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能旅游规划

2022-07-12

第一篇:全域智能旅游规划

全域旅游

去年河南旅业实现双"破五" 2016全力攻旅业转型

2016-02-26

中国网2月26日讯 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4.9%、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16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16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 一剑)

全域旅游核心发展理念:

1、全地域: 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2、全领域: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

3、全要素: 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 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 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 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 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 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 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

10、全空间: 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2016年金猴闹春,开年出现了很多的火爆词语“IP”“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等,对于全域旅游这个名词,是在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在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笔者在这里就全域旅游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和探索。

一、什么叫做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个名称其实很早就有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来了,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名词,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例如奇创规划院和北二外的厉新建教授都曾先后提出来过类似的概念。笔者觉得其实全域旅游是之前的区域旅游和整体战略结合的升级版,是单一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以地域扩展的一个方式。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协作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二、全域旅游的意义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出路。在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对于旅游行业的供给侧,包涵了一个区域的酒店、景区、餐厅、车队、旅行社等等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及其服务和产品。其未来发展,则要根据市场和目标客源的需要,相互结合、统一协作,方能以更好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水平来适应终端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当然也更好的诠释了旅游供给侧改则的方向。

2、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侧的产品升级版。2015年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的出游市场,出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周边游到度假休闲,从自由人到跟团旅行,从商务会议到高端定制,不同的出游客源市场的要求也各自不同,随着80、90后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需要随着市场客源的需要升级和改变。过去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这从旅游的散客和团队的比例基本达到7:3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全域旅游的思维也正是可以应对需求侧客源大潮的一个方式。通过全域协作和整合,到全体营销和服务,最后到全员树立口碑和品牌。

3、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产品营销及整合的创新版。过去我们提出过打造某个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即使是有打造一个区域为旅游目的地的想法,多数是停留在区域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整合的创新上提出来,那就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更是需要调动区域内的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但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这种有机的结合,需要有协作的心态,更要有全局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思维和促销方式,

2 并且可以与其他的旅游产品和企业服务融合。

4、全域旅游会加速区域旅游的产业布局融合与协作提升。当一个地方提出全域旅游目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协作。在以前传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自己分析市场及需求,所有的营销传播的渠道基本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协调和产品的差异化基本没有做过多的思维。也正是这样才造成部分区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形势严峻。当全域旅游的思维出来之后,旅游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及产品,同时利用不同的产品的优缺点的互补,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产品和竞争优势。

5、全域旅游会促进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管理服务提高。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模式下,在区域内的不同的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如果在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产品打造和营销品牌传播,那么对供应商企业的管理上也会有更大的提高,会在区域内形成高等级的产品服务的聚合,并且逐步由市场的手淘汰管理差服务差的企业和产品。同时为了维护新的聚合性产品和品牌,各供应商之间有一定行业自律的约束和协作的条款,来促进品牌的提升,最后达到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目的。

6、全域旅游加速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过去的区域化发展的思路演变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的模式,这也是一个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一个从初级产品往高级产品升级的过程。当全域旅游的概念实施后,从一个区域整体发展去布局,从一个区域所有旅游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服务和管理,整合和协作都是一盘棋去看,会加速区域旅游的品牌传播速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更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并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有更强的推动力和提升力。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旅游企业的应对与思考

1、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思维转变。当我们谈到“旅游供给侧改革”说到“全域旅游”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感觉到可能是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政策和方向的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大潮中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商,应该首先从思维上转变。先要开放企业的经营思路,从单打独斗到愿意协作,从靠自己到愿意整合,从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到愿意共同打造创新产品及品牌。只有先从旅游企业的内部观点先转变,才是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大潮的基础。然后,就是旅游企业的传统的算账方式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舍弃一点暂时的利益,需要让出一点眼前的收入,用包容的态度主动联手主动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的区域旅游的产品。

2、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中的顺势和借势。全域旅游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原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演变,在现在的国内的旅游企业来说,国内的旅游大的OTA发展到今天基本都出现了各种瓶颈,而对于区域化的平台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过去我们去海南上去哪儿网查,我们去云南到携程网看,我们去黄山登陆驴妈妈网了解„„

这些大的OTA真的很专业么?为什么游客不能去海南到海南的平台,去云南到云南的平台。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机会,全域旅游的发展未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的旅游综合平台,他们一面携区域性的优势,一面以更接地气的价格和服务来提供更好的产品。那么旅游企业在这样的大潮之中,顺势发展借势而为,积极主动的转换角色不就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和发展方向么?

3

四、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

1、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扮演。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结合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制定一些的地方性法规,发布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协调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同时用行政手段加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保驾护航,指导规范。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需要做好裁判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规范引导,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制约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也正是作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指导及规划。

2、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在哪里。全域旅游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力之处,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升级版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作为全域旅游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政府的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合。在国家旅游局的262个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有些区域都还没有具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现在提出来全域旅游还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所以当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不能落地的时候,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无法实施。另外就是全域旅游实施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协作和整合,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联盟和各自旅游联合体都是开始的愿景非常好,但是慢慢的都是各算各帐逐步消失无影无踪。对于全域旅游的参与企业,不应该是区域内的几个旅游服务企业,它应该是全体企业全员参与整体发展,那么这样观念的一致,愿景的统一,动作的协调等难点也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执行和标准,也是影响着全域旅游的效果的关键因素。

五、全域旅游的思考综述

全域旅游其实不是什么鬼,也真的没有那么神,更不是深不可测的。它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鼓励与奖励,政府的支持和规范,企业的整合与协作等有机结合到一起,用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做的宗旨去做一件事。

全域旅游在2016年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的内容,经过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参与并认真的打造和执行,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关键,只有全域旅游的有效的执行,最后才能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二篇:六解全域旅游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需多级联动丨六解全域旅游

2016-02-22 石培华 中国旅游报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需要国家、省、市(县、区)多级联动,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需要分类创新推动。对此,笔者概括为以下“三个六”。

三级联动 六位一体推进创建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国家、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动,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体系。在国家层面整体谋划和引领,在省级层面统筹,在市县区层面整合。还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六位一体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发展。各级旅游部门要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

一是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除了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八个优先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国家层面对全域旅游的推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写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大工程(项目包),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资扶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南,指导示范区的科学务实创建;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研究提出支持扶持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检查验收标准,明确全域旅游发展指挥棒。

二是在省级层面,发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特殊作用,省级层面要在“统筹布局、突破重点、强化考核、调动市县、整合资源”等方面着力,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场发动机。建议省级层面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统筹规划,遴选和支持重点全域旅游发展区域,支持因地制宜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强考核,对创建全域旅游的重点市县区加强考核,使全域旅游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重点工作;高层培训,培训重点市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改革创新,支持各地进行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三是在市县层面,全力整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重点以市(州)县(市、区)政府为主体,是统筹推进、开花结果的责任主体。建议市县级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具体实施作用:创建单位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制定全域旅游规划和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要求;整合资源,整理各种力量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确保首批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改革创新,探索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环境,优化提升全域旅游质量;按照检查验收标准,做好各项工作。

四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市场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全产业链整合、产业聚集化发展、资本化品牌化运作,全域旅游成为现代大企业集团投资和发展的重点,成为大企业、大资本的大舞台。具体为企业搭建五个平台: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为大企业搭建一级开发、PPP投融资模式创新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为构建旅游产业基金等创造平台;为企业综合发展、构建全产业链搭建平台。

五是社会参与,共同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发展。具体主要有:共建全域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共享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共建全域旅游的文化环境;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独特生活方式;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服务环境。

六是科教支撑,创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具体主要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全域旅游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全域旅游的规划创意设计技术,为全域旅游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施工图、路线图设计;大力培养全域旅游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发展适合全域旅游的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创新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商业模式,也要加强全域旅游基础研究、引用研究,全域旅游统计改革创新等。

分类推进 找准创建发力点

初步考虑,将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区划分以下六种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域找准不同发力点,因地制宜找到不同主攻方向,结合各地总体战略重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独特模式。

一是全域旅游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模式。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其他老、少、边、穷地区,往往是旅游资源富集、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发展旅游独具优势潜力的地区。可以将全域旅游创建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通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推动贫困人口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更多受益,促进当地居民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充分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共享经济,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旅游权利,使全域旅游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二是全域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模式。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大都市都越来越需要建设都市中央游憩区,这些区域可以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将全域旅游作为都市核心区提升优化的战略平台和实现路径。通过建一批都市旅游示范区,使其成为城市社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产业集聚区、现代商业区等多区功能叠加、和谐共享的新型城镇。此外,特色小城镇、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可以与全域旅游创建紧密结合,使全域旅游成为引领中小城市提升发展品质的战略平台与抓手。

三是全域旅游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将全域旅游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平台和有效载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的有效路径。在乡村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浓郁、旅游休闲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区,探索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业依托型的全域旅游,大力推进旅游+农村、旅游+农业,构建美丽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四是全域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生态功能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下,生态旅游成为这些区域重要的优势产业甚至是主要的方向发展方向。在这类区域,要将创建全域旅游作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全域旅游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释放转化生态效益。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旅游行动,实施绿色开发、绿色消费,推进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创新绿色发展机制,促进旅游业低碳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五全域旅游促进产业文化升级优化模式。对资源枯竭型区域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区,通过创建全域旅游,促进产业升级创新,促进整体环境优化提升,构建新型产业空间,构建增长新空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城镇和村落,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六是全域旅游促进目的地升级模式。创建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形成一个旅游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高品质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的不同类型与典型案例

根据全域旅游内在动力不同和发展路径差异,笔者将我国全域旅游的地域模式大致划分为六种:

一是综合型的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所依托的核心景区、城镇、乡村等资源丰富、品位高,有条件建成旅游胜地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例如桂林、杭州、苏州、张家界、黄山、阿坝州、琼海、三亚、丽江、黔东南州、黔南州、呼伦贝尔、宜昌、甘孜州等。这些区域是典型的全域旅游目的地,需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主打品牌和主攻方向,整合资源构建国际旅游胜地。

二是龙头景区依托型的全域旅游。有龙头景区做强最大、带动周边形成全域旅游区。典型的如河南云台山、四川九寨沟、贵州荔波、四川峨眉山、贵州黄果树、重庆武隆等。这些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先是景区做大,以市场消费带动周边景点、乡村、城镇配套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形成大规模综合性目的地型旅游景区,逐步优化形成全域旅游区。

三是都市功能区依托型的全域旅游。这些全域旅游区是城旅融合发展,典型的例子如北京中轴线、后海等区域,上海新天地、杭州西湖、成都春熙路—太古里区域、拉萨八角街、西安曲江旅游区、重庆朝天门码头区等,这些区域集休闲区、商业区、社区、文化区、产业集聚区、生态优化区等多区功能叠加,居民旅游者共享,成为城市的地标和名片。

四是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依托型的全域旅游。乌镇、周庄、琼海等依托小镇的全域旅游,有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业态等支撑,旅游引领风情小镇发展。郫县、湖州、婺源等美丽乡村依托的全域旅游,是就地现代化、就地城镇化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五是特色产业依托型的全域旅游。依托特色产业,构建全产业链联动的全域旅游新模式。例如山东烟台的葡萄酒旅游集聚区、云南罗平的油菜花旅游、北京海淀区的科教旅游区、深圳大芬村的油画村旅游区等,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创意体验,构建新型的全域旅游区和新的产业功能区。

六是生态功能区依托型的全域旅游。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全域旅游。典型案例如青海三江源旅游区、西藏林芝生态旅游区、贵州百里杜鹃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生态旅游区等。这类全域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发展无景点、低开发、重保护的生态旅游区,将全域旅游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模式。

第三篇:全域旅游时代来临

全域旅游时代来临!全方位解读“全域旅游”

百家号06-1917:29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端午假期,大众出游热情高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端午假期期间,各地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理念。全域旅游,俨然成为当下旅游业最有谈资的话题。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作为最近两年的流行词,在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里,国家就对走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作出了新的部署。

一、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体现在哪里?

一、全资源整合

全资源整合是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扩容资源发展空间。所谓全域资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传统资源,还要把一些新兴资源挖掘出来,再实现旅游化,从而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

比如,旅游的核心资源体是景区,但在新兴的资源中,城市、乡镇和风景道都可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此外,广场、公园、博物馆、学校、工厂等社会资源访问点,也都会纳入到未来的旅游产品体系中。

二、全产业融合

全产业融合的实质是“旅游+”,实际上,在这个模式里,从门票经济向全产业链经济转型,其实是旅游业向各个行业渗透的一个过程。因此,就需要一些规划的创新手法,比如休闲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等,包括对品牌的包装等,其实现在这些需求越来越多。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1+1>2,就是从“旅游+”,转变到“+旅游”。“旅游+”是旅游业与各行业完全渗透的蓝图,而“+旅游”是各个行业主动融合旅游的全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能够让一产、二产,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和旅游业进行融合。

三、全方位服务

所谓全方位服务,主要还是对游客来讲,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让游客满意的产品。这里面强调“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发展方针。 通过全方位服务,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的体验目的地。这就需要实现全域旅游N大支撑体系,实现各项旅游服务支撑要素大的全域覆盖。

四、全社会参与

全社会参与指的是全域旅游的事情不单单是旅游相关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全社会各个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体功能,就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事业单位、协会、居民等个人、游客全参与的机制。

五、全流程保障

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为了推动全域旅游的工作,从顶层设计,包括旅游发展的机制、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方面让整个全域旅游得以贯彻和执行。

二、实践全域旅游,关键在于把握“全域”二字。

1、资源需全域整合

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把旅游发展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间,集聚打造旅游目的地。

2、产业需全域融合

把握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以“旅游+”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

3、要素需全域配套 树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变化,丰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既满足大众旅游的普遍需求,又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引领和拉动大众旅游生活的综合消费。

4、结构需全域优化

结构优化是全域旅游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所在。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而重在结构优化。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引擎,激活存量、创新增量、提高质量,把资源配置调优,把供需关系调优,把产业结构调优,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级。

5、社会需全域参与

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更需要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产业主体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来,培育更多的产业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标志。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既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产业的创业者、旅游生活的服务者。

6、市场需全域管理

全域旅游呼唤管理创新,必须走向全域管理,即从原本的行业管理走向社会管理,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标本兼治”,覆盖旅游生活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过程、旅游市场各个环节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在全域范围内构建起优良的市场秩序。

7、营销需全域统筹

全域旅游下的旅游营销,就是要统筹营销、整合营销,从景点营销、产品营销走向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同时,要创新营销,即营销“全资源、全时空”,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四个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实现四季旅游、全年旅游,应该是全域旅游的题中之意。

8、服务需全域提升

全域旅游,产品为王,服务是道。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同时,把优质服务从旅游行业拓展到全社会,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各个“窗口”的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和游客在旅游生活的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为服务“买单”,通过服务让旅游产业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生活,这是以人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9、环境需全域协调

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间。推进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协调,创造和谐、优美的整体旅游环境,实现全域环境的景观化、生活化,全域旅游的实践将把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全域旅游的五种典型发展模式

一、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二、城市全域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三、全域景区发展型

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四、特色资源驱动型

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五、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

一、

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区、北京昌平区。

四、全域旅游的误区。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一、山西省阳城县:景区引导全域旅游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东倚太行,西连中条,北接太岳,南瞰中原,在这块总面积为19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 “康雍盛世,名列三城”,“嘉道之世,风高五属”,辉煌的人文历史让人怦然心动。阳城拥有1个5A级景区(皇城相府)、2个4A级景区(蟒河和上庄古村)、2个3A级景区(孙文龙纪念馆和海会寺)的风水宝地,

阳城县主要做法

1、领导研讨,达成基本共识

阳城县曾以坐拥丰富的优质无烟煤资源而名噪一方,在“煤时代”占尽先机。然而,随着煤炭经济的持续低迷,其优势消耗殆尽,面临生死抉择。如何寻找新的优势,走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根据境内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发展旅游为抓手,立足县域,放眼全国,高瞻远瞩,制定了以知名的三大景区为支撑,以县城为支点的“3+1”大旅游发展战略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四季旅游”的就业增收、富民强县战略。

2、借助外力,指导发展 阳城县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深入全国旅游先进地区取经求教,并邀请全国知名旅游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借助外力,指导发展。

3、提升景区,发挥品牌效应 为了发展全域旅游,皇城相府继续加大“国家风景名胜区”建设力度,蟒河景区全力推进“5A”创建,析城山景区加速推进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景区旅游品牌带动作用,以全面提升“阳城旅游”形象。

4、建设美丽乡村

依托县城和三大景区,立足全县90%的地域是农村,90%的人口是农民,有1200平方公里的生态植被良好的实际,阳城县委、县政府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了“一园一带四区”美丽乡村连片建设规划,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全力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荣誉:阳城县先后荣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第三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二、河南省嵩县:制度创新、全民参与

嵩县地处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是一个生态大县、矿产资源大县,却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度面临农业低端徘徊、工业结构单

一、周边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长期以来,旅游者一直保持着对其“贫穷落后”、“农业大县”、“交通不便”的形象感知。而随着“5A嵩县”理念的提出及实施,扭转了外界对嵩县的看法及感知,成为县域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扶贫旅游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成为全域旅游背景下业界谈论的热点与关注的焦点。

嵩县主要做法

1. 全域理念和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

依托自身优势,嵩县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5A’级景区县域”,即“5A嵩县”的新理念,把3009平方公里县域打造成开放式的5A景区。同时,各个产业按照旅游的标准和理念来转变发展方式: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开发产品,城镇建设围绕旅游完善功能,社会服务围绕旅游突出特色。

为保障“5A嵩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嵩县参照国家5A景区标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中国旅游强县标准》等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编制了《“5A嵩县”标准(草案)》。成立旅游标准化领导小组,下发《嵩县旅游标准化试点实施方案》,多次举行培训会议。

2. 机制运行及规划设计的保障支撑 为保证“5A”目标顺利实现,嵩县参照北京市和海南省的经验,决定“撤局建委”,把县旅游局升级,更名为“嵩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县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县政府组成部门,形成部门联动。为保证旅游规划的科学设计及规划工作的有效衔接,把熟悉本地旅游环境的“土专家”和专业的旅游规划机构相结合,成立了嵩县旅游规划研究院,专门进行旅游开发宣传推介的规划研究设计工作。

3. 全民参与和资源共享的政策安排

“5A嵩县”的打造,实现了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普通百姓的全员参与,调动了建设“5A嵩县”的积极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5A嵩县”建设指挥部,确定了“5A嵩县”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及支撑项目,建立打造“5A嵩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5A嵩县”标准和考评体系,把120项任务分解到65个县直单位和乡镇,实现全体动员,全民参与。嵩县为回馈社会,于2012年开始推出A级景区免票政策,不断优化免票举措,推出“分时段分区域免票”措施,真正达到了惠民利民的目的,为嵩县赢得了良好的旅游口碑。

4. 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品牌营销

首先,在形象上进行整体营销。县域范围内所有景区都以“真山真水真空气,5A嵩县欢迎您”为主题,全县域统一策划,打包营销,整体宣传。其次,通过系列活动进行品牌打造。通过开展节庆活动,推介“5A嵩县”。再次,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品牌宣传。邀请著名演员、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经济学家、旅游专家等名人体验、评论、宣传“5A嵩县”;最后,运用新媒体进行微博营销。组建了由86个实名认证微博组成的“微之博动队”,为解决游客在旅游咨询及投诉、了解免票区域及时间、到达景区线路、各景区的客流情况等需求提供了便利。

荣誉:嵩县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旅游强县”、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等殊荣。2016年2月,嵩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三、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主导全域发展

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安吉县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2008年,安吉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并且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

安吉县主要做法

1、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发展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安吉坚持四美原则,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2、创新体制

安吉在浙江率先成立旅游委,政府职能实现从行业管理转向更深层面的产业推进。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部门镇书记、林业局等部分局长都兼任副主任;为了和市场结合,又成立旅游发展总公司,政企分开,以便能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美好的蓝图首先需要高水平、高统一度、高执行力的规划。安吉因此在全省首创设立专业总规划师,项目审批“一支笔”;同时,建立全县资源、项目库,全县资源一盘棋,统一管理,统筹操作,形成合力。

3、大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

旅游产业的发,需要更高层次的支撑:更高端的服务水平、更丰富多层次的产品构成、更大气的接待承载能力、更强的市场号召力……而这些,就在于安吉正在努力推进的“全域景区化建设”之中。安吉根据“五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在提质上苦下功夫力促转型: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发展、国际化引领。

荣誉:国家首个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通过上述案例,乡土田园总结出几点经验:

1、政府重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纵观全域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的领导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的带动作用对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收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十分重视旅游的发展,积极为旅游发展创造各项便利条件。

2、著名景区的引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著名景区是区域内积聚游客的吸引物,景区开发情况是地方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景区现有优势资源,提升景区各类设施,以景区带动全域旅游。

3、乡村旅游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乡村作为区域内占地面最大的部分,自然风光,民俗民居,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部分。乡村旅游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4、旅游相关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旅游相关的设施包括饭店宾馆、旅游交通、旅游标识、景区厕所等,这些设施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行安全、方便、舒适的体验,是全域旅游发展情况最基本的部分。

5、营销推广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力手段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网络微信、节庆活动等营销方式,有利于提升区域知名度,吸引对区域旅游产品有兴趣的游客,有利于确定自己的市场目标,开发出更合适的旅游产品。

第四篇:全域旅游创建标准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 玫瑰谷所在的三亚吉阳区博后村,原来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村落,耕地基本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玫瑰谷公司采取每亩3300元年租金的方式租赁村里2755亩盐碱地种玫瑰开发旅游,安排村民300多人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200多人从事旅游运营管理工作。 公司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的土地租金直接进入村民口袋(博后村土地撂荒之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年租金3300元)。二是确保村民每月2600至3000元的工资准时发放。三是确保村民除租金外,每年还能得到每亩最低800元以上的旅游分红。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四是确保常年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鲜切玫瑰花产品。村民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务工,不必为就业发愁,不担心领不到工资,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幸福和尊严。2013年4月9日,习总书记在此视察的时候予以肯定,并亲切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二、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三、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四、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这四项基本标准是现阶段的起码要求,各地应实事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符合当地实际而又丰富多彩的经验。 正确理解全域旅游,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

其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其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其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其四,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我们既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创建标准,更要鼓励各地的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

其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要通过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进行示范引导。理论上讲,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划,既可以是省、市、县、镇、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推进发展,这个阶段有必要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

第五篇:全域旅游破局

凤凰“全域旅游”如何破题

本报记者

彭 宁

龙文玉

特约记者

麻正规

通讯员

叶庆子

近年来,凤凰县牢牢扭住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不放松,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特别是省州旅游发展大会后,该县立足实际、主动作为,超前谋划、迎接挑战,以全新的视野、超强的胆识和果敢的气魄融入全域旅游的实践。作为我省最具备开展全域旅游的优势条件县之一,凤凰既推出了业界热议的成功经验,又经历了旅游服务体系的艰辛探索。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足之所至,目之所极,处处感受到全域旅游的春风扑面而来。

浴火凤凰已重生,旅游大船再扬帆。今日本报特刊发此文,籍以在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实践中参考。

——— 题记

7月20日,凤凰县政府与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凤凰县全域旅游及体育项目投资运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东方园林产业集团将投资50亿元,就“全域旅游投资”、“城市文化及品牌宣传推广”、“景区投资建设营运”、“体育项目投资建设营运”、“重大体育赛事组织”、“产业招商运作”等内容与凤凰县进行深入合作。

此前不久,凤凰县政府已分别与华夏投资集团、秀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凤凰县西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凤凰县旅游投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分别投资18亿元、30亿元,与凤凰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综合体开发、旅游投资运营平台筹建等领域开展合作。

如果,把今年4月的古城验票方式之改作为凤凰县推进“全域旅游”迈出的第一步,不到4个月时间,已有华夏投资集团、秀兰投资集团、东方园林集团等大企业先后与凤凰县签约,近百亿大资本即将入驻。

与此同时,凤凰县“多规合一”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多个项目陆续落地,各项旅游指数特别是乡村游接待人数与收入强势上扬„„

这座因凤凰古城而备受关注,由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城,面对“全域旅游”的新机遇与新要求,已经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迈开了先行先试、破题扬帆的步伐。

“全域旅游”是什么?

“我们理解的‘全域旅游’,就是让所有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甚至生活习惯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绝大部分百姓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中获得收益。”凤凰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海峰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另一视角阐述他对全域旅游的理解。

凤凰县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按照‘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的思路,举全县之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获得一产乘二产乘三产的乘法综合放大效益,使旅游全域化发展带动脱贫、带动发展,实现富民强县!”2016年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凤凰县委书记颜长文的表态发言掷地有声。

解三道题,创新思路

2001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凤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年过去了,凤凰县的旅游发展之路,有经验教训,更多的是成绩与收获。

“15年发展旅游的基础,不断稳定增长的固定游客,是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优势。”在凤凰工作5年,赵海峰对凤凰旅游有深入思考,更有深厚感情。“还有那一批散落、掩映在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中的传统村落,更是我们面对‘全域旅游’的巨大优势资源。”

有基础,有资源,如何走?

“其实就是解好三道题———怎么干?谁来干?干好怎么分配?”赵海峰说,“也就是从思想上解放,从体制上创新,解决好规划、引资和利益分配的难点问题。”

怎么干,离不开高起点的规划。

去年以来,凤凰县投入1000万元,启动“多规合一”工作,即以旅游规划为主导,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所有规划合成一套整体规划,在规划中统筹,实现用一张蓝图指明方向、管控到底,达到各行各业都系统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

谁来干,就要破解资金“瓶颈”。

从内,组建投资公司,把原铭城公司升级组建成为凤凰旅游投资公司,瞄准上市目标,争取年内归集资产100亿元以上,发行旅游债券20亿元以上,与社会资本及金融资金共同设立凤凰旅游发展股权基金,争取初始规模30亿元以上,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从外,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全力对接首创、湖湘商贸、重庆财信、中铁二十五局等战略合作伙伴,抓紧机遇实施PPP、基金融资、股份合作、企业债券等现代融资模式,争取实现引资300亿元以上,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高端服务设施、精品旅游项目建设。

同时,用活用好金融政策,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接合作,力争“全域旅游”专项贷款突破100亿元。

利益分配,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兼顾投资者、旅行社、导游、政府、旅游经营者、原住民和游客之间的利益,是对全域旅游发展的一道重要考题。

“分配的重点与难点,其实是在投资人、政府与原住民之间。”赵海峰说,“也是经过不断探索学习,我们基本告别了以往租赁或买断的方式,而采用股份制。资源拥有者也就是原住民用资源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政府负责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人负责产品、业态的打造和具体的经营服务。”

“这其实是一个建规矩、立制度的过程,有了规范制度的保障,各司其职,各取所得,产业才能健康顺利发展。”赵海峰总结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好“怎么干,谁来干,干好怎么分配”这三道题,也为凤凰县“全域旅游”发展搭建好了思想与制度的保障。

建三体系,转型升级

看到优势,也必须看到问题。

旅游产品严重不足,旅行社、导游、运输车队不足,高端酒店、停车位、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能力不够,软服务缺失„„已成为制约凤凰“全域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全域化景观体系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我们加速推进的三大体系,也是实现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县委书记颜长文介绍。

“快进慢游”的“快进”,分对外、对内实施推进。

对外,重点加强高铁、干线公路和机场建设。在已有三个互通的基础上,年内开工建设凤大高速南长城互通和张吉怀高铁,加快遵义至吉首国道、千工坪至贵州云场坪、高铁站至游客服务中心快车道建设,支持铜仁凤凰机场延长跑道800米并建设国际航站楼,在长潭岗水库东侧选址建设通勤机场,加快建设直升飞机起降网。

对内,加快景区通畅路网建设。年末可竣工天星山旅游公路、廖家桥至长潭岗旅游公路、长潭岗跨湖人行景观桥建设,启动凤大二级路改造升级。

“快进慢游”的“慢游”,重点是加快推进景观慢行系统建设。规划建设一条全长92.9公里,宽3至4米的“慢游”绿道。全程分为俯瞰古城、水韵田园、观山秀水、苗乡风情四个主题段,初步设计有驿站16个,休息点19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同时,加快环古城观光轻轨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

“‘快进慢游’,就要求游客所到之处有景观可看可游,也就是要求一个全域化的景观体系。”颜长文说,“我们把凤凰县域作为一个大项目来精心包装、着力打造,以古城为核心,沿沱江上下游延伸、向南华山拓展、向乡村游扩展的思路,充分发掘利用县域内的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古城核心景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和乡村游线路,提升凤凰旅游品牌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凤凰古城仍是核心。加快推进“青山抱古城”、南华山整体开发二期项目、听涛山庄等一批休闲体验、文化展示项目,打造十里沱江风光带。投入近15亿元,实施古城核心区的棚户区改造,逐步搬迁古城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加快古城核心景区扩容提质,还古城给游客。

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区。以投资40亿元的海绵城市PPP建设项目为基础平台支撑,以规划面积3.73平方公里已完成一期81亩建设的“凤凰之窗”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代表,建设一批度假山庄、康养休闲和民宿酒店项目,推进城市新区、旅游服务区、乡村游体验一体化建设。

打造乡村游经典线路,实现点、线、面的全域辐射。依托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先行抓好全域生态、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及大地景观和林相改造。同时,加快打造凤大二级路沿线兵战文化、农旅体验游,打造八公山、天星山体育探险和休闲度假游等经典景区与线路。

推进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强化旅游要素的聚集效应,大力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

“‘全域旅游’提出新要求,曾经的观光游逐步向休闲体验游转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也成为必不可少。”颜长文若有所思,“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要求,着力提升住宿服务水平,增强游览接待能力,打造特色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重点推进完善城乡全域旅游指挥管控服务系统建设。”

按照计划,今年“十一”国庆黄金周前,城北游客服务中心和2万辆生态停车场就可竣工投入使用,加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城东、城西游客服务中心和各乡村游服务点,以及规划建设中的立体停车场、景点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等建设,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完备的交通停车服务体系,同时,将逐步取缔城区公路边停车。不久的将来,凤凰每逢黄金周就变“堵城”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旅游无障碍交通换乘的凤凰城。

分三步走,打造生态文化公园

“三年羽翼丰满,七年展翅高飞,十年凤凰涅槃。”

10年左右时间,将凤凰县建设成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

这,就是“全域旅游”形势下,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方向已定,我们思路明确,信心坚定。”赵海峰说。

按照规划,凤凰县旅游发展未来10年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2015年至2017年60年州庆前,夯实基础。

要基本完成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接驳体系,解决游客可进入问题;完成大、中、小各多层次游客服务点体系建设,解决游客服务问题;建设一批高端酒店、特色民宿,基本解决游客接待问题。在已有旅游产品中,力争核心景区凤凰古城创5A级景区成功。同时,乡村游景区争取2家创4A级成功,3家创3A级成功。力争增加150名国家导游,引进5家在凤凰注册的旅行社。争取观光农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花海、果品等农旅产业加速发展。继续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高额回扣等旅游乱象,规范旅游秩序。

到2017年,争取实现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突破8万人,游客平均停留天数达2天。

第二步,2018年到2020年,初具雏形。

要争取实现乡村旅游成线路成产品,并进入旅行社行程,能够独立营销,其中90%乡村旅游点能满足游客住宿。提供的旅游服务产品项目逐步多元化,如游乐体育项目,如养老、医疗、办公等延伸服务。特色化酒店建设有成果,如温泉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大地景观基本成形,农旅产业充分融合,共同发展。

到2020年,争取实现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稳定在10万人以上,游客平均停留天数接近3天。

第三步,2021年到2025年,生态文化公园基本建成。

到2025年,争取实现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2万人,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

“那时,游客来到凤凰的每个景区景点,想住就能住,想吃就有吃,想玩就好玩。政府全面退出所有旅游的直接经营,全县域内的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全社会人口基本素质都能面对与接待游客,绝大部分百姓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中获得收益。”赵海峰描述凤凰旅游的发展蓝图时,信心满满。

凤翥千里,领航扬帆。

面对“全域旅游”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全州旅游“龙头”的凤凰县,先行先试,破题发展,必将推动全州生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湘西建设成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

上一篇:前照灯检测检教案下一篇:日常常用电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