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24-04-10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共10篇)

篇1: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落实《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6号),根据我省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转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xx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就业创业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完善功能、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市局研究,决定成立“xx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XXX副局长任组长,XXX、XXX、XXX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就业局XXX科,主要负责全市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进展情况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建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面向全市业务经办机构,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例会

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联络各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并定期汇报工作进度。二是工作简报制度,即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向局领导、省厅牵头部门、各区县局领导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三是业务跟踪制度,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任务落实情况,及时提供高效、可行、安全的解决方案,完成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使新的管理和服务内容实现全程计算机管理,确保业务与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四是定期回访制度,即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作所人员的需要,现场解决问题。五是培训制度,即分批次开展配套的系统操作培训,顺利实现新老系统的切换,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使用新系统的能力。六是目标考核制度,即将试点建设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年底进行考核。通过以上机制的建立确保了试点建设“五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考核到位,为系统正常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二)加强一体化建设,实现大市集中。坚持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的建设模式,保障全市的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针对各县区对本地公共就业服务在统计分析、宏观管理、信息发布等方面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我市在全面推广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同时,着重加强各县区合理内容的整合,由区县提出申请,领导小组组织需求调研,统一安排开发和上线运行。在确保全市数据安全、集中、统一、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全市业务标准的统一规范。

(三)拓展系统应用领域,逐步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管理,实现全市《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信息共享和监管。二是创新手段,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水平,借助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高校毕业生信息,拓宽沟通渠道,扩大择业空间。三是加强创业指导,降低创业成本,借助软件信息库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创业经营过程中提供政策指导和帮助。四是实现基层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实现服务向基层延伸。五是实现企业就业信息网上申报,实现企业和人员的基础数据管理;实现企业相关就业登记信息申报、信息查询统计。六是推动系统在报表管理、查询统计、宏观分析等方面的提升。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对于我市乃至全省就业工作意义重大,要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县区要参照市局工作部署,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监督,狠抓落实。各级机构采取定期或抽查的形式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确保业务规范和标准统一;另一方面及时了解、掌握软

件实际应用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抓出成效。

3、密切配合,协调进度。要统一行动,加强配合,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交换有关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的大市集中的顺利实现。

4、健全制度,定期反馈。紧紧围绕试点建设总体目标,构建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就业信息系统由业务系统向公共服务系统的转变。

篇2: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

[2011]75号)要求,结合我县(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实际,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的医改目标,决定在全县(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让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此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将中

医药服务项目有机融合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利用中医中药“简、便、廉”的特点,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使县(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得到有效提升,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中医药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县(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均衡化,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在健康促进中的优势和作用。

力争2012年底,在我县(区)初步实现将试点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全县(区)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到2015年形成配套政策落实、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筹资渠道畅通、监督管理规范、全面覆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逐步均衡化的机制基本完善。在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促进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县(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项目内容

(一)纳入管理对象

(二)登记管理记录

(三)健康体检项目

三、项目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形式

1.县卫生局统一领导试点工作开展,各责任单位工作实际完成情况作为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的参考。

2.县卫生局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成立试点工作技术指导小组,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各阶段工作任务进行技术指导。组建试点工作目标考核组。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工作实施机构,指导各村卫生

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严格执行工作任务。

3.建立县中医院、镇村(社区)公立医疗机构构成的三级高中医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网络,提升全体医疗服务团队综合服务能力。县中医院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人才培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结合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制定方案及相应健康教育课件;采取中医健康讲座进镇村、进社区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教育,对需要采取中医保健治疗措施干预的及时给予治疗,为基层慢性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持续性的技术支持和可靠的转诊平台。

4.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将纳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档案信息按月上报给所属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档案信息汇总后按月上报给县中医院试点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二)职责与任务

县卫生局负责试点工作的启动实施和组织协调,包括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督导、培训、考核和宣传等。

县中医院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等,制定方案及相应健康教育课件。每年指导不少于2次,考核不少于1次。

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县内中医药服务项目工作的宣传、动员和质量控制等,指导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试点工作,辖县内每年自查评估至少4次。

四、项目计划

(一)启动阶段(X年X月-X月X日)

1、成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组建试点工作技术指导组;

4、组建试点工作目标考核组;

5、拟定试点工作标准和项目实施要求;

6、召开试点工作全县(区)动员大会;

7、试点项目相关基础数据库建立;

8、完成中医体质辨识的信息化建设。

(二)培训阶段(X年X月-X月X日)

1.技术指导组根据试点项目要求制定培训课题,对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中医药人员进行体质辨识方法、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2.卫生局信息办根据试点项目要求进行信息软件内容的完善及信息软件应用的培训。

(三)实施阶段(X年X月-X月X日)

1.在全县(区)所有的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

2.试点工作办公室定期收集数据,督导各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工作进度,每季度召开试点工作通报会,在专家技术组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试点工作。

(四)汇总阶段(X年X月-X月X日)

1、全面整理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和汇总工作。

2、初步整理出中医药健康指导服务规范。

(五)总结阶段(X年X月-X月X日)

论文发表,效果分析与评价,初步测算我县(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医药服务试点项目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试点工作总结上报。

五、项目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XXX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卫生局医政科(附件1)。

2、组建XXX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技术指导组,负责在试点工作期间,定期对全县(区)所有的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试点工作技术指导(附件2)。

3、组建XXX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目标考核组,负责在试点工作期间,定期对全县(区)所有的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试点目标考核(附件3)。

(二)经费保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试点工作启动会关于经费投入精神,由卫生局协调财政局通过调整预算计划安排X万元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

(三)工作保障

1、制定项目内容及流程:

2、开展人员培训:

3、加强信息化建设:

4、落实督导检查:

(四)考核奖励

篇3: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近日发布通知, 决定在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开展“移动式压力容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应用试点, 要求检验机构和充装单位在检验和充装时应当在线查验使用登记电子证书或纸质证书与申请检验和充装的移动式压力容器产品信息的一致性。对不一致的容器, 禁止进行检验和充装。据悉, 为了加强移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信息公开的要求, 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建立了全国移动式压力容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网址:http://tsyd.cnse.gov.cn) 。该平台基于互联网运行, 采用二维码作为移动式压力容器身份标识, 并整合制造、使用登记、充装、定期检验等综合信息, 各地质监部门可在平台上办理移动压力容器使用登记并颁发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电子证书。

通知指出, 平台的使用对象为相关移动式压力容器制造单位、试点省市的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和社会公众, 并明确了各使用对象在平台的操作内容。平台用户登录方式分为电子数字密钥 (Ukey) 用户和普通密码用户两类。为了确保平台数据的上传安全性, 相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机构应使用Ukey密钥登录。为确保产品数据安全, 防止数据被恶意修改, 如无特殊情况, 建议制造企业首选Ukey密钥方式登录;使用单位和充装单位可以使用普通密码登录, 也可以根据需要申请使用Ukey密钥登录。

通知要求各试点省份应结合本地工作时间, 制订具体试点计划, 并于2015年6月1日前将试点情况总结报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

篇4: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广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工作情况

(一)启动试点

2012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工作,并将部分省区列为全国试点,同时要求未列入试点的省区自主开展试点工作。

2014年,广西在未能列入全国试点省区的情况下,自治区本级财政积极筹措2000万元资金,及时启动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根据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社会管理创新改革试点布局情况,综合考虑农村工作基础、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首批选择了6个县500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工作。按照“低标准起步、逐步提高和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确定按5万元/年/村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4万元,试点县投入1万元)。由试点县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各村具体补助标准,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县提高补助标准。

(二)扩大范围

首批试点工作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央财政追加广西2000万元补助资金,支持广西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据此,广西使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迅速推进第二批试点工作。按照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再择优选择6个县500个村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加大试点工作力度。

截至目前,广西有12个县1081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其中有81个行政村为试点县自主投入开展的试点)。

二、广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的做法和成效

(一)依法行政制度先行

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广西财政厅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补助标准以及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强调试点建设内容是农村公共服务的运行和维护。具体包括:村内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田间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运行与维护,村内收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美化农民居住环境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卫生室、幼儿园、党员活动室、信访治安以及生活生产资料超市等村级综合服务场所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村内农民生活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二)强化管理约束有力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按照“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管理方式使用管理,做到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等“三个环节”群众说了算。实施过程做到公开年度资金规模、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定内容、公开资金使用结果等“三公开”。财政资金不准用于村级组织运转、不准用于村组人员的补贴和村务接待、不准把钱分发给村民个人等“三不准”。项目推进过程做到有章、有人、有钱、有约、有查等“五有”。这些规定和约束,进一步强化了项目资金管理。

(三)绩效考评奖优罚劣

广西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市、县级自评和省级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工作。并建立绩效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考评结果作为分配资金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安排下年度资金时采取考评结果优良者继续支持、合格者调减项目村个数、不合格者淘汰的方式予以奖优罚劣,同时通报绩效考评结果。

(四)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一是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成为为农服务最有效形式之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是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面,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填补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管护投入的空白。

三是综合考虑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支撑平台,打破重建轻管局面,以管促建管建结合,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投入总量及试点覆盖面偏小。

2014年广西共开展了两批试点工作,财政总投入只有4000万元。从试点村层面看,全区共有15000多个行政村,而被列入目前开展两批试点范围的行政村只有1081个(含81个县级自主开展的试点村),占比7.2%。从试点县层面看,全区共有113个县(市、区),而被列入目前开展两批试点范围的县(市、区)只有12个,占比10%。由于投入资金总量有限,试点覆盖面小,无法在全区范围广泛开展试点工作。

(二)补助标准偏低。

广西区财政厅印发的实施方案规定试点补助标准为5万元/年/村,补助标准偏低。一方面,试点村、试点县普遍反映补助偏低,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与同样开展此项工作的试点省份相比标准偏低,目前其他试点省份的补助标准大多数为8万元/年/村。

(三)基层工作有偏差。

广西区财政厅在已印发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中,都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在组织项目申报和批复项目以及下达资金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资金使用管理和各项工作要求,但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人员理解和运用政策有偏差,没有准确地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个别项目单位出现工作进度偏慢等现象。

四、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政府重视主导,协调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重点,应由政府主导,同时充分调动村两委、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要确保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试点市县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周密精心部署,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统筹推进。

(二)厘清职能责任,各方参与支持。省级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明确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实施重点,确定试点规模和范围,制定实施方案,按程序报备国家有关部委,同时做好资金筹措落实、项目建设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地方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负责示范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密切部门合作,注意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协同推进。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了解,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要注重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农村群众积极投身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注重与相关专项资金的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类资金的整体合力;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三)统筹规划重点,分步有序推进。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结合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现状,统筹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明确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要重点支持当前公共财政尚未覆盖的村内户外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项目,着力解决村内最急需、群众最急盼、受益最直接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制订分步实施方案,做到有序推进。

(四)试点先行推进,体现民主决策。推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改革试点,旨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集体和个人参与、社会资助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多元稳定投入机制,着力解决村内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的运行和维护问题。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要采取先行试点、封闭运行的办法,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进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项目决策严格执行村民民主议事制度,充分体现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做到公开透明操作、严格规范管理。

(五)政府地方合力,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自治区本级财政的投入。逐步扩大试点覆盖面,适度提高自治区财政的补助标准。二是激励县级财政投入。把县级财政投入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予以奖优罚劣,激励县级财政投入。三是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行政村应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带动、土地经营、服务创收、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乡村旅游等途径,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增强村级保障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能力,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六)加强指导监督,提高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对试点县示范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和了解示范试点工作的新情况,积极稳妥地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方式,认真总结推广先进改革经验。二是加强对各试点县的政策培训和业务学习,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不变形,使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沿着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推进。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维护可持续、服务有依据、评价更科学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模式,形成以标准化支撑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广西财政厅农村处)

篇5: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凤 翔 县 卫 生 局

关于印发《凤翔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

及考核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项目办、各试点卫生院:

现将《凤翔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及考核试点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各项目办、试点乡镇卫生院认真研读,领会方案精神,并遵照实施。

凤翔县卫生局 2015年2月13日

抄送:省卫计委,市卫计局

通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键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考核评价,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任务。

(一)组织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明确县级卫生部门、专业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职责,细化分工,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1、县级卫生部门。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及考核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局长王强健同志任组长,爱卫办主任苏纪明同志任副组长,张宗让、雪新光、王玉田、黎韬、李君萍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雪新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制定规划与计划、组织开展县级培训、督导及考核等工作。试点期内,组织考核2次,并开展培训、督导,考核、培训和督导等资料均收集完整,分类整理,装订整齐,摆放有序。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和绩效考核结果拨付资金,不得简单地按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和支出水平拨付资金。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城乡居民提供政府统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内的各项服务,坚决杜绝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2、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办公室。完善专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分工协作机制。一是积极整合、充实各专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考核和评估反馈工作。疾控、妇幼、卫监和中医药健康项目管理办

(二)资金管理精细化。严格执行市卫生局、财政局、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4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卫生局、财政局《凤翔县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科学设置账簿,规范使用科目,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支管理,根据“核定任务、核定支出、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与支出统一纳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收支预算管理,准确进行财务核算。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支出合规率,切实把项目经费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关人员的补助以及必要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会人员项目资金管理技能的培训,使用项目资金必须附真实、有效、合法的凭证,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账册清晰。

(三)项目执行精细化。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以下简称《规范》)和《通知》要求,制订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明确职责,精心实施,确保每项工作做细做实。

1、提高健康档案管理水平,及时更新健康档案。抓好重点人群的随访等服务内容,确保档案内容字迹清晰,数据真实,管理规范。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统一纸质健康档案格式内容,停止使用与《规范》不符的表单、记录。加快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进度,年内电子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要加大对“假档”、“死

步落实相关项目管理内容。

5、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按照《规范》要求,强化对慢性病患者在筛查、随访、分类干预、健康体检等四个重要环节的质量管理,全年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和1次体检。严格落实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和糖尿病人4次免费测血糖的规定要求,并熟练掌握血压测量、足背动脉搏动触摸等操作要领,准确掌握各项检查、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和临界点,正确理解各项检查指标,据实填写有关随访信息。

6、规范老年人健康查体活动。各乡镇卫生院要制订关于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组织实施、责任分工、查体内容、查体流程、查体档案资料的整理和查体结果反馈等内容;每年为辖区65岁及以上老人提供一次健康服务;在圆满完成《规范》里规定的老年人查体数量指标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老年人健康查体的质量,老年人健康体检表完整率须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查体的覆盖率和合格率。

7、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密切与街道(镇)、居(村)委会联系,建立日常筛查管理机制,及时发现、按时随访重性精神病患者,做到发现一例管理一例,培训、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居家管理的用药及防护事项,减少和避免患者的意外伤害,切实提高病情稳定率。

8、做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要加大督导力度,及时督促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

工作总结、相关表格等。各乡镇卫生院要参照《目录样本》,统一资料归档管理目录和档案盒(夹),并督促村卫生室遵照执行。

四、实施步骤

此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及考核自2015年2份开始,到2015年8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部署动员阶段(2015年2月)。各单位召开一次动员部署会议,全面安排部署精细化管理及考核工作。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及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调度、督促检查、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3月至7月)。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目标任务,制订工作台账(3月1日-4月30日)。各单位按照科学、规范、精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细化目标任务,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台账,明确单位和个人的职责、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分工负责,全面覆盖。二是实施、整改和改进(5月1日—7月31日)。各单位按照工作台帐,认真组织推进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活动内容存在问题,查找薄弱环节,积极进行整改,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和业务工作。针对整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再分析、再完善、再总结、再提高,做到循环递进、不遗漏、不缺项,不留空白,形成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机制,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5年8月)。各单位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和总结,县局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表彰。

103、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4、健康宣传资料发放或领取登记表及统计表;

5、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底稿);

6、健康教育音像资料播放情况统计表;

7、健康教育音像播放记录;

8、健康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统计表;

9、健康宣传栏更换记录;

10、卫生宣传日健康咨询活动情况统计表;

11、卫生宣传日健康咨询活动记录(小结和图片);

12、健康教育讲座情况统计表;

13、健康教育讲座活动记录(小结和图片);

14、健康教育工作半年小结、全年总结;

15、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试卷、评价及统计表;

16、上级相关文件。

第五卷

预防接种

1、免疫规划工作计划(背景分析、目标、指标和具体措施);

2、预防接种卡;

3、新生儿出生分村分月统计表(与儿保共用);

4、计免门诊常规月报表;

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及登记表;

6、流动儿童季度报表;

7、预防接种通知单及接种记录;

8、一次性注射器使用、销毁记录簿;

9、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书;

10、冷链设备基本情况一览表(冰箱、冷藏箱、冰排、温度计等);

11、生物制品出入库登记薄;

12、门诊消毒登记簿、测温记录; 13、4.25计划免疫活动日宣传记录(计划、记录、宣传材料、小结、照片);

14、适龄儿童查漏补种工作方案及相关工作记录;

16、流动儿童登记簿;

17、例会制度和记录;

18、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主动监测登记表;

19、辖区内幼托机构、学校情况一览表;

20、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记录、报表、总结;

21、应急接种相关资料;

22、免疫规划年报资料;

23、预防接种半年及全年总结(有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今后打算)。

第六卷

儿童健康管理

1、年度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2、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2病病人登记本、恶性肿瘤病人登记本、居民死亡登记本、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脑卒中病例登记本、冠心病病例登记本);

4、慢性病患者汇总表,年度随访、体检表;

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月报表(具体到每个卫生室);

6、其他资料(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宣传资料、专题活动小结等);

7、半年、全年工作总结(有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今后打算)。

第十卷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组织(文件及相关活动记录);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相关制度及工作流程;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计划;

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培训记录(培训会议通知、签到、教材、满意度调查、照片);

5、重性精神疾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

6、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汇总表,年度随访、体检表;

7、半年、全年工作总结(有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今后打算);

8、建立患者关爱帮扶小组,街道(镇),记录齐全;

9、按月上报与当地公安机关的信息交换登记表。

第十一卷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

1、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

2、传染病防治相关制度(预检分诊、消毒隔离、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报告管理、疫点处理、疫情值班等);

3、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背景分析、目标、指标、具体措施)并定期检查,有自查记录;

4、传染病报告记录(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科和影像科室登记要求规范,报告卡、登记本);

5、传染病漏报调查记录(计划、记录、小结);

6、传染病个案调查表、调查小结(除小结外,疫点处置“六项”要有相关资料);

7、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培训资料(计划、通知、签到、教材、记录、试卷、小结);

8、学校传染病防治宣传、培训、督导记录;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领导组织;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记录;

13、卫生应急物资贮备统计表;

14、疫情值班表及值班记录。

15、半年、全年总结(基本情况、有取得成绩、存在问题、今后打算);

4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表;

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及满意度调查小结。

第二部分 村卫生室项目资料归档管理目录

第一卷

项目管理

1、村﹙街道、社区﹚本年基本情况;含本年居民户数,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其中农业人口数,(男性数、女性数);

2、村(街道、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文件(乡镇文件);

3、村(街道、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计划;

4、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员职责分工一览表;

5、县、镇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现场督导意见书;

6、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活动会议记录;

7、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季度考核通知、评估报告;

8、村(街道、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小结;

9、上级相关文件及其它资料。

第二卷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年度计划;

2、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年度小结;

3、相关文件资料;

4、居民健康档案登记簿(不装订);

5、居民健康档案或信息采集表(不装订);

6、电子档案录入相关资料;

第三卷

健康教育

1、村级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健康教育工作记录簿;

3、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发放登记簿及原件资料;

4、健康教育活动各项工作记录(宣传栏更换、资料入户、音像资料播放、健康知识讲座或其它工作记录表、照片等);

5、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制度、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育龄妇女及学生健康咨询工作制度等);

第四卷

预防接种

1、新生儿出生登记簿; 2、0-6岁常住儿童基本信息登记本; 3、0-6岁流动儿童管理登记本;

4、新生儿及流动儿童管理月报表;

5、预防接种资料。

第五卷

篇6:XX县农村公共照明试点工作方案

现将根据《XX党委办公厅 XX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XX·宜居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关于下达2018年度“美丽XX·宜居乡村”村屯公共照明试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做好我县农村公共照明试点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主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 “美丽XX·宜居乡村”专项活动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一)明确思路,逐步推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突出村屯改造升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以点带面、连片逐步推进,努力建成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政府主导,明确主体。县人民政府推进“基础便民”专项

— — 活动,指导和协调工作开展,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基础便民”专项活动专职小组及各镇人民政府是“基础便民”专项活动的直接组织者,要加强引导、做好服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更大的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三)宣传到位,强化监督。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深入群众做到家知户晓,防止相关人员“吃、要、卡、拿”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并要做好监督和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改造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四)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要严格规范申请、审核、审批条件和程序,通过张榜公示等方式,公开补助政策、申请流程、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审批结果,实行阳光操作,全过程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五)明确任务,分清职责。县直各相关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明确本单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专职工作人员。

三、改造(建设)范围

村屯公共照明试点项目任务(12个):

四、改造(建设)方式

由我局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组织各乡镇试点村屯实施。

五、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18年4月—8月)。制定村级公共照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改造及建设任务。

(二)建设阶段(2018年9月—11月)。村屯公共照明试点工作在11月份前完成。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8年12月)。完成村屯公共照明试点项目验收工作,总结经验,做好明年工作计划。

六、工作要求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和技术指导,并按时做好项目建设信息的汇报工作。

(二)各乡镇、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农村公共照明试点工作的验收标准进行建设,并按照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材料。

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XX年X月X日

篇7: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05-08-17 【生效日期】2005-08-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探索新时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增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守法和自律意识,改善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有效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试点,总结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经验,提出旅店业等各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的指导意见,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分级管理方案,建立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制度,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科学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卫生监督水平和效能的目的。

二、工作原则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根据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监督量化评价的情况将其分级,确定相应的监督检查频率。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原则如下:

(一)量化评价的原则。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及规范,采用危险性评估原则,考虑影响公共场所安全的因素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制定量化标准,综合评价经营单位的风险度和信誉度级别。

(二)分级监督的原则。根据经营单位的风险度和信誉度级别,确定监督频率。

(三)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对确定级别的经营单位实施动态管理。视风险度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其级别,实施相应的监管。

(四)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公开评价标准、方法和经营单位的量化定级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三、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

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试点的区域和公共场所类别,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二)确定标准

1、制定量化评分表。根据每一监督项目权重确定分值。

2、分级依据。根据标化总分,确定级别,分别做出优秀、良好、合格的审查结论。

(1)得分为9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核定为A级;

(2)得分为70~89者,评为良好,核定为B级;

(3)得分为60~69者,评为合格,核定为C级;

(4)得分低于60者,评为差。

关键项目(带※号的项目)只要一项不合格者,评定为差。

3、监督频率。

(1)审查结论为优秀(A级)的,为低度风险、高信誉度,实施简化监督,每年一次;

(2)审查结论为良好(B级)的,为中度风险、一般信誉度,实施常规监督,每年二次;

(3)审查结论为合格(C级)的,为高度风险、低信誉度,实施强化监督,每年三次以上。

(4)审查结论为差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卫生许可证。

(三)组织实施。建立工作程序,培训卫生监督员,广泛宣传动员,全面组织实施。

(四)协作调研。卫生部成立协作组,到试点地区和单位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综合评估。试点单位,对原试点方案、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并及时上报。

(六)总结交流。卫生部根据各地区的试点工作经验,形成量化分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广实施。

四、工作进度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前,制定工作方案和评分标准。

第二阶段:2006年8月前,完成具体实施工作。

第三阶段:2006年9月前,完成评估总结工作。

五、保障措施

卫生部监督司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为试点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对试点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信息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试点经验;卫生部对试点工作按项目管理提供部分经费补助。

试点地区所在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各试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具体承担本地区试点工作,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负责解决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量化分级工作,必须以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其它诸如价格、服务水平等因素不在考虑之列。

2、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并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与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实施。

3、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是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不能片面理解为创优、评先等活动。

4、量化分级管理级别的评定实行谁发证、谁管理、谁评定的原则,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搞层层审批,级级评审。

5、量化分级管理评定结果,可选择适当形式向社会公示,不宜采取挂牌形式。

篇8: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 主要是通过卫星直接为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家庭免费提供中央和地方40多套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从今年4月开始, 已在宁夏、内蒙古、河北部分乡村和牧区进行了试点。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 扩大广播电视覆盖, 有利于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文化民生, 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和政府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要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 充分认识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重大意义, 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完善政策、强化措施, 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抓紧抓好。

刘云山强调, 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必须统筹好建设、管理和运用, 统筹好网点布局、设备供应、运营服务, 使各方面工作相互配套、协调推进。要加强内容建设, 加大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供给力度, 多提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多推出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服务, 多开发适应农民的信息业务。要把握当今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立足内容建设和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加大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应用, 不断推出新的技术研发成果, 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技术保障。要坚持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 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加强服务网点和服务队伍建设, 强化售后服务和日常维护, 所有运营业务和服务项目都要依法依规进行、便于群众使用、努力降低成本, 防止增加农民群众负担, 以良好的服务促进推广使用、赢得农民群众。

刘云山指出, 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 要加强组织协调, 明确责任分工, 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建立健全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加强调查研究, 总结运用试点经验, 科学合理地确定实施方案和阶段性工作要求。要强化政策扶持, 从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提供良好条件。

篇9: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主要是通过卫星直接为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家庭免费提供中央和地方40多套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从今年4月开始,已在宁夏、内蒙古、河北部分乡村和牧区进行了试点。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有利于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文化民生,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針政策、让党和政府声音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要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重大意义,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抓紧抓好。

刘云山强调,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必须统筹好建设、管理和运用,统筹好网点布局、设备供应、运营服务,使各方面工作相互配套、协调推进。要加强内容建设,加大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多提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多推出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服务,多开发适应农民的信息业务。要把握当今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立足内容建设和业务发展的新要求,加大技术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研发成果,为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有力技术保障。要坚持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服务网点和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售后服务和日常维护,所有运营业务和服务项目都要依法依规进行、便于群众使用、努力降低成本,防止增加农民群众负担,以良好的服务促进推广使用、赢得农民群众。

篇10: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继面向企业服务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之后,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又一重要部署。本《实施方案》重点结合面向公民服务领域,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群众办事材料重复提交、往返跑路等现实困难,强调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办事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下面从本人作为研究起草工作小组主要成员的角度,就《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重点内容做个简单的介绍。

充分认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是“互联网+”首次加到了政府服务上,这既是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延伸,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涵构成。当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重大民生问题和民生需求上实现突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政务服务领域,既面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政务服务诉求多样化、服务个性化、方式便利化的新形势,又迫切需要有效破解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办证多、办证难”、“推诿扯皮、循环证明”等老问题。这些已经难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亟需依托新手段、新思维、新方式来构建现代政务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为群众提供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整合和服务型政府。

与信息化新理念、新技术在经济领域产生的深刻变革影响相比,在社会领域影响仍显滞后,难以满足群众对政府服务效能的要求。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新纪元,在经济领域,信息化的广泛运用和全面普及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为每个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现实平台,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不断涌现,从而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相对于经济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在面向政务、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在面向公民服务领域明显滞后。在面向企业服务方面,通过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大大简化了企业办事程序,激发了市场活力。但在面向公民服务方面,目前仍处于局部、单点的探索阶段,包括政务网站、网上办事大厅、政务管理系统建设、“两微”政务服务等,普遍存在线上比例不高、服务渠道分散、公共查找困难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对政府服务效能提升。

在过去两年的信息惠民试点工作中,涌现出一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模式、新做法,实践效果也初步显现,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扩大范围,惠及更多群众。为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2个部门组织实施了信息惠民工程,强调以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和传统环境下民生服务的突出难题为核心,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在已有资源基础上集中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原则上在地市层级建设部署,在街道社区统一应用,要实现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多方利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特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试点探索,经过两年的试点推动,已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公共服务改革的创新典型,特别是福建省基于电子证照库的“一号式”服务,广州市“一窗式”和佛山市“一门式”服务,深圳市家园网的“一网式”服务等,广受当地群众好评,已成为引领公共服务创新改革的重要实践,也为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实现其务实、高效推进,有赖于顶层设计给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容涉及到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社会工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公共安全等诸多民生服务领域,相关工作任务涉及到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等多个方面,且与群众的生活、工作相关度高,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度高,因此,“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实施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实现“系统有效互通、资源有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制度有效对接、工作有序推进”,这也是本《实施方案》编制的出发点。

《实施方案》的主旨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

《实施方案》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办证多、办事难”、“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冤枉路、跑断腿”等“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解决当前体制机制和传统环境下民生服务的突出难题为核心,以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信息共享为抓手,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传统方式中,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大多是到对应的政府部门或行政服务中心实地办理,办事过程中同时面临“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推诿扯皮、循环证明”等窘境。目前,我国众多省市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审批系统建设,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事项网上办理,通过审批系统将原来“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大大减少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本《实施方案》的第一个转变,就是发挥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载体作用,把线下办理的事项扩展到线上,群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客户端等方式实现政务事项的网上办理,让“信息跑路”替代“群众跑腿”。

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已经建立起政务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但目前大多政务服务中心都是各部门派驻的“摆摊”模式,群众办事过程中仍要不同窗口之间来回跑,在面临跨区域办事时更是要不同城市之间来回跑,成为群众办事中的“堵点”。本《实施方案》的第二个转变,就是发挥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优势,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共享,通过政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校验核对,实现公共服务的“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和“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跨省跑”问题。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政府部门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的是等待“群众”上门的服务模式,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务数据共享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务办事沉淀数据实现了集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现对群众潜在办事需求的精准分析和主动推送,从而为公众提供便捷、多元、精细、专业的公共服务。本《实施方案》的第三个转变,就是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数据集聚和智能处理优势,及时获得群众个性化需求,变“等待群众上门”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三个一”和“两年两步走”的目标体系

在三个转变的思路框架下,本《实施方案》结合信息惠民试点工程,提出了“拟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目标”。

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服务流程显著优化。《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政府办事的唯一标示,通过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 “一号”申办,从而避免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证明和文件。“一号”申请的基础前提是电子证照库的建设,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公民身份号码这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实现个人身份的唯一性核定,从而极大简化群众办事的前置审核环节,为缩短群众办事流程,降低政务服务成本创造了基础。

推动群众办事“一窗”受理,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推动政务服务的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办理。这部分的核心是要构建“小前端+大后台”的政务服务体系,以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政务数据共享为前提,实现政务办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和机制创新,从而支撑群众办事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和异地办理。

实现群众办事“一网”通办,服务渠道更加畅通高效。《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构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统一身份认证是多渠道“一网”通办的“钥匙”,群众通过一次网上身份认证,即可实现多种服务渠道的统一登录和网上办事,简化需求侧办事入口。

在具体实施层面,则充分考虑了目前开展的信息惠民试点工程,按照“两年两步走”的思路,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6年——先行试点,夯实基础。《实施方案》提出要以首批信息惠民80个试点城市为基础开展先行先试,到2016年底,各试点城市要基本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政务服务纸质证照和电子证照的同步签发。建成统一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服务系统,通过梳理简化,形成群众政务服务目录。建成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便民服务多渠道的统一认证。从需求侧来看要最终实现试点城市内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017年——全面推广,成效显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改革,到2017年底,跨省的电子证照流转交换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投入应用,省、市多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系统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从需求侧来看最终实现各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

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是推进“三个一”的重要前提

《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号一窗一网”是以信息共享支撑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具体举措,是2015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国办发〔2015〕86号)中提出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具体落地。因此,在实际实施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虑,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原则:一方面要推进办事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务求在“简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三个一”全面实施扫清障碍,确保高效推进。

推进办事依法依规,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规范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程序,推进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在推进“三个一”中,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结合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等相关工作,对本地区、本部门以及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列出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确需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要严格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作出明确规定,必要时履行公开听证程序。办事部门可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

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全面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对所有公共服务事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列明办理依据、受理单位、基本流程、申请材料、示范文本及常见错误示例、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咨询方式等内容,并细化到每个环节。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等须通过政府网站、宣传手册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建立健全服务规则,提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大效能评估和监督考核力度,探索运用网上监督系统,确保服务过程可考核、有追踪、受监督,办事群众可以现场或在线评价。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受理、处理和反馈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实现“三个一”目标的核心

“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促进流程创新的过程。数据融合方面,以跨部门“互通共享”破除部门壁垒,推动政务数据高效流转。流程创新方面,基于共享数据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组,消除冗余环节,进而改变政府的服务模式乃至组织架构,助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可以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是实现“三个一”目标、推动政务服务改革举措精准对焦的关键所在。

在“一号申请”方面,由于涉及群众办事的业务信息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办理一个证件需要进行多次申请才能获得齐全的办事要件,且往往申请需求材料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依托各级政府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电子证照库,实现跨部门的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和互认,使各业务部门能够以统一的信息凭证为办事依据,能大大简化群众办事的流程和部门之间往返获取相关的证件信息。目前由于各部门业务系统查询信息的标识不统一,其中身份证号是群众办事中使用最多、与各业务系统关联度最大的标识信息,因此本方案中采用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群众办事过程中,办事人员以居民身份证号为关键字,能够及时检索到办理事项所需的业务相关证件数据、证明信息,个人信息、电子证照即用即取,真正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

在“一窗受理”方面,群众办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业务环节,需要跨部门业务信息的共享、校验和核对。因此“一窗”建设需要以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和统的一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为依托,打通平台与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及各部门审批业务系统的对接,由“专网多系统”变多部门“平台共享”,各部门将基本数据及审批相关信息同步上传,所有审批事项的流程信息在平台系统可查可控,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相关审批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交换和校验核对,支撑群众办事“一窗受理”。

在“一网通办”方面,随着政务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各类信息系统繁多,数据样式各异,可能带来多个渠道重复认证、渠道服务内容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群众办事认证信息的多部门共享互认,推进群众网上办事多渠道“一次认证、多点互连”,保证个人以唯一有效且通用的身份信息作为凭证,一次认证即能办理网上网下各类业务。此外,要基于后台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业务受理情况的集中汇聚和统一发布,确保各服务渠道信息的一致性;在收件受理、审批审核、批件完成等环节可以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个人手机推送提醒,让办事群众共享进度信息。

健全《实施方案》政策保障机制是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实施方案》设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探索创新。但在实际实施中,势必面临一系列法规制度、体制机制、部门利益、信息安全等方面障碍、束缚与挑战,因此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规则;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标准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倡导政企合作;完善督察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公民隐私”等六方面的保障措施。建立这六大保障措施是《实施方案》高效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需要各地、各部门深入研究,形成切实可行、具备实际操作的细化方案。如:在“一号”中提出“在群众业务办理过程中,通过公民身份号码,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作为群众办事的材料依据,避免材料重复提交”,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现行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中与新流程不相适应的条款进行修订,消除推行“一号”的制度障碍。

《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一号一窗一网”是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落地性举措,是互联网思维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也是政务服务体系的“升级与重塑”,是实现“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其部署实施后的高效便捷服务可“期”、信息惠民成效可“待”。

上一篇:八年级作文500字我是一颗什么下一篇:新华中心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