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

2022-05-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酿酒概论”课程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实践性、实验性、应用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机械刻板,学生在应试状态中学习,这既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

高职检验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说课探讨

摘 要: 说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本文以高职检验专业为例对《临床医学概论》的说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检验专业 临床医学概论 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评说。它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有效的途径[1]。本文以高职检验专业为例对《临床医学概论》的说课进行了探讨。

1.说课程

1.1课程性质和作用

《临床医学概论》是检验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简明介绍了诊断学基础、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每篇内容相对完整,又互相贯连。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与检验专业有关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临床的需求,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1.2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检验专业岗位需求调查,确定如下课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症状及体征的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要点及治疗原则。②能力目标:具备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和能力,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能进行必要的自我防护,正确宣传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和健康生活方式。③素质目标: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

2.说教材

2.1教材选用

根据检验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用了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赵增荣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专科教材《临床医学概论》。该教材的优势在于从检验专业实际岗位入手,着重于常见症状和疾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与疾病诊治的联系,尤其突出了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和作用,体现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2教学内容选取及重点、难点

根据检验专业岗位需求,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选取了7个教学模块,分别是诊断学基础、急诊医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儿科学采取自学形式)。其中重点是各个教学模块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的原因是:①今后工作的需要;②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检验专业知识充分地体现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难点是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把它作为难点的原因是检验专业设置的与此相关的前期课程较少,不易理解。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把临床表现的内容与必需的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学习,临床实际的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诊断学基础10学时,急诊医学4学时,传染病学6学时,内科学26学时,外科学10学时,妇产科学8学时,合计64学时,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均采用理论授课形式。学生第五学期开始在全省40余家医院进行10个月的实习。

3.说教法

结合检验专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学习法等。在讲解具体疾病时,均利用适当的病例导入新课,并提出为帮助诊断疾病需要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的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把相关的检验项目有机地穿插在任务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共同完成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综合能力。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影音资料及网上信息源片段,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而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临床及本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说学法

4.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我校三年制普招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其理解力较强,但没接触过临床,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已经学过的前期课程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同步课程为:《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

4.2采取的措施

①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实验室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小组讨论法、推理学习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③适时给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使其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说课程评价

为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如下评价方式。①评学: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理论考试(70%)+平时成绩(30%);②评教:由督导组、同行和学生共同针对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评价;③社会评价:由医院专家、社会人士和实习学生共同针对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检验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整改和完善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

说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日益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重视,并且成为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杨龙海.高职说课的核心是教学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8):15-18.

作者:李江 吕昀等

第二篇:生物技术专业“酿酒概论”教学实践改革初探

[摘 要] “酿酒概论”课程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实践性、实验性、应用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为机械刻板,学生在应试状态中学习,这既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拟对“酿酒概论”课程从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安排、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以及课程考核评价四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酿酒概论”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益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 酿酒概论;教学实践;课程考核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沧州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酿酒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20JGA013)

[作者简介] 许 媛(1987—),女,河北沧州人,理学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研究;梁萌萌(1987—),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研究;李荣华(1978—),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沧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研究。

“酿酒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型课程,在传统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讲授方式授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知识理解不深刻。因此,本文拟对非师范类“酿酒概论”课程中啤酒工艺篇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初探,旨在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参考。“酿酒概论”课程为沧州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课程,目前已经开设五年,笔者参与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在五年的教学中,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由最初的传统教学法发展为目前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经过教学效果对比,教改后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式教学效果,笔者将总结个人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的教改心得。

一、“酿酒概论”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安排

由于“酿酒概论”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内容上涉及“生物化学”“发酵工程”“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因此,在“酿酒概论”课程学习之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基础课程,这为此门课程的顺利学习奠定了基础。该门课程主要包括三点教学目的,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啤酒酿造原料对啤酒品质的影响,同时掌握啤酒原料品质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结合理论学习啤酒酿造生产工艺,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啤酒产品特性设计啤酒生产工艺,同时掌握啤酒工艺篇原辅料计算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解决啤酒工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依据学校发酵工程实验室的教学设施,在课程安排上仅选用啤酒工艺篇作为实践改革的对象,该课程理论学时为34学时,实践学时为18学时,但由于啤酒工艺学教学实验的连续性,该门课程实验课改为啤酒工艺学大实验,对于实验课的实践探索在后文中继续阐述,本门课程计划学时为52学时,总学时上限为68学时。

二、理论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高校专业课程全程育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酿酒概论”课程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笔者将思想政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比如,我国啤酒之父朱梅利用西方现代化酿酒技术成功酿造出本土啤酒,他不仅突破了国外酿酒师的技术封锁,克服了酿酒技术难题,而且,他积极提倡原料国产种植,在他的推动下,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数个啤酒花生产基地。在第二章《啤酒原料》[1]中通过介绍啤酒原料品质对啤酒品质的影响,锻炼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章中,笔者将自己对原料品质影响啤酒成品稳定性研究的相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深刻领悟在啤酒生产中首先应把好原料品质观,树立了“好原料,酿好酒”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只有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此,在讲授第七章《啤酒工厂三废处理和副产物利用》[1]时,授课教师有意识地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生态思维引入“酿酒概论”课程教学中。近年来,我国啤酒产量逐年增长,啤酒工业在满足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给环境带来大量的污染。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污染水体,产生的废气污染大气环境,产生的大量固体残渣如酒糟、酵母泥、硅藻土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因此,如何实现啤酒工业的生态生产,怎样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命题需要引发学生思考,在此部分内容讲解时,授课教师结合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企业三废处理方法,如啤酒糟回收后发酵用作动物饲料、深度加工啤酒废酵母生产核苷酸、蛋白质等,同时鼓励学生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创新啤酒的生态生产工业体系,为学生树立啤酒节能生产的意识。与此同时,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剥洋葱”式的教学模式,从外向内、化整为零,将核心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比如,在啤酒稳定性内容学习中,以啤酒生产中啤酒出现浑浊为例,启发学生啤酒中多酚物质含量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进而将当前啤酒工业生产中控制啤酒浑浊的先进做法呈现给学生,包括啤酒生产工艺各个环节的调控,将前后章啤酒生产知识点联系起来,由浅及深,突破要点知识,使学生系统化掌握啤酒酿造的精髓,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法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参与度较高。此外,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通过穿插微课及短视频等方式将枯燥的知识点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对啤酒生产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王金晶等人对啤酒工艺学研究性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表明,研究性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综合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2]。王维明等人将探究性实验应用于“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结果表明,探究性实验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研究性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充分整合实验室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质量。在理论授课中学生掌握了啤酒怎样进行生产以及为什么如此生产的要领,实验教学就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啤酒酿造精髓的试金石。在以往传统教学方式的期末测试中涉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题型,比如计算题、案例分析题、判断题及选择题,学生得分往往较低,这与传统授课方式中学生知识学习刻板有着密切关系,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理论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酿酒概论”啤酒工艺篇实验教学中开设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性实验充分落实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啤酒工艺学大实验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究性以及综合性,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是“酿酒概论”课程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教改实验中,由教师提供4种不同类型啤酒的选题,授课班级共计44人,将44人平均分成4组,学生自由组合后,依据组内兴趣自由选题。学生选题后,在理论所学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生产工艺设计(包括依据原料品质制定糖化工艺、依据麦汁生产质量设定发酵工艺参数及检测成品啤酒品质3个主要环节),啤酒生产工艺需要多个岗位人员协同配合,在啤酒工艺大实验中每组学生又分为不同的岗位角色,如粉碎岗、糖化岗、过滤岗等,不同岗位的学生只有有效传达信息、互通有无,才能保证啤酒酿造工艺的有序进行。因此,啤酒工艺学大实验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各组成员协同配合下各完成一种类型啤酒的生产,在各组完成啤酒生产后,教师指导学生评价每组成品啤酒质量,同时依据啤酒质量,引导学生分析啤酒生产工艺关键环节对啤酒品质的影响,各小组依据产品质量,分析生产工艺的不足之处,并形成实验报告。通过研究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内协调合作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

四、课程综合考核评价

“酿酒概论”课程考核改变以往传统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并不能全面考核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考试主要为成绩。为了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酿酒概论”课程考核中采用综合评价考核的方式,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课堂笔记考核、实验表现综合考核、实验报告考核及课堂小组汇报等多种考核方式,加强了过程培养考核,在综合评价分值中加强了与实践能力相关的考核,突出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一)考核方式

1.“酿酒概论”课程考核由平时作业成绩、期中闭卷测试成绩、笔记成绩、平时表现(理论与实验)及实验报告成绩组成。

2.平时作业由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将每章节的习题发布于腾讯课堂。网络布置作业的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随时可以查看作业的批改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情。

3.在完成理论授课进度二分之一后,任课教师通过随堂测验方式对学生进行期中测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网络试题库的完善,今后平时测验也将改为网络测试,方便学生检验所学知识。

4.课堂表现由学生理论课出勤率、课堂提问回答情况、小组课堂汇报、实验课出勤率、实验课表现所构成,依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

5.研究性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清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6.课程综合考核的具体占比为:课程作业10%,课程笔记10%,期中成绩20%,课堂表现30%,实验报告30%。

(二)教学效果

1.通过章节习题作业,学生巩固了理论课所学知识。在此次教改中改变了以往交作业的方式,充分利用线上腾讯课堂,布置作业内容与作业提交截止时间,提高了教师的批改效率,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平台查看作业与指导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加强了师生沟通。为改变以往学生互相抄袭纸版作业的现状,指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测验,以课堂综合知识训练、课下读书报告或案例题等方式督促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掌握理論所学。

2.课程加强了课程表现的考核,小组成员通过课下讨论、查阅文献资料、制作PPT等环节形成汇报PPT,由小组代表在课上进行汇报,此种教学方式既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加强了小组内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教师点评与给予优秀组分数奖励等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此外,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抢答题,教师也给予了相应的分数奖励,这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笔者所教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女生较多,每到此环节,课堂气氛很活跃,因此,课堂中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啤酒工艺大实验的教改实验中设置了研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小组内互助、文献资料查阅,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啤酒生产工艺,完成选定啤酒类型的生产,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麦芽粉碎时圆盘式粉碎机辊间距的调节问题,学生会想到理论课所讲的麦芽粉碎程度为“皮壳破而不碎,胚乳尽可能的细”,因此,学生需要反复调试辊间距来达到此效果,还有不同小组的学生在生产不同类型的啤酒,如白刺精酿果啤时,教师提供的辅料是白刺干果,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有效提取白刺果营养成分,制备白刺果汁,学生设计的白刺果汁不同提取工艺,会直接影响啤酒的风味,麦芽添加量、糖化用水添加量、酒花添加量的计算、酵母添加量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利用理论课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因此,特种啤酒生产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将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通过研究性实验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比如,在发酵过程中,糖度降至5°Bx以后,学生为了加速双乙酰的还原,会将食品用二氧化碳冲入发酵罐进行保压处理,同时学生会注意无菌操作,这表明,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已经基本掌握控制啤酒双乙酰含量的方法,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4.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此次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通过问题抢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通过研究性特种啤酒的酿造,小组内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激烈的讨论,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能亲自感受到啤酒生产工艺对啤酒品质的影响,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學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小组课堂PPT汇报,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酿酒概论”课程的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啤酒工业需要大批既具有生产管理知识又具有啤酒生产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因此加强“酿酒概论”课程改革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后“酿酒概论”课程深化改革中,指导教师应继续加强啤酒科学研究,将更多啤酒科技前沿知识带到课堂,拓宽理论课的授课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加强啤酒大实验实验环节的训练力度,继续增加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应加强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去啤酒企业感受现代化啤酒生产工艺,零距离感悟啤酒生产企业的匠心酿造,为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顾国贤.酿造酒工艺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1.

[2]王金晶,郑飞云,钮成拓,等.酿酒工程专业啤酒工艺学课程中研究性实践教学的优化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100-101.

[3]王维明,虞波.探究性实验在《印染质量控制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7(Z1):70-72.

Stud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Brewing in Biotechnology

Major

XU Yuan, LIANG Meng-meng, LI Rong-hua(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Brewing;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 assessment

作者:许媛 梁萌萌 李荣华

第三篇:针对非林专业“林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非林专业学生对“林学概论”专业必修和选修课重视程度低、实践教学环节弱、大小班教学效果的问题,通过对2013-2015级212个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教学开设与模式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小班教学为主,最好40人左右,实习分班教学效果好,且最好20人左右;实习报告以小组形式、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提交且汇报陈述的方式开展,边上课边实习,且植物认知、种苗培育方面多些;以上这些教学改革将会对学生综合能力、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林学概论 实践教学 非林专业

【基金项目】资助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针对非林学专业林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编号:yb201542。

“林学概论”作为西南林业大学面向全校非林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在培养林业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学概论”是对林学知识的概括的、综合的论述,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技术及方法等部分;它是一门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包含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1]。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可以成为与林业有关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常识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林学概论”在非林专业学生的认识程度、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以及大小班方式的教学效果,笔者于2016年对2013-2015级经济管理学院的非林专业学生212人进行了有关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开设与模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12个问题,所有问题为单选或多选,主要围绕学生现有实习模式、课程实验和实习的重要性、分大小班实习、实习报告的提交方式、今后实践教学的时间、学时和内容选择等展开调查[2]。

一、“林学概论”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

认知是学生选择该课程的前提,75%的学生认为实习或实验对课程的理论学习有影响,选择无影响和有点但不是很重要的人数到11%和14%,说明有不少学生认识到实践教学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有影响,说明目前开设实践课程教学还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次调查中,有是否应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决林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结果看,选择有的人数占83人左右,说明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还是较多的,且被人们所熟知;而且当调查到是否认为本门课的理论知识应该增加实验、生产实践或实习环节时,有86%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可见。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相关人才[3]。

(二)大小班教学的效果

从西南林业大学开设“林学概论”课程很多是面向非林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且很多是48学时的必修课,而有些则是32学时的选修课;因此,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学时不断被缩减和上课人数偏多的现象,一般都是80多人以上,极少数40多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教学效果,所以大小班教学效果的调查也是本文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可以看到(图1),采用大班(>60人/班)进行理论授课教学的占到91%,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建议小班教学,最好是40人左右,尤其是有些班级上课人数在90-100人左右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度降低的现象较为严重[3];针对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可以看到认为应全班共同实习有78人,同意分班实习有116人,不知道的有10人,大部分学生针对实习或实践教学,选择分班实习还是占到多数,其实很多学生对理论和实习课程还是很认真很感兴趣的,但是人数偏多的现状,对学生的上课效果和质量还是影响挺大的;若分班实习,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同意20人/班实习且有98人,赞同20-30人/班实习的有63人,30-40人/班的有47人(图2),因此,学生认为实习环节每班人数越少,参与度越高,更大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好。

图1 大小班教学调查 图2 具体分班实习人数的调查

(三)实习报告的提交方式

大学里的每门课程每位教师考核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影响着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风[2]。对课程实习报告提交方式的调查中,选择小组形式提交的占到68%,而选择个人形式提交的有26%;具体对实习报告提交方式中以每个独立实习都提交、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提交、选择一个重点内容提交、不知道的调查中,结果显示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提交的占到了122人,学生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巩固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重点学习,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高认知和兴趣;每个独立实习都提交的有46人,认为可以更好的巩固知识;选择一个重点内容提交的有53人,认为可以突出重点,缩小范围方便记忆,重点学习集中掌握,因此,在今后实践教学中,实习报告提交方式可以选择几个重点内容整理、分析、撰写并提交。

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和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都采用讨论式、研讨式互动教学方式,即针对主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介绍或畅谈,然后同学和老师之间交流,一般小班教学以学生为主導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大班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导[4]。在本文调查中也有针对实习报告是否有必要向同学和老师介绍和陈述,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占到60%,这些学生认为可以锻炼自己,强化和巩固对知识的认识,加强了交流、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分享经验,检验学习成果;没必要的有30%,这部分学生认为费时间,只需提交即可;但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将实习报告内容向同学老师陈述、交流或介绍的方式,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而且会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在讲台上做幻灯片的方式,对所做的实习报告进行汇报,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选择这种考核形式的学生最多,效果较好。通过以往汇报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展示了较好的幻灯片制作技术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考核形式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素养[5]。

(四)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检验,“林学概论”实践教学在加强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业界对林业相关专业的认可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通过调查课程实验实习学时,应多些(48学时)还是少些(32学时)合适时,选择多些的学生占到50%,这些学生认为理论应与实践结合,才能联系实际,更好掌握和巩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选择少些的有38%;由于林业方面很多内容的实习,涉及季节性很强,如种苗繁育、种子播种、扦插嫁接都需要在春季进行,上课期间就可以开展实习,针对林学概论课程实习时间的调查中,同意边上课边实习的同学有152人,占73%(见图3),选择期末集中实习有22%,因此,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建议今后按照生产节令边上课边实习。

图3 实习的时间选择调查 图4 实践教学开展内容调查

最后针对学生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列出了一些方面进行多项选择(见图4),调查结果显示,对植物认知的开展选择最多,有136人,大部分非林专业的同学都具有认识植物的强烈意愿和学习热情,植物认知内容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是种苗培育,有130人,然后依次是立地认知109人,嫁接108人,扦插106人,病虫害97人,造林规划设计86人,林分调查84人,种子特性82人;今后会加强这些方面的内容的开展。

二、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笔者对本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转变,更多地从实际应用和专业普及的基础知识讲解,使课程教学内容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学科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证重点知识内容掌握的基础上,加入了科学研究项目的介绍,将具体知识转化更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让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和研究前沿带进课堂。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以上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改进了教学内容,如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开设了认知实习环节,共计30学时,具体包括植物认知、林分调查、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森林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具体内容安排该学科的专任教师,植物认知中加入了校园认识植物的环节,参观智能温室、标本馆和各种育苗设施,并学生亲自动手处理和播种种子、培育种苗,观察昆虫活动习性并制作标本等活动,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专门用2-4学时左右对育苗技术进行探讨,通过观察智能温室,介绍种苗繁育的类型,如播种苗、扦插苗、嫁接苗、组培苗、容器育苗等,紧扣每个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介绍,谈谈自己对种苗繁育手段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方式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在校园内和标本馆的认知,学生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有了很好的熟悉和掌握。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习报告按照小组的形式提交,并根据几个重点内容汇报陈述的方式展开,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参与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往不认真听讲和缺课的现象有所减少,且很多学生都融入其中,讲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学生们分工合作,极大地锻炼了互助协作和配合的团队精神,同时,一些基本的统计分析、表达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尤其学生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毕业汇报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分别安排了生产季和期末实习,但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期末实习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但是边上课边实习和分小班教学的方式还是值得继续改革的方向。

三、教学方法改革成效

经过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和调整,选择“林学概论”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2016年选本课程的人数达到202人,会计學等专业仅有1人没有选,选课率达到了99%,缺课人数仅有3人,占到1%;且期末考核成绩合格达到100%,优良的更是占到89%;学生的热情、兴趣、积极性、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学生的出勤和选课率上有所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开设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较为满意,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沟通交流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的提高;这些方法的改革和推进都将会使“林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平晓燕,王铁梅,苏德荣.“草地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62-65.

[2]王若水,贺康宁. “农田防护林学及复合农林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71-74.

[3]孙飞达,干友民,张新全,马 啸,刘 琳. 西南区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31-34.

[4]汪小刚,戴朝卿,储修祥,倪涌舟,吕卫君. 基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54-57.

[5]赵红蕊,金岩,孟庆繁,李燕.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61-63.

[6]张晓丽. “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47-50.

作者简介:

段旭(198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主要从事林学研究。

作者:段旭 赵洋毅

上一篇:计算机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