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目标的特征有

2022-07-28

第一篇:战略目标的特征有

企业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姓名:范志祥 学号:91012221

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企业文化被称作第二只“看不见的手”,自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制胜法宝。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伴随着人类观念、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产生,企业文化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企业文化模式。

2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1新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经济表现来看,是指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已经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高两低”现象。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联合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质和量上的变革并导致世界经济的系统关联结构、功能和所遵循的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已经由生产实体产品转变成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知识、拥有知识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网络经济和知识、信息经济基础上的,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主要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的新型经济形态。

2.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2 .2.1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由于现代通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上的竞争。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因此,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

市场充满着机遇也同样充满着挑战,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其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除了要具有针对性,更要具有时效性,其制定和实施的速度决定着企业的 企业文化管理

成败。在当今信息时代,慢一步,机会就会一闪而过;快一拍,成功就会如期而至。

首先,企业速度文化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看谁的技术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更要看谁最先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抢先占领市场。其次,企业速度文化要求企业每个员工更新观念,树立时问观念,增强危机意识。企业要营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才智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最快速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讲求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合力,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

2.2.2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

新经济时代的人本文化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①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②是企业对外要以顾客为出发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

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美国《财富》杂志一篇题目为《成功的关键:人,人,人》的文章称,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该杂志还调查发现,推断某公司总的经营状况的最可靠依据是它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仅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还要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必须要以顾客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成败与否看收入和利润,而收入和利润不仅依赖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微利的买方市场时代,依赖于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顾客的数量和人次,归根到底依赖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上帝。以顾客需求为根本,开发、生产和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满足顾客的购买和使用需求,还要注重做好售后服务,满足顾客的售后服务需求。 2.2.3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国家的强盛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通过创新得到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创新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企业只有基于创新制订战略,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在信息社会中,“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未来似乎不可预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么怎么让它确定呢?答案应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主动性和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依靠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创新,包括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企业文化的创新在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文 企业文化管理

化的创新,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创建于1937年的麦当劳,从最初的汽车餐厅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并跻身世界5o0强之列。不能不归功于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先生创业初期,就为自己设立了快餐店的三个经营信念,后来又创造性地加上了“v”信条,构成了麦当劳快餐店完整的Q、S、c、V经营理念,即质量、服务、卫生、价值的经营理念。正是以这一经营理念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麦当劳文化,使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的连锁体系纪录。

2.2.4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各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专利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以及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引起的市场全球化,营销观念、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此外,在新经济中,企业大小的重要性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所以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象大企业一样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虚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消费、购买消费。在全球生产普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超市化,传统的消费概念已经过时,发现消费、创造消费,从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就成为虚拟经营的重要内容。

2.2.5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学习文化

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有专家认为,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依赖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和学校,正所谓终身学习,永久经营。

2.2.6新经济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企业自身具有追求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企业已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主观和客观因素都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组织。实际上,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在最近几年以来,市场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只有善于竞争和合作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

第二篇:佛教的缘起有三个特征

佛教的缘起有三个特征: 1.果从因生(诸行无常) 2.事待理成(涅槃寂静) 3.有因空立(诸法无我)

就是说有的存在是建立在没有的基础上。比如本来没有夏令营,组织了才会有。但有的本身当下也是空,并非实在有。就像夏令营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离开了这些法师、营员等种种条件,夏令营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就像一张桌子,所谓桌子,不过是种种条件的组合,离开了条件,什么是桌子? 所以桌子的有当下也是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缘起的,都离不开这三大特征。以茶杯为例,茶杯这种结果是从因缘条件产生,这就是果从因生;茶杯的产生又离不开规律,这就是事待理成;本来没有茶杯,却造出了茶杯,这就是有因空立。但茶杯的存在并不实在,只是一种假相而已。

佛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在这种因缘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从缘起来看这个世界,首先没有第一因。还是以夏令营为例,夏令营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因缘。但是我们能来到这里、住在这里,又需要众多的因缘条件。比如来时需要乘车,住在这里需要有吃、有喝、有地方睡觉等等。所有这些因缘条件又需要许多人来完成,需要许多东西来凑齐。而所有能参与到其中做事的人以及被用上的东西,又都各有许许多多的因缘条件。由此可见,世界是无限条件的总和,没有第一因,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说夏令营吧,我们能说清它真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夏令营的存在是众多因缘的组合,这众多的因缘并不是因为要举办夏令营了才开始存在,也不会因为夏令营的结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夏令营的开始与结束,只是众多因缘的聚合与离散,而并非实在的开始与结束。纵观宇宙也是这样,每一种现象有开始与结束,每一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但整个宇宙的演变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六、存在的本质

平常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其实质呢?这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宗教家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般人总以为我们所接触的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人们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常常以自己的感官来衡量这个世界。比如问有没有鬼呀?没有,因为我没有看见。有没有菩萨呀?没有,因为我没有看见——这就是我们平常人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我们的感觉, 但我们的感觉既有缺陷,又充满了错误的概念,简直太有限了。所以我们若跟着感觉走,就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太危险了!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呢?佛教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这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智慧的开发和产生都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也称为正见,八正道里第一条就是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地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还是要由缘起法来看。因为世界是按缘起的规律运行,所以我们认识世界的实质也就不能离开缘起法。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2.缘起法无独存主宰性(诸法无我) 我们平常总认为有许多东西是独立存在的,或是独自可以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认识,就是认为这个世界有独自主宰一切的神,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神创造的。人们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因为不了解事物的因缘和因果,不了解缘起法则。由于认识的错误,便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偏差。一些人就会盲目地崇拜神,对神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祈求,而不知道修行,不知道自我改造的重要性。自己不修行,只会祈求神的帮助,就像一个人把一块石头扔进了水池里,一心祈求它能从水中浮上来一样,这不是很愚昧吗?

另一种错误认识,就是产生我的感觉。其实,我们人的生命从身体到心灵都是因缘所生。我们的身体是各种各样元素的组合,我们的心灵是许许多多经验、概念的组合,我们生命的形成是许多因缘的组合,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依赖许多因缘的存在。哪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们一般人都执著有我,以自我为中心,由此便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烦恼。比如我喜欢的,便贪心想得到。贪心一起,就可能造杀、盗、淫、妄的恶业。我不喜欢的,就产生瞋恨心。瞋恨心一起, 也可能造杀、盗、淫、妄的恶业。人类的许多烦恼、痛苦乃至罪恶,就是产生在这种虚妄的我执我见的基础上。世界的本质是无我的,这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无独存主宰性。

3.缘起法无实在性(空) 也就是有即是空。我们平常总是不能对有的一切正确认识。所谓有,就是一种存在的概念。以佛法来看,人生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是因为对存在不能够正确认识而产生的。我们总是把有的一切与“实在”这种概念混在一起,就是把存在的一切都看成是实在的。比如我们看这张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教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我们看看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的东西呢?比如茶杯,它是自己有的吗?不是, 必须有条件才能有。

我们人类的自性见根深蒂固。比如原始时代,人们会把梦境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如果作了噩梦就会很害怕,还要祈祷三天。这就是一种自性见。又比如很小的婴儿,你给他照镜子,他就会对着镜子乱抓,因为他以为镜子里的影象是真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作为我们现在一般人,已经能够认识到梦境不是真实的,也不会把镜子里的影像当成实在的,但是我们却会把平常所看到或感觉到的一切认为是真实的。比如以眼见为实,以耳听为实。这同样还是自性见。科学家也许比我们一般人更深入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明白许多事物都是由基本原素组成的,但他们却把这些基本原素看成是真实的。这还是没有摆脱自性见。哲学家似乎比科学家更高明一些,他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虚假的,但我们却认为隐藏在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本体是实在的。这还是没有超出自性见。自性见对我们人类来说实在是根深蒂固太难摆脱了。所以,我们人类的许多烦恼、痛苦就由此产生。

中观般若思想是让我们以空的智慧去透视世界,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无自性。但无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说空,只是为了让我们摆脱对有的执著。

4.缘起法诸法唯识

唯识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主要揭示了心与境的关系,认为心境相依,境不离心。是说我们能认识的心与所认识的境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这个世界由心和境两部分组成,但我们一般人对心和境的关系不能够正确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境,也就是物质部分。因为心是无形无相的,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但实际上心比境更重要,心才是根源。比如一个人拿刀杀了人,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责。我们能否认为刀是杀人凶器,罪责就在刀?不能。那么我们会说罪责在行凶的人,认为这个人太凶残了。我们是怎么判断这个人凶残呢?我们一般人最容易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已经杀了人,才能断定这个人是凶残的。如果一个人有杀人的动机,但还没有付诸行动时,我们就难以判断这个人是否凶残了。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现象,最根本的还在于心。心地很善良的人才会有善行,心地很坏的人才会有恶行。但是人的内心活动又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看到的,我们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来粗略地加以判断。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做好事,就认为这个人心地善良; 看到一个人在做坏事,就认为这个人心地很坏。但是,心才是最重要的,最能起主导作用。心的重要性,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心是行为的根源。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是在于心。在行动上,我们许多方面比不了动物。比如鸟会飞,我们人不会,但是我们人可以创造出飞机,比鸟飞得还要高。另外,马跑得比我们人快,但是我们人可以创造出汽车火车,比马跑的更快。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心智要比动物聪慧得多。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区别在哪里呢?也是在于心。因为一种信仰的建立,首先就在于思想上的认识和认同。佛教里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的层次分为十个层次。生命的最高层次就是佛,接下来是菩萨、缘觉、罗汉、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生命的这十个层次的区别在哪里呢?都是在于心。成佛在于心,做人在于心,当牛作马也是在于心。人在十法界中是很重要的,就像一个中转站。佛教讲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道才具备最好的修行条件。但修行还是在于心。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讲佛与众生的区别:“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 与“悟”所表现的正是心。人们通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果心没有真正放下,只放下手中的刀成吗?在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修行人拿着东西去见佛。佛叫他放下,他把左手的东西放下了,佛又叫他放下,他把右手的东西也放下,佛还叫他放下,他就疑惑了:我不是把手里的东西都放下了吗?佛告诉他: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东西,而是让你放下你的心。 第二,境由心造。即境不离心。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对象都离不开我们能认识的心。这是唯识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觉得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比如我们看见这个茶杯很好看,就认为茶杯本来就好看;我们看见这朵花很漂亮,就认为花本来就漂亮; 我们看见那个人很讨厌,就认为那个人本来就讨厌。殊不知这一切的感觉都是境由心造,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的认识。我们谁能举例说哪一种东西离开了我们心的认识?其实,举例本身就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如果离开了认识也就无法举例了。

我们人类所认识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我们人类自己给规定的。我们说这个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客观上存在好看或不好看吗?你觉得这个茶杯好看,另一个人或许会说不好看。《大智度论》中有一个比喻,说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她丈夫眼中,她是一个贤慧的妻子形象;在她孩子眼中,她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形象;在一个与他同样漂亮的女人眼中,她简直就是一个仇敌;而在鸟兽的眼中,她的出现,会把鸟兽给吓跑了。所以说境由心造。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美丑、价值,都是我们人自己给规定的。比如一只古旧的碗,文物鉴赏家管它叫文物,觉得它很有价值;而在乡下人的眼中,或许会认为这么旧的碗还没有他自己家吃饭的碗值钱呢。又比如馒头和金子,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子比馒头更值钱,更有用。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就不一定会这么看了。有一个故事,说有一艘船遇难了,大家都跳到海里逃生。其中有一位富翁跳海时带走了金子,有一位贫民跳海时带走了馒头。就这样在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 贫民因为有馒头,而度过了生死关头,富翁却抱着金子惨死在海里。由此可见, 馒头有时比金子更重要。

又比如同样是看天上的月亮,有人会怀伤哀叹,有人却觉得赏心悦目。同样是在秋天,有人觉得“果然是秋日胜春潮”,倍感喜悦;有人却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不胜悲凉。境本是同样的境,不同的心却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说:“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以我们自己的心境看事物与别人不一样,以我们自己不同的心境看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我们的心。

第三,苦乐由心感受。一般人或许以为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一定活得很快乐,而一位很穷、吃住都很简单的人一定活得很痛苦。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大多数有钱有势的人,他们的快乐都容易建立在别人对他们表示羡慕的虚荣上。这种快乐并不是真实,也不会长久。而过得很穷的人,如果能够安于现状无忧无虑的话,或许比有钱有势的人活得更快乐。所以苦乐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环境如何,而是在于心境如何。但是现在许多人虽然说是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却不知道快乐和幸福的根源在哪里,只知道从外在环境中寻找。比如很多人为了挣钱绞尽了脑汁,为了挣钱不顾惜身体。一旦有很多钱了,一时或许会感到虚荣上的快乐,但这种快乐肯定不会长久。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物质刺激的基础上,离开了物质环境他们就会无所事事,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可能去寻求声色的刺激,吃喝玩乐,唱歌跳舞。但是整日沉浸在声色的长河中并不能使他们获得根本的满足,还是感到无聊,无聊又无奈呀。因为他们一味地向外在环境去寻求快乐和幸福,也就偏离幸福和快乐越来越远了。所以,人从外在环境中寻求快乐,而不从内心去找,实在是舍本求末,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我把人生对幸福的追求排一个顺序:第一是心灵的健康,第二是身体的健康,第三才是财富。幸福不能没有财富,因为作为生命的存在不能够离开物质条件。但是如果光有物质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像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你让他吃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会觉得好吃。哪怕是皇帝,权利、财富都到达了顶点,如果没有好的心情、好的身体,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一个人可以逃避环境, 但是却不能逃避自己的心灵。比如有的人心中很烦恼,于是换个环境,时过境迁,或许烦恼会减轻一些。但是,也可能换了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所以,人最不能逃避的就是自己的心灵。因为苦乐由心感受,所以我们要想拥有人生的幸福,就要首先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

学佛的目的就是培养我们心灵和身体的健康,所以佛法指导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是从根本上着手。但是佛法并不排除物质条件,只是佛法不以物质条件为人生追求的根本。佛法认为人生的幸福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心灵。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

从以上所讲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有即是空的,也是诸法唯识的。我们如果掌握了这样的世界观,把握住这样的正见, 我们也就能够摆脱人生的种种烦恼、困惑和痛苦了。佛法以无明作为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以正见作为众生解脱的根本。也就是说流转生死轮回在于我们的心,解脱生死轮回也在于我们的心。

第三篇:观光农业的特征有哪些

观光农业的特征

观光农业的特征有哪些,作为近些年来旅游市场上的一个新兴产业,观光农业一经推出,就广受人们的关注。观光农业的特征有哪些,观光农业和其他旅游项目来比有哪些突出的地方呢?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具有以下特征:

1.生产性:具有农业生产的侍点,可以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

2.观赏性:是指具有观光功能的农作物、林草、花木和问养动物等。通过观光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浓厚的大自然的意趣和丰富的观贫性。

3.娱乐性:指依赖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区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供欣赏和取乐。

4.参与性: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

5.文化性: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均具有丰畜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函、利用这些有趣意的文化知识、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农业游览项目.增加农业文化知识。

6.市场性:观光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农业经营者必须有针对性的、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旅游项目,扩大游客来源。

作为近年来最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之一,无数人开始投身于观光农业之中,御鑫景观是专业的观光农业设计类规划公司,十年来,

有着无数的成功案例,对观光农业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前来考察参观。

第四篇:好简历的五大特征有哪些

一份好的简历,对求职者至关重要,甚至说能改变求职者一生的命运也不为过。什么样的简历能突出自我,展现自我,吸引HR的眼球?能在雪片般的求职简历中脱颖而出,给招聘者留下深深印象呢?几乎所有HR经理都喜欢选择精简有效字句,而不是华而不实词藻的简历。笔者在多年的HR招聘工作中总结出好简历五大特征:

1简洁、清新、明了、用数据体现业绩。

简历的排版、设计要做到清新、自然、大方、不失庄重。简历内容精简,段落分明,不宜超过两张纸。若HR看到三、四页的求职信,就头大,也认为你缺乏决断能力。因此,以点列、表格、粗体字形及加副标题等形式,让HR能够快速且清晰地了解你的经历,同时,对于之前的工作经历、业绩能用真实的数据加以证明,销售人员用完成的业绩数据说话最直接,管理者可以列举从事管理工作的层次、管理幅度、人数,有多少部属被你领导?他们是何种层次员工?还可以举例说明曾经在工作中处理过的突发、紧急或危险状况,及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短短一份“成就纪录”,远胜于长长几页“工作经验”。撰写完毕,要仔细检查,不要有错字、别字、标点符号断句准确,方便阅读。

2明确职业定位、职业目标,展示核心能力。

求职者要非常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及求职目标,同时对欲要加盟的新公司作出详细调查了解。如:企业文化、所在行业、产品及市场、公司创始人经历等等;对新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要求进行仔细阅读,并将自己在学历、经验、技能、及背景等方面能够吸引HR的核心优势突显出来。强调自己的工作历练、荣誉、特殊技能与训练、成就等经历,强调有符合企业价值观、需求的个人亮点、杰出能力和业绩,展示自己的才干。

3简历重点突出、经历引人注目。

求职者的工作经历、曾服务过的企业、曾从事过的行业、岗位都是吸引HR关注的重点环节。所以最好近三年的工作经历要写详尽、清晰。好简历是争取HR良好第一印象的敲门砖,所以对如何制作一份具竞争力、吸引力的简历要认真研究。有无工作经验的人简历突出的重点是不相同的。在职人士一定要突出职场经历、工作经验与比较优势及教育背景、荣誉、特殊技能和成就;而应届大学生的重点则放在对想获得职位的理解、感悟、态度、学历、社团经验、所获荣誉、特殊技能及训练等方面。总之,在简历中突出重点,以适度真实、客观、事实求是来赢得HR对你的青睐和信任。

4简历形式突出,个性品格跃然纸上。

简历的设计要突出个性,第一页最好附精悍短小的求职信。要流露出你对公司具体某一职位感兴趣,同时要简单介绍自己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职业生涯及人生规划的重点。这样使HR在浏览简历时,能够快速了解你,同时容易记住你的优势及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定位。在简历内要突出自己个性品质特征,向公司传递信息如:自我评价、职业动机、兴趣爱好等方面时,要展示出自信、诚实的个性;清晰的工作思路、稳健的工作作风等品格,这些都是企业HR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

5简历强化未来目标,流露求职意向。

求职者的个人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与未来企业发展趋势相符?这是企业在招聘时非常关注的地方。大企业都注重求职者对自己明确的职业定位,因此,在简历中要预以强化;同时如果你对未来公司有信心、对所从事的职位很有兴趣,要在简历中体现出来,表达你很想加盟的愿望和理由,站在对方企业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岗位,表明你的意向和决心,能促使HR对你发出应聘通知。

好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适度包装是可以的。但更要注重简历的真实、诚信、细节和内涵,求职者在投递简历前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方向,清醒的职业认知,做精心的的简历撰写,这些都是应聘成功的关键。期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第五篇: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

此次汇编着重收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适合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四: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问题二: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对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过分地讥讽、挖苦和责骂学生,会使他们满怀茫然与恐惧,会使他们产生冷漠厌学的心理。只有创设和谐民产的教学氛围,才能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爱其道。

2、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导,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不吃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拓燥无味,体会不出意境,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烈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情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要全面了解学生

一位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只有细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发智能。

4、教师要有激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期基指出:“只有情感的面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饱满的激情,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境界中。

5、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

情境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学风,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充沛的热情和民主教育,教师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科学地结合教材,学生特点搞好情境设计,自然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技能,如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等,教师可以充分租用这此艺术手段,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氛围,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对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做的几点尝试:

1、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创设情境。

比如本人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因为罗马法本身知识比较深奥,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丽丽,本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女生,跟妈妈的关系也非常融洽。有一天,她妈妈去她卧室给她送牛奶,她慌忙将自己正在写的日记本合上,还上了锁,像是怕妈妈发现什么。第二天,她上学去了,妈妈给她打扫房间,想起了昨天的日记本,妈妈打开日记本,发现了女儿的秘密,母女俩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的争吵。丽丽的情况同学们也经常遇到,你怎样看待这种情况?”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丽丽妈妈不应该偷看日记,这样的行为是对丽丽隐私权的侵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本人进行总结“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从法律上讲,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而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制。”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2、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①用音乐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马赛曲》,1792年6月,马赛市一支500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志愿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由于这是首法文歌,学生并不能领会其歌词,但其振奋人心的旋律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当时法国人民的心情。

②用图片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问题创设问境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难怪有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然而事实是不是如他们所想呢?(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我先问学生,从上面这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表格,很快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市场打不开,人均消费量太低。我于是创设情境:假如我就是上面所说的英国商人,在座各位就是我雇佣的市场调查人员,你们能结合当时的实际帮我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要求用具体史实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转变角色,不拘泥于传统与教材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有的说,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天然抵御(不愿买);有的说是中国百姓购买力太低(买不起);也有同学指出,西方商人不了解中国国情,盲目引入商品是洋货滞销的主要原因;还有个别同学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于爱国,抵制英货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学生被我的问题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我也因势利导,并没有急于给一个“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又进一步提出,面对这种局面,你们能不能再帮我想想办法呢?学生各抒己见,帮我出了不少主意,诸如降低成本和价格(“买一送一”)、出口一些中国人需要的商品、甚至通过买通官府以打开中国市场等等。可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起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我终于把学生的讨论引到我们的正题上: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学生看书后得知,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市场的目的。但当修约交涉失败后,他们就叫嚣:以上尝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点滴作法,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良好的“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火重燃成了唯一的选择。 学习效果。

◆问题三: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从新课导入说情境的创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中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一、歌曲导入——音乐美中生激情

音乐是美的,如果将音乐引入课堂,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较大的帮助。美妙的音乐会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歌曲,通过多媒体播放,集声音、图像于一体,学生能听、能看、能想、能唱,将学生自然引入到教学情境中。

我在讲比如学习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红军长征》,播放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悠扬的唢呐声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精神调动起来,然后设问:“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是怎样克服困难,取得长征胜利的?”让学生很快进入历史的情境之中。再比如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时播放《七子之歌》,悠扬甜美却又大气磅礴的童声把我们带回了历史现场,然后提问:“七子指哪七子?你知道它们是何时离开祖国怀抱的吗?他们的回归之路是怎样的艰难?”学生很快就被带入教学情境,产生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漫画导入——简洁明了趣味浓

借助多媒体用漫画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漫画诙谐幽默,趣味性强,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漫画欣赏中经过感知的欢乐,进入联想和思考中。很容易从课间的嬉闹情绪中进入课堂上来。漫画是可以下载的,也可以是师生创作的。我在讲授《国民党消极抗战》这一教学内容时,我选用了漫画《茶店一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漫画大师丰子恺所创作的漫画。

首先,学生感受图片。通过课件呈现,加强直观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生理健康的人来说,在所有的感官中,视觉感官的感受能力最强,人们的学习有83%左右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这样,图片信息就进入学生的感觉器官。

其次,学生神入图片。学生的视线跟随漫画重回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师吟诵“家事、国事、天下事”;学生脱口而出“事事关心”。学生开始思考:图片说明了什么?通过审图后发现梁柱上“莫谈国事”的警句高悬。在教学中吸收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很关键的一步。

再次,学生复述图片。茶馆原本是一个轻松闲暇的场所,现在国难当头却“莫谈国事”。继而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的抗战有何影响?经过对信息的精加工,信息就进入长时记忆。他们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特务统治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漫画的呈现和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真实地体会了国民党压抑民声,窒息民主的独裁统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漫画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改进了学习过程,使学习变得轻松。

历史教学中如能适时适度、正确选择一些历史漫画运用于教学可以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对于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平时教学当中要多留意多收集多选择相关历史漫画资源,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盘活历史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史能力,为历史教学开辟一条新途径

根据故事创作的漫画播放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漫画的寓意,很自然地得出“个人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三、影视片段导入——情景再现引激情

新课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一些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导入新课,或历史事件再现,或现实生活聚焦,生动的场景往往会直接震撼学生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情景交融,感悟其中。我在讲“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象。从“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到交接仪式的成功举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高高升起时,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严和自豪。当画面定格在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讲“三个代表”中流砥柱时,我播放了电影《惊涛骇浪》的片段,再现了洪水肆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党中央是如何领导人民群众力挽狂澜,群策群力与惊涛骇浪做斗争,将人民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伟大壮举,加深了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的理解。

四、动画导入——声情并茂生奇心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秦灭六国》Flash动态地图。通过运动的箭头,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配上语音解说,很好地解决了单纯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老师由此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激活新课教学,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去。借助多媒体所创设的导入情境,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课本内容的学习说情境的创设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模型等直观的材料,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不仅可以使课上的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经久不忘,还可以把较为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时,我利用课件图片如《金刚经》、毕昇、转轮排字盘、 现代印刷机器、打印机、司南、宋代指南针、唐代火药武器、宋元火药武器等等。科学研究证实学生接受知识的最快方式是图片,本节课我利用大量图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形象具体理解。

再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怎样评价毛泽东,成为了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徽章的图片,问:大家如何看待毛泽东?能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就否定他呢? 学生甲: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为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学生乙: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学生丙: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快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丁:由于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发动的,但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而产生了**的局面。但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的晚年过失而否认毛泽东的贡献。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做到全面评价,看主流、看本质。

通过不同时期毛泽东徽章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迁移,是学生内化的知识。

2、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我设置三个讨论题① 雕版印刷术的程序是什么?活字印刷术的程序如何?对比这两种技术那一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②指南针的发明有何作用?结合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说说。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③火药的发明有何作用?(从军事、娱乐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

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管那一种,都可以模拟与真实历史情景相似的历史情景,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教学中让学生得其“情”而进,观其“景”而入。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历史情景的运用将为历史学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

反思与心得

情境教学不等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要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教师本身。为了让情境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充当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

1、要想上好课,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如对具体教材内容处理时,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能吸引住学生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特长,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要有层次性,教师在备课上的研究应比其他教学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

2、把握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动”的度。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实,教师如果合理运用语言、表情、体态等信息,照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有声有色。正如一位充满激情的讲演者,他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幽默的语言、那怕是一个有力的手势也可以感染听众,从而引起共鸣。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学生的自主性是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完成,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在一节课里,教师需要自己讲解的还是要自己讲,需要学生动手做的还是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做。所以,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秉承传统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我们所用,从而营造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有机补充,相互促进的课堂氛围成为我们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3、课堂后的“再设计”是教学“不断有效”的无穷动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前的教学设计也只是教学的素材之一,也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构思,随着课堂知识的发展、具体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的提高等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实际上,真实的课堂过程才是真正的创作,而且是师生的集体创作,是师生间生命的交融,是思维火花的的发源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双方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所以,教学的再设计才是真实课堂的写照,它不仅能会给教师带来教学上的促动,还能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前瞻性”,也是教师积累写作火花的“暗流源”,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有日新月异之感。

上一篇:中考作文话题预测下一篇:中考志愿填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