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政治建设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县政府政治建设范文

市长在全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今天我们在新都召开现场会,目的是要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工作推向基层政府,推向全面深化,至少在全市区(市)县这个层面,尽快进入实质性的运作。刚才,金牛、新都的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两区的示范经验,姜教授作了很好的点评。待会儿,春城同志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要很好地学习贯彻。下面,我就基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要加快推进

在各区(市)县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今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承诺。到今年年底完成这项工作,只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今天的现场会就是希望各个区(市)县在党委领导下,按照既定的步骤和要求,加大力度,有序展开。

一是要抓好工作落实。启动实施,重点是要做好消化示范经验、深入动员部署、配置硬件设施、整合行政资源、定岗定责定人等工作;分类分项推动,区(市)县要加快建成并投入运行政务中心,街道和乡镇要加快建立面向群众的“ 一门式”服务场所,行政村要加快建立代办点、挑选代办员,确保规服工作推进到位。

二是要抓好责任落实。我们自上而下、逐步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级带动一级的推进方式,实现政务服务的整体提升。各区(市)县要按照政府统一组织、部门分工协作、层层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具体组织实施,切实把县、乡、村的集中服务、延伸服务、代办服务,责任明细、扎实做好。

三是要抓好督查落实。在整个推进实施过程中,都要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对推进工作进行评议和检查,不断整改提高,确保不走过场,更好地改善发展环境,切实为基层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 零距离服务”。

二、要正确推进

新都和金牛两个区,在川大课题组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总结出了郊区(市)县和城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两个样本,现阶段,其他各区(市)县重要的是虚心学,参照办。

一是要强化规范。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本质就是实现依法行政。在行政流程优化的过程中,要突出做好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执法“四个规范”;在操作流程的优化中,要突出做好申报、受理、运作、审核、办结的“五个规范”;在决策流程的优化中,要突出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 三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办事现场走一走、看一看,深入到流程中去检查,对问题早发现、快解决,不断加以改进,以更有效地营造政府管理的比较优势。

二是要改进服务。政务中心要创一流服务环境,做到标识简明,一目了然,容易记点好查;厅内 设施体现人文关怀,尽量使服务对象少站、少写、少跑;往返交通很方便,不仅好停车而且好乘车;入驻机构要创一流服务窗口,做到优化办事流程在窗口,一窗受理全程代理;强化服务职能在前台,一站服务全线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在现场,一处接洽各方配合,并联审批。工作人员要创一流服务质量,做到咨询解答一口清,接件受理一次清,审批手续一笔清,急件承办一日清,使更多的办理事项转化为即办件。只有具备这种高度负责的服务意识,养成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态度,服务实效才会大大增强,服务水平才会达到一个更高境界。

三是要优化流程。规范服务是优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程式,也是改进行政管理的重要抓手,要着力机制创新,着眼长效管理,建立一套阳光政务程序化,政务管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构建一种公众监督常态化,群众评判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健全一个资源利用共享化,全程办理便捷化的服务体系;打造一条电子政务网络化,办事流程简单化的行政通道,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和投资者。

四是要阳光行政。阳光行政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区(市)县政府不仅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主动配合、积极支持,而且要以此为契机,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加大政务公开、乡务公开、村务公开的推进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行政的能力,用阳光行政的实际成效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要防止偏向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按照计划,长期坚持不懈推进,各区(市)县一定要高度重视,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列上议事日程,探索和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长效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要鼓足干劲,按照分工 ,落实好责任,拿出干不好工作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精神,做到项项工作有人抓,个个目标不落空,把这项工作做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容。 各区(市)县在全面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防止出现工作的偏向。

一是要克服片面化倾向。要全面理解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内涵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充分认识到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长期性、整体性,克服把做好政务服务中心等单项工作等同于完成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片面化倾向。

二是要克服被动化倾向。要全面认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市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具体实践,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把推进工作变成每一个公务员的自觉行动,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克服封闭化倾向。要时刻体现“以民为本”,广开言路、广纳民智,充分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群众参加到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来,形成上下互动的合力,克服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封闭化倾向, 要广泛吸收和积极采纳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人大和政协等老领导和老同志的意见。此外,要注意部门之间的沟通,加强部门交叉或衔接的协调,防止工作落空和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同志们,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常抓不懈而又务求实效的工作。希望新都区、金牛区要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深化,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希望其他区(市)县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周密组织 ,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让我们一起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而努力,共同为服务XX跨越式发展、实现“ 三最”目标、建设和谐社会而奋斗。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二篇:政府推进美丽乡村政治

政府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自"美丽中国"概念提出以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又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全国各地再次掀起建设美丽乡村的浪潮,"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

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发展政策,例如湖州安吉县在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即用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全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计划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也明确提出将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河北省为鼓励和引导全省各地积极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启动"环京津旅游带"工程,制定出台了《河北省美丽乡村评选奖励办法(试行)》,美丽乡村评选每年举行一次,对评选出的100个美丽乡村,省财政给予每村200万元奖励;2012年秋季,安徽省委省提出了要建设"美好乡村"的宏伟计划,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总体目标定为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规划》明确,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北京郊区开展"一村一品"工程;河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工程等。

第三篇:缅甸政府与政治

缅甸军事政变的特殊原因:军队精英不认同议会民主制,认为议会民主制政府不能解决国家统

一、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独立后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府的有效性:

政府不能有效镇压共产党的武装叛乱(武装斗争)

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的分离运动(尽管实行联邦制,赋予少数民族在民族院的代表权、少数民族聚居的邦的自治权,但少数民族仍有强烈的分离运动)

政府未能有效避免执政党“自由联盟”的派系斗争和分裂

政府未能有效处理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冲突

政府未能有效发展经济

文官政权:文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国家最高权力组织是选举的国家机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的领导和控制 军政权的含义:军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军事组织是国家最高权力组织

军政权的统治方式分为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前者由军事组织(非军队)替代政府,后者由军队退居政府幕后。

军政权为什么要举行大选?原因一:国内外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压力,促使军政府必须做出回应。原因二:军政府有信心控制大选后权力移交的风险。

大选后缅甸政权的走向?

第一种走向:迅速的民主转型。“曼德拉效应” :极短的时间内带来翻天覆地的政局变化

第二种走向:印度尼西亚模式。“可控的民主”:一方面是民主的程序要件:多党选举;另一方面是民主的价值要件:缅甸式价值观:四个国家目标,以及威权的制度性控制:军队发挥政治领导作用。

第三种走向:后印度尼西亚模式。“渐进民主转型模式”:人们设想“军政府将自身视为一个要求逐步向民主转型的过渡或看守政府”,如苏哈托政权后的民主化。要件:合法性危机,民众不满增强;反对党势力崛起,缺乏强人,军队精英分裂;外部促变压力增强。

缅甸式社会主义属于一种民族社会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是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奉行的社会主义。它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潮,也是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模式。

理论特征:(1)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社会公正;认同社会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宗旨,提倡人道主义。 (2)民族主义;以民族传统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强调维护民族利益,巩固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3)浓厚的宗教色彩。把社会主义与宗教统一起来,认为社会主义与宗教是一致的。从宗教视角解释社会主义 实践特征:政治上实行集权体制(一党制或军人独裁)、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与国有化

缅甸式社会主义的特征

意识形态特征: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

(1)民族主义。重视缅甸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强调社会主义应该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佛教色彩。以佛教哲学思想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以佛教伦理来指导社会精神改造;佛教具有很强的人道主义色彩,因而提倡人道主义

体制特征:高度集权——政治体制

一党执政(纲领党宣称自己是缅甸各民族、各宗教信仰、各阶级阶层的全体人民的党,通过一党领导来实现人民的团结)

个人集权(奈温将军大权独揽)、军事组织掌握最高权力 (革命委员会实质上为一军事组织)

中央集权

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国有化、土地改革

第四篇: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杨光斌

绪论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第一节 基本制度的建构

一、革命的意义

1、 完成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大业

2、 实现道德更新

3、 革命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总之,中国革命建立的新政权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政治体系的高度的制度化为满足人民的参政要求和推动社会变革提供制度保证。

二、统治秩序的确立

1、土地改革

2、镇压反革命

3、“三反”和“五反”

4、从建社会道德

5、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

三、制度建设和法律建构

1、政治制度的建构

2、经济制度的建构

3、文化制度的建构

四、成功的经验 基本经验:党内团结。

党内团结的原因:

1、新政权一致认同苏联模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党内民主

3、毛泽东个人作用

五、政治特征

1、 政治上,确立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2、 经济上,确立基于公有产权之上中央 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3、 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由于政治上党的组织向基层社会延伸和经济上计划体制的形成,以及单位体制的建立,形成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

4、 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是整合社会道德的主导政治思想。 第二节 政治的曲折和衰退

一、制度的曲折时期

1、“反右”运动

反右的后果:⑴侵害《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的公民权利,损害社会主义民主,打击知识分子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造成国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扭曲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⑵使中国在发展方向上陷入误区。

2、“大跃进”和庐山会议

“大跃进”的原因:毛泽东对建设速度不满,对苏联模式中技术官僚主导方式不满,对自己不能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实际主导作用不满。

“大跃进”和庐山会议的后果:⑴党内民主严重破坏,形成个人崇拜。 ⑵经济问题变成社会问题。 ⑶为“文化大革命”埋下种子。

⑷党的领导变成党政不分、党的“一元化”旗帜下的个人领导,从而形成政治弊端。

3、法律虚无主义

二、政治的衰退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1、毛泽东对社会问题判断的失误

2、苏联国内政治变化和中苏矛盾使毛泽东相信中国有可能走苏联式的“变修”道路

3、“文化大革命”是“大跃进”后党内分歧的总爆发,毛泽东希望以革命的手段彻底解决问题。

4、长期的个人崇拜形成深厚的群众基础

5、江青文人集团、林彪军事集团别有用心的支持和利用 “文化大革命”对政治制度的冲击:

1、 夺权风暴造成政府机关瘫痪

2、 “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关

3、 党 领导陷入瘫痪

4、 红卫兵运动破坏社会秩序和法制

5、 法制被彻底践踏

三、政治特征

1、 实行人治

2、 扭曲国家政权的性质,法西斯主义盛行

3、 在经济领域,经济依附于政治,全面为政治服务

4、 在意识形态上彻底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

第三节 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一、从1978年到1991年

二、从1992年到2002年

三、政治特征

1、 在党政关系方面,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 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强大地方服从于中央

3、 在经济走向上,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石头过河,经济走向不明;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14 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4、 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上,由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90年代的相对缓和与和谐

5、 在意识形态上,朝更加理性和合理化方向推进

四、优势与问题

一、中国现行政治模式的优势

1、 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2、 技术专家型政治家能够保证中国的战略实施

二、中国现行政治模式的问题

1、 腐败问题

2、 农民与基层政府的矛盾 概念

利益普遍化: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变成全社会的利益和意志,使统治阶级是利益要求上升为社会公共利益要求,并且获得普遍效力,从而直接制约和指示社会经济生活的所以领域和整个过程。

压力型体制:以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和任务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依据的领导方式

第一章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实际上是讲党的领导体制,是分析中国政治出发点。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

党的一元化领导(抗日时期提出)的基本特征:

在党政军群组织间,以党的中央政治局和地方党委为最高领导机关,它们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指示,军队的军政委员会及政府、民众团体的党员都须无条件执行。 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组成:

1、 党委制和党组制

党委制和党组制是共产党在正式的权力结构上领导政府的体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确立了党对政府的绝对领导权。

2、 党管干部制度 干部委任制:各级党的组织管理各级干部。

党对政府领导权的形成和干部委任制原则的建立,使得权力体系中的任何个体都形成了与党和政府的特殊关系,既要服从同级政府和党委的领导,又要对上级党委负责。

3、 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与政府机构对应设立党的工作机构,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模式。 我国的党与国家领导体制说明:P31图

1、 尽管国务院是一个“执行机构”,但事实上国务院的主要成员又是党的重要领导人。

2、 6个领导小组并非是最初的6个小组

3、 在现在政治中,人们习惯以“口”指称相关领域和系统,所有的“口”都归6个领导小组。

4、 6个领导小组反映了当的领导体制的稳定性。

5、 与中央一级的权力结构相对应,省市级的权力结构也基本如此。

总之,无论是国务院还是人大都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下,都必须首先对党负责。 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原则就是党的一元化领导,而一元化领导主要是通过归口管理体制实现,从这一体制可以看出政治权力精英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人格化并存的状况(归口管理的特征)。

制度化表现在归口管理所体现的中央上层民主集中制所体现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原则。

人格化则表现在没有正式的规则来规定这种分工,没有规则限制或约束他们如何进行本口的管理,唯一有效的制约方式是其他领导人的地位、态度和亲疏关系,这就成了权力精英之间一种人格化倾向。 归口管理的缺点:

1、 权力人格化倾向,使个人的权力不受约束。

2、 归口管理与传统的“条块关系”体制纠缠在一起,大大制约了行政机关的权威,分散公共权力的公共权威。

二、经济改革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矛盾表现:

1、 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

2、 影响国家正确决策。

虚假信息泛滥的原因:统计技术、统计方法、党管理干部下的干部委任制(根本)

3、 权钱交易腐败丛生,制度成本高。

权钱交易最根本的原因是产权制度。(国有资产、国企领导人)

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1、 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过去:权责分离——党委有权无责,行政首长有责无权 现在:行政首长负责制

2、 党的行为法治化趋势 过去:人治、权力人格化 现在:依法治国、政治文明

在 中国,治国主体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使党在宪法和法律中的范围内活动;政治文明本质上是法治。理论上,党指示的对象为党员,政府是 宪法授权的有权向全国发布政令的行政机关;事实上,党是政令的颁布者。要改变这一状况,把党的活动限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党的意志、建议—>人 大(立法)

3、 党与行政部门关系是改革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核心:党政分开

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方针政策,关于干部的选拔、调配、考核和监督(不直接干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

中共中央对党政关系的调整(十三大):

⑴不再设立不在政府任职但又分管政府工作的专职书记、常委(政出多门、影响效率)

⑵精简党委办事机构,真正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 ⑶撤消政府各部门的党组、纪检组 ⑷纪检委不再处理案件,只管党风党纪 ⑸撤消各种政法委员会

4、 干部制度的变化

⑴党管干部的类别调整(9类变5类)

⑵党管干部的方式的改变(专门化、法制化、评价科学化、竞争上岗) ⑶任期制和退休年龄制度的建立

⑷下放管理权限(任免权部分下放,管重要的) ⑸差额选举制的形成

总之,随经济改革开放的进展,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越来越以制度化的形式表现。虽然党与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但权力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淡化政法、宣传功能,业务指导、人事安排不变),党依然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唯一变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

非国有企业存在并蓬勃发展产生的问题:1是党和国家不能从组织权力上控制和进入非国有企业,2是非国有企业又是党和国家鼓励的产物。解决之道就是“三个代表”——鼓励新生的企业精英加入共产党,这样将在组织链条上连接党与非国有企业,使既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加和谐。

第二节 党的中央组织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时间:五年一次

职权: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和中纪委的报告 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人事安排问题 修改党章

选举中央委员会和中纪委 代表产生方式:间接选举

2、 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产生:自上而下的选拔和自下而上的选举相结合,体现民主集中制

二、党的核心决策机关

在理论和实践中,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书记处是共产党的最核心的决策机关。

1、 历史变迁

2、 分工运转

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是四位一体的有机体,离开任何一个都无法运转。其运作方式是归口管理下的集体负责制

总书记:负责召开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 (国务院总理:主管财经工作,并有权对国务院系统各口工作作出指示) 政治局常委:除党的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外,其他常委只对本人负责的口或系统的工作作出安排。(集体领导下的归口管理) 政治局委员:协助政治局常委的工作

书记处:准备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所有会议,是连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桥梁,是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

第三节 归口管理体制

一、组织人事口及其运作方式

组织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各级组织的领导和干部的人事管理

1、 组织人事部门

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各级地方党委组织部以及各级地方人事厅局以及基层的专业人事干部构成了行政部门的干部管理部门系统

2、 组织人事系统领导制度

依照“党管干部”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是相应层次的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机构。 组织部门的具体职权: (1) 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指示、决议,调查研究有关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政策,提出实施当的组织路线的具体措施,经党委审查批准后加以贯彻执行

(2) 检查督促下级党委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组织生活情况,向同级党委作出报告

(3) 执行党的干部政策,负责干部培训、考察和调配

(4) 负责干部和党员管理,并配合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加强党的建设

在上下级组织部门的关系上,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下级党委组织部门在业务上有指导关系,但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组织部门考察干部的程序:党委提出干部候选人,组织部再考察候选人 谁用人谁负责,被选人一旦出了问题,选拔的人负连带责任 用人制度直接关系到作为国家权力基础的经济资源的流失与增值

3、 党管干部制度的改革

(1) 逐步扩大厅局级以下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比例,当然各省市公开选拔的比例和公开程度有所不同

(2) 推行竞争上岗制度,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方式

(3) 提高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和公开程度,主要体现在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决制,推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预告制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

(4) 建立能上能下干部制度,表现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制、新提拔领导干部试用期制,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干部

(5) 扩大干部交流范围,规范干部交流方式 (6) 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减少吏治的腐败,中共中央的对策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宣传教育口

1、 宣传教育部门 中宣部以及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

2、 宣传教育领导体制

宣传教育工作由党领导,为党的路线方针服务

3、 宣传教育的功能 (1) 合法性职能 (2) 政治动员职能 (3) 政治动员过程 (4) 舆论监督与信息传递 如何认识“焦点访谈”现象:

三、政治法律口

1、 政法部门

2、 政法系统领导体制

四、财政经济口

1、 财政经济领导部门

2、 领导制度

五、军事口

1、 军事部门的组成与结构

2、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六、外事口

1、 外事部门

2、 外事领导体制

归口管理体制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特征:

1.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和党政结构的同一性,使得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共中央 2.权力结构的人格化

3.政治体制的动员性特征,归口管理下的对系统的垂直领导,使得整个政治体制很容易被统一组织起来

第四节 政党制度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1、 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它们参政、议政。

2、 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我国为民主协商制度),排除政党之间是竞争。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

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其他为参政党。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准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作用:

2. 有利于使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更为科学和正确,使党的领导更有效。 3. 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和优势和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 有利于了解和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 5. 有利于国家的同意与巩固。

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 政治协商制度

参政议政的形式:召开政协各种会议,并向有关的党和国家机构提出重要建议案和委员个人提案。

协商的形式:由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与中共负责人参加的民主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 概念: 政治制度:指一国的政权性质,我国的政权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其次是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体制:国家机关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包括政权组织方方面面,既包括政党的组织系统,又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国家组织系统及政党系统与国家系统的关系,还包括本不属于政治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国家的领导制度:总体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内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的体制,事实上就是“党政关系”中的广义的“政”。

党 的一体化领导:在党政军群组织间,以党的中央局和地方党委为最高领导机关,它们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指示,军队的军政委员会及政府、民众团体的党员须无条件 执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

党委制:为了管理政府机构内的党员和直接控制对应政府事务的制度 党组制:是中央为了加强对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而设立的

党管干部制度:从最初级到最高级的每一个干部,都要由各级党委的组织部来管理

归口管理制度:中共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几个口,由同级党委分口负责 双重领导方式:中央国家机关分设在地方的下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业务上受中央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党务及行政事务上受地方党委及人民政府的领导 组织领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奋斗

知情权:群众了解和熟悉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基本程序和重大事件、重要情况的权力

参与权:群众直接参与干部人事有关工作的权利 选择权:群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干部的权利

监督权:群众对干部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是否认真履行职责、干部人事部门是否按章办事等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利

宣传教育工作:是关于对于人的思想意思和精神状态加以影响的工作,涉及各种媒体、出版物和教育系统 合法性:是指让人们认同或自愿服从政治对象,在我国,合法性就是指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

政治动员:国家、政党或社会活跃份子通过广泛深入的政治宣传,运用通俗生动的形式和方法使原来没有明确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有组织地参加到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波浪式的社会在活动中

政党制度: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

参政议政:根据中国共产党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负责人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

第二章立法体制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979年修宪表现:

1、 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2、 扩大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省级人大可制定地方性法规

3、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直接选举

4、 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并在常委会下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加强人大监督职能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全权性

3、 作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法理上具有最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2、 选举与监督原则

3、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以便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4、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二节 选举制度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选举原则

1、 选举制度的意义

(1) 选举使公民直接参与了政治权力分配,使政治权力获得最大合法性 (2) 选举不一定选出最优秀的政治家,但不会选出最平庸的人

(3) 选举是公民政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技能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选举制度重大变革主要体现: (1) 实行了县乡直接换届选举

(2) 实行了选民和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候选人 (3) 实行差额选举

3、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 选举权利普遍原则 (2) 平等性原则

(3)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原则 (4) 无记名投票原则

二、我国选举的程序

1、 选举机构(本级人大常委会主持)

2、 选区划分和选举单位(原则:便于选民选举,了解候选人和代表联系选民,选民行使监督权和罢免权)

3、 选民登记(为公民取得选民资格的基本程序)

4、 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差额选举(提名为选举过程最重要的环节)

5、 选举投票(选民行使选举权的集中体现)

6、 代表辞职和对代表的罢免

三、选举制度的改革

1、 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 关于农村与城市每一个代表所代表人口数比例

3、 关于差额选举

4、 关于候选人的宣传介绍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与任期

组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任期:5年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1) 多层次的立法体制的问题

① 立法中的部门主义和利益倾向严重,把部门的非分利益固定化,忽视公民权利保护

② 重视实体法而忽略程序法,使实体法得不到落实 ③ 法律互相冲突 (2) 立法权限

① 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 ② 指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

③ 授权立法 授权立法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授权立法的基本情况: a. 全国人大向其常委会授权

b.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向国务院授权 c.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向地方人大授权 授权立法的作用:

a.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律匮乏或滞后的严重矛盾

b.对国务院的授权适应了经济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而急需法律调整的状况 c.适应了经济特区的需要

2、 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P102)

3、 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P102)

4、 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及监督权的发展 人大监督权分解为知情权、检查权、审议权、处置权 人大监督的组成部分:

1、监督部分

2、处置部分 监督对象:一府两院

监督形式: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基本形式)

质询(重要形式)

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进展的表现: (1) 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 ① 成立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② 加强对预算部分调整方案的审批 ③ 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2) 加强司法监督力度 (3) 监督法性质的法律的出台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P104)

1、 会期制度及会议的召开和主持

2、 会议形式及其职责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107)

第四节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

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地位、产生和组成

1、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重要是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

2、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产生

3、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期

4、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

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1、 立法权

⑴ 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⑵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人大镇定的法律进行部分的修改和补充 ⑶ 解释宪法和法律

⑷ 撤消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消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2、 监督权 监督对象:

3、 重大事项决定权(P110)

4、 人事任免权(P110)

5、 其他权力

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

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和任期(P112)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 地方人大的职权

① 保证国家统一意志和上级国家权力机关决议的贯彻

② 选举和罢免本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领导人员,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 ③ 觉得重大地方性国家事务 ④ 监督其他地方国家工作机关工作 ⑤ 保护各种权利

(2) 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① 制定地方法规(首府及以上)

② 保证各种法律法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主持选举,讨论决定本地区重大事项 ③ 监督本级一府两院及下级人大 ④ 任免人员 ⑤ 步选

⑥ 决定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

三、地方人大的立法权与监督权

1、 立法权

(1) 地方立法权的表现

① 为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实施,制定一些实施细则 ② 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与当地人民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法规 ③ 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 地方立法的成就

① 保障和促进本地区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 地方立法为国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创造了条件,积累经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的形成

2、 监督权 (1) 执法检查

(2) “两评”(代表评议和述职评议) “两评”的意义:

① 将监督人与监督事结合起来,推动人大监督的积极性

② 采用信任投票制,不仅加大了监督的力度,还使监督更具操作性 ③ 推动被评议者的工作

④ 使社会上更多关心人大监督活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3) 个案监督

(4) 监督法律文书的运用 (5) 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查制

地方人大监督存在的问题:监督权尚不到位:一些职权没有充分行使或无法行使,一些职权的行使有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

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职权:

1、 立法权

2、 审核批准权

3、 监督权

4、 弹劾权

5、 基本法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六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一、完善党和人大的关系

党 的权力对人大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委的决定必须经过人大的法定程序,获得人大同意,变成国家意志,制定为法 律,才能成为国家权力,才能对政府和全社会有约束力。为了党政分开,加强党在人大中的作用和加强人大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党应该通过进入人大和领导人 大而制约政府的行为。

1、 腐败的源头:

(1) 政府在经济审批活动中的寻租行为和权钱交易的腐败 (2) 用人腐败。

解决的办法:落实各级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党只能向人大推荐重要干部。

2、 如何实现政治领导

(1) 观念上,党应该把人大看成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党上下应该从遵守宪法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

(2) 在组织结构上,人大应该是党的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的党政不分的权力结构

(3) 在决策方式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使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使党的决议变为国家意志和法律

(4) 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委员会制

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选举制度(差额选举、推荐候选人)

2、 代表素质

3、 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应该为职业代表组成)

4、 专门委员会(监督机构与执行机构不对称) 概念

间接选举: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个选举单位来选举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间接选举是中国最重要的选举制度

选区: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划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开展选举活动,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人民代表,这样的区域就是选区 基本法律:仅次于宪法的普通法律

人大监督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和国家意志,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和宪法、法律的实施,所采取的了解、检查、审议和处理的行为 质询案:按照主席团的决定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在主席团会议、有关发专门委员会会议或是有关的代表团会议上口头答复,或是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 P105-P10

6、P111 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为了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特定职权而设置的工作机关,受全国人大领导,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受人大常委会领导

“两评”:指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评议、要求人大任命的干部述职并对干部本人评议

第三章政府体制:中央政府 第一节 政府的设置原则和领导体制

一、“议行合一”理论

二、中国政府的“议行合一”原则

1、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构建还是其立法与执法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领导

2、 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

3、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

三、政府领导体制

1、 首长负责制 集体负责制不符合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必然会产生人浮于事的官僚主义,制度上规定的集体负责制,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无人负责。但必须指出,我国的首长负责制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

2、 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

在各级政府中,都设置若干副职以协助行政首长的工作,在实践中成为分管领导制度于党的归口管理制度对应。分管领导的领域内出现问题,分管领导要负责,若是重大问题,行政首长也需要负责。

领导小组与党的领导小组相似,其领导人事实上是某一领域的分管领导,重要是协调和不同行政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是中国政府领导体制的一大特色,其优势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节 国务院

一、关于国务院的制度规定

1、 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

(1)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对外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对内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 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性质位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 (3)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4) 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具有从属关系

2、 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任期:5年

3、 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 (1) 人事提名权 (2) 全面领导权 (3) 最后决定权 (4) 全面负责制 国务院全体会议 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4、 国务院的职权 (1) 行政立法权 (2) 行政提案权 (3) 行政领导权 (4) 行政管理权 (5) 行政监督权

(6)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权力

二、国务院的行政机构

1、 国务院办公厅

2、 部、委、行、署

3、 国务院直属机构

4、 国务院办事机构

5、 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6、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三、行政立法

1、 行政法规

(1) 行政法规的基本特征: ① 立法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② 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 行政法规的分类: ① 授权立法(一般是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授权) ② 执行立法 ③ 补充性行政法规 ④ 自主性行政法规

2、 行政规章 概念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条例:是最高级别的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其他文件不得与之冲突,目的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

规定: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的某些问题作出规定的行政法规 办法: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

授权立法:在立法机关制定某项法律的条件不成熟时,授权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在立法机关批准后实施。授权立法一般是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授权 执行性行政法规:国务院为了执行立法机关的某项法律、决定、决议而制定的行政法规

补充性行政法规:为了补充法律或是其他行政法规的未尽事项而制定的行政法规 自主性行政法规:针对那些尚未由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事务而制定的行政法规

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而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第四章 政府体制:地方政府

第一节 省政府和直辖市政府

一、省级政府

1、 省级政府的行政地位

省政府同时对省人大和国务院负责,体现了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特征

2、 省级政府机构和领导体制

施行省长负责制,省政府的产生程序基本和国务院一致,省政府机构在设置上基本与国务院相对应,省政府各部门的分类: (1) 受省政府的统一领导的机构 (2) 双重领导机构

(3) “中央在伸机构”或“双管机构”

3、 职能

(1) 省政府的职能

履行地方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省政府具有管理者和利益主体的双重身份)的职能

(2)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①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② 对上级国家机关决定不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 ③ 自主管理地方财政

④ 自主安排和公里地方经济、文教等事业 ⑤ 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地方的公安部队 ⑥ 使用和发展当地通用语言文字 ⑦ 人事管理权 (3) 省委的职能

省委既没有立法权又没有行政权,它的主要职责是对地方干部的管理,并开始实行省委书记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做法。(直接控制人大,间接控制政府)

4、 省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 (1) 行政公署的职权

① 检查了解所属各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情况,总结交流经验 ② 督促检查所属各县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协调互相关系 ③ 接受省委、自治区党委的委托,管理一部分干部 ④ 完成省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 行政公署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

行政公署的机构设置与省政府大致相同,其领导体制为专员负责制,以及行署会议制(体现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特点)

二、特别行政区

1、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是指特别行政区在国家结构和政权结构这的地位,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1) 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 (2)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与一般地方行政区域在法律地位上有明显区别: ①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

② 特别行政区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③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管理权 ④ 特别行政区的对外事物权

⑤ 特别行政区还享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中央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

2、 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特别行政区政府(P145) 行政长官双重身份双重责任

三、省管市政府

第二节 基层政府

一、基层政府的基本结构

1、 县政府 (1) 县政府权限增加的表现: ① 决定权 ② 计划修改权 ③ 外引内联权 ④ 项目审批权 ⑤ 土地出让权

(2) 县政府增加的来源: ① 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

② 省政府根据地方特点和需要所制定的行政规章 ③ 县政府根据需要并征得上级同一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④ 在经济特权享有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

2、 乡政府

(1) 改革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结构

① 政社合一体现使农村各种事务政治化,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行政管理,都直接与政治挂钩

② 在意识形态约束下,与政治挂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命令制度

③ 干部任命制度在最基层的农村得到实施

④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单向性,只有指令渠道,没有反馈途径 (2) 人民公社的缺点

混淆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的职能,侵害经济主体的经营自主权,违反基本经济规律,削弱农民积极性,是中国的农村经济长期停滞甚至衰退,严重削弱政府自身功能,党的书记过分集中,没有权力制约机制,形成“一言堂”式的强迫命令和瞎指挥

(3) 改革后乡镇政府的变化

① 原三级结构中大队为行政村即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所取代 ② 乡政府不再直接领导下级行政组织

③ 乡政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最后一环,原有的结构体系至少在形式上被打破 ④ 组织活动方式改变

3、 县乡关系 (1) 县乡关系

① 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 ② 县长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③ 县政府对于乡镇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④ 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条块关系 (2) 县乡关系中的矛盾

① 县各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 ② 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争夺对下属机构的领导权

③ 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的利益争夺加剧

④ 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县有关部门和乡镇政权分歧严重

二、基层政治的问题

1、 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1) 用人腐败

(2) 权钱交易的新形式“领导傍大款”

(3) 公款消费推陈出新,行政性经费呈跳跃增长势头

(4) “宾馆干部”已经成为许多干部的一种典型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2、 “三乱”现象有增无减

(1)“三乱”现象治理后再度反弹和回潮 (2)在“三乱”之外还添“两乱” (3)各职能部门对“三乱”缺乏正确认识,治理“三乱”困难重重

(4)“三乱”的政治和经济恶果:严重损害农民和企业利益,导致干部群众关系急剧恶化

3、 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和压力型体制的领导方式 压力型体制的领导方式的弊端:

① 各乡镇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铺摊子上项目引资金上,忽视了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和改造,忽视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和提供相应的支持,经济增长方式仍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水平上

② 县各职能部门把兴办经济实体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既妨碍了它们集中精力搞好本职工作,同时又容易导致这些部门利用自身权力谋取垄断经营权获取超额利润

③ 导致“三乱”现象日益猖狂 ④ 导致政企不分

(2) 各级领导干部事实上的任命制和各部门领导说了算的做法导致用人问题上的腐败和“三乱”现象的主要原因

(3) 财政体制与管理权能相脱节是造成县级政权中诸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4) 监督机构多权力小,执行机构权力小责任大,领导机构权力大而责任小 (5) 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合理

4、 基层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1) 尽快实现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转变 (2)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宜早不宜晚

(3) 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改革现行的财税制度 (4) 建立起责任政治体制,使领导者、监督者、执行者各就其位 (5)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

三、中国政府体制的结构特征 我国政府体制的结构特征是条块结构

1、“条”的特征

(1) 一级政府中的部门和机构与上下相互对口的部门和机构组成专业性条条,这种条条中的部门和机构以本级领导为主,受上级对口部门和机构工作指导为辅 (2) 一级政府部门或机构是上级部门或机构的派出机关,人事、财务和业务归本系统的上级部门或机构主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协管

(3) 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权直接归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有关部门

1、 条块结构中权威结构具有人格化的特征的表现:

政府管理中负责人往往以言代法,政府的法令和政策往往受到个人意志的左右,法律的效力往往因人而异,结果在实践中出现职务与权威的分离,有职务而无权威,有权威不一定有职务(对人负责,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

2、 条块特征的优缺点

① 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 ② 问题亦很明显:管理权限归属不清,多头领导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

1、 计划经济下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表现:

(1) 价格方面,中央严格管制有关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

(2) 物资分配方面,几乎所有项目都是通过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物资分配体制获得重要的紧缺物资。

(3) 投资决策方面,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处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 (4) 金融资源上,地方政府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5) 财政体制上,以大锅饭式的传统收支为主

2、 行政性放权式经济改革 (1) 计划权力的下放 (2) 财政体制的变革 (3) 金融体制方面,一方面设置专门的中央银行,一方面建立和发展专业银行 (4) 外贸经营权下放

(5) 行政性放权中的非均衡的区域政策

3、 地方政府市场化模式的政治制度意义

(1) 地方政府的市场化行为是在中央政府下放了公共经济管理功能的条件下出现的,这使得中央政府不再具体管理市场

(2) 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为依存的新型政治关系是对极圈力量的制约 (3) 建立在新兴产权制度上的政治关系和均衡的国家结构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选择

二、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

1、 行政管理权限的变化(地方权限扩大)

2、 立法权限的变化(四级立法体制)

3、 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变化(中央下管两级变为一级)

三、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目标:合理化(适度分权)、法治化 途径:

(1) 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 (2) 政治体制改革 概念

地区行政公署:受上级政府派遣而建立在地理位置相连的若干县、市之上执行委托任务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组织

特别行政区: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我国行政区域内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地方行政区域

计划单列市:国家在下达国民经济计划指标时,国务院各部门对各项计划的编制和下达,都直接把这些城市的指标单独列出,直接下达到这些城市,并抄送到这些城市所在的省政府;在计划表式上,先列出这些单列市,然后加到有关省的计划数字中成为所在省计划是一部分 赶超型现代化: 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是企业家的角色,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条块结构:“条”是指从中央政府到县政府,所有的政府部门的设置都是对应的,即下级政府都是按照上级政府的结构而设置政府部门,实行分口管理;“块”是指各级政府的职权无所不包,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都在政府的管理之中。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合理化:中央是集权不能危害地方的合理利益,不能束缚地方的手脚,压制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分权则不能危及国家统一,不能妨碍国内统一体系的形成

第五章 市场经济中政府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一、政府职能理论

1、 新古典经济学派

国家的作用应该限定在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界定产权、保护产权这5方面。他们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力量,市场竞争将会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 市场失灵派

即 使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也存在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里,政府应该进行干预,具体说国家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供公共物品,

二、保持宏观 经济稳定,

三、减少经济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

四、限制垄断,

五、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

六、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3、 官民协调路线

即东亚模式: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4、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

(1) 促进市场发育,建立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2) 注重公共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3) 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4) 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5) 控制人口增长,开发人力资源 (6)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7) 防灾、减灾和救灾

(8) 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 (9) 事实反贫困计划

二、推动市场经济的建构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有效产权的形成和保护

1、 推动产权变革

2、 保护有效产权制度 民营企业受法律保护的程度: (1) 市场准入问题

① 在产业进入方面,民营企业没有获得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一样的权利,也没有获得与国外企业一样的进入权

② 在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歧视性的政策依然普遍存在 ③ 存在税收上的严重歧视,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 ④ 存在生产要素使用上的歧视 (2) 法律地位问题

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限制说到底是由其法律地位决定的,过去在保护私有财产上,制度和法律规定还不完善,使恒产者难有恒心,宪法只强调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于合法的私人财产的保护没有类似规定。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要保护私有财产。(缺乏法律保护,法律实施亦不力)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权力主体

一、中央政府

1、 政府的市场化追求 (1) 建立保护市场经济的法律 (2) 放权让利 (3) 推动市场化的具体措施

2、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保护 (1) 补贴国有企业,不让其破产

(2) 把上市融资机会专授予国有企业,以缓解国有企业困境 (3) 对贷款等生产要素垄断

无论是推动市场经济的行为还是保护国有企业的举措,都是国家为了维护稳定与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措施

二、地方政府

经济改革后,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既阻碍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而制度创新的行为又推动了市场经济

1、 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

(1) 各地追求自成体系,造成国民经济投资结构失调 (2) 互相封锁,导致各种大战和商品流通不畅

(3) 地方政府与当地法院合谋让本地企业通过破产逃债方式达到保护本地利益 (4) 新型地方保护主义使投资者不敢再进入

2、 我国经济转型以来,国民财富急剧增加的结论

(1) 我国经济改革是增量改革,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新生的产权组织的贡献

(2) 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与各地区非国有经济产值中所占比例,呈现出明显的正比关系

(3) 各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增长率与当地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成正比

3、 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 (1) 土地制度的创新 (2) 发展模式的创新

以上两种创新本质上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即非国有产权制度的创新

三、行政机构 审批制度的问题:

1、 经济资源的浪费

2、 增加政治制度的运营成本

3、 导致权钱交易

四、推动进一步的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的政治意义是通过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第六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一般关系是政府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而社会对于政府具有制约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有四种类型:

一、强政府、弱社会;

二、弱社会、弱政府;

三、强政府,强社会;

四、弱政府、强社会。

第一节 高度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1949年-1978年)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都是高度集中的官僚制帝国,加之要改变解放初期我国“一盘散沙”的状况,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国家经济职能的极度扩展

没收官僚资本,统一全国财经经济工作,实行过度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国家对一切经济资源享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它不仅控制了生产、交换、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而且直接涉及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一切方面。

二、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1、 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通过政治活动摧毁在城市社会基层的旧的社会势力和政治势力,肃清资本主义在华影响,改造民资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群众组织掌握群众,政治机关也向社会基层延伸。

2、 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打击宗族势力>国家行政组织向乡村社会延伸(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政社合一的大队建制

3、 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1) 劳动就业制度(统包统配)

(2) 户籍制度(人口迁移被控制在国家行政之下)

(3) 身份制度(四大身份系统:政治身份、城乡身份、职业身份、所有制身份) (4) 单位制度

① 劳动者对就业场所的全面依附,实质上就是个人对国家的依附

② 单位制度决定了我国国家组织过程的政治结构和原则使法律没有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而实现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组织被纳入行政组织结构之中,并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

③ 当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党组织延伸到一切社会基础组织之后,劳动者的就业场所就是他们参加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④ 对个人来说,就业场所的党组织和行政当局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管理者,而且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实际代表了党和政府

三、一体化结构的评价

1、 结果

(1) 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

(2)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具有行政功能的单位

(3) 社会的自治和自组织的能力差,社会组织结构呈现“蜂窝式状态”,缺乏相对独立性,个人依赖单位资源,单位依赖计划经济下的资源分配 (4) 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显得脆弱而不稳定 (5) 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6) “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社会结构僵化 (7)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2、 评价

高度一体花的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强了政府的动员能力,解决了自晚清以来的全面的社会危机和实现工业化这两个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这一结构开始不适应社会发展,使整个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经济转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978年至今)

一、经济改革促使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1、 经济改革的影响

(1)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新的利益主体要寻求新的联结方式,形成新的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保护机制)

(2)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改革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分多样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 经济改革引起剧烈的利益分化

2、 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 (1) 自由流动资源的形成

国家控制资源的范围缩小力度减弱,使一部分资源从国家垄断中游离出来,进入市场。

在农村:土地耕作和经营的相对自主权,对劳动力的支配权

在城市:国家对生产资料和资金管制的放松,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实行 (2) 自由活动空间的扩展 自由活动空间形成过程:

① 知青返城的就业压力使政府开辟商品零售业市场 ② 84年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倡导第三产业

③ 92年南方讲话掀起“下海”潮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确立 (3) 制度基础

① 政府日益重视法制和法治 ② 政府大副度放权 ③ 政府职能开始转变

二、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特征

1、 民间组织的发展 1949—1978年,社团发展的政策性很强,群众性社团纳入国家编制。没有独立经济利益是生产者没有争取利益的动力,更没有社团在经济领域争取利益的空间。改革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得民间组织飞速发展。 民政部对社团的分类: (1) 学术性团体 (2) 行业性团体 (3) 专业性团体 (4) 联合性团体

2、 民间组织的特点

(1) 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拉动和自下而上的推动 (2) 具有官民两重性

① 按照我国社团登记法,社团登记注册的条件是,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主管机关的权力部门必须对民间组织负政治领导责任

② 绝大多数的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民间组织都是由政府自己创立,改革后虽从组织关系上脱离其创立者但两者依然有密切联系,创办者依然的主管部门 ③ 几乎所有的重要社团的主要领导都是由现职领导退下来或由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原政府党政官员担任

(3) 由于“两重性”,使得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① 传统上的共青团、工会、妇联、文联、社科联等社团组织依然是高度的行政化

② 相当行政化的社团有一定的编制,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其主要领导人实际也由各级党政部门任免,享受干部待遇

③ 基本上民间化的学术团体,其中极少数也享有人员编制和行政级别待遇 (4)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5) 民间组织正在走向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三、民间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1、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1) 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2) 在管理过程中,统治总是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的过程,对社会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2、 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的影响 (1) 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① 代表所在组织或行业向决策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使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

② 应决策机关的请求,对某些专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表意见 ③ 当政府政策损害其成员利益时,代表成员向有关部门交涉 (2) 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形象,增强了民主的政治认同感 (3) 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4) 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的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行为

虽然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给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制度前提并没有改变,我国依然是一个政治动员的政治体制,我国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市民社会,公共雄壮部门的能力的强弱就成为预测国家强制的主要指标。

第三节 单位体制

一、单位的政治性质

1、 企事业单位的特征

(1) 单位组织资源的公有制和国有制,它们是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占有制度

(2) 非独立性,单位是国家和政府的附属物 (3) 功能多元化

(4) 单位组织之间的“行政式”差别

2、 单位的作用 单位是国家和个人的连接点,形成了单位依附于国家、个人依附于单位的依附链条。同时国家有赖于单位组织控制和整合国家。单位事实上有着政治统治的性质。

3、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统治关系,是一种更为集中的政治关系的原因

(1) 国家掌握着经济强制工具,将工作场所几乎所有的工作条件的支配权集中于一个中心

(2) 国家能够将经济“强制”和政治强制直接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看,这种政治关系呈现依赖状态,国家将一切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国家完全取代社会,并难于从社会中分离出来

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

1、 市场经济对单位体制的冲击

(1) 在城市社会中,人们不再单一地依赖单位而生产,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替代性资源

(2) 单位体制发生巨大变化 (3) 单位资源的来源发生了变化

2、 单位组织与国家关系、其政治属性依然如故的表现

(1) 国家行政机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都没有改变政权和产权合一的根本政治经济关系

(2) 单位组织的政治特征不变(政党政治特征)

(3) 控制单位的基本手段没有变(资源、产权、人事权)

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

1、 行政管理(政府管理事项由单位组织承担)

2、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强制性灌输)

3、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场所)

总 之,全能主义的单位组织在政治上也与政府有相似的功能,只不过是程度的区别,但这种组织的弊端也很明显:第一,由于单位组织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封闭体系,是 对人类文明象征的分工的阻碍。第二,作为一个封闭的体系,每一个单位事实上相当于一个“独立王国”,监督困难,易腐败。

第四节 农村基层民主

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 农村基层民主实际上就是村民自治

1、 政社合一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 区、乡两级—>公社化

2、 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结构 公社—>农民自治 村委会的政治功能: (1) 处理本村事务

(2) 管理本村集体财产(土地和其他)

(3) 宣传法律、敦促村民履行义务、保护环境、爱护公物 (4) 接受乡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协助乡政府开展工作 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方式:

(1) 党支书担任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小组的小组长,对选举工作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

二、村民自治的实践

1、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1) 选举过程

确定村选选举班子>政治动员>确定候选人>投票 (2) 候选人提名方式 ① 选民联名提名

② 村党支部和社团组织提名 ③ 村民小组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名 ④ 选民自荐

(3) 高投票率的原因 ① 选举关系到切身利益

② 实用的选举措施保证村民高投票率 ③ 年轻农民关心政治 (4) 农民选举经验 ① 选前审计 ② 搞好选民登记 ③ 完善候选人产生方式 ④ 秘密划票和选举监控制度化 (5) 几种选举模式 ① 海选 ② 两票制 ③ 福建模式

④ “三上三下公布制” ⑤ “联选制”

2、 村民自治与治理方式的变革 (1) 村民代表会制度 (2) 村务公开

3、 村民自治中的问题 (1) 选举中的问题 ① 赂选 ② 指选或派选

③ 领导机关带头违法,选举程序不合法 ④ 用非法手段破坏选举 (2) 村务公开中的问题

村干部“三怕”,所以村务不公开。(怕失特权、怕受查处、怕村民了解实情)

三、村民自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制度创新

2、 理论意义

3、 政治文化功能

4、 村民自治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概念

全能主义政治系统:国家权力入侵社会的各个领域、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不受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的限制。

自由活动空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人们利用和使用自由流动资源的场所 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效益 单位:我国社会中的企事业组织机构

海选:全体村民自由提名村委会候选人的一种选举模式

“两 票制”:指整个选举过程分三的阶段、两次投票,即第一阶段是村支书、村民打扮会议和村民提名候选人,组织提名和村民提名具有同样权利;第二阶段是预选确定 正式候选人,投第一次票;第三阶段是召开选举大会, 正式选举,进行第二次投票,实行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村委会成员 福建模式:“五人提名,代表预选”

“三上三下公布制”自下而上提名、自上而下协商、再自下而上的讨论确定候选人

联选制:以民主程序推荐产生的3至4名候选人提出自己的村委会组成成员名单,并在竞选大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村民从中选举产生村主任,然后在村主任产生以后,村民对村主任的“阁员”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得半数票者当选

第五篇: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一章 中国国家政治权力结构

1、以中共中央为核心的“6+1+2”体系: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 政:国家主席、中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 军:中央军事委员会 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2、十六大,修订了党章关于申请入党人员身份的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原来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

3、党委1与党2组的区别:产生方式:1有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由上级党委决定任命

1可以批准接受党员 2不可以 1可以对党员进行纪律处分 2不可以 1可以召开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的代表 2不可以 1有下级组织 2没有 1与下属党委党组织的关系式领导关系 2是指导关系。

4、中国中央委员会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三个组成机构: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书记处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设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之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任期5年。

6、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只设在中央和省两级。 存续时间:1982年-1992年。

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充当弹性因素。

7、全国人大四项职权:最高立法权 最高任免权 最高决定权 最高监督权

全国人大5年一届 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 九届人大之后,会议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3月5日,这种不断提前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政治生活不断正常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人大会议形式:预备会议 选举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议程和做其他的会议准备 主席团会议:是全国人大的领导机构,负责主持全国人大会议 全体会议:是全国人大行使权力的基本形式。

代表团会议:代表的主要会内活动形式,包括代表团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两种形式。

8、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采取间接、差额的方式选举产生。

间接:由下级人大代表代表选民选举出全国人大代表,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 差额:当选人数小于候选人数。

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分配依据: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适当照顾少数民族,每个民族至少有一位代表。(12%,高于少数民族在总人口的比重) 人民解放军的全国人大代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分配给各大单位。 为归国华侨分配适当名额。

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由各省级地方和人民解放军中的台湾同胞派代表协商选举产生。 规定妇女代表比例不低于22%。

9、人大常委会委员与行政、审判、监察机关之间实行“不相容”原则,与总统制国家中的议员类似,而在内阁制国家中,议员与行政官员实行“相容”原则。

10、全国人大的“复合一院制”结构特点:(1)一院双层结构和职权分工。 (2)人大代表产生方式多样化。 (3)代表团制度。 (4)“两会”机制。 中国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缺位,由副主席递补;副主席缺位时,由全国人大补选;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补选;补选前,国家主席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 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11、1.国务院全体会议

参加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各部部长、各委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等;

讨论科目:重大的形势和政策问题。 2.国务院常务会议

参加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讨论科目:具体的问题

12、全国政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机构。国外的上议院或参议院。 政协委员的产生:1.实行委员制,由各党派、各方面协商产生。 2.更加强调界别特点。

十届全国政协由34个界别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八大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青团、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协、全国台联、全国侨联、文化艺术界、科技界、社科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少数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门人士和特别邀请人士。

政协职能: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通过建议和批评的方式进行监督。 无立法权

13、中央军委:一个班子,两个牌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军委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的每届任期相同,每届为5年。宪法对军委组成人员的连任没有限制性规定。

14、中西方司法权独立的五点区别:中国司法机关的独立原则1司法权为人大赋予。不独立于代议机关,只独立于行政机关。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原则2司法权为“民意”赋予,即独立于行政机关,也独立于代议机关

1立法权高于司法权 2三权平行。1独立权由集体形式,不赞成自由心证说 2法官、检察官个人享有独立权,赞成自由心证说。

1不使用法官终身制 2适用法官终身制 1接受党的领导,不搞超党派的中立 2超党派的中立

15、“职责同构”是指在政府间关系中,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

一、一致。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1、为什么说“党政关系”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关系

1.中国的各种政治关系和较为重要的政治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党政关系”的因素。2.“党政关系”的特殊地位,在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3.从政治体制改革渐次展开的角度看,党政关系的调整是许多项重要改革工作的逻辑起点。

2、中1西方2政党在执政方式上的主要区别

1.政治权力结构的横向关系 1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全部国家关系 2行政权或一部分司法权

2.政治权力结构的纵向关系 1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国家权力 2中央或联邦整体的行政权力

3.执掌国家权力的方式 1直接领导,包括政治、组织和思想领导 2间接领导,通过议会的多数地位影响立法或在政府中工作的党员等

4.对执政党地位合法性的理解及采取的相关政治措施 1历史的选择;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不允许资产阶级政党分享政权 2合法反对原则;强调执政党地位的所谓竞争性,试图以多党竞争垄断政权

3、党政关系:党是中国共产党 政指政权、政府、人大、政协、政法机关、军队以及担任一定政治任务的人民团体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

4、党政分开过程中需要澄清的六点问题

1、党政分开不仅仅是党政分工。

2、党政职能的划分不等于实现了党政分开。

3、党政分开不是单纯的党政分权。试图把党从政府过程中分离出来是错误的。 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是要扩大党组织的权力,而在于改善党的领导。

4、党政一把手之间的不同意见分歧不等于党政不合。

5、党政分开也有赖于政企分开。

6、党政关系不仅仅是党与政府的关系。

5、 规范党政关系的要点

1、明确中国共产党对人大、政府、人民团体等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党”掌控全局,具体事务由“法”规范,“政”执行)

2、推进党对人大、政府领导的民主化。 (决策和人事)

3、转变党的工作和活动方式,特别是要注意不能以政策替代法律。

4、努力实现党政行为的法制化。

5、除少数特殊单位以外,党最好实行普遍的属地制的领导体系。

6、在中央、地方和基层实行不同内容的党政关系改革。★

7、党政关系规范化还有赖于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的完善。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利益群体

1、“工人群体”与“工人阶级”概念的区别(外延上的区别)

工人阶级包括官员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和工人群体 工人群体指三次产业工人。

2、官员与干部的区别:“干部”是指所有被政府人事部门承认具有“干部”身份的脑力劳动者。

“官员”是指国家公务员和党派机关、人民团体等专职从事政府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只是“干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官员与知识分子的区别:官员在具体利益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方式上与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 官员掌握政治权力,其知识和能力通过权力这个中介释放出来,并影响其他社会成员。 官员群体在意见表达过程中的特殊性:特殊性:既是意见的表达者,也参与决策与执行。 注意:支持和鼓励正常的意见表达,同时加强监督和自律,防止“以权谋私”。

3、有关农民的几种界定:

1、职业角度:通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劳动取得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收入的农民。——“狭义的农民”

2、户籍角度:所有具有农村户口的人。——侧重身份的划分。 3.居住地角度:所有居住在农村的居民。

4、农民工群体的界定: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民身份,从事第

二、三产业职业的工人。 身份——农民身份 职业——产业工人 一类是乡镇企业工人;另一类是流入到城市中的打工者(狭义的农民工)。

5、“两栖人”的界定:“两栖人”是指那些同时具有双重利益群体背景的社会成员。停薪留职人员 “红顶商人” 请长假外出谋职者

第四章 意见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1、当代中国的意见表达主主体由作为意见表达主体的个体1和作为意见表达主题的团体2。1包括普遍性意见表达个体和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2包括制度性意见表达团体、结构性意见表达团体和功能性意见表达团体。

2、公民意见表达意愿的分布规律

1、城市的比例高于农村;

2、文化层次高的高于文化层次低的;

3、经济收入水平高的高于经济收入水平低的;

4、较多接触政治的人高于较少接触政治的人 。

3、中国公民意见表达的传统途径:组织化渠道

比如,单位职工通过单位反映情况,城市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农村居民通过村委会反映情况等。信访制度

4、信访:一种有特色的意见表达形式

信访,就是公民通过书信、电报、电话或访问等形式,向党政机关及其负责人,以及人民团体、新闻媒介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建议、意见、要求、申诉和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控告、检举 。

5、专业性意见表达个体是指,受党员和特定方面群众的委托,专门行使表达民情民意的权力,是有合法身份和特定法律地位的意见表达主体。

党代表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党代表意见表达的基本方式:表达意见的基本形式是讨论并通过同级党的委员会提交给大会的报告。

人大代表的意见表达方式:(1)审议“一府两院”和人大常委会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2)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

(3)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以及国家预决算; (4)提出质询案;

(5)代表会外活动。

政协委员的意见表达方式:

1、审议各级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2、提出议案;

3、列席同级人大全体会议旁听和参与讨论同级《政府工作报告》;

4、做大会发言等。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简称“工商联”,于1953年11月成立。 中国工商联是“非公有经济”方面的工商联。

具有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相结合的特点。

其主要功能是参政议政;维护会员权益;加强沟通与联系。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1、现实中的偏离:“立体式的代行集权体制”

1、中央代行:常委会代全委会,全委会代党代会;

2、书记挂帅:“领导核心”的拍板代替集体领导;

3、以党代政。(广义上)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内民主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提法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第六章 政府的决策过程

1、立法权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在我国,立法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的。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 法案起草—法案提出—提交审议

3、宪法修正案的起草过程:中共中央成立专门的宪法修改委员会—起草建议稿—人大常委会讨论,并征求各方面意见—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仅涉及宪法个别条款的宪法修正案,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组织起草并向全国人大提出。

4、从近年来的立法实践看,提出法律草案的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国务院等国家机关。而且其中,国务院提出的比例又占据多数,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由国务院提案的约占70%。

5、中国立法过程的主要特点:

1.在立法过程中,也客观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没有因此而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2.立法过程总体上是比较谨慎的。

3.立法过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4.立法进程正在加快。

6、根据我国的宪法原则,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全国人大 。 1.什么是议案?

所谓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或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大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议案的法定形式

(1)案由:是指提出议案的理由,就是为什么要提出该议案,人大通过该议案的必要性等; (2)案据:是指提出该议案的依据,即议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等;

(3)方案:是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具体方案是议案的核心内容,是要交付表决的内容。

议案处理方式

(1)由国务院等国家机关提出的议案,直接进入议事程序。

(2)由代表团或30人以上代表提出的议案,是否列入本次大会议程由大会主席团决定。

如果议案没能列入本次大会议程,则可以转为建议、批评或意见,由大会秘书处依法处理。

7、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权、分税、分管 分税制改革意义

1.变“分粮食”为“分土地”,稳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渠道,有效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包括调节地方之间财力差距的能力。

3.在统一税制的基础上,淡化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对转变政府职能和引导企业公平竞争都有很大的益处。

4.有利于引导地方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

8、“单式预算制”

“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把国家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中。

1994年3月,第一部预算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采用复式预算的形式进行编制。

复式预算: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经常性预算包括经常性收入和经常性支出 建设性预算包括建设性收入和建设性指出

9、国家预算的编制程序

“两上两下”

(1)上报计划收支建议数(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向财政部)

(2)下达预算收支控制指标(财政部向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

(3)省级地方、中央部门向下布置(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向所辖地区、单位)

(4)层层汇总(所辖地区单位—省级地方、中央各部门—财政部—国务院—全国人大)

10、党管干部原则 :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机制

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大会主席团根据中共中央推荐提名 国务院总理由刚刚当选的国家主席提名;国务院的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刚刚产生的国务院总理提议或提名;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由中央军委主席提名。由提名人提名

选举1与表决2的区别:1凡由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都要提交全体会议选举。2凡由提名人提名的候选人,要由全体会议进行表决。

1代表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或弃权,并可以在额度范围内另选他人。 2提名人如果没能当选,需由提名人另提他人再行决定。

表决和选举的方式是由大会主席团决定的。

第七章 政府决策的施行过程

1、党内的执行系统:一个中心,四个方面

一、一个中心

中共中央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

决策与执行双重属性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的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机构。

二、四大方面

(一)中共中央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 1.中共中央组织部

主要任务:管干部、管党员。

注意:党的干部与党员干部的区别。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主管全党宣传工作的职能部门。

(三)、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中央主管全党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

(四)、是中共中央开展外事工作的职能部门。

主要任务:负责同各国政党,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的友好往来,同时代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外事活动。

(五)、中央政法委:是党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

(六)、中共中央办公厅:是协助中央领导进行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是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2、行政法规的含义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依照法律的权限和程序,就各种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 行政法规的三种基本形式

(1)“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如由国务院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2)“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进行部分规定的。如监察部颁布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绩处分暂行规定》

(3)“办法”:对某一项行政工作比较具体的规定,如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3、所谓提取是指政府按照立法机关所确定的方式吸纳、获得使其自身正常运转和组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资金和劳动。

提取的方式

(1)政府以组织公民对社会和国家尽义务性贡献的方式进行提取。 (2)政府有条件地以某种契约的方式从公民中提取。

(3)政府通过对国家经济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管理进行提取。

(4)政府通过自己的对外职能从国外提取。

(5)各种不合法不合理,但却是客观存在着的某些提取行为。(乱收费等)

4、象征活动并不直接“处理”什么,但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公民和各单位的思想与行为,从而起到配合总体决策实现的作用。

5、传达的两个显著特点

1.传达的基本形式是“会议”传达和“文件传达”(补充)。

2.“传达”是一个由内到外,由上到下,逐层次“公开”的过程。

基本套路是,由高级干部到一般干部,先党内后党外,最后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手段广泛宣传和动员。

6、试点的特点

1.比较注意选“点”的代表性 。

2.在试点工作中,开始注意不给被试点提供特殊条件。

3.专业论证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同时注重定量方法在试点中的推广和引用。 4.在试点工作中,允许存在某些失误。 (补充)

第八章 政府信息传输过程

1、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特点

1.输入输出的二合一通道

2.点对点的线性传递

3.信息机构的国营化

4.补充渠道作用有限

2、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弊端 1.信息的“不当约简”现象 (1)信息流失现象:“县上传达一大本;乡里传达半页纸;村长动员吧哒嘴;社员听得直打盹”

(2)信息失真现象:传话游戏 2. 信息“超载”现象 3.“本底噪音”现象 4. “主观滤波”现象 5.“小道消息”泛滥

3、“五位一体”的

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含义 所谓的“五位”是指: (1)党政机关中的信息系统 (2)官方或半官方的思想信息库 (3)新闻媒介

(4)民间信息机构

(5)电子网络信息系统

所谓“一体”是指其他四个方面的信息机构基本上是围绕党政信息系统从事信息工作。

4、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结构性特征 五位 一体

非党政信息系统所掌握的政治性信息终归要进入(Access)政治中枢,或者说是以党政机关为其最大的“买主” 。

“紧密的核心与松散的外围”并存

5、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发展特征:(与单通道相比较) 1.从政府过程主要参与者的信息意识看,“封闭保守”趋向“开放包容”。 2.从管理方式看,控制型的“管办一体”趋向规制型的“管办分离”。 3.从传输主体看,“一元担当”趋向“一元为主,多元共存”。 4.从传输过程看,“二合一的线性传递”趋向“网络化的互动沟通”。 5.从传输技术看,“单一人手人脑处理”趋向“高科技综合处理”。

第九章 中国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

1、政府过程中的“监督”是指为保证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由一定的权力主体和社会机构对其实施监控的各种活动。

一、当代中国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 3个系统、9个主体、12种功能 法律监督系统:各级检察院 人大及常委会

政治、政府监督系统:人大及常委会 党组织及纪委 各级政协 监察部门 审计署 社会监督系统:公民 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新闻媒体

2、监督主体的两种类型

1、权力型的监督主体,是指那些既有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又有权依照相关法律,对被监督对象进行直接处理的监督主体。

2、中介型的监督主体,是指那些具有监督意识和监督能力,但无权对被监督对象进行直接处理,只能通过对监督对象产生政治影响或社会影响,使被监督对象最终进入权力型监督主体的监督处理程序的一类监督主体。

3、纪律监督两种模式 “张家界模式”,即空降纪委书记。 从1995年到1997年,张家界市纪委把所属区县纪委书记的“提名权”由同级党委改为上级市纪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探索在经历五六年的试验后悄然停止。 “曹克明模式”,即省委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

因曹克明出任首位省委副书记兼任省纪委书记而得名。这一改革提高了纪委书记的权重。

上一篇:延安精神伴我行范文下一篇:预拌商品混凝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