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执法系统建设方案

2023-01-27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业执法系统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农业执法系统建设方案

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固始县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方案

系统简介: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系统功能

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管理包括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

1、家庭档案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管理社区内每个家庭的情况和每个成员的健康的工具,他包括成员列表、家庭评估、健康问题、家庭信息等方面;

2、个人健康档案是用来建立社区内居民的健康资料信息,它是整个系统的起始点。

儿童保健:在儿童保健管理中能够对0至6岁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管理。

慢病管理:对本社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居民建立慢病档案,并进行定期的随访。

康复管理:对本社区患有如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偏瘫、肢体麻木等疾病的社区居民进行康复训练。

双向转诊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市级医院的医生按照双向转诊的规定对病人进行转诊,填写双向转诊登记单,主要包括(病人基本资料、转诊指导意见、主治医师姓名、转诊日期)。接收医院以此为参考,可以简化诊断过程。

计划生育:对本社区需要避孕的育龄女性进行避孕指导,记录发放避孕药具数量和避孕手术的情况。

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规律,按不同的年龄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目的。 健康教育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健康教育负责人制定健康教育的三或五年期规划和一年期的计划,按照计划开展丰富多彩宣传教育活动,每次组织活动的情况需要记录在案,每年年终对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按时向上级汇报健康教育的情况。

门诊和药品:门诊管理实现社区居民就诊、家庭病床登记和统计分析,药品管理是对药品购进入库、药品出库、药品定价调价、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使用情况分析等进行管理。 报表和片医考核:包括片医工作量的统计。

系统构架:

接口模块:包括社区数据的上报管理接口、一卡通接口、医保接口、新农合接口、语音模块接口、短信接口等功能,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系统管理:管理使用本系统的用户、登录用户修改自己的密码、登录用户修改个人信息、管理员为丢失密码的人员重置密码、顶级管理员维护本系统中的行政区信息、管理员维护社区卫生机构信息、顶级管理员对本系统的数据字典进行维护、系统权限组设置。

系统特色

1、规范化档案管理: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不统一规范化,好多的社区都是各自印刷自已的本子,采用该系统可以对该信息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2、人性化的操作: 系统在操作界面上,尽可能简洁,直观;在操作方法上,既支持鼠标操作,又支持键盘操作。同时对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均具有全面的容错、纠错功能,可以引导、规范用户的操作习惯。

3、温馨的工作提醒: 系统根据当前医生所处的岗位,进行日常工作的提醒,使医生能做社区的日常工作不遗漏。一改的医生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模式。

4、丰富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以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为基础,系统可以输出面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局等多个方面的各种统计分析报告,从而方便上级领导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

5、适应性强: 该产品采用B/S结构,使用主流的开发语言和数据库,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品适用于单机、局域网、国际互联网。并且在客户端不用进行安装额外的程序。只需要一个可以上网的浏览器就行了。同时也支持异地办公,领导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社区卫生工作的指导。

6、实时监控,即时报表统计: 上级领导可以即时了解下级工作的情况。即时的报表统计,可以做到实时的监控工作情况。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结构配置文件,方便快捷的定义自己所需的统计报表和图表。

7、安全:采用可靠的加密算法对关键数据进行加密,所有数据和参数均存放在本地数据库和oracle中心数据库,有完整可靠的备份恢复机制,确保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转。

8、标准规范: 系统有关数据字典和标准均采用卫生部行业标准。

适用范围:县(区)卫生管理信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级医疗机构(村卫生室)。

第二篇: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名称:《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日 期: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综述......................................................... 3

1.1 建设背景 .................................................... 3 1.2 总体建设目标 ................................................ 3 1.3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机制 ........................................ 3 第二章 系统架构..................................................... 4

2.1 系统特点 .................................................... 4 2.2 系统功能 .................................................... 4 2.3 系统亮点 .................................................... 4 2.3 系统组建 .................................................... 5 第三章 功能模块..................................................... 6

3.1 模块划分 .................................................... 6 3.2综合管理..................................................... 7

3.2.1 人口信息采集........................................... 7 3.2.2历史记录查询............................................... 8 3.2.3 实时显示功能 .............................................. 9 3.3 社区服务 ................................................... 10 3.3.1 服务事项申报与查询 ....................................... 10 3.4五位一体信息................................................ 11 3.5统计分析.................................................... 12 3.6 可疑人员管理 ............................................... 13 3.6.1黑名单维护 ............................................ 13 3.6.2预警提醒 .............................................. 13 3.7 信息共享 ................................................... 14

3.8 个人居住信息申报 ........................................... 14 3.9 信息批量导入 ............................................... 15 3.10小区人员在住情况统计....................................... 15 3.11 小区服务事项登记表 ........................................ 17 3.12 大屏显示系统 .............................................. 18 3.13省厅数据同步............................................... 18

第一章 综述

1.1 建设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员的大量聚集以及流动的不确定性不能查清底数,给城市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纰漏等一系列管理难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树立社区对外的良好形象。按照县政府和办事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建设功能完善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从而全面掌握、了解居民区、非居民区居住的流动人员情况。

1.2 总体建设目标

系统以社区为依托,构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实时采集信息、及时更新信息”目的,实现“以房管人”的动态管理理念;摸清社区流动人口底数,加强流动人口登录管理及出租房租凭管理,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构建查询、统计、分析等多功能的数据应 用平台;推进警务制度改革,实现社区民警网格化管理, 减少犯罪率提高对流动人员的管理的同时,在发现问题时,最快锁定人员,提高破案的成功率;进一步增强预防、控制和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提升社区流动人口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水平。

1.3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机制

以“以房管人 ”工作为载体,通过各镇人民政府、驻地各企事业单位、房屋出租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大对居民区、商业网点和企业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按照以不动管流动,制作了区划责任平面示意图,按村、小区划分若干个责任区域;把全县所有出租房屋、铺面标注清楚,摸清底子,掌握房屋出租的使用情况;填写了包括房屋出租户的性别、工作地址、家庭情况、生育情况、联系方式、服

务需求等内容的出租户信息卡,将各类信息及时采集整理、登记建档、编制档号,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出租屋(铺面)的出租信息,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

第二章 系统架构

2.1 系统特点

1、全面涵盖流动人口管理业务(出租屋管理、流动人口、企业用工管理信息),实现“一站式”服务;可兼容旧系统数据,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无需再次录入;

2、实现了流动人口与落脚点、服务处所的有机关联。可多渠道对流动人口相关信息进行录入与查询;可与公安系统互联,实现对在逃人员、重点人员信息进行自动比对;

3、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共享,达到互为验证、互为补充;通过建设完整、准确、鲜活的流动人口信息库,实现了动态管理

4、系统的功能、性能、运行效率等,在国内同类软件中具有领先地位。

2.2 系统功能

1、采集功能:实现对出租屋、流动人口信息的全面采集。

2、业务办理:出租屋租赁税征缴、出租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业务。

3、查询功能:以人、屋、企业为三条主线、可实现各种灵活查询。

4、统计功能: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动态定制统计条件,制作各种统计报表。

5、管理功能:提供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监督的手段。

2.3 系统亮点

1、系统作为一个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的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将政府职能部门相

关的业务(公安、消防、房管、地税、计生、劳动)委托给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办理,实现同一平台“一站式”办理和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对出租屋中检查发现的治安、消防、房屋或计生等方面的隐患,通过通告机制,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2、系统做到了人、屋、企业的有机关联,通过“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

3、对政府部门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域内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建立地理数据分析和多维数据分析功能功能。通过详尽的电子地图,相关部门可以从中获取诸如全县哪个小区出租屋比较多、哪个小区的某个省籍人口比较多等信息。

5、该系统的建成将为县各级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提供一个综合管理工作平台,并可通过网络共享数据,为涉及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的公安、消防、房管、计生、教育、税收等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此外,还可按照要求整合各类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相关数据,整理出各类报表、图形等,为政府及其它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3 系统组建

系统设计运行于互联网,各社区(物业小区)手动(APP终端输入)或利用二代证识别模块自动扫描方式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存储到分局人口服务器并同时传送到省厅人口服务器。省厅人口服务器通过安全平台定时将数据同步到公安内网,系统在兼顾省厅数据采集需求的同时,满足分局利用人口信息数据在互联网上开展更直观的查询、统计等综合应用,拓扑图如下。

第三章 功能模块

3.1 模块划分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划分为综合管理、社区服务、可疑人员预警、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五大模块。

1、综合管理:结合五位一体信息,人口管理达到以房找人和以人找房的综合应用管理目标。

2、社区服务:通过网络化的渠道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同样可以实时查询和监督。

3、刻意人员预警:通过可疑人员数据库,实时锁定可疑人员,达到有效震慑犯罪人员并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率的效果。

4、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模块为管理人员提供统计数据和决策依据,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和信息获取渠道。

5、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模块达到数据一次性采集,多次使用,全省共用的效果。

3.2综合管理 3.2.1 人口信息采集

由管理人员操作的人口信息采集页面,其中人员身份信息可手工录入,也可以利用二代身份证识别器扫描自动获取,另外还提供居民从互联网自动申报的采集方式。

3.2.2历史记录查询

1、历史记录查询模块,是根据用户权限,各自查询本社区录入的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管理员账户可以查询全部的流动人口的详细信息,查询条件可根据入住小区时间、身份证号码、姓名、小区名称、管辖民警、楼栋等条件进行筛选数据,快速定位到每条记录,查看每条记录的详细情况。从流动人口信息,可以关联到居住证信息、社区信息,从社区信息又可以关联到房屋示意图、房屋备案信息,也可以直接对入住的人员进行离开申报操作。

2、人口信息详情

3.2.3 实时显示功能

实时显示由社区到小区、到楼栋、到住户逐层以图形方式推进展现,以表格方式统计各层次的人口数量分布、人口状态、服务事项数量及状态等信息

3.3 社区服务

3.3.1 服务事项申报与查询

提供管理录入和居民从互联网自行申报服务的两种方式,申报服务的同时也是辅助采集人口信息的过程。

3.4五位一体信息

房产开发商、建筑商、小区、物业、住户等五位一体信息的采集及维护。

信息展示:五位一体信息在小区人口及服务信息层次上的综合应用展示。

3.5统计分析

针对人口信息、服务事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为管理部门决策及相关资源的分配调度提供依据。

3.6 可疑人员管理 3.6.1黑名单维护

针对上访、法轮功等多种类别的稳控人员建立本地黑名单库,也可以导入公安部门提供的稳控人员信息库。

3.6.2预警提醒

在人口信息采集、服务事项申报时对人员身份进行比对,名列可疑人员名单库的信息,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确保在社区筑起一道安全网,以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3.7 信息共享

信息上传:社区采集到的人口信息数据除了在本地管理系统应用外,还积极与其他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以下是人口信息数据同步上传到省厅人口系统的过程。

3.8 个人居住信息申报

个人居住信息模块,包括个人在互联网上填写申报信息和社区管理员对通过二代证读卡,自动获取身份证号进行预检索并进行数据复用对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申报。申报信息内容包括姓名、身份号码、现居住地详址、住所类别、居住事由、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学历、服兵役情况、到达本地日期、拟居住期限、是否申领居住证、联系方式、居住地有无工作单位、从事职业、工作单位、单位负责人、单位联系电话、单位地址详址、已工作年限、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参保情况、随行未成年家庭成员等信息,数据通过公安安全交换平台实现与公安中心服务器的实时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以社区(物业小区)为单位,充分发挥了驻社区(物业小区)民警的实际可操作性,能够及时更新房屋状况变更情况和人口流动

情况。尽可能为基层民警减轻负担,提供便捷服务。

3.9 信息批量导入

用户可根据特定的数据模版,批量导入数据信息。方便民警从现场采集回来的数据导入到系统中,避免重复操作工作。

3.10小区人员在住情况统计

人员在住实时显示按照用户权限分为以下二种:

3.4.1一级用户权限

一级用户为分局或派出所用户,可以查看以小区为单位的某段时间内流动人员的入住、离开、当前在住的统计数量;也可以展开单个小区的详细信息,以楼栋为单位来查询统计,系统可根据流动人员的姓名、身份证、社区名称、社区的楼栋、查询时间段等条件查询统计分析各单位小区的实时入住的情况。根据这些条件可方便、高效、快速的定位到具体的流动人员的详细信息。

一级用户以小区为单位统计的一段时间周期内(如一个月)人员在住情况表,如下表:

点击社区链接后,用表格列出小区在住人员情况表。

点击小区链接后,用表格列出楼栋在住人员情况表。

点击楼栋链接后,用表格列出每户在住人员情况表。

点击户名链接后,列出每户在住人员情况表及详细信息

3.4.2二级用户权限

二级用户即小区管理用户,只可以查看本小区的人员入住情况,以楼栋为单位统计一段时间周期内人员在住情况表,并且以表格显示。

3.11 小区服务事项登记表

此功能为小区管理处服务于业主而提供,将服务事项记录于系统,随时可以查询和跟踪事项的办理状态。

点击社区链接后,进入到小区事项表。

点击小区链接后,以表格方式列出小区的详细服务事项

3.12 大屏显示系统

系统配置一套大屏显示系统,为一体化主机带液晶触摸屏显示器,屏幕尺寸达到65寸以上,一体机具有电脑主机功能,外观样式可以定制为活动桌架式,也可以单独挂在墙壁上。系统软件设计一个独立显示页面,利用大屏实时输出辖区内流动人口在住情况示意图,达到直观和较佳的显示效果。

系统辅助配置一块Led横幅式显示屏,利用电脑主机控制可以显示一些如欢迎词、日历等文字信息内容。

3.13省厅数据同步

通过后台运行服务插件方式,将人口信息数据从分局人口服务器自动传送到省厅人口服务器,数据同步传输网络基于互联网。

第三篇: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案(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一、背 景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国家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为了加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上述机制和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目前,我国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居民死亡原因统计;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状况监测;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利用统计。上述报告和监测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ARS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时效性差。我国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实行旬、月报和逐级统计报告制度。2000年,由国家和地方投资,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建立了卫生防疫虚拟专网,实现了县及县以上疾病控制机构间的疫情报告和数据传输。但是,在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的数据源头--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还是使用纸质报告卡,通过邮寄或电话方式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然后,再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全国统一的软件录入计算机,“逐级上报”,“逐级审批”,不仅报告周期长,且容易发生人为干预现象。在SARS防治中,个案病例从发病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全国平均为8-9天,从住院确诊到国家收到报告的时间为3-4天。报告时间的滞后,严重延误了战机。

二是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疫情报告、疾病监测系统的网络仅仅覆盖全国县、市、省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单位和报告人,主要是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站)、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种形式开业诊所及其医务人员,却不能实现网上直报。

三是医疗救治系统信息不灵。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SARS这类不明病因的疾病,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医疗机构可利用的床位、转运能力、专业医生、护理能力、诊疗设备、救治药品、防护设施等各种资源信息,必定出现混乱局面。同时,由于医院与疾病控制部门间的信息链条不完整,造成医疗救治信息不灵,患者的接收和处置常常处于被动。

四是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严重缺位,只有个别地区开展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化工作,全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五是缺乏国家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过去,卫生系统信息建设由于在信息标准开发、数据编码和交换方式等方面没有投入,使得医疗、预防和卫生管理之间信息不能共享。

现代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能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便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应。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薄弱环节和空缺领域多,基础建设和系统建设任务十分巨大。

二、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原则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卫生工作实际,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国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监督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信息质量;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原则: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密切联系我国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在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在建设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设备和人员,从整个国家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规范、标准、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职能。根据国家投资安排的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二)突出重点、纵横联网。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是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将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延伸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触角延伸基层卫生单位;加快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信息网络应用的目的,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统一标准也是实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地方必须兼容中央,下级必须兼容上级,全国形成统一的体系。

(四)平战结合、预警预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要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功能,对突发事件识别、危机鉴定、应急预案启动,以及调度、指挥和决策功能。

(五)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多方面的积极性。国家财政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关键网络硬件设备、安全保密设施、中央一级网络平台、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管理,并按不同比例和各地的实际,给予地方经费支持和补助;地方财政负责当地网络系统和指挥平台建设,保证当地网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

(六)明确职能、分层装备。要明确乡镇、县(区)、地(市)、省和国家五级网络功能和职责,实行分层次装备。乡镇和各级医疗机构主要是报告信息;县级主要加强数据采集能力、数据整理和报告功能;地(市)级加强资料收集、审核、汇总分析功能;省级具有监测分析、预警、现场技术指导、咨询,教学、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等功能。中央一级重点建设是国家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中心,提高全国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报能力。

三、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纵向网络建设是形成“五级网络、三级平台”。五级网络就是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三级平台就是在地(市)、省、国家建立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横向网络建设是形成“区域卫生信息网”。区域卫生信息网就是指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和属地管理原则,在地(市)建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效的网络连接。

(二)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功能

乡镇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接入和功能: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计算机工作站,条件不足的单位购买专用上网电话机,以拨号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络,与县及县以上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连接。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报告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源及相关信息。

县(区)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接入和功能:在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计算机工作站,有条件县(区)可以建立局域网,通过拨号或专线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完成数据收集、上报、下载、建立基本数据库和分析报告工作。

地(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及其功能:在全国以地级市(包括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建立局域网,专线方式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与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连接形成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地(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主要包括区域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库、数据传输、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功能。

省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系统平台设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平台及其功能与地市级类似,主要包括本省公共卫生数据库和指挥所建设、具有数据传输、预警预报、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功能。

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包含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数据所、指挥所功能。国家在中国CDC建立全国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监测数据库;在卫生监督所建立全国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在统计信息所建立全国卫生资源和医疗救治信息数据库;在卫生部建立国家综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所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分阶段实施。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互连互通、强化职责、依法管理的原则,依据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建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2)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3)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4)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

(一)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纵向连接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五级,触角延伸到村,横向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整个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服务平台。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县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医疗、预防、卫生监督机构建立局域网或PC工作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所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PC工作站或购买专用上网电话,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国家和区域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

2、 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根据公共卫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三级信息平台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骨干网络,不仅具有通讯功能,更重要的是具备数据所、预警预报、视频会议、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功能。

3、 保障网络连接和三级网络平台安全性。国家、省、地市网络平台可租用DDN专线组建VPN网,采用分层网络结构进行连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网络设备、传输速率、租用费等因素考虑实际装备方案,有条件地区可以利用光纤城域网方式组建VPN网,条件不足的地区可利用ISDN、ADSL、或电话拨号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然后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VPN,保证信息安全。

(二)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是在总结SARS防治工作基础上,对传统疫情报告制度的一场革命,即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 完善SARS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功能,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直报工作。2003年10月底前,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直接上网报告,2003年底配齐所有乡镇卫生院专用上网电话进行报告。

2、 规范和修订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卡。明确法定报告单位、报告人和各级疫病预防控制所的职责,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其管理的法律法规。

3、 开发和建立全国(包括各省)统一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和数据所”。从2004年开始,法定报告单位和报告人直接上网,实行在线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CDC可随时接收或下载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4、 国家卫生信息网项目已在国家、省、部分地市CDC建立了局域网,部分地市和全部县(区)CDC建立了计算机工作站,各地都配备了系统软件和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析软件,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国家、省、地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不断完善网络功能,做好与新的报告方式的接口开发工作。

5、 按照管理权限,建立各级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地(市)、县(区)CDC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进行核实、流行病学调查、订正,完善本地数据库建设;各省CDC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进行管理;各级卫生行政和监督部门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执法监督。

6、 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各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警能力。

7、 逐步建立对未知危险危害因素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紧急救援所(120)增加接受非正规渠道信息收集能力,探讨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如公安、消防、急救等)的协作关系。

8、 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和其他卫生系统提供现场咨询/技术指导、在线培训与在职教育等服务。

(三)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反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在一般情况下,服务于卫生管理、医疗服务、日常救治、远程医学等业务工作,同时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监测作用,做到“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该系统担负区域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医疗救治信息服务和管理职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数量巨大,特别是对于突发灾难的医疗救治系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 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选择若干省市进行试点。

2、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局域网或计算机工作站,没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基层卫生组织使用专用电话,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地(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3、 建立全国统一的、平战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功能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

4、 根据平时医疗工作管理和战时调度指挥的需要,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5、 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建立国家、省、地(市)三级医疗救治资源数据库,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治机构、救治专家和救治队伍、救治物资和药品等数据库;

6、 建立平时和战时医疗卫生机构病人收治、床位占有、救治队伍流动、医疗工作动态等情况的报告制度,保证战时在线调度指挥的实施。

7、 研究解决现有医院信息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血站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医学情报检索、远程医疗系统与医疗救治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8、 选择重点地区和医疗机构建立疾病症状监测和病情监控预警信息系统。

(四)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不仅具有与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类似功能,其特殊性还表现在不仅对医疗卫生机构自身行为的监督执法,而且对全社会与健康相关的环境、产品、服务的监督执法,包括经常性卫生监督、预防性卫生监督、突发事件报告等。日常工作繁重、信息量大,信息收集的难度更大。各种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卡25种,统计产出报表200余份。目前,国家、省和部分地市成立了卫生监督所,信息化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

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 在国家、省级卫生监督所建立局域网,地市(有条件可建立局域网)、县卫生监督所建立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国家、省、地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

2、 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的时间和程序,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数据库。开发和建立全国和各省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报告和数据所”,在国家和省两级建立动态的卫生监督执法数据库,包括监督对象、监督执法工作、监督执法结果、卫生监督资源数据库。

3、 要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科学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利用IC卡、POS机等技术简化数据录入过程。

4、 根据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完成卫生监督执法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用。

5、 要研究和建立卫生监督机构与监督对象、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接口问题,保证信息交流和监督实施。

(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全国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级政府负责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在国家、省、地(市)三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功能扩充,将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卫生执监督法信息和相关信息统一在网络平台,利用采用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实现从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现代化指挥所设计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的建设任务,不仅包括数据库开发、网络设计、音频视频设备等电子和信息技术,更重要是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医疗救治等专业领域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以及与决策分析、危机管理、指挥部署等技术的结合应用。因此,指挥所的方案设计必须是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人员参与,集思广益。

卫生部负责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主要任务是:

1、 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包括指挥场所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管理、通讯系统和管理、视频音频(如电视电话会议)等系统建设。

2、 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及其相关信息数据仓库。包括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历史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大型设备等)数据库、医疗救治机构和专家数据库、物质和药品储备数据库等。

3、 完成指挥所与决策系统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包括三个应用平台和七个系统的开发。三个平台指基础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仓库建立与管理)、专业服务平台(专业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建立和应用)、综合决策平台(资源管理与调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管理等);七个子系统指基础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分析预测系统、虚拟现实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查询系统。

4、 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和协调机制。疾病发生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和流动等密切相关,要与国家气象、水文、地理部门,国家统计、公安、人口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同时与国家地震、抗洪救灾等指挥所建立协调机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5、 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和规范指挥所业务流程,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更新的频率和方式,以及与信息来源系统的关系。

五、系统建设的进度安排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截止到今年年底):主要任务是围绕今冬明春SARS防治工作的需要,为公共卫生信息建设打下基础。本阶段工作任务包括:

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所、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有条件乡镇卫生院运行SARS疫情专报系统,建立SARS临床症状检测、预警机制;

2、 完成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设计、论证和项目启动;

3、 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与决策系统的设计、论证和项目启动;

4、 完成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和论证;

5、 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论证。 第二阶段(截止到2004年底):主要任务是通过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构建从国家到乡镇五级计算机通讯网络,触角延伸到村和社区服务站,形成完整的信息交换平台。本阶段工作任务包括:

1、 完成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2、 初步完成国家公共卫生重点数据库建设;

3、 初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建设;

4、 初步完成全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的网络和软件开发工作;

5、 初步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系统和数据库建设。

第三阶段(截止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互连互通,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满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

六、组织落实和任务分工

(一)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是卫生系统各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建设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实现对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系统运行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抉择。为此,卫生部对信息化领导小组重新进行了调整,组长由卫生部主管部长担任,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导和重大问题决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部统计信息所负责人担任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系统建设日常的组织、管理、协调和督办工作,指定,疾病控制司、医政司、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中国CDC等单位主管领导任副主任。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各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德领导,参照卫生部的做法,建立领导和管理体制。

(

二、)明确责任,分工合作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项目,目前处在不同阶段。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正在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医疗救治信息系统正在完善建设方案,处在报审立项阶段;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正在撰写项目建议书,准备立项阶段;国家突发公共卫生指挥所与决策系统已经落实第一阶段的经费,处在设计技术方案阶段。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为了保证项目落实,要明确责任,有分工、有合作,协调一致。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项目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项目由医政司、规划财务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部统计信息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项目由卫生法制与监督司牵头,有关司局和单位配合,部卫生监督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国家突发 公共卫生指挥所与决策系统暂时由办公厅牵头,有关司局配合,部统计信息所具体组织实施。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协调各系统建设项目,统筹规划设计,分头实施。

(三)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在国家整体规划框架下,各地区、各单位应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水平和建设能力和条件,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上,要注意保持与国家整体方案的一致性,要进行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总结地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和好的做法,供其他地区借鉴。

七、建设经费、人员和技术保证

(一)建设经费

资金保证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条件。在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中央对重点应用领域通过项目立项,筹集资金,并通过地方财政的配套支持,保证系统建设开发和建立资金投入。

1、中央专项资金

卫生部正在向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立项申请。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开发、软件编制、人员培训和国家级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指挥中心建设。中央财政将根据各地的实际,重点给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费补助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家财政到位的资金是重点支持国家CDC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其中部分资金补助地方用于乡镇卫生院专用上网电话的装备。卫生部正在通过国家发改委立项,加快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2、地方专项资金

许多地方正在从地方财政和发改委立项,加快本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信息系统建设。各地区可根据中央整体方案要求,制定本地专项配套资金预算方案。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根据本地需求特点争取更多建设经费,在国家整体规划功能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需求的软件应用和硬件设备资源。

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各地区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如网络通讯费、硬件设备维修费、软件升级费用等),列入当地卫生事业费预算之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要给予保证。

(二)人才保障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人才短缺,必然会影响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十分重视人员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注意引进信息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水平。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提高一般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设备使用和操作的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在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由于很难留住人才,可采取市场方式,以聘用制和委托服务方式,利用社会技术力量,弥补自身人才短缺问题。

(三)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保障

在任何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中,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工作都是最基础性的建设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数据交换和传输都可以依靠外界的力量解决。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没有统一的编码方法,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各地区、各部门形成的数据很难汇总分析和共享。数据标准方面的差异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业务规范与数据标准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领域深的基础性工作,开发周期长,难度大,标准的开发必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单靠中央,人力资源有限,难以很快取得进展;单靠地方组织开发,往往又会难以顾全整体情况。此外,实现数据在疾病控制部门、医疗救治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之间流通,也必须采用采用统一标准,因此标准的开发除了在自身领域内形成之外,还要考虑部门相互间的不同要求,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各系统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建设方案。

第四篇:企业的VI视觉识别系统建立意义和作用

企业VI视觉识别系统的意义,企业可以通过VI设计增加企业竞争力。企业VI对内可以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码,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认知从而获得受众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VI可以说是传播企业理念,塑造企业公众形象和建立企业品牌知名度最快捷的途径,在市场竞争品牌化的今天,没有VI设计,会让企业形象迅速淹没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之中,那么VI到底有那些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呢?

1、建立企业公众形象

企业的VI又叫做视觉识别系统,顾名思义,是赋予企业一个外在的形象,建立一个完整的对外形象,把抽象的品牌形象具体化,是一个企业品牌传播的基本前提。

2、传播企业文化

专业的广告策划设计公司在进行VI设计的时候,都会事先对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在设计时将相应的理念文化注入到企业VI设计当中,从而使得企业品牌形象在市场当中传播的同时,企业文化也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赢得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

3、确立企业独特的市场地位

个性化、独特的企业VI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形象的同时确立起企业独特的市场地位,使得企业在市场当中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进一步的巩固企业的品牌地位。

4、提高内部认同感和士气

VI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理念,和雄厚的实力,一套完整的VI不但能让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同,也会同时让企业内部的员工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企业的荣誉感,可以有效地鼓舞企业员工的士气,帮助企业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

注:并非原创,只为方便大家。

第五篇:关于windows 2008 R2 Enterprise系统建域做群集的总结

关于windows 2008 R2 Enterprise系统建域做群集的总结

最近单位做了个大项目,用了比较先进的IBM64位服务器,装的是64位的windows2008R2企业版系统,两个群集共用一个磁盘阵列,需要做两个域控,两个群集,以下是这次的总结:

一, 做域控时遇到问题,出现“windows 2008新建域时,本地administrator账户将成域Administrator账户。无法新建域,因为本地administrator账户密码不符合要求。”错误警告,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很多人都会想到在组策略里面更改。点击“开始→运行”,在“运行”对话框中键入“gpedit.msc”进入“组策略编辑器”就能进行修改,没想到在“组策略编辑器”中根本修改不了。

其实在域控制器里,修改用户密码和策略要在域策略里进行。依次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域安全策略”,进入“默认域安全设置”后,点击“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密码策略”,双击右侧窗口中的“密码必须符合复杂性要求”项,会弹出一个窗口,选中“已禁用”选项并点击“确定”后,重新启动电脑即可。同时密码长度也是在此设置。

提示:"新建域时,本地administrator帐户将成为域administrator账户。无法新建域,因为本地administrator账户密码不符合要求。

目前,本地administrator账户不需要密码。我们建议您使用网络用户命令行工具的/passwordreq:yes选项获得该账户密码,然后再新建设域:否则,域administator帐户将不需要密码。用此命令 net user administrator /passwordreq:yes这样就可以了,会出现一个命令成功完成。

二, 做群集时要先做好两个步骤:

1, 没用的网卡要先禁用,要不通不过;

2, 磁盘阵列中的共享磁盘要先格式化好。

做好了这两步,群集才能畅通无阻。

以上几个问题是大伙在搭建群集硬件环境时遇到的问题,在此写下来希望在大家遇到问题时少走弯路。

上一篇:平安保险行业五讲话术下一篇:你在大学需要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