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验

2022-11-22

第一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验

公共卫生服务经验交流材料

积极探索

强化管理

努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方针政策,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实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能力逐步增强,管理逐步规范,卫生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凸显,药品“三统一”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惠及百姓,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卫生整体上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一、主要做法

(一)抢抓机遇,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xxx县把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发点,抓机遇,建体系,强队伍,提能力。一是抓卫生投资机遇夯基础。坚持“政府扶持、项目带动、自谋发展”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投资xxx万元,新改扩建xxx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9260平方米, xxx等常用医疗设备基本配齐;新建xxx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使每个村卫生室建设面积达到60平方米,做到“四室”分开,并配臵了出诊箱、检查床等“十小件” 设备,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实行定额补助,落实了乡村医生每人每月xxx元的补助,为农村卫生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抓人才培养机遇强队伍。建立了“156”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将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的1%用于培养5%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时间至少达到6月个以上,通过脱岗进修、在岗培训、函授、自考等途径,不断提高乡级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基本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轮训目标。对村级人员采取每年2次的集中培训、卫生院不定期代训等方式进行培养。同时,利用国家西部人才培养工程和卫生厅人才培养项目,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借助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了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发展。三是抓合作医疗机遇促发展。在基金筹集上,建立了xxx、xxx等部门为社会弱势群体代缴参合基金筹资的机制,实现人人均等参合的目标。在基金管理上,建立了“乡镇管收缴、财政管划拨、管理中心管核销、银行管兑付”的基金管理机制,做到了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在机构管理上,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责任书》、《就医管理规定》等制度,实现定点医疗机构覆盖全县医疗机构,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在费用核销上,根据运行情况,合理对报销起伏线、报销比例等进行调整,将

一、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xxx%、xxx%、xxx%,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建立合作医疗与民政大病救助有机衔接机制,对参合农民大额住院费用实行合作医疗和救助双重报销,把个人承担的费用降到最低,有效遏制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创新机制,促进农村卫生管理能力提高

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2 一是建立考核管理机制。每年年初与各医疗卫生单位签订责任书,将卫生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实行奖优罚劣,末位淘汰制,对于综合和单项考核前三名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年终考核最后一名者亮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倒数第一者免除院长职务。通过奖惩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各单位抓工作、干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在全系统形成了学、比、敢、超的良好局面。二是实行“三包”责任制。积极开展“百名医务人员”进村入户搞预防保健工作,建立预防保健“三包”工作机制,实行预防保健单位领导包片,工作人员包乡,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包村,包村人员每月入村时间不得少于15天,进村入户开展农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老年保健、康复指导等工作。三是落实“123”督查机制。建立了预防保健“123”督查工作机制。即县级综合督查每季度至少1次,县业务主管单位指导每季度至少2次,乡镇卫生院考核包村工作每季度至少3次,加大对预防保健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推进改革,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严格政策,稳妥推进的原则,以解决卫生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为目标,积极推进卫生改革。一是优化整合卫生资源。进一步明确了乡村两级功能定位,其职能以公共卫生为主,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推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同时,将原有xxx所乡镇卫生院撤并为xxx所,归并整合资源,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上岗靠竞争、管理靠合同、分配靠贡献的运行机制。公开选拔了xxx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对

3 卫生工作人员全员聘用制,实现了职工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新机制。三是实行绩效考核机制。坚持“县管乡、乡管村”的原则,实行月督导,半年逐级考核。将乡镇卫生院职工基本工资的30%、月度奖金及部分业务收入予以提留,建立考勤、岗位和绩效三种工资制度,与职工的出勤、岗位和工作量完成情况挂钩,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四)防治结合,农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把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是在狠抓疾病控制工作上不放松。制定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疫情信息报告网络,提高了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加强对传染病的报告与管理,突出对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和艾滋病等相关传染病的防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建立了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国家扩大免疫规划顺利实施。二是在提升卫生监督水平上下功夫。加大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依法监督管理。通过对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总结,近年来又探索对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及医疗机构开展量化分级管理,使卫生监督工作迈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聘请了乡级助理卫生监督员和村级卫生检查员,使卫生监督工作向乡村延伸,填补了卫生监督工作的空白。三是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上做文章。推行孕产妇“一对一”管理模式,做到孕管底数清楚,高危筛查、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及时到位,使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借助“降消”和合作医疗的实

4 施,实现了孕产妇住院分娩免费的目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有效保障母婴安全。四是在实施健康教育上要成效。在宣传形式上,实施“八个一”的宣传活动。在健康教育方式上,突出中小学生、青年妇女、中老年人三个重点人群,中小学生注重于“培育”,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青年妇女注重于“教育”,使她们不断充实卫生知识;中老年人注重于“干预”, 防治结合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在公共卫生服务上,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肝炎、结核病、包虫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妇女病专病专案管理。在行为干预上,采取发放定量盐勺、毛巾和《基本卫生行为核心信息》等形式,干预群众健康行为,促进群众健康行为形成。在改善卫生环境上,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五是在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上求突破。以“四统一”管理推进此项工作顺利实施,即统一政策指导:结合xxx县实际,研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等指导性文件,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县包乡、乡包村”的工作机制,实行统一指导,统一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统一宣传培训:通过新闻媒体、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和政策问答等方式,广泛宣传,营造促进工作落实的氛围。同时,组织对乡村两级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做到人人熟悉政策、掌握政策,能很好的运用政策指导实践、服务群众。统一服务模式:推行乡村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十统一”制度(即统一服务理念、标识形象、规章制度、药品采购、药品配送、药品价格、药品目录、人员培训、业务指导、工作考核)。制定了乡村医生准入管理办法,经乡镇卫生院推荐,卫生局审核,确定

5 了xxx个村卫生室为定点村卫生室,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为定点村卫生室印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登记册、处方、财务报表、公示单、督导记录、转诊记录等,保证了试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运行。

二、主要成效

(一)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新提高。通过政策保障、完善体系、提高能力等措施,使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服务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传染病性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98%以上;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二)群众的健康意识有了新转变。通过大力普及卫生健康知识,落实干预措施,群众对健康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健康行为和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健康知识普及覆盖率达到98%以上,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群众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75%以上,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三)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通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农合、药品“三统一”的实施,真正做到让利于民,惠及于民,提高了群众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遏制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重视是做好农村公共卫生的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仅靠卫生部门组织实施,收效甚微。因此,要做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必须强化政府行为,

6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城乡联动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

(二)公共卫生是发展农村卫生的核心。公共卫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最基本、最有效手段。近几年,通过完善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模式,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工作,使群众健康观念有了新转变,健康意识有了新提高,农村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因此,发展农村卫生关键是要抓好公共卫生这个核心。

(三)改革创新是推动公共卫生的前提。卫生事业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创新。近年来,xxx县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建立了管理、考核、督查等机制,使农村公共卫生逐步迈上了正规化管理轨道,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因此,只有改革创新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才能促进各项工作发展。

总之,xxx县在发展农村卫生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县(区)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正视差距,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7

第二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013年12月02日 09:39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许光建 吴 茵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8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不同的国家进展很不一致。有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比较积极地推进公共服务提供的多元化,而有的国家或地区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民营供应商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所起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对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这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总结和比较,对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全体城乡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列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即以什么方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基本原则,就是“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2013年以来,新一届国务院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作出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引入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一方面反映了中央对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和尝试的充分肯定,也为今后进一步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指明了方向。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兴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的,至今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国家进展很不一致,有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比较积极地推进公共服务提供的多元化,而有的国家或地区则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民营供应商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所起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对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这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总结和比较,对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国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

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government purchases of public services)是党和政府文件中和学术界的一般用语。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使用政府或公共服务民营化或政府服务外包、合同外包(privatization of government services, outsourcing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ontracting of government services)等概念。含义都是基本相同的,就是把原来由某政府机构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项目,转变为通过社会公开招标、政府直接拨款等方式和程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供应商(vendors)承担公共服务的提供,同时政府从公共预算中根据民营供应商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费用。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自身提供,还是政府向企业购买,或者由社会组织提供,除了与公共服务自身的属性有关之外,还受一国的文化及历史传统的影响。根据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对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公共服务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公共服务的提供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其公共服务倾向于向私人部门购买;第二类以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为代表,非营利组织在其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第三类以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代表,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主体地位。

公共服务提供的第一种类型更加强调私人部门的作用,以美国和英国为典型代表,而二者的背景和路径也不尽相同。以英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施大规模国有化运动和福利制度,建立了由政府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面的公共服务的“福利国家”。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失业救助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大部分由政府低价提供,能源、电力、邮政、铁路等垄断性行业也基本由政府控制。之后,随着社会福利开支日益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财政赤字逐步增长,英国政府和公众开始意识到庞大的公共服务开支难以为继的财政风险。同时,由政府包办提供公共服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官僚作风、运行效率低下,一度成为“英国病”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在英国进行了包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私有化改革,主要内容就是私营部门进入并主导了过去一个时期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领域。在供气、供水、供电等领域引入私营企业。在地方政府层面施行“雷纳评审”和“下一步行动计划”,促进地方公共服务提供的市场化。总的来看,英国公用事业私营化的实践,一方面缓解了公共财政能力不足,帮助公共部门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鼓励了私人部门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继撒切尔夫人改革之后,布莱尔在担任首相期间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继续推进改革。该理论要求区分政府与市场分别适合提供哪些领域的公共服务,又有哪些领域适合公私部门合作。在“第三条道路”理论的推动下,英国进行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尝试。在公用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提供是自上而下地管理,使用者对于公共服务的感受是自下而上地反馈,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与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做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许多公用事业领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其影响力很快向其他国家扩展,也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浪潮。

与英国公共物品提供机制改革的路径不同,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国有化过程,却存在着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过度干预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更多地实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供给学派”经济政策,掀起了以放松管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运动,市场机制更多地被运用于美国的公用事业运营中。在克林顿政府时期,联邦政府对100多个机场的空管和一些军事基地功能的运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而州和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的改革措施就更多了。例如,佛罗里达州政府在1999至2007年期间,实施了130多次私营化和竞争性外包,节约了5亿多美元。应当强调的是,美国的公用事业私营化或者市场化模式与英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地采取了公共服务或政府服务合同外包的形式。通过服务外包,私营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多种公共服务,包括公园管理、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社会住房、老年人照顾、社区司法矫正服务等。少数地方政府甚至将一些一直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合同外包给了私人企业,比如监狱外包管理。

与英美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试图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不同,以德国为代表的公共服务的第二种类型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公用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更为谨慎,并未出现过和英美类似的大规模私营化、市场化浪潮。与英、美倾向私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不同,受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慈善组织在德国公用事业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德国在公用事业引入市场机制上态度较为谨慎,为了减少财政压力,其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市场的力量,把可竞争、可计量的事业型公共物品领域外包给了企业,社会性服务外包给了公益性团体。尽管德国政府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曾经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采取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和竞争性招标的方式来引进私营部门,提高公共服务的提供效率。但是,德国采取了成本—收益分析、招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方法措施,有效防止了私营部门在公用事业领域垄断的可能,保障了德国公私合作在公用事业的成功发展。目前,德国政府向私人企业购买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违章车辆拖吊、垃圾处理等简单服务。德国公共服务的另一个特点是公民参与,公民不但有对公共服务的直接表决权,还可以在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的不同时间参与项目,同时德国鼓励弱势群体成为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德国公用事业市场化路径相类似的国家还有意大利、匈牙利等国。

第三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提供主要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以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代表,各国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总的来看,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不断推进已放松管制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但是由于本国的官僚集团和利益集团对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不同形式的反对,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依然是政府。

进入21世纪,小泉内阁实施了“市场化实验”,即首先能够市场化的部分尽量市场化,政府退出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和经营的部门,私人部门无法提供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2005年把职业培训、国民年金保险征收服务等三大领域八项公共服务通过竞标委托给民间经营,2006年又把与统计调研和大学教育方面相关的内容加入改革内容,专门出台了《关于导入竞争机制改革公共服务的法律》,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程序,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规程。日本对能源、通信、运输、医疗、教育等6000多项服务,进行了规制改革。日本政府所推行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并不是完全的,政府保留了较强的经济干预能力,其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改革路径是与日本经济基础以及实际国情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处理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典型例子,日本政府采用的模式为:负责垃圾处理的特殊项目公司是企业通过招标成立的,由垃圾处理项目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设计、建设并运营垃圾公司,收集并处理当地废弃物。地方政府根据合同规定购买由项目公司处理的废弃物,根据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质量付费。项目公司的收益除了地方政府的垃圾处理付费外,还有废弃物处理发电等其他产品收益。

第三篇:公共卫生服务经验交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公共卫生工作是当前卫生院的重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乡的公共卫生工作已步入正常化,以下将我院的主要工作向大家做一简要汇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专门安排副院长兼公共卫生科科长,同时抽调6名业务骨干服务于公共卫生科。

二、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1、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卫生院与各科室及各村卫生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实行全院职工包村制,工作效绩与职工绩效工资挂钩,通过此项举措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将各项工作步入绩效考核,工作质量实行减分值、工作数量实行加分制,量化细化各个细则,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极大的提高了职工及村医的工作积极性。

3、公共卫生科安排每月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由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审核工作成果,做到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

4、加大公共卫生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卫生宣传日及本乡逢十赶集活动,抽调人员采用发健康教育材料和设置健康咨询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

1、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工作存在困难,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主体基本是卫生院医务人员承担。

2、乡卫生院人员编职不够,业务量大,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认识不够,没有从基本医疗服务转变到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对公共卫生项目内容理解不透。所以给工作质量带来影响。

3、对慢性病、重性精神病的访视困难较多。 (1)、辖区内地广人稀,人口分布较散。

(2)、部分居民文化程度很低,甚至不识字,健康意识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四、今后的打算

1、加大对乡、村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健康教育知识、慢性病管理。加强对村卫生室督导。明确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职责。保证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

处。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

2、改变工作作风,充实卫生院公共卫生科队伍建设,建立一批技术过硬、用得上队伍。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资料、归档工作。

3、继续加大宣传,使农村居民知道实施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好处。让农村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四篇: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摘要:通过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分析,了解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其功能,分析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购买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其他地方的做法,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政府 社区 购买 公共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起源于西方,近年来中国也吸收并借鉴这一做法,这也是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做法。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通过合同与委托等方式购买社会服务。另外,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区将成为社会构成的最小细胞,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也将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借鉴西方的经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也将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

所谓“社区”,简单地讲,就是居住在同一地方,通过自治的方式,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由彼此都有心理认同感的人们所组成的共同体。它是具有社会化综合功能的一种小社会。而“社区公共服务”,就是为满足社区大多数居民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即包括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包括社区自身所提供的共有服务。概括起来,目前,中国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公共预防保健、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绿化、社区医疗、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广场、老人院舍服务、居家老人服务、下岗职工帮助、社会救助、社区教育、社区热线服务、社区文娱活动、户外健身、社区信息咨询、图书阅览等。社区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服务内容广泛,这就要求应该有多种主体用多种方式来提供社区服务。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建立起某种契约关系,按照这种契约关系,政府向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出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则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它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支持社区工作发展的重要形式,将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优势,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

(一)成熟的市场机制

国外公共服务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的,实现的方式包括合同出租、公私合作、非国有化、用者付费制、凭单制。这些购买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完整的法律规定,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规范。

例如,美国有很多法律规定政府公共服务要通过竞争程序签订公共合同,这些法律包括《联邦财产和行政服务法》、《联邦?购规定》、《合同竞争法》、《服务获取改革法》等法律。公开招标的程序也有规定,大致上分为六个阶段:服务种类、准备招标合同细则、发布招投标说明、投标、评估标书和决标六个阶段。在招投标环节,还出台了《信息自由法》、《及时支付法》、《政府采购协议》等法律保证招投标环节的公开透明。在服务质量的考核方面,政府出台了《联邦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来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同时政府还对购买的内容、购买成本、引入竞争的程度也有明确规定。总之,在合同外包中,政府实行全面的精细化管理,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英国政府也曾在公共医疗和社区关怀法有明确规定,中央政府拨付的特殊款项的85%必须以竞争招标的方式向私营或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就教育、健康等方面也出台了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对公共服务的竞争性合同承包做出了多方面的规定。1986年,新西兰颁布了《国有企业法》,为私有化提供了法律框架,为国有公司确定了目标、激励机制和运营环境。市场机制的成熟为实现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提供了可能,也使得这种购买服务的方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潮流与趋势。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

在发达国家,有关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以美国为例,仅政府购买相关的法律法规就达到4000多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国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信息自由法》、《及时支付法》、《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法》、《合同竞争法》、WTO《政府采购协议》、《联邦采购规则》(FAR)以及与招标采购有关的《小企业法》,还有联邦政府各部门为招标和补充《联邦采购规则》而制定的各部门采购实施细则。这些法律法规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本法律和实施法则,各州和县、市、镇政府也在州宪法的框架下,享有法律规定的相应采购权力。东欧一些国家,比如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吉尔吉斯等都在国家层面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了立法。香港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受资助非政府福利机构的人事管理》、《受资助非政府组织福利机构的采购程序》、《津贴及服务协议》与《服务文件》、《受资助非政府福利机构的存货管理》、《非政府福利机构纪律守则样本》、《非政府机构工程合约的批出和管理》等,形成了购买服务的完整法律体系框架。

(三)健全的社区社会组织

在国外,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模很大。比如仅加拿大多伦多一个市,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就有3000多个,美国全国服务社区的共有超过了100万个社会组织,英国2004年统计各类社区社会服务组织达16.9万个,我国香港地区从事社区服务、安老服务、家庭及儿童服务、康复服务、青少年发展等的社区民间组织也多达1.7万个。这些组织都是社区服务的参与者与积极提供者。二是有专业化的队伍,人员素质较高。在国外,比如美国与加拿大,它们的社区民间组织工作人员,从组织的管理者到普通的志愿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或在相关领域接受过专业训练,了解社区发展理论、政策以及社区组织、动员、宣传等技巧,并有很高的参与热情。美国几乎有70%以上的大学生参与了各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它们的救助中心会吸引几百名大学生参加义务活动,凭借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整个社区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了增强,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加上能提供各类服务的社会组织较多,政府通过向这些组织购买服务,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

(四)严格的操作流程

严格的操作流程是发达国家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的又一成功经验。在欧盟一些国家,他们不仅规定了购买的具体服务内容,同时还对购买的程序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比如欧盟曾经规定,凡是超过20万元的公共服务,比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机动车及设备维修、健康与社会服务、文化及体育等都要事先购买。英国还规定了政府采购流程,即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总负责人、信息公开,接受咨询、确定供应商、招标或直接采购、监督、审计等。在美国也有这样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制定统一的单据格式、发布招标公告、确定招标工作人员、详细制定招标采购操作规程、确定供应商、招投标、监督,审计等等。

三、启示

(一)建立契约化服务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订立契约是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政府要购买社区服务,必须有购买的主观性,要认识到只有购买才能实现服务的有效供给,通过建立这种关系,政府能从具体繁杂的公共服务供给中抽身,实现对服务的监督管理职能。否则,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容易造成社区公共服务的缺位、错位。

(二)完善法律法规,为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在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从项目的审批到合同的鉴订,再到监督管理几乎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而目前,我国有关社区公共服务购买的法制基础比较薄弱,一些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亟待修订。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采购法,将社区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的重要领域。同时还要启动其他相关的立法,针对项目的审批、招投标主体的资质、合同签订与实施、绩效评估机制、监督管理措施等问题都要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甚至需要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三)创新多元购买模式,实现公共服务购买流程规范透明

所谓多元购买模式,就是说购买除了公开竞标这种模式之外,还可以采取委托的模式,特别是社会组织规模不大,发育不是很成熟的时候,政府可以委托有资质、专业性强的社会组织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每年对他们进行资格审查与评估,给予获得3A等级的社会组织在购买服务上的优先权。同时还要公开信息,促进购买流程的规范化透明化。

(四)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完善对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监督考评机制

一是要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估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包括内部治理状况、财力状况、服务质量等,保证所提供的服务优质有效完成。二是要完善问责制度。把绩效的结果跟激励与奖惩挂钩,跟改进工作挂钩。对于服务好的社会组织要适当予以奖励,对于服务差的社会组织,要向社会公布,在下次政府采购中,要对这些社会组织予以重新评估,重点监察,要把严重的清退出采购市场,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

首先,要创新社会组织行政管理体制,过去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即一个社会组织既有登记机关,也有业务主管部门,这种管理体制造成“婆婆”多,限制社会组织的发展。因此要发展社会组织就得变原来的双重管理体制为多部门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降低社会组织入门的门槛,改变过去社会组织身份认同的尴尬;其次,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目的是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硬件的支持、资金的支持、能力的培养、信息的提供等;最后,要创造社会组织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贾西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国际经验[J].新重庆,2013(11).

[2] 陈晓晖 周祖德.国外公共采购立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部论坛,2011(6).

[3] 王凌燕.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 陈晖.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2).

第五篇:经验材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面向基层 服务群众 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桦甸市文化馆扶持社会力量 参与文化建设情况调研

桦甸市文化馆 徐学新

桦甸市位于吉林市南部,总面积6250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79个行政村,5个街道,18个社区,全市总人口45万。共设有1个文化馆,10个乡镇(街)文化站,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79个村文化活动室,建有社区文艺团队25个,农村文化大院(文艺团队)169个。

近年来,桦甸市文化馆能够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职能,以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重点,以辅导和服务为手段,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把组织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有效载体,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多元化、社会化。

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一)扶持社会力量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需要决定存在”。社会办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近几年在我市发展起来的。在文化馆的悉心培育、指导和扶持下,目前全市共有基本成型的业余文艺团队、农村文化大院等各类社会办文化服务组织194个,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

1、社会办文化服务组织遍布城乡日益发展

早在几年前,农村自办文化组织在桦甸还几乎为空白,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遍及我市农村乡镇,

总量达

个,主要类型为小剧团、健身操(舞)队、文化大院等,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同时,业余文艺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心向心”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夹皮沟镇农民艺术团、朝鲜族老年协会艺术团等30支业余文艺团体。

从活动内容看,这些社会自办文化组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文艺团队、小剧团、小乐队等,如赵龙义创办的夹皮沟镇农民艺术团、“心向心”老年艺术团、二道甸子镇唐国民乐队等。二是综合性的,既有文艺活动,也有体育、秧歌活动,如常山镇靠山村强英文化大院等。三是健身秧歌(舞)队,如二道甸子镇袁素琴秧歌队、桦鹤腰鼓队、永吉街集厂子村孟范珍文化大院等。四是民间绘画(剪纸)方面的,如公吉乡公吉村茧厂社王咏梅文化大院,公吉乡西河沿村陈淑江文化大院等。这些社会办文化服务组织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了比较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态势。

2、创办主体意识比较明确

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富而思乐,特别是一些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或具有一定文艺特长的群体,要通过自办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夹皮沟农民赵龙义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吸引了30余名文艺骨干凝聚在周围,配备了汽车,成立了艺术团,除自娱自乐外,还进行一些商业性演出,每年收入万余元。

3、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和活动,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偏远村屯,文化站更是鞭长莫及,而这正是恰恰最需要文化的地方。自办文化的农民他们就生产、生活在农民中间,最知道和了解农民喜欢什么、

需要什么,才能“投其所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对于公办文化来讲,起了一定的补充作用,逐渐成为农村公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4、指导与辅导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对于社会自办文化指导与辅导方面,文化馆主要是以大力加强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文化培训为手段,不断提高社会办文化服务组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水平。几年来,文化部门常年举办民间画创作班、舞蹈班、器乐班、声乐班、书法班、文学创作班、中老年健身舞班及免费培训、讲座等,几年来,累计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0000人次以上,夯实了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此外,还派出优秀的辅导干部深入业余团体、农村文化大院进行组织、辅导,充实节目内容,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并从中抽调优秀节目,组成演出队深入社区、农村、厂矿、军营进行演出,服务人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还利用文化馆文艺小分队送文化下基层演出这个平台,吸纳农村文化大院、小剧团、小乐队文艺骨干进行同台演出,边演出,边辅导,不断提高文艺骨干的业务水平。

(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有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积极向上的的公共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学习提高等实用功能,也肩负着文化传播、宣传教育的重大使命,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文化馆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承载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积极开展节庆活动。每年的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馆都组织开展庆祝活动,如“迎新春”民族音乐会、

迎新年歌舞晚会、秧歌巡游表演、彩灯展览、元宵节灯谜活动、元宵节焰火晚会、冰雕展、大型书画展、电影晚会等,节日期间,群众参与型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切实营造了热烈、吉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文化氛围。

二是坚持开展不同层次的文艺展演活动。每两年一次的“金秋农民文艺汇演”旨在展示广大农民的文化风采,采取乡镇层层选拔,集中展演的形式,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2008年的第十四届“金秋农民文艺会演”参演节目62个,演员300余人,历时两天,创历史之最。此外,每年一次的“少儿艺术大奖赛”,也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

三是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2004年我市第一个文化广场建成至今,文化馆每年都组织辅导各业余文艺团队排练3—4台文艺节目,参加“金城白桦之夏”广场文化活动。每年参与广场文艺演出的群众都达5000余人,演出节目达400余个,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2006年,首届“白桦节”期间,我们组织舞指飞扬乐队、小白桦少儿艺术学校、桦鹤腰鼓队、集厂子秧歌队、老干部大学艺术团、南环社区秧歌队等19支业余文艺团体开展了群众文化一条街活动。2007年10月份,我们组织文化馆艺术团、幸福社区艺术团、朝鲜族老年协会艺术团、老干部大学艺术团、老年协会艺术团在市文化广场开展了“文化广场大家唱”活动,进行了5场演出。2008年以来,共举办主要由群众参与的大型广场文艺演出达68场次,“小白桦”艺术团、“朝老协”艺术团、金城艺术团、文联艺术团、舞指飞扬乐队、老年大学艺术团、幸福社区艺术团、夹皮沟镇农民艺术团等25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脱颖而出,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担当主角,为广场文化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随着广场文化活动数量的增加,活动品位不断提高,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既有群众自娱自乐、有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也有专业艺术表演、交响音乐

会,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充分融入广场,使全市人民不断享受文化盛宴。

四是组织业余文艺团体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项赛事活动,不断提高其艺术品位和档次。2008年,我市业余文艺骨干演出的舞蹈“小背篓”“看秧歌”、戏曲联唱、京剧“钓金鱼”、评剧“小桥送线”五个节目被吉林市选取中,应邀在吉林市世纪广场演出。还有部分节目被吉林省电视台《农村俱乐部》节目组选中,赴九台市土门岭演出。200

9、2012年,我市朝鲜族老年协会艺术团先后两次参加了吉林市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优秀组织奖和节目一等奖。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为我市的经济发展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三)鼓励社会力量以投资和赞助方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和文化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社会力量是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受市场经济利益的调节,民营经济、企业资本作为有组织的社会形态正逐渐成为文化投资的主体,其投资文化事业的信心和能力在民间力量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在我市,在文化馆的积极引导和运作下,社会各单位、部门、企业竞相以发展和宣传企业产品、增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为宗旨,不断把资本投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领域。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方面的投入和捐赠。我市每年举办的“迎新春”歌舞联欢晚会、元宵节秧歌巡游表演、元宵节灯谜晚会、金秋农民文艺汇演、送文化下基层演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都是由龙兴集团、光明大药房、百姓超市、联通公司、白雪书屋、石油等企业、部门提供支持和赞助举行的。目前,这类由文化搭台、文企联姻、由社会资本支持的社会参与型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我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与

延伸,不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且极大地推动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转。

(四)强化社会力量能力和水平,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品牌的支撑与构筑。多年来,桦甸之所以能够拥有民间绘画这样的享誉海内外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正是缘于文化馆能够以抓好民间绘画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辅导工作为手段,挖掘和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民间绘画人才,使桦甸的民间绘画象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鲜花一样,开遍了桦甸的青山沃野,跻身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林。

为了提高民间画的创作水平,文化馆每年都举办优秀作者研讨班、骨干作者培训班2—3次,聘请省、市群艺馆优秀辅导老师进行绘画理论知识授课和作品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重点对青年农民、妇女、农村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培养,每年都有3000余人受到培训。文化馆还坚持从小抓起,对各乡镇中小学校美术教师进行民间画理论知识和创作技法培训,在乡镇中小学第二课堂设立民间画课程。在公吉乡建立了集培训、辅导、创作交流和展示于一体的农民画院,接待农民画作者创作,农民参观,举办辅导班,组织农民学习。组织民间画骨干作者赴省内外民间画乡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眼界和创作水平。在文化馆的组织和带动下,吸引了一大批民间绘画爱好者加入到民间绘画创作队伍,使桦甸民间绘画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我市民间绘画作者有1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2人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提名奖”,5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民间艺术家”,9人被命名为“吉林市民间艺术家”。有4人被吉林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吉林市优秀民间艺术人才”。有5000余件作品参加了第

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建设成果展、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回展、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画展、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时代新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新作展、“迎世博盛会、展城乡风采”中国农民画原创作品展、江苏六合.中国农民画精品邀请展暨中国农民画发展高层论坛活动、第三届中国农民画展等全国、省、市级民间画展览,20件作品获全国金奖,18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等收藏,并曾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6个国家展出。

二、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总体状况看,虽然近几年有所进步和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受地方经济落后的影响,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经费短缺矛盾相当突出,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瓶颈”。

(一)政府及文化职能部门认识上有待提高

政府及文化职能部门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机制,用时随手拿来,不用时束之高阁,不能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同等对待,亟需加强和改进。

(二)政府引导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政府引导与服务,社会办文化活动往往以创办人的主观意志、喜好为转移,缺乏多样性,随意性强,品位不高。缺乏一套完整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协办、市场运作”的模式,来引导社会及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三)缺乏相应投入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社会力量办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差,缺乏长久的生命力,由于财力有限,

难以扩大规模,出现阵地难巩固、队伍难稳定、活动难开展的局面,做大做强较难。

(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待拓展

由于日常运行经费短缺、日常管理不能及时跟上等原因,不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文化大院经费难保障、内容不丰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很突出,没有真正实现从文化建设的客体向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共有的主体转变。

三、对今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市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力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及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此,我们对今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思路,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方式、新途径

通过政策引导,将非政府承担的职能积极推向社会,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力量调节,共同兴办社会文化的新格局,构建起能够全面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体系。

(二)强化服务,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

探索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营造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社会力量把获取经济效益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和辅导 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的活动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品位,切实发挥其在丰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四)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扶持力度

增加必要的投入,完善活动的设施设备,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要加强对文化馆(站)的投入,使其有能力做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工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良性循环发展。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下一篇:广告公司业务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