由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向用水户出卖的方式来分配水资源。

1.3城市水价政策的制定

一般认为,完整的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目前,城市水价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水价绝对水平较低,现行水费收入无法弥补供水成本,进而导致了制水企业总是处于亏损状态,同时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滥用,所以,提高水价是一个必然举措。然而,由于水的需求弹性不同,必须区别不同的水用途,采取相应的水价政策。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居民用水,水价提升幅度应较小;对于工业(建筑业)用水,也需要区分具体的行业,采取区别性的提价政策;对于第三产业的用水来说,由于水资源的需求弹性相对来说较大,水价的提升幅度可以较大。另一方面,水价组成中环境水价偏低,尤其是污水处理费偏低,反映了对于水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水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提高环境水价在水价组成中的比重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从水资源循环经济来说,中水价格和再生水价格决定着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中水价格和再生水价格如果较自来水没有价格优势,就无法发挥替代自来水的作用,无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许多城市中水价格和再生水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于中水和再生水生产成本(或者说处理成本)居高不下,所以中水和再生水价格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降低水生产(处理)企业的生产(处理)成本。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必然涉及中水和再生水处理主体、政府政策等因素。从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完善的市场准入规则,污水再生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市场还处在封闭运行状态,外系统的投资主体特别是非国有投资主体很难进入;污水再生及中水回用建设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但是由于资本市场还没有发育完全,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在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和还贷机制的情况下,虽然举债建设奏了一时之功,却产生债务沉重、后劲不足的负面效应,不利于污水再生与中水回用工程良性循环,污水再生和中水回用技术比较落后。据此,解决中水问题和再生水价格问题的方法有:①政府加大对于污水再生和中水回用技术的研究投入;②增加政府对于污水再生和中水回用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但必须以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保证这些企业的运转;③也可以利用“BOT”、“BLT”、“BOO”等筹资模式来拓展;④完善政府的配套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能够进入污水在再生和中水回用市场。

2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促进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制度大致可分为财政补贴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2.1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旨在对于那些利用切合自己生产、生活的水质的用水者以一定的补贴,而不是鼓励他们利用过高水质的水资源。把财政补贴政策给那些发展循环型水资源利用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补贴,使他们充分利用水资源。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种补贴的方式可以视为对于“负外部性减少的补贴”。 图2中横轴表示企业的产量(q),纵轴表示厂商的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或者价格(P),SMC表示短期边际成本。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企业的定产决策按照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即PMR=PMC的原则来确定,私人最优的产量由e0决定,数量为q0,这是一个导致过度利用水资源的产出水平。由于补贴的作用,而且补贴的数目正好等于边际损害成本(MDC)的大小,从而使得厂商的在产量为q1时也能够获得在产量q0时的收益,而q1代表较少的水资源利用。

2.2财政税收政策

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目的在于通过税收手段来激励理性人的节水行为。税收手段的经济分析可参照图2,当边际税负正好等于MDC的时候,企业的边际成本(PMC)上升到社会边际成本(SMC),从而使得厂商的最优决策水平维持在较少利用水资源的q1产出水平。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必须开征水资源税。水资源税应该采取累进税制,按照资源的使用量分档次,不同档次征不同税率。由于废水再生需要很高的前期投入技术成本,这使得水处理的平均成本往往高于平均用水效益。所以,对于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而言,关键在于降低用水单位或者个人的水处理成本,从而降低再生水的价格。图3中,横轴表示再生水处理量,纵轴表示再生水处理成本,MC1表示在没有得到资助的时候单位和个人的水资源处理边际成本,C1为没有得到资助的水处理成本;MC2表示得到优惠政策后单位和个人的水资源处理边际成本,C2为得到优惠政策后的水处理成本;AC1、AC2均表示平均成本。从图3可以看到,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就是要使得MC1下降为MC2,从而在水处理量不变的情形下,实现平均成本的下降和边际处理成本的下降。于是,从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出发,财政税收政策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或者减免税收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旨在给予那些努力采取废水处理的单位或者个人经济补贴,以变相降低他们的水处理成本,从而实现再循环原则的废水资源化目的。同样的,给予那些采取废水处理的单位和个人以减免税收的政策,可以直接降低他们的水处理成本。同时,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性支出的政策,在政府采购的时候优先购买那些积极进行污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的单位和个人;也可以采用税收政策和转移支出政策来促进再环原则。

2.3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的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城市水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财政支出政策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政策,优先购买那些努力延长水资源使用,实现水资源再利用的单位和个人生产的产品。同时,政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主体,在财政收入规模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必须加大水资源环保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水生态资源环保建设财政支出管理效益。城市水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水资源环保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我国1994年建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建立的政府间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制度,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预算补助。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所以必须在财政预算科目中设立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预算科目。

3制定产业调整政策

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还是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耗水量巨大,而且在用水过程中,不注重节水,两者共同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危机。解决城市水危机在出路在于发展水循环经济,而发展水循环经济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实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3.1基于城乡用水共享的产业调整

由于不同产业的用水效率不同,所以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往往影响着用水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农业比重已经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小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要发展节水灌溉型高效农业,同时把农业和城市工业两个产业的用水集合起来,实现共享。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用水水量也表现为季节性特征,往往农业生产季节用水较多,而非农业生产时间存在较多的水资源富余。同时,由于随着城市工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工业用水许多时候也可能存在多余的水资源量。如何使得农业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实现共享,调剂彼此之间的需求,是水资源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水资源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农业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调剂余缺,而统一的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有效的实现水资源的流动,从而实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的目的。

3.2基于经济个体之间水资源循环的产业调整

产业生态化调整本质在于用生态系统循环的特征来改造现有的工业和农业,基于产业关系来构建水资源利用链,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循环。经济个体之间的水资源循环,典型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水资源循环。这一层次的循环,关键在于谋求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水资源利用链的共生关系,充分重复循环的利用水资源。由于运输成本的限制,企业之间的交流往往限在特定的区域内,而城市产业园区提供了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流的平台。借鉴谢家平等[6]的研究方法,可对城市产业园区的不同水资源循环模式做如下分析:①产业共生型园区的水资源循环模式。这类园区实现了基于水资源循环的生态产业链,在废水的梯级循环利用以及配套设施共享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初具规模。这些园区的特征是,园区产业异构却无明显的主辅之分,产业间的共生关系形成了基于水循环的稳定的生态型链接,水循环形成了一个近似封闭的循环系统。这种园区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的重点在于生态链的深化、强化。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改造等,提高网链中的技术实力,将基于水循环的生态链做大、做强,并由单一链状结构向集成网状结构发展,提高整个生态工业网的水资源利用率。②产业链主导型园区的水资源循环模式。这类园区是同行业按工艺流程形成的产业链集群,区内不但已经形成主要的产业链,而且主导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水等具有较大规模,以这些副产品或废水为输入的寄生企业所构筑的生态链也具有规模经济性。这类园区具有如下特征:企业间已经形成了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投入产出关系;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按照主导产业链进行专业性的规划与建设;核心主导产业产生具有规模的副产品,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带动多个辅助产业的局面。这类园区推进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重点应该放在基于水循环的生态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工艺环节的低(零)废水排放,并且根据园区规模,通过使用替代水(如中水)、源头削减、工艺改进、污水再利用等措施,围绕主导产业,实现废水的梯级循环利用。③产业同构型园区的水资源循环模式。此类园区由同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集聚而成,园区内的基于水循环的生态产业链较短,或者没有形成生态产业链。这类园区应该突破地理位置限制和行政区划限制,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组织和生产,依靠水资源的流动关系建立起稳定的经济关系,构筑不同园区之间的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虚拟生态工业网络,组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④产业异生型园区水资源循环模式。这类园区由不同产业类别的众多企业组成且彼此缺乏投入产出联系,所以不具备基于水循环的水资源循环利用链条。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往往是这种类型。这类园区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重点在于加强园区的生态化规划,而且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水资源信息的重新集成,在企业之间建立起水资源流动和循环的渠道和机制。

3.3基于社会角度的水资源循环的产业调整

这一层次的循环,目的在于构建一个能够实现水资源在整个社会内部的循环,形成产业之间、区域(主要指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水资源循环。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循环,包括两个内容:①水资源在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循环,主要原理是基于水资源单位产出的差别之上的。一般来说,农业的水资源单位产出低于工业的水资源单位产出,所以,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看,必须促使水资源从农业转向工业;②发展基于整个社会的静脉产业,就水资源来说,就是要发展中水回用产业,从社会角度实现水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由此可见,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其本质上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之间的循环只要是基于水资源禀赋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水资源往往分布不均匀。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区域之间的水资源交流,一种是属于不同流域的,另一种是属于同一流域的行政区之间的水资源交流。前者可以通过行政或者水权交易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均衡,而后者由于涉及流域水资源的权属问题,往往比较棘手,目前的解决思路是引进流域统一管理方法,关键是要统一城乡的水资源管理,把城乡资源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之下。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再循环原则,要求实现废水的再生,更进一步的,要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模式的静脉产业构筑,实现水资源在区域和社会的循环,所以再循环原则必须涉及废水再生的水价以及产业调整。

参考文献

[1]张杰,熊必永.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实施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30(2):185-189.

[2]汪恕诚.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J].成都水利,2001(2):6-16.

[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沈满洪.水权交易制度研究:中国的案例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4.

[5]沈满洪.水权交易与政府创新:以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为例[J].管理世界,2005(6):45-56.

小议数字城市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篇9

1 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GP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 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处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2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 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 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之后的绿色消费、绿色GDP、节约型社会等概念都是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上发展起来的。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之后一直致力于探索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应用。目前与发达国家之间的CDM合作是将市场经济规则引入到循环经济的一大创新。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具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反馈式流程, 表现为“两低两高”, 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利用, 以节约环境资源、把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循环经济以系统论为科学基础, 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就是靠信息的输入、反馈调控系统, 使系统保持平衡, 从而以合理的投入获得有效的产出。所以对于循环经济来说, 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首先就要以现代的信息手段对资源输入与输出的量与质进行监控, 同时需要建立反馈系统, 使获得翔实的数据并反馈回初始端, 这样才可能确定保证生产的输入量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而数字城市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网络正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为城市的循环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控制基础。

3 数字城市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循环经济的发展涵盖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最终要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3.1 数字城市推动社会生态的发展。首先, 有利于提高人口质

量, 数字城市使虚拟学校与传统学校同时存在, 相互补充,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可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其次, 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数字城市是一种能快速获取并处理信息的工具, 为人们提供一种实在可行的管理与决策支持模型。它可以在城市规划、社区管理、打击犯罪活动、以及城市灾害紧急事务管理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3.2 数字城市推动经济生态的发展。首先, 有利于促使产业结构

调整, 数字城市不仅快速推进高新技术与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而且可以加快显示生物产业、环保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价值, 改善某些领域的生产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其次, 有利于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为数字城市的出现而成为昨日黄花, 城市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信息的处理、扩散及其他城市部门经济结合的速度。从形态上将实现集约生产方式替代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3.3 数字城市推动环境生态的发展。首先, 有利于节约城市能

源, 数字城市通过信息流取代人流、交通流来节省能源, 使网络构建的电子运输网代替部分交通网络, 承担运输职能。现实的城市交通转为虚拟, 交通能耗因此减少。其次, 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 数字城市能够实时、动态掌握地球上自然资源信息, 从而得到与人类的生存相关的环境信息和与发展相关的变化信息的实时的、动态的监测, 确保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发展空间适宜性信息的提供。

4 循环经济在数字城市中的新特点

数字城市的引入极大丰富了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 并为循环经济带来一些新的特点。

4.1 系统性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社会和经济等

各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而数字城市正好为城市循环经济提供了信息输入、反馈调控的信息平台, 使系统保持平衡, 从而以合理的投入获得有效的产出。以现代的信息手段对资源输入与输出的量与质进行监控, 它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各个子系统发展, 又反映子系统之间相互的协调。

4.2 信息化循环经济的信息化实质是实现资源利用功能的数

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即循环经济实现过程中,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来改变资源的运行方式和增强其相关功能的过程。数字城市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 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 为实现循环经济信息化提供保证。

4.3 网络化循环经济网络化首先是信息的网络化, 企业间通过

数字城市综合数据平台联系在了一起, 同时企业也通过该平台了解更多的资源信息等, 进行有效的资源循环利用。其次是组织的网络化。通过城市规划建立城市乃至全国范围的循环经济网络, 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之间的限制, 利用网络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数字化桥梁, 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4.4 虚拟化循环经济虚拟化是采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

术, 在计算机上建立数字化模型, 从而可以在循环经济设计阶段对该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其基础是用计算机支持技术对全部有效的资源利用活动进行表述, 对整个循环经济过程进行几个层次的建模与仿真, 进行事先风险评估、实时运筹调度和全局优化。

4.5 管理科学化循环经济管理科学化体现在当进行资源利用

过程的计划、指挥、运行、协调、组织和控制等活动时, 以先进的管理科学方法做指导, 运用数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最新的知识, 再辅助以数字城市提供的强大的网络体系, 对资源利用过程进行全程的跟踪, 最终达到科学管理的效果。

摘要: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城市”与“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中的焦点论题。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和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数字城市建设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并且对基于数字城市的循环经济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研究数字城市和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城市,循环经济,影响,特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4

[2]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篇10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 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网络, 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企业内部的小循环, 生态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和社会可持续消费方面的大循环。而城市作为企业的载体, 生态工业园区的母体以及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发展循环经济十分必要。

由于循环经济建设是集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当循环经济具体到某个城市时, 就应当在分析城市具体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规划整个城市的循环经济体系。

作为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就是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 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遵循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的3R原则, 围绕城市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四个方面, 建立起能够支撑城市循环发展的全方位的系统。

1. 四个方面的联系。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依托的有机整体, 共同支撑起城市的循环发展, 首先产业体系是资源消耗的源头, 因此在产业体系中应该严格控制资源的浪费, 达到节能的目的, 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减少这一环节对环境的污染, 产业体系的产品又被社会消费, 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会产生相应的生活垃圾、废物等, 对这一部分资源的再利用, 形成可再生的资源, 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 同时鼓励绿色消费, 也是循环经济中重要的方面, 这就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以上两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设施, 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以及社会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 提高公民以及企业各方面的环境意识, 进一步深化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四个方面在相互作用下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的循环经济,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本文将从产业体系、社会消费、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生态四个方面来研究城市循环经济建设。

二、国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早, 因此有很多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介绍国外几个城市循环经济。

1. 日本北九州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北九州市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 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它也出现了深刻的环境公害问题。通过政府与民间共同合作, 北九州克服了极为严重的产业公害, 荣获了1990年度“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并于1992年巴西全球首脑会议上使日本首获“联合国地方自治体表彰”, 北九州作为环境先进城市而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1) 生产体系。

(1) 培育出了一批拥有先进环保技术的中小企业, 形成了发达的环境产业。

(2) 发展新兴产业。

(3) “环境技术”输出。

(4)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5) 与企业签订“公害防止协议书”。

(6) 成立“北九州市环境产学推进会议”机构, 该机构对最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并通过各再生使用厂的相互合作, 实现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区废物为零的目标, 进而发展成为循环基地。

(2) 社会消费。

(1) 进行垃圾分类并将垃圾中的瓶瓶罐罐挑出来, 放入再循环袋。厨房的垃圾则做成肥料。

(2) 北九州不仅不让垃圾破坏环境, 而且还要让垃圾变成高附加值的工业原料。于是, 北九州人策划并实践了E-CO-TOWN (生态城) 工程。

(3) 物质基础设施。

建立相应的垃圾废水回收处理设施。

(4) 人文生态。

公众参与:开放环境博物馆, 志愿者在这方面进行环境服务工作, 博物馆部分是由回收的材料建造的, 而且是能够吸附氮氧化物的, 它有最先进的生态技术;开放生态生命广场, 这里销售有当地的企业生产的生态产品;召开由市民负责策划、实施, 以市民为主体的绿色宣传大会。此外, 北九州还系统地编写了从幼儿到中学生等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环境教育辅助教材。

市民积极参与, 政府鼓励引导, 二者配合, 才能开展好环境保护活动。

2. 德国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德国是欧洲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它的循环经济系统已变得越来越成熟。在德国,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的成果, 同时它也是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并已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

(1) 生产体系。

(1) 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引导企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由于企业具有天然的“经济人”特性, 经济手段可将企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比如:将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征税由50马克增加到90马克。

(2) 双轨制回收系统 (DSD) , 将有委托回收包装废弃物意愿的企业组织成为网络, 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 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

(2) 社会消费。

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加以回收利用, 建立相应的配额制度并收取押金, 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退还到商店或超市, 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

(3) 物质基础设施。

德国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 不仅利率相对较低, 而且偿还条件也优于市场条件, 且借贷周期长, 利率固定, 必要时还可以给予经济补助。

(4) 人文生态。

(1) 制定法律法规, 德国政府以垃圾分类和包装行业为切入口, 颁布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 接着又制定了各种垃圾处理法规, 使不同种类的垃圾从搜集到最终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有章可循, 此外还有《包装条例》法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

(2) 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德国通过舆论传媒等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 促使社会各阶层人群都能够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 提高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在生活中优先选择绿色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以此约束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 进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技术创新。

三、国内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1. 贵阳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贵阳市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的资源型城市, 是全国人均GDP排名最后的城市, 这里还是我国曾经酸雨最多的地区之一。贵阳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们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贵阳市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创先发展循环经济, 成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1) 生产体系。

(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 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实现废物排放“减量化”, 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增效。

(2)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桥梁, 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相衔接, 达到了发展清洁能源、节省燃料消费、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3) 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

(2) 社会消费。

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 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1) 对造成严重污染的磷渣进行回收利用, 利用净化后的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甲醇等化工原料, 既消化了废弃物, 又通过产业链、生态链的构建, 增加了经济效益。

(2) 对于废旧物资, 贵阳市以社区回收网络为核心, 建设全市再生资源回收染大户搬出市区, 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 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 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网络。

(3) 对于生活垃圾, 加大分类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力度, 全市中心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5%。

(3) 物质基础设施。

建立废物回收利用设施:如投资建设全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 对医疗垃圾、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等特殊固体废物进行妥善、安全处理。

(4) 人文生态。

(1) 为改善大气污染的“蓝天”工程, 将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 严令全市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 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取缔了20000多个街头燃煤炉灶, 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

(2) 改善水污染的“碧海”工程, 对沿河两岸207家排污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排查治理, 斩断了污水源头。

(3) “绿色”工程, 建成了一条长70公里, 宽1~7公里, 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

(4)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

(5) 建立专项资金, 设立“循环经济项目库”。

(6) 加强国际间循环经济合作。

(7) 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2. 大连市循环经济建设分析。

大连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 又是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 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对外依存度高。

(1) 生产体系。

(1) 强化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地位,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把“低污染、土地资源的低消耗和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作为选择项目的主要标准, 重点发展和培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产业、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科技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知识化”。

(2)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参与的方式, 多渠道解决开发区资源综合利用的投资需求。以政府投资园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杠杆, 带动社会投资不断进入。尤其是开发区政府抓住水资源匮乏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积极引导再生水资源生产企业、耗水大户企业、公共水处理公司等多渠道解决水资源利用投资。

(3) 积极推进企业对资源节约及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 物质基础设施。

大连开发区推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政策,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的使用面向全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 实行有偿使用、企业化管理。

(3) 人文生态。

大连开发区积极探索适合循环型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园区建设之初, 针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城市生活综合处理和工业介质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和实施措施。

四、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经验

根据以上国内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城市在生产体系、社会消费、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生态四个方面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比较, 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经验:

1. 生产体系。

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发展新兴产业, 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以“3R”原则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指导原则, 并通过引导企业成为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计划的参与者, 制定严格的新建企业审批制度, 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 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 从企业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率。另一方面, 发展生态农业, 以先进技术为依托, 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使得三个产业在城市循环经济的建设中相辅相成, 振兴地方经济, 创造资源循环型社会。

2. 社会消费。

对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对生活垃圾分类, 进行循环利用, 其间可适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 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3. 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在循环经济建设中, 物质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在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中, 我们可以采取政府出资, 企业出资, 以项目为依托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的方式等。

4. 人文生态。

注重公众参与,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从公众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的, 是自下而上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 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采取先进技术治理城市污染, 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约束企业以及其他各方的行为, 使得各项循环经济措施能够更加有效、顺利的实施。

综上所述, 在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中, 应根据每个城市的具体特点, 有针对性地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 建立起能够支撑城市循环发展的全方位的系统。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 是实现科学发展, 建立节约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 本文通过国内外循环经济建设的典型城市的对比, 研究总结成功经验, 探索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上一篇:灭茬起垄机下一篇:有效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