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2022-09-15

第一篇: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

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形势不仅呼唤新的改革观、发展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总书记审时度势在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适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安全观将会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构筑更为坚固的安全屏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性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以往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与深化,所涉及的时空领域比历史任何时期都宽广,而提出此观念的背景因素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复杂。纵观最近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既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了民意诉求,对于统筹中国发展,应对国内外安全挑战十分重要。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演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声势浩大,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的同时,也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浪潮。美国调整“重返亚太”,触发亚太国家关系的再调整;美欧日力推四大经贸新协议试图摆脱WTO另搞一套,目的是抑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贸格局。

虽然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局势的基本态势。

中国的周边热点持续发酵,不稳定因素增加。“朝核危机”使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半岛形势牵动各方神经;中国在钓鱼岛受到日本的挑衅,并引发钓鱼岛危机,美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有利于日本甚至“介入”的立场,以“防卫”钓鱼岛及遏制中国;在南海,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领土上的纷争日趋激烈,美日印相继插手南海问题图谋使争端国际化、复杂化。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比较严峻。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官员腐败、法治欠彰、分配不公等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当前,这些问题和矛盾进入敏感期、突发期、多发期,在很多地方都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再加上国内台独、藏独、疆独分子以及邪教势力趁机煽动闹事,尤其是新疆恐怖主义分子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维护政治安全的压力相当大。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复杂影响。

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发酵,使中国国内外面临的安全问题相较以往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及敏感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以全新的理念认识国家安全,以全局的视角定位国家安全,以整体的思路规划国家安全。于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应运而生。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性思维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一般来说,小国、弱国总是把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首要的基本的目标,而大国、强国则往往追求更大、更多的安全利益。冷战结束以来,随着诸如环保问题、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等一些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关学者和理论家们在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安全观,其中最早出现的有“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三种,后来人们又开始用“非传统安全观”来概括这些不同的安全观。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从某些方面认识国家安全或国际安全而形成的不同安全观,而不是全方位的安全观。例如,在日本兴起的“综合安全观”,主要是强调利用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之外的经济力量、技术创新来保障它的安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后和平宪法限制了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军事力量发展。因此,这种综合安全观便有了明显的局限性。

与此不同,“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充分认识到这些不同安全理念的局限性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其缺陷而汲取其优点的新型非传统安全观,是把现实中存在的国家安全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整体安全观。它把分散的国家安全认识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安全新观念。

习近平首次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过去提出的“综合安全观”的升级,在集纳国民、政治、经济、军事等安全问题的同时还特别突出国际安全问题,统筹了国内外两个安全大局,协调了中央、地方、外交、军事乃至宣传方面的力量。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它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总体安全体系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的安全,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联,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的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

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提五要素,即以国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把国民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国民安全在整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性、目的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看,这在事实上确定了一种以国民安全为宗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民本国家安全观”。由于只有国民安全才是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那么无论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还是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相对于国民安全来说,都不具有宗旨性和目的性地位,都不过是实现国民安全这一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的不同措施和不同手段。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政治安全是根本。政治安全一般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安全,包括国家政治体系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协调运转,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能适应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并确保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在不断增多,国家处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国家政治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保持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和政治稳定,一切安全问题都是空谈,相反,也只有在政治安全良好的状态下,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把政治安全确定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内向性。

经济安全是基础。冷战结束以来,国家安全的内容更为丰富,重点也发生明显变化。当今时代的国家安全已不局限于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信息、生态、能源等多方面的安全。而经济安全不仅是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它的基础与核心,没有经济安全,便没有政治、科技、军事、社会等的安全。我国经济安全目前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潜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如我国对西方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不断加深了我国自然资源、市场、技术的对外依赖程度,庞大国际热钱无序流动威胁我国经济安全;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跨国并购和金融风险等不断挑战我国的经济安全。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的增加并不表示我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削弱,相反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逐步强大,才产生了许多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中逐步解决。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多边共赢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都将是一个处于上升轨迹中的国家。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摩擦和争议不断出现,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冲击是出现摩擦的原因之一。这一冲击既有物质层面,也有心理层面。从物质层面说,中国崛起首先意味着东亚地区国家的实力发生重大变化,与实力对比变化相伴而来的是国家间相对地位的变化,比如中日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快速上升,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主导国的地位正逐渐被中国取代。另外,面对中国的崛起,某些大国作为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对中国的防范意识加强,并通过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和矛盾加大中国的安全风险。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中越南海争端等都可以看到大国的影子。这就导致我们在国际关系层面上遇到的很多挑战,一方面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包括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了,但是老百姓感觉到的却是中国似乎面临安全困境,尽管我们一再表明自己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但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利益相关者,种种论调不绝于耳。更重要的是这导致一些周边国家试图推动区域内大国或引进区域外大国来平衡力量或制衡中国。如果不调整外交政策,我国就容易被孤立,因此需要给一些国家安全保证,以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恐惧。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既重视中国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很强的国际包容性,强调命运共同、和谐共处。命运共同体,既是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的关系,也是成员国在安全问题上互相谅解、相互提供支持,在发展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所有国家的安全水平的关系。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安全的本质就是国家安全必须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建立和谐世界是实现各国共同安全的必要保障。

从功能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互利共赢的共同安全。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它有助于把相关国家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在面临经济危机、外部安全压力、全球或地区层面的共同威胁与挑战等问题时,能够提供更可靠和更有效的相互支持。在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扶持和帮助,在平时也能在国际层面相互提供物质和道义的支持,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作用。通过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把我们长期执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外交政策推向更高水平。

从目标上看,命运共同体与本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高度契合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积极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本身说明了中国试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说明了中国对地区与国际事务所采取的建设性态度。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取得成效,意味着中国与周边国家要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推进。

从途径和手段上看,中国国家总体安全观强调以合作促安全,首先通过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建设比较深入和完善的经济共同体,在此基础上,逐渐建设安全共同体,然后才是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成熟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不会自动导致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安全共同体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导致十分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多次质的提升过程,这需要相关各国政府共同努力推进。

第二篇:浅析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

——对其中涉华“国际安全”的探讨

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有哪些?中国政府在2011年9月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明确界定了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4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观念,并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并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①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②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③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④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⑤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下面,作者就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涉华“国际安全”的具体内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根据当前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环境变化的现状,试尝浅析中国国际安全的一些具体内容:

一、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核心利益。这不但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更是新世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本范畴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目前围绕中国钓鱼岛主权和中日海洋油气开发争纷为中心的中国在东海主权问题;(2)以南沙群岛被周边国家非法实际占据岛礁为标志的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3)以反“台独”为基本方向的台湾问题;(4)打击西北边疆地区个别少数民族宗教极端势力分裂国家行径为主战场的“疆独”问题;(5)反对以宗教领袖和和平主义者面貌在国际舞台上粉墨登场,来自原前藏地区的**喇嘛推行“大藏区自治”为名由,实质上的“藏独”问题。此外,尚存在于中国某些边疆地区,目前尚非十分突出的其他隐性民族分离趋势的隐患。

二、中国的国际地区利益。这首先要求今天的中国人具备全球视野,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看待今天的世界,也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在21世纪的国际诉求。中国的国际地区利益应主要包括:(1)以朝核和钓鱼岛主权两个热点为战略枢纽,中国在东北亚的地区利益;(2)以南中国海,主要是南沙群岛的岛礁主权为突出显影,伴随华人华裔的所在国的社会文化权益的保护和恢复,中国在东南亚的地区利益;(3)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西南部,以瓜达尔港为起点的中巴油气管道及铁路项目和位于缅甸联邦西部,以实兑港为起点的中缅油气管道及铁路项目,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第二大洋某些重要地理战略节点作为“重大关注”,中国在印度洋的地区利益;(4)在原苏联中亚五个“斯坦”范围内,以油气能源为核心,通过建设“新欧亚丝绸之路”作为基础载体,中国在中亚的地区利益。此外,还应包括,以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为基本内容,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地区利益;在以玻利瓦尔社会主义为旗帜的拉美和加勒比海一系列国家的战略预置与能源开发,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地区利益;以铁矿、铜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资源开发为主,中国在澳洲大陆及南美的地区利益。还有,伊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巴以冲突为核心难分难解的中东问题……

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更深沉的问题却是,未来中国的发展,将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框架下展开?这对全球每一个大国的领袖来说,都是至关重大而又难以未卜先知的决定性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1)建立可靠的盟国关系和以华为中心的多边国际组织。为保障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调整同周边国家、同地区大国、同全球性其他结构性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建立有效的国防战略缓冲区和友好并有真实效果的国际支持支撑力量。

(2)保障中国在国际贸易和重要战略资源,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正常输送的国际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3)提高中国在现行国际金融组织,尤其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集团(WBG)中的投票权比重,籍此逐步参予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增强中国在参预和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游戏规则”的引导、制定、组织、诠释等方面的地位。

(4)增大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海牙国际法庭(ICJ)、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宣示东方的价值理念,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深入了解,改变中国和中国人在世人心目中的传统印象,确立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新形象,通过多边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主动促进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各个领域发挥更为重大的积极影响。

(5)改进中国在联合国(UN)现体制框架内的作用形式。使联合国的改革向着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必然方向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予全球性、地区性国际事务,传播中国理念,阐释人们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疑惑,在构建国际政治关系新框架的进程中,切实引导全球关系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这样,通过全球基本关系框架、国际性地区利益和中国周边国家安全三个层次,建立起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国际安全”的基本战略结构。这只是作者的一点初步的肤浅认识,对于其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第三篇: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专访国家安全学创始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跃进

2018年4月17日下午,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此前的4月15日,是第3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各地开展了比前二年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再往前推,4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普遍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并要求在大学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进行国家安全学专业教育。为此,我们专门约请国家安全学的创始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跃进,就如何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如何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到大中小学的国家安全教育中,谈了他的思考和想法。

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刘跃进认为,总书记这次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讲话的亮点很多。首先,习近平在讲话中对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四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认为四年来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初步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形成了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完善了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建立了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牢牢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性主动。

刘跃进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在制度、法治、方略、工作举措上取得了许多明显的新进展,甚至是重大突破。这其中有一条贯穿各个方面的红线,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以及总书记后来对其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其已经成为一整套系统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

1 刘跃进认为,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方面,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是一个重要标志,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这些年的国防与军队改革,以及十九大后推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都是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的重要方面。这一轮新的改革,如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等,都体现了以人民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后,国家安全不再只是国安、公安、保密和军事等传统安全部门的事情,所有的党政职能部门,包括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以及原有的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等,在工作中都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意识,都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完成自身业务涉及到的国家安全工作,搞好国家安全保障。这就从国家行政职能部门的维度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安全制度体系。

刘跃进教授还特别指出了这些年我国国家安全立法的重要进展,以及国家安全领域强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说,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对中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事做说明时,提出要“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从而直接推动了我国这些年在国家安全立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了加强国家安全立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完善国家安全法治”。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反间谍法》、新《国家安全法》、《反恐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国家情报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些新颁布的法律,与《宪法》和《刑法》中的国家安全条款,以及《国防法》《保密法》《反分裂国家法》等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法律,还有许多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家安全法律,初步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对此,我们要加强宣传,也要加强研究,使国家安全领域不仅有法可依,而且做到有法必依,做到依法行政,做到依法维护国家安全,而不能因为有的国家安全工作比较特殊,特别重要,就可以不依法办事,就超越法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国家安全工作严格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实现国家安全工作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和提升,才能更好地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安全法治保障、经费和装备保障、战略物资储备、科技保障、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保障、专门工作手段保障、宣传教育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刘跃进还重点提到了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指出2016年以来,教育部每年4月15日前都会发布文件,要求在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后深

2 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刘教授说,这些年,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不仅进入了全国各大中小学,还进入公务员的教育培训体系。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是近年来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的关键一招。众所周知,中国军改推动强军兴军,取得阶段性成果,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等,对国家安全意义十分重大,而这些,都是在多年前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是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国家安全为人民

学习贯彻这次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的重要精神,首先是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也是习总书记过去反复强调的。

刘跃进指出,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新思维、新观念,现在的国家安全可以说无所不包。这也就是说,与传统上的国家安全概念不同,现在的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安全问题。这样的国家安全,涵盖领域非常广泛,把一个国家的所有安全问题,大到人民群体、领土主权、政治军事等,小到个人安全、交通安全、学校安全、乡村安全、街道安全等等,都包括进来了。但是在越来越广泛的国家安全领域,人民安全或国民安全永远是国家安全核心和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用总书记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所说的话,就是国家安全工作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核心价值观。

刘跃进说,习总书记是一位非常有人民情怀的领袖,总是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人民中心”的普遍要求,落实到国家安全领域,就是国家安全工作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国家安全是要对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保证的,而人民安全的内涵也很广泛,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等。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

3 在这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刘跃进教授分析说,这又一次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宗旨放在第一位。这也说明,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最终都要统一到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上。一切安全都只能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中获得价值,一切安全最终也都要归结归到人的安全上,归结到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上。刘跃进还说,总书记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民情怀的领袖,特别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十九在报告中总共203次提到“人民”一词,从多方面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刘教授强调,要将人民安全和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统一起来,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必须落脚到人民安全上。现在的国家安全涵盖的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网络、生态环境以及公共领域的各种安全,都要落实人民安全这个中心上,都要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要保证人民的安全与利益。

刘教授对记者说,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工作要为人民安全提供保证。刘跃进介绍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判断,即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刘教授认为,把“安全需要”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容,对国家安全研究和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说明我们各方面的国家安全工作,都必须想方设法从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从各方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新的时期,我国人民安全在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刘教授特别提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很少出国,30年间总共只有28万人次出国,平均每年不到1万人次。这些年,我国的出国人次快速增长,去年出境达到1亿4000多万人次。当今,世界各地每个角落都有中国人,他们的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大量中国人在海外也产生了突出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安全新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努力保护我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或者说是公民在域外的安全。

刘跃进教授还特别指出,“海外利益安全”这个概念本质上不包括人的安全,

4 不包括我国在其他国家工作的人的安全。同时,这里的“海外”一词给人的印象是特指从海路出去的人,不包括从陆地出境的人。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我国公民和利益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安全问题,刘跃进教授建议,第一不要讲“利益安全”,最好直接就讲“安全”,即“海外安全”。这就包括了利益安全和人员安全两个方面。此外,刘教授还认为“海外”一词最好能够改为“域外”,把我国公民和利益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安全问题,叫做“域外安全”。

刘教授说,“过去我们国家讲要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而现在,就不能仅仅提海外利益的安全,必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思想指导我们现在的域外安全工作。所谓域外,就是国域之外。域外安全,既包括中国公民在域外的安全,也包括各方面利益在域处的安全。在这一定位下,我们要扎实推进中国的安保力量走出去,特别是民间的保安企业要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在国际国内相关法律的范围内,在尊重所在国法律和风俗的前提下,必须向域外派出我们的安全保障力量,既包括保安公司,也包括警察和军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境外的中国公民、企业、设备、资本的安全。”

刘跃进教授认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注意习总书记谈到过的“五个既重视又重视”,这也是当前国家安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五对关系。对此,总书记以往是这样说的,一是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二是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三是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四是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五是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各个国家的共同安全。这几个既对立又统一的逻辑关系,是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时,一定要做好统筹兼顾。

刘教授还说,我们还必须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把现在的安全和未来的安全也统一起来,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要统筹考虑社会资源在维护安全方面的合理配置,不能现在把一切安全保障工作都弄得高大上,资源配置却不合理,或是过度消耗掉了未来的安全资源。因此,我们在统筹安全工作时既要立足现在又要考虑长远。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长远规划、通盘考虑。这也是落实习总书记强调的可持续安全观的重要举措。

刘跃进教授提醒我们,这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体责任,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加强对履行国家安全职责的督促检查,确保党中央关于国家

5 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一招。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专门人才

早在1998年,刘跃进教授在相关文章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的问题。20年来,刘教授一直致力于国家安全教育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他曾在2006年主持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教学研究项目《国家安全学的专业地位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在最后完成的课题中,刘跃进建议在法学门类下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

20年来,刘跃进教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断探索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问题。2014年,他出版了个人专著《为国家安全立学》,副题是“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史及若干问题研究”。2017年,他又发表了《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思路》一文,从多方面深入探讨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问题。

在这篇论文中,刘跃进指出,按照总书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我们需要在原有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的建设。刘跃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必须以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中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就是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时明确指出,我们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说明,国家安全涉及的问题虽然非常广泛,但只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要义,只有人民安全才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核心价值,只有人民利益才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为此,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第二,必须像总体国家安全观那样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和优秀安全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时候,

6 并没有拒绝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是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当代世界各国的优秀安全思想及安全方略。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必须像总体国家安全观那样,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可以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和精神创造,其中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方略,也包括西方国家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创造的优秀安全理论和观点,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提出的优秀安全理论,如共同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合作安全观等等。

第三,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立足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和整个世界安全形势,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构造创新性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目前以2004版《国家安全学》和2014年版《为国家安全立学》为代表的国家安全学,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科体系,还必须立足中国土壤,具备世界眼光,紧跟时代步伐,突破“西方中心”,避免“中国中心”,创造新的概念,提出新的理论,建立新的体系。

第四,必须既重视传统安全问题又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要确立非传统的安全思维方式。“非传统安全”概念源于西方,特指那些在以往历史时期淹没出现或不被人们重视的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当前安全研究不断拓展的一个新领域。但是,一些人在研究非传统安全问题时,放弃了传统安全问题,没有把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统一起来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这就使非传统安全研究走向片面。与此不同,习近平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特别指出,要“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第五,必须使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体系摆脱对军事学、情报学、国际政治学、公共安全学等学科的依附,取得独立的学术地位,成为一门和一类独立的政治科学。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同时还陆续形成了国家安全战略学、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法学、国内安全学、国际安全学、情报学等学科体系。这就为国家安全学和国家安全学科在我国“学科代码”和“专业目录”中取得自己的独立地位判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

7 我国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颁布了新《国家安全法》,出台了《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作出了“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法律规定,这迫切需要在国家标准“学科代码”和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列入独立的国家安全学和各门国家安全学科。在未来的学术体系中,国家安全学将既是一门学科的名称,也是一类学科的总称。

在这次访谈之前,教育部在4月9日刚刚发布《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刘跃进教授说,他是4月13日上午在微信群里看到这个消息的。他认为,这个消息确实令人振奋。文件中既包括对整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学段如何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规定,也提到了要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这一重要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样一个文件,将使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国家安全教育进入快车道,也必然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进入快车道。

据刘教授介绍,国际关系学院已经在去年通过教育部审核,今年开始招收国家安全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国第一批国家安全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在今年九月进入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深造。另外,国际关系学院还准备在明年招收国家安全学专业的本科生。条件具备时,还会招收国家安全学专业的博士生。国家安全学专业教育,国际关系学院已经率先开展了起来。

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刘跃进教授对国家安全学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并不满足。他认为从现实关系、逻辑关系、学理关系上看,国家安全学都应当取代当前专业目录中第12个门类的“军事科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新的第12个门类。他说,在新的第12个门类“国家安全学”之下,可以设置若干一级学科,其中既包括过去已有的军事科学,公安学,情报学,外交学,以及过去还没有的“非传统安全学”,同时还需要包括更具有普遍性的国家安全学理论、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战略学等等。

按照刘跃进教授的设想,过去作为门类的“军事科学”,降为一级学科后可以改名为“军事学”;过去处于“法学”门类下的“公安学”,纳入“国家安全学”门类后,也应该更名为更具普遍性的“警察学”。这样一来,国家安全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可以排列为:国家安全学理论、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法学、国家安全战略学、军事学、警察学、情报学、外交学、非传统安全学。这样,就有了九个国家安全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刘教授还认为,非传统安全学下可以设置反恐研究、国家信息安全管理、国家生态安全学、国家文化安全学等等非传统安

8 全的专业方向。

据悉,刘跃进教授目前正在修订他主编的《国家安全教育》系列读本。这一套《国家安全教育》读本初版于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修订,参加人员多是国际关系学院多年从事国家安全学教学科研的老师。刘跃进教授说,这次修订《国家安全教育》系列读本,就是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在国民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做些事情。

第四篇:9.1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9.1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预学案

一、预学案

(一)、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1、什么是国家安全?(P97”相关链接”)

答: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______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的意义或作用?) 答:(1)国家安全是国家【】与【】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2)国家安全是人民【】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3、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答:今天,我国国家安全的【】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

4、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或怎样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大要素〉

答: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为宗旨,以【】为根本,以【】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5、怎样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对关系)

答: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安全;既重视【】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安全。

6、国家安全体系涵盖了哪11种安全? 答:我国要构建集【】、【】、【】、【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展示+精讲

探究(一)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或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教材P96“运用你的经验”和P97“探究与分享”)

●结合以上图片,谈谈你对人民幸福生活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你阅读上述材料后的感受。 探究(二)安全威胁面面观(或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

当下,腐败多发、法治不彰;增速换档、转型升级;雾霾不散、污染严重;地缘纷争、强权作梗;国际窃听、网络泄密……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 探究三:阅读课本第97页的图片,思考:

1.上述图片反映出我思考:你还能找到哪些威胁国家安全的实例? 国安全形势面临哪些挑战?

2.面对新形势下的坚持国家安全观,我国应该怎么做?

三、检测案:单项选择(我能行!)

1.下列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

②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③国家安全只与国家利益相关

④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013年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2014年,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习主席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11种安全;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这意味着以领导机构、指导思想、法律保障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得以建立。据此回答2--3题。

2.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形成全民了解、支持、参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局面。这是因为 (

) ①国家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②我国安全形势处于不可控的严峻局面 ③维护国家安全是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④国家安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我们 (

) ①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

②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 ③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

④既重视法律安全,又重视道德安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没有归家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的基本内容是() ①政治安全②国土安全③经济安全④文化安全 ⑤社会安全⑥科技安全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⑤⑥

5.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认识错误的是()

A.是道德义务,不具有强制性B.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C.是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D.保障公民个人安全的前提 6.下列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坚持总体国家观,一人民安全为宗旨B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C.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安全为基本D.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保障 7.维护国家安全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安全主要包括(

) ①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践踏②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③国家的秘密不被窃取、泄密和出卖④社会秩序不被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关于国家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维护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B.是国家的事,与公民个人没有关系 C.与公民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D.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第五篇:2014“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访谈)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

——专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刘跃进

《领导文萃》特邀记者:李 敏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刘跃进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美元储备国,在当今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存在着各种国家安全问题,而且越开放,面临的安全风险也越大,因此,如何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确保国家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今年4月15日,在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并集中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就如何认识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刘跃进。

本刊特约记者:中国现在正处在从一个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过渡的时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显得尤为紧要,请刘教授简要介绍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

刘跃进:新一届领导人执政后,人们发现与前任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加大了反腐力度,打掉了一批大老虎、中老虎、小老虎,例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势头。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很少被大家关注,这就是特别强调国家安全,对国家安全做了紧锣密鼓的布局。首先是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总书记还对此专门做了长段说明。其次是今年1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总书记亲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需要在国家安全观念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可以说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最直接的背景。

但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整个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现在不仅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越来越需要整个国家的安全。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一个简洁明了的判断,那就是:对外,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对内,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因而要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求发展。正是这个判断,使我们可以不过高增加国防投资,降低了国家安全消耗,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在3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上相继超过英国、超过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虽然总量上的这种老二地位,除以人口的话,我们又跑到八九十名之后了,但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毕竟都比过去富裕多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丰富,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必然形成许多过去没有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几十年来,在社会经济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我们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积累。在中国迅速发展或崛起的过程中,不仅外面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变了,我国对外面世界的关系也实实在在变了,这其中就包括您说的“中国在从一个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过渡”。多年来一直在说的“中国威胁论”,其实就反映了一些国家及其学者、政客、军人、百姓,对中国迅速发展的不适应。就最重要的中美关系来说,一些人就认为中国这个新兴大国,对美国这个守成大国提出了多方面的新挑战。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任何国家也都没有任何理由阻挡;

1 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的确使一些国家感到不安,或者说确实也造成了一些国家不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过去没有力量做的事,现在有力量做了,对此别人不适应;我们过去一忍再忍的事,现在不能再忍再让了,别人会担心,会防范。这就形成了一些新的安全矛盾,有时会成为安全冲突,甚至可能会陷在“安全困境”中恶性循环。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国民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扎根发展,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安全需要,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也应该给予保障,但是如果保障的措施和手段不适当,又会起新的矛盾和新的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化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峻的外部矛盾,走出“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打破国际上对我国发展的担心,以及某些不适当的限制,甚至是某些自以为是的制裁和围堵,适时、适度、适当、有效地保护国家、企业和国民在整个世界上的利益和安全,这些年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和仔细谋划的事。这可以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国际背景或外部因素。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还有更重要的内部原因或国内背景。这几年,通过观察和研究,我把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的总体状态概括为:内忧外患并存,外患不断升级,内忧甚于外患,社会矛盾加剧,政治生态乖戾,形势复杂严峻,应对措施乏力。与外部问题比较起来,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领域的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多年来不断加剧,解决起来又没有什么非常得力的措施,有时甚至是顾了东顾不了西,按住葫芦浮起瓢。此起彼伏的群体事件,到今天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党政军内部的严重贪腐,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因此不是问题,相反却越来越严重地挑战我国的国内安全,严重威胁和危害着整个国家安全。这些问题发展到今天,需要国家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严厉打击党政军各阶层的贪污腐败,就是新一代领导采取的比较有力也初见成效的措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如此等等,也是新一代领导在治国安邦上采取的有力措施。

对于这两方面的背景,习总书记在说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时,在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时,都有过更简洁明了的概括。在解释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时,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而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这段话虽然说的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背景与必要性,但同时也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与必要性。在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后面的一句话改为:“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提出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国家安全观来指导国家安全工作。”事实上,习近平后来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又说了相似的话,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就讲清了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必要性。

除了这些现实背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这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党和政府对于“新安全观”的探索和倡导,以及国家安全认识的不断演进。中国政府针对国际安全提出的“新安全观”,其核心最终被概括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在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领域是具有新意的非传统安全观。但是,由于它仅仅针对国际安全和对外安全,不涉及国内安全问题,因而并不是完整的国家安全观。同时,这一“新安全观”在表达

2 一种良好主观愿望时,缺乏对严峻的对外安全形势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分析判断,忽略了传统安全因素和手段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因而只是一种低级形态的片面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用这样的“新安全观”指导整个国家安全工作,显然是不行的。为此,就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国家安全观来替代如上的“新安全观”。事实上,从2006年起,中国党和政府就很少再提“新安全观”,起码在中共党代会的报告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及其他党政重要文件中,很少再用“新安全观”了。但是,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在不断推进和深化对国家安全的认识,特别是在不断加强对各种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为此,这需要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来填补“新安全观”退隐后的空缺。这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产生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同时也提供了某些可以借鉴的材料。

本刊特约记者: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请您介绍一下 “总体国家安全观”都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后,各方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有不同的概括,有的概括比较复杂,有的概括比较简单,最简单的是把其说成是“十一个安全”,即习近平在讲“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时提到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

我认为,理解总体国家安全的内容,既不能把其简单概括为“十一个安全”,也不能局限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天的讲话全文,而必须把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主要论述有机概括进来。当然,主要内容还应以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天的讲话为主。由于这里不能长篇大论,我只好用“六个总体设计新思路”、“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五个既重视又重视”、“十二个国家安全要素”、“四个国际安全理念”来概括。

所谓“六个总体设计新思路”,分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习近平提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四大职责”,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观”。具体来说就是,第一,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二,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第三,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第四,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第五,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里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内容,表面看好像是“自我相涉”,有些匪夷所思,实质上并不矛盾。习近平在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就讲到了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六个方面,是指导当前整体国家安全工作的六个战略性新思路。

所谓“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习近平在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讲话中非常明确指出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里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这句话体现了人民在国家安全中的核心性、目的性。理解这句话时,还需要结合习近平后面的另一段话:“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在国家安全论域中,“人民安全”与“国民安全”的外延全同,

3 所谓“人民安全”,也只是本国人民的安全,因而也就等于“国民安全”。

所谓“五个既重视又重视”,习近平在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讲话中说的也很明确,就是“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这些观点,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辩证性。

所谓“十二个国家安全要素”,是在习近平讲“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时提到的“十一个安全”,加上他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论述中讲到的“国民安全”。这就成了十二个国家安全要素,即国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这里的“国民安全”,应视为与前面讲的“人民安全”相同,因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也可以理解为“以国民安全为宗旨”。

所谓“四个国际安全理念”,是习近平在今年5月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所提亚洲安全观包括的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我之所以把亚洲安全的四个理念概括进总体国家安全观,又超越亚洲范围把它们称作“国际安全理念”,首先是因为这四个安全理想事实上不仅适用于亚洲,而且适用于更广泛的全球国际社会,其次是因为习近平在一个多月前讲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明确提出要“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由此,把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适用范围,从亚洲安全事务推广到全球安全事务,使其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应该说既具有理论和逻辑上的合理性,同时在现实中也有其积极的价值。

虽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有两点必须首先强调,其一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核心理念,二是统合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辩证性思维。

本刊特约记者:有人说,习主席首次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过去提出的“新安全观”的升级版,是对“国家安全”的再定义。您能否谈谈“国家安全(广义、狭义)”、 “传统国家安全”、 “非传统国家安全”、 “综合安全观”这些相关提法的内涵及其联系?

刘跃进:我先说一下升级版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确实是中国官方在世纪之交提出并长期倡导的“新安全观”的升级版。

大家知道,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只涉及对外安全或国际安全问题,没有涉及内部安全或国内安全问题,因此,虽然新安全观在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方面具有非传统的思维特征,可以称为一种非传统的对外安全观和非传统的国际安全观,但由于国内视角的欠缺,它难以说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如果硬要说它是国家安全观,那么也是一种片面的国家安全观。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方面,“新安全观”体现了非传统安全思维,但中国官方当时在国内安全和整体国家安全上,秉持的依然是传统国家安全观,依然把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看作国家安全的核心和重心,依然强调军

4 事政治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头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思维方式,不是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与此不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在强调国家安全的民本性上体现了非传统思维,而且还通过强调“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统一了国家安全的内外两个方面;通过强调“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等多方面的论述,统一了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两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因而它既区别于传统国家安全观,又区别于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是一种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需要区别四个概念,即传统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传统国家安全观是只强调政治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等传统安全要素和传统安全保障手段,而不可能看到或者没有看到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是强调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国家安全观。但是,如果在强调各种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时,无视或贬抑传统安全问题,那么这只能是一种低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至于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是在强调非传统安全问题时,能够同时兼顾各种传统安全问题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正是一种统合兼顾了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国家安全问题的高级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因此,从概念关系上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既与传统安全观相对,又与低级形态的非传统安全观不同,体现出对国家安全领域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众多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辩证性观察、思考和处理,具有非常丰富的非传统安全内容和全面的非传统安全思维特征。

另外,具有特定主体的“国家安全”,也不同于没有特定主体的“安全”。我们中国人现在讲“国家安全”,讲“国家安全研究”,而欧洲人现在已经不怎么讲“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了,而是讲一般性的“安全”和“安全研究”。这种情况,与欧洲的一体化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一体化的结果,使欧洲人的国家概念相对弱化了,甚至在事关国家的重大问题上,都在探索实行一种共同的政策,例如共同的外交、安全与防卫政策,而且许多国家间还统一了货币,使用统一的欧元。因此,他们开始关注国家安全之外的各种“区域安全”问题,特别是更具普遍性的“人的安全”问题,而且很早就讲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安全”。所以,他们讲普遍的“安全”,我们讲特殊的“国家安全”。这与各自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相关,很难说谁优谁劣。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国家安全措施和手段的综合性,而且更强调国家安全要素的综合性,重视影响和威胁国家安全因素的综合性。前面说的“十二个安全”,都是国家安全的构成要素,其中既有传统的国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等要素,又有非传统的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等要素。这些年官方和学界都在讲“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其实是强调了影响和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的总体性,强调要从传统与非传统两个方面的总体上认识影响和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此外,在作为亚洲安全观提出的“四个国际安全理念”中,不仅包括了综合安全,而还包括了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如此丰富的内容,显然是过去任何一种国家安全观都没有达到,因而是一种更高版本的国家安全观。

有人认为,国民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不是传统要素,而是非传统要素。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是因为没有严格区分“客观上的安全”与“主

5 观上的安全观”的结果。事实上,国民安全、经济安全等,并不是在当代出现的非传统要素,而是国家出现后就存在的传统要素,只不过是在当代非传统国家安全观中,这些要素才被高度重视和强调起来。简言之,国民安全、经济安全等,是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才重视起来的传统国家安全要素。

近年来,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出现许多新概念,它们之间有些非常相似,但却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和各种不同关系。鉴于访谈时间有限,这些概念间的复杂关系不再赘述。

本刊特约记者: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观。您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

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最突出的中国特色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一个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色。这两个特色首先体现在强调国民安全的宗旨性、目的性上,其次体现在对国家安全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谋划与布局上。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官民二分”基础上强调“以民为本”的文化。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墨子强调“兼爱”,虽然都没有提“仁爱”的差别,甚至还特别强调仁爱的无差别,但由于这些观点提出时的社会基础是“官强民弱”,因而事实上是倾向于普通百姓的。当孔子、荀子讲到“载舟覆舟”理论时,明确强调了“民”的重要性。孟子见梁惠王时,更是大讲特讲“民贵君轻”的道理。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历朝历代统治者总挂在嘴上,但真正实现的并不多,而且与今天的民主理念相比,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把民作为手段来重视,而不是作为目的来重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民为本”、“仁爱善良”的传统,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对其做了改造,把视民为“手段”的“民本观”改选成了以民为“目的”的“新民本观”,也就是民主观。这就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民贵君轻”的“民本”特色的同时,更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民主”特色。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强调“重视国民安全”,强调“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就是这两个特色的突出体现和有机融合。

此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系统性,也是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特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就是强调对事物的综合性认识和思考,尽量避免出现片面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当代系统科学的促动下,已经发展为系统辩证法,非常强调事物和认识的系统性、辩证性。总体国家安全观所讲的“五个既重视又重视”,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性思维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辩证思维。

在此我还想讲一点,就是如果不是特别强调“中国特色”,而是思考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其他国家安全观相比所具有的特色,那么也可以把其概括为两点,一是“总体性”,二是“民本性”。这两点通过上面分析已经看到,不再啰嗦。

本刊特约记者: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和学理基础?

刘跃进:前面讲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时,事实上已经涉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两个思想渊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善良”的价值取向和“以民为

6 本”的思想观念,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但是全面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会发现其思想渊源非常广泛,并非只这两点。例如,“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的观点,与“冷战”后期国际上开始出现的各种非传统安全观就有多方面的联系和思想渊源。再如,“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都是冷战后期就已出现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重视的新安全理念,因而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把其包纳进去,就与这些国际上的新安全理念建立了非常直接的思想联系,它们也都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还有“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就与国际社会很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同时还与中国学界这些年对“可持续安全”的持续探索相关。还有一点,总体国家安全观本身,与我们10多年来所做的国家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也有密切的思想渊源,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国家安全理念研究和学科建设,给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学理基础。

总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广泛吸纳了古今中外各种优秀安全思想的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国家安全观,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优秀安全思想和理论被包容进去。由此来看,要完全说清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渊源和学理基础,还需要从国家安全思想史和当代国家安全理论中寻找更多答案。

本刊特约记者: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正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设立的,是适应中国大国地位的有效举措。那么,“国安会”都有哪些主要职责?

刘跃进:您说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设立的,但从时间顺序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在前,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在后,好像这句话难以成立。但从实质关系看,这句话是成立的,因为设立“国安会”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名词虽然还没有出现,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却已经初步形成了,可以说中共十八大报告已经有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雏形,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种“事实性存在”,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说明时,更进一步强化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这种“事实性存在”。这种作为“事实性存在”的总体国家安全思想,就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今年4月15日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讲话,使这种“事实性存在”的总体国家安全思想,变成了形态完备的“概念性存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在“事实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设立的。

对于国安会的主要职责,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有过明确、准确、详细的说明,就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国安会的这“四大职责”中,前面的“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及“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是两项具有战略性的职责;后面的“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和“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两项,虽然也有战略性,但战术性更强些。这四大职责履行起来,难易、轻重、缓急,是各不相同,随时变化的,其中“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既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也具有极端的困难性,需要国安会下大力气来做。

本刊特约记者:您认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刘跃进:从前面的背景和思想渊源介绍,人们可以看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

7 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在和将来中国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因而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想强调的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当前中国国家安全实践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首先必须体现到国安会四大职责的履行中,最终使我国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是“总体性国家安全战略”,推进的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是“总体性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的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是“总体性的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时也必须有“总体性的思谋与考量”。

从理论建设上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时,我国的国家安全学术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仅是吸纳了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还广泛吸纳了古今中外一切相关的优秀思想和理论,并且大大提升了这些思想和理论,形成国家安全理论建设的一个新高度。用这一具有新高度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今后的国家安全学术研究,一定会使国家安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希望自己和所有国家安全研究人员,能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推出更多新的学术成果,能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贯彻落实和充实提高做出更多贡献。我们也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上,出现国家安全专业;在我国高校走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中,能有国家安全专业背景者的身影。我们更希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落实,能够使我国的发展与安全得到进一步的切实保障,使全体国民更多地分享国家发展与安全带给自己的福祉与安全。

本刊特约记者:我们知道,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际通行做法。请刘教授结合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介绍一下世界各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置和职能。

刘跃进: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在1947年根据其当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法》设立的。《1947年美国国家安全法》第1章第1条第1款不仅规定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而且规定“美国总统主持委员会会议;总统不能出席时,他可指定委员会的一名成员代替其职务。”“委员会的任务是向总统提出有关国家安全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综合意见,以便能够使这些军事机构和政府各部门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更有效地协调。”

在设立已近70年的今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不仅在美国外交与安全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继续对世界各国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仿效的样本。

尽管前苏联于1954年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是举世闻名的“克格勃”,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有很大差别,但包括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和一些地区,主要还是以美国为样板来设立自己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这包括1960年土耳其成立的英文名称全同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1967年2月我国台湾地区当局由其所谓的“国防会议”改组成立的所谓“国家安全会议”,以及近年来韩国、英国、日本等陆续改立或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例如,韩国在把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韩译为“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同时,也按照美国的机构名称,把自己的国家安全机构命名为“国家安全保障会议”。1987年修订的韩国宪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关于国家安全保障相关对外政策、军事政策及国内政策的树立,为在国务会议审议前答复总统的咨询,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第二款规定:“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由总统主持。”第

8 三款规定:“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组织、职务范围及其它必要事项由法律来规定。”到了2013年12月20日,为有效应对朝鲜半岛局势变化,韩国总统朴槿惠批准设立掌管韩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常任委员会和秘书处。 这个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常任委员会由国家安全室室长担任委员长,每周一次协调国家外交和安全政策,制定相关对策,并向韩国总统提议相关内容。必要时,委员长还可按总统指示召开国家安全保障会议。

再如,2010年5月,英国政府在2007年成立的“内阁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和发展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了与美国机构名称相同、职能相近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由首相担任主席,常任成员包括副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内政大臣、国防大臣、国际发展大臣和安全大臣,其他内阁成员,包括国家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国防参谋机构的负责人、情报部门首脑以及其他高级官员等,可根据需要参加该委员会。由此,形成了一种“大国家安全”的管理框架。

还有,2013年12月4日日本也正式启动了一个美式“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这个名称虽在汉译中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不同,但在英文中是同一个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不仅如此,日本的这一美版“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在人员构成、性质职责等方面也多与美国相同或相似。

美国及世界各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和运行,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示,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法治启示。虽说“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将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但要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上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和水平,则应首先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置于坚实的法律基础之上,即首先要根据宪法精神推出一部能够确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法律地位的新“国家安全法”或“国家安全委员会法”。在党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已经设立的情况下,如果能够通过立法和修宪,再设立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把国家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和运行建立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上,那么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同时也将使“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9

上一篇:整套启动前监检汇报下一篇:主题活动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