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改倡导本色

2022-07-09

第一篇:立足课改倡导本色

立足平凡岗位 彰显党员本色(演讲稿)

编者按:2月21日下午,局机关举办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演讲活动。由局机关各支部推荐的李汉玲、刘辉、肖秋云、龙回仁、毛素斌、邹元坑、张凤琴等7位选手进行了演讲。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引起了在场领导和党员同志的共鸣,博得了阵阵喝彩。现将七篇演讲稿发表于此,以飨网友。本文系其中之一。

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许,在过去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都未曾回头,仔细审视自己的所言所行。而今天,当先进性教育在全党普遍开展,作为一名从事综治工作的专职人员,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2月3日,也是在这里,我和大家一样,坐在主席台下,用沾满泪水的目光,注视着西藏区调队队员有些疲惫、却依然刚毅从容的脸庞,聆听他们从红土地迈上世界屋脊的坚定脚步,耳边响起在他们身后,在青藏高原上,那飘扬的党旗猎猎、那铿锵誓言,还有那找矿新发现的欢呼,那在荒山野岭寻找战友的深情呼唤……那刻,我内心里翻腾着思想的巨浪。他们都曾经是我朝夕与共的战友啊,我们曾经同吃一桌饭,共喝一壶酒,一起跋涉在崇山峻岭,描绘同一张地质蓝图。当他们走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投向了繁华城市的温情怀抱;当他们把不断填补地球的空白当作人生的乐趣,我一门心思经营着自己平静的生活;当他们两手老茧,捧回满是金属光泽的矿石,我发现自己却行囊空空;当他们在单位、在属于地矿人的名片上,自豪地写上自己——一个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名字……我问自己:你觉悟了吗?你找到方向了吗?你的先进性体现了吗?

这时候,我由衷的感慨党中央的英明。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一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重大决策,如春风拂面,温暖了我心灵深处的党性,唤起了我自觉自愿的自省,让我再次想起当初党旗下的庄重誓言。省委督导组马宁组长说:什么是地矿部门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西藏区调队的共产党员就是标准!党员的样板就在我们的身边啊,他们以坚强的党性,在高原树起了一面旗帜。我们,也能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彰显党员的本色!

是的,我处在平凡的岗位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发展大局服务。我——不再脚穿登山鞋,奔波在地质找矿的一线;我——没有身穿工作服,蹲守在轰鸣的钻机旁;我——也不曾头戴安全帽,穿梭在繁忙的建设工地……如果,把地矿经济比作一艘上行的大船,同事们在船上奋力划浆,而我,只是摇旗擂鼓、呐喊加油;同事们挥汗如雨,而我,只是花费一点口舌。但是,当狂风乍起,我会奋不顾身跳下水去,用自己的身体抚平乏起的巨浪;当前进的方向上亮起黄灯,消除障碍,架设通途,我义无返顾。因为,这是党的重托,组织的重托,职工群众的重托!

作为一名在综治岗位的共产党员,肩负的政治使命是用微薄的力量,为全局的经济发展、为队伍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

元,意味着经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是深化改革阻力增大的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是省委省政府的目标;创建和谐平安江西,是全省政法战线的目标;保持和谐稳定的队伍,是我们的目标!

彭宏松副书记说: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是构建和谐平安江西第一位的工作。分管领导江忠益副局长也叮嘱我们说:“稳定工作,它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它不是全局,但牵动全局”。“以党性为本,以事业为重,以奉献为荣”,是西藏区调队的精神。站在综治工作的岗位上,党性、事业、奉献、责任,一个都不能少。综治工作的特点是“抓得早、抓住小、抓得准、抓苗头”,把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把预防工作走在处置前,把处置工作走在爆发前,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省委省政府对综治干部要求,要始终坚持“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做到心到、身到、功夫到。而作为一名党员,除了做合格的综治干部,我认为,体现先进性还必须是:别人没想到我先想到,别人没有做到我先做到,别人已经得到我再得到。搞综治工作,我没有经验,正如西藏区调队对高原无人区地质结构的认识,从无到有,从无知到知之,把一片空白区填绘成一幅幅色彩斑斓、成果累累的蓝图。我坚信:凭着事业心,凭着责任感,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就没有踏不平的路,没有越不过的山。全局保持队伍稳定,治安状况保持良好,综治基础日愈巩固,实践和理论成果不断创新,多年连续保持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正是由于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以及全局综治干部,特别是其中占大多数的党员综治干部,多年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最终在岗位上锤炼党性,在工作中体现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有阶段性,而综治工作永远没有阶段性,党员的本色体现永远没有阶段性。我,愿意和大家一样,在党旗指引下,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走在工人阶级的前列,走在时代的前列!

让我们把心敞开,把情投入,共同接受教育活动的洗礼吧!

第二篇:立足校本课改教研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纪实材料

[内容提要]校本课改教研,培养名师骨干是关键,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地校本课改教研活动,是实施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全体教师达成了广泛的科研观、教育理念共识的前提下,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立足校本课改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就是以课题研究过程中探讨的问题和研究成果领先指导新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就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主要导向;立足校本课改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就是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角度开展校本课改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驾驭新课程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抓新课程的学习,促新课程理念的牢固树立。从2006年9月开始,学校为了确保新课改的落实,从求真务实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新课程的集中培训时间短、天气热、人员多、收效有限,远远不能适应课改实际的需要。于是把《新课程》的学习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之中,把《走进新课程》、《学科课程解读》纳入校本培训内容,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纳入了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制定了《新课标校本教研周期实施方案》,方案中的校长负责制、分组实施制、时间保障制、内容进度统一制、奖惩激励制的具体内容是:校长任组长,亲手抓,负总责。学科课改组长等同于教研组长。制订了“学习—讨论—尝试—抽查”的学习步骤,在七年级下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课改小组,开展课改工作,并让原任初二年级的教师也提前纳入培训。为了能如期同步进行,规定每周二下午学生放学后,全校教师集中学习并履行签到制,纳入考勤。为了在活动中讨论内容一致,话题一致,采取按教研组分学科、选重点、定章节、定进度学习和摘抄笔记,每人一学期不少于一万字。学校按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检查新课改的个人档案,并以“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分别记载存档,作为教师评优、晋级、年终评模、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并要求每位教师每次讨论时,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讨问题。通过经常化、系列化、递进化的反复讨论和课堂中的初步尝试,各科对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认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现所有教师基本具备了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二、抓骨干培养,育校本名师

1、分层建组,因人定培。为了使新课改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坚持不懈地开展,我们把全体专任教师按学历、按教龄、按学科、分年龄分类造册,即把新任教师定为“学习适应层”,五年以上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定为“成熟骨干层”,能力强的中年教师定为“带头发展层”,按教师特长分为“特长交流层”,按年龄与学历定为“学历提高层”,把那些敬业精神强、求知欲望浓的中青年教师定为“校需培训层”,把中老年教师定为“及时充电层”。并要求各层次教师必须逐级递进,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2、灵活多样,讲求实效。一是校校联谊法。即与周边相邻乡镇兄弟学校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考察活动,开辟了活动领域。二是外引内育法。外请专家名师,内育骨干教师。我校先后邀请市县教科研专家定期到校举行专题讲座1-2次,来培养我们自己的骨干教师。三是送培辐射法。学校不惜财力送培骨干教师,先后派往武汉、宜昌和市内各县学习的高达200余人次,回校实行二级培训,辐射全体教师,拓宽了人才渠道。四是集中培训法,学校坚持每学期假期间集中培训一周新课程。五是业余自学法,即个人自发的听课、请教、探讨等形式弥补不足,解决疑惑问题。六是名师带动法,即利用学校已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对其他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校内名师效应,推动“学名师,当名师”的热潮。

三、抓集体备课,促新课改的落实。

在对新课程理念有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真正落实新课改,首先要备好课。为了集中集体智慧,必须要保证集体备课。为此,学校明确规定,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中心发言人。具体任务是:提前确定每周的备课内容和中心议题,以中心发言人的身份提出探讨要点,组织备课组对中心议题进行探讨,并以书面形式填写活动记载表(记载表必须由年级主任签字方可有效,否则视为空缺一次活动)。二是每次活动要选定一人讲课改课。来体现集体备课的效果,以便供大家学习借鉴。在集体备课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定位的切入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作用的发挥,尤其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创新精神等培养的切入点进行了热烈化、经常化的讨论,形成共识后,作为大家备课的导向。

四、抓讲课与评课,促驾驭新课改能力的提高。

讲课是新课改落实的具体体现,评课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认识的深化,更是促进驾驭新课改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在此,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过程中新理念的渗透和新标准的落实如何。二看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否恰当,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三看教学方式的革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落实,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否得到体现。

评课采取授课教师自评,学科教师互评,行家领导点评,既评特色,又挖掘不足。在听评课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集体智慧和艺术。这样从自评中感受,从互评中提高,从点评中升华,已成为教师提高艺术水平的校本课堂。

五、抓远程教育技能培训,为课改提供优质资源。

为了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采取多种举措,为远程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1、机构保驾。自2005年7月开始,学校组建了远程教育资源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远程教育资源教研组长和十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实体。实体各成员都具有明确职责和分工。

2、人才资源保驾。一是2005年暑期学校派2人参加省级专项培训。二是培训者回校后,迅速组织十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再培训。三是暑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全员培训,保障秋季开学正常使用不缺人才。

3、配套设施保驾。学校竭尽全力在20天之内建起了标准化远程教育室,经市县教育部门检查验收定为合格。

4、激励机制保驾。

①评价机制。一是把参与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工作作为星级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二是把是否具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技术能力、自制课件能力,是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等纳入到优质课竞赛评价、教学常规检查、晋级、评模、年度考核之中;三是中青年教师在一学期内必须保证学校规定的远程教育教学课节或开发远程教育资源材料的任务。

②奖励机制。学校对荣获县级以上优质课、课件参赛获奖者予以物质奖励。

金秋开学伊始,柳陂中学在抓好迎接"普九"复查工作的同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电教资源。一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利用每周晚自习时间,分年级、分学科轮流观看《教师教学用书》所附的配套光盘及远程教育资源,每学科每周不少于1.5小时;二是课改研讨组在集体备课时充分讨论观后感,然后各自制作课件让学生共享;三是把上述活动纳入考勤,由教务处负责督促记载,确保电教资源的利用充分有效。这样使教师们从中受益匪浅。四是师生们已尝到了充分利用远程优质资源的甜头,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初衷。五是远程资源教学效益显著,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上述多项举措的保驾,活动扎实有效,该校现已形成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热潮。为了保障井然有序,现采取各年级提前一周申报,教务处统一安排。现已制作出有价值的课件30余张。2005年11月,全县组织的语数外学科优质课大赛,我校派去的肖文才、陈默、李功均获一等奖,尤其是课件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赞赏。

省、市、县组织的专项检查,通过对我校现场教学观摩、档案资料检查等,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六、课改结硕果.

1、教师素质得到发展。一是一年来,在县优质课大赛中,各学科均获奖,其中英语、数学、生物学科荣获一等奖。二是教科研论文创历史新高,获奖论文县级以上84篇,其中5篇获省级奖;发表论文33篇,其中8篇在省级刊物发表。尤其是省级发表的论文,填补了我校的空白。三是教师的教科研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市级六个课题全部结题。并得到市教科院专家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四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观念得到转变,对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兴趣与能力有了提高,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空前的突破。尤其是对教科研认识的深化与提高,为我校发展的前景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自信和希望。因此,今年我校又申报了五个课题(省级2个,市级3个)。

2、教学质量呈跨越式发展。仅以毕业年级为例,硬上县一中线以上人数,2003年48人,2004年57人,2005年跨越到104人,是2004年的1.8倍。尤其是,仅上郧阳中学线的就有42人,是2004年的2.6倍,本校考生卢晓南以620分的总成绩夺得全市第一名,6名考生跻身全县前10名。

3、学生各项竞赛成绩斐然。2004年县中学生体育大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两项刷新纪录,23人次夺得第一名。2005年县中学生音美大奖赛获团体第五名。2005年英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7人,省级奖5人,理化竞赛国家级2人,省级3人,市级5人。

4、师生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一是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兴趣;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同步;三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方法,自主个性成为部分学生发展的亮点。

第三篇: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06—07教研工作总结

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

(06—07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一、第一学期工作回顾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教师将校本教研看成是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我校校本教研的特色:1是校本教研内容上以课题为载体。2是校本教研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即“全员化”、 “全面化”、 “全过程”。3在校本教研中重视分层培训:首先是目标分层。第一层为全员参与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与课题相关理论的学习,鼓励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诚恳接受;第二层为不断改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第三层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我校教学模式的实践及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其次是教师分层:即经评议小组考察将教师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

二、本学期工作的深化与拓展 1,在校本培训的内容上以课题为载体

我校应用“互动”原理及其他先进教育理念作指导,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激励、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历时5年,该模式以“激励”为手段,以“互动”为突出特征,以培养师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终极目的。关于模式的“四步环节”“模式的特征”“实施策略”等过程,在我们出版的《“激励、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一书上有详细内容。课题的研究之初,由教学无模式到规范教学行为,最终打破定式,形成个性风格。现在又就模式的个性化实践研究“自学导案”的实践与运用,旨在形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策略,使课题研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在校本培训指导思想上突出“三全”

我校提出的三全。即“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

(1)为什么要提倡教师全员参与?因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他们每一个人富有成效的参与,教学改革就不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做法是重点提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较为理性地认识到在校本培训中,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我能得到什么发展,”从而激起参与的热情,端正参与态度,积极而创造性地把培训所学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发展职业情感,修炼教学行为。(2)为什么要提倡培训内容全面化?这是因为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专业定位也从学科专业定位走向教育专业定位。同时,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教育方法等基本知识也应列入校本培训的内容。我校重点培养教师的5个能力: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3)为什么要提倡校本培训全程化?学校既使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一定要把培训潜移默化的融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校将校本培训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将培训与参观、考察相结合,每学期两次到联谊校互访,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在校本培训中重视分层培训

目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是目标分层。(1)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通识性培训与课题相关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充分理解、诚恳接受。(2)不断改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积极实践课题的研究,突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我校教学模式的实践及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校本教学研究制度。

其次是教师分层。我校结合课题实践及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模式(即“关注”阶段论),根据教师不同的学历、资力和驾驭教学的能力,通过评议小组综合考察,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阶段,并通过“牵手行动”的形式,为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工作特点的教师聘请不同的“牵手”导师,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养。

4、教师校本培训的“三格”层次策略 (1) 新教师“入格”培养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新教师(师范生)仍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想象,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我校的目标是使合格的师范生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具体做法是:

一是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对他们进行本校教育发展透视、发展规划、专业发展前景及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抓好新教师的班级管理常规、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科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进行跟踪指导。

三是实行“牵手行动”,要求每一位新教师必须要有“教育教学导师”牵手,并签定“牵手合同”,每学期量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新教师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汇报课、写一份教学反思或随笔、组织一次公开班级活动等。还要求“牵手带教”的教师也要写出牵手带教的体会和评价。

(2) 青年教师“升格”培养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青年教师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所以,在新教师“入格”之后的“升格”培养更为重要,它起到教师成长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是创新“牵手带教”方法,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分成三种“牵手”类型:A班主任工作方面,B教学业务方面,C政治思想行政能力方面,并以此来设计校本培训的内容,如教学业务方面的培训有请市教科院院长王敏勤教授做“新课程怎么教”的系列讲座,原市教研室主任王时一做“教学方法研究”系列讲座等。

二是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搭建各科平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评比。如教学设计、说课、书法、课件制作、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能手、新秀、名师)评比等活动,就为许多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长的心理满足。

三是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学校参加市、区等的教学展示观察、研讨培训活动。每学期与联谊校(津美小学、和平区昆鹏小学)进行互访讲课,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

(3)骨干教师“风格”培养

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关注教学情境的同时,更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个性风格特点的教师,由此来带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为初具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聘请名师,让他们与区教研室教研员、校优秀教师牵手,达到开眼界、上台阶的目的。

二是帮助骨干教师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我校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在学校总课题“激励·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下,单独确立体现个人特点的子课题,并在智力投资、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几年来,我校全体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校本培训体现层次性,既可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自身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还可以让所有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明确达成目标与发展目标,促使其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加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成效与反思

由于我校深入研究了区教育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要点并能结合本校实际。深化了“六优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校本教研工作,以教研工作的创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基础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本学期教师撰写的论文共15篇,其中2篇获市级奖励,13篇获区级奖励,王旭、袁立侠两位教师在双优课比赛中分获区级

二、三等奖,4个课件获区级奖励,三节信息整合课获区级奖励,学生的两个电脑绘画作品在区赛中获奖。

另外为推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并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我校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四年级下册的一套(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近10万字的《自主学习训练与指导》,这套小册子深受实验班教师和学生的亲赖。

深入的反思一下,目前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相差甚远。校本教研工作的创新无止境,教学工作的创新无尽头,我们将以拼搏精神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搞好教育科研兴校工作,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实验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立足校本继续深化课改

(06—07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

石各庄中心小学 2007年7月

第四篇:立足课改 应用驱动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龙江县第三中学

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放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法,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认为这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深度融合”观念与做法和传统“整合”观念与做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以应用为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投入,增强硬件水平。

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2012年以前,全校近百人的一线教师只有三台计算机用于办公,全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发展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化工作环境是前提。学校先后购置了58台计算机,安装了电子备课室用于教师备课。光纤接入互联网,为所有班级安装了“班班通”设备,真正实现了 “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加强培训,提升认知理念。

针对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差的情况况,我们先后开展了日常办公软件使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优教班班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使用等培训。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大的困扰是认识和观念问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存在相当多的认识误区,仅仅把教育信息化当做一个辅助手段,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内容、实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认识不深。为此,我们开展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系列讲座活动,给全体教师“洗脑”。通过培训,逐渐形成了“业务领导要懂,专业人员要精,骨干教师善研,普通教师会用”的局面。

(三)建立团队,发挥示范作用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培养学校信息技术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通过团队骨干成员的示范、领引,形成一支教育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四)开展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鼓励探索基于我校“学、教、练”三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先后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技能竞赛、教学资源(课件、微课程)设计大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大赛及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展示、备课组网络教研展示等活动。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三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

(五)开发资源,提高应用水平。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是关键。为了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优质教学资源的需要,尽量缩短教师备课的时间,减轻教师负担,学校先后购置了“学科网”、“现代教育网”等教学资源。最近,又与“优教通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签订了使用协议,持续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另外,我们在购置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自主开发能够满足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利用“优教通”为我们提供的网络空间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

二、 主要成果

(一) 构建了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学教研模式。 “三段式”教学教研模式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

1、“三段式”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界定。对于教师来说,“三段式”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三段式”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知识的因素,又要考虑技术和媒体的因素。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组织教师利用“优教通”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这样,教师集体形成微课程、学习指南、课件等教学资源,既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又要注重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将这些资源上传到教师空间方便学生预习。

“三段式”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

教师的教学反思、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空间,教师间可以互访,实时交流沟通。

2、“三段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学习指南”等学习资源,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 构建了“学、教、练”三部分结构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即“三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进行“激学”; 组织学生使用学习空间,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导学”;独立自主完成检测,进行再次“自学”。

“教”即“三教”。学生对“先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课堂中新加的问题请同伴帮助解决为“对教”;对教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小组其他成员帮助解决为“组教”;经汇报展示和评价后,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导教”。在“对教”和“组教”的过程中,学生适时使用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帮助同伴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练”即“三练”。学生对不同层次问题进行“自练”,同时进行自我总结,盘点收获,提出新的问题与疑惑;学生所在的组交流收获、提出疑问、进行小组或组间互动式的“组练”; 在“自练”和“组练”环节中,学生使用数字终端进行训练,训练结果及时反馈教师终端,教师根据反馈结果,选择有益于提升认识、排解疑难的问题进行“导练”。

三、工作设想

(一)建立开放教研新模式。

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专业支持,单纯依靠面对面的传统教研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第一,针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工作时间、空间的“异步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优势,组织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和网上教研。第二,突破了教研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鼓励教师与名校、名师建立网络教研共同体,建立起校际与学科相交的教研网络。

(二)建立资源共享新平台。

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为核心。号召全体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力争三年内,建设包括教育设计、课件、微课程、试题、教学反思等全类别,覆盖全学科、全课时课程资源库,并逐渐形成优质资源遴选机制。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新探索。 在继续强化信息技术在“三段式”和“学、教、练”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新理念、新技术的教学模式。一是“生成性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信息技术环境下临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临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鲜活、生动、时效,一改课本教学资源“千篇一律”的弊端,师生在“陌生”的教学资源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过程,自主达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二是“基于移动终端”教学模式。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是未来课堂必然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电子书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与教师端的电子白板百行交互操作,利用移动终端回答问题或选择答案,计算机软件及时的分析结果,教师根据评侧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利用平板电脑实时扑捉课堂上的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发展过程,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交互,深入探索。

龙江县第三中学正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教育发展较快地区的先进学校相比,无论是在理念认识、硬件基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以应用为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五篇:2019纪录片《本色》观后感_看完张富清《本色》有感

纪录片《本色》紧紧围绕本色,纪实镜头的鲜活呈现,精炼平实的娓娓解说,生动形象地彰显出张富清身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本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张富清纪录片《本色》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张富清纪录片《本色》观后感篇一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在张富清身上,集中体现了“奉献精神”。在,他保家卫国,奉献勇敢,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到地方,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奉献的是默默奋斗,淡泊名利。奉献是张富清的灵魂,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使者。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

学习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冲锋;和平时期,不怕偏远。初心在心,始终如一,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奉献、奉献、再奉献。在张富清身上,奉献就是底色,奉献就是追求,奉献就是梦想。深藏功名,坚守奉献,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奔跑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奔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精神是奔跑的营养,奔跑有奉献,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时代,我们都在奔跑,我们应该用奉献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个辉煌的成绩。

学习张富清不改本色的奉献精神。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地方,张富清始终保持着一个英雄的本色,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没有任何个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这种本色很淳朴,很洁白,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功利。这样的英雄本色最伟大,最可贵。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本色,才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的色彩斑斓。我们从张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无数“活雷锋”,看到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追梦的强大能量。

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好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万众一心,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时代的奋斗强大力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能量。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这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必须担当。

张富清纪录片《本色》观后感篇二

近日,学习了张富清战斗英雄的光荣事迹,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95岁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的事迹,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老党员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在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其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张富清老党员在祖国需要时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但在和平时期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英雄无言深藏功名,张富清靠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他保家卫国、为民造福、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全体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同志的这种奉献精神,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努力奋斗。伟大和平凡、赫赫战功和质朴寻常,在老党员张富清同志身上形成强烈反差,融合得如此自然。离开战功的30年,变化的是他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他面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职责使命的坚守。就像他亲手在阳台上种下的仙人掌,虽然普通,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

作为我们卫生健康工作者,要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实施健康扶贫,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打造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

张富清纪录片《本色》观后感篇三

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以英勇和无畏书写下保家卫国的英雄篇章;和平发展年代,他在贫困山区中默默耕耘,以淡然和奉献践行共产党人的忠诚誓言。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就像山间绽放的野花,平凡而不妖艳,奉献而不清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那段绝美年华。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张富清虽已9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正是这一片赤诚的心、忠诚的心,时刻严于律己,时刻把自己作为老百姓的“公仆”,时刻发挥自己的一片光、一片热。正是有了信仰和理想,让老党员张富清有了人生的方向和自信的力量,在平凡普通中铸就辉煌。

70年前,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赶考”路。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张富清同志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始终坚持把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向历史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生如夏花之绚烂。张富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亦是奉献的一生,他以宠辱不惊之态、淡泊名利之心、甘于奉献之举生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也立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向老兵致敬,向英雄致敬!

张富清纪录片《本色》观后感篇四

战斗英雄张富清,深藏功与名,扎根深山数十载,绝口不提当年勇。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这样的感人事迹,正如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所指出的,“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人生数载,功名利禄难以回避。有的人把功名看得很重,利欲熏心;有的人把荣誉当作炫耀的资本,躺在功名簿上睡大觉,殊不知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张富清老人一生淡泊名利,用他的朴实纯粹书写了他的精彩人生,给后辈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可以说,老英雄张富清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也是一个标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深藏功与名,在淡泊名利中坚守信念。古人云“举世纷纷名利逐”,但无数共产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名利禄过眼云烟”。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富清眼睛湿润道:“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啊?”唯有在战火纷飞中经受住生死考验的英雄,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功名所束缚,才能将荣誉看得如此云淡风轻。于张富清们而言,在党和人民的事业面前,比追逐名利更高尚的,乃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共产党员坚守信念,坚定信仰的崇高涵养。

深藏功与名,在初心使命中奉献自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战争年代,张富清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建设时期,他本可以回陕西老家,但当听到“在湖北,恩施地区最艰苦,最缺乏人去建设”时,张富清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恩施州来凤县工作,为党工作,为人民造福,把余生献给了来凤,献给了这片贫困山区。此后几十年,“人民功臣”张富清勤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工作挑最苦最难的干,默默无闻,且在各个岗位上留下了“政声人去后”的清誉,以无私奉献绽放人生、烛照他人。真正的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深藏功与名,在廉洁自守中永葆本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张富清老人在1955年退役转业后,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辉煌的战斗历史,连儿女也不知情。若非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可能依旧会无人知晓。这种廉洁自守的政治本色令人无比敬佩。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张富清老人不以英雄自居,始终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家人树家风、立规矩。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平凡岗位上,老英雄张富清仍能守住做人的本分,低调奉献,实在是难能可贵,也启迪了我们作为年轻干部为人为事为官的本色本分。

张富清纪录片《本色》观后感篇五

现年95岁的张富清是湖北来凤县的离休干部,在身边人眼中,他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直到去年底,因为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次信息采集,人们才得知他曾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3枚奖章、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

60多年里,他始终深藏功名,传奇往事并不为人知。张富清尽管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大英雄、老英雄,但60多年来,他始终深藏功名,不肯将自己的功绩示人,甚至连他的老伴儿女都不知道。作为一名党员,张富清老人给我们这些后辈上了人生中重要一课,给我们树立了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习张富清,淡泊名利。张富清原本是打算将这段过往永远湮没在岁月里,可一次组织活动,没能让他的这个朴实纯粹的愿望达成。去年,当新组建的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各地开展信息采集时,沉默了一辈子的老兵张富清犹豫了。思索再三,张富清决定打开他亲自尘封的历史,他觉得:“不拿出来,那就对组织上欺骗,也是对党不忠,拿出来,我想这个肯定慢慢地露出风了。最后我想,我一辈子都没有欺骗过组织,现在这件事,我能够欺骗组织吗。”多么厚道忠实的老人,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名利得失,而是对组织是否忠诚。

学习张富清,无私奉献。哪里需要到哪里,扎根人民。从转业后,张富清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参与见证了70年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发展历程。他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因为工作太忙,日夜加班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他在日记中写到: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决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从一名军人成为一名地方干部,张富清服从领导,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脚踏实地,扎根人民,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奉献,也是一个共产党人毕生的追求。

学习张富清,永守初心。张富清的书桌上放着一本《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在书的第110一段文字旁,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素质便是政治素质,对党忠诚,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是基本要求。政治过关才能保守初心,不受外界诱惑,清白为官,踏实做事。

张富清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张富清的淡泊名利可圈可点。他是军人中的楷模,他是共产党人中的榜样。新时代需要奋斗者,新时代需要奉献者,就让我们以张富清为标杆,在新时代里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创造新时代的新业绩、新辉煌。

上一篇:民办学校招生策划下一篇:廉政准则党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