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综合楼建筑面积测算与共有建筑面积分摊

2023-02-12

在进行房地产测量过程中, 测量房屋实际的面积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如今在房地产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产权纠纷和房地产评估和交易抵押等, 因此测量工作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也为我国城镇的建设与规划提供了更为基本的数据。

文章中选择多功能综合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种综合性建筑具备非常多用途同时结构上相对比较复杂, 一般是作为住宅以及办公或是酒店用途, 另外建筑结构多样化, 一般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所提供的服务对象也不尽相同, 另外各个功能分区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不同, 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准确测量对于工作人员是一项要求高的内容。

一、多功能综合楼建筑面积测算

1.1建筑面积的定义

房屋建筑中的面积是否测量准确与人们各项利益直接相连, 测量中一般是通过外墙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来作为面积的最终测量范围, 同时测量中还需要对阳台、地下室以及室外楼梯等, 这些建筑牢固性非常高, 同时一般要求建筑在层高2.2米以上 (含2.2米) 类型。

1.2建筑面积的测算要求

基本要求:在实际测量和计算过程中, 对于建筑面积要独立进行2次, 同时将2次所得结构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中, 最终取得中数为最后结果。

精度要求:对于建筑的面积, 实现精度控制, 一般分成三个级别, 详见 (表一) 所示。

1.3多功能综合楼建筑面积的测算依据:

1) 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 (GB/T17986.1-2000)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建住房[2002]74号文件。

3) 西安市测量事务所签发的房产测绘实施细则。

1.4多功能综合楼建筑面积的测算方法

1) 坐标解析法:这是一种通过将房屋建筑中的房角点最为基本的坐标, 来实现对面积的测算的方式, 其计算中面积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中将房屋建筑的面积通过S=表示, 面积单位为M2;房角点通过X, Y-来表示, 而n-代表其个数, i-是其序号的代表, 这种测量和计算方法大多是用在一些不规则的房屋建筑中, 因此其技术性更强, 通过这种方式所计算得到的结果也非常准确。

2) 实地量距法:这种方式实际就是对建筑工程的图形边长通过实际的仪器仪表进行数据的测量, 然后通过分摊计算的方式得到图形的面积, 这项技术在房地产中应用的相对较多。

二、多功能综合楼共有建筑面积分摊

2.1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的概念与分类

房屋共有建筑的面积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楼层中拥有产权的业主人员需要共同使用的建筑, 对于面积进行测算, 一般在其中还细致划分成应该与不应该共有建筑面积两种类型。

对于共有建筑面积中可以作为共同拥有面积承担的主要是包括水箱间、电梯井、观光梯、电梯机房、水泵房、共用的管道井、弱电机房、门厅、公共用房、电梯间、值班室、电信机房、变电室、消防控制室、垃圾道、室外楼梯、过道、楼梯间, 另外还包括外墙水平投影面积达到一般的建筑工程面积。

而不属于共同承担分摊面积的区域主要是包括人防工程以及地下室、车库等独立拥有的空间, 同时建筑区域中的设备用房以及警卫室、公共休息区以及管理用房等。

2.2多功能综合楼共有建筑面积分摊方法

1) 通过将功能区实际能够实现的用途作为划分方式。

2) 将共同分摊的建筑面积进行充分确认。

3) 要保证有2个以上的建筑区域作为功能区进行分摊。

4) 能够将共有建筑面积所属的功能区域进行确定。

5) 确认层共有建筑面积。

6) 分级分摊共有建筑面积。在分摊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首先要对所处楼层的共有面积进行分摊, 然后再按照功能分区的扩大, 进行建筑面积的分摊。

三、结语

近些年来, 当前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迅速, 在进行商品房的销售过程中, 国家一般都是让其根据套或者套内建筑面积来进行销售, 而对于如何进行共有面积的测算以及协调共有关系是相关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这与人们实际利益直接相连, 因此无论是从产地产商还是业主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关系, 因此, 需要通过对建筑面积以及公摊面积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保证相关人员的切实利益。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房地产发展迅速, 对于商品房来说, 其价格不断上升,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很多选择去进行购买商品房产, 那么如何对房屋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以及相邻之间共有面积如何如分摊等问题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文章将会根据选择多功能综合楼最为研究概况, 将如何做好共有面积与功能区域的划分进行分析, 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功能综合楼,建筑面积测算,共有面积分摊

参考文献

[1] GB/T17986-2000.房产测量规范[S].测绘行业标准 (CH) , 2000.

[2] 邵云阁.关于房屋面积测量和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计算的探讨[J].房地产导刊, 2013, (19) :32-32.

上一篇: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尝试下一篇:硫酸铵:步入“四快”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