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

2023-06-01

第一篇: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

免抵退税是对生产型出口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1、免,就是免征出口货物的销项税;

2、抵,就是应退进项税(出口产品的进项税)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

3、退,就是应退进项税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后,如有余额则需退还企业。

二、关键概念

1、“免抵退税额”:即“名义出口退税”金额,是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乘以“退税率”的结果;

2、“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应计入成本的“进项转出”税额,是出口货物对应的“征税率”与“退税率”的差乘以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

3、“名义留抵税额”:即在不考虑出口退税的情况下,进项税大于销项税的金额。是“上期留抵税”加“本期进项税”减“本期进项转出”减“本期销项税”的结果“大于零”的金额。“名义留抵税额”减去实际“应退税额”即为结转下期的“上期留抵税额”

4、“应退税额”:是税务机关需要实际退回给企业的“出口退税”金额。企业是否有应退税额,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同时,“应退税额”在以下两个条件中,取孰低金额:

(1)有“免抵退税额”:即“名义出口退税”金额; (2)有“名义留抵税额”。

5、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在“名义留抵税额”小于“名义出口退税”金额,说明有一部份“出口退税”被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冲抵,这一冲抵部分即“出口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离岸价”均不为含税价。因为,出口货物免税,所以,其价格自然为不含税价格。

三、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

1、出口退税=应退税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免税金额=应退税额+进项转出金额

四、关键概念与会计核算

1、免抵退税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反映“应退税额”)

借:应交税费用——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反映“出口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用——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反映“免抵退税额”)

2、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反映“进项转出”进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

贷:应交税费用——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反映““进项转出”税额)

第二篇:增值税免抵退

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步处理公式:一是,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留抵税额;二是,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三是,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当期应退税额。

会计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也相应有三种处理办法。

一是,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三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与处理可看出,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会计处理上将无法平衡。下面,笔者举例说明。

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该企业2005年1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300万元(不含税),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5%,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 外购原辅材料、备件、能源等,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5850000

2. 产品外销时,免征本销售环节的销项税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24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4000000

3. 产品内销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4.

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400×(17%-15%)=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80000

5. 计算应纳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51-(85+5-48)=9万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9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90000

6.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90000

贷:银行存款9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140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140+5-2400×(17%-15%)]=-46万元。由于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46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46=314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4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14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60000

贷:应收补贴款

46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494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5.6.7步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494+5-2400×(17%-15%)]=-400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00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360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360=0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36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600000

贷:应收补贴款

3600000

第三篇:增值税免抵退会计处理

增值税免抵退税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探讨

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了两种退税管理方法,分别是“免、抵、退”办法和“先征后退”办法,本文旨在探讨“免、抵、退”办法的计算方法及其会计处理。

适用“免、抵、退”税管理方法的主体为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企业,也就是说只有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时才可以应用“免、抵、退”税的管理方法,该生产企业可以是有进出口经营权自营出口的企业,也可以是无进出口经营权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企业。

免、抵、退税管理方法的“免”税,是指出口销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所有为生产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进项税额都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具体有多少进项税额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跟退税率是相关的,请见对计算公式的分析及例题。“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当月是否有退税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当月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和当月应纳税额,只有当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才有“退”税之说。

“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可以分成三步,每一步有相应的公式,计算并不复杂,笔者仅想对公式中个别难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

第一步: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公式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为生产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进项税额都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不可抵顶的部分即是公式1中的“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不可抵顶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

根据字面意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应当等于生产当期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金额乘以出口货物征税率和退税率的差,再减去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这里之所以用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而不用生产当期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金额,笔者认为是因为前者金额比后者金额容易确定,在实际操作中更为简便。由于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要大于生产当期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金额,因此,实际的出口退税率要小于公式2中国家规定的出口退税率。

例如:某企业适用17%的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为13%,出口货物离岸价为100万人民币,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为80万元。(假设该企业没有购进免税原材料)

根据公式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00*(17%-13%)=4万,如果用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金额来代替公式中的离岸价格且保证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仍为4万元,则出口货物退税率=17%-4/80=12%。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指的是当生产企业所出口的货物中有用免税购进的原材料生产的,由于购进这些免税材料时本身就没有增值税进项税额,而公式2中的前半部分实际上是按照没有购进免税原材料计算的,因此这部分免税购进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应从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中扣除。

公式3: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将公式

1、

2、3合并可得:

公式4: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上期留抵税额 第二步: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公式1: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公式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将以上两个公式合并可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并不是所有出口的企业都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当该企业没有免税购进原材料时,以上所有公式均可简化,将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用0代替即可。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1、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第三步是比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和当期免抵退税额的大小来确定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可以这样理解:当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为负数时,该金额即为当期期末留抵金额(前提是上期期末留抵税额为0)。

在会计处理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有三种情况。一是,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二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当期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三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当期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 下面以一个例题来详细介绍增值税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

例题1:东方公司是一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该公司2007年11月份的相关业务如下:购进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2000万元,当期购进免税原材料的组成计税价格为500万元,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0万元,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1500万元,当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为2000万元,上期留抵税额为10万元,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第一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根据第一步中的公式4,当期应纳税额=1000*17%-(2000*17%-(1500-500)*(17%-13%))-10=-140 140万即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第二步: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1500-500)*13%=130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30 当期免抵税额=0 账务处理:

1、内销

借:应收账款

117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2、外销

借:应收账款

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贷:存货

2000

4、购进原材料

借:存货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贷:应付账款

2340

5、购进免税原材料

借:存货

500 贷:应付账款

500

6、根据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500)*(17%-13%)=40

7、出口退税

借:其他应收款

13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0 例题2:将例题1中的内销不含税金额改为2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第一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2000*17%-(2000*17%-(1500-500)*(17%-13%))-10=30 第二步: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1500-500)*13%=130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130-0=130 会计分录:

1、内销

借:应收账款

2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2、外销

借:应收账款

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贷:存货

2000

4、购进原材料 借:存货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贷:应付账款

2340

5、购进免税原材料

借:存货

500 贷:应付账款

500

6、根据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500)*(17%-13%)=40

7、出口退税

当期应退税额为0,无须做分录

8、转出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30

本月未交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本月应纳税额=当期内销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40-(340+10-40)

=30 做完第8笔分录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余额应该为0才对。 例题3:将例题1中的内销不含税金额改为1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第一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根据第一步中的公式4,当期应纳税额=1500*17%-(2000*17%-(1500-500)*(17%-13%))-10=-55 55万即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第二步: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1500-500)*13%=130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55 当期免抵税额=130-55=75 账务处理:

1、内销

借:应收账款

1755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

2、外销

借:应收账款

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贷:存货

2000

4、购进原材料

借:存货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贷:应付账款

2340

5、购进免税原材料

借:存货

500 贷:应付账款

500

6、根据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500)*(17%-13%)=40

7、出口退税

借:其他应收款

55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7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0 分录7是正规做法,有的企业可能为了省事,可能直接借:其他应收款,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省略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第四篇:一.出口免抵退问题

一、什么叫做已交税金和未交税金?我一直不明白这两个

已交税金一般是核算当月交纳当月的增值税或预交的增值税。

正常来讲,当月算出应交的增值税,要做结转,下月初再交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下月初交税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二、什么是减免税款

对于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货记"补贴收入"科目

三、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什么意思

这个是涉及到一般纳税人出口企业出口货物时可能会用到的一个科目,实行免抵退的纳税人出口货物时当有免抵税额时会用到此科目。也就是您的问题“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什么意思 ”是免抵税额的意思。。 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免抵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退税额)

四、生产企业出口实行的是免抵退政策,具体操作如下

1、当月出口收入

做账:借应收账款(应收外汇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收入)

2、单证收齐月申报出口退税得到税务批复时 (1)上月留抵额小于出口收入*退税率时

借:应收补贴款(或是其他应收款)-------留抵额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

贷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收入*退税率 (2)上月留抵额大于出口收入*退税率时 借:应收补贴款(或是其他应收款)

贷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收入*退税率 (3)没有留抵额时

借: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

贷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收入*退税率

第五篇:增值税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两年多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笔者现将“免、抵、退”税计算方法简介如下并举例说明。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

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2003年1—3月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一月份,期初增值税留抵5万元,购进原材料等货物5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销售额3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1200万元。

①外购原材料、备件、能耗等,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5850000 ②产品外销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1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00 ③内销产品,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00

④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0×(17%-13%)=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80000 ⑤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51-(85-48)-5=9(万元)>0,仍应交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14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40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贷方余额为90000元。

2、二月份,外购原材料、燃料等支付价款85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44.5万元;内销货物取得不含税销售额300万元;出口销售货物取得销售额500万元。

①采购原料、出口及内销的会计分录与1月份类似,不再赘述。

②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500×(17%-13%)=2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00000 ③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300×17%-(144.5-20)=-73.5(万元)

④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500×13%=65(万元)<73.5(万元),可全部申请退税

⑤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65万元 免抵税额=0

期末留抵税额=73.5-65=8.5(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6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50000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85000

3、三月份,免税进口料件一批,支付国外买价300万元、运抵我国海关前的运输费用、保管费和装卸费用50万元,该料件进口关税税率20%,料件已验收入库;出口货物销售取得销售额600万元;本月无内销。

①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300+50)×(1+20%)=420(万元)

借:原材料 420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关税 700000

②出口的会计分录与前2个月类似,不再赘述。

③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420×(17%-13%)=16.8(万元)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0×(17%-13%)-16.8=7.2(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72000 ④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0-(0-7.2)-8.5=-1.3(万元)

⑤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420×13%=54.6(万元)

免抵退税额=600×13%-54.6=23.4(万元)

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1.3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23.4-1.3=22.1(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13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2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34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通过实务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中,计算“当期免抵税额”主要是为了账务处理的需要。因为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

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免抵税额即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的数额,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在财务处理时将无法平衡。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思考题总结下一篇:纸折玫瑰折法教程图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