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注意事项

2022-08-24

第一篇:社会实践的注意事项

暑期社会实践稿件写作的注意事项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稿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通讯稿;

2、实践感悟;

3、简讯。

通讯稿是对实践活动一天或者一段时间的总结,通讯稿的内容应该包括实践活动的详细内容和实践收获,写通讯稿时应注意客观严谨,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记者,站在一位记者的角度来写通讯稿,切记不能把通讯稿写成个人日记的形式;实践感悟偏重于表述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和收获,可以写得散文化一些,但应该注意在文章中必须把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叙述清楚,不能把实践感悟写成评论文章或者纯粹的抒情散文;实践简讯是对一天的实践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一重要事件的总结评论,简讯虽然文字很少,但是一些必要的要素是不可少的,包括:时间、人物、具体事件、收获,事件叙述之后加上一两句话概括实践的收获是很重要的,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写暑期实践稿件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稿件字数的把握,通讯稿和实践感悟通常在800字左右,简讯一般在120字左右,通讯稿和感悟不能写得太短,简讯也不能写得太长。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暑期实践通讯稿写作的注意事项:

一篇完整的通讯稿应该包括题目、正文和署名。

文章的题目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要把题目起好却不容易。在以往的暑期实践中,很多交上来的通讯稿都没有名字,这样的稿件如果不经过修改是绝对不可能被发表的。题目可以加副标题,通常主标题说明活动的目的,副标题说明活动的参加者和活动内容,例如“直面经济危机,明确就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学院暑期支援服务团开展经济危机调查活动”、“让爱延续 我们依然在一起——南航学子暑期赴四川志愿服务团感悟”等等。

正文是通讯稿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在暑期实践过程中,通讯稿可能每天都要写,但是每一篇稿子都要对活动的目的和背景进行相关介绍,让读到通讯稿的人能够明白活动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一篇好的通讯稿应该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很多同学在通讯稿中用大量的文字叙述遇到的困难和活动中的疲惫,对解决困难的过程、方法和活动中的收获却只是简单的几笔带过,这就有些避重

就轻了。通讯稿的优劣并不在于是不是有散文化的优美语言,也不在于是不是有起伏跌宕的活动经历,最重要的是文章中有没有独立的思想,也就是说活动的收获和感悟才是通讯稿最有价值的地方。而要想写出具有独立思想的稿子,就必须在活动中用心体验,事后认真反思总结,可以说写一篇优秀的通讯稿,要求还是很高的。

最后的署名要将学院、文章作者的名字写清楚,例如:能源与动力学院 某某某。

除了稿件的写作之外,照片的拍摄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照片一定要清晰,尽量用相机而不是手机拍摄;其次,照片要体现活动的内容,尽量拍摄活动过程中的照片,而不是活动队员的集体合影。

具体通讯稿、感悟及简讯的写作方法,可以参照往年暑期实践简报上的文章。

第二篇:日文翻译实践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日本人的思維行為方式對諺語的影響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歷史變革,形成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固有的生活習俗。形成了廣泛的文化環境。日本人思維上的特徵是注重直觀性、實用性、具體性。因而常用具體、形象的詞語來表達思想,同時表達的方式往往又是含蓄、曖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受思想支配,日本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在日語諺語中也可明顯看出。

1.1、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具象性

具象思維就是具體而形象的思維,具有具象思維的日本人喜歡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範疇用客觀具體的形象或者動作來表達,他們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的手法對抽象意義進行表達,通過直觀表像去領悟象徵意義。日本是一個島國,單一的民族,長期封閉的社會形態,使日本人形成了單一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又造成了日本人在聯想上的模式化,日語諺語中的比喻大都帶有具象性,就像一幅田園式的靜止圖畫,這種思維方式在日本諺語種留下了軌跡,例如:

顎で背中搔<、風に柳、狐と狸、月前の星,等。

日本人的具象思維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並一直延用至今。

1.2、日本人思維方式的整合性

日本人非常注重集體的力量,十分強調集體的整合性,他們認為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個人只有在集體的基礎上才能發展,因此必須保持個人與集體的這種和諧,標新立異,脫離集體,以自己為中心等的行為在日本沒有市場,會遭到周遭的排斥,這種思維方式在日語諺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例如:

出る杭(くい)は打たれる

衆力功あり

人は情け

最典型的諺語莫過於「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這個諺語了,它強調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成為日本人的基本行為模式,成為安邦治國的最高信條。

1.3、日本人行為方式的曖昧性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自身的行為方式,他們怕給對方造成傷害,因此不正面衝擊對方,說話曖昧,遣詞造句含蓄,而更多的是讓對方去猜測它的內涵。日本文化也常常被稱為“言わぬ”文化,在日本諺語中也有不少反映了日本人的這種曖昧語言,反映了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比如:

言わぬが花

言うた損より言わぬ損がない

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

除此之外,“弦外之音”、“未言之情”、也是日本語言表達的重要特徵。

二、日語諺語所體現的社會文化生活

2.1、表現日本氣象及自然環境的諺語

日本的諺語中表現氣象方面及自然環境的諺語很多,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氣富於變化及日本的自然環境優美,四季分明有關,因此激發了日本人珍愛自然,對大自然謳歌讚美的情懷,在大量的日本諺語中反映了這種情緒,總結出大量生活觀念、教訓。

關於天氣的有:

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

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

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

關於動物的有:

貓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淺みに鯉

貓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

關於植物的有: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蕎麥の花も一盛り

青菜に塩

2.2、傳遞社會經驗、發人深省的“社會諺”

除了反映天氣和自然現象的諺語之外,日本的諺語中很多還傳遞了社會經驗、耐人尋味的“社會諺”,這些諺語告訴人們在社會中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如何豐富人們的生活知識,如何開闊眼界,從這些諺語中明顯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

2.3、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諺語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時又是個信仰無常觀的國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淡泊,無常的國民性格,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對待人生,處事方面顯得尤為明顯。在日本那種獨具個性,不達目的不甘休的行為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為、生活中儒教給予他們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義,也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愛,神道的調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惡,因果報應這種思想對日本人的生活態度產生了極大地影響,從日語的諺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裏塚

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

苦しい時の神頼み

等等。此外,關於佛教的有:

煩悩あれば菩提あり

見ぬは極楽知らぬは仏

坊主憎けりゃ袈裟まで憎い等。

三、“注釋”翻譯技巧的運用

注釋是翻譯人員根據讀者的閱讀需要添加到翻譯文本中的、原作中沒有的解釋、說明或譯者個人的理解。注釋的內容主要是補充背景材料、介紹風土民俗、介紹人物或特定時間、介紹社會人文知識以及譯者認為應當補加的說明等,是譯者實現翻譯目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但翻譯實踐的現狀是:譯者在是否注釋、何時注釋以及怎樣注釋的問題上往往還只能根據個人的判斷甚至喜好來處理,沒有或許也不需要有相應的規則加以限制,雖是這樣,但“注釋”技巧的運用應掌握如下幾項標準:

(1)簡潔明瞭,意思到位。過多過長的注釋會干擾讀者的正常閱讀。

(2)體會原作,當注必注。要有針對性,根據譯作設定的讀者群決定是否加注。

(3)標記清楚,位置適當。根據原作的篇幅、題材決定注釋的形式:句中加注、頁後加注、文後加注等。

文化的差異使注釋的存在有著必要性,除某些專業文章對語言本身進行注釋之外,可以說注釋基本上是文化的注釋。在諺語及文學翻譯作品中使用注釋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譯作的流暢,給閱讀帶來不便,但為了使譯作能夠盡可能地展示原作的文化內涵,如實傳遞原作中的文化資訊,注釋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譚載喜先生說:“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的理解如此重要,同時也正是文化資訊在翻譯中的完全傳遞,構成了翻譯中的難題,那麼,注釋的合理運用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選擇。

四、文化視角下日漢諺語“注釋”翻譯,“歸化”與“異化”技巧

在諺語翻譯中,對於原作中一些具有文化內涵而難以翻譯之處,一般採取兩種策略:即: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

日語翻譯成漢語的“歸化”可以說成漢化,它採取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對中國讀者來說有親切感,其好處在於中國讀者容易閱讀,弊端是譯文常游離於原作太遠,使譯作失掉了原作的文化意境和內涵,減少了讀者閱讀日語諺語的新鮮感。“異化”的好處在於能夠使讀者獲得完全不同的閱讀經驗,不足之處是閱讀可能不夠流暢,甚至或許艱澀難懂。

比如在翻譯諺語時,把“猿も木から落ちる”譯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把“噂をすれば影を指す”譯為“說曹操,曹操到”,這是典型的採用了歸化法的翻譯。這基本上是意譯,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失去了原來日語的韻味,用漢語的形象取代了日語原有的形象。如果把這兩個諺語分別翻譯成:“猿猴枝雖高,會從樹上掉”和“說到此人時,此人身影現”,那麼它就保留了日語原來的形象,並且很好地傳達了原有的資訊,比較俏皮又比較忠實原文,雖然顯得比較囉嗦,但相對比較生動。

在日漢翻譯中,是採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目前說法不一,有的認為異化的手法更為我國翻譯工作者所接受和認可,有的認為除了上世紀30年代異化法曾一度占主導地位外,其餘的大部分時間裏,大多數翻譯人員都運用了歸化的翻譯手法。無論是運用哪種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論是好是壞,最主要的核心是關注是否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4.1、翻譯時要符合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當今的文學翻譯理論中,文化的翻譯佔有了從未有過的重要地位。讀者能否正確理解譯者所要傳達的意思關鍵不在於語言而在於文化。有些學者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像形式,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對於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的翻譯工作者來說文化轉換成了一個重要的主題。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原文背後的文化背景被認為是譯文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見,諺語或者文學翻譯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譯。翻譯是否成功,在於讀者能否在閱讀中瞭解到原作的文化背景,能否通過閱讀體驗到未曾親身體驗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和文化氛圍,這應該是翻譯諺語或一部作品要採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的首要標準。

4.2、翻譯的關鍵是要適時、有度

有的譯家採用了歸化,翻譯得很好,有的卻採用了異化,效果也不差。由此可見,採用哪種方法翻譯,要根據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需要來定。適合歸化,就採用歸化法翻譯,反之就採用異化法翻譯。因此在翻譯諺語或文學作品時,必須兼顧歸化與異化兩個方面,也就是讓中國讀者感受到帶有日語的味道,顯示日本的風土人情的語言。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只要掌握好了“度”,都可以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過度歸化,一定會破壞日語原有的形象和原有的文化背景,過度的強調異化,即過多地追求日語的原語形式,就有可能會過於繁瑣,因此,翻譯的關鍵是要適時、有度。

4.3、採用異化法時的注釋

採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對於注釋的運用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採用歸化法就要摒棄注釋的策略,採用異化法就必須對難以翻譯、難以理解之處進行注釋。

歸化一般是表現在語言的層面上,異化大多表現在文化傳達的層面上。在日語翻譯中為了讓讀者跨越語言理解的障礙,充分欣賞到日本文化,不少人會採用異化的策略。但是對中國人來說,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時候日本人的一些習俗,生活狀態和思維習慣不為中國人所熟悉,影響了對諺語或文學作品的理解。這樣就必須加以“注釋”,來更好地體會原有的文化風情和日本人原有的生活狀態。

5、諺語翻譯實例分析

諺語是人們根據長期生活的經驗創造出來,並經過千萬人的傳誦、錘煉、加工完善而流傳於世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語言的精華,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一般而言,諺語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諺語翻譯的障礙,甚至有人認為諺語、格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根本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譯語,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譯的。在諺語及文學作品中當然也有類似的翻譯難點,但由於中日兩國文化的長期相互影響,又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日語的一些諺語的形成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翻譯時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並不奇怪。

引文

1、他說“有一天志賀直哉因心裏煩躁,把馬路邊上的地藏菩薩給踹倒了,以後就得了坐骨神經的病,孩子也夭折了...”《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年第3期(P67)。

原文作:“蟲の居(い)どころが悪い”/心情不好,不高興。

引文

2、當時忠司的繼母又是去拘留所探望又是求校長高抬貴手,用盡了各種辦法,但終究還是無濟於事。石川達三《挫折》《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年第2期(P70)。

原文作:“百方手を盡くす”/千方百計。

引文

3、我以為只要讓她知道我如此生氣,她就會打消念頭了。《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年第3期(P67)。

原文作:“高を括(くく)る”/小看,輕視。

引文

4、我還時常想,所謂旅行就是這樣讓人不知所措嗎?森本哲郎《萬里の旅萬巻の書》《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年第4期(P72)。

原文作:“途方に暮れる”/不知所措。

引文

5、妻子厚子在屋裏一邊疊著晾洗的衣服,一邊又是老調重彈。向田邦子《かわうそ》《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年第4期(P60)。

原文作:“はなしを蒸し返す”/老調重彈。

引文

6、雖然通向仕途的路被封堵,無法在這方面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在民間法律界仍可一展鴻圖。《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年第2期(P73)。

原文作:“驥足を伸ばす”/才能,奇才,發揮才能。

引文

7、太好了。果然三輪子沒有察覺出來。但決不能在這兒就喜笑顏開。向田邦子《鮒》《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年第2期(P65)。

原文作:“相好を崩す”/笑顏逐開。

6、結論

翻譯諺語或文學作品時採用歸化還是異化策略,這與原作的風格、特點以及譯者個人的愛好有很大關係。查閱日本諺語的翻譯,可以發現日本諺語翻譯究竟是歸化還是異化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更多的譯作在努力保留和展現原作語言特色和文化風采的同時,也在盡可能地做到易讀、易懂,在走一條傾向於異化法的中間道路。因此“注釋”始終受到大多數譯者的重視。中日兩國歷史、文化乃至生活習俗有相近之處,在某種場合,不需要所謂的歸化,但同時兩國的民族又各具特色,為了凸顯兩國的民族文化,需要以異化法的手段顯出的文化上的距離。目前翻譯界對注釋的形式、作用等的種種分析基本是以英文的翻譯為物件的,對日本文學翻譯中的注釋問題涉獵很少,因而日本諺語甚至日本文學翻譯的注釋有它的獨特性,這主要是中日兩國“同文同種”,相互間的交流、融合較深,同時又有彼此間較強的文化上的獨立性,各成統一的特徵。

第三篇:关于“福州大学2009级思政课实践”的注意事项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四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部分也作相应的调整,分“实践教学一”和“实践教学二”两个部分进行,由人文社科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实施。现把实施“实践教学二”部分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福州大学2009级本科生。

二、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当今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和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做到学能致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社会调查

四、社会调查的时间:2011.6.12—2011.8.20

五、社会调查的主题和内容: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理论观点,围绕“家乡的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社会调查。可从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基层民主建设或社区建设等等选一个方面联系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可按以下思路: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取得哪些成就;目前存在着什么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家乡人民或基层组织作了怎样的努力等等。调查具体题目自拟。

六、调查的方式方法、一般程序、调查报告写作及基本要求:

1.方式与方法

(1) 基本方式:

A. 根据调查的基本方式方法,可分为统计调查(或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或蹲点调查)。

B. 根据调查研究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2) 具体方法:

A.

B. 资料收集上可运用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量表与测验法等。 资料分析上可采用统计方法或理论分析方法。

2.一般程序

一般说,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解答的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五个相互关联的步骤。

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调查起点)→准备阶段(A.确定调查课题、提出研究设想;B.制定调查研究方案)→调查阶段(C.进入调查现场、选择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研究阶段(D.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检验检查整理资料)→总结阶段(E.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3.普通调查研究报告的写作:

(1)一般说来,调查研究报告在结构上可分为标题、导言、主体和结尾几个部分。

标题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关键因素,要求生动、明确、针对性强。

(1)导言是调查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通常主要介绍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目的及调查研究的方法。有的调查研究报告把调查的结论写进这一部分。

(2)调查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所占篇幅最大,内容也最多,所以在结构上须精心安排。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必须根据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来确定。

(3)结尾部分要简明扼要,要抓住调查研究结果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结论,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

(1)要紧密联系调查研究中获得的具体材料和统计数据撰写调查报告,但调查研究报告也不能是材料的堆积,应该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看法或对策。

(2)调查报告的内容要求真实,主题突出,言之有物。

(3)不能把调查研究报告写成回乡见闻或个人感想之类的文章。

(4)调查报告的字数在3000字以上,正文用小四号字、A4纸打印。

(5)调查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文献,在正文中有注释,参考文献要列在调查报告全文的后面。

(6)每位同学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要有代表性。问卷人数在15人以上,访谈对象在10人左右。问卷的调查统计数据和访谈的笔录均作为附录提交。

2六、注意事项:

1.本次调查记入学生实践成绩2学分,同学必须认真对待,确实进行调查,如发现弄虚作假、抄袭或网上下载等现象,一律从严处理。

2.调查报告提交截止时间在9月16日之前。

3、成绩登录时间:2011.10.10

4、学生需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报告,每个班的电子版报告统一做在一个文件夹里。

封面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报告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姓名:________________

3、学号:________________

4、所在院校:________________

5、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___

3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年6月8日20011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㈠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㈡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㈢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㈣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社会工作实务:预估的基本步骤

第三章 预估——对问题与需要的分析与判断

第二节 预估的基本步骤

一、收集资料

能否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以及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收集资料就成为预估的第一步工作。

1、个人资料的收集。个人资料包括:

(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2)个人的主观经验: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问题持续的时间、频率和强度;问题的后果;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的方法等。

(3)解决问题的动机:服务对象是否有不适感;服务对象对解决问题的希望等。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

①生理方面:健康状况、活力水平;

②情感方面:处理情绪、挫折和愤怒的能力;

③智力方面:认知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做决定的能力。

2.环境资料的收集

社会工作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认为,人类是生物-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的产物,不仅具有思想、情感和可观察的行为,而且人们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也在相互 影响,人与环境之间既是有意识的互动同时也是无意识和自发的行动者。一方面,人类积极主动适应变迁中的环境,塑造着周围的环境,同时环境也塑造我们;另一 方面,人既不是强大的也不是无助的,人们在塑造他们生活的事件中扮演着积极角色,角色也受环境力量的约束和限制。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是社会工作者整体性看待 服务对象问题的一个架构,焦点在于服务对象与他们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这种视角取决于生态学的思想和一般系统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一个个案(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组、家庭、社区或者组织)的各种构成因素(他们、社会 制度、文化力量和物理空间)之间都是在一个系统中存在的,彼此相互关联的,并且彼此不断地双向调节和适应。在这种生态系统视角下,行为与事件永远都有其系 统性的解释(Mayer,1988),由此,社会工作实务也就超越了个人范围,强调服务对象的整个生态系统与所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有机关联性。从社会 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收集环境方面的资料是豫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1)家庭状况

家庭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在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亲密的情感联结和归属感,而且是生活照顾和支持的来源。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因而家庭也深深影响着个人。

对家庭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

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

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的角色;

家庭规则,包括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家庭的权威关系;

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表达期望、需要、情感等;

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

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

(2)社会环境

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的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的重要社会环境。

预估社会环境时需要考查:

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发挥;

物理环境、及其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

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

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

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

3.收集资料的方法来源:考试大

收集预估所需资料的方法很多,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便全面地了解对服务对象和他们的社会环境。

(1)询问

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最好的资料直接来自于服务对象本身。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经过面对面的会谈去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 接的依据。所以,会谈与询问是社会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基本工具。除了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外,还可向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如从家庭成员、服务对象的工作 单位与与服务关系密切的同事及朋友那里获得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

当以直接询问方法不能得到相关资料时,还可以使用间接询问探查的方法,即通过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和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方法来获得资料。

这种方法能够揭示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或者动机,是收集服务对象主观性资料的有效方法。

进行间接探询时可以使用口头询问的方法,也可以书面进行。

询问的方式主要有:

会谈:会谈可以是个人会谈,也可以小组进行。要使会谈有成效,工作者需要掌握会谈的技巧,如提问、话题衔接、澄清、反映感受、释意和总结等。

角色扮演:以角色扮演方式收集资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例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对关系紧张的父子将他们的互动方式 展示出来,社会工作者可藉此了解父亲和儿子各自的需要和感受,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态,从而发现问题所在。

问卷:问卷是非常有用的收集资料的工具,特别是在社区工作中,利用问卷可以收集社区需要、问题和居民意愿的资料。问卷的问题可以是结构性问题,也可以是开放性的。

结构性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答案,开放性问题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

结构性问题例子:

你与邻居见面的次数是多少?

一个月不到2次

一个月2-4次

一个月5-6次

一个月7-8次

开放性问题例子;

请服务对象列出对社区环境最不满意的三件事:

1、

2、来源:考试大

3、

完成句子:当不能直接获得资料时,运用完成未完成的句子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相关资料。例如,为探询儿子对父亲的感受时,可以请当事人完成下面的句子:

当———时,我爸爸就会责骂我。

我跟爸爸在一起时不快乐,因为——

(2)咨询。

为作出准确的预估,社会工作者也常常向其它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如社会工作者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服务时,常 常向有关医学专家咨询自闭症的病理与临床治疗知识,以获得对服务对象的科学认知和有关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转介让服务对象接受其它专 业系统的预估来获取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例如,对那些工作适应有困难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可转介他们去做职业评估、心理评估,从而获得对服务对象个人资 料的全面了解。

(3)观察

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 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对象或系统之外,观察对象不受观察者的影响,相对来说,这样收集的资 料比较“客观”。但由于观察者是局外人,因而也会限制对观察现象的深入理解。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自己本身也是观察系统的一份子,例如,小组工作者在领导 小组时就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观察者。这种特点使得观察者能够融入所观察的现象中,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参与观察中不因过度介入而影响到所观察的现象

(4)家访

家访是社会工作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到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5)利用已有资料

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服务对象若有其它方面的档案资 料也都可作为收集资料时的重要来源,例如,学生的成绩单、品德鉴定,低收入家庭申请救助的资料等。这些资料对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他们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支离破碎的。要使资料具有意义就要对他们进行整理,找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进行分析和解释。所谓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以发现整体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而解释则是阐明事件的含义使之能够被理解。

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是:

1.排列次序

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事件上有先后次序的、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2.发现

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从而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3.识别

识别是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型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识别,要求社会工作者从问题的表面深入到问题的内部,通过探查问题在深层的因素,找出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4.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在解释清楚的基础上才能寻求解决办法去改变问题情境。

三、认定问题

在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后,工作者下一步的任务是要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形成问题阐述。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做:

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

2.描述问题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的发展情况,包括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产生的时间顺序与先后次序;服务对象和其它重要系统的反应及应付措施。

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描述出服务对象系统之间的关系、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4.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作为社会工作者要知道,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非常复杂:

第一,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原因。

例如,很多弱智儿童或脑瘫儿童的家长认为,自己命苦,有这样的孩子之能认命。因此,他们很可能根本没有尝试过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忍受”是他们对待困难和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第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例如,对于问题青少年的教育,有人认为应该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也有人主张采取放纵、放弃的方法,这两种极端的方法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第三,与资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型态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例如,脑瘫儿童的自理能力差,很多学校因此不愿收他们入学,这样,脑瘫儿童的教育资源系统的关系便成为脑瘫儿童上学难问题的原因。

第四,政府对资源系统的政策协调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例如,脑瘫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并不是因为缺少教育资源,而是脑瘫儿童与教育资源的联接出了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协调学校与有关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工作与政策,解决脑瘫儿童受教育的问题。

5.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

无论服务对象系统是个人还是家庭,他们都有其“生命周期”,也有与生命周期对应的发展阶段及其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同样,一个小组或社区在为某项工作而运作时也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了解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与状况能够帮助工作者加深对问题与需要的认识和理解。

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包括预测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资源和时间等情况。

(四)撰写预估报告

认定问题后就可以准备撰写预测报告了

预测报告要清楚表达对问题的认识,为社会工作者自己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法庭、以及那些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提供关于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作为下一步制定介入计划的依据。

1.撰写预测报告应注意的事项

(1)确定报告的目的和读者:报告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

(2)确定报告应使用的材料;

(3)将资料组织成为有意义的不同部分;

(4)将事实与判断分开;

(5)语言简洁精炼。

2.预估报告的结构

第一部分:资料和事实

这部分主要是对问题的呈现,包括:

问题的时间及涉及的人和系统,

服务对象和问题的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学业、就业历史等。

第二部分:专业判断

(1)对资料的理解;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评估;

(3)对形成问题愿意的分析,对问题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4)判断改变的可能性和改变的益处

第五篇: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二、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三、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使之发挥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其特定的作用,都会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能疏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使之能够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并且,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产生错误。

四、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教学设计实践面向具体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征(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征)、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内容、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宽泛、空洞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五、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应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因此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二是教学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六、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在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化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灵活运用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

上一篇:上海中级口译难考吗下一篇:生活因爱更美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