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生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第一篇:大学生生活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生活语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又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優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这样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需要宽容与和谐。《尚书·群陈》云:“必有忍,其乃有济(成功);有容,德乃大。”“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的权利”,教师应当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感动他们的心灵。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小学语文课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张振生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努力走进生活,贴进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生活》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要注意让儿童的心态、道德观念、行为素养回归到生活中来。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使之了解國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国家是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保障,从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报国的思想。

二、利用教材,让孩子学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例如鞭炮的正确使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正确用电等,教师要以这些教材内容为契机,让孩子学行安全、健康地生活。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课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

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注意捕捉、选择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容易发生的现象来组织教学,如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出鼻血后总是惊慌失措,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同时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拓宽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既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将来的栋梁,所以,让孩子学会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只要教师好好选用《品德与生活》教材,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

三、利用教材,让孩子热爱生活

儿童的各种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他们的挫折能积累经验,有助于成长;他们的成功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成长。因此,无论是穷困、富有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的生活,都有助于孩子的进步。但近年来,屡屡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厌恶生活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尤为重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结合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热爱生活,我带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一个“成长记录袋”,把自己出生到长大过程中用过的物品、玩具,拍过的照片等都放进去;然后再与现在的自己对比。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发现上了小学的自己长高了,会自理了,懂得的知识更多了,在脑海里感到成长的美好、长大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思想。

四、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比如教《认识新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多么重要。

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

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这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六、考核评价生活化考试(考核)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它具有多种功能,如评价功能、反馈功能、管理功能、导向功能、选拔功能等

考试制约教学,考法制约教法,因此,进行思品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试(考核)进行改革。思品课的评价不再停留在考察学生对道德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记忆上,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评价不再是期末一次性的考试决定,在平時,提倡每位学生都备有成长资料袋,以记录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评价的方法也有多种,如: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考无定法,但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生活、学习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如在《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天的当家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一天下来,还要让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打分,填写反馈表……那么,这个活动是不是进行一次就完了呢?当然不是,我将活动持续几个星期。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父母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也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不断评价反馈中,行为习惯得到了深化,效果很好。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沃土。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作者:李庆凯

第三篇: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必须“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结合课改经验,深入研究,不断打磨提升,努力探索“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课堂内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就必须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多样化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获得真实感受。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课堂生活的改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大面积参与教学,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多的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多的掌握内容。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并不是要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课堂气氛上的“热闹”,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要避免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因此,“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要做到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是否改善学生课堂生活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二、确立课改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教材编写与设计的要求,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为真正“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教学上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就是方法的引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把预习指导引入课内,重点落实预习策略,加大预习的指导力度,确立适度的预习目标,安排必要的预习时间,选择明确的预习重点。通过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并发挥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进行约束的学习效果监督机制,将学生预习纳入日常学习考核之中,提高预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通过预习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没有广阔的课外视野和丰厚的课外积累课堂生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二)组建舍作学习小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平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全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的建立以4—6名不同质的学生组成一组,并对小组内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思考、交流、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重点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特别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发挥好“兵教兵”的作用,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三)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为学生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确立“师亦生、生亦师”观念,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师生、生生之间人格上平等,学习上民主,人人都是共同体的一员,是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方式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上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小组学习等活动方式的运用要加以重视。因此,要着力改革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综合运用课堂评价方式和方法。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要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综合运用,并且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评价、多元评价、立体评价。通过评价方式和方法改变,实现由原来的“教师教”转到“学生学”,由“教知识”转到“生智慧”,由“被动学”转到“主动学”,由“单维、双维”转到“三维”,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关键点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质量才能高效。为提高教师素质,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理论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师课堂改革的瓶颈。要切实解决自身理论的“短板”问题,就必须在业务学习上特别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理论学习方面,努力从课程标准的内化与吸收、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积累知识与能力,并重点把构建学生课堂理念的学习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自身进行常规性知识的学习。通过抓学习,转变观念,实现理念引领,为“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不断优化教研渠道,努力构建学生课堂。教研活动是探究教育规律、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少,不能经常性地进行集体性教研活动的学校,教研活动要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拓宽教研渠道,经常性地交流教学信息,通过教学研究和互听互评活动,对“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做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使教学游刃有余。

1.积极参与常规教研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进一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扎实从“读”、“写”、“作”、“说”、“教”、“评”六项技能方面训练,把教师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学校听课评课制度,积极参加全校性的说讲评课活动,如在学校每学期结合各种教学评优(如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中,要努力展示本学科特色,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全员参与的说讲评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放和展示。

2.努力拓展校际联合体活动。联合体研学模式通过“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研学形式,促进区域联片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展示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精品课展示为契机,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意识和水平,全面展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3.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实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研效益的目的。为拓展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益,在网络中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团队,集体攻坚是网络教研的优势所在。网络教研是教师共享的学科课堂教学资源库,是整合教师资源,打造名师团队的平台,教师要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工作,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本课堂的模式。通过网络教研不仅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教学教研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形式,积极探索提高自身素质的新途径,按照“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的思路,努力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张庆中心校)

(责任编校:赵申旭)

作者:程宝龙

上一篇:远程监控技术论文下一篇:毕业生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