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金行业分析报告

2023-05-26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最新黄金行业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最新黄金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黄金珠宝首饰饰品行业研究报告(全本)

中国黄金珠宝饰品行业研究报告

1.我国黄金珠宝饰品行业历史简介

黄金珠宝饰品行业(以下简称“珠宝行业”)可以定义为从事黄金珠宝饰品生产、流通和服务同质性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珠宝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我国近代珠宝行业作为一个产业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封闭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贵金属买卖受到全面管制,制造工艺仅仅承袭传统。

其中解放初期到1966年,主要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由公私合营转变过来的小规模工厂,以传统工艺向国营大百货商店供货。

1966-1980年代初:由于文化大革命,珠宝首饰被当成资本主义的奢侈品,几年之内工厂关门,人员流失,技术停滞。文革后期,为挣取外汇,珠宝首饰行业以工艺美术品厂的形式得以少量恢复。主要向香港,东南亚出口。

1.2半开放阶段

这一时期,监管部门对于贵金属的买卖管制开始放宽,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但是由于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存在,

珠宝行业进入门槛很高,市场竞争非常不充分。

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国务院批准恢复恢复黄金首饰内销权,贵金属在有管制的条件下开始流通,各大城市纷纷开设黄金首饰零售店。

1986年开始掀起黄金购买热潮。国内一些地质矿产企业产业转型进入珠宝行业。同时深圳等沿海地区引进一大批珠宝合资企业和来料加工加工企业。

1993年以后宝石市场开始空前活跃。珠宝行业出现转型分化。原有国有企业及合资企业每况愈下,而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异军突起。

1.3开放阶段

这一时期,贵金属管制取消,国内生产工艺和技术日趋成熟,行业进入壁垒降低,逐步走向完全市场竞争。

2003年5月取消了经营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之后,自然人就可以注册经营生产加工批发珠宝首饰行业。这标志着我国珠宝产业完全开放,内地珠宝首饰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已经全面开放为的市场机制管理。

由此可见珠宝行业在中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但是从生产及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意义的珠宝产业仅二十余年的历史。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我国珠宝市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才几年,可以说是刚刚开始。中国内地珠宝首饰加工生产企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家;珠宝玉石销售企业,从最初不过几百家发展到2万多家。

截止2010年,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钻石加工中心,最大的珠宝首饰的制造加工基地之一,钻石首饰加工水平与国际市场接近。但内地珠宝首饰企业生产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质量不稳定,缺乏真正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可以说,按从业人员数量和产出数量来看,我国理所当然已成为珠宝产业大国;但从产业链分工所处的位置,从珠宝文化和品牌建设来看,我国离成为珠宝产业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珠宝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分化,整合阶段。行业主要竞争参与者可分为三大类:

·

外资、港资企业;

·

国企、上市公司;

·

民营企业。

三大类企业各有其特点和优劣势,在目前珠宝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分化加剧的阶段,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发展机遇,谁就有机会成为这个产业的强者。

2.影响珠宝行业的宏观因素分析

2.1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对外贸易增长迅猛,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贸易顺差增大,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促使国家鼓励藏富于民。以贵金属和宝石为原料的珠宝产品也由限制消费,逐渐放开,变为鼓励消费。

珠宝产业是工艺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附加值均比一般行业高;低污染、低能耗,对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没有破坏性;珠宝产业也是文化密集型产业,珠宝具有奢侈品属性,其文化附加值高过许多产业。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资源短缺的国情。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颁布相关标准,设立相应的机构,以及通过税收,海关积极配合来规范引导和鼓励珠宝产业的发展。通过以下事件可以看出国家对珠宝行业的引导和鼓励:

2000年1月取消白银的管制,白银可以自由买卖,无需申请《金银经营许可证》。

2000年10月上海钻石交易所成立。

2002年1月1日,我国政府进一步调整了钻石交易税收政策,取消了毛钻的进口关税,并且将加工贸易的钻石由出口退税改为实行钻石加工出口足额退税。这些政策极大地鼓励了国内外投资商投资钻石加工业的热情。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营。

2003年1月8日,上海检验检疫局驻上海钻石交易所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新公布26个停止执行的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有关珠宝首饰的项目如下:黄金收购许可,黄金制品生产、加工、批发业务审批,黄金供应审批,黄金制品零售业务核准,白银进口(境)审批。这是继黄金交易所成立以后黄金市场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在上述审批制度被取消之后,除黄金进出口和储备权,央行实际上已经全面下放黄金管理权。

2003年5月取消了经营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

2003年7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进行铂金品种的试交易,参加试交易的会员范围限于目前上海黄金交易108家会员及其代理客户,进口铂金卖出方仅限中博世金公司一家。

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有关钻石质量鉴定的新国家标准,即钻石分级国家标准。新标准与国际标准更为接近,对规范钻石市场交易,透明钻石商品价格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一阶段实施,大部份原产香港的珠宝首饰均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有助于港商顺利开拓内地珠宝首饰市场。

2004年《钻石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已在专家审定会上正式通过。该标准对规范、完善海关和外经贸管理部门对钻石加工贸易单耗的审批、备案、核销,对创造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钻石加工贸易环境,促进钻石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税收优惠政策有:

·

钻石从境外直接进入交易所,不征收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

·

钻石在交易所内交易,不征收增值税;

·

国内钻石进入交易所,可享受出口退税;

·

上海钻石交易所的钻石出口不退税;

·

钻石从上海钻石交易所进入国内市场,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17%进口环节增值税;

·

钻石进口环节、生产环节的消费税后移至零售环节,并对未镶嵌的成品钻和钻石饰品的消费税减按5%税率征收;

·

对进口铂金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通过黄金交易所销售的铂金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铂金首饰消费税的征收环节由现在在生产环节和进口环节征收改为在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税率调整为5%;

·

黄金生产和经营单位销售黄金(不包括标准黄金)和黄金矿砂,免征增值税;

·

进口黄金和黄金矿砂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

黄金交易所会员以及备案的客户,通过黄金交易所进行标准黄金交易,未发生实物交割的,免征增值税;

·

出口黄金饰品,对黄金原料部分不予退税,只对加工增值部分退税。

相对于入世前中国对成品珠宝的进口关税高达40%多,中国将降低贵重珠宝及原料的进口关税,其中,宝石、半宝石等的关税将逐步降为零。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钻石加工在中国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较为优惠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部门对钻石加工贸易企业简化审批手续,国家海关则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一种特殊的保税监管模式。经批准后,加工贸易企业可在关境内的任何地方投资建厂。加工企业享受料件进口暂不征税,成品出口按单耗核销的保税优惠待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科学管理,创造了更利于钻石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环境,这使得我国钻石产业发展迅猛,从业人员迅速增多、加工水平快速提高、加工量增加较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钻石切磨、加工基地。

以上事例说明国家在不断加大对珠宝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在不断改善对钻石和珠宝加工贸易的政策环境,我国钻石加工业和珠宝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2.2经济因素分析

2.2.1宏观经济环境

由于珠宝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奢侈品,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对珠宝的影响主要在需求方面,市场方面的影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珠宝市场潜在消费能力巨大。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珠宝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这些潜在珠宝消费能力正逐步转变为现实购买力。

中国近几年中国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高位增长。虽然目前的奢侈品市场年销售额94亿美元,占整个国际市场的27.5%,预计中国奢侈品品市场2015年有望达到146亿美元,占世界奢侈品品市场的32%。相应的中国内地珠宝市场的增长也不例外。

2006年中国珠宝首饰市场零售规模达到1600亿元,珠宝首饰制造业销售收入427.4亿元,珠宝首饰制造和零售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宝协保守预计2010中年珠宝首饰的市场零售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珠宝首饰加工和消费中心,成为世界最大的珠宝首饰市场。从历年我国珠宝首饰市场规模,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珠宝市场规模增长在15%-30%之间,远高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处于高速成长期。

2.2.2微观经济环境

由于珠宝终端市场分布很广,非近距离销售产品,企业所在地的地方和区域人均收入,消费者偏好,储蓄,就业等微观经济环境只对区域市场有影响。但是珠宝生产企业对所在地的产业环境有较大的依赖性,因而有明显产业集群的趋势,因此对珠宝企业微观经济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产业环境的研究。

中国内地钻石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广州番禺、从化和上海、青岛等集聚优势日益显著。集群内各加工企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为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彼此促进,形成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内地珠宝首饰加工企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目前,广东省居全国珠宝首饰生产量和出口量的首位,其中又以深圳和番禺为主要生产地。

2.3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

地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婚庆消费总额达2,500亿元。根据戴比尔斯钻石推广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调查显示,每对新人平均钻饰消费为5,820元,北京婚庆市场仅首饰消费一项就达10亿元以上,婚庆珠宝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内地钻石首饰实际消费量已达到12.35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钻石消费国,业内专家预测,2010年钻石的国内销售额将达到18亿美元。

女性一直以来是珠宝首饰消费的主力军,目前国内首饰女性占据饰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份额。。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女性珠宝首饰人均占有率尚不足5%,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

我们估算我国城市女性珠宝首饰人均占有率在10%-15%,这与东京68.2%、新加坡48%、中国香港54%、韩国68%、马来西亚47%、泰国68%相比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女性珠宝消费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

除了女士喜爱钻饰外,近年内地男士佩戴钻石首饰亦已成为一种时尚。国内流行的男性钻饰主要是线条简单大方,图案多为带有硬性条纹或菱形抽象立体图形。品种方面以戒指为主,并开始发展至袖口、胸针、领带夹、皮带扣等系列。戴比尔斯的调查报告显示,在30-44岁的中国男士中,有67%的男士希望拥有钻石;有69%的男士认为钻石虽然昂贵但值得拥有;有63%的男士认为钻石是个人品位的最好表达;而有43%的人觉得钻石是成就的象征。除此之外,有51%的男士希望购买钻石,而且有许多男士已经进入了购买过程,但目前市场上呈现出男士饰品品种的开发和款式设计远远没有跟上消费的节拍的现状,男士钻石市场亟待开发,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用K

金制成的珠宝首饰也让时尚人士趋之若鹜。根据是否镶嵌钻石或其他宝石而分为K

素金珠宝首饰和K

镶嵌珠宝首饰。K

金不但拥有黄金珍贵的价值,而且因其成分比例完美,具有延展性强、坚硬度高、色彩多变等优点,运用在珠宝首饰设计上,能较好地表现各种精美而复杂的创意。目前k金首饰已经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白色”珠宝首饰在内地甚为流行,特别是铂金和钻石的销售,每年都有较大升幅。据香港贸易发展局2002年所做的调查,铂金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首饰材料,其次是钻石和黄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和广州的受访者都喜欢以黄金作首饰材料,而且喜欢程度甚于钻石。但在上海大连和成都,受访者则钟爱钻石,对黄金反映一般。

随着“白色”珠宝的兴起,白银首饰也开始流行。白银的流行部份原因是价格较便宜,因此白银首饰的消费者以青年人居多。较普通的产品在数十元至一二百元便能买到。银饰品主要作为潮流产品,因此款式设计就特别讲究。

玉器类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国内消费者主要玉器消费种类为翡翠、和田玉等。翡翠是南方消费者的首选,因为翡翠的颜色多变,而且翡翠在南方的传统影响较大。而和田玉在北方因为前两年升值较快,在民间投资收藏的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长期以来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俗语,一方面是说明玉器的宝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玉器价格的混乱,消费者对玉器价值的怀疑。玉器销量目前还比较有限。

内地珠宝首饰的消费群体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品种的市场需求。高档珠宝在保值和装饰两方面都出类拔萃,精心设计与完美雕琢,再加上独一无二的款式,使它们继续成为富裕阶层竞相追逐的宠物;中档珠宝是中产阶级物有所值的最好选择;而低档珠宝则以其天然的本质缤纷的色彩和搭配,满足了少女和工薪层女性的需要,极具发展潜力

中国人向来喜欢黄金首饰,除了购买传统的项链、戒指及手链外,一些纯金小摆设如磨砂或空心的生肖型等饰物,也颇受欢迎。在许多农村地区,结婚仍有准备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的习惯。而且黄金保值、增值和变现较容易,也使得黄金更为投资者所亲睐。

中国黄金报和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2003年黄金珠宝首饰消费调查表明,消费者在购买珠宝首饰时最为看重和关注的是“款式”,该选项比例达到74.6%;其次是饰品的质量,该选项比例达到52.8%;排在第三位的是饰品的价格,该比例达到51.9%,可见珠宝首饰的款式在消费中的重要地位。

2.4技术因素分析

首饰行业生产主要是手工工艺,中国人特有的勤奋和心灵手巧,加上经过近20年的开放,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整体上首饰手工工艺基本上接近国际水准。并且已经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使得我国成了为世界首饰生产大国。

另一方面,国内从业人员平均素质低,缺少受过系统教育的综合性人才。国内受过系统珠宝教育的专业人才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国珠宝专业高等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设有珠宝专业的大学仅有:中国地质大学,桂林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大专学校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大学毕业生不到2千人。中专,职高类有深圳市技师学院;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福州育达中等职业中专等。这些设有珠宝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珠宝设计,珠宝鉴定和市场营销等方向。有设立贵金属材料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同济大学。

由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局限,缺少系统的基本的理论指导,缺少逻辑思维,对数字化,程序化管理难以接受,甚至反感。如:铸造工人不知道什么是金相图,合金成分与材料性能关系;电金工人不知道有关工序的各个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计算,完全靠从师傅那里学习来的操作技术和经验积累。企业主动的,内生性的技术改造很少,技术改造主要出于两种外部压力:一是市场客户要求;另一是设备供应商推动。缺少内生型的创新动力使得整个行业技术进步缓慢。并且很多工人将技术它当成个人资本,保守,不对外传。正是由于这种保守和封闭的风气,学徒学习出师的周期很长,手艺和敬业程度一代比一代退化。

也同样由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局限,行业内部人员与其他行业缺少交流,管理人员也是近亲繁殖。但是本身学识和和见识的局限,基本只能依靠经验管理,行事保守,不易接受新生事物,缺少管理创新。即使在外资企业也是主要依靠师徒关系,经理,主管对下属控制力强,因此,往往成为上下沟通的唯一渠道,实际也是上下沟通的一道瓶颈和屏障,使高层管理者看不到基层的准确的情况,并过度依赖中层。实际上这种管理结构已经成为外资企业在大陆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局限。

而设计和营销上,尽管在国内市场上不断推出各种概念和手段,也还热闹哄哄,但是由于缺少高端的综合人才和文化底蕴,很少有创新的设计理念,系统的运销战略。设计和营销上基本还是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

由于缺少大型机构或政府的投入来对首饰材料和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在首饰材料和设备方面则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首饰材料:铸造合金;焊料;贵金属电镀液以及首饰设备:真空铸造设备;离心铸造设备;快速成型设备等主要依赖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进口。就连日常用的国产工具的与进口的工具也存在相当大的质量差距。

2.5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珠宝产业的原材料如贵金属,宝石(钻石,翡翠,红蓝宝石等)在我国的储量不丰富。特别是宝石资源主要依赖进口。深圳便利的通关条件,发达的资讯和物流,旺盛的人气,使深圳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珠宝产业的中心。

深圳的珠宝产业迅速发展的得益于比邻香港这个国际珠宝中心的地理优势,每年在香港举行的三次国际珠宝(其中六月的香港珠宝展是世界上最大的),使得深圳能够在技术和设计上紧跟国际潮流回溯;市场方面能靠近国际市场。

而目前深圳珠宝产业的发展已经使深圳的珠宝产业产生了产业集群效应。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黄金珠宝首饰制造生产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同时也是全国性的珠宝首饰行业国际信息中心和物料采购中心。奠定了深圳珠宝业在全国的绝对“龙头老大”地位。深圳国际珠宝展开展三年来每年以400个展位的速度递增,现在已成为内地最大规模的国际珠宝专业展览会。

3.珠宝行业的产业分析

3.1珠宝行业产业链分析

3.1.1珠宝产业产品分布

根据2006年中国宝玉石协会调查报告,珠宝行业产业按主要原材料细分,52%的珠宝企业的主打产品是钻石首饰,37%是金饰品,产品多元化依然是珠宝市场的现状。钻石首饰依然是珠宝市场的主流产品。金饰品虽然近年来有款式陈旧、工艺落后等问题,但消费份额依然可观,仍然可视为我国主流珠宝产品。目前,K金,铂金镶钻石首饰也处在珠宝产业的主流市场上。

3.1.2钻石及钻石镶嵌首饰产业链

在论述钻石及镶嵌首饰产业链之前首先必须介绍戴比尔斯(De

Beers)。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除了戴比尔斯(De

Beers)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担当起“帝国”这两个字:这个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曾经一度控制着全球90%的钻坯市场。世界上唯有戴比尔斯作为垄断企业能垄断一个行业百年之久,并成为一个行业的规则制定者。

自1888年创立以来,戴比尔斯就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并不断并购新的钻矿。同时,戴比尔斯的另外一个策略就是购买任何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钻坯(被开采出来尚未经过打磨的钻石)。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90%左右的钻坯都是由戴比尔斯下属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所销售。“垄断是暴利的唯一源泉”。在过去一百年里,高度垄断给戴比尔斯带来的是对于全球钻石价格的实际操控能力,当然还有丰厚的利润。每当出现一些小公司企图跳开中央销售组织,出售自己开采的钻坯,戴比尔斯就会要求中央统售机构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储备,人为造成钻石价格下跌,直至对方无力承受而被迫屈服。

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发现新的钻矿,这些钻矿无论从规模还是出货量都毫不逊于戴比尔斯现有的钻矿,帝国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到现在世界上有一半左右钻石由戴比尔斯(DeBeers)集团经由其下属企业DTC

(国际钻石商贸公司Diamond

Trading

Company)提供。戴比尔斯实际拥有钻石行业的钻石毛坯定价权。由于欧盟的反垄断要求,戴比尔斯自2006年开始逐年削减对钻石毛坯生产大国俄罗斯的订单。这使得戴比尔斯不得不寻求新的定位。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作为唯一的钻坯供应商出现在市场上,现在,它希望自己成为最佳供应商。

为了维护世界钻石市场的秩序,DTC的钻石毛坯只限于向其指定的看货商(Signholder)配售。2004年DTC共有全球看货商84家,基本都是行业的精英。这些看货商也由于拥有这种稀缺的资源,其利润分割高于仅有镶嵌和零售资格的企业。欧钻珠宝的母公司Dalumi

集团便是DTC全球看货商之一。

目前中国大陆本土企业还没有一家有看货商资格。但一些具有看货商资格的厂商如欧陆之星,周大福、华比钻石、AMC等都已进入中国市场。

上海钻石交易所自2002年6月1日起成为中国一般贸易钻石进出口以及加工贸易中转内销的进出口毛坯钻石交易的唯一合法通道。上海钻石交易所现有会员112家,其中77家海外会员来自比利时、以色列、印度、美国、南非、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35家内地会员皆系知名企业。Dalumi

集团也是上海钻石交易所海外会员之一。钻石交易所虽然是零关税的保税区,但由于从钻石交易所流入到国内市场需要征收进项抵扣税额不甚明朗的增值税,造成从其他渠道流入国内的灰色钻石很多。

钻石加工和镶嵌企业获得的是品牌附加价值。深圳也有大量的加工企业获得镶嵌加工利润,但主要的原料进口,产品外销,和国内消费市场几乎是隔绝的。

钻石零售行业200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630亿美元,增长6.8%,以美元计增长8.7%,其中中国大陆增长11%。2005年大陆消费钻石达300亿元。我国几乎所有钻石来自进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钻石产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趋势,据宝石与珠宝出口促进理事会报告显示,钻石加工格局将发生变化:到2015年,印度的份额将从57%下降为49%;而中国将增长至21.3%。其中9%的钻石将由钻石开采国在当地进行加工,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等将成为新兴的盈利中心。四分五裂的钻石供应格局和钻石珠宝的缓慢增长将使钻石原石业对需求表现得更为敏感。可能对行业造成影响的情况如下:

·

开采国鼓励当地加工,并在抛光业中占有一定份额;

·

供应源四分五裂导致原石供应增长;珠宝价值链上的合并加剧;

·

现存的行业中心将淡出,出现新的中心;

·

合成钻石及非贵重金属作为替代物占取珍贵珠宝市场的一定份额;

·

素金首饰需求下降;

·

中国和印度这类新崛起的大规模零售市场的组织化与联合化;

·

珠宝产品在奢侈品竞争中胜出。

预计全世界珠宝行业有潜力实现超越2300亿美元的增长。行业规模达到2015年的2800亿美元。最高的增长率可望达到6.7%的峰值。同时将从其他奢侈品市场夺取一定份额。

3.1.3黄金首饰产业链

由于黄金首先是一种世界硬通货,它的价值不光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和生产成本决定。黄金价格的形成和供给是各国的货币政策博弈的结果。在整个产业链上,当黄金价格上涨,截取利润最丰厚的是资源拥有者—黄金生产企业。

上海黄金交易所2002年10月30日正式运营,终结了人民银行统购统售黄金的时代。国家对黄金市场的管理不再统购统售,买卖交易统一纳入全国的交易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交易所现有会员108家,其中商业银行13家、产金单位24家、用金单位61家、冶炼单位8家、造币单位2家,会员分散在全国26个省。据初步统计,会员单位中年产金量约占全国的75%;用金量占全国的80%;冶炼能力占全国的90%。

黄金首饰生产企业都只是黄金价格的接受者,原材料供应方面没有哪家企业有资源优势。各企业差别只是在资金实力不一样,对金价波动风险的承受能力不一样。由于竞争的结果,各企业加工的毛利率对各加工企业基本一致。因此企业利润的差别主要来自运营效率的差别。

影响终端市场上销售价格和销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牌附加价值和创新设计。2005年中国自产黄金225吨,消费者消费黄金饰品274吨。中国深圳的大量加工企业的加工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由于缺乏研发能力,缺乏品牌,很少能获取品牌附加值。

3.2国内首饰行业的竞争形势

目前我国珠宝产业竞争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三大类企业,他们分别是外资和港资企业;内地国企或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他们的基本特点和状况如下:

1)外资和港资企业:

长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宝石资源,开拓市场的国际视野,运作规范。

短处:对国内的文化和制度不熟悉,成本相对高。

特点:攻势凌厉,正处于在中国这个新开放的市场进行产业布局或扩张阶段。面临如何适应或利用中国现有的产业环境。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国际珠宝巨头抢滩。由于中国的首饰市场尚未有效整合,随着内地加入世贸后,对于黄金珠宝市场开放,世界各大珠宝品牌都觊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钻石经销商戴比尔斯、有150多年历史的法国著名珠宝钟表巨头卡地亚,大溪地珍珠国际宣传协会以及香港知名珠宝首饰品牌周大福,谢瑞麟等国际珠宝巨头,纷纷先后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通过几年来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跨国珠宝业的巨头开始在内地加速建设销售网络。例如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1995年创办武汉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从1995至2001年底才发展了2家连锁店,而自2002年初,连锁金店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不到2年的时间又在武汉各高档百货商场开办了4家连锁金店。由美国著名钻石品牌─GALACE(钻石星纪)投资的亚洲规模最大的专业钻旗舰店2004年10月落户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该旗舰店将西方钻饰规模化、专业化的业态

模式引入中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贵宾式的服务,让消费者们耳目一新。国际权威钻石机构法国的HIERSUN第四家零售旗舰店─上海恒信钻石宫殿于2004年11月9日在上海中信泰富广场落成,自此,HIERSUN已先后在北京、沈阳、哈尔滨、上海开设了4家恒信钻石宫殿。随着国外品牌陆续登陆中国市场,从已经在境内扩张的主要珠宝商的拓展计划,可以看到中外商家在首饰消费品领域将会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

其中攻势最强大的周大福是国内布点最多,销售额最大的外资品牌首饰,已经宣布从2006年开始进行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而具有DTC看货商资格的欧陆之星在2006年初收购通灵翠钻85%股权,并宣布扩张速度将达到每年120家。

2)国企和上市公司;

长处:经济实力雄厚,通常有一定规模的销售网络,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

短处:体制不灵活,缺少激励,

特点:长期依赖特许经营的优势刚刚丧失,正处痛苦的转型阶段,感觉竞争压力大,分化严重。

内地老牌国营企业在销售网路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一些大的珠宝企业,销售网络遍及全国,触角深入到全国各地的批发和零售市场,营销模式多样,既有连锁经营的专卖店,又有大型百货商场的专柜。

3)民营企业;

长处:适应性强,经营灵活多变,家族经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短处:单打独斗,个体实力单薄,方向感不强,管理混乱。

特点:面对一个刚刚开放的产业蜂拥而入,感觉机会丛生而又力不从心。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市场营销方面,众多规模不大的珠宝民营企业反而成为了市场中的主角,但往往采取互相压价,打折送礼、抽奖等简单的市场促销手段。现时,内地也有一些珠宝民营企业也开始注重打造品牌,在深圳许多酒店都可以看到本土珠宝企业的耀眼品牌广告,深圳福麒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更是请来包括环球小姐、澳门小姐、马来西亚小姐、新加坡小姐等在内的“美女”造势,希望通过“美丽经济”、诚信经营打造本土珠宝品牌。

总体来看,国内首饰行业目前市场集中度非常低,缺乏在全国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和品牌。内地珠宝企业相对国际珠宝巨头大多数规模较小,缺少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实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国内企业各地方品牌仅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相对规模较大的仅上海的品牌首饰老凤祥,老庙黄金和亚一金店发展较好。

3.3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珠宝行业的参与者的背景可以看到珠宝产业潜在竞争者有三种:

原料厂商:珠宝产业的原材料如贵金属,宝石(钻石,翡翠,红蓝宝石等)都是稀有资源,资源的拥有者或垄断者为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有向产业下端延伸的强烈动机。特别在我国。较早期国有珠宝企业大多属于地矿部。最早开设珠宝专业的大学也就是中国地质大学。

奢侈品厂商:因为珠宝消费是一种奢侈品消费,因此所有奢侈品商家都可以认为是珠宝产品的潜在竞争者。通常奢侈品行业的厂商在其它奢侈品行业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后,都会向珠宝产业发展,来扩大品牌的产品线。

珠宝行业产业的从业人员:由于珠宝制造的投入不大,更多地依赖于个人技术。因此从事行业多年的从业人员积累一定的资源后,很多都有强烈的创业欲望。香港四大珠宝品牌和现在国内大量的民营制造企业大部分是这样的背景。

2003年5月取消了经营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以自然人的身份就可以注册经营生产加工批发珠宝首饰行业,为想进军内地珠宝市场的商家提供了便利。内地珠宝首饰的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已成为全面的市场管理。各路潜在竞争者蜂拥而上,直接进入珠宝行业竞争,类似于90年代初的家电行业。大量的中小珠宝企业的过渡竞争。经过几年的分化,一些企业已经被淘汰,而另一些企业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以图在产业链某一点上寻求生存空间。

可以说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基本已经释放,目前处于产业链重组阶段。

3.4购买者议价能力

对终端客户而言,有几种力量的平衡决定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因为珠宝消费是一种奢侈品消费,大多数属于情感消费,对价格不敏感,因此议价能力弱。

大多数消费者对珠宝认识不深,并不“识宝”,因此可以说没有议价能力。同样的原因也导致其对商家信心不足而盲目杀价或者放弃购买。

对于国内的消费者,由于过分强调首饰的保值或投资价值,因而对价钱很敏感,以致国内有些首饰定价以原材料价加成的方式。这种误导使得首饰的艺术价值和品牌价值难以通过价格表现出来。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现有的市场上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习惯上他们使用价格竞争的武器使得消费者有较强的议价力量。这种因素使得杂牌产品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在中国消费者不成熟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珠宝这种情感消费的商品和具有奢侈品的特性的商品,他们的决策往往不是议价,而更多是决定买与不买。因此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塑造,长期来说,不是能否取得品牌附加价值的问题,而是一个在产业链上定位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企业在中国市场有没有生存空间的问题。

3.5供应商议价能力

珠宝产业的原材料,宝石(钻石,翡翠,红蓝宝石等)是稀有资源,资源的拥有者或垄断者有很强的话语权。贵金属材料具有硬通货的特点,价格全球公开,不管供应商还是厂商都没有谈判的能力。但贵金属的价格波动会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市场形势。

3.6替代品的威胁

珠宝首饰的替代品可以从几个层面上理解:

第一个层面是:所有奢侈品都可以认为是珠宝产品的替代品。

第二个层面是:特定的首饰产品类别,其他类别的首饰产品都可以认为是替代品。

第三个层面是:针对特定的天然宝石的人工替代品。例如:钻石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被仿制,最早的仿制品是玻璃制成的,这种仿制品用肉眼就能直接分辨出来;到了80年代,出现了立方氧化锆仿制品,也就是常听到的“水钻”、“俄罗斯钻石”,这种模仿品肉眼已经很难分辨出,必须用专业的钻石热导仪鉴定;近几年,出现了高科技的合成碳化硅仿制品,又称莫桑钻,这种合成碳化硅假冒的钻石,其光泽、硬度及透明度几乎可以乱真,连一些鉴定机构的专家和专业仪器都很难检验出来。个别不法经销商正是利用这种超级假钻,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让消费者误以为占便宜而购买,但是其价值却不值真钻石的十分之一。

科学家对人工合成钻石的努力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目前在这个领域领先的有戴比尔斯(DeBeers)集团;

美国GE

公司和俄罗斯,只是现在大颗粒钻石合成甚至比天然钻石的成本更高,钻石合成主要是经济性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人工合成钻石一方面给定了钻石价格的上限,另一方面,如工艺技术突破使得合成成本大幅降低,可能会使行业崩盘。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戴比尔斯(DeBeers)集团已经声称掌握了区分合成钻石和天然钻石的技术,利用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来维持天然钻石的市场。

从替代品的威胁来看,钻石首饰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一方面:钻石的高贵全依赖于他的稀缺性和千百年来建立的钻石文化和依附于钻石的传奇,以及戴比尔斯(DeBeers)集团的悉心维护。随着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下降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长远来看,钻石的价值是否会一直坚挺,有很大的疑问。另一方面,各种替代品以及仿冒品对钻石首饰经营者有很大的干扰,以假乱真的仿冒品使消费者对钻石消费不得不小心翼翼。因此在中国市场无品牌的厂商最后必定会沦为专业的加工厂或被淘汰,弱小品牌生存空间愈来愈小。最终,国内的钻石首饰是少数寡头竞争的结局。

3.7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产业状况

3.7.1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从深圳珠宝业的发展可以看到深圳这座城市的魅力。深圳虽然没有任何发展珠宝首饰工业的自然资源,但是,深圳开放政策、区位地理优势、资金优势和灵活的企业机制,这一切“内引外联”,不仅引进了传统技术,还带来了最新的工艺和快捷的市场信息。从1981年至今,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1981-1988)为起步阶段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品以足金饰品为主,生产技术较落后,而且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

1981年12月,香港诚志高珠宝有限公司投资引进设备与深圳医料综合厂合作建立了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东方首饰来料加工厂,投资总额为380万元人民币,职工50余人,生产加工足金饰品。1982年,东方首饰厂生产、加工金饰品15308件,总产值14.87万元,当年实现利税2.7万元,出口创汇35.46万港元。

1983年1月,由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申报的第一家金店,深圳旅游服务公司金行正式开张营业。

1984年12月,经原轻工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深圳首家定点生产经营金饰品的国有内联企业--艺华公司成立。成为国家在深圳的第一家对国内生产、经营黄金饰品的定点企业,是年,深圳市东方首饰厂建成投产,全市的珠宝金行发展到约10家。

1985-1987年,深圳黄金首饰市场持续看旺。到1987年底,“三来一补”企业增至7家。

第二个时期(1989-1996)是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迅速发展时期,的特点是:企业数量增加、规模迅速扩大,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大幅度地提高。1989年5月,市政府把金银珠宝首饰业定位为出口创汇支柱行业,加强了支持。同时,拥有《金银经营许可证》的国有、内联企业迅速增加,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且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给行业发展增添了活力。1993年,有的公司率先引进了铂金铸造设备,率先开始了铂金饰品的生产。

1989-1990年,是深圳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的重要年份。国内市场金银首饰供应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深圳制造"的珠宝销遍全国各地,只要有珠宝卖的城市,都有深圳珠宝的踪迹。然而,那时深圳的珠宝界却便寻不得一只“领头羊”。当时行行行珠宝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们首开中国珠宝首饰业先河,耗费巨资请来知名节目主持人孟广美做其品牌形象代言人,而后又在媒体刊登形象广告,宣传品牌特色。真正从制造走向销售,直接面向市场,打造自身品牌。

君安的连锁加盟体系建立了,黄金大厦开业了,中港国际珠宝交易中心落成了,周大福珠宝中国运营总部也落在了深圳。

第三个时期(1997至今)是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时期。的特点是:上规模的企业迅速成长,著名和驰名品牌大量涌现,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电脑设计、快速成型、激光焊接、激光铸模、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管理的普及,使深圳市的黄金珠宝首饰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奠定了其在国内黄金珠宝首饰业的龙头地位,深圳有望在15年内发展成为世界珠宝中心之一。

到2003年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业共有企业950多家,各类型企业分布。

据深圳珠宝行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已经拥有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黄金珠宝企业千余家,珠宝品牌2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加工的黄金珠宝首饰多达2600多万件加工总值约430亿元,占国内珠宝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全行业珠宝首饰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36%,其铂金、黄金、钻石用量分别占上海三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的90%

7。深圳黄金珠宝生产加工的规模、技术、资金、工艺、产品等均领先国内同行。目前深圳珠宝行业拥有的16个“中国名牌”,其中14个在罗湖。集聚地内诸如雅诺信珠宝、吉盟珠宝、甘露珠宝、安盛华珠宝、翠绿珠宝等大中型黄金珠宝企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6年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业的生产加工工业总值达800亿元。

3.7.2深圳珠宝产业集群介绍

产业集群分析的目的一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二是为适应产业集聚的需要。

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是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深圳的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了产业集聚。

深圳的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集聚表现在:整个珠宝产业链,除了上游的原料依靠进口、主要的机器设备进口外,其余都能在行业集聚群中配套,而且还有与行业配套的其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如珠宝首饰陈列所需的设计、器材、灯光等,珠宝首饰的包装材料,以及珠宝首饰的检验等。从产业集聚的更高要求看,还需要有教育、科研的配套,要有政府的支持,有行业协会的服务等,这些条件在深圳也基本具备,形成了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集聚。

深圳市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位于罗湖区水贝—万山工业区,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是利用老工业区改造的产业集聚基地,深圳罗湖现在已经有1260多家珠宝企业,在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水贝项链街区)内就有628家。在该产业基地珠宝产业集聚的表现在:产业上中下游的企业集中配套,形成良好的互动的局面,如专业的机器设备、配件、辅料、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集中,产品生产的集中,以及销售渠道的集中等。集聚地内不仅有专业生产型和销售型企业,还有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研发、设计机构等,此特别是设立了珠宝检测中心,细化的专业分工协作已经形成综合优势。通过产品结构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逐步形成了竞争、合作与互动的联结模式,通过要素配置的最优化实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市场引导和规模发展。产业集聚基地的集聚效应已经凸显出来。该基地总产值将达到400亿元,利税60亿元左右。

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集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深圳是我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区,为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创业和创新的文化。这种创新文化表现在开拓、创新、永不言败上。在创新文化的培育下,深圳成为创业的沃土,也是创业家的乐园。在这里涌现出了许多创业者,包括黄金珠宝首饰行业中的创业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创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使大批珠宝首饰企业落户深圳。

3.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对于资金密集型的珠宝首饰行业来说,宽松的融资环境,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深圳还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机构和各种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企业能很快在深圳找到相应的配套和服务,这种环境使得企业能迅速地发展与壮大。

4.政府政策的支持。能够在政府和行业之间达成共识,从而加快行业的发展。深圳市政府把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定为重点支持的传统行业之一,政府支持建立行业的集聚基地和研发中心,为行业的发展和提高提供新的平台。

5.已经培养出大批珠宝首饰行业的劳动大军,他们掌握了珠宝首饰加工的工艺和技术,也培养了一批行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在行业内自由流动,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础。

6.特殊的地理位置,紧靠香港这个国际上著名的黄金珠宝首饰的集散地,可以从香港学到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学到新的工艺和技术,还可以通过每年香港的国际珠宝展,了解国际上珠宝首饰的新潮流。

3.7.3深圳珠宝产业集群特点分析

深圳的黄金珠宝首饰产业集群有许多的特点:

特点一:深圳的黄金珠宝首饰企业,规模还不够大,除外商投资企业外,民营企业基本上还都是家族式的管理,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和外部人力资源。行业集聚有赖于地区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企业与地区创新的互动中,进一步提高行业集聚的水平和效益,但深圳企业目前的产权结构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形成企业之间技术、管理的交流,从而影响行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会影响行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特点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还比较低,不能形成合力,所以离真正的行业集聚还有一段距离。如,还没有形成行业中的核心企业,也没有一大批专业化生产的企业为核心企业配套,缺少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的同质化现象普遍,没有拉开档次,大家在一个层面上竞争,这种现象从战略角度来说是很不好的。每个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自己的战略管理,找到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要有与别的企业不同的发展战略,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特点三: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技术先进的加工设备制造,是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的瓶颈,是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是中国从黄金珠宝首饰生产、消费大国变成黄金珠宝首饰强国的关键。

特点四: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面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加快发展珠宝首饰行业的措施,我国还缺少对策,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呼声,还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虽然在2004年中国九大珠宝首饰品牌中深圳有四个,但著名品牌数量少,而且还没有在消费者中形成巨大的影响。

从黄金首饰供应链分析,除了黄金原料以外,在生产纯金链条时所用的织链机主要来自国外,而且集中在意大利和日本,其他生产所用的工具、包装材料、辅料等,深圳可以自己配套,而且黄金首饰的生产主要由深圳完成。黄金首饰的批发绝大部分由深圳的企业自己完成,零售环节也可以完成相当大的部分。

尽管深圳的珠宝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绝大多数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级专业人才比重过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从事简单的生产、加工贸易,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仍处于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正如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山恩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珠宝国际论坛上提出,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三大瓶颈:形成核心竞争力,整合企业结构,改制家族企业。

从以上分析来看,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深圳已经使自己的黄金珠宝首饰行业融入了全球这个行业的价值链,并且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也可以说,深圳的这个行业还没有完全融入全球的价值链。因为深圳的黄金珠宝首饰产品,除了来料加工企业的产品出口,以及少数企业直接接受国外订单和接受委托加工外,还没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出口,还没有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的产品只在国内市场上经受考验,还没有真正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需要不断努力,争取真正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在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不能真正进入世界的产业链,就会面临竞争力削弱的危险。

第二篇:2018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

2018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综合发展

态势图文分析

(2018.04.25)

一、珠宝行业:三年调整期已过,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中长期景气度无忧

2016年国内珠宝消费规模达到6654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珠宝消费市场。回望过去,国内珠宝行业经历了03-13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期间,限额以上金银珠宝零售额复合增速高达33.65%,远超期间社零复合增速16.12%。2013年4月全球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引发大妈抢金潮,随后两年金价持续走低,叠加经济增速下行、反腐、房价高企等因素,黄金珠宝行业迎来近三年的调整期,14-16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分别为0.5%、3.2%和-2.4%。随着经济和金价的逐渐启稳、房价平稳回落,珠宝行业从2016年9月开始见底回升,2017年延续平稳增长,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短期来看,三年调整期已过,黄金饰品作为国内居民投资保值渠道的重要性已经明显回落,逐渐回归消费需求(婚庆、节假、日常佩戴等),金价扰动、房价快速上涨对珠宝消费挤出等负面因素减弱。与此同时,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增强居民高端消费的意愿和能力,珠宝市场有望延续回暖趋势,尤其是中高端、奢侈品珠宝,复苏弹性更为显著。Pandora 1H17在内地销售同比大幅增长104%;Tiffany在亚太地区(除日本)的销售额从3Q16恢复正增长(3.8%)并持续至3Q17;周大福从4Q16在内地销售额恢复正增长(7%),17年1-3Q加速回暖,内地销售增速分别为17%、16%和15%。

国内珠宝消费规模超6500亿,位居全球第一

2 限额以上珠宝零售额(年度)

2016年至今限额以上珠宝零售额(月度)更新到最新

3 房价快速上涨对珠宝消费表现为挤出效应,温和上涨则表现为财富效

根据消费者需求分析报告显示,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对珠宝、名表、服装等品类的消费需求进入旺盛阶段。以美国为例,1969年至1987年,美国的人均GDP处于5000-20000美元,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珠宝销售额以及珠宝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000元,一二线城市人均GDP均超过17000美元(在2012年就已全面超过5000美元),58个三线城市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三线城市总计61个),超过一半的四线城市正密集跨越5000美元门槛。其中,

三、四线城市由于房 4 价收入比相对较低,可支配收入较

一、二线城市差距缩小,未来有望成为珠宝市场主要的增长动力。

1996-2016年中国的结婚登记人数与结婚率

2016年我国的人口各年龄段的比例

5 一至四线城市 2011-2015人均 GDP(人民币)

中国一至三线城市房价收入比

三、四线城市密集跨越人均GDP5000美元的门槛

二、品类格局:消费结构变迁导致品类分化,钻石镶嵌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相比欧美国家常态化的珠宝佩戴和消费习惯,国内珠宝市场仍以婚庆消费为主导,且出于传统观念和保值升值的投资性考虑,黄金饰品在国内珠宝市场占主导地位。但近些年,行业呈现品类分化加剧,黄金首饰消费增速显著放缓,占比从2006年的60%+下降至2016年的47%,即使在14-16年的行业调整期,钻石镶嵌每年仍维持正增长,消费占比持续提升至20%,但和国际市场48%的钻石消费市占率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6年国内钻石镶嵌消费规模为1325亿 7 (YoY+5.9%),随着行业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消费群体年轻化和三四线消费升级两方面因素将推动钻石镶嵌景气度持续向上。

国内钻石镶嵌销售规模及增速

国内原钻进口交易规模及增速

1、新世代消费者成为主力军,相较黄金,更偏好时尚感、设计感强的钻石镶嵌品类

2、三四线消费升级,钻石镶嵌的婚庆需求和渗透率持续提升

棚改货币化进程加快

三、竞争格局:黄金首饰集中度高,钻石镶嵌区域割据明显

1、黄金品类集中度高,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显著

黄金首饰市场集中度很高,CR5高达30.91%,老凤祥、周大福以其渠道和品牌的显著优势,以2016年为统计口径,测算老凤祥和周大福的黄金首饰销售额分别为257亿和232亿,在黄金首饰市场分

9 别获得8.96%和7.2%的市占率。14-16年行业调整期,周大福(内地)和老凤祥的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9.6%和3.2%,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17年上半年,周大福(内地)和老凤祥收入增速分别为15.0%和13.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表现更强的业绩弹性。

国内主要珠宝品牌收入增速

2、钻石镶嵌区域割据明显,品牌全国化扩张时代已经到来

相较黄金,钻石品牌渠道扩张速度相对缓慢且区域割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1)钻石品类周转率和标准化程度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但投入门槛更高,导致门店和区域扩张相对缓慢;(2)钻石消费频次低、价格门槛更高,导致过去低线城市渠道下沉难度较大。十年 10 前,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钻石消费需求低,钻石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专营钻石的门店难以打开低线市场。

如今随着低线城市、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和钻石需求的提升,钻石镶嵌景气度有望持续回暖,品牌异地扩张的市场环境也在逐渐向好,综合竞争力强的钻石品牌有望脱颖而出,率先突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国化扩张。

当前国内珠宝市场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形象模糊、缺乏工艺特色、大打价格战等问题,随着渠道扩张红利接近尾声,行业竞争已经逐渐从门店“跑马圈地”,转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上游资源、资金、精细化运营等全方位竞争。在黄金首饰领域,周大福、老凤祥等龙头公司竞争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资金实力薄弱、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缺乏特色的小珠宝企业将面临淘汰。在钻石镶嵌领域,综合竞争力强的钻石品牌有望加速实现跨区域扩张,成为全国性品牌,提升行业集中度。

第三篇:黄金冶炼行业三废处理综述

目前,黄金的冶炼方法主要是以湿法冶金以“火法-湿法”冶金相结合的工艺。“火法-湿法”冶金相结合的工艺一般指火法冶炼得到金阳极,金阳极电解生产黄金。湿法冶炼黄金的工艺包括氰化法、硫脲法、王水-次氯酸钠法。氰化法在全球及中国的黄金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氰化法提金的过程中会产生氰化废水、氰化尾渣、选矿尾渣及废气。

一、氰化废水的处理方法

目前,黄金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氰化法提金工艺,然而氰化提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氰废水,如氰化贫液、洗矿废水、尾矿浆等。其矿石组成和生产工艺作业条件决定氰化提金废水中主要化学成分为:CN-、SCN-、Au(CN)2-、 Cu(CN)42-、Fe(CN)42-、Ni(CN)42-、Zn(CN)42-等。含氰化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物理化学法、自然降解法和微生物法。

1.1化学法

1、氯氧化法

氯氧化法于1942年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至今已有60多年了。该方法比较成熟。中国许多黄金矿山应用该方法处理氰化废水。

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黄金冶炼厂采用“中和-碱氯-混凝沉降法”联合工艺。碱氯氧化法中,使用的碱是廉价的石灰,使用漂白粉产生有效氯,由此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总氰,去除率达到97.4%;混凝沉降法使用3种物质共同处理重金属,去除率达到98%以上,尤其对Cu离子和Zn离子去除率可达到100%。采用该废水处理工艺,可去除废水中悬浮物。

在气体喷射水力旋流器中使用二氧化氯处理含氰废水,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在pH值为2~12范围内,都能较彻底地处理废水中的游离氰。在高pH值下,二氧化氯能处理铁氰络合物,在pH值为11.23时,铁氰络合物去除率达78.8%。

2、酸化回收法

酸化回收法已有60多年的应用历史。早在1930年,国外某金矿就采用这种方法处理含氰废水,其所采用的HCN吹脱(或称HCN气体发生)设备是填料塔,与现有的设备基本相同,但HCN气体吸收设备是隧道式,与现在的吸收塔相比,效果差、能耗高。经过60余年的技术进步,酸化回收法工艺设备已达到了较为完善的程度。中国采用酸化回收法处理高质量浓度含氰废水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于2003年对氰化废水零排放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废水酸化-沉淀-碱中和工艺,既除去了贫液中的杂质离子,回收了有价金属铜,又使氰化物返回系统,直接得到利用,确保了氰化厂废水零排放,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拿大Agnico-Eagle银精炼厂利用酸化法达到了同时回收氰化物和贵金属的效果。

3、SO2-空气氧化法

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了脱除工业废水中氰化物的焦亚硫酸钠-空气处理工艺。该工艺有脱氰彻底,操作简便、安全,用药量少,费用低等优点。焦亚硫酸钠-空气法的原理是利用SO2-O2混合气体作氧化剂,用二价铜作催化剂,控制废水在一定pH值范围内,使CN-氧化成CNO-,CNO-再经水解生成NH3及HCO3-。二氧化硫是以焦亚硫酸钠的形式加入,用石灰或NaOH调节pH值。废水中的重金属氰络合物多数被分解,其中的氰离子被氧化,金属离子则以Me2Fe(CN)6,Me(OH)2或

MeCO3(Me为二价金属离子)等形式沉淀从废水中分离出来。该方法优点是游离氰或络合氰化物均能被氧化除去,并且试剂成本低,净化效果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但是,也存在反应过程中pH值难以控制,不能随着pH值改变进行自动加药等缺点。

4、过氧化氢氧化法

过氧化氢氧化法处理黄金矿山含氰废水技术研究是由美国杜邦公司于1974年完成的。美国的霍姆斯特克金矿采用过氧化氢法处理含氰废水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对工业生产中含氰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过氧化氢法对含氰污水酸化回收后尾液进行二次处理,能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尾液氰化物起始质量浓度为50~500mg/L的情况下,经过处理后,可使排放废水中的氰化物质量浓度降到0.5mg/L以下,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过氧化氢法工艺操作简单、投资少,但处理高质量浓度含氰污水或氰化尾矿浆时,药剂消耗将会成倍增长,因此该方法最好与其它污水处理方法联合应用。

5、臭氧氧化法

自1902年德国首次使用臭氧大规模处理自来水以来,全世界已有上千座自来水厂采用该方法处理自来水。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臭氧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国产臭氧发生器单机生产能力小、投资大等原因,目前还没有进行工业试验。

于2005年研究了臭氧氧化法对尾矿浆中氰化物处理的小型试验。小型试验的样品来自吉林省某金矿,采用1L搅拌机进行反应,臭氧发生器型号为XFZ-5型。试验结果表明,含氰尾矿浆经臭氧氧化后,总氰化物质量浓度小于0.5mg/L,达到了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分别在O3,O3/H2O2,O3/UV和O3/H2O2/UV照射条件下处理含氰废水,得出这几种条件下反应都按照一级反应进行;O3处理最佳pH值为12,O3/H2O2,O3/UV和O3/H2O2/UV照射处理的最佳pH值为9.5;O3/H2O2反应速度最快;在光照射下废水中COD值明显下降。

研究了在静态圆柱中臭氧与含氰废水逆行方法处理氰化物,试验证明,臭氧在圆柱中能有效地处理废水中的氰化物,处理效率达到90%以上;同时研究还证明,圆柱的体积对处理效率没有影响。

6、沉淀-净化法

利用沉淀-碱性氯化法处理高质量浓度含氰废水。首先通过补充适量的亚铜离子使高质量浓度含氰废水形成氰化亚铜沉淀,过滤后的滤液再用次氯酸钠氧化。研究证明,该工艺能有效地降低废水中氰化物的含量,处理后废水能够达标排放,同时废渣还可以回收利用。

7、络合法

利用硫酸亚铁与含氰废水反应制取铁蓝,回收了废水中的氰化物,取得一定经济效益。该方法缺点是处理后废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采用铁蓝法处理含氰废水时,在一定pH值条件下同时加入亚硫酸钠,使处理后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对硫酸亚铁法进行了技术改进,可使氰质量浓度为x×103mg/L的废水净化率达到99.99%以上;同时,对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进行了回收,成功地提出了治理高质量浓度含氰废水的新工艺。

8、水解法

对废水中氰化物加压水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CN的加压水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升高温度、增加溶液pH值均可提高CN-的去除率,当pH>12时,CN-的去除率随着pH值变化趋缓。其最佳处理条件为:处理时间80min、温度180℃、pH=11.0。

(二)物理化学法

1、活性炭吸附法

1968年,加拿大研究了铜盐在活性炭催化分解法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活性炭需要再生才能保持其性能不变。1987年,南非开始使用活性炭处理氰化厂含氰废水并回收其中的金,对废水中氰化物去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对活性炭法的研究也比较多,除使用铜盐作催化剂外,还应用了其它催化剂与铜盐共同作用,效果较好。

于2006年3月利用活性炭吸附法从废水中处理游离氰,分别研究了废水中杂质金属离子(Cu和Ag)、通风条件、吸附剂及游离氰质量浓度对活性炭吸附速率和吸附量的影响。试验发现,杂质金属离子(Cu和Ag)的加入能够有效地增加活性炭对游离氰的吸附容量。

于2007年应用微米泥炭处理含氰废水。通过反复试验研究,采用微米泥炭材料处理工艺,对废水中氰化物及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水质指标:CODCr235mg/L、Cr6+2.05mg/L、Cu2+1.04mg/L、Pb2+0.008mg/L、Cd2+0.0023mg/L,处理后废水中各项污染物的平均脱除率为:CODCr65%~80%、Cr6+92%~94.5%、Cu2+51%~90%、Pb2+51%、Cd2+60%~65%,处理后废水均能达到GB8978-1996要求,并探讨了微米泥炭的再生问题。

2、溶剂萃取法

于1998年报道了针对黄金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含氰废水用萃取剂富集回收铜、锌。试验结果表明,以20% N235的萃取体系,在试验条件下,反萃取容易,反萃取率高。该工艺流程简单、易行,氰化物回收率高,除萃取过程中有微量逸出外,几乎可以全部回收利用。

3、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既可以回收有用物质,又可以避免尾液外排时造成的环境污染。早在1950年,南非就开始研究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黄金生产工艺的含氰废水。1960年,前苏联开始研究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杰良诺夫斯科夫选厂含氰废水并回收了氰化物和金;1970年,投入工业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氰化物回收率为78%,所使用的离子交换剂为AB-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氰化物的吸附容量为30mg/g。

在实验室中研究了利用IRA-420树脂从碱性氰化废水中吸附氰离子的过程;采用硫酸进行解吸,可将树脂上96.8%的金氰络合物解吸下来,有效地回收利用了废液中的氰化物。

于2004年研究了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回收氰化物,通过选用中性解吸剂NaCl,避免了使用酸解吸而产生的剧毒氢氰酸,使氰化物的回收更安全、有效。同时,研究对比了D2-1树脂和201×7树脂对氰化物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树脂最佳吸附条件、饱和吸附量和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规律上,确定了两种树脂的最佳吸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201×7树脂对氰化物的吸附性能优于D2-1树脂,在处理、回收氰化物方面更具有工业应用的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用强碱性阴离子型树脂从选金厂废液中分离回收铜氰络合物是可行的。采用这种树脂和1.25mgl/L NaSCN溶液分别进行吸附和洗脱,取得了很好的铜氰络合物去除效果。

研究D296R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氰化物的吸附和解吸性能,分别考察了溶液浓度、流速对D296R树脂吸附和解吸氰化物的影响,测定了动态吸附曲线,并确定了解吸条件。用D296R树脂回收氰化物具有吸附速率快、易解吸、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试剂消耗少、成本低等优点,是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回收氰化物方法。

于1999年使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回收碱性氰化液中的金,氰化液在pH值为9~11的介质中,被吸附到阴离子交换树脂上;然后,在pH>12的介质中,用Zn(CN)42-置换于树脂上的Au(CN)2-,再用0.1~0.5mol/L NaCN和KCN混合液洗脱,通过电解洗脱液回收金和氰化物。

4、液膜法

液膜技术是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广泛应用于湿法冶金、各种离子分离、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等。该方法具有高效、快捷、选择性高等优点,在氰化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于1987年提出离子交换-气态膜法回收氰化物。分别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处理工业生产废水;研究表明,该方法处理废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也可返回车间作洗涤水,实现废水闭路循环。

焦家金矿2004年开始采用膜过滤技术,效果良好,同时解决了膜的反冲清洗水问题,直接利用处理后的滤液对膜进行反冲清洗,达到了预期清洗效果,处理流程不需再加入新水,实现了工艺水量平衡问题。目前,氰化贫液中铜质量浓度已经降至0.5mg/L左右。

(三)自然降解法

加拿大placer Dome金矿将氰化物质量浓度为100mg/L的废水冬季排入降解池,第2年仲夏出水中氰化物质量浓度为0.1 mg/L。加拿大北安略某金矿尾矿库库容从1987年的0.095km2扩大到1988年的0.18km2,而库内深度则相应减少,结果尾矿库排出水中的残余氰质量浓度从6.1 mg/L减少到0.1 mg/L,铜质量浓度从3.1 mg/L降至0.2mg/L,取得了良好的自然降解效果。

(四)微生物法

从1984年开始,美国Horoestake采矿公司采用了假单胞菌降解氰化物和硫氰化物,其设备是旋转生物接触器,处理后总氰化物去除率为91%~99.5%,游离氰去除率为98%~100%。

于2000年研究了一种生物降解含氰废水的工艺流程,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溶液pH值为7.5、温度为35℃、109个接种体/mL。试验发现,在该工艺条件下,该生物可降解溶液中99.9%以上的氰离子,达到了工业废水排放的要求。

研制了一种程序控制间歇式生物膜反应器,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的排出,能够将废水中的氰化物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二、废气治理

氰化法提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SO2,NOx及挥发的HCI, HCN气体。这些气体污染物释放到空气中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氰化氢气体,由于其剧毒性质,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时,就能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这些污染物必须在烟气排入环境中之前去除,使废气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一)催化还原法

对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在生产丙烯腈催化剂过程中产生的NOx废气进行分析时发现,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治理NOx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且该方法处理效果较为明显,总净化率为74.0%~94.9%,平均净化率为85.7%,尾气完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对用天然气还原二氧化硫气体回收硫方法进行了半工业试验。在一个反应器内用天然气高温还原二氧化硫,并确定了基本工艺参数。根据所获得的参数,在诺里尔斯克冶炼厂采用该方法处理自热熔炼炉烟气。工业运行结果证实,该回收工艺对偏远地区和不需要合成硫酸的冶炼装置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二)溶剂吸收法

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黄金冶炼厂在废气治理中,采用碱液水喷射泵处理系统。该工艺充分考虑到NOx特点,采用碱液吸收装置,使气体在碱液中发生中和、氧化反应而被充分吸收。废气处理后,NOx和SO2浓度均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研究了用超声波解吸柠橄酸盐溶液中SO2的影响因素,根据超声解吸柠檬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硫过程的特点,自行设计了一套用于气-液传质的多参数可控声化学反应器,频率为40kHz,功率为。0~300W,并应用该反应器对脱除柠檬酸钠溶液中二氧化硫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能够促进二氧化硫的脱除,在超声场下工作5h,二氧化硫的脱除率比无超声时高25%。

在对云南解化集团有限公司硝酸生产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废气治理基础上,总结出以纯碱为吸收剂治理尾气的有效方法。实践运行证明,该方法能够使尾气达到排放标准。

(三)吸附法

采用冷凝-稀释-DBS干法吸附技术治理韶关冶炼厂高浓度氮氧化物烟气的效果,进口气体NOx质量浓度1389~9820mg/m3,经DBS吸附剂处理后出口气体NOx质量浓度降低到17~121 mg/ m3,净化率>98%,尾气中NOx质量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处理系统设备操作方便,运行稳定,净化率高,失效后吸附剂无二次污染;该技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于2005年利用改性活性炭对黄金冶炼中产生的低浓度氰化氢进行了处理;通过研究发现,载铜合成活性炭能够有效地吸附空气中氰化氢等有毒气体。

(四)微生物法

美国爱达荷国家工程实验室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混合培养徽生物处理含硫废气,4~5d内可脱除全部的无机硫,脱除率达到97%。爱达荷国家工程实验室(Idaho NationalEngineering Laboratory)研究人员开发了用绿脓假单胞脱氮菌还原烟气中NOx认的工艺,测得当NOx进口气体浓度为250 x 10-6时,NOx的净化率达到99%,塔中细菌适应温度分30~45℃,pH值为6~8。

(五)电化学法

提出了电解法处理二氧化硫废气制备硫磺的新技术。该方法以0.012mol/L Na2SO4溶液为吸收剂,对低浓度SO2废气进行吸收;吸收液在离子膜电解槽中进行电解,阴极得到硫磺,阳极得到氧气。阴极分离出硫磺后的电解液返回吸收塔,阳极溶液用于酸化吸收液。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脱硫率和转化率。采用DWC型电雾式除尘脱硫器治理钼、铁冶炼过程产生废气,从运行情况着,处理后烟(粉)尘及SO2浓度均能达标排放。

三、废渣处理

含氰废渣中的氰化物在自然状态下并不能获得充分的分解,因此仍需要对含氰废渣进行处理。同时,废渣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金、银、铜、铅等有价金属,其中铜含量最高,如何有效回收这些金属也是黄金生产企业废渣处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漂白粉氧化分解法

废渣堆中的氰化物在漂白粉作用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逸出,达到了处理的目的。含氰废渣堆用硫酸酸化,使废渣堆呈酸性;然后,再用一定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对废渣堆进行喷淋,直至废渣浸出液中氰化物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大板金矿采用漂白粉作氧化剂处理尾矿废渣,处理效果较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994年8月,对地面水及企业自备井水;进行了本底检测;1996年7月,对处理后的尾矿废渣进行了淋溶浸出试验,并对其浸出液及其可能影响的地下水和地面水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得出,尾矿废渣经该治理方法处理后排放到尾矿库中,其浸出液均符合《辽宁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的要求。该矿运行两年多,附近的地下水及地面水没有受到污染。

进一步研究发现,将含氰废渣先用水冲洗浸泡后,再用漂白粉对废水进行处理,比直接用漂白粉搅拌废渣的处理效果更理想。

(二)内移筑坝法

内移筑坝法处理工艺简单,并能对尾矿废渣堆中低品位金进一步处理。同时,为了降低工艺成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堆浸技术,采用筑堆法,不仅加大了尾矿废渣堆“搬家”速度,而且成本也有了明显降低。

张家口金矿根据堆浸法的成功经验,为消化尾矿废渣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该矿投资不足50万元,由下属开发总公司建立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用较少的投资,逐步向仅有0.145×10-6品位的尾矿废渣堆要效益,形成了投资-治理-堆浸-效益-扩大-治理的良性循环方式。到1997年底,已消化尾矿废渣50万m3,填沟5万m2,造地2km2,不仅为该矿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用地,减少了对农民耕地的占用量,还生产出黄金300kg,创造价值1500万元。该矿用所得收入购置了装载机、推土机、自卸汽车以及拖拉机、皮带运输机、破碎机等设备,使投资增加到500多万元,为加快尾矿废渣堆治理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浮选法

内蒙古喀喇沁旗大水清金矿,氰化尾渣中含有一部分有价金属。该矿于1993年建成并投产了氰渣选铜厂处理氰化尾渣,但由于氰渣中残存浮选药剂量变化大,含硫高,而且泥化现象严重,在生产中跑漏现象频繁,浮选过程不稳定,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通过采用新型双回路循环浮选流程,解决了原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表明,完全解决了氰渣浮选时存在的恶性循环问题,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复合药剂制度,增设矿浆缓冲系统,石灰乳化添加等手段确保了氰渣浮选过程的稳定性,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技术经济指标。

(四)沉淀法

使用硝酸与添加剂分离冶炼废渣中的铜、银等金属,然后用火法收集浸出渣中的金。试验发现,利用湿-火法结合,可以高效而又综合地回收了矿渣中各种有价金属。

研究了利用金矿尾矿作原料生产水泥,以实现废渣的二次利用。经研究发现,通过添加一定的混合剂,金矿尾矿可有效地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对黄金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再处理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一系列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在对每一项工艺过程进行改进的同时,认为不同废渣应有不同处理条件,在处理和回收阶段应根据每一类的具体特点,适当调整工艺参数,以确保这些环境垃圾能够被有效利用。紫金山金矿通过采用先植草后种乔、灌、花卉等生物措施治水固坡、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使该金矿因露天开采与堆浸排弃而形成的矿渣边坡造成的大量原有植被被填埋、堆毁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成为中国黄金工业首批工业生态旅游企业。在对某金矿堆浸试验场含氰废渣处理结果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漂白粉进行废渣处理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采用氰化物对矿石堆浸喷淋的提金工艺,可充分利用低品位矿石,其经济效益可观。若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可消除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四、结语

氰化法提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处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含氰废水处理工艺,但是每一种处理方法都存在一定适应性问题。由于各黄金生产企业提金工艺及原料、规模不尽相同,因此地制宜,研究开发和选择氰化物处理回收技术,是企业挖潜增效,实现绿色黄金生产工程,实现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2017年最新锂电池行业深度报告

导语

兴业证券在最近的一篇动力电池深度报告里提到,相较有限的压缩原材料成本,电池企业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效应降成本更为切实可行。这也是国内企业近期集中堆砌释放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1、全球趋势不可逆转 合纵连横龙头结盟

根据兴业证券之前的全球电动汽车深度报告分析,电动车全球化已不可逆转,两大趋势需要高度重视,其一是继北汽与国轩携手深度合作之后,上汽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标志着动力电池行业将从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快速进入后战国时代,逐渐形成强强联合、寡头割据的新格局;其二是继江淮大众合资之后,北汽与戴姆勒合资启动奔驰电动车国产化计划,此举将推动海外(尤其是欧洲)传统车企加紧电动汽车在华布局,合资与自主的较量将在电动车领域再次上演,国内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当前时点,市场对动力电池价格下降及销售放量存在较大的担忧,兴业证券维持短期不悲观,长期依然乐观的态度,理由是:今年电池环节进入行业快速洗牌期,短期来看成本下降尚未被市场完全预期,通过采取全产业链分摊降本压力以及规模化生产等“增效”措施,中游环节盈利能力将好于市场预期;中期看,随着国产三元高比能电池渗透率不断提升,未来几年内电池有望复制“摩尔定律”,成本快速下降;长期来看,在未来高镍与NCA时代,技术领先、成本与规模优势突出的龙头将脱颖而出。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进步都有冗长的回声。兴业证券试图通过对动力电池降本潜在途径进行全方位梳理,描绘未来电池降本增效的发展轨迹。 三重途径全面降成本: 改进工艺,降低材料成本

扩大规模效应与提升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其他:梯次利用与模块化设计降低生命周期成本 双重途径提升比能量:

物理方法:采用大容量电芯&提升PACK成组效率 化学方法:应用高镍正极材料与硅碳负极

回顾过去十年,动力电池价格经历大幅的下降,日韩电池龙头价格已从2010年的600-800美元/KWh降至目前150-200美元/kWh,国内龙头厂商在2016年底也降至300美元/kWh左右,目前已进入到200-250美元/kWh。

三元路线仍是最佳选择,目前锂电池基本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几大主流方向三元路线、磷酸铁锂、锰酸锂与钛酸锂已经确定,各条路线可以改进的方向与存在的缺陷都较为明确。三元路线的优势在于极限比能量密度高,单体可达350wh/kg,其他无一例外达不到要求,因此三元将是未来几年主流乘用车商业化应用的首选,但其也有明显缺陷,如安全性的相对不足以及材料成本较贵(钴)。磷酸铁锂由于安全性优势,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客车领域,劣势则是其改进空间不大,比能量较低。锰酸锂的优势在于成本,劣势是比能量已达极限,因此只能用于特定应用领域的专用车型。钛酸锂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快充(5min充满),但成本达到其他路线的数倍,因此只能应用于续航里程相对不敏感的客车等领域。

2、降成本势在必行 看龙头各显神通

短期与中期两方面因素驱动下,动力电池降成本刻不容缓:

短期:补贴退坡敦促全产业链降成本,动力电池环节首当其冲,率先实现成本下降的企业将在下一轮退坡中占得先机

中期:实现“油电平价”需电池价格降至1元/WH以下,目前国内1.6元/WH左右价格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2020年长期规划明确,龙头企业全力降本:

日本、美国与中国均提出到2020年实现电池性能的大幅提升与成本的大幅下降,中国目标为1元/WH; 产业界龙头目标更为激进,特斯拉、通用与大众纷纷宣布降成本计划,2020年目标最低低至93美元/KWH。

2.1、短期因素:补贴退坡敦促电池降本

补贴退坡敦促全产业降成本,动力电池首当其冲。2016年12月30日,新版补贴政策正式落地,乘用车、专用车补贴退坡20%,客车退坡30%-50%。此外国补与地方补贴配比普遍由此前1:1下调至1:0.5,整体补贴退坡幅度较大。补贴下调使得动力电池环节首先受到冲击,一季度销售价格下滑明显,对毛利率造成一定冲击,电池企业短期内压缩成本的意愿十分强烈。此外,新一轮补贴退坡将在2019年到来,率先实现降成本的电池企业将在一年半后的再次退坡中占得先机。

2.2、长期因素:实现“油电平价”仍需大幅降本

根据测算,动力电池价格在100美元/KWh附近时,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竞争焦点就将转变为其他制造成本方面,即实现油电平价,进而电动汽车才能脱离补贴与燃油车竞争。目前日韩电池龙头价格已从10年前的1000美元/KWh以上降至250-300美元/kWh,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但进一步降本的难度变得更大。2.3、政策目标:中国计划2020年电池成本降至1元/Wh

结合各国颁布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来看,到2020年将实现电池性能的大幅提升与成本大幅下降。各国拟定的系统比能量目标值普遍集中在200-250kg/wh之间,中国颁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大致相当于150美元/kwh。日本在100美元/kwh,美国要求是90-125美元/kwh,欧洲是120美元/kwh,与油电平价目标的100美元/WH均十分接近,亦即各国政策要求到2020年左右电动汽车要实现和燃油车相近的性价比水平。

2.4、产业目标:国际巨头全力降本

从产业界角度来看,各家巨头不遗余力专注降本。特斯拉提出其超级工厂投产将使得电池成本降低35%,从一开始的“成本低于190美元/千瓦时”直降至“不足125美元/千瓦时”。大众计划将其电池采购成本由2016年的180美元/KWH压缩48%至2020年的93美元/KWH,其中制造与模组成本压缩一半,材料成本压缩40%。

3、降成本路径之一:产能释放突破瓶颈,材料成本有望下降

近几年动力电池激增需求推动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而长期来看,绝大部分原材料并不稀缺,当原材料价格恢复理性后,下游能够削减一定的成本。而即便原材料价格依旧保持坚挺,部分高价材料占电池成本比重也在逐渐变小,预计不会对整体降成本造成太大影响。同时,动力电池行业的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依然可以继续优化,商业成本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未来动力电池产业商业成本将从三方面着手下降:

原材料成本端:价格相对动力电池需求弹性较大的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盐供需达到再平衡后价格将步入长期下降通道;钴盐尽管未来存在供给缺口,但预计涨价带来的影响有限。

工艺改进与规模经济:动力电池产量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与良率提升,同时整车端爆款车型出现带来单车电池研发、设计(如BMS)等成本下降; 其他路径:梯次利用、模块化设计与纵向一体化。

3.1、锂盐供给端逐渐释放,价格将步入长期下降通道

目前正极材料成本占到电芯25%-30%,而正极材料主要由碳酸锂和各种对应的前驱体材料构成,高镍NCM(NCM811)与NCA正极则多由氢氧化锂替代碳酸锂。前驱体中,钴价对于NCM材料的价格影响较大。

锂盐占电池价格比例在4.5%-8.5%之间,钴盐在3%以内。锂盐方面,选取各条电池主流技术路线的主流车型,对于氢氧化锂/碳酸锂成本占电池价格比例进行测算,结果在4.5%-8.5%之间,NCM与NCA路线锂盐占比较高,NCA路线达到8.44%,而磷酸铁锂与锰酸锂占比较低。钴盐方面,NCM111路线所含钴元素比例最大,按目前40万元/吨钴价测算,占电池售价比例为2.84%,其余路线钴含量皆达不到这一水平,因此判断钴盐占电池价格比例在3%以内,目前量产的主流NCM523与NCM622占比在1.5%左右。

3.1.1锂盐:碳酸锂等待产能释放,氢氧化锂持续吃紧

预计碳酸锂未来几年内将保持供需平衡,长期来看价格处于高位回落通道中。氢氧化锂直到2020年仍将维持紧缺状态,2020年以后可能存在供应过剩风险,产能释放速度取决于原料供应,特别是锂辉石的供应量。氢氧化锂产能紧缺将成为制约高能量密度电池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氢氧化锂可通过碳酸锂转产得到,代价在2万元/吨的水平,因此与碳酸锂价差将保持相应的平衡态势。

锂盐价格对于电池成本影响有限。假设未来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下跌20%,电池价格将下降0.9%-1.7%,下降幅度较为有限。而即便需求端超预期增长,导致锂盐价格保持坚挺,由于其占电池成本比重较小,预计不会给降成本造成太大障碍。

3.1.2钴盐:供给面临缺口,涨价或将持续但影响有限

供需缺口将使钴价维持高位。钴盐供应缺口2017年持续扩大:2017年缺口将达到4300吨的量,预计将持续至2019年。目前3C电子产品依然是钴下游最重要的领域,3C电子出货量若下降则对钴价造成较大压力。整体来看,供需缺口将使钴价在未来几年维持在高位水平。

预计钴价上涨对三元电池影响有限。虽然目前高镍三元材料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但绝大部分厂商已进入从532向622转移的阶段,未来过渡到811后,单位用钴量将明显减少。根据前述测算,高镍NCM811路线中钴盐占售价比不到1%,因此未来高镍三元时代到来后,钴价上涨将不会对降成本起到太大影响。

3.2、规模效应带来成本进一步下降

兴业证券认为相较有限的压缩原材料成本,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效应降成本更为切实可行,这也是国内企业近期集中堆砌释放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规模效应不仅包括电芯环节产能利用率与良率提升带来的电芯成本下降,也包括整车端单车出货提升带来的研发投入、设计成本以及PACK和BMS等环节下降。

3.2.1电芯规模化生产与良率提升

经对比分析,电池售价与良率几乎呈线性关系,随着良率提升,电池价格直线下降。目前我国自动化程度较好的高端产能良率在90%,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能良率在80%,随着行业逐渐淘汰低端过剩产能与高端产能良率进一步提升,未来成本会有小幅下降空间,大约对应良率每提升1%,成本同幅度下降1%左右,提升至95%对应5%成本降幅空间。

电池售价与产能利用率(下称Ut)的关系分为几个阶段,产能利用率小于20%时,电池价格随着Ut提升快速下降,而之后相对平缓,Ut在50%时对应价格在350美元/KWH,90%对应330美元/KWH。考虑到15/16年Ut已经达到相对的高点,这一块未来的空间比较有限。兴业证券认为不必过度担忧产能过剩导致Ut下降,原因在于未来几年的产业高景气度使得Ut保持在50%以上问题不大,而50%-100%区间内售价相对于Ut的敏感性已经不强。 3.2.2爆款车型实现PACK与BMS定制成本摊薄

电池组中的PACK与BMS环节需根据不同车型需要进行针对性研发,具备较强的定制化属性,难以像电芯环节一样通过规模化量产来实现成本下降。要降低PACK与BMS环节的成本,切实可行的路径是打造爆款车型,从而摊薄附加在每辆车的研发与定制成本。

Model3成为爆款是特斯拉降低单车成本实现盈利的先决条件。以特斯拉Model3为例,由于Model3电池组选用高比能量的NCA正极材料,并采用20700单体电芯,整体散热性能较差,其安全性能需要在PACK与BMS环节加以保障。为此,特斯拉采用尖端BMS技术,自主研发单体电荷平衡系统,并通过严格的锂电池检测实验检测每一颗单体电芯的一致性,在PACK环节采用复杂的多级串并联工艺并使用更为昂贵的液体冷凝系统达到实时的温度监控,而这部分昂贵的前期研发与设计成本已经反映在特斯拉财报的亏损中。Model3能够以3.5万美元的平民价格发售,其核心原因在于40万级别的订单量大大摊薄电池组的定制化成本,从而实现电池成本的迅速下降。

3.3、其他路径:梯次利用、模块化设计与纵向一体化

现有的动力电池行业的商业模式依然有很多值得优化之处,比如在即将到来的退役电池潮中,退役电池合理的梯次利用将大大增强电池的经济效益,又比如各大车企力推的模块化设计将是电池实现规模效应的前提,再如企业通过打通上下游形成类似于比亚迪的商业闭环,这些举措均能实现电池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3.3.1梯次利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动力电池退役潮将在今明两年爆发。2014年为我国动力电池放量元年,出货量达3.9GWh,早期的这批电池一般在3~5年左右即将达到设计的寿命终止条件,部分一致性不好或使用工况较恶劣的,甚至达不到3年的使用寿命。以此推算,我国将在今年迎来动力电池退役的放量潮,此后逐年快速递增,预计到2019年,最晚不会超过2020年,会有超过10GWh的退役动力电池规模。

一般而言,动力电池容量低于初始容量的80%时,动力电池不再适合在电动汽车上使用。而80%以下还有很大利用空间,国家也支持和鼓励梯次利用。但是目前在理论研究和示范工程方面较多,在商业化推广方面还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商业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梯次利用,如应用于储能与低速电动工具;二是资源化,提取废电池中的镍、钴等金属,但是利用率不高、浪费较大。

储能与低速电动工具市场是梯次利用的两个主要面向市场。

1)储能市场:据测算,储能电池市场化应用的目标成本为180美元/kwh,约合1.2元/wh,使用新型动力锂电池无法达到成本要求,投资回报率偏低,这也是制约储能产品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能够较好地权衡成本与性能因素,如电动大巴退役的动力电池由于能量密度较低,比较适合作为储能基站使用。

2)低速电动工具市场:低速车与电动自行车主要采用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铅酸电池更为便宜(0.6元/WH),但问题在于污染大。如果采用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可以在价格、行驶里程(能量密度)、和寿命之间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从而更快速的推动锂电池在低速车与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应用。

3.3.2模块化设计:电池发挥规模效应的前提

模块化就是在相同的基本架构上进行定制化组合,使得设计、生产车辆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快捷。这一概念的运用将极大地节省研发成本、验证周期及生产成本。模块化设计在传统车领域已经非常成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的逐渐扩大,这一模式也将被植入。以大众为例,其宣布旗下所有新能源车型将采用统一的电池单元,这一计划将节省66%的成本。

未来电池企业的供应将以模组为最小单元。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尚未模块化,包括尺寸在内的诸多标准尚未统一,圆柱、方形与软包路线未有真正意义的主流出现并且各体系内标准也参差不齐。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电池将通过主流企业制定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过对电池单体的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混合的方式,确保电池模块统一尺寸,并综合考虑电池本体的机械特性、热特性以及安全特性。在安装设计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续航里程和动力要求,提供不同电池容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种模块化应用,在单体、模组端都可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3.3.3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

纵向一体化也能够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如比亚迪所采取的从上游矿石、电池材料、到PACK、BMS、电芯到下游整车的一体化路线,实现了成本的有效下降。特斯拉选择自建电池超级工厂也有类似考虑。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切入电池材料等上游环节,特别是成本下降有较大空间的隔膜、电解液等环节是成本控制的较好路径,如国轩与星源材质合作的隔膜产线。

4、降成本路径之二:工艺改进见成效,比能量缓步提高

兴业证券认为动力电池能够持续降成本的关键因素在于其类似于半导体,存在电池“摩尔定律”,以比能量的持续提高来实现单位Wh成本的不断下降。目前来看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空间主要来自高镍三元NCM与NCA的普及应用。未来动力电池比能量将主要从电池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两方面着手提高,物理性能方面主要从材料轻量化、相互之间的搭配衔接突破,化学性能则主要通过新型材料的试用以实现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最佳状态。

物理方法:工艺改进仍有空间 电芯环节:

圆柱路线目前成本最低,主要通过18650向20700与21700等大容量单体切换实现进一步降本;

软包路线成本最高,主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成本以及改进工艺提升能量密度; 方型路线主要通过大容量与铝壳轻量化实现降成本,潜在降本空间在三类封装路线中最大。

PACK环节:

目前的重点突破环节,主要通过提升成组效率提升系统比能量,产业目标为由目前65%水平提升至85%,对应30%比能量提升空间。 化学方法:提升正极材料性能最为关键

正极材料:高镍NCM材料与NCA材料,高比能量的正极材料能够大大减少负极、隔膜与电解液等材料的用量; 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替代切换; 隔膜:薄型化隔膜; 电解液:新型电解液LiFSI。

4.1、物理方法:工艺改进仍有空间

4.1.1电芯环节:轻量化+大容量

电芯封装方式按软包、方形与圆柱分,成本也有所区别。其中,圆柱最低,软包最高。主流大厂中CATL与比亚迪走方形路线,力神、比克走圆柱路线,国轩高科同时走方形与圆柱路线,同时CATL也在积极拓展软包路线。 圆柱路线:大容量电芯

圆形锂电池是指圆柱型锂电池,最早的圆柱形锂电池是由日本SONY公司于1992年发明的18650锂电池,因为18650圆柱型锂电池的历史相当悠久,所以市场的普及率非常高,圆柱型锂电池采用相当成熟的卷绕工艺,自动化程度高,产品传品质稳定,成本相对较低。

圆柱的优点包括1)结构成熟,产业化程度高,且只有卷绕这一条技术路线,不用纠结其他方法;2)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一致性高;3)结构稳定,可以支持高能量密度材料使用;4)应用范围广,产品消耗渠道丰富,整体成本有优势。同时,其缺点也包括:1)高温升、充电倍率是普遍诟病;2)循环次数上限在1000多次,使用寿命较短,应用场景局限在中低端。

降成本方向:做大单体电芯。特斯拉已经Model3中用20700替代18650电芯,20700电池增加的尺寸大概为10%,而体积和能量储存确是18650的1.33倍。根据特斯拉的估计,在达到与18650同样的良率和产能后,20700能带来能量密度增加3-4%,同时实现成本下降5-10%。 软包路线:规模化生产

软包电池,又称聚合物锂电池,是使用高分子胶态或固态电解质的类方型电池,它们的制作工艺相似度很高,多用于手机、平板等高端3C产品上,因为高分子电解质全凭人工合成,所以成本较高,目前应用到动力电池上,还没有成本优势。软包锂电池所用的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隔膜—与传统的钢壳、铝壳锂电池之间的区别不大,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软包装材料(铝塑复合膜)。

软包电池的优势主要在于安全性能好。软包电池的优点:1)安全性:在结构上采用铝塑膜包装,发生安全问题时,软包电池一般会鼓气裂开,而不像钢壳或铝壳电芯那样发生爆炸;2)重量轻,软包电池重量较同等容量的钢壳锂电池轻40%,较铝壳锂电池轻20%;3)内阻小,软包电池的内阻较锂电池小,可以极大的降低电池的自耗电;4)循环性能好,软包电池的循环寿命更长,100次循环衰减比铝壳少4%~7%;5)设计灵活,外形可变任意形状,可以更薄,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开发新的电芯型号。 软包电池的不足之处是一致性较差,成本较高,容易发生漏液。未来成本下降主要通过规模化生产解决,漏液则可以通过提升铝塑膜质量来解决。 方形路线:大尺寸与铝壳轻量化

方形锂电池通常是指铝壳或钢壳方形电池,由于结构较为简单、能量密度较高,在国内普及率很高。方形硬壳电池壳体多为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内部采用卷绕式或叠片式工艺,对电芯的保护作用优于于铝塑膜电池(即软包),电芯安全性相对圆柱型电池也有了较大改善。

铝壳轻量化与统一规格是未来发展重点。锂电池铝壳在钢壳基础上发展而来,与钢壳相比,轻重量和安全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性能优点,使铝壳成为锂电池外壳的主流。锂电池铝壳目前还在向高硬度和轻重量的技术方向发展,间接提升比能量。此外,由于方形锂电池可以根据产品的尺寸进行定制化生产,所以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种型号,而正因为型号太多,工艺很难统一,未来成本下降还需要方形路线实现型号上的统一。

方形路线在通过增大尺寸降成本的空间大于圆柱路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圆柱形电池和方形电池的成本情况,发现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圆柱形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小,通过提升圆柱形电池的尺寸和增加电极厚度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已经收效甚微,而方形电池则有很大的潜力去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因此未来电芯封装环节成本快速下降的机会很可能会出现在方形领域。

4.1.2 PACK环节:提升成组效率

电池PACK系统利用机械结构将众多单个电芯通过串并联的连接起来,并考虑系统机械强度、热管理、BMS匹配等问题。PACK是衔接整车、电池、BMS的纽带,而BMS则是动力电池组的核心技术,是电池PACK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整车企业最为关注的环节。

PACK环节的成组效率是提升系统比能量的关键。同样150Wh/kg级别的电芯,65%与85%成组效率下系统比能量分别为97.5Wh/kg与127.5Wh/kg,前者是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而后者是工信部拟定到2020年的目标。成组效率从65%提至85%对应30%以上的系统比能量提升与较大幅度的成本下降,在各条路径中显得尤为关键。PACK环节成组效率提升主要有以下方法:

1)提升集成效率。通过去除赘余组件以及关联组件的集成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组件数量来提高集成效率。2)减重,采用轻量化的材料和设计。3)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PACK体系经历了第一代的T字或者工字型,再到第二代的土字型和田字形,目前已经来到第三代的一体化平台,国际一线的特斯拉与大众已经在这么做。一体化平台的好处是把部分电池包的承重转移到底盘上,从而实现轻量化。

大众的MEB平台是其电池组未来实现成本大幅下降的关键。以大众为例,大众的针对电动车专属研发的MEB(MEBElectrictoolkit)平台是以大众目前的MQB平台为基础,适用于电动车的全新的模块化平台。MEB平台的构架是由底部的电池组而展开,打造更长的轴距和更短的前后悬,营造出更大的内部空间,从A到C级全系列乘用车或轻型商用车都可基于该平台打造。电池组PACK与BMS设计也根据平台打造,根据不同车型仅需要做一定的修缮与升级,设计与研发成本被最大化的摊薄。 未来国内车企自主搭建PACK产线或由电池企业深度集成是趋势

目前国内的PACK产业是整车厂、电池厂、独立第三方三足鼎立,且PACK企业之间水平差距很大,不少PACK企业的技术水平都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电芯串并联上,无法实现结合整车设计来进行PACK设计和组装,真正能达到下游整车厂商需求的优质PACK厂商屈指可数。

未来PACK将以整车企业主导。我国电动汽车市场未来一定是以乘用车为主要驱动,而乘用车电池PACK远比商用车复杂,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电池企业技术储备主要集中于电池本身的研发,在PACK体系的关键环节如BMS、热管理等不具备较强实力。因此,未来的格局将是整车企业主导,第三方PACK企业凭借专业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空间,但仍然需要依附于整车企业或产业联盟。

4.2、化学方法:提升正极材料性能最为关键

兴业证券认为,相比物理改进,动力电池的关键性突破仍然大概率要从提升电池电热化学性能着手,通过新型的电池材料以及相互间的搭配、工艺的改进实现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而本土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研发与产业化的路径也非常清晰,就是三元高镍NCM电池与NCA电池。

本土三元龙头企业正在加速实现高比能三元电池量产。以本土高比能电池的代表企业比克电池为例,其16年三元出货量0.9GWh,在本土企业中位列第2,仅次于CATL,其商业规划具备一定代表性。根据其规划,比克的NCM与NCA电池量产计划齐头并进,目前能量密度达248WH/KG的NCA电池已实现量产,而下一代285WH/KG的NCA电池将于年内量产。就能量密度来看,已经达到特斯拉与松下水准。

4.2.1正极材料:高镍NCM材料与NCA材料

正极材料是电池能量的短板,提高正极材料比容量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最佳方式,未来高比容量的NCA和高镍NCM是大势所趋。正极材料的比容量一般为100-200mAh/g,而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高达400mAh/g,所以电池中负极和电解液等一般采用冗余配置,电池的最终能量密度由正极材料决定。采用高容量的正极材料,能够带来负极、隔膜、电解液用量的大幅减少,电池最终能量密度的提升幅度远大于正极材料比容量提高的幅度。所以采用高容量的正极材料对于减轻电池重量,提高电动车的续航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正极材料龙头企业正在加速实现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量产。目前国内NCM111和NCM523型三元正极材料产品相对成熟,而622NCM于2016年开始逐步在部分动力电池企业中推广,未来将逐步拓展至811NCM以及NCA材料。以材料龙头杉杉股份为例,公司现有三元材料以NCM

532、NCM523和NCM622为主,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高镍三元产线,在建产能包括宁乡二期1万吨NCM622产能,预计2017年年底投产,以及宁夏5000吨NCM811产能,预计2018年投产。

4.2.2 负极材料:硅碳负极

硅负极的理论能量密度超其10倍,高达4200mAh/g,通过在石墨材料加入硅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已是业界公认的方向之一,但其也有技术难点,主要在于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引起硅体积膨胀100%~300%。据报道特斯拉将在Model3中采用了电池新材料,“特斯拉采用的松下18650电池此次在传统石墨负极材料中加入了10%的硅,其能量密度至少在550mAh/g以上”。

本土进展方面,国内前几大负极材料生产厂商陆续对硅碳负极材料进行布局,深圳贝特瑞和江西紫宸已率先推出多款硅碳负极材料产品,上海杉杉正处于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进程中,星城石墨已将硅碳新型负极材料作为未来产品研发方向。贝特瑞研发的S1000型号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更是高达1050mAh/g,尽管离硅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仍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比容量的3倍,性能大幅度地提高。

4.2.3隔膜:薄型化隔膜

隔膜工艺主要分干法与湿法两类。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膜技术路线主要分为干法与湿法两种,干法成本较低但不适合大功率电池,湿法更薄能够满足大功率的要求,但是成本较贵。最早的主流是干法;2015年三元产量上升后湿法使用较多,预计2020年干湿法占比50%,分别应用于中低端与高端领域。

国产隔膜距离海外一线龙头仍有距。日本的旭化成是隔膜行业的龙头,市占率在50%以上。过去1-2年,中国还有不少企业进入市场,但无法对龙头地位构成撼动。旭化成干法现在可量产出货的是12微米,湿法还是6-7微米。由于原料、技术、工艺与制备设备的差距,目前国产隔膜一致性较差,且厚度无法达到要求,干法20-40微米仍为主流。

未来发展:薄型化隔膜。随着动力电池比能量快速提升,16微米、12微米甚至8微米的隔膜开始应用,而湿法工艺制成的隔膜能够达到要求。而干法隔膜随着工艺的逐步改进近几年也能够应用于低比能量的三元电池中。

4.2.4电解液:新型电解液LiFSI 电解质中添加LiFSI后,可提高离子导电率及电池充放电特性。比如,反复充放电300次后,1.2MLiPF6的情况下放电容量保持率会降至约60%,而在1.0MLiPF6中添加0.2MLiFSI后,保持率可超过80%。目前LiFSI已经被行业中大部分企业进行过性能测试,特别是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如松下、LG、三星、索尼,以及日本的主流电解液生产商,如宇部化学、中央硝子等,同时其年使用量也处于趋势性上上升阶段。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放眼海外上下求索

兴业证券认为,动力电池从电池材料、电芯的生产、电池模组化再到电池PACK,整条产业化路径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的整体。未来要实现成本下降,不论是通过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上的改进还是通过物理与化学手段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都并非由某几个环节单向突破能够达成,而是基于全局角度设计达到最终优化。例如,高比能量正极材料的使用需要相应负极、电解液与隔膜的升级配合,同时需要PACK成组系统中的BMS的升级,同时配合性能更好的温控系统。比能量的提升是以成本上升为代价的,对应到单位Wh的成本是否下降则需要不断地调试与优化,这方面海外已经走在前列。因此本章聚焦海外实现成熟商业化的车型与对应的电池技改降本之路,以窥未来国产高比能时代的降成本前景。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在东亚

目前,动力电池产能90%以上集中在日本、韩国与中国等东亚国家,松下、LG、三星、比亚迪、CATL等企业供应了全球绝大部分的锂电池。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大力投入锂电池研究,韩国与21世纪初跟进,而中国虽然进入时间较为滞后,但巨额补贴资金的投入也带来了巨大的收效。 日韩企业在技术上具备优势

国际一线车企主要车型的电芯供应几乎由日韩电池企业包办。2016年销量排行前20车型中,对应的电池供应商有日本的松下和AESC,韩国的LG化学、三星SDI和SKI,北美电动汽车电池的供应商基本被日本和韩国垄断。本土暂时由于政策因素使得日韩巨头未能大规模进入,但是仍然不能掩饰本土企业在技术储备上相较日韩巨头的劣势。 本土企业在成本方面具备优势,未来中国将成世界电池工厂

然而,单就成本而言,中国在主要的产地已经展现出优势,在包括四大材料在内的主要电池材料供应环节均涌现一批规模化的企业,具备价格优势同时具备一定技术能力。根据CEMAC的测算,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与材料成本上的优势,截止2015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不论在成本还是在售价上均已处于全球最低水平。考虑到今年以来本土电池掀起的新一轮降价潮(20%降幅),成本已经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的核心优势所在。未来动力电池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是大趋势,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的动力电池工厂,培育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 本土模仿吸收海外成熟技术是必由之路

兴业证券认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成本上较日韩巨头有优势,但在技术储备上处于劣势。国内企业未来的降成本提技术之路必然是在对于国外的模仿基础上实现超越,模仿的对象不应局限在电芯级别,而是目前已在全球畅销车型中实现商业化的主流电池包及其采取的技术路线。兴业证券对三款最为主流的车型电池组进行剖析,而这三款电池也正好对应三家日韩巨头电池企业,松下、LG与三星;以及三种主要的封装形式,圆柱、软包与方形路线。

特斯拉Model3电池组:松下21700圆柱NCA电芯+BMS+液冷 通用Bolt电池组:LG软包三元电芯 宝马i3电池组:三星SDI方形三元电芯

5.1、开启圆柱三元大众化路线的先锋:特斯拉系列车型 电芯端:松下独供电芯,特斯拉负责PACK 松下只为特斯拉提供电芯。2019年以前投资2000亿日元到电池单体的生产线上(超级工厂),由特斯拉负责土地、建筑、pack。电芯价格下降,跟特斯拉议定,未来三年公司预计整个pack价格要下降30%。公司的NCA里面增加添加剂,改进了安全性,所以特斯拉才会使用。

松下认为主要降低成本的路径是1)优化Cell和Pack的生产工艺,以及通过产能扩张获取经济效益2)通过与客户工厂接近来降低包装,物流,报关,库存等运营成本3)提升良率,降低运营费用。

从行业的角度来讲,现在没有统一标准,因为18650的只有松下在做。为特斯拉供应圆柱形电池,特斯拉也在分享技术,公司希望圆柱形电池能得到更多推广,不过还是要看装在整车上什么位置。

成组电池端:设计闭环+规模化降成本

特斯拉的电池成本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目前电池成本占比接近60%,未来投资50亿美金的超级电池工厂投产,成本有望下降30%以上。

阶段1:2013年以前:18650电芯价格较低仅为$2,但是BMS和PACK成本较高,电池成本占比为57%。此前松下一直为特斯拉的电池独家供应商,提供的电池为18650的NCA电池,单个电芯为3.1Ah,能量为11.47Wh,单价为$2左右,预计该价格为松下抢占市场而有意放低的价格。以85kwh的ModelS为例,采用7263颗电芯,电池成本为$15246,特斯拉公告的BMS和PACK成本为$20000,总电池成本为$35246,2013年特斯拉年报显示其毛利为22.5%,车子售价为$79900,其成本为$79900×(1-22.5%)=$61923,电池成本占比为$35246/$61923=57%。

阶段2:2013年至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投产前:受商业因素的而影响,电芯单体价格大幅上升为$3.5,得益于BMS和PACK成本下降,电池成本占比为59%。2013年10月30号特斯拉与松下签订了高达70亿美元合同,此时18650NCA电芯的价格上涨到了$3.5,涨幅高达75%,同样85kwh的7263颗电芯成本为7263×3.5=$26680,但是特斯拉单独出售的电池包价格和年报显示的毛利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估测BMS+PACK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为$10000,因为BMS和PACK主要成本为设计费,本身的电子元器件和制造成本很低,整个电池包的成本为$26680+$10000=$36680,成本占比为$36680/$61923=59%。

阶段3:为超级电池工厂建成之后(2017~):电池成本下降30%以上。预计21700单体价格为$3.3,折合0.14美元/w。由于Model3电芯数量较少且容量较少,预计Model3BMS+PACK成本为$2880左右,综合电池包成本为$6960,电池包成本占比29%。 特斯拉实现圆柱路线大幅降本的秘诀在于设计闭环。兴业证券在前述分析中提到圆柱路线的电池包降成本空间已经非常有限,Tesla能够实现圆柱路线大幅度成本下降是一个例外。Tesla的电池、系统、整车一体化,全产业链覆盖,可以做到设计的闭环,这与其它企业有根本性的区别,Tesla可以全面评估更改的利弊,而这是国内18650电池厂目前所不具备的。

5.2、率先实现软包三元电芯成本迅速下降:通用bolt 电芯端:LG独供软包电芯

通用汽车在2015年曾经披露过Bolt电动车采用LGChem的电池,电芯cell的价格为145美元/kWh左右。在年度全球商业会议上,通用汽车进一步对外展示了Bolt的电池电芯cell的成本预测。其中2016年的成本为145美元/kWh,这个数值持续到2019年,2020年会下降到120美元/kWh。到2022年,该数值继续下降到100美元/kWh。合理推算得到通用bolt电池组成本在200美元/kWh,到2020年降至170美元/kWh。 成组电池端:爆款单车实现规模化降成本

BoltEV与一代和二代Volt非常相似,采用了LG“袋状电池”,也就是像食品真空袋那样的尺寸和形状,并且在两代Volt车型上分别只使用了288和196个,显然效率高了很多。

这种袋状电池相对于18650有几个优点,首先是冷却效果更好,温控更加均匀,每个点的温度也很容易达到一致性,随后我在实验室里看到了它的散热系统,就像主板的印刷电路那样,遍布袋状电池的每个部位,通用的工程师使用了水冷散热的方式,由于扁平的袋状电池有着更大的面积,因此印刷电路一般的水冷管路密布,确实更容易温控;其次它的寿命更长,也更加可靠,在极端环节下也相对稳定。

5.3、方形三元主流:宝马i3 电芯端:三星SDI独供方形电芯

宝马i3一直使用的电芯是方形铝壳,三元NCM材料,由三星SDI提供,额定电压在3.7V,电压限值区间为2.8-4.1VDC,电芯的比能在120Wh/kg以上,电芯的内阻在0.5mΩ左右。i3电池包共有8个模组组成,每个模组有12个电芯,共计96个电芯,串联。 在动力电池方面公司现在celllevel成本210-220usd/kwh左右,目标是2020年降到120-130usd,有40%左右的成本下降。主要来自于规模效应,良率提升,产能增加带来的采购价格下降 供应链方面现在消费电池的正极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动力电池只有不到10%来自中国,隔膜和负极主要来自韩国,电解液有少部分由中国工业,大部分来自日韩。同时,公司表示未来将产业链从日韩向中国转移也是未来costreduction重要的机会。过去三年第一代到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有50%的增加,2018年的第三代产品会有20-30%的提升。

成组电池端:宝马自主研发模块化与热管理

i3是宝马真正意义上量产的一款电动车,在去年9月份就已全球销量突破6.6万辆。i3很多领域的技术都为宝马后续电动汽车开发做了充实的积累和探索,比如整车轻量化技术、电池系统模块化技术、热管理技术等。

从动力电池系统角度来看,i3自2013年11月份上市以来至今进行了一次升级,即在2016年电量由22kWh,提升为33kWh,电量提高50%,这一次升级,保持了电池包体积、结构不变。升级之前的i3续航里程在81英里/130公里(升级后33度电续航在114英里/183公里),电池包总电量为22kWh,容量60Ah,总电压353V;电池包的总重量约为235kg,比能为93.6Wh/kg(33度电的比能约为140.4Wh/kg)。

i3的电连接,高压线束(科士达Kostal提供)采用插接式与模组连接,与电极间的连接则通过超声焊实现,采样线先超声焊再点胶的方式与连接片相连。宝马i3的热管理采用直冷方案(也有液冷方案),制冷剂为R134a。

6、 潜在降本空间广阔 技术突破仍需等待

兴业证券认为三元体系之外的非主流技术路线同样存在技术突破的可能性,如以钛酸锂为负极材料的钛酸锂快充电池路线以及新型锂电体系,如锂硫电池。潜在的技术突破有望打破现有体系,实现动力电池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的快速跃迁。 以钛酸锂为负极材料的钛酸锂快充电池路线; 新型锂电体系有望大幅突破现有比能量极限。

6.1、快充电池:成本是目前最大制约

快充电池已实现成熟的商业化应用。目前快充类电动车已超过15000台,累计运行超过10亿公里,在公交车等对于充电时间要求较为严格的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快充主流技术路线有两类,一类是以钛酸锂替代石墨作为负极材料,代表企业有微宏、银隆等,另一类是在磷酸铁锂体系下采用快充型石墨作为负极,代表企业为CATL。

成本是快充电池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的最大制约。国内快充电池度电成本约为5000元,补贴还不足以覆盖该部分成本,因此快充仍未成为真正意义的主流。如果快充电池能够实现较大幅度的成本下降,将迅速拓展其市场空间。潜在方向包括1)能量密度提升;2)批量化生产降成本;3)提高标称电压,目前只有2.3V,而三元在3.7V。

6.2、新型锂电体系:大幅突破现有比能量极限

现有体系下,电池能量密度有理论极限,如果要进一步突破400Wh/kg比能量,目前的可选方案包括固态锂电池,以及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新的电化学体系电池。 固态电池:高比能量+不燃烧。工作原理上固态锂电池和传统的锂电池并无区别,只是电解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1)能量密度:固态电池不再使用石墨负极,而是直接使用金属锂负极,大大减轻负极材料的用量,使得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明显提高。目前实验室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2)安全性:固态电池不会在高温下发生副反应,不会因产生气体而发生燃烧。目前丰田、松下、三星、三菱以及国内的宁德时代等电池行业领军企业都已经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的储备研发。

锂硫电池:比能量有望超过500Wh/kg。硫作为正极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Wh/kg,且单质硫成本低、对于环境友好。但是,硫具有不导电、中间产物聚硫锂溶于电解质、体积膨胀严重等缺点,这些问题使得锂硫电池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安全性、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

金属空气电池:比能量有望超过700Wh/kg。金属空气电池是以金属为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的一种特殊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的比能量是锂离子电池的10倍,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不足之处在于,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实现商业化尚需等待。

7 投资建议:降成本有途可寻,看中期龙头突围

兴业证券认为短期来看,降成本因素未被市场完全预期,根据测算电池毛利率下滑幅度在10%以内,盈利能力将好于预期;中期来看,未来高镍与NCA时代到来后,技术领先、规模优势的龙头将有成本优势,但短期行业迎来较为激烈的厮杀,中期来看,龙头突围。

7.1、短期:降成本有途可寻,盈利能力好于预期

产业逐渐走出底部,市场将迎预期差修复。市场目前对于动力电池板块存在较为强烈的悲观预期,认为补贴退坡将显著影响下游景气度并且打压电池环节毛利率。兴业证券认为17年动力电池的主线逻辑是“以量换价”:一方面,下游已经逐渐走出产业底部,景气度持续回升,乘用车与物流车加速放量下,电池全年出货增长仍值得期待。另一方面,退坡确实造成电池环节价格下降,但可以通过向上游隔膜、电解液等环节压价等“降本”措施,以及提高能量密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增效”措施来尽可能弥补,兴业证券认为动力电池行业盈利能力将好于市场预期,且有望持续超预期。

7.1.1电池端价格展望

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过剩将现,新一轮谈判价格落地,降幅约20%。17年磷酸铁锂电池市场跟随电动客车调整,增速趋缓,2017年需求18GWh,结合产能供给(28GWh)来看出现一定过剩。结合国轩、CATL等一线龙头订单价格来看,17年铁锂电池新一轮价格较去年年底降幅在20%左右。

三元:高景气叠加正极材料价格上涨,预计价格下降空间不大。乘用车+物流车搭载三元比例提升叠加客车解禁三元,预计2017年三元电池需求将实现近120%的增幅,2017需求达到16GWh,产能供给20GWh,保持持续景气。目前从正极材料价格来看,高端三元材料NCM价格在2017年后甚至出现小幅上涨,而LFP正极材料价格小幅下跌,也印证了高端三元材料与电芯的高景气度。价格方面,18650型2000mAh三元电芯价格2017年后仅小幅下调,结合pack+bms环节小幅降成本来看,判断三元动力电池价格降幅将在10-15%。

7.1.2电池成本降价空间展望

1、PACK:降价空间不大。PACK环节主流大厂目前均为自行加工,不进行外包,成本控制已经做得相当到位,降价空间不大。而就第三方外包pack公司来看,由于进入壁垒较低,pack业务的毛利率只有15%,压价空间也不大。此外,由于安全性的考虑,成本较高的软包pack路线被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来单体pack成本还可能上升。但是考虑到技术改进下系统能量密度的逐渐提升而pack的花费相对较为固定,单位能量的pack成本会有所下降。按照17年提升10%计算,单位能量的pack成本降幅可以达到5%。

2、BMS:主要为设计成本,存降价空间。BMS成本主要为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相对固定。设计成本前期投入大,后期随着规模扩张能够得到一定摊薄。由于此前市场以客车BMS为主,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电芯厂大多能够自行解决。未来市场重心迁移至乘用车后,BMS环节可能需交由更为专业的汽车电子设计企业外包完成,这块成本可能会上升,但判断17年这一趋势可能还不明显。综合规模摊薄、系统能量密度提高等因素,判断17年BMS环节降成本空间达到10%。

3、正极材料:LFP材料存在降价空间,NCA与NCM材料降价空间不大。正极材料价格与两块相关,一块是主要的原料电池级碳酸锂,另一块是前驱体,磷酸铁锂与铁矿石相关、三元路线则与镍、猛、钴等有色金属价格相关。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16年年底开始保持平稳,在13万元/吨的水平。从龙头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最新披露的情况来看,17年市场需求稳定增长20%左右,中高端级别需求更大,考虑到上游仍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天齐毛利率60%、赣锋35%)与下游强烈的压价意愿,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可能缓缓回落至10万/吨的水平。

前驱体方面,镍价与锰价保持稳定,但钴价17年以来出现暴涨。三元材料价格也因此跟随上涨,NCM523已从年初14万元/吨上涨至目前的19万元/吨。随着市场回归理性与电池级碳酸锂的平稳降价,预计未来三元材料价格将有所回落,但判断17年仍将保持5%左右中枢的涨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7年价格逐月下滑,目前已在8.5-9万元水平,较年初10万元水平下降了10%-15%,预计17年中枢降幅在20%。

4、电解液:毛利率较高,六氟磷酸锂降价后,电解液存降价空间。电解液价格主要跟随六氟磷酸锂价格变动,目前六氟磷酸锂价格已从去年年末高点38万元/吨,回落至28万元/吨。

动力电池电解液价格走势与六氟磷酸锂基本一致,由去年3季度高点8.5万元/吨降至目前6.9万元/吨。目前电解液龙头的毛利率在30%左右(新宙邦)也存在压价空间。随着六氟磷酸锂降价与下游对于电解液企业的压价,预计电解液17年降价幅度将达到20%。

5、隔膜:高毛利率叠加工艺改进,存降价空间。隔膜种类较多,从高端到低端价格差异很大,但17年普遍存在降价空间。从全球隔膜龙头星源材质的情况看,16年干法隔膜均价为4.2元/平米,今年降至3.7-3.8元/平米,湿法去年5元/平米,今年4.5元/平米,能够锁定较长时间。星源16年隔膜毛利率在60%,这块压价空间很大。且隔膜龙头本身也存在通过技术改进进一步降成本的能力与诉求。结合星源调价与上述因素来看,判断隔膜17年价格下降幅度在10%左右。

6、负极:产能长期过剩,价格持续稳定下降。负极价格受动力电池需求端影响不大,近年来处于平稳降价轨道,且毛利率较低。判断17年继续稳定降价,幅度在10%。

7、其他材料:整体降价空间不大。壳体盖板由于钢价与铝价的上涨,17年价格可能上涨,判断在5%左右。制造成本摊销这一块与产线自动化水平与产能利用率相关,随着规模扩张带来单位成本下降与产能利用率维持在平均水平以上,制造成本摊销有望下降10%。劳动力成本按照工资上涨5%计。其他材料包括正极方面用的粘结剂PVDF、溶剂NMP、集电体铝箔,负极方面用的粘结剂CMC、溶剂去离子水、集电体铜箔,用于极耳的铝带、镍带等等,预计降幅有限,在5%左右。其他成本包括环保成本,判断这块难以下降。整体来看,除四大材料之外的其他成本降幅在3%-5%之间。

7.1.3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降幅测算

根据上文拟定的各环节成本下降中枢,对于PACK、正极材料、电解液与隔膜等变化可能性较大,同时对于动力电池盈利能力潜在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展开模拟测算,给予下述假定,得到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受影响的幅度在7%-10%之间,三元动力电池受影响的幅度在4%-7%。 假定:

1)2016年磷酸铁锂电池价格2.3元/WH,17年下降20%,三元电池价格2.1元/WH,价格下降20%,三元由于能量密度提升,综合成本降幅设定为10%。

2)2016年磷酸铁锂电池毛利率40%,三元电池毛利率30%。

3)PACK环节成本下降3%、7%两档,BMS环节固定下降10%。

4)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下降15%、25%两档,三元材料分不变与上涨10%两档。

5)电解液分为下降15%与下降25%两档。

6)隔膜分为下降5%和下降15%两档。

7)负极下降10%,前天成本加权平均下降3.5%。

8)各环节成本比例按照下述拆分的18650圆柱型测算。 莫为价跌遮望眼,关注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补贴退坡确实造成电池环节价格下降,但可以通过向上游隔膜、电解液等环节传导成本压力,以及提高能量密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增效”措施来尽可能弥补。目前时点电池谈判价格已落地,实际降幅(20%)好于市场悲观预期。根据上述测算动力电池毛利率17年下滑幅度在8%-10%,三元下滑幅度在4%-7%,当前板块估值下对于动力电池盈利能力过于悲观。此外,随着降本增效进一步带动,动力电池盈利能力有望环比持续改善,后续存在持续超预期可能。

7.2、中期:高比能时代即将来临,龙头抢先卡位志存高远

补贴退坡是影响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关键变量。16年12月30日,新版补贴政策正式落地,乘用车、专用车补贴退坡20%,客车退坡30%-50%。补贴政策额外设立了针对整车与动力电池的技术门槛,并要求重审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不符合要求的将被剔除出目录。受此影响17年1月新能源汽车仅销5682辆,跌至冰点。补贴退坡敦促全产业链降成本并加速提升质量性能,行业逻辑从过去补贴驱动的粗放式增长逐渐向产品需求释放驱动过渡。

第五篇:2012中国餐饮行业分析(最新版)

2012中国餐饮行业分析

中国餐饮业已经步入行业洗牌期,必须交流新思想、探索新模式,迅速由传统的“粗放式、模糊式、经验式经营”向“精细化、规模化发展”要开快餐店,就尽量做好送的生意,其实有些写字楼并不好送,有时候一个人上去,半个小时小不来,除非他家的数量多!所以要懂的回绝客人,不要什么生意都做,把不好做的生意给您的对手。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一、餐饮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需求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在“吃”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常吃常新,吃出品位,吃出文化,吃出健康。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餐饮企业尤其是诸多中式正餐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加快了现代餐饮业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调整进展较快

我国餐饮业和集团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取、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明显突现出新经济特点。例如:北京全聚德集团公司通过结构调整,现已发展成拥有 49 家成员企业的中式正餐大型跨国连锁企业集团。该集团公司近几年投资建立了配送中心,建立了日处理 8000 只鸭坯的生产线,从美国引进了日产 2 万张荷叶饼的生产线,对北京和外埠连锁店实行鸭坯、荷叶饼和甜面酱的统一配送,并建立了 23 个特色菜品的用料和工艺操作标准,保证了产品质量,生意一直红红火火,2001 年营业额达到 6.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8.3%。浙江红泥餐饮集团在杭州已有 5 家餐饮店的基础上,又在上海建立了 2家面积万余平方米的大型酒店。该集团在杭、沪两地实行低价位经营,在社会上产生了有口皆碑的轰动效应,生意越做越火爆。其低价位来自于大批量的集中进货和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减少了原料成本开支;产品集中或部分集中开发,节省了厨师劳务技术成本支出,加之统一的形象和广告宣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快了现代餐饮店的发展步伐。

(二)假日餐饮,频掀热潮

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客房预订、餐饮消费一再掀起热潮,给餐饮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南京、西安、沈阳、深圳等 10 个大城市,“黄金周”期间的餐饮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平均增长 27.54%,其中武汉同比增长 40%。综合起来看,假日中式正餐消费呈现三个特点:

1、地域餐饮,呈现“三忙”

一是旅游景区忙。仅国庆节 7 天就接待旅游者6397 万人次,同比增长 6.97%。所有旅游景区的饭店、酒楼、餐馆都出现了极为火爆的场面。著名旅游城市青岛的十大餐饮企业,7 天营业收入 600.5 万元,同比增长 14.7%。青岛汇泉王朝大酒店餐饮部每天接待 2000 多人,7 天营业额突破百万元,同比增长 30%。

二是商圈附近忙。人们在假日期间先是到商场购物,然后到饭店、餐馆尽享美味佳肴,所以各商业区餐饮店的就餐人员络绎不绝。上海商业区的饭店、餐馆,午、晚餐排队等座的顾客比比皆是,新凯福大酒店、新亚饭店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7.7%、35%。

三是居民社区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餐饮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餐桌。许多家庭节假日全家团圆时不再自己下厨做饭,而到附近的饭店、餐馆举行家宴。特别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一般都到所居住的社区内的饭店、餐馆就餐,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这一特点十分明显。

2、就餐形式,呈现“两热” 要开快餐店,就尽量做好送的生意,其实有些写字楼并不好送,有时候一个人上去,半个小时小不来,除非他家的数量多!所以要懂的回绝客人,不要什么生意都做,把不好做的生意给您的对手

一是“婚庆宴”热。十.一期间的婚庆市场最为红火。在武汉,星级宾馆千元一桌的高档婚宴及“新”字号餐饮企业推出的每桌 500 元~800 元的中档婚宴(全部为中式正餐)相当火爆。南京状元楼酒店仅10月2日一天,就承办婚宴100 桌;南京中心大酒店,丁山香格里拉酒店,玄武饭店同日都承接了50桌以上的益提高,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饮企业适应这种要求,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保健绿色食谱,并增加保健设施。营造保健环境。例如,推销健康食谱、引进健康信息(如提供与健康、运动相关的杂志,或附设健康俱乐部、瑜珈教室,或放映外国运动影片,举办健康食谱讲习班等)、提供健康设施。例如据分析很多野菜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像马兰头具有清肺消炎、止血凉血的作用,菊花脑有疏风散热、平肝明目的作用„„在一些地区,野菜已成为市面上的热门,有些饭店为此专门开设野菜宴,引导人们识别可食用野菜种类,倡导绿色饮食等等。餐饮业需要更加关注餐饮企业的整体素质,净化整个行业的市场环境,使餐饮符合人们绿色消费的需求。目前,中国饭店协会根据国外的情况。在国内推行了“绿色饭店”,绿色餐饮油然而生,并将成为未来餐饮业发展的趋势。

此外餐饮管理组织结构小型化、扁平化,餐饮业的科学化等等也是2l世纪餐饮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风云变化奠测,餐饮业要持续稳定地发展,还就需要我们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傲强,把餐饮企业向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推进,使我国的餐饮业取得更大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餐饮人才人才呈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用工荒已经成为餐饮行业之常象。一直以来,餐饮行业是年轻人把持的行业,面对招工难的现状,许多餐厅无奈启用小时工,40、50后的“苏珊大妈”开始替代服务员。在人员短缺的同时,餐饮从业人员依然保持较高的流动频率,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存在流失现象,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新一代劳动力就业预期和维权意识都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由此对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餐饮业的竟争由产品竟争,品牌竟争,服务竟争到现在的人才竟争,一个企业想发展和成长,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多元化管理的人才,一个企业就没有好的发展方向。从员工之间,管理层之间均存在着这此竟争。招人不如留人,空降兵不如内部培养,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企业更加注意实效化和业绩化。

(七)餐饮信息化,科学化营销加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团购这一新兴的网络营销模式一出现,就在餐饮行业中火爆起来。在“省钱才是硬道理”的号召之下,团购势必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餐饮促销发展的新模式吗?只有等待事实来证明。

与此同时,餐厅的信息化水平将得到快速发展,电子菜单、电子点餐,从点餐到菜单,到数据统计、分析,正在逐步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网上营销等电子商务如今也成为大中餐饮业很流行一种销售趋势,有效解决了成本问题,同时大大的提高了传统菜品出品速度和节省了人力成本,中小餐厅也引入数字化的科技产品来辅助运营。餐饮新星消费人群80后,90后,00后已成为2011年流行餐饮的最大目标,他们在餐饮经营业态上会更加注重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生活习题,网络,手机。3G,互联网,短信这些代表时尚,科技的元术已成为现有餐饮业营销推广宣传的主打方向,同时也受到这部分人的消费跟踪。

(八)餐饮行业发展层次呈多样化

随生活水平的进步,经济时代的跟进,物价上涨,快节奏的消费者,更多的人都将选择外出就餐,势必会促进更多的快餐行业生长,这种群体性的消费习惯,造就了快餐业的快速发展状大。

各地以前关闭的老字号企业纷纷重装开业,在继承了传统的同时有了新的发展。小吃行业开始走标准化道路,提升了产业结构。小企业开始从生存求发展,中型企业从发展到注重品牌建设,大企业则开始从品牌建设进入投融资阶段。但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家族管理色彩浓厚,不尊重、不信任人才等现象普遍存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规范企业行为规范,如何作大,做强已成为2012年更多餐饮业老板的一个重点。

(九)餐饮行业政策更规范,行业自律需提高

企业的诚信和企业自律也是2012年的一个发展主题,企业想长久发展出生产的产品和进货的品种,原料的标准,都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企业自律规模范成长,把货真价实的产品,服务奉献给消费者,这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良心企业”否则一个企业就没有办法走远,或做大,做强。

(十)餐饮主流消费和主流消费群体转型,收地市转到省会,由省会转型到地市,由地市转型到县城。

随新经济餐饮业态的转变,更多的消费者随城市区域的变化而变化,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不同程度的消费更加理性,在饮食的和品味,环境上也随之而变,因此就主流消费变化目前随客观的生活变化而转变到了县城,更多餐饮品牌和连锁企业,正在一步一步的针对对县城区域而进发,以早日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就消费的形式和用餐的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省会消费主流——素菜,点心,营养健康组合,以适合品味为主。县城消费主流——大鱼大肉,海吃海喝,吃饱要面子工程。而这种消费对于新型餐饮竞争来说很多的餐饮品牌已看到了这一商机,因此也步入到县城的终端竞争。要开快餐店,就尽量做好送的生意,其实有些写字楼并不好送,有时候一个人上去,半个小时小不来,除非他家的数量多!所以要懂的回绝客人,不要什么生意都做,把不好做的生意给您的对手

现在的餐饮业正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期,更多业态行业也看好了餐饮业的规模效应发展,谁把握了餐饮的发展方向,谁就更胜一筹,2012年是信息的竞争时代,也是规模,规范,品牌,品质取胜的时代,从需求供应转型为按需供应和量化供应时期,要开快餐店,就尽量做好送的生意,其实有些写字楼并不好送,有时候一个人上去,半个小时小不来,除非他家的数量多!所以要懂的回绝客人,不要什么生意都做,把不好做的生意给您的对手学习和创新已成为新一代餐饮人的专一名词。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浏览无锡八百客快餐连锁

上一篇:在宣讲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中学教学评估自评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