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如何写观察记录

简燕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遵照园长的指示,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提高写作观察记录的水平。

一.什么是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如实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改进教育行为的一种方法。

二.为什么要写观察记录

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在于教育者通过观察发现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方法,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它的核心价值是让教师在对每个儿童进行关注时,能更好地遵循新《纲要》的精神,提高教师观察的敏锐力,关注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寻求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观察记录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它也能帮助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怎样写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者、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性别、年龄)、观察实录、观察分析和措施反思等。

写观察记录的步骤是:

1、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就观察什么。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性格内向,还有的活泼好动,所以要先确定观察的对象,再采用个体观察或全体(小组)的观察,也可以连续几天的观察。

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详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观察记录的范围可以是幼儿一日生活各方面内容,如,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游戏状态及水平、情绪、语言、动作、行为发展等。其一般要素如下:

a. 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 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 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 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 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详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记录的第一部分。

3、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

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先天的因素)、年龄特征、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1)分析过程

 幼儿行为概述(幼儿表现是什么?)

 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幼儿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表现说明了什么?)  明确幼儿需求(幼儿的深层需求是什么?) (2) 分析理论  儿童发展规律  个人差异  事件发生时的背景 (3)分析角度

 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行为原因  从欣赏的角度解读儿童发展  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儿童行为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记录的第二部分。

四.写观察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1) 真实

记录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要因为要完成记录的篇数,随意编造或根据孩子反映的情况瞎写,这样的记录没有任何意义。

(2) 客观

客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录时要客观描述幼儿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真实情况,不要从自己角度给幼儿贴标签。如,某某是个淘气、攻击性强、不会与同伴相处的孩子,这种描述就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不可取的。二是分析要客观,策略要具体、得当,表明针对问题的做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虚话、套话。如,不要只说“幼儿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套话,要对具体用什么方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有思考和阐述。

(3) 深入

观察到各种现象后,要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验证策略是否得当,从而使观察层层深入。对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参照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事件发生时的背景等等,分析问题切忌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幼儿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化、形式化地记录和进行无关痛痒的分析。

(4) 有价值

观察首先要有目的,了解不同幼儿的特点,捕捉幼儿典型的行为,发现教育规律。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在观察过程中有意地、完整地、具体地记录下来,根据观察记录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长期深入观察某一方面的内容,得到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将“理解先于教育”落在实处,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研究课题。

五.如何才能写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

1、教师要重新调整与幼儿的关系

(1) 教师要学会参与。所谓“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的过程中,使幼儿能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双方都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动的过程,探索想法,技巧与材料的使用,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幼儿的角色定位在接受指导和支配的地位。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2) 教师要学会倾听。所谓“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教师仔细倾听幼儿建议、刺激幼儿想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以及鼓励幼儿做出回应,减少对幼儿的干预。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

(3) 教师要学会等待。所谓“等待”就是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皮亚杰理论中的“等待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的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内化,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时间。”

(4) 教师要学会积累。所谓“积累”就是要教师妥善保管、处理好幼儿的记录资料。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幼儿的言行,谨慎保管好记录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做出相应的跟进方案。

2、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1) 加强学习和读书。由于观察记录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积累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提高观察记录的技巧。同时,同事间相互交流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的经验。

(2) 提高记录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带一只笔,随时记录下幼儿的言行,即使你觉得这些并不是“闪光点”,对幼儿来说也是重要的。并要在活动中找出问题,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在反思分析中调整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 把观察记录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贵在坚持。观察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并不保证在短时间内一定有答案,有时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如果持之以恒地把这件事做下去,教师就会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对每个人都有益处,幼儿也会因此获得提高。

3、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中来

通过分享幼儿在园的记录,引导家长对幼儿在家的活动进行记录,将家园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效能。

六.实例分析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 现场观察 2. 记录观察结果 3. 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详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 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 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 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看起来很复杂,事实上它的确复杂,是需要我们花许多时间和努力去学会的技巧。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只要教师真正了解了幼儿的阶段性特征,凭借这些真实的材料,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每个孩子的发展。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是一名幼教老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基本直观的体现。

第二篇: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好幼儿园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可是,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和记录?幼儿园观察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观察?每一种观察记录需要从哪方面来记录?……许多问题却常常困扰着老师们。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 12

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 56

者根据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因而它也是不随意的。前两种观察都是连续性观察,而第三种观察则是取样观察;前两种观察都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情况,而第三种观察则针对局部的发展或专门的行为。

由此可见,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记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时间多长、是否连续,都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都具有比较严格的结构。

显然,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结构的记录和开放的记录,是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印证的。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转化:①成熟的或规范化的轶事性或日记式记录,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须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应当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过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选择式的小表格,而是简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质的行为记录可以随时为量的记录补充新的项目,或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③量的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随时补充到对于质的记录的整理中来。

(二)根据观察的时间划分:

1、现场记录:现场记录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相对而言容易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性,缺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只能记录行为(广义)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显著意义的行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连续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潜在的、次要的、或场景外部的因素和影响,因为观察(有时候甚至是参与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人进行辅助记录,或者有录音和录像设备辅助记录,那么上述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这些辅助记录在条件上和适用范围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专人的限制性显而易见,而设备又缺乏灵活性、反应性和理解性。由于上述限制,我们就特别需要下文中的两点作为补充。

“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它并不完全是即时进行的。在时间取样观察中,观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记录若干可以量化的行为,如在半小时的观察时间里,以5分钟为单位来记录某一行为出现的数量或者某些行为的发生情况。大量的侵犯行为研究和各种社会性的行为研究都采取这样的方法。

2、事后回忆记录:这种方式用于开放的、质的记录。采用事后回忆记录通常与如下因素有关:观察者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卷入当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观察记录,或者为了避免对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不得不采取事后回忆的记录方式;记录一个连续而完整的事件;人对于环境的知觉是整体知觉,其间获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没有意识到也不能意识到的,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场没有意识到,事后却可能因为某种联想或触动而回忆起来,从而可以大大丰富记录内容的背景和细节。

3、现场和事后相结合:该方法通常用于质的记录。在当前的社会科学中,在进行个案记录或深入访谈的时侯,由于基本上不可能在现场记录完整的事件或行为,但又要保证第一手的、真实的和一些瞬间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经常采取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观察者用速记的方式

- 910

心对待他们,所以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我,有的连周末都想来幼儿园。问其原因,因为这里有燕子老师、小朋友和大型玩具。

美美(化名)是个很能干的孩子,经常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图书等,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吃饭也很好。就是午睡要麻烦一些。这几天,都是在老师的“看护”下方可入睡。好像每次都要等到我来她身边才能安心入睡。而且每次,都不需要老师太费力,仅拍几下,就很快入睡了。我想这好像与她对我的感情有关。就那今天来说,她看着的那种表情分明就是用期待的目光,渴望我到她这里来。后来当我悄悄走近她,没有拍几下,就进入甜美的梦乡。

分析原因有两个:

一是她的“嫉妒心”。当然这不是大人眼里纯正意义上的“嫉妒”,仅是出于想得到老师对她的爱。每当我帮助其他小朋友入睡时,美美(化名)都会情不自禁抬起小脑袋看一看。那种眼神分明就是渴望的眼神,渴望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拍拍她、关注她。也许当她看到我在拍别的小朋友时,那种亲切感让她觉得很舒服。她也想体会这种感觉。所以想用她的行为引起我的注意,把我‘吸引’到她这里来。二是她对我的爱。从美美(化名)日常与我接触时表现出的一言一行,告诉我她特别喜欢我,愿意和我在一起。对于此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这种不掺杂任何色彩的真诚的爱多么可贵啊!。我要竭尽全力去维持它、保护它。

是啊!日久见真情。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我与班上的幼儿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幼儿虽小,但他们一样拥有多姿多彩感情,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爱,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人。

这也告诉我,要把爱播撒给每一位幼儿,让他们都得到老师的伟大的爱。

2附2: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

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所研究问题的由来,惟有如此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但有些教师不能找准所要观察记录的问题的“眼”,致使所做的观察记录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某幼儿园的几则观察记录片断为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片段一】xxxx年x月xx日下午,媛媛(化名)翻了会儿书,又去玩沙区看了看。最后,她去了音乐活动区。

【分析】教师观察记录的仅仅是幼儿单纯的物理行为,对其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进行活动、结果如何等全部忽略不记。而恰恰正是这些信息,最有助于教师发现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

【画外音】个体行为有许多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行为环境。“翻了会儿书”“去玩沙区看了看”等行为与周围环境无任何交互性的意义,对教师指导幼儿无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教师应以精炼的语言来记录幼儿的行为,尽可能涵盖所观察到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如:媛媛翻的是什么书?难度如何?她的阅读时间是多少?对该书的反应如何……总而言之,在观察记录时教师应紧紧抓住两个问题:环境是否对幼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幼儿又是如何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环境进行互动的?

【示例】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某幼儿园教师Lilly在xxxx年xx月xx日下午3时50分对Leo的活动记录(当时Leo正在美工区用一次性餐盘做拨浪鼓):Leo坐在他喜欢的黄椅

- 1314

第三篇: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徐峰

2008年11月5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因此,研究儿童的游戏,探索儿童游戏的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儿童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儿童游戏的观察。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是成人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成人可以获取关于幼儿游戏的丰富信息:幼儿喜欢的游戏类型,幼儿喜欢的玩具和游戏设备,幼儿喜欢的游戏空间,幼儿乐于参与的游戏主题,幼儿与同伴、教师互动的方式以及有关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

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也是成人有效地指导和丰富幼儿游戏的前提。如图所示,通过观察,成人可以了解到何时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额外的时间、空间、游戏材料或经验准备,以扩展和丰富进行中的游戏情节,成人何时参与游戏或同伴何时给予帮助是适时的,成人怎样参与以及同伴怎样帮助是适合幼儿游戏需要的。

二、幼儿游戏观察的一般原则

为了获得幼儿游戏行为的准确信息,观察者不论采用何种观察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并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观察应在确保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所有游戏能力的情境中进行,既保证幼儿有丰富的、能引发他们各种游戏行为的材料,又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 ◇如果可能,应保证对幼儿室内和室外游戏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儿在室外游戏比在室内游戏更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应在幼儿彼此熟悉并熟悉环境后才开始对幼儿进行观察。在与熟悉的同伴游戏时,幼儿会展现较高水准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若开学初就进行观察、可能会低估幼儿真实的游戏能力。

◇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记录的是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

三、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

游戏观察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观察者在决定使用何种观察方法时,应在“易于使用”和“丰富描述”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1.行为核对表

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幼儿在游戏中重要行为的早现与否,观察者预告将准备观察的项目列出,当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运用行为核对表进行的游戏观察比较系统,记录信息更快捷。 2.等级量表

等级量表与行为核对表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特定的游戏行为,便于记录信息。然而,等级量表不仅仅简单地显示幼儿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决定幼儿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那些难以量化的游戏行为及其品质。

与行为核对表相比,等级量表的不足在于需要通过制订等级来进行评价,这可能会降低资料的可靠性,也易出错。经常出现的问题还有:

3.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轶事记录可以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有可能遗漏游戏中的重要信息。 轶事记录的内容可能很简短,但应包含以下信息:幼儿的姓名、性别,记录的日期,游戏的背景,以及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观察的结果等。焦点应放在对游戏中所见所闻的描述上。观察者在记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记录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内容。

◇客观记录幼儿所说的话,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 ◇记录时保留游戏情节发展的顺序。 ◇记录应客观而准确。

四、幼儿游戏的观察方法

实施指导,观察先行。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知道幼儿游戏的空间、时间、玩具材料、伙伴、游戏内容等情况,才能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游戏。游戏最常用的有三种观察方法:

1、扫描观察

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

2、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

3、追踪观察

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4、摄像记录

摄像机、数码相机在家庭和幼儿园日益普及。这些设备也可用作幼儿游戏观察的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观察时也要各有重点:

1.小班

小班幼儿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2.中班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游戏情节较小班复杂,中班幼儿处于角色的归属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3.大班

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增前,大班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并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要真正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中所面临的挑战,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游戏中的主要矛盾,通过自己的观察,适时地给与幼儿支持、帮助与引导,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

第四篇:观察记录的好处-幼儿园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好处

1、观察记录,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首先,教师通过为幼儿观察记录”,可以了解到幼儿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特长爱好、性格、能力以及弱点等,从而掌握幼儿发展状况,以及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发展变化信息。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其次,通过“档案”的整个建立过程,能够记得每一个孩子,加深了对每个幼儿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收集幼儿美术作品时发现有一个幼儿绘画技能不错,但是上色时整幅画都是用黑色的,于是引起了教师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家访了解到该幼儿有比严重的心理压力,于是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适时调整了教育策略,对该幼儿进行疏导,现在该幼儿已经能选择其他颜色画画了。

2、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对幼儿点滴进步记录、各种活动区角,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游戏学习。例如:大班有位小朋友,集体活动时从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如果一定要他在集面前说话,那他一定会不知所措,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有时还会哭鼻子。教师通过观察却发现,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和别人一样,非常开心,讲话的声音也很响亮。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教师觉得孩子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题材应该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就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目的、有

计划地去收集各类能真实反映他学习状况、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集体、小组活动,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达、表现自己的想法,树立他在学习上的信心、成就感和表现欲。

第五篇:如何写观察日记

家长也能教作文系列之——写观察日记(物体篇)

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教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写观察日记。所谓的观察日记,就是把自己观察的对象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秉承我们以往习作教学的传统,我们提倡先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之后再来写作,千万不要空想,或是随便找本作文选一抄了事。

在指导孩子写作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明白,什么叫观察。观察,并不单单指用眼睛看,它应该还包括耳朵听,鼻子闻,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是嘴巴尝,身体(手或脚等器官)接触。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最难,指的是感受。——假如您能理解这段话,您会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会比别人的更加具体,起码在字数上就不会吃太大的亏。

读完了以上那一段话,我们本身对“观察”一词有了新的了解,那么,接着来再来了解一下三年级孩子的基本心理特点。

有不少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很大,喜欢新鲜的事物,也喜欢观察,但他们所理解的观察,大多仅仅只是用眼睛看,这样的观察就有些片面,很多时候既不细致,也不持久。而他们的好奇心就像钱塘江的大潮,来得快,来得猛,当然去得也快,而且也容易转移,造成的结果就是观察效果不好,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也好不了。

举个例子,你让他观察个苹果,他一句话就能把作文给你了了:“苹果红红的,大大的,很好吃。”然后举手:“老师,我作文写完了。”于是拿到这一句话作文的我,仿佛看到三只乌鸦呀呀叫着从暴着青筋的额头上方飞过„„

写得少也就算了,怕的是下面这种情况,请看案例: 师:大家来看看,我们桌子上放着的这个—— 生:苹果。

师:对,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都知道它叫苹果。谁能来说说,你看到的这个苹果是什么样的?

生:圆的。

师:是有点儿圆,来个比喻句。杜绝—— 生:苹果红红的,像小姑娘的脸。

师:我话没说完呢,我说,杜绝用这一句。来点儿别的。 生:„„

师:看,没招了吧?读了三年书,咱就只会这一句了。 生甲:像小朋友的脸。 生乙:像小妹妹的脸。 生丙:像小弟弟的脸。 „„

师:(千万只草泥马在心中奔腾而过„„) 班长:苹果红红的,像一只小灯笼。

生丁:不对不对。老师教过,柿子才像灯笼。苹果不能像灯笼。 师:(@#¥%„„&*)

上头的案例大家看到了什么?那就是:词汇贫乏+模式固定。这种情况老师是有责任的。有时候,为了追求成绩的稳定,给学生的就是一些死板但是绝不会被判错的答案。像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即使学

生能有新奇的发现,也必将缺少活泼的语言,习作也必将因为陈朽的表述而黯然无光。

到此,想必大家也很清楚了,既然孩子们词汇量贫乏,我们就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给他们提供一些可能用得着的词语或句子。——这要求我们得根据事先要让学生观察的对象而进行准备。也就是说,家长朋友想要指导自己的孩子写观察日记,要先想好打算写点儿什么,自己先做做功课,对这个东西有所了解,最好还能积累一点与之有关的词语或是句子之类的。以免陷入“孩子不会,我也不懂”的境地。——我这么说,绝没有轻视家长朋友的意思。做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也常会在课堂上让学生给问倒了,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小结一下上头那些话的主要意思:

一、观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二、了解孩子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三、准备好观察的事物,我们要先对其有所了解,方便于引导。

四、进行必要的词汇语言积累,以便在必要时能帮上孩子。 好了,万事俱备,东风已到。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写起来才不会杂乱无章。 我们可以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等顺序进行观察。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从右到左行不行?从下到上行不行?从里到外行不行?”那个„„你开心就好。

在确定观察顺序之后,可以从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轻重、颜色、

作用等等方面入手。——和孩子讲“眼耳鼻舌身意”有些深了,我们就换成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

1、形状:观察的方位不同,所见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同。或长或扁,或方或圆。长,像什么?扁,如何物?方,好似什么东西?圆,仿佛又是什么?可以比喻,当然也可以拟人——这两种手法较为常见。

2、大小或轻重:可以通过与另一种大家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来判断。“这个东西足足有几十个某东西那么大”,或是“几个这种东西才一个某种东西那么重”之类的。

3、颜色:单一色,如:红,黄,蓝,绿„„

混合色,如:黑白相间,白里透红,黄中带赤„„ 过渡色,如:灰黑色,红褐色,紫红色„„

4、作用:可吃的,味道如何?可用的,做什么用?可玩的,有多好玩?对于这个东西,给你的体验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写的时候千万不要每一点都写得很仔细。有的朋友认为,写观察日记,就是要面面俱到,每方面都写得十分具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要清楚,写作文,不是写产品使用说明书。作文,具有个人主观性,你最想体现出的事物的某一特点,你就可以对其一点集中火力,拼了命地狂轰乱炸,而别的特点,用步枪点射下也就可以了,这样文章才会有主次,而读者,也才能记住这个东西最为主要的特点。等到他以后看到这类东西,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它的这个特点。就好比我们看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总得有个主角不是?人

家一提起那影片,你马上就能想到那个主角。

请看教学案例:(片断)

师:同学们,忘掉那个小姑娘的脸吧。谁能来说说,这个苹果有多大?(板书:大小)

生:是有多小吧。

师:说得好。那你来说说,它有多小? 生甲:像小笼包。

生乙:像„„(抓起同桌一个女同学的手)像奕楠的手。 奕楠:(把手扯回去)比我的手还小。 生乙:你握拳头啊,就那么大。

师:看上去„„倒是挺准确的。谁再来说说,这个苹果皮„„(用手指在苹果皮上轻轻滑动。)——动作引导。

生:很“优”(本地话,很光滑。) 师:用普通话。 生:苹果皮很光滑。

师:对了,再来说说,它(苹果皮)的颜色。(板书:颜色) 生甲:红色的。 生乙:有些绿。

生丙:没那么红,也没那么绿。 师:这淡淡的红像什么? 生:天边的云彩。

师:呦,好比喻。谁来把这句话说完整?

生:说什么?

师:呃,那个,苹果皮的颜色,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生甲:苹果皮有些红,红得像天边的云彩„„

生乙:刚说了,没那么红。应该是,苹果皮有些儿红,像天边的云彩。

师:都是云彩啊,颜色浓啊!让云彩的颜色变浅一点儿。 生乙:苹果皮有些儿红,像天边一点儿淡淡的云彩。 师:聪明。不过,老师给你个新词,把一点儿换成“一抹儿” 生乙:老师,什么意思?

师:嗯,也是一点儿的意思,表示颜色比较浅。好了,再来看看它的柄吧。大家看出点儿什么了吗?

生甲:很细。

生乙:有些黑,应该是枯了。 师:柄枯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个苹果摘下来很久了。

师:正确。(取出刀子)现在我们就把它切开来看看吧。 生:不用吃我就知道很酸。 师:为什么?

生:个头太小了,皮还那么青,红的很少。

师:(尴尬地笑了笑)我也认为你说的对,不过,还是切开看看,里头都有些什么吧。——注:不要小看孩子的生活经验,有时候他们缺少的,只是把这些经验写下来的习惯。老师在这里吃瘪就是太小看

孩子、所以按部就班的缘故。

师:(把苹果从上到下切开,有人说可以横着切,你看着高兴就好。)依然可以问孩子看到了什么,从果肉的颜色,籽的样子,先由学生来说,说多说少倒在其次,关键是让学生把句子说顺了,不要只讲半句话就了事。而后也可以让孩子品尝,再来说一说味道,感受如何。我们要做的,只是和孩子交谈,让他们自己有顺序、有条理地说出来。

请看范文:

11月6日 星期日

一个小苹果

做完了作业,我坐在椅子上,看着桌子上放着的,是一个只有小孩拳头大小的苹果。它的皮光滑均匀,像一抹淡淡的红云里透着浅浅的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很是青涩,那灰黑的果柄干瘪枯瘦,仿佛是长久的营养不良。

把苹果拿在手里掂一掂,发现它就和李小明家卖的包子差不多重。我找来刀子,把它竖着切作两半,两三颗黑色的小籽儿无声蹦落,淡淡的酸味伴随着洁白果肉的分离而四散开来,让人忍不住满口生津,鼓起勇气轻轻咬上一口,随着“卡乞”一声脆响,“后悔”两个字也立即迸上了我的脑门。太酸了!竟然连牙都快酸倒了,苹果还没咀嚼,但那酸味似乎已经通过鼻腔,侵入食道,直透脾胃,连肠子仿佛都抗议地抽搐起来,肚子里一阵翻江倒海,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再也不敢咬上第二口了。

唉,明知它可能不是很好吃,却还是忍不住,这毛病不改还真不行了。

注:以上为观察日记(物体篇),范文为本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修改使用。我们还将继续推出观察日记(动物篇)欢迎大家关注、指点。谢谢!

上一篇:如何提高乡镇干部素质下一篇:如何指导学生英语写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