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2023-06-08

第一篇: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

《世说新语》读后感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则是这块瑰宝中的精品。

《世说新语》大致记述了汉末以至南朝许多历史人物的奇闻趣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近乎全方面描写的书。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可谓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有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高,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如这个故事所说,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对他人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信守到底。如果你不履行承诺,他人可能会受到损失,自己也可能失信于人。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人的损失会更大,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继续阅读,去感受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篇:世说新语读后感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世说新语读后感。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我看了一本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摘写了许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说道德,说道理的故事。不过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书一样。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宁和华韵的故事,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没有捡起金子,而是将金子像泥土一般,继续翻土。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丢回地上。还有一次,两人一起在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大家都去看热闹了。华韵把书丢到一边,去看热闹了。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去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韵因为一时的有趣,为了一时的富有,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觉得华韵没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宁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他不会做对不起良心的事。华韵从捡黄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黄金占为己有,只是怕管宁看到。我觉得我要像管宁一样,不为金钱失去良心。不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别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捉了。但孔融的两个儿子却说:“父亲难道见过打反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这两个儿子也立马被抓了。”虽然这两个孩子被抓了,但他们小小年纪懂得整体既然保全不了,那么个体也不可能独存,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孔融的两个孩子虽小,但懂得这个道理,应此不做没有用的哀求,从容镇定的接受厄运。我要学这两个小孩,眼望未来,知道结果以定,就不做无谓的事了。

邓艾口吃,总是称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开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邓艾即显得子己博学多才,会用论语。又让皇帝无地自容,无话可说。婉转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学邓艾用婉转的语言跟别人说,不会和别人大吵大闹。

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个一个说过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浅。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为小品文之典范,词汇之丰富,远远超过其他笔记小说,对后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影响,所记清谈场面,往往描摹如画,使读者若临其境,若见其人。“文学”篇记孙安国(盛)与殷中军(浩)共谈,往复辩论,不暇用餐。左右侍者一再重温冷饭,而两人只顾奋挥麈尾,争锋口舌,以致麈尾脱落,布满餐饭,抵暮犹未进食。最后情急,竟至反唇相稽。殷谓孙:“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谓殷:“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彼此以“口”、“鼻”讥嘲,皆从辩论出发,读之失笑!一时热烈气氛,活跃纸上,《世说》所写,真善传神。“排调”篇记王文度(坦之)与林法师(支遁)讲析义理,林每欲小屈,孙兴公(绰)曰:“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说理以通达为贵,一有滞碍,即难成胜解,孙之诮林,恰当无比。“轻诋”篇记庾亮谓周顗:“诸人皆以君方乐。”周问:“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乐令,指乐广,为当时以清谈著称的名士,周顗认为以他相比,是贬低了自己,就说:“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无盐,丑女;西子,美人;美丑攸分,不宜相拟,设喻亦妙。又“政事”篇的“桓公在荆州”一条,叙桓温治荆州,政贵宽和,耻用威刑,桓温的第三子桓式(即桓歆)见令史受杖,仅从朱衣上擦过,即谓温曰:“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思是讥诮刑杖没打在人身上。桓温是否真这样政简刑轻,姑置不论。“上捎云根”言举杖之高;“下拂地足”,谓着地多,着人少;措语形容,巧用夸张,可见晋人之善于辞令。

《世说新语》中的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如“德行”篇记郭林宗称黄叔度(宪):“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谓其气量深广,不为物牵;“赏誉”篇记王夷甫(衍)称郭子玄(象)“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谓其辞采缤纷,议论不穷;“容止”篇记山巨源(涛)称嵇叔夜(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谓其风神俊异,潇洒出众;“文学”篇记孙兴公(绰)于潘安仁(岳)、陆士衡(机)二人之文谓:“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对比恰当,评价极公;“言语”篇记顾恺之描摹会稽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些话全都形象鲜明,比喻精妙,能把丰富的内容概括为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言,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又“言语”篇记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谓胸襟开阔,则无往不适,随处怡悦,觉万物无不可亲,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第三篇: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一:世说新语读后感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篇二: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

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日记寒假日记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

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篇三: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篇四:世说新语读后感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第四篇:世说新语读后感

千年警语

——读《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有感

对于《世说新语》,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囫囵的。犹记初中课本曾选取两则,一是《咏雪》,这篇熟些,尚能背诵几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大抵记得提问的是位老人家,答得好一些的是位有才华的女子,然而个中人物关系是分辨不清了。另一则就更模糊些,拢共登场几个人物也记不得,只知道一个小孩有条有理,把人说的羞愧难当,方才查了,《陈太丘与友期》。

借着这两篇的浅显痕迹,于我心中,对《世说新语》的长久印象便是本记人志事的小说集子,颇有些趣味,偶尔提及定会跟上一句得了空想去看看,然而这个“得了空”究竟在何时,却又遥遥无期了。

时隔经年,而今重新翻阅这本书,除了多些魏晋南北朝、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的基础概念外,所悟与彼时大约也有些不同,惟愿如此吧。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读《德行》里的这则故事,实在很有感触。彼时彼人的言行举止,搁在今天,竟毫无突兀,这确是对西晋的一份莫大的欣慰,也是对今日一份沉痛的悲哀了。为端送烤肉的侍者送去烤肉,平等态度背后折射的尊重何其宝贵。论等级,自西周行了礼制宗法的制度后,便尤为分明了。到明清时期,以至森严苛刻的地步。由此向来,这份平等便更显得宝贵些。然而细辨,“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溯其源头,貌似尊重的举止其实来自优越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顾荣从未认可侍者与自己处在平等地位,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对侍者的怜悯和同情。

这似乎是一个不足之处,然而四顾今日,成千上万的人竟连这略显浅薄的怜悯同情也做不到,毫无自知地腆着脸露出笑容,漠视端送烤肉的侍者终日不知肉味,清扫大街的工人未曾拥有过汽车。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侍者”们就理应体验“侍者”们的生活,自己就理应享受自己的待遇,有条泾渭分明的线无形横亘在他们与侍者之间,偶尔哪个心肠好的留意了,像千百年前的顾荣一般送去一盘肉,而后他们仍是他们,侍者仍是侍者。有什么改变的?不过是终于知道了肉的滋味。甚至还有谁油光满面地窃窃嗤笑,比起把同情错当尊重的“顾荣”们,这些人更可怕,然而从西晋到今日,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着。

故事还有个后续,遭了难的顾荣被人一回回地扶助,一问,才知此人便是当日的侍者。这后续颇有好人好报的意味,让人觉得世间纯净美好。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善举是不会有如此丰厚的回报的,一声谢谢加上内心的快乐,就是所获的全部了。遇了困境,有这样的意外扶助固然好,然也需知行善并不是为此,若冲着未来的回报而行善,你还不如去买保险。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礼记·曲礼》里有这么一句,“嫂叔不通问。”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下头仔细注了一笔,“皆为重别防淫乱。”而后若干年过去,多少人矜矜兢兢地遵守,看旁人似乎歪了身子,也连忙走上去,胆战心惊地恳切提醒。

这条冠上偌大头衔的礼制之路,大家都走得笔直森严,于是出格之人便显得格外突兀。 他笑嘻嘻走来,对所谓礼制嗤之以鼻,何其狂傲倜傥,何其任情肆诞。 沿途的人或惊慌或愤慨,他朗声道一句,“礼岂为我辈设也?” 旷达不羁,不拘礼俗,阮籍是也。

与嫂嫂道了别,这本已是不遵礼制的轻荡举止,但阮籍不以为意,甚至对前来苛责讥讽的人抛下更大的导火索——礼制难道是为我辈设立的吗?引起如何巨大的哗然议论,他便不管。一来一往两句对话,清晰可见阮籍的才藻艳绝、率性恣肆,然而在这份好性情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刻的什么,在久远的时代中闪烁不息,直至与今时今日的我们产生共鸣。

人格苏醒。

那些经年累月遵循的东西,便是合理的吗?若不合理,我们为何继续遵循呢?违背人伦歪理的却奉为伦常的圭臬,这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在多数人昏沉的时代,有了此等意识,甚至站起来、说出来,不得不说这样的言行是十足无畏的。 但略加翻阅,便可发现与他紧密相连的几乎截然相反的另一个形容词,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未尝臧否人物。

短短十九字,粗看,只是说阮籍说话谨慎,并不随意评判人物。然而细品,这晋文王却正是那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阮籍敷衍世事,与两派政治势力均无太深瓜葛,这正也体现了他文章的一大特色,隐而不显。

结合上文,隐而不显似乎与狂放的性情自相矛盾了,实则不然。他的不羁,若没有谨慎扶持,或早已招来杀身之祸。可以说正是由于谨慎的态度,他才得以是那位率性恣意的阮籍。 然而再怎么敷衍世事,内心却仍是承受着莫大的苦痛的,由此忧愤而卒,呜呼哀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对《世说新语》的称法,“名士的教科书”。

一次或许是无意,两次便可见本性。我敬重这位管宁先生,能这样坦白利落地说出“子非吾友也”。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些擦肩就过了,有些却必须同行一段,而同行的时间长了,便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沟壑。虽然自制力各有不同,但大体而言,人是很容易受他人影响的,玩乐环境下能坚持认真学习的必比自习室里的少些。

所以结交良友,交到志不同道不合的劣友及时一刀两断,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是千百年前的道理,千百年前便有人做到了,不由扪心自问,我待如何?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作为记载汉魏至东晋逸闻轶事的志人小说,其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虽短短几笔,却都气韵生动,跃然纸上,把各自的独特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虽片言数语,但都内容丰富,广泛反映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实乃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对此做出惊世骇俗的言论,只是照着内心的想法写下这篇文章,除此之外,

第五篇:读《世说新语》后感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描写魏晋风度的志人笔记小说,如今传本为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共计一千一百三十则。

整本书读下来,幽然淡雅,宛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单而又精炼的陈述,不盲目鼓吹历史名人的文治武功,还原出了最真实的人性。叙事上也不添加任何主观评价,恰到好处地给读者适当留白来回味,更是给足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书中悲壮时能写到举止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的嵇康临刑东市神色不变,一曲《广陵散》引三千学子下跪求情拜师,仍不得赦。轻松时也曾写笔力能入木三分、长得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王羲之少年时露着肚皮睡大觉竟也能成东床快婿。通篇有太多故事读完让人百感交集,一则则名人轶事体现着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人总是时不时会心一笑且回味悠长,而故事背后魏晋名士们的价值观、处世观更是引人深思。

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始终贯穿全书的魏晋风骨。

何为魏晋风骨?

这是在大**、大分裂的年代,才学之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想要入世济世为苍生的急不可待。

这也是在为官后厌倦了纷纷扰扰,最终追求出尘物外,回归不拘一格,寄情山水,抚琴纵酒,赏花清谈的洒脱。

出尘入世,皆是风雅之举,半花半酒,亦是潇洒率性。风骨,源于心,流于行。

言语篇第九则写到,南郡庞统听说司马徽在颍川,特地从两千里外敢去拜访他,到了那里却看到司马徽在采桑,于是便说道“吾闻丈夫处事,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意思是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就应该佩戴金紫做大官,哪有委屈自己宏大的志向度量去做织妇干的事情呢?这话放在现代,可以说是充满了大男子主义钢铁直男气息了,但是在三国那个战乱的年代,却是一个非常有抱负,想为芸芸苍生而统一天下的理想。所以司马徽也没有生气,只是告诉他“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意思是,你只知道走小路快捷,却没有想到有迷路的危险。而真正的想要为百姓谋实事,重点也不应该放在带金佩紫这种浮华而虚妄的事物上。这个故事的价值观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颇有几分相近,虽然扫一屋和扫天下确实不存在直接的递进逻辑关系,一个再专业的环卫工人也不一定能是一个好将军,但是其背后的深意其实是让那些有远大理想的人学会沉住气,更注重脚踏实地,这样当机会来敲门时,才更有可能把握住。年轻的庞统有理想有抱负是好事,但大丈夫处世并不应该为了能带金佩紫,高人一等。而有洪流之量仍愿意执丝妇之事,这是何等的不骄不躁、从容风雅。

识鉴篇第十则,张瀚刚被齐王升官,因为看到司马氏亲族间的杀伐猜忌,领略到人生的浮沉,在洛阳看到秋风起了,想念到家乡吴地的茭白羹、鲈鱼脍,说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人生可贵的是让自己愉快而已,怎能为了求得名位而在数千里外做官呢。于是当即命人驾车坐船回乡了。这可以说是除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史上第二有名的一次辞官了,真可谓是吃货的最高境界。而辞官回家吃鲈鱼脍的张瀚更是写出了“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的名句,喜悦心情不言而喻,率性纯真,潇洒至极。而事实也证明了张瀚的洞察通透,齐王果然很快就兵败而死。

同时,张瀚也跟竹林七贤的阮籍一样,嗜酒如命,纵酒豪饮,以醉态傲世。有人劝他说:“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你只追求一时的享乐,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张翰的回答可谓惊世骇俗:“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对于魏晋的名士而言,身后的名利远不及当下的一杯酒,眼前的一片桃林花海,脚下的一处俊美山水。这是一种豪放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傲气风骨。张瀚的诗,张瀚的酒对后世的酒仙,诗仙李白也是有着不小的影响,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似乎也正是有着这样相似的韵味和境界。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魏晋时期真的非常的合适。连绵不绝的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持续不断的族群侵并、政权倾覆,频繁的人口迁徙和灾难,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孕育出如此卓尔不同的一批批名士,如群星般璀璨,点亮在这片腥红的夜空里,散发着自己个性的光芒。他们出尘入世,都像他们自己所爱的杯中酒,手中花那样,淡雅非凡,那么超然自得,那么无为却又无不为,让人念念不忘风雅二字。

上一篇:童年的记忆450字作文下一篇:俗世奇人读后感4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