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分析

李嘉诚作为香港富豪,在2014年以《无心睡眠》为题致辞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在致辞中,他明确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常态”就是机会的不平衡,这也是他的担心之处。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下,“新常态”并不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新常态”这一名词没有明确的涵义,这个自古便存在的名词对中国的经济现状作了很好的诠释。“新常态”是近几年最常见的术语,其最初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埃里安。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定义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处于中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用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双重观点来进行宏观调控,使“平常心”与“忧患心”并存,放弃对速度的过分追求,预防降速带来的焦虑。此外,新常态摈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此一来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将转移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上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高速发展,而转为中高速发展;二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不平衡转向平衡优化;三是新常态下将对前期政策的遗留问题解决和定力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量更加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更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三到五年来调整。

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挑战,下行压力大。调整经济结构带来的诸如经济风险和企业困难等问题开始不断出现。部分专家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经济问题列为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笔者的观点是,政策调整失衡等内部原因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过四万亿的投资金额数目巨大,而这些资金投入到机场、公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回报率非常低,需要多年才能收回,这种超能力的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不定。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直接导致了出口企业利润的缩减,竞争力受到限制,人民币升值1%,则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少2%,经济增长失去了外贸的有利推动,而国内人民币的贬值则使得国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消费与出口两个因素都失去了作用力。

(三)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当前有超过30%的房价收入虚高了房地产经济,房屋的居住率低,如果这种虚高经济出现危机首先会导致资金断裂,这将会使中国也陷入次贷危机的风险中,但是,中国对国有银行的制度是“刚性兑付”,以此来防止国有银行的倒闭,而如此一来,通货膨胀等恶果将很快蔓延至整个中国。另一个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在原因是地方债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40万亿的地方债务,这种地方债务如果延迟归还,社会信用将会受到挑战,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资金链断裂。

三、适应“新常态”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能将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做的更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和危机开始有所显现,在这种风险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等“新四化”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带来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解决。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当前的新常态。首先要保持冷静,戒骄戒躁,顺应时代发展。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不盲目刺激。但是也要对经济发展速度有底线,避免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而增长过慢,从而使经济发展以适当速度运行。其次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创新。新常态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要以全新的思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统筹稳步发展,通过合理的改革,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社会和企业更具活力,经济靠自身动力发展,使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三)努力发展新常态。一是要用更加稳健和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取代过去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根据财政收入制定财政支出,以此来约束财政投资,是货币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二是要稳定人民币对外汇率,要发挥市场对存款和贷款等利率的影响,促进金融机构的私营化,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取消银行的垄断地位,使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投入,使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三是要市场环境平等化,使国有企业和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下与民营企业和银行展开竞争,竞争是改变垄断的有效手段,从而使社会效率得以提升,百姓从中获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新发展。我们要以一颗冷静、火热而坚定的信念来面对新常态的发展,积极主动的认识、了解和适应新常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崭新的明天。

第二篇:中国经济新常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由总书记提出和阐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关键词:就业 新常态 能力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常态”大学生应对就业应有的能力

一、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四、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五、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六、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毕业生就业只是一生职业生涯的开端,绝不意味着一生只在一个岗位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面临很多机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可固守职业理想,白白错失就业良机,而应先尽力把握一个就业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含金量,提高技术、人际、管理等各方面之能力,为再次寻找理想职业做准备。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大逻辑

杨伟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二0一四年十二月

大家好,我从三个方面:认识、适应、引领,谈一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也不一定对,供大家来参考。

一、认识新常态

第一个就是认识新常态。那认识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就是要认识形成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的变化。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九看”,这个九看就是从一种比较的分析方法,从过去是什么样,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未来今后的政策应该是什么样的。每一个都讲的比较清楚。当然,这个新闻稿上还是删了好多,它都是集中凝练的小部分。

那第一个趋势性的变化就是消费需求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过去消费是匮乏的,所以消费心理上来讲,也就是大家都是这样,你有了我也得有。客观上来看,收入水平既低又均,比较平均,所以你能买得起的时候我也能买得起。所以消费也拉不开消费的档次。所以有几次消费里的浪潮,这个大家可能都很清楚。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义说叫模仿型拍档式的消费特征,过去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可能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今后将会成为主流,当然也不排除排斥个别的商品等等,会继续成为既有这样一种特征。但总的来看,因为特别是从客观上来看收入拉开差距了,不可能再像大家13亿人,统统都买得起了,这做不到了。所以这里要求我们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思路也要与时俱进,所以今后的政策方向就是说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刚才朱主任讲了一句话,就是更多的要通过供给来创造需求,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需求,靠这样一个政策的思路,更好的发挥消费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当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个从投资需求来看,过去投资一直是我们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是现在经历了35年高强大、大规模的建设以后,三大投资领域都出现了减速的趋向。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产业呈现相对饱和;住房消费这个热浪告一段落,我们也分析了这个新世纪以来住房消费增加了几十倍,但现在呈现了投资减速,甚至出现了叫区域性、结构性的过剩;那基础设施,肯定是空间很大的。但是大的基础设施,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等这些即将形成,因为我们十二五规划就这么说的。当然还有空间了,只不过就是你再修改规划,再去拓展了。然后城市地上的面貌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动力减弱,当然增长速度必然会减弱。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新的投资机会仍然是很大的。比如说农村。但是这些新的投资空间,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当中的投资空间,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公共性更强,投资回报率更低。靠过去的卖地,靠贷款修路,这样一种贷款的方式,恐怕很难满足这种新的投资需求。另外,现在我们讲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等等这些投资的机会是大量的涌现。但是我们现在的投融资的方式,银行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的方式它的要求,资本市场上市的这些规定条件等等,它只是适应于传统的简单再生产。你要流通资金我给你贷点款,拿厂房去抵押。然后你要扩大再生产,我给你要投资,特别资本市场,我们都规定没有三年的盈利你是不能够上市的。这个就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适应新的这种创新活动的投资机会是有的,但是我们的,我们的投融资方式是不适应的。所以今后的政策要领是要消除这些投资的障碍,创新投融资的方式。包括公共性更强的基础设施投资从哪里来,创新活动的投资从哪里来。这些都需要改革,需要创新。

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那么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需求增长是比较旺的,因为它是靠负债支撑的。那么我们国家却运用劳动力比较低的这样一个优势,再加上我们加入WTO这样一种制度性的红利,所以出口曾经是拉动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能。但是现在呢,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总需求不振,大家也都知道去债务化还在发生。另外我们国家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化。这样使出口带动增长的拉动力在减弱。同时过去我们国家对外开放,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这个诉求:一个是扩大出口,我要国外的市场;第二要资金。但是现在来看,仅仅去要国外的市场和开发国内的市场不同步的话,带来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大量的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也有很多负面的效果。另外,国内的储蓄率仍然很高,所以产能和资金都有走出去的这种愿望和需求。所以这样情况下,现在到了一个叫高水平的引进来,我仍然还要引进来,不是说排斥外资。另外叫大规模的走出去,这两者在同步发生。所以今后的政策要点在于要继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这劳动力成本低优势在减弱。但是我的新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政策的趋向要促进三大平衡,内需和外需的平衡,进口和出口的平衡,引进资金和对外投资。最后要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来看。过去供给不足曾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的矛盾,很多领域都这样,因为你的消费是排档式的,所以你生产能力马上跟上是不容易的。所以当时扩大投资、扩大产能,就能够迅速的形成有效的生长。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超出了需求,甚至有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接近我们最终的消费峰值。当然也有些产业应该说是达到了我们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所约束的那个峰值。另外房地产当前去库存的压力是很大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各地规划的新城、新区等等,这些总的面积应该说已经相当大。这个没有完全的统计,反正就是数量相当大。所以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的同步发生,而且会容易形成两者之间的负循环。也就说产能过剩带来减速减能;速度下降,进一步又加剧了产能过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今后一方面我们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就是要通过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生产相对集中。同时适应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要支持新的业态,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定制化、分散化、小型化、智能化等等这样一些新的产业组织的模式。就是过去都是大的就是好的,这个李市长(音译)讲得非常清楚,也许今后小的会成为我们新的一种产业组织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模式。

第五个从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来看,我们过去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同时技术和管理和国外有很大的这个差距。能够引进来的技术应该说差不多都引进过来了,当然有很多技术你想要人家也不给,对吧。所以这样的话靠规模来驱动发展的这个能力明显的减弱。所以今后要更多的依靠质量,一个是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来增强发展的动力,实现全面的创新,使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第六,从市场竞争的特点来看。过去在短缺和排档式消费的情况下,竞争更多的是依靠规模,靠价格。现在,竞争正在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这样一种竞争。当然价格竞争仍然很重要,但是还要看质量和差异化。那么对地方政府而言,过去因为在不正当的政绩观,唯GDP这样的一些指挥棒下,地方政府竞争主要是比政策、比优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最近几年这个叫比帽子,看看谁戴的这个帽子多。这样导致了我们国家这个政策的碎片化和市场的分割化,损害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全社会成本的高起。比较以后会发现我们这方面的成本是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物流成本。所以今后要打破地区的封锁和利益的藩篱,统一全国市场,形成统

一、透明、有序、规范的这样一种市场环境,全面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七,从资源环境的约束来看,过去应该说,相对来看,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特别是环境啊的空间相对是比较大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的大开发,快发展。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另外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我们说我们推动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现在人民群众需要变了,那我们就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发展的重点。比如说对北京来讲,你要问老百姓他要什么东西,他肯定说要APEC蓝,不一定要增加点GDP可能跟他没多大关系。所以这也是我们中央提出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啊的一个重要一个出发点,就怎么样有更多的APEC蓝。所以今后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有效的约束开发行为。这是四中全会当中提出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形成许多新的增长点。

第八,从经济风险的积累和化解来看,过去高增长以及做大产业这样一种结构调整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政府直接配置或强力干预资源配置,使我们很多领域的风险被掩盖。但是现在随着增长减速,结构深化,结构调整的深化,各类风险逐步的显性化。中央总体判断说,风险是总体可控的,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实行一段时间,它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解决的。所以今后要标本兼治,有些要采取外科手术的办法,有些可能要靠延迟处理等等中药的这种办法,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防止出现,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这种风险。

第九,从资源配置的模式和宏观调整的方式来看。过去我们的需求管理方面当增长出现减速的时候,尤其当时潜在的增长率仍然还很高,财政和货币的空间是比较大的,产能过剩当时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当初采取蒸发货币,增加债务,扩大投资等等这些刺激需求的办法,很快就能收到稳增长的成效。这是我们过去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的一个办法。当时都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尽管增长也在减速,但是上述条件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不说没有了,但是条件变化了。比如说货币和债务的,财政和货币的这个空间不像原来那么大的,不可能放开手脚去刺激了,所以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这是从需求管理来看。从供给管理来看呢,过去我们很容易看清楚我们自己某一个产业和国外该产业的差距,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采取对特定产业扶持这样一种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起到支持这些产业尽快成长的这样一种作用。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了,产业的分工转化为产业链条的分工,我们要占领微笑曲线当中的两头的高端,但这靠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不是那么灵光了,甚至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今后在需求管理方面,要全面的把握总供求关系的变化,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在供给管理当中,既要全面化解过剩产能,同时也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这个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也是专门有一个任务叫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但是和过去呢的讲法有一些不同在于并不是直接指出一二三四五六,多少个增长点,而是讲靠什么样的一种机制和办法来去发现,所以为什么叫发现呢?所以第一市场要活,要靠市场来发现,第二呢创新要实,让我们的创新不要放到,拿到专利就束之高阁了,而要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当然实现这两点,关键第三政策要宽。

所以以上九个趋势性的变化,我认为它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种直观表现,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一个一个的去捋的话,可以看得出来,从三大需求,后边四个供给等等。但同时呢也是新常态形成的内在的动因,恰恰是因为这些趋势性的变化,所以使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新的常态。但是我觉得需要认识的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一种结果,是35年来经济发展不断成长,从量的积累发展到今天形成了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就进入到新的常态了。这说明,新常态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这样一个阶段在演进。所以,所以经济工作会我讲说叫新常态、大逻辑,这就是第一个新常态、大逻辑。

二、适应新常态

第二,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前边是一个九个趋势性的变化,然后带来新常态。如果总体来看有四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增速,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就是因为有一些争议啊,所以后来又叫正从,并没有说现在已经就是这样了,而是说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增长,从发展方式来看,正从规模速度协转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因为这个大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最后叫四个都是叫正从。第三呢,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这种深度调整来转变。第四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如果说新常态点形成就是新常态,那我们就不是再说了,是吧。现在就是恰恰因为青黄不接,传统的在减速,新的点还没有形成,所以才有速度下降。

这是适应新常态。所以这也是,就是这样的话我们的,从微观主题来看,是市场、企业和政府,我们的政策,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社会治理、政绩评价等等各个方面,产业的发展,区域的协调,城镇化,生态文明等等各方面的建设,我觉得都要适应增长减速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增长动力转化,这样一些新常态。所以这也叫新常态、大逻辑。

三、引领新常态

第三,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和八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这个讲完了新常态,分析完了以后呢,中央经济工作会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认识,另外一方面要主动作为来引领新常态。那具体而言,一个中心呢就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八个更加注重:第一,是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不能为了速度而推动发展,人民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第二,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不能不顾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变化,再进行盲目的扩大产能,招商引资等等;第三,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和市场预期,因为市场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不能够逆市场,逆社会和市场预期而动,要顺应市场的心态来进行调控;第四,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环境。所以必须给创新者、创业者以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当然这是最大的激励啊,刚才朱主任讲得很透了;第五,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因为企业才是市场的主题,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同时呢企业家也是重要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有效组织者。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发明家,更需要有一大批拥有职业精神的企业家;第六,更加注重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一支创新意识非常强的人才队伍;第七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啊,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的前行;八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也是这个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第四篇:中国经济“新常态”论文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2 二 经济“新常态”的起源„„„„„„„„„„„„„„„„„„„„„„2

(一)国外的起源„„„„„„„„„„„„„„„„„„„„„„„„2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3 三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3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3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4 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 5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5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6 五 结论 „„„„„„„„„„„„„„„„„„„„„„„„„„„„„ 7 参考文献„„„„„„„„„„„„„„„„„„„„„„„„„„„„„ 9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 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的背景、起源、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1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1]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40000亿计划使得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具备不可持续性。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计划,单纯的刺激政策亦不能振兴当前的经济状况,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必须渐进地消化“40000亿”这一应急政策带来的后续,这成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2]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总书记两提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5月10日的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7月29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第二次提到经济新常态。针对总书记的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三天发文阐释,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一文指出:“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预计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继进入拐点时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趋势。[3]

二、经济“新常态”的起源

2014年11月在北京闭幕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闭幕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全球的热词。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一)国外的起源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1页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关注度有限。当时,美国所说的“新常态”主要含义为:

①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

2

②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4] 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完全不同。[5]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6]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 3

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根据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包含以下五点内涵和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3季度增长7.4%。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7] 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范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应当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过去,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权限。

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4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

发展新常态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趋势。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8]这种战略性概括引领新预期、凝聚新共识,引导国内外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为中国在下一步全球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描绘出了美好愿景,激励国民以新状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创举中。[9]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痼疾,其中中美两国的贸易与金融失衡又是全球失衡的核心。这种失衡结构虽然使中美两国获得了某些利益,维持了中国三高模式(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和美国高消费结构,但积累的矛盾也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提出了新常态战略,改变过去实行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低消费的模式,强调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这与美国提高储蓄好投资的战略相呼应,有助于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使世界经济摆脱过去的失衡结构,走上一条更为均衡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传统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战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对象也只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有利于其经济起飞。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同我国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一样,无疑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国际经济循环。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我国以及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已经和正在建立一系列国际合作机构与机制,如金砖国家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亚洲基础

5

设施投资银行以及RCEP、WTAAP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机构与机制,将以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为核心,形成代表新兴经济体新的国际经济力量,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以IMF、世行、亚行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和权力中枢相平衡和互补,以此推进世界经济治理结构的改革,并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以新型南南合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经济循环,改变过去一家独大的中心-外围循环,推进世界经济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财力的增加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大国红利”。

但客观讲,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2013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3.73%,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 6

走,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的距离。

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在支撑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内需结构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但2010年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各占50%之后,消费率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逐步得到体现。

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亦在逐步得到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但同时应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共7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到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这些举措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当前地方一些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吃拿卡要、“红顶中介”、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五、结论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3%,经济发展

7

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10]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一是仍处在新型城镇化的黄金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二是潜在的人才红利依然较大。三是体制改革红利依然较大。四是对外开放仍可释放足够的动力。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政府间相互竞争的红利依然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紧日子”是可持续且比较健康的。

第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更加精心地应对,以免因小酿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第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趋于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法门利器,既要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又要注意引进和利用世界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突破方向。

第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

第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8

参考文献

[1]王庆.低增长高通胀将是经济的“新常态”[J].中国投资,2013(4):25-27. [2]刘西曼.“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J].IT经理世界,2013(12):13-14. [3]黄益平.增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决策探索,2013(7):88-90. [4]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5]陈雨露.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五个区别[N].证券日报,2014-12-13(2). [6]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 [7]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08):5-8. [8]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 [9]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 [10]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第五篇:中国企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从企业看信心系列报道:中国企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2014年10月24日 16:24:57来源: 新华网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 新华网西安10月23日电(郭良)中国国家统计局21日发布数据,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3%,前三季度7.4%——正如各方所预计的,新鲜出炉的中国今年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GDP数据并不乐观。但亦如官方和专家分析,在“新常态”下运行的中国经济依然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实实在在映衬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面孔。在目前背景下,作为经济基本细胞的企业将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家们又是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参与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的从“企业看信心”经济形势主题采访活动。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多省市、行业代表企业均表示,他们正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强自主创新、开拓国际市场、拓宽产业链条正成为企业发展新动力。

拓展产业链 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传统制造业正在寻求向相关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谋求发展。

以石化装备行业为例,2013年至今,受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增速下滑明显的影响,化工装备需求减少,面临洗牌,加速拓展产业链、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成为大型企业的选择。

兰州兰石集团是中国石化装备行业的摇篮,60年来,兰石填补了新中国石油化工装备工业百余项国内空白,创造了上百项“中国第一”和“中国之最”。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石化装备需求减少的影响,兰石集团开始由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向综合能源及新能源装备、通用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在拓展产业链及构建多元产业格局上迈开新的步伐。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近60年历史,旗下“珠江钢琴”产品销售已辐射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四台钢球有一台是珠江钢琴,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李建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传统钢琴业务稳定增长的背景下,珠江钢琴未来将聚焦于产业链拓展,致力于数码钢琴业务以及钢琴教育模式推广。

据了解,公司上半年数码钢琴销售0.88万架,同比增长47.03%。同时,公司继续推动和国内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不断完善具备视频教学功能的智能数码钢琴产品系列, 积极寻找并推进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外同行的股权并购合作,迅速做强做大数码产业。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是以发动机、工程机械为经营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2013年营销额超过400亿,经营业务延伸到亚、欧、美、非、大洋洲。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玉柴集团经过长期、严密的酝酿、论证,于今年4月底正式发布《玉柴集团二次创业暨2014-2018战略规划纲要》,开启企业的“二次创业”。

根据这份战略规划纲要,2014-2018年,玉柴将加快产业新城建设,扩大国内、国际间的合资合作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重点拓展“发动机”和“石油化工”两条产业链,构筑“金融”和“物流”两大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健康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玉柴集团汇总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发动机销量同比实现正增长,继续位居国内多缸柴油机生产企业首位。”玉柴董事局主席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加快推进国际化,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常态”下,企业要适应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失衡转向优化再平衡,调控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预调微调。“新常态”既是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新动力。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新常态”下,许多企业开始从推进国际化,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方面下功夫。

金川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第三大铜生产企业。近年来,集团采用贸易融资、投资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运营矿产资源项目,建立国内外资源基地,从“中国的镍都”成为“世界的金川”。目前,金川集团已拥有境外公司23个,在南非等国家设立代表处5个。

据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全忠介绍,2013年9月,金川集团国际资源有限公司通过收购金川集团旗下南非梅特瑞斯公司全部股权,拥有了地处中非铜钴成矿带的优质矿产资源,顺利转型为矿业公司。目前,公司的镍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作为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先行者, 一年多来,兰石集团组建了兰石—俄罗斯贸易公司,兰石美国贸易公司,着力拓展陆路、海上出口通道,在积极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取得不俗业绩。

“继去年向土库曼斯坦出口7台石油钻机之后,今年五月我们又获土方8台石油钻机追加订单,合同总金额折合人民币5亿多,再次刷新甘肃装备制造业出口单笔订单记录,目前我们已出口全国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兰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忠告诉记者。

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成立仅四年,2013营销额就达到300亿。据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介绍,从上半年销售数据统计来看,2014年小米完成6000万台手机出货量目标应该毫无悬念,届时,小米的营销额将达到700多亿。

今年开始,小米正式踏入新加坡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小米巨资收购国际化域名“mi.com”,国际化战略悄然提速。据了解,小米最早闻名海外的产品是MIUI,是其手机上的操作系统软件,到今天为止已经有26个MIUI全球粉丝站。

“我们从去年开始试水海外市场,到现在为止已经进入了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几个新市场,取得较大反响,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印尼。”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林斌告诉记者。

强化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

经济增速放缓可不可怕?制造行业是否面临天花板?玉柴集团董事局主席晏平有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并不可怕,作为企业,还是要在强化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不要一味追求销售额。为此,玉柴于去年年底启动“二次创业”。

“玉柴二次创业,核心就是转型升级,升级内容覆盖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诸多领域。未来两至三年,我们要进行研发体系、制造体系的再造,全面更新现有的产品型谱,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够在欧美市场具有加强竞争力的产品。”晏平告诉记者。”

对于创新,格力空调董事长董明珠深有体会,她表示,大家都认为空调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无论是什么产业,都有创新的地方。因为只有一个企业有创新力,有技术突破,这个企业才会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

制造业重视创新,互联网行业更把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生命线。腾讯副总裁江阳称,腾讯整个公司时刻都居安思危,因为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稍有懈怠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

“目前腾讯公司的挑战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太快,形势瞬息万变,很多行业的边界都变得模糊,只要不小心,随时可能失去既有优势,甚至掉队。要应对这一点,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危机感,紧紧抓住用户需求,不可以有一日放松或者偷懒。”江阳告诉记者。

上一篇:中国五大的列车编组站下一篇:中国现代抒情诗歌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