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减排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工业节能减排范文

《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冀工信节〔2010〕385号

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省冶金行业协会,河北钢铁集团,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加快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钢铁工业科学发展、清洁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加快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钢铁工业科学发展、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现状

钢铁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省粗钢产量突破1.3亿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23%,能源消耗占全省总能耗的32.27%、全省工业总能耗的42.85%;新水消耗占全省工业的9.7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占全省工业的23.38%、22.75%、32.08%。

近年来,我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9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597.48千克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585.34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3.61立方米,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吨钢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钢渣、高炉渣、尘泥利用率较高,分别达到90%、99%和99%以上。

当前,我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仍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差距。按照工序能耗计算,2009年重点钢铁企业中37.0%的烧结工序、17.2%的炼铁工序、73.1%的转炉工序、22.2%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定值;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为0.83%、5.34%和18.05%,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有待加强。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氮氧化物、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虽然在重点钢铁企业中,大宗固废的利用率较高,但利用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综合利用的水平亟待提高。

四是落后产能依然存在。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等落后装备仍占一定比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先进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重点大中型企业高炉干式炉顶压差发电(TRT)、干熄焦、转炉干法除尘配备率低,煤调湿技术尚未得到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技术规范尚不完善,企业能源环保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降低钢铁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加强技术和机制创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我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水平,推动我省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工业。

三、主要目标

2011年底,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595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低于3.5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小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年新增35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到“十二五”末,重点钢铁企业能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59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国家和省《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全面实施综合污(废)水回收利用,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运行烧结机全部实现全烟气脱硫,有条件的球团生产设备实施烟气脱硫,吨钢二氧化硫排放达到1.0千克以下,单台烧结面积180㎡以上烧结机要实现脱硝工程,氮氧化物、二恶英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冶金废渣基本实现综合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率较大幅度提高,废钢循环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省钢铁企业基本达到“清洁生产企业”以上水平,重点钢铁企业基本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基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

四、主要任务

(一)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等淘汰标准,加大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制定和落实淘汰落后计划,确保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炼钢电炉等落后技术装备。

(二)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

督促钢铁企业对照GB 21256-2007《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2-2008《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1-2008《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和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能效值,开展对标达标活动,不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省冶金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全省钢铁行业能效对标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主要工序能耗领先水平和领先企业名单,引导钢铁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

(三)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钢铁企业改建项目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节能环保设施。高炉应配套余压发电装置和煤粉喷吹装置,烧结机配套烟气脱硫脱硝和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焦炉配套干熄焦及收尘、煤气脱硫装置,焦炉、高炉、转炉配套煤气回收装置,铁合金矿热电炉配套烟尘回收处理、余热和煤气回收装置等。

(四)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督促钢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设立能源、环保管理岗位,健全企业内部能源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积极支持重点钢铁企业新建或改造能源管理中心,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及自动化,应用信息技术对能源输配和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不断加强能源的平衡、调度、分析和预测,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显著提高企业科学用能、科学管理水平。

按照GB/T 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按照GB/T17954-2007《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组织企业开展工业锅炉能源利用效率测试。依据GB/T 3484-2009《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13338《工业燃料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基本规则》、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组织企业开展能量平衡测定工作,找出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加以实施,降低能源消耗。

(五)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

焦化工序加强焦炉改造,重点发展高压干熄焦、煤调湿,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烧结工序加强烧结余热利用;炼铁工序强化高炉喷煤、高炉干式TRT,鼓励建设BPRT;转炉工序提升煤气回收利用水平,发展干法除尘、低压饱和蒸汽利用;热轧工序积极推广应用蓄热式加热炉、热送热装和无头轧制。钢铁企业要做好全煤气高温高压锅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PP)热电联产、饱和蒸汽余热发电、清污分流、循环串级供水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全流程系统优化和提升煤气、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

(六)加强企业节电节水工作

鼓励企业积极采取综合节电措施,推广应用变频调速、节能型变压器、高效风机水泵、无功补偿节电、蓄冰空调和余热制冷等技术,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按照GB/T 8222-2008 《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开展电平衡测试,强化用电管理。

贯彻实施《河北省钢铁企业节水技术导则》,规范全省钢铁工业节水工作,降低吨钢新水消耗。研究制定《河北省节水型钢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建节水型钢铁企业活动。鼓励钢铁企业开展城市中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替代。

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和企业用水审核工作。企业要根据GB/T 17639-1998《取水许可技术考核与管理通则》、GB/T 12452-2008《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找出企业用水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节水技术措施,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七)完善计量器具配备使用

钢铁企业要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严格落实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准确记录能源计量数据,提高对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和计量数据的分析能力,用能源计量数据指导企业生产,发挥计量工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八)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

积极支持钢铁企业编制清洁生产规划,开展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中提出的技术、经济、环境上可行的中高费方案。推广应用烧结烟气循环富集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洁净钢生产系统优化技术、转炉炼钢自动控制技术、转底炉处理含铁尘泥生产技术、废水膜处理回用技术等典型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九)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活动 推荐具备条件、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创建国家级 “两型”企业,并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省级试点,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两型”企业示范典型,推动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开展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支持和引导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加快建立以钢铁企业为中心,集钢铁生产与化工、建材、能源转换等行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废物综合利用。

推进钢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废物消纳中心,对工业废物、废橡胶、废塑料等废弃物尤其是有毒有害固体废物进行消纳处理,推进钢铁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努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废钢铁供应基地建设。围绕车辆、舰船、机械、家电等机电产品报废拆解,大力推进废钢铁资源分类分级高效利用。支持省内大型钢铁企业开拓国外供应渠道,更好地利用境外废钢资源。

(十一)推进冶金废渣综合利用

重点解决冶炼废渣高附加值利用、粉煤灰及尾矿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推进钢铁渣微粉加工、氧化铁皮生产粉末冶金利用;加强矿山企业尾矿综合利用,做好废弃尾矿有价组分复选回收工作,做好闭库尾矿库、排岩场生态恢复治理。推广尾矿生产建材、干排填埋塌陷区、胶结充填采空区等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十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成立面向钢铁行业服务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钢铁行业节能服务公司,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钢铁行业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十三)抓好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作

认真落实《河北省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指导意见》,组织开展脱硫脱硝技术后评估工作和技术、经验交流活动,指导企业合理选择脱硫脱硝技术工艺,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已运行的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脱硫效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实际使用原材料硫份超过设计标准的、烟气不能全部实现脱硫的要完成技术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严格准入条件

按照《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把节能减排指标作为项目准入的重要标准,加强钢铁行业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国家钢铁行业能耗、排放强制性标准,加快制定《河北省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源头上把好能耗和污染排放关。研究按照节能环保标准甄别落后产能的机制,把钢铁行业能耗、环保及清洁生产等指标作为界定落后产能的主要标准,定期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机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二)实施政策引导

加快研究出台鼓励钢铁企业开展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研究烧结烟气脱硫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脱硫工作;把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同时,省内各级财政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要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加强信贷支持。

(三)鼓励技术创新

开展钢铁行业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模式等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开展烧结机脱硫脱硝等重难点技术攻关。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引导先进、成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制定《河北省鼓励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目录》。

(四)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加强对钢铁企业能耗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对各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能源计量数据及使用、特种设备等专项检查。实施钢铁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控,及时掌握钢铁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依法处罚并适时向媒体公布。

开展钢铁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对于达不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钢铁企业,进行强制性第三方审计。

(五)开展目标考核

对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责任书的钢铁企业,建立和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积极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没有完成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要实行问责,及时组织整改。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河北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指标达到《河北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等级的钢铁企业,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授予“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或“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加强组织协调

各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加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按照本实施意见要求,抓紧落实,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能评、重点技术推广、技术改造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省冶金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第二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节[2013]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有色金属工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2011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消耗15138万吨标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39%。

“十一五”以来,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6%,部分产品综合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我国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到13902千瓦时/吨,比2006年下降了795千瓦时/吨,节电约144亿千瓦时。铜冶炼、铅锌冶炼、镁冶炼、稀土冶炼等金属品种综合能耗都大幅降低,重金属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尾矿、冶炼渣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依然面临突出问题:

一是部分产品单耗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一定差距。2011年我国铅冶炼综合能耗433.8千克标煤/吨,与国外先进水平300千克标煤/吨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国内企业间能耗水平相差悬殊。我国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国内电解铝企业之间差距较大,最好的企业为13000千瓦时/吨左右,最差的企业为15000千瓦时/吨,相差2000千瓦时/吨。

三是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色金属工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生产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铜冶炼、铅锌冶炼、镍钴冶炼、锡冶炼、锑冶炼和汞冶炼等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行业面临新增污染源防治与历史遗留污染解决的双重任务,工作难度和压力较大。

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尽管有色金属工业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落后生产能力在有色金属工业中仍占相当比例,尤其是铅锌冶炼行业,中小企业居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仍十分艰巨。

五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偏低。2011年我国氧化铝产量3408万吨,占全球产量1/3以上,年产赤泥量已达30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赤泥整体综合利用率不到4%,累积堆存量约2亿吨,预计到2015年,累计堆存量将达3.5亿吨。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我国用能较多行业,是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之一,其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加大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力度,既是国家整体节能减排的战略需要,也是有色金属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核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强化管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建设。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底,有色金属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8%左右,累计节约标煤7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浓度全面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全国有色金属冶炼的主要产品综合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金属品种节能减排目标见附件1)。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的时间进度,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确保“十二五”期间淘汰电解铝落后产能90万吨,铜(含再生铜)冶炼80万吨,铅(含再生铅)冶炼130万吨,锌(含再生锌)冶炼65万吨。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大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惩罚性电价等政策措施实施力度,抑制产能盲目扩张,禁止违规建设电解铝、铅冶炼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引导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向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转移,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延长

产业链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开发锌冶炼清洁生产新工艺,削减锌冶炼有害废渣的产生。研发赤泥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技术,解决赤泥长期堆存问题。重点研究连续炼铜清洁生产技术、镁冶炼还原新工艺及节能减排技术、海绵钛生产节能技术、一步炼铅成套工艺技术、以低铝硅比铝土矿为原料生产氧化铝技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原地浸出氨氮无组织排放控制等一批重大、关键、共性的节能减排技术。

(三)推动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示范。重点推广新型铝电解节能技术、铜冶炼先进熔池熔炼技术、铅冶炼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新型蓄热竖罐还原炉炼镁技术,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技术、高浓度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锌精矿焙烧烟气净化除汞技术等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详见附件2)。结合《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组织实施一批二氧化硫、重金属污染物、氨氮污染物防治工程,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有害气体、重金属和氨氮污染物排放。

(四)扎实推进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利用。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利用产业,提高再生有色金属利用水平,推动建立全国有色金属循环利用体系。2015年底前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产量占当年铜、铝、铅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0%、30%、40%左右。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形成若干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地区,其产能比重超过全国再生有色金属产能的80%。

(五)推动行业能效对标达标。积极指导、督促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活动。组织行业协会不断完善行业能效对标信息平台和对标指标体系,扩大对标金属范围,定期发布主要产品能耗相关数据、先进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最佳节能实践,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

(六)强化企业节能降耗管理。督促有色金属企业建立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健全企业内部节能管理机构。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探索推进有色金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组织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措施并加以实施。加强能源统计工作,督促企业按有关要求配备仪器仪表等计量设备。

(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铜冶炼、铅锌冶炼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组织编制和实施电解铝、氧化铝、稀土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高有色金属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积极支持和鼓励有色金属大中型企业编制清洁生产规划,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底,有色金属大中型企业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八)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遵循源头预防、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综合防控原则,针对汞、铅、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物产生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以重金属冶炼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消减汞、铅、镉、砷等污染物的产生量,降低末端治理难度和压力。重点支持重金属冶炼企业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治污设施升级改造、污染源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项目等。

(九)切实加强赤泥综合利用。大力支持赤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技术、赤泥制备路基固结材料技术、低成本赤泥脱碱技术等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示范。建设拜耳法赤泥旋流分级综合利用、赤泥胶结充填料用于矿山充填、拜耳法高铁赤泥砂作为干法水泥生产的铁质原料、赤泥制备新型燃煤脱硫剂等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应用示范和推广示范项目。创建2至3个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格局。

(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利用有关政策重点加强大中型铜冶炼、铝冶炼(含氧化铝)、铅锌冶炼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对能源输配和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不断加强能源的平衡、调度、分析和预测,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基于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信息化监测平台,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综合能耗及排放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接口标准,构建有色金属行业互联互通的节能减排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测平台。

(十一)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有色金属企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制定“两型”有色金属企业认定标准。积极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研究制定鼓励“两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推动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体系。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要高度重视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制定节能减排专项方案,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有效措施。推进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定期组织节能减排形势分析。

(二)加大行业准入管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严格执行铜冶炼、铝冶炼、铅锌冶炼、镁冶炼、再生铅等行业准入条件和相关有色金属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有关要求,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进行监督考核。加快研究制定有色金属工业改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从严控制有色金属企业盲目扩张。定期公告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名单,进一

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

(三)修订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修订铜、铝、铅、锌、镁等冶炼产品能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开展能耗限额标准宣贯。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铜、铝、铅、锌等金属品种节能、环保设计规范,组织各地节能监察机构加强对各地区有色金属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有色金属企业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机电设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能源计量数据及使用、特种设备等专项检查活动。

(四)强化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围绕钨、锡、锑、钼、铟、稀土等优势战略金属资源,加快研究制定能充分反映资源价值的税费政策。加强对有色金属工业重大、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的科技投入力度。研究制定支持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赤泥综合利用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

(五)推动建设节能减排新机制。认定一批有色金属行业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组织开展能源审计、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融资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服务。探索建立有色金属企业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制度,研究制定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节能减排自愿协议的有色金属企业的相关激励措施。

附件:1.主要金属品种节能减排目标.doc

2.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技术应用示范汇总表.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3年2月17日

第三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1):[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北京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情况

一、近期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回顾

为落实北京市委常委会第25次会议关于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2008年3月,由北京市信息办和北京市发改委共同牵头,联合市科委、市环保局、市工促局、市建委、市统计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成立了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联合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办推广应用处),同时与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到各相关部门,并确定了由市信息办组织编制《北京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项目汇编》(第一批)(以下简称《项目汇编》)重点工作。 《项目汇编》旨在展示和宣传我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向社会介绍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案,为政府部门、行业管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支持。根据我市节能减排需求和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发展,滚动推出,分批颁布。

《项目汇编》编制工作自今年4月启动,历时半年完成。列入汇编的项目经社会征集、专家评审、部门审核的方式产生。

1.社会征集阶段(2008年5-6月)。5月中旬,工作组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北京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对项目征集的范围、程序和相关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通知下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京报、新华网、中国能源网等媒体及相关网站主动进行了报道或转载。至6月中旬,共征集到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60余项。

2.专家评审阶段(2008年7月)。工作组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节能产品评审委员会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综合考虑候选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结合北京市的实际需求,评选出入选项目38项,形成《项目汇编(第一批)》(征求意见稿)。 3.征求意见阶段(2008年8月)。征求意见稿提交到联席部门征求意见。按反馈意见修改后,《项目汇编(第一批)》形成正式稿并印刷成册。 4.对外正式发布(2008年10月)。《项目汇编(第一批)》在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上节能正式向社会发布,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高度关注。

《项目汇编》共编入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案共38项,其中节能减排信息技术10项、节能减排信息产品9项、节能减排IT应用方案19项。涵盖工业节能、农业节能、建筑节能、节能减排支撑性平台、通用型技术产品等多个领域。

《项目汇编》为推动我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2009年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计划

北京市2009年“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拟考虑如下:

(一)以信息化推进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 1.以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对于高耗能行业,以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能源利用综合平衡调度、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变频调速、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推进节能工作。 对于高污染行业,以污染物排放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资源循环利用、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模糊控制、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推进减排工作。 对于高耗水行业,以智能测控终端、智能计量仪表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推进节水工作。 2.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办公的节能减排 发挥政府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市级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全面推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办公节能减排,以网络化协同办公系统、LED新光源、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配电节能系统、节能型计算机服务器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以信息化促进公共设施和市民生活的节能减排

选择若干重点区县为试点,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节能减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应用水电气行业管理和分析软件、远程传输设备、智能测控终端、智能计量表等信息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实现供水、供电、供气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同时在市政工程中通过LED新光源等技术及产品的应用推进节电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变市民观念和市民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整合多个信息技术平台,加大对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培养市民节能减排意识。

(二)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相关信息系统 1.整合构建节能减排检测和监控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的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信息采集、监测和管理系统,通过改造、扩展、集成和提升等方式,推进全市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完善,特别是要建设和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实时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的信息平台。

2.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举报与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社会监督和环境执法的需要,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举报受理信息平台,形成全社会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浪费企业的监督,加强全市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浪费现象的处置能力;搭建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废旧物回收、交换和再利用的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

(三)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引进

以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市节能减排中的广泛应用为基本着眼点,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术和产品,重点是资源优化和循环利用、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控制、行业性制造执行系统(MES)、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DCS)、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城市物流信息网络化集成管理技术、RFID、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化管控一体化技术、“三废”综合利用管控技术、LED光源等技术和产品。

(四)建立和完善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申报制度

建立全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申报制度,组织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接会,促进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2.建立和完善引导机制

编制和发布《北京市节能减排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对列入目录的项目择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等相关项目资助。 3.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加快建立能够反映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要求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全市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实行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制,把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文章标题:浅谈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发展战略

1.水泥工业的基本现状2006年,初步统计的中国水泥的产量已经达到了12.4亿吨,而2006年全世界水泥的产量(不包括中国)预计只有

13.28亿吨。可以说,几乎世界水泥的一半在中国。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控制措施,水泥产量的增长势头似乎还没有达到

顶点。全国人均产

量约942公斤,接近1吨。许多发达省份已经人均1吨以上。人均累计量也达到10吨以上,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此数字时已经开始进入饱

和状态。中国水泥的迅猛发展,在世界水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众多的水泥,在满足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天然资

源和能源,加重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环境负荷,水泥企业的效益也每况愈下,度日艰难,四处寻求战略投资伙伴。水泥过量,是好是坏,众说

纷纭。

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及提高水泥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看,减少水泥的产量,提高水泥和建筑物的

质量应该是当务之急。

中国为什么对水泥的需求如此之大,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森林匮乏,森林的覆盖率低(18左右),不能像过去老祖宗或欧美发达国家那

样,住宅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二是建筑物平均寿命低,只有30多年,比发达国家要少2~3倍。因此,中国不得不生产更多的水泥以满足市场的

需求,以数量取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水泥工业这种非常规发展状态既不符合企业和行业的近期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

利益。

2.从工艺和装备改进的角度看节能减排的潜力2.1中国能源消耗的现状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见表1),按照过去20年来中国

经济的发展速度,2015年以前,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预计将以每年4~5以上的速度增长。以这种速度,到202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的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都存在枯竭的危机;而且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亟

须得到控制。

2.2水泥工业能源消耗在国家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企业缺乏具体的日常能源统计数字,因此企业和国家的统计数字也大多是只有总量,然

后再分摊到单位产品去计算。从国家对水泥制造业公布的能源消费总量数字来看,水泥行业2005年的燃料消耗水平在1.57亿吨标准煤左右。

从表2中可以看出,水泥工业的燃料消耗在国家总能耗中的比重在7以上。水泥的综合能耗包括了电耗,这部分电耗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包括

在水泥工业的直接排放计算中。

过去10年来水泥工业消耗能源的情况。

2.3水泥工业的CO2排放估算根据国家能量消耗及水泥工业的能量消耗比重,计算出相应的CO2的排放情况。根据估算,2005年中国水泥工业

CO2的排放量约为8亿吨,基本和熟料产量相同。2006年如果熟料的产量为9亿吨,则CO2的排放量也接近9亿吨。

2.4水泥工业的能量效率不同窑型的能量消耗和能量效率差异比较大。根据水泥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的几种窑型的热效率在17

~55之间。比较好的窑外分解窑可以达到55的热效率,而比较差的老式干法中空窑、湿法窑和普通立窑,热效率有的甚至不到20.节能减排

的首要任务看来是要尽快淘汰这些落后的生产能力。目前,这些落后的生产能力还占有整个国家水泥生产能力的一半左右。

2.5能效提高的潜力由于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我们只能根据如下几种数据来源计算能效改进的方法:

(1)根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2005-6-27)的报告,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平均为33.水泥工业如果也在此水平,则水泥工业未

来的改善余地,即整体达到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的能效55的最好水平,还有22的改进空间。从表5可以看出,能效改进范围将基本是在立窑和新

型干法窑之间进行。按2005年8亿吨熟料计算,则全行业完全实现55的能效时,仅熟料烧成热耗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约标准煤约计(8×0.143

-8×0.110=0.26亿吨标煤),相应地减排CO2为:0.26亿吨×2.4=0.62亿吨,这个目标估计有可能在5年后实现。

(2)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一五”规划要求,水泥工业未来5年的节能目标为,水泥熟料热耗从130公斤标煤减低到110公斤标煤。按

以上每年的熟料产量计算,节约的能源也基本相同。节能率为15左右,每年要减少熟料煤耗3以

上。计算的标煤节省量为:8×0.130-8×

0.110=0.16亿吨标煤,相应地减排CO2为:0.16亿吨×2.4=0.384亿吨。

(3)中央政府的计划是,在“十一五”期间,每万元GDP产值的能耗要降低20,每年降低4,已经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的目标,正在层层落

实。

由此看

来,中国水泥工业今后5年的能效改进在20以上是可以达到的。这样,目前每年消耗的1.57亿吨的标煤,有可能在5年内由于效率的

改进而减少到1亿吨标煤左右。

(4)利用余热发电来改进能源效率。目前国内的技术可以发电30到35kWh/kg熟料。每度电按排放0.9公斤CO2计算(0.380×2.4=0.9kg),

则全行业若有一半的企业利用此项技术,按4亿吨熟料计算,可以减少CO2排放:4×30×103×0.9×10-3=0.108亿吨。

(5)工艺过程长期的能效改进潜力根据熟料烧成的理论热耗计算和节能设备改进的推断,以及发达国家在未来20年里技术进步对水泥工业

节能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即便是通过各种工艺技术和设备措施实现节能20以上的目标,仍有20甚至更多的能效有待改进。因为目前

的水泥技术和工艺水平,较好的能效水平只有55左右。未来远景潜力仍有待挖掘,这部分节能和减排的数量现在还不好计算。

从以上分析,可以大致推断,仅从工艺的角度,中国水泥工业在今后5到10年内,由于技术进步,包括工艺和装备改进,能效有提高20~

40的潜力,相应的CO2排放也可以减少20~40.3.从扩大工业废弃物利用的角度看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中国目前拥有各种适合于做水泥原料和

混合材的工业废弃物大约10亿吨。包括高炉矿渣1.2~1.5亿吨;粉煤灰等燃煤产品3~4亿吨;煤矸石,2亿多吨;钢渣,0.5亿吨;电石渣和赤

泥等1亿多吨;还有其他工业废渣和尾矿等。2004~2005年,这些工业废弃物在水泥工业上已经应用了2.4到2.5亿吨,进一步利用这些废弃物的

潜力还相当大。

特别是和混凝土行业一起来利用这些工业废弃物,包括大力发展混合水泥,把工业废弃物从目前利用的基础上,再提高一倍,达到5亿吨的

水平,则水泥熟料还可以减少2.5亿吨的产量,CO2也可以减少差不多相同的数量。根据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趋势,EMC水泥利用废渣的潜力甚至可

以达到50到70以上。

4.从生活废弃物作为AFR的角度看节能减排的潜力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历年来公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

物产生量7.84亿吨,2005年为13.4亿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7.7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6.1,与上年基本持平。中国现有668个城市

。据专家统计,2/3的城市被垃圾环带包围。垃圾仍以每年5到10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市政垃圾每年产生量约1.5亿吨,历年垃圾堆存量已高达60亿吨。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预测,2010年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将为1.52

亿吨,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1.79和2.1亿吨。

1.5亿吨的市政垃圾,如果按5000kJ/kg的平均热值计算,垃圾的能源总量相当于7500×108MJ.核算标准煤为2.563×107吨几乎可以替代目

前中国水泥工业能耗的1/5,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接近1/5,约1.6亿吨。

中国的生活垃圾在水泥窑的协同处理方面基本上还是个空白,只有部分研究院所和水泥厂进行过试烧。德国在水泥窑利用废弃物(包括生

活垃圾)替代原料和燃料(AFR)的比率全国年平均可能达到50,个别水泥厂已经达到80.欧美发达国家在水泥窑处理包括生活垃圾在内的废

弃物已经有20多年的成功经验。我国的主要问题是生活垃圾还没有分类收集,混合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分类是从每个家

庭开始的,社会化收集体系完备,为水泥窑协同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Holcim公司在泰国进行的水泥窑焚烧市政垃圾实验有可能成为

中国学习的样板。因为,中国的市政垃圾和泰国类似,都是没有经过分捡的混合垃圾。水泥窑烧未分捡的家庭混合垃圾,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

样板,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政策配套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有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水泥窑协同处理家庭混合垃圾的技术

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5.从发展木结构从而减少水泥的产量以及提高建筑物的寿命的角度看节能减排如果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大量的民用

住宅采用木结构,那么就没必要生产如此多的水泥。此外,中国的建筑物寿命平均只有30年,这与材料的质量,以及设计和施工都有关系。但

是,和平均建筑物寿命有100年的国家比较,我们就不得不生产比别人多2倍以上的水泥材料。

如果从长期的发展战略考虑,在今后10~20年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森林的种植率大于森林的砍伐率,则发展木结构建筑的环境

逐步恢复和形成,中国就有可能逐步减少水泥的生产量。比如,木结构的房屋首先在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中逐步恢复和普及,则全国的水泥需

求量就可以减少一半以上。大没有必要也在农村推广水泥和混凝土建筑。从目前的12亿吨水泥减少到6亿吨水泥,即便是20年以后人口增加到最

高峰的16亿,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可以达到267公斤,和目前的世界水泥平均消费水平差不多。

1.中国水泥工业目前的能源效率在30左右,和国家的平均能源效率相似,每年的CO2排放量在8亿到9亿吨左右,基本和熟料产量差不多。

2.通过工艺和设备改进,主要大力推广高效的新型干法工艺,淘汰落后,5年内有可能减少CO2排放量1.6~2亿吨,10年内有可能减少3~4

亿吨。

3.通过加大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和混凝土工业一道,有可能再减少CO2排放2.5吨,甚至更多。

4.市政垃圾作为AFR在水泥工业的利用基本还是一个空白,如果开发利用,可取代约1/4的燃料,减少CO2的排放大致相当于2亿吨。

5.从长远看,减少中国水泥工业的能耗和CO2的排放的根本途径是,(1)制定新的国家政策,通过扩大森林覆盖率,发展木结构建筑,减

少水泥的用量和产量,逐步减少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为宜,这样中国的水泥产量有5亿吨,熟料有3亿吨就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了。CO2在

目前8亿多吨的基础上,可以减排5亿多吨。从长远看,发展木结构建筑,不但可以少生产水泥,减少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消耗量,而且木结

构本身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发展木质建材产业,不但不排放CO2,而且每公顷森林每年还可以

吸收6.6吨CO2,有1亿公顷的森林,一年就差不多把水泥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了。

《浅谈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发展战略》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谈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发展战略。

第五篇:汽车节能减排论文:论汽车节能减排

汽车节能减排论文:

论汽车节能减排措施

摘要:节能减排工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经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紧跟时代步伐,论述了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大户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和治理举措,希望交通运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伴随着高耗能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环境问题日趋凸现,如河流、空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的影响等环境恶化问题不断加重。而来自调查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用机动车的60% -70%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车辆,每年所消耗的燃油、机油的总量占我国成品油年产量的1/2以上,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但节能、环保等问题正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符合我国能源状况和大众消费水平,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保护环境。对于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汽车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1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通运输对生态坏境的破坏主要集中为对大气环境的破坏。这部分污染主要来自于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既包括直接排放物对环境的损害,如氮氧化物等,也包括排放物在空气中通过光学作用形成的臭氧等二次污染。此外,也带来一系列诸如噪音污染等诸多问题。第二,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运输线路周围。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为主。第三,交通运输特别是公路交通运输尾气的排放更接近地面,对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

2 汽车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措施

2.1 汽车行业节能减排需要国家配套的政策支持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的标准和法规是当前的关键。这样才能促进汽车产业的进步。光靠宣传和教育,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恐怕难以实现。我们在完善政策法规时,很多基础性工作要都做扎实,单纯抓数字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比如,我们可以从消费环节入手,推行燃油税等政策的实施。此项措施对于改善用油状况和调整汽车消费市场都有很大帮助。一方面能对消费者形成约束,另一方面能对市场形成调节机制。另外,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应该具有系统性,多方面性。即我们应该将约束政策和奖励性措施、激励政策结合起来,系统地发挥作用。设立不同的能耗级别,根据能耗级别进行奖励和惩罚。如美国对节能环保车型有财政补助,另外他们还有“3升车计划”,鼓励汽车企业制造百公里油耗3升的汽车。

2.2 齐抓共管生产、消费环节

节能与环保成了当今汽车制造厂家面临的新使命。他们也是推行节能减排的排头兵,他们身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要尽可能地降低油耗。实际上现在我们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网络人才,努力提升研发技术水平。相信我们的企业能够克服技术难关,生产出低油耗、低污染的环保型汽车。另一方面,汽车的节能减排不仅是生产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位消费者的义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实现低污染、低油耗。即我们要加强汽车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形成科学的汽车消费、油品消费观念,从消费环节入手,培养消费者养成省油、节油的好习惯。

3 提高汽车节能减排研发技术水平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之所以产生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主要是油气的供应量不够精确以及燃料燃烧不充分所造成的。我们多采用提高发动机综合性能,车身轻量化等技术措施来提高汽车的节能减排水平。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发动机的综合性能

(1)稀薄燃烧技术。稀薄燃烧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燃烧效率高,经济、环保,同时还可以提升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因为在稀薄燃烧的条件下,由于混合气点火比理论空燃比条件下困难,爆燃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较高的压缩比设计来提高热能转换效率,再加上汽油能在过量的空气中充分燃烧,所以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能使汽油充分燃烧。(2)汽油机的燃油电子控制喷射技术。燃油电子控制喷射系统是以燃油喷射装置取代化油器,通过微电子技术测量吸入发动机的空气量,再把适量的燃油采取高压喷射的方式供给发动机。燃油电子控制喷射技术的应用,大大改良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使得缸内进油更科学,更准确。这种技术可使发动机的功率提高10%,在耗油量相同的情况下,扭矩可增大20%以上,油耗降低10-12%,尾气排放可降低30%-50%。(3)优化设计燃烧系统。它涉及到活塞顶和缸盖的形状,火花塞的位置,进、排气门的尺寸和数量,以及进气口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设计者对燃烧室形状、燃烧室布置以及喷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改良燃烧状况,提高排放标准。(4)闭环控制技术。该系统是一个实时的氧传感器、计算机和燃油量控制装置三者之间闭合的三角关系。采用闭环控制的电喷发动机,由于能使发动机始终在较理想的工况下运行(空燃比偏离理论值不会太多),从而能保证汽车不仅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还能大幅度省油。

3.2 车身轻量化

多使用铝合金或其他轻型材料,减轻汽车零部件质量,降低整车重量,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

3.3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将制动时产生的热能转换,并将其存储在电容器内,在使用时将其迅速释放。比如,我们可将飞轮与发电机相连接,将动能转化为电能贮存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又适度降低了耗油量。

3.4 新型燃料的开发利用

比如以氢气代替燃油作为燃料;开发电动汽车、天然气发动机、混合动力轿车等。

3.5 发展净化汽车尾气技术

(1)三元催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机外净化装置,它可将汽车尾气排出的C O、H C和N O x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2)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这个系统将从发动机的运行状况随时监控汽车是否尾气超标,一旦超标,会马上发出警示。

4 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及改善道路交通环境等

同一技术状况的车辆,由于驾驶员的操作时机方法选择不同,其油耗可相差15%-30%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操作因素对油耗的影响较大。笔者认为只要遵照“操作熟练、适时换档、油门适当、合理滑行、预先处理”二十个字,不仅节油效果显著,而且更能延长车辆寿命。另外,道路通行环境也对油耗产生较大影响。我们要尽量避免复杂路况,避开较差的交通环境。

5 做好车辆维护保养工作

车辆的维护水平将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与汽车的行驶阻力等,从而影响车辆的耗油量。另外,前轮定位的正确与否,制动间隙与轮毂轴承的松紧度以及传动系各箱体内润滑油质量的好坏等因素均会影响燃油消耗率。尤其是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发动机、底盘各部的性能变差,耗油量会不断加大。所以,提高汽车日常维护的技术水平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改善机件摩擦性能、恢复发动机的密封性,增加气缸压力,定期检查汽车底盘的技术状况等,保证汽车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综上所述,降低燃油消耗与多方面均有密切关系。即汽车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认识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如政策引导,制度完善,管理升级与技术创新等举措,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降低运输污染物的排放。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的科研力度,加快研究与制订交通行业有关节能减排的标准规范,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升级。

科学发展观是保证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充分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我们的生态环境。只有人、车、路、环境的和谐,才能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同时,这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去挖掘降低燃油消耗的潜力,把寻求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作为长期目标。我们相信,随着新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我们的不懈努力,汽车节能减排工作必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陈礼璠等.汽车节能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公寓单张文案范文下一篇:观邹碧华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