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赏析心得体会

2022-11-10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音乐赏析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电影音乐赏析心得体会

影视音乐赏析体会

转眼,这个学期又要接近尾声了,也就意味着祁老师的课要结束了。虽然只有一学期,并且一周只有一节课,但是这一学期祁老师所上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课将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祁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而且上课时我非常的有精神,不像有的科目上课时我就没什么精神。我喜欢祁老师的讲课风格,上课一边放视频一边介绍、解说,还会讲一些课外知识,让大家一起表演等等。记得第一次被老师叫上来时我非常的紧张,虽然只是站着发音就行,可是我还是紧张地有点发抖。还记得有一节课,老师叫一个人唱《爱笑的眼睛》,然后给了一个场景叫几组人上去表演,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也被叫上去,上去后老师对我们进行了眼神解读,当说我的时候说:“我的眼神很凶”,呵呵,其实不是啦,我只是紧张的只能睁大眼睛看着对方。还有一系列的表演,有的表演很好搞笑,我们看了都笑死了;有的表演很认真虽然没有专业人员的好,但是我还是很佩服他们,毕竟我们可是没什么功底的。总的来说,这次的影视音乐赏析课给了我很大的收获: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发现我好多的方面都需要学习,比如在表演方面,要有自信,要很快入戏什么的;在摄影摄像方面也要学习,要学习如何拍近景远景,如何定格影像拍摄等等;在普通话方面也需要锻炼改正,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很重要的,等等。

祁老师上课时有时也会讲他自身的事,当他讲到他收集了多少多少电影、歌曲,有的大家想要都找不到呢,而他就有时,我就很佩服他,佩服他的毅力,也佩服他的在这方面的付出;当他讲到有时工作的连饭都得在工作室吃,为了工作很晚才睡觉,我当时就想祁老师对工作态度是那么认真,对工作那么负责,有的还不是他的工作范围之内,有这样的老师教我们,我们一定会学到很多知识,事实证明我的相法是对的,只是每周一节课隔太久有的学了就忘了。

通过一个学期的影视音乐赏析课程的学习对电影电视音乐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电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觉得一部电影就像是一本书,每个人看一本相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通过影视音乐赏析可以提高我们看待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则是不禁相同的。

通过影视音乐的学习我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只是说好看不好看,里面的男主角帅不帅,女主角美不美,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见解。现在,我不敢说我能评价一部影片,但是最起码我可以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一部影片,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去欣赏影片的内涵,去深刻理解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虽然我没有很好的艺术评价能力,但是影视音乐赏析课给了我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影的机会,给我提供了一个和电影近距离接触的平台。

电影《夜宴》是冯小刚的经典之作,他以独特的视角以一场皇宫的一段宫廷政变为主线,皇太子无鸾与婉儿和青女的爱情纠葛为辅线,为我们讲述了五代十国,烽火四起的年代里的一场血腥之灾。弑兄夺嫂、子报父仇,权利与欲望交织的历史中衍生出的一场豪华奢侈的“夜宴”其庞大的叙事场景给我们呈现出一片盛境繁华„„

以下是个人对《夜宴》中音乐对剧情发展的分析:

在影片《夜宴》中有明显的主题音乐。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场时,在一片寂静的竹林中,突然狂风吹起,这时主题曲幽幽响起,为那些优雅的舞蹈做铺垫,将静谧安宁中隐隐潜伏的危机,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凄美的听觉感受,为为全剧奠定了凄凉的氛围。第二次是青女为她心爱的无鸾辩白时所唱,她唱得哀婉凄美,曲终,她倒了,这时的主题曲具有贯穿发展的作用,对剧情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牵动着情节的发展。

剧中曾出现画外音乐、音画平行、音画对位的电影音乐表现形式。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画外音乐是指音乐的音源来自屏幕的画面之外,能够把情节推向高潮,如无鸾和禁卫军比武时激烈的音乐,体现出当时的剧情和心理的紧张,还有羽林卫奉皇上之命在出使之路上杀无鸾时的音乐,也可以让人体会到紧张地气氛。音画对位使音画的配置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层面,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如婉儿和无鸾在剧中的第一次对手戏,他们激烈的打斗和柔美的背景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我们更能感受他们内心的情感纠葛。音画平行是指画面中演绎的内容和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各自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呈平行的发展关系。如在影片开头,当画面镜头由皇宫转向竹林时,激烈的打斗和那表现婉儿无奈的音乐呈平行关系,让人们的脑海中出现两个不同的画面。然后又出现了与打斗相符合的音乐,形成音画同步的表现形式。

在那动人心魂的片尾,那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剑,穿透婉后手捧的茜素红,穿透婉后温暖的身体,成为欲望的终结者,这时音乐像从地底钻出,又似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渐次响起,一直冲到影片的最前方,让人们感到触目惊心,为那一幕营造气氛。还有婉后被刀刃射中后,影片主题曲仿佛由地底冒出,带出了一股绝望、悲怆的感觉,让人心生悲凉,使整个电影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最后以海豚音结束整个影片,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思考:其中有贪婪的欲望,无穷的争夺,无耻的谎言,纯洁的爱情,永远的坚守„„总的来说整个影片中的音乐将情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无限的意蕴和魅力,让人身临其境。

第二篇:电影音乐赏析

《教父》系列的音乐赏析

我是一名来自计算机院的学生,虽然是一名工科生,但是我酷爱电影,从安东尼奥尼、英格玛·伯格曼的黑白胶卷,再到黑泽明的彩色电影,我的脚步在众多的大师的作品面前驻足停留,细细的欣赏那些导演的杰作。在众多电影大师中,最让我敬仰的是科波拉,科波拉是尼古拉斯凯奇的舅舅。本来我想通过这篇论文去研究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的主题曲和背景音乐的,但是最后还是做出了改变。因为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取代《教父》系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教父》系列是电影史上的最伟大的电影,一个永远的艺术巅峰,一个不朽的神话。出色的编剧,以及一流的演员,其中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罗伯特·杜瓦尔这四个演员都曾得到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教父》系列共分为三部,讲述了黑手党科里昂家族的家族史,老教父维多科里昂因为不同意在自己的地盘上贩卖毒品而遭到其他帮派的追杀,在整个家族面临被消灭的紧要关头,小儿子麦克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他一路过关斩将,担当起振兴家族的重任。

既然这部电影这么经典,那它的音乐也一定很精彩。《教父》三部曲都是以盛大舞会为开始的,《教父Ⅰ》的开头是教父的女儿康妮的盛大婚礼,《教父Ⅱ》中的开头是在内华达州为孩子们洗礼的盛大派对,《教父Ⅲ》中的开头是麦克为梵蒂冈教廷举行的盛大捐款仪式。这三个开头都是宴会,而宴会上放的音乐都有浓郁的西西里风格,那么的放松,那么的活跃,体现了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 《教父Ⅰ》开头的那段经典的萨克斯,在房间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维多科里昂,为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早已成为了一个经典。那段音乐让我百听不厌。马龙白兰度的精湛演技让人折服,要知道他在此前的十年都处在自己演艺事业的低谷。因为在《教父Ⅰ》中成功刻画了老教父,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那沙哑的声音,至今,我都难以忘怀。其实《柔声倾诉》是《教父》的主题曲,宛转悠扬,而又那么深沉。我在网上下载了《柔声倾诉》的各种版本,有小提琴版的,有钢琴版的,有口哨版……所有的版本,我都听过,因为它太经典了,太好听了。

在《教父Ⅰ》中,由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麦克科里昂因为杀死了索拉索和纽约警长,逃亡到西西里岛,电影将场景转到西西里岛上,麦克和自己的两个保镖走在山坡上,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响起了《柔声倾诉》,配合西西里岛上的羊群以及古老的建筑,达到了无比美丽而又平缓、沧桑的效果。在西西里岛,麦克和当地女孩艾罗波妮娅结了婚,婚礼的仪式是按照西西里的习俗来举行的,有专门的乐队来奏乐,这时候的音乐用的恰到好处,可见电影的音乐已经与电影的剧情融为整体。

在《教父Ⅰ》 《教父Ⅱ》中的结尾的时候电影播放的都是《柔声倾诉》,优美而又深邃的纯音乐。让人在看完电影之后还要感慨万千。

《教父》讲述了,麦克为了让自己家族的事业的合法化,卖掉了在美国的所有赌场和酒店,把生意转到欧洲,但是没想到黑道和白道是一样的黑暗。一切未能如麦克所愿,最后以一场杀戮来结束了故事,黑手党的头目麦克科里昂最后在西西里岛度过了自己的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集中,插入了大量的音乐,各种题材的,最后的杀戮场面和歌剧表演的场面交替出现,导演用了平行剪辑的手法,具有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总之教父三部曲,每部,我至少看了三遍以上,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都有新的收获,那些好听的音乐,那些精彩的表演提高了我个人的艺术修养。

第三篇:电影音乐赏析

《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

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1. 完整的第二主题。心软的本经不起艾达渴求的目光,带她们来到海滩。艾达在被遗弃的钢琴上弹起了完整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以小调为基础,节奏活泼灵巧,旋律平缓但内具张力,是艾达的内心写照,优雅而炙热。第二段钢琴主题为“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心灵追求快乐”)和“Convention”(“约定”),灵巧轻快的旋律潜藏着莫名的危机,一下一下震撼着听者的内心,有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平缓的钢琴旋律下暗藏着极具张力的旋乐,这是艾达内心世界的外向体现。活泼的旋律中镜头显得又高又远,温柔优雅的女人,精灵一般的孩子,笨拙而又温厚的男人。钢琴流淌出的心声,成为影片轨迹的见证,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线索。

3.温情而静谧的三连音弦乐。幸运的是,这种挣扎在告别过去后取得完满,影片最后,艾达的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和谐的音符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影片中隐藏的音乐线索象征了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和解的过程。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1. 与肯丁老师告别。校长当众勒令最后一次到教室取东西的基廷先生尽快离往。就在他走向门口的瞬间,"托德主题"也最后一次响起。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破釜沉船的托德做出了决定。在音乐的强拍上,他迈开有力的步伐踏上了书桌,向着已经站在门口的心爱的老师,喊出了大家都使用过的、出自著名诗篇的那句亲密的称呼:"Oh,Captain,My 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此刻的"托德主题"一改过往压抑、踌躇、柔弱的形象,已经变得明亮、果断而有力。随着镜头中一双双穿着玄色皮鞋的脚坚定地踏上一张张课桌的特写,简洁的主题中逐渐加进不断增强的定音鼓音色,旋律织体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也变得愈加饱满。经过由原调(降B)到近关系调(降E)的两次移调,当风笛群奏的响亮音色也开始进进的时候,音乐已尽不掩饰地布满了颂扬之情。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离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只有深情隧道一声:"谢谢,孩子们!谢谢„„"。

2. 奔跑在绿茵场上。幽默风趣的基廷先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让学生们排成一列纵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纸,写上含义深刻的诗句。每踢一次球,都要大声念出一句话,同时他还现场给大家播放音乐。导演在这一场景中使用了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第2组曲中的快板乐章。在亨德尔的F调、D调和G调第

1、

2、3首水上音乐中,这是唯一使用了小号和圆号的一首组曲。两支小号和两支圆号的对答呼应,使乐曲的色彩绚丽,情绪欢快。基廷先生想通过这段布满活力的巴洛克音乐来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想象力。 凝重之美:《辛德勒的名单》

这部影片的配乐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约翰·威廉姆斯在创作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的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处理音画关系方面尤其大胆,音画同步和音画对立两种手法混合运用,创造了新颖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

一.音画同步,烘托氛围,深化影片主题。

1.获救者名单一出现,忧郁的音乐主题马上转入由小提琴和手风琴奏出的三拍子欢快音调。两种乐器交替奏出的旋律犹如两个人真诚的心声交流,把人从沉重、压抑的气氛带入一种欢乐、轻松的情绪中。到后来音乐转入更为欢快的德军舞会使用的舞曲,这段音乐配合着德军军官果断有力的歌声,一直到银幕出现辛德勒招聘犹太打字员时,诙谐风趣的小提琴在钢琴伴奏下,跳动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影片的整体情绪也随之渐趋欢快明朗. 2.和犹太人告别。影片末尾,阳光之下,成群结队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后代,来祭扫辛德勒时,主题音乐再次完整出现。音乐温和细腻,哀而不伤,这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

二.音画对立,带来象征意义,使剧情更深刻。

1.大屠杀现场的儿童歌谣。纳粹血洗犹太社区时,整个社区一片混乱,血腥的屠杀画面激烈、动荡,充满残酷、悲怆的气息。而画外配音却是优美动人的钢琴伴奏下纯洁的童声合唱,配合着银幕上混乱人群中唯一的彩色形象,一个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在极度悲痛中盲目走向画面深处。当德军冲入犹太家庭用冲锋枪扫射时,一个德军军官在犹太人家中的钢琴上演奏巴赫的音乐,纯净、优美的琴声和枪声、脚步声、军犬叫声一起回响在整栋大楼。纳粹集中营的一场戏更是惊心动魄,德军哄骗大批犹太儿童到几辆卡车上时,母亲们惊恐的尖叫声、哭喊声和车上儿童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时的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甜美的、歌谣似的女声独唱以及纯洁的童声伴唱,整个广场似乎都被空灵悠扬的歌声包围,沉浸在圣洁的音乐世界中。 音画对立的艺术处理剥夺了祥和曲调应有的优美感,轻柔的声音这时仿佛变成魔鬼的咒语,令人毛骨悚然,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 2.杀戮现场弹琴。那个躲在钢琴里的钢琴家,在面对死亡时镇静娴熟地弹奏一曲象征着愤怒与尊严的曲子,没有死亡的恐惧,听不到外界的喧嚣,钢琴的旋律与人融为一体,人去琴声在,人去精神在。因此,钢琴家被射杀后钢琴的旋律依旧不停,有声源音乐转为无声源音乐,强有力的钢琴节奏与此起彼伏的枪声和在黑暗中显得异常刺眼的火光结合,感官的刺激让人更加体验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与真实。多少生命就在这样的真实中逝去。

对此段落音乐与画面的特征的细读,学生有共识:音乐的节奏明快,与杀戮的节奏形成了强烈对比,写出了法西斯军队在执行杀人任务时的冷漠和残酷。但当我们以整体性思维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就能读出令人震撼的笔触,它的深刻性和冷峻完全游离出画面本身。

3.焚烧尸体时的那段音乐。那些纷飞的烟灰,让我一开始以为是美好的雪花。然而,堆积如山的尸体被从地下挖出,放在传送带上抛进焚烧炉,安魂曲的旋律响起,它在呼呼的风中与杂乱的叫喊声中显得是那么的无力,那么的悲哀,死者如何安息?那个穿着红衣的小女孩的尸体闯进辛德勒与观众的眼帘,曾经那么圣洁鲜活的生命成为运尸车上一动也不动的物体——这种震撼穿透了辛德勒的内心,这种超现实的真实的幻境进一步点亮了他人性的光辉,他对犹太人的营救从此变得更加主动,营救犹太人和从前的大发战争财

凝重之美:《抉择》 教学重点:《抉择》中在恶的政治下人们如何选择公共立场;艺术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的思考;艺术的意义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对著名人士涉及罪恶的责问的凝重性特征。 教学难点:《抉择》音乐具有超越社会价值范畴的纯粹性吗;音乐美学特征与影片叙事的关系;在恶的政治制度下的个人选择性的复杂性。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同谋吗。

这部影片的开始部分是盟军进攻柏林的炮火声,在这炮火声和炮弹的飞落的震撼和灰尘中,二十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正在音乐大厅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台下是表情凝重而秩序井然的纳粹官兵和普通市民。这样的开场曲令人匪夷所思,以我们既有的理论和历史常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是善与恶的对抗,而现在面对代表正义一方的盟军攻入柏林的最后时刻,创作者却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为给欧洲带来毁灭的纳粹以精神支撑。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我们似乎难以找到导演明确价值判断。以“竖井”性思维来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纳粹也用贝多芬的壮美音乐为自己壮威!但是这引出了新的问题,在音乐美学研究和音乐史研究中,对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的交响曲,被认为是富有哲理的思索的结果。而在许多传统美学理念中,真、善、美是统一在一起的!对于纳粹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种族主义,肯定与贝多芬的音乐无关,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贝多芬的交响曲为纳粹所受用,并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有关音乐美学与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命题:音乐是不能承担道德范畴的纯粹的艺术形式;以心理学的接受层面来说音乐只能传达出某种情绪;以音乐美学作为理论基础音乐不能传达明确的内涵。如果以形而上的思辨和实证主义相结合所认知到的问题,对于思维的优化和整合是可以预见到的。讨论题:真善美统一吗?

二 以电影《现代战争启示录》《锅盖头》经典片段为例 三 先分析后讨论,最后提交经典片段分析作业。

教学重点:在强大的感性美面前的理性评判的遮蔽和模糊性特征;意识形态观念利用美的特征分析;音乐感性美的强大感染力特征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意识形态利用美和音乐美学本质特性的复杂性分析。人在巨大的音乐美中的迷失。

分析《现代启示录》中用瓦格纳《女武神》配合美军直升机进攻一段所表现出的作者观点和态度 答:《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场面神经质的上司为了一块冲浪宝地而发动了一场奇袭这场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战伴随这瓦格纳的《武女神》的曲段俺仿佛也能嗅到那股呛人的战争臭味„„作者表现出对这位上司的鄙夷和唾弃,对士兵和战争成为玩物的无奈与叹息,对战争的厌恶 在美国影片《现代战争启示录》中,导演科波拉营造了一个著名的直升机轰炸越南村庄和抵抗人士的段落。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分析电影音乐的使用与作者意图的关系。观众看到,装备精良的美国士兵乘着直升机,前往丛林执行扫除北越武装据点的任务。在靠近目的地时,指挥官为了鼓舞士气命令士兵放瓦格纳的《女武神》中第三幕的开始曲。伴随着这段雄壮的间奏曲引子部分的响起,直升机在海平面上由远而近平稳驶来。铜管乐为主的乐队奏出急促的波音音型,圆号吹出时隐时现的主导动机配合着美军士兵或振奋、或恐惧的神态。当饱满有力的主题音乐由长号全奏推出时,音乐那巨大的审美感染力让听者滋生出生理、心理上的一种振奋和激昂,这种激昂的情绪充溢着整个直升机里的每个角落,士兵们甚至观众都被裹挟在这壮丽的音乐声中,那些装备精良的直升机在宽阔的海平面上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在对这个影像段落的解读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壮美:瓦格纳音乐的恢弘之美,美军装备精良的直升机的视觉美,宽阔的海平面和直升机之间构成的画面美。我们引导学生以政治的、历史的、人道主义情感等整体性的文化视野来细读这一段,大家终于发现,这是一部美国导演科波拉拍摄的反战影片,并不是美化和歌颂战争的片子。

感伤之美:《1900的传说》 一 感伤的定义 二 感伤音乐特征 三 原创主题配乐特征

四 影片原创音乐与叙事的片段分析

教学重点:主人公选择的孤寂和孤独的区别;不离开船是怯懦还是凯旋;自创音乐风格和传统音乐风格的区别;艺术创作必须要有生命体验吗;从容而轻松地面对死亡背后的文化社会意味。

教学难点:活在可控的内心生活而拒绝现实生活是性格的怯懦吗;怎么理解灵魂不死的文化意味。 分析电影《1900》中电影音乐不叙事的关系。 答:两手曲目《God bless America》和《Childhood Memories》.电影的开头乐曲的进行中伊芙被杀,面条开始了几十年的逃亡人生,这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死”。二电影结束,伴随着年轻人的欢唱,麦大自杀了,几十年的恩怨,兄弟、爱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随之了解是否又意味着某种意义的“生”呢。一曲音乐,一生经历。从“死”出开始35年逃亡路,终点临近,却也是从“死”处开始“生”的。 第二首也就是我们这部电影的主题曲《Once upon o time in America》。这首曲子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使用的乐器似乎都有着不同,曲调也产生了许多差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总共有四处。第一处面条买了去水牛城的车票在车站时。第二次面条与麦大在狄波拉家门口被一群流氓暴打时。第三出几个人第一次走私了一批酒存完第一笔帮会基金。第四次他们第一次大吵争执时鸡眼吹的排箫。 从这首曲子第一次出现,我几乎就断定,这一定是一部悲剧——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曲风幽远、呜咽,似乎是在极为压抑的、悄悄的宣泄一种哀伤。果不其然。 就是这种哀伤、幽咽的曲风给了我极为深刻的触动。当然整部电影,就配乐方面,令人赞叹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老年面条重归故里时,那平静、悠扬的旋律,似乎是在表达面条一生坎坷,激荡的心早已被流逝的岁月磨平冲淡的感觉,在比如少年狄波拉跳舞时的那段,舒缓中掩藏不住些许哀伤,似乎暗示了两人早已注定的悲剧。再比如年轻时,狄波拉坐火车远去之时的那一段,哀伤、呜咽,似乎正是面条的遗憾、自责、惆怅的心境写照——他意识到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她。总之,整部影片的配乐,随意挑出一处来,都足够让人品味许久。经典的影片,就该有与之匹配的隽永的乐曲。甚至于这部电影配乐的光芒已经掩盖的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主人公在准备上岸的瞬间停住了脚步,他扔掉帽子,转身义无反顾地返回维杰尼亚号船上。这里,导演和作曲家莫尼康尼在配乐中用上了以铜管乐为主的管弦乐音色,以稳健的主三和弦的分解音型来烘托出男主人公内心的突然转变。在音乐与影像的结合与烘托中,他的回归被赋予了凯旋似的传奇色彩。

第四篇:电影音乐的赏析

音乐自有声电影出现以来,已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可以在无言中打动观众,这在整部电影给观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比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促进叙事及故事的进行等等,都是其他技巧无法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用一些具体的示例从不同角度来赏析电影中的音乐,并体会运用的技巧。

《海上钢琴师》中的原创音乐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是该片依然获得了2009年美国全球奖最佳原创电影配乐。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发现该片的配乐以爵士乐为主,色调比较专一,不过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也便于主题的引出。其中最精彩的要数斗琴部分,Jelly Roll Morton和1900所弹的五首曲子《Big Fat Ham》(《大肥火腿》)《Silent Night》(《平安夜》)《The Crave 》(《渴望》)《The Finger Breaker》(《扭断你的手指》) 《Flight of Bumble Bee》(《笨蜂飞舞》)都是爵士乐。这种一成不变的格调铸就了他的永恒:1900生在大海上,葬在大海上,对于一生无根的他,大海是他一生的归宿。他对大海的依恋是那么的执着,而这种执着最终体现在他那指尖下流淌着的音符上。电影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不是在单纯地在弹音乐,而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这种感情随着爵士乐的一次次重复变得更加明显。最后他与自己的音乐、那架钢琴、“弗吉尼亚”号船一起沉入海底,留下的是无限的伤感、辛酸与叹息。

《魔戒》三部曲系列影片试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它的成功得源于史诗般的原著、近乎完美的改编剧本、优秀而敬业的演职人员,当然更少不了与之匹配相称的美妙音乐。由于《魔戒》故事庞大、结构复杂,其主题旋律也达五十个之多,只能试对其中一部分作一些赏析。

影片序幕的开头由管弦乐与打击乐合奏出一段雄壮强烈的音乐,代表着故事中第二纪末精灵与人类的联盟共同对抗黑暗魔君的那场激战。乐曲曲调越升越高,最后达到这一段的高潮,同时黑暗魔君也被击败

罗翰国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时正处在艾辛格的阴影的威胁下,岌岌可危。此时它的主题音乐节奏较缓,力度也很弱,自然显现出忧伤的情绪。到了后期,罗翰国人民在主角们的帮助下重新振奋起来,击败了艾辛格,并准备履行他们的诺言,响应冈多国的烽火求救信号,前去救援。这时罗翰国的主题音乐旋律虽然没有便,却一改先前深沉悲痛的风貌,且与之恰恰相反,音乐的力度大大加强,速度也变快了,激扬的铜管乐如同鼓舞士气的号角声,将罗翰骑士们跃跃欲试的情绪带给观众。

而在影片进行到故事的最高潮,历经艰险的主角即将把至尊魔戒投入末日火山的烈焰以摧毁这邪恶之源时,背景音乐先是表现出一阵兴奋。然而英雄因为受魔戒力量的蛊惑而迟迟不把它扔下去,于是音乐又随之变得慌乱,音调上下波动,节奏越来越急,带出极其紧张的情绪,使观众的心也越揪越紧,戏剧张力达到最高点。 要达到上述这些效果,就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音乐元素:乐器、旋律、节奏、力度以及人声等,才能对电影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在电影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语言。通过音乐,可以将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加深影片对感官的刺激与对心灵的震撼,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内涵。

泰坦尼克号一开始就出现了本片的主题音乐,在之后的影片中作曲家多次运用了这个主题音乐,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奏,同样的主题旋律在影片中出现了长达11次。贯穿了影片始终,我认为这是一条主线,时刻在告诉观众这个片子的主题。这也使这段主题旋律成为了经典。

当泰坦尼克号驶出了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时一段场面宏大的音乐出现了,这一艘巨轮的处女航便开始了。主题旋律选用了人声的合唱,伴奏选用了交响音乐,这样可以衬托出泰坦尼克号的雄伟以及人类文明的伟大。

在影片男主人公jack为rose作画时,背景音乐用了一段非常温和的钢琴独奏。这样可以用音乐烘托出jack作画时的认真严肃和rose的美丽。

当轮船即将撞上冰山时背景音乐采用了紧张的音乐,弦乐与管乐交叉多采用低音,以衬托影片紧张的氛围。

甲板上,当提琴手们演奏完那首《奥菲斯在冥府》时,哈特利对其他的提琴手鞠了一个躬,说:"今晚我有很大的荣幸与你们一同演奏,现在,让我们各去各的吧!"然而,就在他手下的提琴手转身的时候,他站在原处,似乎在想“我没处可去,只有等待与主相会了。”于是,他又拿起琴弦,从容地奏着那最能让他预备见主面之心的歌,《Nearer My God To Thee 更近我主》。听到那美妙的旋律的升起,那几个他刚刚告别过的提琴手也转过身来,加入了他那最后的一首演奏曲。那颤动的旋律,在吵杂的喧哗声中,显得那么的柔和,那么的安详,那犹如一个教徒对上帝的祈祷,充满了期望。

在影片的最后,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响起了。它是由著名歌星席琳迪翁演唱的。歌手唯美的演唱已经将影片与歌曲融为了一体。所以成为了经典。它的旋律实际上一直在影片中出现,通过变奏等手段来衬托影片本身的情节。这也使在这个发生于灾难背景上的爱情故事中起到了首尾贯穿、突出主题的作用。

《泰坦尼克号》这一巨作,用他特有的方式感染着我们。音乐与影片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一部经典。

《音乐之声》1966年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两座小金人)和最佳配乐六项大奖以及十项奥斯卡提名;同年获得金球奖最佳电影(喜剧/音乐类)和最佳女演员(喜剧/音乐类)两项大奖以及两项金球奖提名;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颁发的国家影片登记奖。这是好莱坞音乐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其影响力至今未减。

片头主题音乐《The Sound Of Music》(由Maria于群山之间平原上演唱),它洗涤着心灵,表达着她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为本部影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由院长和修女们演唱幽默诙谐的一曲《Maria》使观众进一步了解到女主角Maria的性格特征,起到了描绘作用,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Maria离开教堂到军官家当孩子的家庭教师埋下伏笔;而前往军官家时的《I Have Confidence》是Maria 抛去顾虑和担心,重新获得勇气的自我的心灵独白,属音画平行; 一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以雨中歌舞传情的形式,表现了大女儿Rolfe和邮递员liesl美妙的初恋情怀及依依不舍之情;在雷雨交加的夜晚,自然流畅的《My Favorite Things》驱除了孩子们的恐惧,Maria迅速拉近了和孩子们的关系,尽管他们喜欢恶作剧,而且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点,但心灵如音乐般美丽的Maria却用爱接纳、包容、转化了一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Maria把她对于生活的热爱以音乐的形式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们,在出游时以钢琴作为主旋律体现了孩子们的愉悦心情,所教唱的欢快大方的《Do-Re-Mi》,至今仍是许多音乐初学者的必修旋律;

孩子们和上校和唱的《The Sound of Music》使其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与Maria的误会涣然冰释,而之后上演了轻松愉快的《The Lonely Goatherd》;上校深情无限吉他自弹自唱的《Edelweiss》更是对影片情节的解释,起到渲染的作用,原本军事化管理的家庭被Maria带来的如“雪绒花”似美丽歌声改变,由管弦乐队演奏的Laendler(奥地利的民间舞蹈),音乐悄悄地把两颗高尚的心灵连结了起来,彼此了解到对方的心意,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在音乐节中演唱的《Edelweiss》的出现表达了对祖国充满深情和眷恋,看似最简单、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显了出来,促使观众开始正视故事所属的阴云密布的时代--片头字幕所说的"30年代萨尔茨堡最后的黄金岁月"。它使一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喜剧片在此刻展现出了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内涵。

之后还有活泼可爱的《So Long, Farewell》、极富哲理的《Climb Every Mountain》、告白真情的《Something Good》等等.其中,这些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音乐电影真正的看点在于音乐对电影情节起到的作用及与电影画面的结合程度,而本部影片将音乐与情节完美的融合,体现影片真善美的主题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以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湖光山色为场景,在音乐之乡萨尔茨堡的艺术氛围中,整部电影都贯穿着妙曼歌曲,在经历近半个世纪后,这些优美的旋律仍旧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闭上眼睛,这部影片就像一个优雅的指挥家,如痴如醉的指挥着音律起伏的音乐。指尖在空中轻巧的挥舞,流泻出的雪绒花勾勒出穿着蓝底白色苏格兰围裙的玛丽亚在阿尔卑斯山上翩翩起舞。

我们知道,音乐最初的发现起源于对空气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的理解和创造。一部音乐史其实是对人声与乐器在空气中的振动的不断发现与创造的历史。

叔本华早就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指出,音乐的内容联系着宇宙的永恒,音乐的可能性与功能超越其他一切艺术之上。

其实,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的。莫扎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电影音乐与银幕画面紧密配合,画面为音乐提供视觉景象的冲击,音乐为画面从听觉上煽起观赏者激情升腾的烈焰,两者搭配起来恰似与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况且电影音乐都是经过制片人精心选择的、恰如其分的、能够带领观众情感升华的美妙音乐,感染力倍增!

在电影欣赏中要培养电影思维,电影思维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就是试听特性。尽管一般形象思维同样需要调动五官的感觉去把握对象,但是在电影思维中,视觉和听觉不再仅仅是感知的方式,而进一步跃升到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来自银幕的视听信息在观众头脑中不仅仅用来组合某个形象和画面,而且还直接成为思维运作的工具。强调电影思维的视听特性,从听觉思维这一方面来看,欣赏着首先必须掌握声音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可能性,比如他创造节奏、渲染节奏的能力,比如他刻画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比如他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的能力,然后把它和视觉的因素相结合,把画面视觉信息也包括进去,进一步考察他还画面的匹配会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传统电影中声音仍然是画面的一个附属物:人声用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对话;音响是自然音响,画面中有什么能发出音响的景物便出现什么景物的音响;音乐是背景音乐,仅仅满足于解释画面等等,当代电影对声音的运用已大大地发展了,声音在获得自己独立品格的同时也使自己和画面的关系日趋复杂。

有人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我不这样认为,因为音乐只是电影的附属物,但音乐的好坏却直接决定着电影的成功与否。很多年后,当很多人淡忘了某部电影的情节之时,往往一段配乐可能勾起大家的回忆,以及回忆之中带来的欢笑、悲伤与感动。

第五篇:电影音乐赏析论文

摘要: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与电影叙事往往密不可分。音乐元素和电影元素往往相互对应,旋律、和声、不谐和音、节奏、乐句与叙事中的人物、布景设计、冲突、速度、镜头组成的段落相互契合,配乐具有较强的可比照性。本文以《入殓师》、《角斗士》、《和你在一起》为例,就电影音乐在影片中以音画对应、音画对位等方式参与、烘托和强化电影叙事展开讨论,剖析了原创音乐、经典配乐、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在影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描述了电影配乐对于电影情绪表达、情节推进的影响,并对音乐在影片中的美学和社会范畴的深层表现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电影音乐 电影叙事 音乐赏析 《入殓师》 《角斗士》 《和你在一起》

正文:

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发行上映为默片时代画上句点,世界电影步入声色并茂的黄金时代;1934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开始设立,《大陆曲》首摘桂冠,电影音乐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受到电影人及观众的重视;1960年以来,高质量、大规模的电影音乐创造开始,大批优秀隽永的电影音乐作品相继问世。

电影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体裁,它基于电影而存在,与电影叙事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可比照性。电影音乐与电影的主题、情节相呼应,灵活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迎合电影叙事的起承转合,与画面相契相溶。

电影音乐或以原创配乐呼应情节,或以经典配乐引发共鸣;或以主题音乐贯穿始终,或以场景音乐渲染氛围;或以画内音乐配合影像,或以画外音乐强化叙事。在与电影叙事的配合过程中,电影音乐时而利用音画对应方式,令画面和音乐相互解释、互相加强,营造出共同的情感与气氛;时而利用音画对位方式,以不同性质的音乐与画面相组合,产生相对乃至相反的情绪与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本文将以《入殓师》、《角斗士》、《和你在一起》为例,剖析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之间的联系与配合。 《入殓师》音乐赏析

荣膺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由泷田洋二郎执导,配乐由日本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完成,讲述了大提琴乐手小林大悟在乐团解散后,与妻子回到乡下生活,并阴差阳错进入入殓行业之后的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叙事以小林对于入殓师工作由抗拒到热爱的转变为主线,并以妻子和朋友对小林工作从排斥到理解、支持,林从对父亲早年抛弃妻子、离家出走的仇恨到原谅为副线,引发了观众对于生命尊严的严肃思考。

《入殓师》的主题多少有些另类,但“死亡”这一话题却具有极强的表现张力。泷田洋二郎对于入殓师工作的展现温文舒缓近乎浪漫,《入殓师》继承了日本电影一贯的婉转含蓄,桥段的铺设拿捏得当,情节的推进摇曳跌宕,而电影音乐也与电影叙事气心合一,久石让的配乐独具匠心,以大提琴、钢琴为主奏乐器,强化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增添了电影的柔和感,彰显出独特的人文关怀。

电影中,音乐元素和电影元素相得益彰,音画对应,旋律、和声、不谐和音、节奏、乐句与叙事中的人物、布景设计、冲突、速度、镜头组成的段落相互契合。例如影片伊始,浓雾茫茫,白雪冷寂,车灯在雾中若隐若现,汽车缓缓驶来,背景音乐时有时无,来自钢琴高音区的零落乐声混杂着发动机的杂音,营造出寂寥的意境,随后不协和和弦逐渐增多,奠定了影片悲伤的情绪。再如,在乐团解散的情节之中,背景音乐使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的下行,画面中充斥着失落与沮丧;当小林在妻子面前隐瞒自己的工作时,背景音乐以弦乐拨弦的形式出现,颤颤簌簌刻画着小林内心的紧张。

电影的原创主题音乐《Okuribito(入殓师)》在影片中则是四次出现,伴随着小林对入殓工作以及对于父亲的感情的曲折变化,推进了叙事的深化。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是在小林首次参加入殓仪式之后。此时小林的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怀念、对工作的不满和对前程的惘然,他坐在幼时练习大提琴的位置上开始演奏,镜头切换到小林童年,彼时父慈母爱,大提琴干涩吟唱,传达着物是人非的酸楚。雪夜里,唱片机旋转着小林父亲最喜爱的唱片,伴随着小林的回忆,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大提琴的声音融于钢琴的伴奏,断断续续、晶莹剔透的钢琴音色中主题音乐的旋律流动性得以加强,同样的旋律,传达出小林矛盾的心理,既有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怨恨,也有对父亲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

主题音乐的第三次出现始于圣诞夜小林公司的聚餐即兴演奏。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与巴赫的《圣母颂》,随后配乐转调,自然过渡到主题音乐。此次音乐节奏变快,节拍流动,蕴含着一种涌动的生命力,原本淡淡的忧伤变作明朗开阔。竖琴的适时加入,一股生命的蓬勃从音乐中流泻而出。电影画面穿插着小林的工作场面,小林在一次次的入殓仪式中神态庄重,动作轻柔,不安与抵触尽褪。小林对工作思想和态度上已经发生转变,而这正体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正视。

主题音乐最后一次出现在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场景中没有任何语言纠葛,唯有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现实中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画面交叠变化;配乐简单质朴,钢琴和大提琴的交织恍若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而小林对父亲的怨恨也在舒缓的乐声中云淡风轻。 总体而言,《入殓师》的配乐哀而不伤,细腻动人,与叙事层面结合娴熟,写意风格不着斧凿痕迹,让观众在观影时入情入境。影片的最后一段音乐Ending中,大提琴在低音区徘徊,主题弦乐不间断地快速重复,手鼓等打击乐器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蕴含着不断前进的动力。此时音乐给人的印象不复悲伤,却是无畏前进的一种勇气。“在生与死之间还有一段美妙的旅程,叫做生活。”

《角斗士》音乐赏析

战争题材电影在电影发展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而雷德利·斯科特的作品《角斗士》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罗马帝国的将军Maximus遭到弑父篡位的罗马国王Commodus的迫害,隐姓埋名沦为角斗士的他背负着杀妻灭子的仇恨,一次次殊死搏杀后Maximus最终成为罗马最著名的角斗士,并最终在竞技场上挑战国王,手刃仇人。《角斗士》通篇弥漫着悲凉的英雄主义色彩,音乐配合情节、画面给予了观众视觉、听觉、心灵上的三重冲击,一举摘下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音响、最佳视觉效果等五项大奖。 《角斗士》的电影配乐极具史诗气质,雄浑磅礴,意蕴深远,堪称描写战争整体音乐的巅峰之作。片头罗马大军对日耳曼部落的征讨是本片中唯一的大型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的配乐中,画外音乐的节奏,声音的强弱,旋律的风格几经变化,贯穿着战争的始终,渲染了整场战争的画面效果,强化了战斗场面赋予观众的心灵冲击,潜移默化中主导着观众的情绪变化。

当战争一触即发,画面笼罩在冷寂的青灰色调之下,浓雾下的树林弥漫着悲凉雄壮的气息,背景音乐节奏急促,旋律紧张,配合场景中的马蹄声与呐喊声。战争正式开始,背景音乐雄壮震撼、铿锵有力,势如重锤一次次敲击观众耳膜;随着战争的推进,电影场景中充斥着冷兵器时代近身战的残酷血腥,金戈铁马,嘶鸣惨叫,鲜血激荡,火光冲天,音乐也在一次次的推进加强中达到紧张而磅礴的高潮,交响乐演绎的进行曲式音乐令人血脉喷张,强烈的节奏感淋漓展现了战争的刺激与悲壮。战争临近尾声,激昂惨烈的快节奏音乐消失,史诗般悲怆舒缓的乐声响起,原本场景中的刀剑碰撞声逐渐淡去,背景音乐几乎完全占据了观众的听觉空间,慢镜头的战斗场面一幕幕呈现,音乐中深沉的悲悯情怀带走战争带来的紧张感与窒息感,引发观众对战争意义的深层思考。

《角斗士》以女声吟唱方式呈现的电影配乐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在影片开头,Maximus手抚金色麦穗出场时,就有一段约为一分钟的女声深邃伴唱;而在影片结尾,Maximus杀死Commodus,同时自己也走向人生落幕的片段之中,神秘深远的女声吟唱也伴随着Maximus对家乡、妻儿的怀想悠悠响起。在片头、片尾女声吟唱出现时,电影画面往往呈现出异于整体电影氛围的宁静安和,金黄的麦浪,妇女和孩子的笑闹,象征着爱情与家庭的婚戒,自由展翅的小鸟,无一不在表达主角内心对家的眷恋,对平和生活的向往。《角斗士》中的女声吟唱无疑具有强烈的指向意义,忧伤深邃的音调加之深沉哀伤的吟唱声不仅增添了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流露出人类对战争、血腥的天生排斥,倾诉着对于和平、温暖的渴望。

《角斗士》为观众展现的是一个史诗级的悲剧故事,而《角斗士》的电影音乐也以其独特的气势与意蕴征服了观众。《角斗士》音乐之神秘梦幻、厚重悠远甚至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给予观众的也有感慨之外的独特美学感受。

《和你在一起》音乐赏析

小提琴少年刘小春来自水乡小镇,与父亲刘成一同远赴北京参加小提琴比赛,父子继而漂在北京,学琴、换师、卖琴、竞争参赛,一系列的故事与冲突徐徐展开,父子情、师徒情、男女情纠缠其间,身世之谜浮出水面,成功与亲情的矛盾敲打着13岁少年的内心。在《和你在一起》里,陈凯歌将镜头对准了大社会里的小人物,灯红酒绿,市井繁杂,世俗化的人间冷暖交叠上演,少年放弃成功追随亲情的质朴抉择却令利欲的城市世界汗颜。 《和你在一起》中虽然始终贯穿着音乐,但原创主题音乐虽然仅出现了寥寥数次,尽管如此,主题音乐均以画外音乐的形式出现,次次都恰到好处地宣泄了情感。影片开头的江南小镇里,清丽明快的主题音乐首次想起。笛声和琵琶组合的水乡主题清新质朴,与电影画面中白墙木桥青石板相得益彰,穿插着配角们糯糯的南方口音,蕴含着中国古典风格的细腻。 当父子两人准备赴京比赛,主题音乐再次出现,节奏轻快,音色清丽,表现了父子兴奋、期待又充满新奇紧张感的情绪。江老师给刘小春上完最后一节课后,主题音乐又一次响起,场景里铺洒着柔和的日光,一向邋遢的江老师一反常态地整洁,语调轻柔将他的担忧与鼓励娓娓道来,舒缓的乐声隐藏在画面背后,鼓点错错落落,笛声悠悠缓缓,道不尽的是难舍难分的师生情。之后主题音乐的几次出现则都在父子相处的场景之中,节奏的缓急变化暗藏着刘小春对刘成的情感从依赖到抗拒,从抗拒到感动,从感动到不舍的微妙变化。

《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篇幅的经典配乐。例如在表现刘成四处打工奔波忙碌时,影片背景音乐选用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诺的《西班牙交响曲》回旋曲快板乐章、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的急板等经典音乐为背景。

片中最重要的经典音乐则是余教授为刘小春准备的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一作品拥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色彩,悠扬处忧伤绵长,动情处激越高昂,表达细腻、旋律动人,音乐语言纯真朴实。影片的结尾场景,现实时空中刘小春在北京火车站自右向左奔跑的镜头与过去时空中刘成在小车站怀抱婴儿自左向右奔跑的镜头反复切换;林雨在国际比赛上操弓的特写与刘小春在火车站泪流扬弓的画面交错呈现。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里交响乐队犹若为火车站嘈杂人群中的刘小春伴奏,琴弦微颤,琴弓飞转,激昂的弦乐声流泻而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气势磅礴、雄浑激昂,配合着着一组组时空交叉、气势雄浑的蒙太奇段落,将影片的叙事和情绪推向峰巅。

《和你在一起》以音乐贯穿始终,通过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熟稔运用演绎真情,以原创音乐点睛,用经典音乐抒情,将音乐融入情绪的变化与情节的交替,令电影叙事与电影音乐完美交融。

总结:

总体而言,电影音乐对于电影叙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故事推进、氛围营造、情感加强、情节串联、线索暗示等方面。电影音乐在参与电影叙事时往往利用对应、对位等方式,原创音乐与电影叙事的配合严密贴切,经典配乐则带给观众共鸣和感悟,画外音乐对电影场景具有较好的强化作用,画内音乐则与电影情节相互关联。电影音乐作为一部电影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田力,雷伟,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付强,电影鉴赏维度探讨[J],电影文学, 2007(22) [3]刘世慧,《入殓师》音乐赏析[J],美与时代,2010(12)

[4]张静,姜昆,吴晓玲等,用音乐拨动情感的旋律[J],电影评介,2008(7)

上一篇: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下一篇: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