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人眼中的中国功夫

2022-10-13

第一篇:巴西人眼中的中国功夫

巴西人听不懂中国人葡语的个案分析

1、字典误导

记得来巴西的第3个月,我去医院配眼镜,当我付钱取眼镜,并让对方给我发票时,我说Pode me dar fatura ?然而说了半天,那个漂亮的巴西小姐就是听不懂,嘴里不停重复”fatura ?”,”o que é fatura ?”(fatura是什么东西?),最初我还怀疑我是否用词错误,掏出随身携带的葡英字典,找到英文“发票Invoice”,对应的葡语正是“fatura”,我心想我没错啊,怎么对方听不懂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进来一个懂英语的顾客,解释说fatura就是nota fiscal,巴西人将发票一般称为nota fiscal,尽管在书面语中用到fatura,但在口语中几乎没人用。

类似的例子我亲历的还有,假如你说某个人喝多了,喝醉了,查葡英字典你会发现是”ébrio”,”embriagado” ,可是很多巴西人听不懂这两个单词,或者觉得你用的词太生僻,因为他们只用”bêbado “;再比如,“抱怨”巴西人只说“reclamar”,尽管字典中也有“queixar”。“大学”巴西人使用“faculdade”更甚于“universidade”。

2、用词搭配不当

很多葡语词组是约定束成,作为外国人只能是入乡随俗。就如汉字“英国”,你不能写成“阴国”一样。 词组搭配不当,是造成中国人与巴西人沟通的主要障碍。比如巴西人说“扔垃圾”是jogar lixo,你不能说成tirar lixo;“烧茶水”是fazer o chá,而不是cozinhar o chá;“照相”是tirar fotos,你不能说sacar fotos,尽管在西语中sacar fotos是对的;“划船”是andar o barco,你不能说jogar o barco;“打电话”是tocar o telefone,你不能说jogar o telefone;“解答疑问”是tirar dúvidas,而不是responder dúvidas;“打车”是pegar o táxi,你不能说jogar o táxi。“进球”是fiz o gol,你不能说entrou o gol。 “止渴”是matar a sede,你不能说terminar a sede。“电线断了”是o fio soltou,很少人说o fio quebrou;另外, “挨饿”巴西人更常说passar o fome;“冒险”常说correr o risco。这些都需要靠日常作笔头记录,而非仅靠大脑记忆。作为外国人,你使用的动词不对,要么就是别的意思,要么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词组搭配,巴西人当然不明白了。

3、想当然

有一次我与巴西朋友一起去Goias州著名的温泉城Caldas Novas市,我陪她在市政府办事,我看见一个部门招牌上写道Tesouraria,我知道Tesoura是“剪刀”的意思,心想Tesouraria肯定与剪刀有某种亲缘关系,难道堂堂政府机关还提供卖剪刀的服务,怀着好奇心走过去一看,不对呀,一点也不像个小卖部。于是我问在里面服务的小姐,”aqui vende tesoura ?”,”tesoura ?”对方惊异的表情证明我可能又出错了。可是我不甘心,我指着他 - 1 -

们的招牌振振有词的说,你们这儿不是写着tesouraria吗?对方哈哈大笑,好不容易我才明白原来Tesouraria是“出纳处”的意思。

4、文化差异

在巴西利亚大学上葡语课时,我的葡语老师安娜.保拉(Ana Paula)对我说出的一些中国式成语、俗语只能明白一小部分,大部分是不明白的。比如,有一次我针对巴西犯罪率高的问题提出象中国一样实行死刑,我记得先说的是“杀鸡给猴看”(matar o galo na frente de macaco para assustar-lo),安娜一脸茫然,搞不懂犯罪与鸡呀猴呀有什么关系。我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也解释不清楚,我旁边的日本同学与韩国同学倒是先懂了。他们说了句类似“杀一儆百”的话才帮我解了围。

可是有一次在Park shopping购物,我说的一句中国土语,令我的巴西朋友大呼精彩。在商场里,我的朋友Luciana指着一个脸上化妆品抹得不均匀的女人说她mal cuidada,即太不小心,出门前也不好好照照镜子,我说了句“驴粪蛋上下了一层霜”(parece as geadas acima da merda de burro),不过这句话也太损人了。

中巴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因此在同巴西人交流时,

在使用精彩的中国式成语、俗语、谚语前一定要仔细思量对方是否可以明白。

5、阴阳性错误

很多中国人以为名词或形容词后缀为o是阳性,a是阴性。但实际上有很多特例。比如foto以o结尾却是阴性,diploma以a结尾却是阳性。还有些单词从字面上看不出阴阳性,如parede,bilhete ,bambu等,这就需要记忆。有一次,我买地铁票,我想买2张,我说“duas bilhetes”,而且我说的一字一顿,吐字异常清晰,可是售票员小姐就是不明白。后来,我试着改口称“dois bilhetes”,对方立马明白了。原来bilhete是阳性,而非阴性。

6、时态错误

“你多大”(Quantos anos ele tem) 与“你那时多大”(Quantos anos ele tinha)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很多中国人却统统用前者,这就造成巴西人不理解。比如有一次,安娜老师建议我们去看一部反映一位巴西流行音乐家Cazuza的电影,我记得当时我问老师“Quantos anos ele tem”,说了几遍这句简单的话,安娜好像也不懂。我的德国同学说,Cazuza已经去世了,所以你应该这样问“Quantos anos ele tinha ”。

还有,很多中国人表达几年前或孩提时发生的事,也习惯用现在时,比如说“当我小时候”(quando era crianca ,可是经常有中国人这样说,quando sou crianca。这样说巴西人只明白单词,却不明白你要表达的意义。再比如一个中国人现在已经30岁,当他说15岁发生的事情,好些中国人这样表达quando eu tenho 15 anos,你这样说,巴西人当然觉得突兀怪异了。 而虚拟式就更为复杂,我认识的中国人几乎不用。

7、特定环境特定用词

Parada相当于英语中的“stop”,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经常听见“the next stop”,意即“下一站”。在葡语中常说a próximo parada或o próximo ponto。可是有一次在圣保罗乘地铁,我问身边的乘客qual é a próxima parada?对方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原来,在地铁里,人们更多使用estacao,下一站他们说a próxima estacao。就这一字之差,导致沟通隔阂。

Viajar是“旅游”的意思,Passear是“散步”的意思。还是在圣保罗,当我正在市中心闲逛时,收到同事电话,他问我正在干什么,我说Estou viajando(我在旅游),他不解。因为在葡语中“viajar”更多有“出差”的意思,而我同事明知我在本城,如果我说viajar,意思是“我在另一座城市出差”。这种情况下,应该这样回答“Estou passeando”,即“我在闲逛”,“我到处走走”,”我在散步"的意思。

8、汉语中的同一个词,葡语中有若干个词来对应

在汉语中,“票”可以是电影票,各类车票,飞机票、足球票、入场券。在汉语中,统统可以说成是“票”。可是在葡语中,却有多种说法。如ingresso,passagem,entrada,bilhete,passe。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说法。在圣保罗植物园,我说我要买bilhete,对方不明白。因为在公园门票、足球门票常用ingresso或者entrada;相反如果你在地铁站买票说ingresso,那也很奇怪,因为地铁票常用bilhete或passe;而飞机票常用passagem。

9、发音错误

与其他几点比较起来,发音错误还是比较容易纠正的,多练习就是了。

第二篇: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是这个历经沧桑,曾在世界无比耀眼后又在风雨中飘摇,在困难与曲折中自强不息,日益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自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儿女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也共同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眼中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每个中国人民对于她的一种信仰;是赋予我们每个中国人以灵魂之源的心脏,是炎黄子孙体内沸腾的血液,是永远洋溢的热情。我们愿为你燃烧,飘雪入土转作泥,不懈追求我们的中国梦。

我眼中的中国,自古强盛,早在千年前,从尧舜禹的禅让,到夏商周封建王朝的建立,春秋战国和秦朝“大一统”,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始终不变的是这片土地,名为中国。终不忘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仅仅是自古繁荣的一角。元朝广阔的国土,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大明之国威”,古代的中国,如同那条“龙”,熠熠生辉。

我眼中的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公元纪年的第一个千年,她早已繁花似锦,昌盛撩人;可是,在第二个千年中,闭关锁国,列强侵华屈辱殖民,被迫开放市场。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成了我们的噩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每每想到便令人痛心疾首;可是,中华民族怎能轻易的倒下,曲折中探索,逆境中发展,她的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于是便有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为了祖国的明天艰难探索着。此时的中国又似困盹中惊醒的雄狮。但她教会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是以宽容之德包容万物。伟大的中国,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们爱这土地爱深沉。中国,是您那么温馨的目光,让我勇敢去探索前方。

我眼中的中国,目光远大,飞速跨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再一次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日益强盛的国家逐渐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作为中国人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就像那一个个的春天,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恢复,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WTO,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筹办,2020年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于全世界人民的眼前,此时的中国,是一棵根茎粗壮的大树,顶天立地。

我眼中的中国,底蕴深厚。中国的文化,在她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蓄了无比强大的能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所形成的中国特色。自古便有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群儒舌战的景象。就像《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坚韧自强的精神去谋求进步,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自古以来,人伦常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师重教礼义廉耻开始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千年历程中,中国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习性,不断改变获得新的发展,保留了在历史的公正判别最珍贵的部分。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人们达到“智明而行无过矣。”到后来,文化的发展折射在诗歌中,唐诗宋词元曲,从李白杜甫到“唐宋八大家”豪放派的辛弃疾,婉约派的李清照,四大名著的出现,《狂人日记》白话小说的诞生,中国文化,一直传承,千百年来,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深厚,就像成年好酒,芳芳沁心。

我眼中的中国,和平统一。名族平等、名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使中国国泰民安;川藏铁路的建成、西气东输应用促进了我国东西方的交流;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得香港澳门成功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台湾仍未回归,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我们盼望着台湾的回归、盼望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我眼中的中国,屹立于民族之林,他不仅是国家,她是中国人的灵魂,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传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这片让所有中国为之狂热的土地。中国,我爱你,感谢你给的灵魂。

第三篇:《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从6月6日起在北美公映后,《功夫熊猫》在首个周末就收获6000万美元,超过了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票房。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经拿下了近2亿美元。6月20日“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后,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周票房逼近亿元大关。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国内外很多网友称这是梦工厂自《埃及王子》之后最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部动画片。一只熊猫引发的大电影经典案例正式诞生。

但是,这样的成功只属于梦工厂,只属于好莱坞,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一分钱的版权费。我们只不过是被梦工厂俘虏的全球买单者而已,在慷慨解囊和由衷感叹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之际,在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竞争力依然普遍薄弱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虽全球化抹平了原有的世界,改变了世界原有的结构,然而,影响人们的或者说还将继续长久影响人们的就是各国的文化,这一国家的软实力。然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别人发展利用,并形成一种新的成功的产业化元素,从而又反过来输入我国,影响或制约我们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怕的民族悲哀。如好莱坞风靡世界的大片《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等就是例证。

一、相信:中国元素的世界性力量

当相信产生力量。正如片中龟大师的话,从来就没有意外,相信,要相信,相信才能成事。 事实上,所有看过《功夫熊猫》的都知道,这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从电影名称开始,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卷轴、汉服、斗笠、兵刃、牌坊、庙宇、宫殿、鞭炮、轿子,甚至瓷器上的纹路,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豆腐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最让人叫好的,是通篇贯穿的中国写意山水风格: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云雾缭绕的隐逸山林,一派东方古韵呈现于梦工厂的3D世界,据悉,其参考原型就是中国丽江和广西桂林的景观。 从故事上来看,《功夫熊猫》的剧情也简单至极。基本上就是香港老武侠片的翻版:一个可敬可亲的师傅,一个背叛师门走向邪路的不逆之徒,一群忠于师傅的新徒弟,以及一个不小心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幸运主角,就连引起一切矛盾的导火索,也是香港老武侠片中常用的套路——一本武功秘籍。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剧情再熟悉不过。 可以说,《功夫熊猫》是在尽一切所能制作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元素动画片,说到底,是包裹了中国馅的好莱坞快餐。倘若不是那让人拍手叫绝的3D效果,你会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老外制作的影片。但就是这样的中国元素,在梦工厂的手里,让它变成了有望创造全球动画新标杆的辉煌成就。

事实上,“电影中国热”以及“好莱坞中国热”的局面早已开始:从多年前《星球大战前传3》到中国取景,到《面纱》、《黄石的孩子》等片大多在中国拍摄,大部分启用中国本土演员;从《功夫之王》的“中西合璧”到《木乃伊3》“中国故事”为主,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记录创造,《功夫熊猫》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在这方面,老外似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情有独钟且更有信心。

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以及中国13亿消费市场的迅猛增长,正是蕴涵5000年深厚沉淀的中国文化全面崛起和振兴的最好战略机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真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中国影响力,文化将是我们最有力最深邃最持久的武器。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司机都由山姆大叔变成孔夫子时,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自己和展示自己,才有世界更好的认识和接纳中国的可能。 现在,是到了坚信中国文化、相信中国元素世界性成功的时候了!

中国的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桥头堡,更应该坚信中国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创造出真正影响世界的中国电影。

二、想像力:中国电影缺失的灵魂

以往很多国内业内人士抱怨说之所以内地观众不爱看国产动画片,是因为观众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太熟悉——从小就听就看孙悟空的故事和小画册,长大了再看动画孙悟空,新奇感当然就弱了。《功夫熊猫》给这种说法可以说上了让人面红耳赤的一课。

大家知道创造美国动画片票房纪录的是哪部吗?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花木兰》,那是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翻开国内动画电影的档案,2006年那部所谓的魔幻大片《魔比斯环》投资1.3亿,结果票房惨败,新片《葫芦兄弟》票房1000多万都已经让人惊喜……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卡通开发,也更适合担当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在这样的艺术创造上取得突破?

于是又有人说,我们缺乏资金和技术。 错!我们什么也不缺,除了想像力!

想像力是电影创作,甚至是所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灵魂!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芬森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饰演熊猫阿宝的杰克•布莱克也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诚意才让中国元素在影片中如此诱人。 什么都有国界,唯独文化没有国界,唯独想像力和创造力没有国界。花木兰、孙悟空、熊猫、功夫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永远青睐想像力至上的一方,它可以随意“掠夺”任何文化。

他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好莱坞的机制、思想、想象力和技术,对拿来文化进行杂交创新,打造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作品效果,再商业包装推向全世界,然后,等着分红数钱。对电影商品生产商而言,拿来主义、娱乐主义和商业至上是他们的标准线。 所以,《功夫熊猫》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惊喜:梦工厂以往所有影片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片中角色名字也一改惯例,直接采用中文发音“乌龟”“师父”。在中国功夫片中,武林高手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创立出虎鹤双形拳、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梦工厂则反其道行之,恢复了这些招数的真身,让虎、鹤、猴、螳螂、蛇成了5大江湖高手。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相比快乐无比的《功夫熊猫》,《魔比斯环》影片单从名字上看就不伦不类。一部投资超过亿元的动画片,为了模仿西方动画大片的形式,从包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拙劣的复制。 试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功夫熊猫》,阿宝很可能变得“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固步自封,人家已经走了很远。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语中的。 同样,《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也引起了一些中国观众的质疑,熊猫明明是吃竹子的,怎么会为了肉包子而拼命呢?凭什么它就不爱吃肉包子,这是电影啊。如果是国产动画片,很有可能就变成抢竹子了。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世界超级大宝库。在对中国文化和元素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真正的差距和匮乏不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硬件,而是观念、信心、价值观、想象力和整合力等软件。 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头脑禁忌,大胆想像,电影艺术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已经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想像力的“雄起”!

三、大道:寻找电影的真正主旋律

电影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任何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主张,抑或普世价值观。 但电影的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功夫熊猫》吧。除了景观建筑和中国功夫这些外在中国元素,《功夫熊猫》也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神韵。就情节来讲,它是一个中国元素包裹的励志故事,一个笨熊猫偶然得到机会担当救世主的角色,并最终打败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打倒的叛逆者。片中熊猫阿宝跟反派角色残豹形成鲜明对照。熊猫无心成为“神龙大侠”,却得到神龙秘籍,但秘籍竟是一片空白。残豹天生是练武奇才,却一心为争夺秘籍而丧失了自我。最后熊猫顿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籍,找到自我方能达到最高境界。这颇具立地成佛的禅宗哲理,是中国文化里最为典型的大道和普世精神。代表功夫至尊的龟仙则反复强调“相信”:从来都没有意外,相信才能成功。这种价值观和哲学韵律与现代社会的成功学、励志学、心灵学等一脉相承。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我认为,在商业和艺术背后,电影应该蕴涵和弘扬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进步的大道理,一种没有国界没有时间的普世价值观。尤其是在整个人类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今天,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撞击和融合的时候。这才是电影的大道,一种更大更高的商业艺术。 自由、正义、英勇、进步、国家、责任,这就是美国大片推崇的普世价值,这也正是美国大片能在价值观层面畅通世界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中国是大道“始祖”。中国5000年文化长河中,处处都是金子: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和为贵;兼爱非攻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精髓,恰恰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道。 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又恰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短板”。 历史上,《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革命电影曾激励了整个国家。但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屏幕上,我们到底能为世界奉献什么样的精神大餐?

江湖、谋杀、情仇、乱伦、神秘主义等等,曾一度成了中国大片的主流价值倾向。就算是获得国际声誉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在外国人眼里,似乎也成了落后、封闭、愚昧、可怜可笑的代表,倒是对“酒是不是尿做的”颇感兴趣。再后来的《英雄》、《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色•戒》等全民期待大片似乎已经没有价值观可言,披着中国历史的外衣,纯粹变成错落不堪的情欲纠葛和打打闹闹,只剩下大牌明星和华丽的商业形式了。《亮剑》和《士兵突击》的超常火爆,恰恰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这一点。而冯小刚打造的《手机》、《不见不散》等系列喜剧片,倒是满足了高度精神匮乏的中国人的浅需求,但却还不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和平台,尚不能走向世界,更不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的桥梁和纽带。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我们有全世界最悠久的历史、最灿烂的文明、最庞大的人口,却拍不出最优秀的电影,甚至不能找到和坚持电影的根。

《功夫熊猫》导演斯蒂文森曾说:“和所有好莱坞动画片一样,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有好笑的台词、夸张的动作,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面提到过的。所以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是很中国的。” 什么是真正的主旋律?主旋律不是主借口,而是中国电影的主根系。中国电影的真正崛起和成功,一定是以基于中国大道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全球级乃至宇宙级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当年《卧虎藏龙》的成功,从根本上看,正是李安对“无招胜有招”的中国哲学精髓的精准把握和恰当表达。

四、整合:好莱坞商业逻辑背后的功夫

功夫片是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树起的一面金字招牌。梦工厂这回却打着这幌子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超越时空的超级整合力。 以梦工场为代表的好莱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帝国,商业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只是手段和途径。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匮乏、好莱坞急需扩大的市场容纳和膨胀野心,引发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资源融合;而中国经济实力的迅猛上升、13亿人口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渐渐成熟、08北京奥运引发的全球中国热等等,才是《功夫熊猫》诞生的内在原因。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大脑,但它也从来没有标榜自己100%是原创。相反,《功夫熊猫》是100%的中国元素整合。

当然,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中国元素整合的成功。

说起功夫喜剧,中国观众很容易会联想到成龙和周星驰。《功夫熊猫》导演之一史蒂文森公开承认的确向两人偷师。为了让《功夫熊猫》里的中国功夫获得全世界的肯定,影片里的熊猫阿宝完全就脱胎于成龙——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随拿随打的幽默式武功。外加杂技式的翻来跳去,把成龙的绝技全部都安放在了熊猫阿宝的身上,还请成龙为“猴王”配音,借势借到极致。而阿宝从天而降摔在地上的狼狈样子,则和周星驰的招牌动作如出一辙,甚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还能看到周星驰“踩脚趾”这样的耍赖招数。

《功夫熊猫》向李安也借鉴颇多,一开场,熊猫头戴遮住眼睛的斗笠,身穿披风,走到小店中,要了一壶酒,几个人来找茬,于是动起手来……这个场景如此熟悉,就是《卧虎藏龙》的玉娇龙。在表现功夫的手法上,站在树梢上,腾空飞起外加劈腿,这都是《卧虎藏龙》里李安教给美国人的中国功夫。而《功夫熊猫》在表现功夫的内涵时所展现出“无招胜有招”的这哲学精髓,正是李安这些年在好莱坞传授给美国人的。

即便是《功夫熊猫》的配乐作者——奥斯卡奖得主汉斯•季默和约翰•鲍尔,也借鉴了不少谭盾的中国曲风,片中的音乐主要是以管弦乐为主,中间加入了几段笛子、二胡等中国传统乐曲,既不会让中国观众觉得太西化,也不会让西方观众觉得太陌生。而这种方法,正是谭盾这么多年能立足好莱坞的一个重要方式。 可见,《功夫熊猫》是一个彻底的中国元素之集大成者。好莱坞都在大大咧咧、“明目张胆”的整合全球资源、“疯狂抢占”中国文化宝库赚钱。我们为什么还跳不出自己的圈圈?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艺界在这方面缺乏突破精神和整合创新能力,反而让洋人对中国文化的富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中为洋用”的开发,并大发横财。 当然,整合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执著的投入。《功夫熊猫》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从2005年9月,影片开机至今,历时长达两年半有余。每一分钟段落都要制作8分钟的镜头,再从中筛选。这正是好莱坞商业逻辑背后的真功夫,也是中国电影人最稀缺的品质。

文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统统不是问题。脚踏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放眼世界资源一体化的电影市场,只要我们中国电影人转变观念、大胆想象、勇于突破、苦练真功,中国人一定可以创造出真正震撼全世界的中国电影!我们期待那一天。

五、用“中国元素”震动世界

好莱坞梦工厂电影公司此前制作的《埃及王子》、《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小马精灵》、《帽子里的猫》、《马达加斯加》等动画电影大片,取得过不错的市场效益,但都没有像在中国上映的这部《功夫熊猫》所引发的“地震效应”这么强烈。据了解,《功夫熊猫》的制作前后耗时5年,制作成本高达1.3亿美元,全球宣传推广成本更高达1.25亿至1.5亿美元。

“水墨山水背景、庙会、面条、功夫、针灸、爆竹、杂耍、书法、青砖白瓦、店小二……”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古中国,从一只喜欢滚来滚去的大熊猫阿宝学艺说起……“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使这部充满“中国符号”、来自中国文化元素的美国式励志电影,在中国观众心底引出温暖的共鸣和眼红心热的嫉妒。外电甚至评述说,它的发行也几经波折,因为它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部分国内艺术家认为该片是窃取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以至发出这样的呼声:“中国的文化元素怎么被人家用了?”“好莱坞劫后余生在中国捞金。”“为什么《功夫熊猫》不是我们的?”“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与挑战?”各种议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粒石子,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涟漪。这不仅给文化界、影视界提出了问题,也留给了全体中国人一个思考机会。

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最大的卖点就是风靡世界的中国功夫、中国故事、中国元素,这些中国符号存在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并且大获成功。一方面说明,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国粹,我们自己却常常忽略,动辄大讲欧美风格,这正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

“中国元素”只是一种符号。2007年,在一场“寻找中国100个元素”的大型网络调查活动中,长城、春节和龙分别列为“中国元素”前三,而熊猫、中国功夫、戏曲脸谱、针灸、书法等也毫无争议地出现在长长的名单中。

今天,中国元素早已不胫而走,遍布世界。1964年,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拍摄完成。影片中山、水、云、龙宫,都是在中国绘画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水彩、水粉画的技法,以达到逼真而有诗意的境界。而片中孙悟空及玉皇大帝、龙王、太白金星、哪吒、托塔李天王等形象,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这部影片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1983年6月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达10万人次。除《大闹天宫》外,虽然我们也曾制作出《哪吒闹海》、《神笔马良》、《葫芦娃》、《孔雀公主》等优秀作品,但应当看到,在动漫制作上,我们已经落后于他人。上世纪,日本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走红时,就曾引起我们的反思。

有专家说,在文化共生的今天,《功夫熊猫》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共生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应该自我反思并从中学习,将目光聚焦于提升中国自身的“软实力”。

六、“领养文化”与“文化领养”

在文化是流动的,也是漂移的,谁也无法控制这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流动与漂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领养文化”的引领下,认为文化也可以被领养。风光了100多年的好莱坞一向奉行“拿来主义”。他们宣称,“好莱坞永远都在寻找最好的故事,它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梦工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出《功夫熊猫》这样的文化混血儿,就不足为怪了。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快了文化的流动与漂移。我们看到,中国的影视界也从好莱坞和梦工厂学到了不少东西。把那儿的文化领养到本土,比如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规则、商业规则、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等。获得奥斯卡大奖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快了文化的流动与漂移。我们看到,中国的影视界也从好莱坞和梦工厂学到了不少东西。把那儿的文化领养到本土,比如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规则、商业规则、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等。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能够成功打入欧美电影市场、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这就是“文化领养”结出的果实,是采取“双重编码”文化策略、实现“中西合璧”的产物。

《功夫熊猫》自首映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的热潮。中国导演陆川在博客中写道:“巨大的惊喜,乐晕了,笑声不断。多灾多难的季节,它(《功夫熊猫》)送来的欢笑太珍贵了。”

陆川认为,从制作的角度来说,《功夫熊猫》几乎是完美的。东方神秘主义通过极具中国或者东方色彩的视觉元素,完美呈现在电影中,乌龟大师仙逝的段落,完全是羽化升仙的视觉再现,显示了创作者对东方生命哲学,从内在因果逻辑到外在物化的表象,都有非常精湛的了解和认同。大洋彼岸的创作者们在如何对待、发掘、使用本民族文化,并如何同流行文化相结合上,给我们上了极具启发意义的一课。

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说,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学会如何对电影的艺术信息、文化信息、影像信息进行“编码”,发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资本”。就是把有益的文化“领养”到中国,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顾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中国电影不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狭窄的电影题材限制了其影响力的扩大。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有着无可替代的题材优势,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些题材资源缺少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关照。总是试图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本土文化,从而丧失了弱化了它的竞争力。

也有学者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所要承担的使命是社会转型,这涉及到经济意义和象征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的转型,即要跟世界经济体制和世界传播趋势接轨。本土文化与非本土文化的碰撞会产生出具有“文化杂交”意义的文化断片,这将成为本土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激发新的社会想象的过程中使本土文化获得新生。

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那么,中国文化对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也不是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是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因为启蒙思想集中表现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就得出了这样两个基本命题和结论:第一个命题就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发生过重要影响;第二个命题就是,“启蒙思想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条件”。结论就是: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八、冷眼看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近些年各地兴起建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宣扬儒家文化,好不热闹。于是有人想当然地认为主宰世界的下一个文化应当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了。对此,我很不赞同。实际上,这种夸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早有流传,举例,拿破仑说过东方的雄狮睡着了,迟早会苏醒。拿破仑是否说过这句话无从考证,但是这句话被中国人广为流传。大抵中华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之一,在唐朝,有许多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在长安城学习,这些辉煌的历史与近现代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形成强烈对比,让中国人心理失去平衡。中国人太需要复兴来支撑民族发展的动力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民族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中国人每一次获得世界冠军都被视为是中国人的胜利,在刘翔获得110米栏奥运冠军时更被视为中国人代表黄种人战胜黑种人和白种人的典范。那么,中国文化被其他国家学习研究被看作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伟大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我必须说明一点的是,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儒家文化可以将封建国家发展到颠峰,并不代表可以在现代社会有所大的作为。儒家讲究“礼义仁智信”,注重社会实体内容的构建,却缺少社会程序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构建经济社会和法治社会方面具有理论上的天然缺陷。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至今都不是儒家文化在发挥主要作用,而是以“黑猫白猫”理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在发挥主要作用的结果。儒家强调的社会原则在经济上并不适用,经济社会有自己的规律,讲究等价交换,讲究市场调节。儒家强调的社会原则在法治上更是没有契合点,法治社会强调秩序的可操作性,以赏罚分明的制度作为保护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保证,中国历史上的法家思想就是原始的法治思想。由此我认为儒家文化无法承担起当代中国复兴的重任。市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中国从来就没有研究经济的经典学者,而西方在经济的研究道路上行进了数百年。在这里我要澄清的是中国一直有经济发展,但是没有研究经济的经典学者,自然也就没有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发端是欧洲。在西方早就建立了大学这个教育和研究机构,经济学者与经济学说也就得以快速发展。重商主义的结果是欧洲很早就建立了商业贸易规则,因此在商法上欧洲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欧洲商法的发达程度甚至超过刑法。而同时中华帝国处于轻商主义,为巩固统治地位大力发展刑法,实行重刑主义,与欧洲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欧洲开始了流通贸易,成为经济外向型的社会,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社会却成为了相对社会稳定,经济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外向型的一个极端就是武力扩张,要求亚洲社会开放港口实施自由贸易,进行货物交换。开放社会的好处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阶层得以成倍增长,缺点在于内部的稳定性较差,需要长时间磨合研究并不断修改制度以适应新形势。封闭社会好处在于稳定,封闭社会里的人与物的流动很有限,即使有限的流动也由统治阶层控制,坏处在于无法快速实现各个领域的增长,缺乏全面的流通导致社会增长很缓慢。因此,我在观看《康熙帝国》的时候非常感慨,世人以为康乾盛世是我国的骄傲,实际上此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还在努力加固所谓的封建社会的结构,导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度萎缩,实在是中国的悲哀!

其次我要说明的是西方社会早就建立了大学这种机构,开放式接受、吸纳各种文化、思想和理论是大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举例,早在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的初期,伦敦某大学(不记得是剑桥大学还是牛津大学)就建立了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机构,广为收集资讯。研究不是为了在英国可能实行文化大革命,而是中国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世界上很独特的政治变革的方式之一,基于此大学应当对这种新事物给予足够的关注,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给许多部门做决策参考,比如国务外交部门,文化部门等等。就好比西方研究金字塔文化、玛雅文化一样,并不代表这些文化在当代就处于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我还要说明的是,西方研究休谟,研究格老秀斯,研究凯恩斯,也研究马克思,而我们只研究马克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任何一种学说流派都有缺陷,对其他流派不予更多关注,会使得我们的研究视觉变窄。 西方研究吸纳中国文化是西方社会开放型社会使然,我们不必产生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心的错觉,更不必由此降低对于国外文化的研究兴趣。相反在当代开放的中国,正确的做法是加大对于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相互融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文怀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民众眼中的普京

中国民众为什么喜欢普京

摘要:文章分析简要介绍了现任俄罗斯总统、同时也是一位带有传奇性色彩的政治人物——普京。通过分析普京上台以来施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展现了其强硬地政治手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比了普京治理下的俄罗斯与叶利钦时代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民众对普京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好感度的原因。

关键词:普京 政治表现 中国民众 喜欢 中俄关系

现今,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大有成为我国国内网络红人的趋势,随意在一个新闻网站或社交平台上搜索,关于他的人物性格描述、传奇经历、政治态度、外交手段,甚至爱好和绯闻的消息及报到层出不穷,且被人们津津乐道,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粉丝。别国领导人在我国民众中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国民众对别国领导人有如此大的好感,其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又折射出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1人物简介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1]。 普京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女工,父亲在苏联海军服役。1975年,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 ,随后他加入了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在列宁格勒区工作。1976年,普京完成了克格勃的训练,两年后进入了列宁格勒情报机关机要部门。他在此部门工作到1983年,随后在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学习一年。1985至1990年期间,普京派被遣到东德从事间谍工作,在东德收集当时西德的经济谍报。两德统一后,普京于1990年返回列宁格勒,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圣彼得堡市市长顾问、市政府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和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3] 。1991年普京担任列宁格勒市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主管市政府的对外经济关系。他在工作中所表现的才干,受到同事好评。1994年,普京晋升为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兼任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他是索布恰克的左膀右臂,深受重用[4] 。1999年,普京被委任为三位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之一,之后上一届总理领导的政府倒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定普京出任总理[5] 。并且同时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够继承他的职位,普京也表示接受叶利钦的委任[6]。 2000年,普京代总统的得票率超过50%,当选俄罗斯联邦第三届总统[7]。 2004年,普京凭借71%的绝对多数票成功连任总统。2007年12月,统一俄罗斯党等党派推举迪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为下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同意。同时梅德韦杰夫就职后提名普京为新一届政府总理[8]。2012年,普京获得高达63.75%的得票率[9],开启第三次总统生涯,根据已经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他本届总统任期将至2018年。

2普京治理下的俄罗斯

2.1俄罗斯政局[10]

尽管20世纪90年代早已成为历史,但那一时期俄罗斯复杂的政治形势依然历历在目。总统大权旁落,寡头强行干政,政局波云诡异等都可以作为俄罗斯政治的时代标签载入史册。

进入21世纪,随着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俄罗斯的一切似乎奇迹般地发生了扭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政局逐渐趋于稳定。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总统后,俄国内和国际社会对普京长期执政导致的一些弊端开始产生怀疑。虽然存在部分俄民众不支持普京再次成为总统,但事实证明中短期之内俄政局不会出现叶利钦时期那种剧烈动荡的局面。其原因是一方面经过普京多年改革,俄政权党“统俄党”的地位不断巩固,在俄国内基本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对手。为了扭转叶利钦时期,伴随党禁放开而形成的各政党组织矛盾加剧俄政令不畅、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2000年普京上台后,即着手开始改革政党制度。2001年7月,普京推动颁布了新的《政党法》,其中规定,所有政党都要重新登记,一个政党必须拥有1万名以上党员,在半数以上联邦主体设有分支机构,且每个分支机构的人数不得少于100人,只有政党才有权推举候选人参加包括总统和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在内的选举。新《政党法》的实施支持了大党的发展,压缩了小党的生存空间,这被认为是对俄政党格局的第一次洗牌。

2001年12月1日,由普京支持的全俄罗斯“统一和祖国党” 宣告成立。 在2003年举行的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统俄党”获得37.57 %的选票,位居第一,领先位居第二的俄共近25个百分点,成为是俄政坛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党。2004年普京再次修改《政党法》,对建立政党和政党参选的条件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最终确定俄“多党并存,一党独大”的政党格局。

2013年5月,国家杜马通过新的杜马选举法,将“比例选举制”改为“混合选举制”,这意味着以前只有政党能参选国家杜马,现在个人和政党按均权参选。这些举措既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也有利于更多政党进入议会,以强化政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完善俄选举制度。

另一方面,普京通过改革联邦制度,建立完善了俄罗斯国家垂直权利体系,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使地方失去挑战中央权威的可能。俄罗斯是一个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叶利钦时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政府不仅未能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统一,而且由于中央对各联邦主体控制较弱,导致地方政府各行其是,甚至对抗中央。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是普京上台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00年5月,普京签署命令,将当时俄联邦89个实体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并任命了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成立了由联邦主体和中央双方代表组成的职权划分委员会,是中央拥有了对地方进行控制的行政管理机制,从而为普京对国家施行有效行政管理和推行其他联邦制改革提供了条件。另外普京推行了一些管理方法来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包括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排除地方长官对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干预, 恢复议会上院独立的立法职能;建立俄统一的法律空间,有针对性地取消一部分联邦主体制定的与联邦中央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法律;改革地方长官选举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中央与地方关系。普京当政后,废除了地方长官直接选举制,又在2012年5月俄出台新法案,规定地方行政长官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俄各政党无论是否进入议会,都有权推出本党的地方长官候选人。但是由于最终都需要总统核准,因此这也仅仅是有限直选。即便是直接选举,现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态也与叶利钦时期大不相同,总统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

总的来看,近些年普京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强化“统俄党”使之成为了自己控制议会、左右政局的主要抓手,另一方面将地方的立法权、行政权收归中央,牢牢控制住地方政局的走向,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事实上也有利于保持俄政局的稳定。 2.2俄罗斯经济转型

2.2.1确立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

1990年代初,源于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俄罗斯经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和建设,如今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如:建立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 建立起了完整的金融体系,形成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建立并稳定了货币、证券和期货市场,完善了卢布汇率形成机制;建立了全新的财政税收体系。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俄罗斯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克服经济危机做出很大贡献。

2.2.2确立了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国家资本主义”源于普京对叶利钦政府经济改革弊端的反省及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理性探索。在1999年12月30日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他就曾指出1990年代俄市场经济改革的教训显示,俄政府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俄罗斯的客观条件制定并实施改革战略。2000年2月,普京执政不久即警告金融寡头,“不要干预国家决策”的讲话就表明其加强国家控制的决心。此后,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治叶利钦时期形成的金融寡头集团,将霍多尔科夫斯基逮捕入狱,迫使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流亡海外;组建国家控股的、由政府委派管理的大型垄断型企业,推动国家资本向战略企业的扩张与垄断;“收回”叶利钦时期被金融寡头所瓜分的重要国有资产。2004年开始又设立了国家稳定基金。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即宣称“国家资本主义不是我们的目标”表示将推动私有化进程。 2.2.3经济实力恢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2年俄罗斯GDP总量为1.954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GDP总量的2.74%,位居世界第九。 而在1991年俄GDP总量占全球的2.41%,名列全球第九。这意味着俄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多轮衰退和复苏之后,已经完全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期间,俄罗斯遭遇1998年和2008年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对前一次危机,俄基本毫无还手之力,不得不宣布卢布贬值,延缓偿还国债,导致组阁不到半年的基里延科政府垮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俄罗斯如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难以独善其身,出现一定的经济衰退,但与 1998年金融危机时相比,俄罗斯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国家了。不仅经济实力大幅增强,而且市场经济体系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其抵御风险和自救的能力大幅提升。 2.3俄罗斯军事改革

进入新世纪,有着部队经历的普京提出,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便没有强大的俄罗斯。2000年至今,无论是任职总统还是总理,普京都把军队建设视为其振兴俄罗斯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普京既继承和深化了叶利钦时期军事改革的成果,同时适时开启军事改革新阶段。2003年10月初,在俄国防部召开的高级军官会议上,普京宣布俄根本性的军事改革阶段已经结束,未来俄武装力量建设规划应是着眼于如何改革和发展保卫国家利益的能力。本次会议通过了题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详细分析了国家安全所面临的三大威胁:外部威胁、内部威胁和跨境威胁。明确了俄军队的四项主要任务:遏制对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军事或军事-政治威胁;保护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和平时期履行义务;为保卫国家利益而参与各种军事斗争。提出了包括保留战略遏制力量潜力在内的俄军事改革的七大优先方向,强调不排除在必要时对敌方进行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在新改革方针指导下,俄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4俄罗斯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全球治理是一个现代政治术语,它指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解决国际事务的过程。

俄罗斯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使其战略影响力可以辐射到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尽管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但前身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二战和冷战血雨腥风考验,使其继承了前苏联丰富的全球治理经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苏联的综合国力一度能与美国相抗衡,其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作为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维护者,苏联曾积极介入全球热点问题,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回顾自2000年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在北约东扩上与美国和欧盟的较量,还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与日本的虚与委蛇等等,这些外交手段都不是缺乏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国家所能做到的。如今随着俄国力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俄外交的进攻性和灵活性更加彰显无遗。

在2013年的叙利亚化武危机处理中,俄一方面表态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坚决反对美国动武的提议,但在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却能通过“非凡的外交努力”灵活化解危机。在美国国务卿克里发出“只要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就可避免军事打击”的信号之后,俄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说服叙利亚立刻宣布同意俄有关“化武换和平”的提议,并很快向联合国有关机构递交了把其化学武器交由联合国监管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相关文件。随后,叙利亚化武危机基本平息。

与叙利亚危机相比,俄在2013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危机的处理中显得更加强势。乌克兰既与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西方关系密切,所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俄罗斯既要考虑地缘政治的因素,也要顾及乌克兰国内复杂的民族情绪,其难度非比寻常。 然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俄与美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仅对美欧提出的制裁嗤之以鼻,以牙还牙,而且对美欧将其暂时踢出八国集团和欧盟取消原定6月举行的欧盟-俄罗斯峰会不屑一顾,其外交强势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公投入俄问题上,俄鼓励克里米亚进行独立公投并申请入俄,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压,为最后的军事快速介入克里米亚做足了铺垫。俄罗斯解决叙利亚化武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做法让世人确实有理由对俄刮目相看,也许让国际社会折服的不仅仅是危机解决本身,更重要的是俄在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足智多谋,而这恰恰是在当今这个虽然倡导平等,但依然以实力和成败论英雄的国际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资本。因此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身为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几乎所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又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责任感的俄罗斯不可能游离在国际舞台的边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将是其必然的选择。

3普京受到中国民众追捧的原因 3.1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乌克兰危机后,俄美敌对达到冷战以来的最高水平,双方在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停止甚至倒退,俄欧政治气候也严重恶化,许多制裁和对抗举措仿佛回到了冷战时代。为了避免国际孤立,为陷入困境的本国经济寻找新的出路,普京需要更换自己的战略伙伴和外交方向。形成了舆论称之为”向东看“的外交转型。乌克兰危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俄罗斯与中国领导人实现了创纪录的八次会面、六次访问,就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俄在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合资企业等重大问题达成诸多共识和协议,俄国防部宣布回复对中国的包括苏-35歼击机在内的高科技军事装备出口。2014年5月,在普京的直接介入下,中俄结束了长达20年的谈判,签署总价值4000亿美元的东线天然气管线合同,2024年全面建成后,俄对华天然气出口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俄将彻底摆脱对欧洲市场的单一依赖[11]。2015年5月9日和9月3日,俄罗斯和中国分别举办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互相携仪仗队支持助威,向世界展示了中俄两大国之间的良好友谊。

基于这几年中俄关系的稳固发展,形成了普京受中国民众喜爱的大环境。中国民众对两国朋友情谊的认同感,其根源来自苏联红色政权时期的“患难兄弟”“相携相助”,虽然建国66年来,中俄的关系经历过反复的亲疏变迁,但如今综合国力大大上升的中国,愿意以更平等的姿态,与俄罗斯合作共赢,共同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护良好的国际经济秩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民众对俄罗斯及其领导人普京的好感度都大为上升。 3.2普京个人魅力

普京的魅力不是由简单的几句讲演或者几张图片构成的,他的魅力更具立体感。在镜头前他更像是个演员,一个无所不能的演员,驾驶战斗机、驾驶核潜艇、为西伯利亚虎戴项圈、柔道八段、跆拳道黑带、弹奏钢琴,这些画面生动活泼,宜动宜静,一改国家元首的刻板印象,使人们沉迷于普京的传奇[12]。再加上普京洞悉一切的锐利眼神,幽默的谈吐,在会议上不符合领导人气质的小动作,刚正不阿的气节,自信洒脱的言行都成为人们被他个人魅力深深吸引的理由。 除此之外,普京的铁血政策、硬汉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反恐战争之中。普京上台之初能得到美国的认可,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对恐怖主义的嗤之以鼻。对待恐怖主义,普京从不手软,1999 年 8 月初,车臣武装叛匪头目巴萨耶夫和分离分子策划恐怖行动。当时普京在达吉斯坦视察时冒出了一句疾恶如仇的话:“在机场抓到恐怖分子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虽然事后普京对这番不合时宜的话感到遗憾,但这番话在民众心目中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强者形象。

普京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成就于其战争中的硬汉形象,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他的铁腕风格贯穿始终,包括反腐倡廉。在反腐过程中,普京犀利的语言风格得到了世人的赞许。“某些人在几年之内就将数十亿美元收入囊中,这种事情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不会发生。想用几千万、几亿来买平安,以牟取更多的金钱„„我们并非抓住某个人不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稳定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在普京的反腐过程中,俄罗斯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就连媒体也一边倒的赞誉普京。这种对国家元首的支持让西方觉得应该发生在苏联,但他们深知这不同于苏共时期的个人崇拜,而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俄罗斯一衣带水的中国,也面临着反腐的艰难局面,普京这种强势的话语和手段,极易的引起中国民众的共鸣。 3.3中国民众心理因素

普京走上政治舞台的时候,中国还在“韬光养晦”阶段,国家有顾虑和苦衷却没法说,所以民众积聚的不满情绪需要通过一个途径释放,而作为一名语言尖锐犀利,敢说敢做的政治家,普京正好点到了中国民众的心窝,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说俄罗斯自古有崇尚强权人物传统,所以普京的公关团队一直在塑造骁勇硬汉形象的话,其实这种情节中国人也有。对很多人来说, “帝祚永延”激发的情怀比“平等自由”澎湃得多,“金戈铁马”比“和平稳定”澎湃得多,“君临天下”比“一人一票”澎湃得多。所以,就算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是政治作秀的时候,中国民众还是很受用,因为中国部分民众喜欢的更多的是国际政治八卦,而不是国际政治,关注的是普京的各种趣闻轶事,用来丰富茶余饭后的话题。 3.4言论自由民主进步

归根到底,一切还是得益于当今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人们可以享受到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在这一背景下要求获得知情权,获取来自各种途径的信息和资源,辩证地思考,公开发表不同的看法。

4总结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关注和喜爱,首先源自中俄两国之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朋友之间不论调侃还是赞美,都不外乎是一种爱意的体现;其次是对英雄式人物的崇拜,体现了对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雷厉风行、代表民众心声的政治人物形象的渴求;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盲从分子,哗众取宠作祟,以及纯粹希望在枯燥生活中增添一抹调味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老师撰写回忆录 大曝普京鲜为人知的故事.新华网.2004-10-08 [2]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俄罗斯新闻网 [3]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华网.2002-06-01 [4]总统总理一肩挑的普京.光明网.2000-01-07 [5]叶利钦演讲原文. BBC.1999-08-09 [6]叶利钦重画世界政治地图.BBC.1999-08-10 [7]2000年3月27日:普京当选俄联邦第三届总统.凤凰网 [8]解读普京接班人梅德韦杰夫.新浪.2007-12-17 [9]美女摄影师拍摄的全能普京.中国日报

[10]罗杰英.今日俄罗斯——多视角下的解读[J].领导文萃,2014,6(11):7-22 [11]梁强.从“近邻政策”到“向东看”:乌克兰危机与普京的战略决策[J].2015,6:135-136 [12]房金巍.普京媒介形象构建之研究[D].陕西:西南政法大学,2013

第五篇:我眼中的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中国美术大地所剩无几的净土,体现着农夫田女,市井细民,凡夫俗子的生活状态,那是他们的艺术。自从第一次看到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我心中便充满了好奇并打算探个究竟。

我以为民间美术是这样一种艺术,对自然的再现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个性色彩,并且是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翻译和寄托,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蕴含着中国原本哲学思想的文化现象。不在乎材料,媒介,而在于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象的火炉里熔炼一番,再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

当然,揣摩这些民间美术作品,最终要体现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上,从不同的角度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就自身来讲,我的体会如下:

a.民间美术作品中的造型趣味,包含着对传统的吸取以及个人的修养,我认为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才能更好的建立起和观者的对话,艺术是需要和他人分享的,所以造型语言就更加需要让人接受和喜爱,至少是绝大部分观者。民间美术作品对人物造型的抽象化处理和劳动者的审美趣味能引起我的共鸣,民间美术的质朴率真的淳风之美以及审美品格反映了作品内外的和谐统一,形式的单纯,情感的真诚,具有永久的魅力。但是,把民间美术简单的理解为粗犷的,感性的抒发是不正确的,它有自己深刻的内在涵义和创作观念,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民间美术。我在创作《门边》这张画时,便是受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影响,

b.颜色的运用,色彩作为视觉艺术最直接的语言,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颜色就如同音符,可以编写出无穷的乐章,这也是艺术的迷人之处。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象征性的,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企求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在民间美术创造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归根结底,是一种内心需要的色彩,主观对客观认识后的提炼和升华。不为客观所牵制,做到主动处理,找到一个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契机点,从而达到和谐。

c.空间的处理,没有了焦点透视,平面化的空间安排同样表现出了主体人物,处理的主动并且富有智慧,这种构图的思维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既是传统也是将来创作应汲取的养料。

绘画如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就像记日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做事的方式,一点点积累,酝酿,当想要表现的想法找到了好的方式和技巧便可以呈现出好的作品。

上一篇:便宜的不锈钢水壶有毒下一篇:毕业登记表班组长鉴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