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2022-10-21

第一篇: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为例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

涛;张旭奎

来源: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字体:大 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3.1.1区位

盛泽湖位于苏州相城区东北,渭塘、太平、湘城三镇交界处,占地范围9.0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3.85平方公里,用地与相城区及苏州市区紧密相连,东北角接苏嘉杭高速公路入口,区位条件优越。

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用地位于盛泽湖水域东南部,盛泽湖1#片区内,规划用地范围79.70公顷,包括公园、绿化带、湿地等全部公共绿化用地。 3.1.2目标定位

相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盛泽湖片区的建设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市、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了“盛泽湖片区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应在更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用地自身区位,以湿地保护为主,适量的进行高质量、低强度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土地使用价值”的方针。

湖1#片区在盛泽湖总体规划中以休闲度假和家居为基本功能,兼具有未来南片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功能,规划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大量的自然生态绿地被保留,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导致的污废水排放和水产养殖业的发达,湿地公园规划用地内的原有湿地已严重退化,因此本公园的湿地生态景观以自然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兼顾用地性质及项目的其它设定目标,将本公园定位为以自然生态湿地的恢复与重建为主,展示湿地形态,提倡综合湿地管理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 3.1.3基地分析

从现状来看,规划用地范围景观建设条件良好,除部分农村住宅外,其余均为农田或鱼塘,属易种植土质。用地四周景色开阔,特别是北面即将恢复的盛泽湖水面,是该片区最大的特色。另外,地块内有不少多年的树木和生长良好的本地物种,为植物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手段之一。

但是,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用地内虽现存部分水质较好的水道、湖面,但有大量的水产池塘散乱分布,河道也不甚通畅。水面恢复区目前由于砖场和取土的原因,地形比较复杂。 3.1.4景观规划目标

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次景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环湖南路以北之湿地保护与重建,切实做到湿地的生态恢复;

(2)在环湖南路以南形成休闲生活公园和防护体系;

(3)湿地的类型面貌和水体保护是重点研究问题;

(4)本片区要成为盛泽湖和苏州城市绿化体系的一部分。 3.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思想

经过对项目的上述分析考察,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思想: 3.2.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动土量,以降低施工所需能耗、切实贯彻生态化设计的原则顺应基址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消耗是生态化设计中相当重要的原则。本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基地大格局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了异质空间,以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境需求。水面处理除了现有池塘根据所处位置尽量保留外,对现有河道水池底部进行了有限的工程技术处理以保证游人的安全。用地内的少量构筑物如砖厂的一些设施等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一个展示有关湿地的文字、图片、历史的小型博物馆,砖厂的烟囱经改造后还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标志小品构件。另外由于片区内无大的地形起伏,所以根据设计需要通过加大水面面积所得到的土方量塑造景观地貌。

在岸线处理原则上,由于本用地内的湿地形式主要为与水面接近的地表面湿地和水线以下至水深2m处的水面湿地,且土壤以水成土和水分饱和为特征,所以湿地保护区内的岸线以恢复性建设自然湿地岸线为主,不存在非土壤基质的河滩、岩岸等性质的湖岸线。公园内的部分水面及滨水走廊等则可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灵活应用硬质驳岸、抛石护岸、植物、自然式草坡护岸等形式组合(图3)。另外,还可通过沿岸木栈道、伸入水面的挑台、下沉式台阶提升市民的亲水性。

3.2.2整合场地、界定空间。明确分区以满足公园的各项功能,同时为多样化的湿地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公园内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现状用地的使用情况沿湖岸边设计了不同的三大湿地展示区,分别展示湿地的形态、湿地植物与湿地动物,以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为保护重建后的湿地生态系统,用防护林把公园围合起来,形成一个沿湖开阔而又相对孤立的空间,以展示湿地的特有形态、多样性的植物群、繁杂的动物生态链。湿地是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的湿地则更为脆弱,所以需要一定的隔离与防护措施。防护林既可界定出公园的空间、保证用地的完整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噪声、污染等外界因素,且在城市道路两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了城市道路的景观。

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以本地现存湿地植物系统为蓝本进行建设,人工种植的其它花卉、树木等植被与公园四周的防护林相连,并且与湿地的植物之间保持8米以上的隔离带。通过树林与湿地植物的组合形成沿湖四季分明的湿地空间展示(图4)。湿地的动物体系可由湿地植物系统建立而自然形成,也可由人工加快进程,所选用动物种类以本地物种为主。 3.2.3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主入口设在东边的湘太路,设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处。入口广场一侧是方便市民到来的公交站。全园禁止机动车通行,只能采用无污染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方式。

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禁止机动车入园可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同时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时下所倡导的健康旅游方式。公园的交通路线分为主园路、即步行与自行车混行道和专供观赏的1.5m宽的游人专用木栈道(图5)。主要道路从主入口自东向西延伸,串连起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公园的木栈道路线自然曲折,顺地势灵活穿插到各展区,使徒步的游人能深入到最近距离了解湿地的各种知识。

3.2.4立足乡土、就近取材

植物尽量选用本土品种,避免外来物种;园内的人工构筑物均使用原木、石材等乡土材料,施工简单且减少运输能耗。

其它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乡土建材可以就近取得,不需长途运输,不仅减少能源消耗且更容易与当地的景物相协调。乡土材料还有施工方便简单的好处,基本不需要大型机械的参与,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施工耗能,更为符合生态设计原则。

3.3分区设计要点详解

根据地形和服务、游赏、科普等功能的需要,把公园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除了用地最西端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育公园外,湿地公园分为五个区,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侧重点。城市体育公园是为市民们提供的休闲康体的场地,与湿地距离较远,且有宽大水面隔离,不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园区东北角是湿地场景展示区。场地内原有几个大的水产养殖塘及砖厂的取土坑所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地形、减少动土量。池塘通过疏浚与连通和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适宜水际及水生植物的生长,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洼地保留并适当进行拓展与形态整理,引入湖水成为清水沼泽,适宜荷花、睡莲等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标高较低的取土坑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生存环境,可在此建立一个湿地动物群落的展示区。北部濒湖水岸地较低,湖水季节性淹没这一区域,成为滩涂式湿地,芦苇、香蒲可在此繁茂生长,同时又给大量的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园区东南部是生态湿地塘床系统,把原有池塘的形态、大小进行调整后,配合净水工艺流程所需要的池底设计要求,把此区域设计为两个生态塘、两个生态床、一个生物监测用养鱼池,污水在通过整个塘床系统后变成了清洁的景观水,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是环保知识普及和科学研究的好样本(图6)。

用地最北端原本是个离岛,与场地间隔有一条不宽的水道,岛上也是满布池塘。设计中保留这一离岛的形式,并加宽隔离的水道,连通各个池塘,使岛内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泻湖,成为鸟类的栖息地。隔离水道的南水岸种植高大湿地乔木作为屏蔽,仅留出几个视线通廊。游人不能上岛,只能远距离观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鸟类的适宜生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它们自然的生息繁衍,成为本地鸟类及越冬候鸟的天堂。

园区中部连接湿地公园西大门的是游客服务中心,解决游客们的餐饮、娱乐等需要。游客服务中心以南是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严格管理与控制,分类分等级梯度性种植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湿地所特有的植物、花卉,使人们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

4结语

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更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这不仅是湿地公园、也是其它湿地景观设计的难点所在。

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以生态为前提,从大的规划角度入手,在设计中解决场地内的现状问题,营造场所、组织交通、完善公园的各项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分区明确、形态设计优美自然,有效减少了工程量;选择适当的湿地动植物物种,以及对湿地进行的隔离、保护,有助于重建后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这些设计中的重点所在,都是符合生态原则的。

本文中所举的盛泽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是它运用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探索了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一些特殊要求,对其它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在决定景观的最终形式时,除了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另一些因素——例如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仍然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无视社会和大众需求的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追求景观品质在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邹锦1 颜文涛2 张旭奎3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3. 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地生态工程》 安树青.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唐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地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米建华高红云 范定臣《河南林业科技》.2004年第6期,P17-P18 [4]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 林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浅谈湿地公园的设计: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生态与美的统一

2005-8-8 12:06:12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了多种资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自然特性不断丧失,生态价值不断下降,其自然湿地的存在受到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湿地的保护上来,提出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民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保护原则。众所周知,仅仅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传统的自然保育措施是远远不足以阻止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退化,惟有在发挥湿地的环境功能过程中,对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影响,才能遏制自然湿地的破坏与威胁。同时,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尚根据其原自然湿地恢复或重建的原理营造湿地,这样能有效地阻断能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对原有湿地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相当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它一方面起到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使原有湿地复活与可持续发展,净化空气,改良气候环境。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可成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栖息地。湿地的开发建造和运行要与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相结合,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在国外,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它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生态组群,间设有若干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使湿地间既开放,又独立,以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成为未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如1988年重建的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上湿地公园,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就可领略大自然的胜地,是城市中营造人工湿地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国内,如四川成都府南河边的活水公园,已成为我国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榜样;浙江绍兴市55平方公里的景观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区;苏北的盛泽湖,当前已进入17.4平方公里湿地生态景区建设期等,可见我国城市湿地生态景观建设,正朝着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这一方向发展。

美学与生态兼顾

湿地在选择上可选择原存湿地或就近具有湿地的区域进行湿地开发营造,这些地域可能存在着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设计师应利用原有湿地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原有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原有湿地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性,才会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创造经济效益。

在形态设计上,应按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进行设计。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应尽量保护自然弯曲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而事实上,力求做到湿地区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的统一和谐、自然均衡原则。纵断面的形态设计,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其底部要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多样性,以利生物的多样性。总之,应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也要与环境功能间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美学统一,达到整体和谐。

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它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既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满足审美的需要。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等进行种植设计,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水岸空间设计上,岸线若采用混凝土砌筑方法,它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及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针对不同的岸边环境,应采取不同的水岸空间处理方式,用自然化的手段去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造化,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真正造化出湿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应取材于原汁原味,线条要自然、流畅,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不宜于那种规则、死板的钢筋、混凝土及基桩营建构筑物。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应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提升空间品质,体现出人性化的特性。

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十分尊重原湿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设计前提。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中国建设报2005-08-08 戚影)

第二篇: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污水治理设计

摘要:城市河道的治理,是城市步入现代化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加大,但是我们的水资源紧缺与污染的现状加剧了矛盾的发生。因此,对城市河道的景观生态环境的污水治理,景观的建设,都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水治理;设计;生态景观;污染

1 引言

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科学进行水环境治理设计和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下面笔者将结合某城市河道污水治理设计谈谈自己的经验,以供参考。

2项目概况

北塘河位于新区与开发区市北区块结合部,西起滨江区,东至杭环线,全长11280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水流自西向东,沿途与多条河道交叉。该河系人工河,面宽35米,流经多个街道、乡镇,目前航运发达,也是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水质一般,沿河景观杂乱,需整治开发。

北塘河作为萧山境内的主要交通航道,污染主要来自于来往货运船只及沿河沙场等工业为主的码头,另外就是为数众多沿河而建的以加工业为主的工厂。

3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污水治理设计

3.1北塘河水污染总体控制方案

北塘河一期水污染总体控制方案,包括植物选育、生态护岸、表面流湿地、湿地功能区、南岸景观带等,具体实施位置见图1。

3.2植物选育

北塘河南岸污染以初期雨水面污染为主,点源污染较为集中,拟在北塘河南岸规划60m绿化带。

南岸现状多为绿化,建议保留并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初期雨水截留与处理设施,沿河沙厂和临河建筑建议拆除,进行绿化改造,通过绿化带将现有分散绿地结合起来,并设置河道慢行系统将沿河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生态走廊。

本方案涉及植物种类有:

(1)浮水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水蕹草(lpomoea aquaticaForsskal)、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des)、满江红(Azollapinnata);

(2)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L.)Trin)、茭草(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菖蒲(Acoruscalamus L)、香蒲(Typhya L)、蔗草(Scirpus tripsueterL),小花灯心草(duncus lampocarpus)、水花生(Alternantheraphiloxerl ides(Mart.)Griseb);

(3)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pus L.)、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伊乐藻(EIodea canadensi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Royle.)、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久Bennett)、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苦草(Val I isneria spirales L.):

(4)灌木与草本植物弯叶画眉草、白三叶、高羊茅、马蹄金等;

(5)边岸乔木杨树、纸皮桦等

3.3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是联结水、陆生态系统的重要媒介,对两者之间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提高动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建议北塘河南岸沿线根据现有护岸形式,分段修建不同形式的生态护岸。

(1)自然缓坡型

根据河道边坡情况,河道从常水位至设计标高采用缓坡形式,在缓坡各位置根据景观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及绿化植被,护岸的坡度由岸坡整体稳定计算确定,一般常水位与洪水位标高之间坡度缓于1:3,洪水位标高范围以上坡度缓于1:4.3,同时在常水位与洪水位范围内设置硬质结构进行防护。

(2)毛石挡墙+斜坡型

在北塘河沿岸已有直立护岸河段,建议采用毛石挡墙+斜坡型护岸,在河道常水位与洪水位标高之间采用浆砌块石挡墙垂直过渡,块石挡墙可用黄石堆砌生态处理,洪水位标高以上护坡种植草坡,坡度缓于1:4.3。

(3)生态挡墙+斜坡型

建议北塘河南岸沿线新建居民小区,跨河道路等需要新建硬质护岸河段,在河道常水位与洪水位标高之间采用生态挡墙垂直过渡,洪水位标高以上种植草皮,见图2。

图2 生态挡墙+斜坡型

3.4湿地功能区

前家潭社区的生活污水直排工人河,为北塘河南岸一处集中的点源污染,建议沿工人河两岸修建污水截留管收集沿线排入的生活污水,自流至工人河东岸靠近北塘河处的空地(现有绿地占地面积约为5000m2),结合现场场地条件,拟采用厌氧+组合流人工湿地工艺(生物―生物联合技术)进行处理,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后排入北塘河,方案拟采用工艺路线如下:前家潭社区生活污水――调节池――厌氧池――组合流人工湿地――北塘河处理设施。

3.5表面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通常用于处理各种废水,在初期雨水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作用,表面流湿地系统尤其适合于净化低污染浓度的大量废水,因此建议在北塘河文化公园内适当增加水域面积,并通过适当的地形调整,将其作为表面流湿地使用,种植大面积湿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充分发挥湿地的净化作用和截污功能,从而有效控制该区域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由于湿地系统接受BOD氨氮和TSS算污染物的量有限,因此建议在表面流湿地中修建一定数量兼性塘,以其中对初期雨水取得更好的净化效果。表面流湿地系统主要处理对象为文化公园及附近地带的初期雨水。其中市心北路雨水排放口在降水初期污染物含量较高,建议将其设置在表面流湿地中距离北塘河较远的地方,湿地系统在旱季可以引入部分北塘河河水进行深度净化,提升河水水质后汇入北塘河。

表面流湿地系统的详细设计如下:

(1)设计参考:

拟建北塘河文化公园与地面积约为36600m2,表面流湿地设计面积(A)约为2000m2,湿地边界地带设计水深(h1)范围0.3-0.5m,兼性塘设计水深(h2)范围0.5-2m,设计水体容量(V)约10000m3。

(2)形态设计

表面流湿地形态与功能设计充分考虑景观因素,结合植物特征与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要求,湿地植物以挺水植物为主,适当在拦水坝上种植景观水生植物,在湿地水域小岛上种植湿生植物。表面流湿地与兼性塘上方设1.0m以上的保护高度,以便在行洪期间起到排洪防涝的作用,塘内植物以浮水植物为主,塘两岸辅以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3)边坡设计

表面流湿地边坡设计有自然边坡和硬质边坡两种形式,植物的配置与自然缓坡型生态护岸类似,从水域到坡岸依次为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草皮与灌木等,具体形态结合文化公园的景观方案进行。

(4)底部设计

为了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有效保护地下水系统,保持湿地系统内的水量,湿地系统需铺设衬砌,通常用做衬砌的材料主要有氯乙烯(PVC)膜,聚乙烯(PE)膜,聚丙烯(PPE)膜,土工布、土壤、压实粘土等。目前以土壤和粘土作为衬砌是湿地建设过程中最为常用,但必须进行土壤测试和夯实。

3.6南岸景观带

(1)下凹式绿地

对于河流周边入渗系数较低的绿地,为了更好的消纳地表径流可采用下凹式绿地,通过绿地改造,使绿地局部高度低于周围地表10cm左右,保证周围硬质地面的雨水流入绿地,绿地表面种植草皮和绿化树种,保证一定的景观效果,绿地下层的土壤改造成系数最大的透水材料,由地表到底层依次为表层土、沙层、碎石、可渗透的底层土,增加土壤的存水空间。

(2)透水砖(见图3)

结合北塘河景观规划,透水砖主要用于南岸景观带的线型道路铺装面层。

图3 透水砖典型剖面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的生态景观污水治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整个城市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管理和运行。

参考文献:

污水处理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07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第三篇:苏州城市湿地生态公园

现代城市环境已经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市民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追求,亲近绿色环境的渴求,追求宜人空间的梦想使得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日益丰富。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城市概况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

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

2、湿地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

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改变湿地周围的土坡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最后,在竖向设计时,根据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区域的地带,设置生态过滤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水系统的循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介质-微生物-植物系统。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整个水系内部的循环系统,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确定湿地水体功能系统的完整与可持续,能够促使整个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从而促使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环势必会带动周边湖泊及水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畅通,并对苏州的水质保护与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强的特征,它能够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国内外众多实例的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应该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建立在对规划区域现有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保护、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是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良好基础。所以,对于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营造、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依据保护原则、设计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营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前景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用生态文化设计的理念来指导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充分满足市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城市湿地公园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出发,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结合湿地污水治理循环系统,探索新的城市景园水资源利用方式,是体现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并能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因此,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公园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湿地景观应用论文

摘要

:湿地作为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改善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应用湿地景观,能够大大提升现代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如何做好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设计,充分发挥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作用,是现阶段的一个难题。本文对湿地景观进行概述,分析了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

关键词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湿地景观;应用分析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做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升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效益,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湿地景观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园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更加有效的调节城市的气候,提升城市净水排污的能力,从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的内容,提升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层次和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和探讨力度,促进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2湿地景观概述

湿地景观是一种水域景观,有可能是天然或者人工的以及长久和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也或者是湿原和水域地带,亦或者是静止和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和咸水水体,也包括在低潮时低于6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km2,占陆地面积的6.4%,不足10%的湿地,却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湿地景观也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景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是自然界中一种较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景观的特征主要包括存在空间数量、时态上以及组成成分和性质都不同的水,生物系统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产力较为高效,具有综合效益等。

3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3.1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

将湿地景观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湿地景观系统中的水分在经过蒸发以后,形成水蒸汽进入到大气中,然后又通过降水的方式降落到该区域中,能够有效的保证该区域的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气候,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3.2明显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状况

城市湿地景观还能够明显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状况,具有净水排污的功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在此种情况下,城市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将湿地景观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运用城市湿地系统中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来对城市的水体进行净化,可以明显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状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湿地景观分为地表径流湿地和水平低下水流人工湿地两种,在改善城市水体污染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3.3可以有效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景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生物,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中包含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湿地景观,将湿地景观和现代园林景观相结合,使其相互协调,能够达到保护城市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有利于丰富现代园林的内容

在进行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时,人们往往不重视对湿地景观的设计,及时其中存在一部分水景设计,也并不具备湿地景观系统的作用。在现阶段,由于人们对湿地景观的优点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湿地景观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大量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案例告诉我们,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并不能只根据湿地景观的特征进行,还应该建设大量的绿地,应该通过运用大量的水生植物对城市湿地系统进行调节和改善,充分发挥现代园林湿地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利于丰富现代园林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对现代园林湿地景观进行建设时,进行部分旅游业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发挥湿地景观的作用,还能够充分发挥园林的观赏价值。

4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分析

4.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文化设计分析

在进行现代园林湿地景观设计时,不应该仅仅建设一个单纯的湿地生态系统景观,应该在其中融入该区域的文化特色,使现代园林湿地景观富有特色,增加其观赏性。因此,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文化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应该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时,也应该注重在其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作用,还能够使城市湿地景观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提升城市湿地景观的品质和内涵。(2)注重“场所精神”的建设。应该从精神上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设计,使城市湿地景观不仅拥有清晰的自然空间,还拥有深厚的内涵。

4.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植物是湿地景观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时,必须对其进行设计,湿地景观中的植物不仅包括岸边的植物,从植物的生活类型来看还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从植物的生长类型来看,分为水生、沼生和湿生植物三种,其中不仅包括小草、粗大的草本还包括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等。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合理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在选择植物时,应该根据该区域的环境情况,选择适宜生长植物,并且,选择的植物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充分的发挥湿地系统的作用。(2)合理的进行植物搭配。做好植物的搭配,能够提升湿地景观的观赏效果和净化效果,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水的深度,合理的进行植物的搭配。

4.3现代园林湿地景观分级控制设计分析

在进行现代园林湿地景观的设计时,应该做好植物覆盖率、骨干树种和附属植被的设计,对现代园林湿地景观分级控制设计。

4.3.1湿地景观核心保护区域设计

该区域应该主要对其原有的景观进行保护,应该对该区域存在的原有生物群落进行维护,避免其遭到破坏。

4.3.2退化湿地景观恢复区域设计

该区域最为重要的是对景观进行恢复,主要包括对湿地生态效应和原有的湿地植物景观进行恢复,充分的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功能。

4.3.3湿地缓冲区域的设计

该区域应该注重对生态景观效应的构建,在该区域栽种特有的植物物种,引进既具有生态性,也具有观赏性的植物。

4.3.4户外休闲区域设计

该区域应该主要栽种乡土植物,促使农作物和湿地景观相互协调,促使湿地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

4.3.5建筑和服务区域设计

该区域应该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构建合理的植被空间,在建筑物和服务区域加入一定的绿地区域。

5结束语

湿地景观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此,我们应该对湿地景观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认识,明确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湿地景观,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城市湿地景观,充分发挥城市湿地景观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浅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21):126~127.

[2]肖丽,许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剖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00264.

[3]邱建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2):00151.

[4]潘曲波,王艳.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24):48.

[5]左永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6(20):203.

[6]蒋萍,徐佳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71~72.

第五篇: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研究

摘要: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其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在研究城市绿地研究中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学

1.前言

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们对绿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种种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日渐凸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城市绿地作为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自然成分和初级生产者,在改善环境质量、调节生态平衡、维持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城市绿地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具有重要的生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2,3] 。

2 城市绿地的涵义及内容

2.1 城市绿地的涵义

根据建设部颁布的2002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对城市绿地做的明确定义:“所谓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4]。

城市绿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具有积极作用的植被覆盖区域[5]。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绿地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群落演替机制、种群的竞

争机制,气候因子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格局影响因素[6],也包含经济发展实力、政府决策、社会公平性、城市形象定位等社会、经济和人文驱动因子,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因素影响下,城市绿地格局表现出多样性高,空间异质性强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由景观格局层次和植被物种组成两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休闲时间的逐渐增加,人们更加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此,城市绿地日益成为评价城市生态可持续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景观生态学因能同时考虑人为与自然景观并能提供城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改善的优化方法而非常适合进行城市绿地方面的研究。它用斑块数目、大小、形状和位置4个基本元素来定义生态格局,并运用景观指标来量化空间格局[7]。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自然生产力主体。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关键性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地系统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公园绿地;(2) 生产绿地;(3)防护绿地;(4)附属绿地;(5)其他绿地。

3.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研究水平空间和立体空间的景观异质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了一些描述景观结构的模型,其中以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最为著名,该模型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与基质(matrix)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和管理也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此外,还有生态系统稳定的关系,它主要包括残存形拼块一一岛屿、生物多样性、岛屿平衡理论以及廊道的连接功能等[8]。

3.1 景观结构

(1)斑块理论 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城市绿地体系示意图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 景廊道是现状和带状的生境,在景观中它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管道功能;二是屏障功能,即阻滞物流,达到减轻地表侵蚀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连接功能对物种保护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的绿地大多是残存性生境,只有利用城市绿地子系统中的陷入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等将各类绿地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如上海市外环线规划了宽500 m的防护绿带;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10]。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

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4)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环境,例如河流、山洞以及其

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陆地生境也是一个岛屿。城市绿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中的绿色岛屿,这些岛屿在生态学上称为残存性拼块[9]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绿色系统,在城市生境中,城市绿地是生物多样性达到充分保护的唯一场所[11] 。岛屿平和理论是岛屿生态学的核心,它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受到岛屿面积和相互间距离的影响很大。根据

这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且绿地的距离不宜离得太远。

3.2 景观规划中的空间格局

3.2.1 不可替代格局。景观规划中最为第一优先考虑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五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这一优先格局在生态功能上有不可替代性,应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础格局。

3.2.1 最有景观格局。“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在土地看、利用时应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小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地方。

4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4.1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内,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有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格内块状绿地或其他区、防护绿带同样为走廊,或称环境资源走廊。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等绿色走廊相互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侧可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董涛控制能力。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肖荣波,周志翔..武钢工业区绿地景观格局分析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

2004,24(9):1925-1930.

[2] Wolf K L.Ergonomics of th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Benefits.In:

C.Koilin ed.Engineering Green:Proceedings of the llth National Urban Forest Conference.Washington D.C.:American Forests,2003.1 10—1 15.2 Yin H W,Kong F H.Spatio—tempor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Jinan City。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3010-3021.

[3]Tang Y.Planning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its design.Planners,2002,1 8(10):

21-27.

[4]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J] .中国园林,2002,18(1):23-26.

[5]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6]Diez J.M.and Pulliam H.R.Hierarchical analysis ofspecies distributions and

abundance acrossenvironmental gradients.Ecology,2007,88(12):3144-3152.)

[7]尹海伟,孔繁花. 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1):

3010-3018.

[8]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M].商务印书馆,1993.

[9]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6.

[10]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1990.12.

上一篇:城市配送中心建设方案下一篇:崇尚荣誉建功军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