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校工程工作总结

2023-05-21

时针滴滴答答,流逝的是光阴,在季节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留下了成绩证明。每周、每月、每个季度的我们,在工作方面都有着独特表现,获得成绩的同时,也有着众多的难忘时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我们,是该写一份工作报告,记录我们的工作之路。为便于大家更好的编写工作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质量兴校工程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质量兴校工程工作总结

坚持科研兴校,全面提升质量

——昌平三中教育科研自评报告

从2000年转制以来,昌平三中走过七年的奋斗之路,同时也是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为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对照《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就我校转制以来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的总结与反思。现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昌平三中建于1976年,是区教委直属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初、高中共30个教学班, 106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88名。学校现有中学高级职称教师2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5.6%,中级职称教师42名,占29.8%,初级职称教师56名,占39.7%,新任教师7名,占5.0%;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级骨干教师16名。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优化队伍、优化生源、优化环境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设施精良、管理科学规范、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对昌平区乃至北京市有一定示范作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优质普通完全中学。

学校在2001年成立了教科室,2004年9月前由张慧敏老师负责,2004年9月至今由教务副主任李冬梅同志负责。教科室隶属教务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与管理。

二、辉煌的“十五”:

“十五”期间,正是我校教育科研起步、发展的阶段,从转制之初的举步维艰,到2001年10月通过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再到2003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回顾这五年的历程,我们感到,教育科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锻炼了队伍,培养了教科研骨干。

学校要发展,主要靠教师。学校转制之初,教师队伍的组成不够合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基本功水平亟待提高。而我们需要的是尽快地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出人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决定打破培养教师的传统模式,促使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

1、通过多种途径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借助专家的力量,每次专家来校听课、评课,都要求教师尽可能参加;同时出车、出钱支持教师参加各个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研讨会、年会等活动。另一方面,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为全校教师做关于新理念的讲座,每人每学期至少一次。当然还给教师们配备了相关书籍资料以供借阅。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理念有所提升。

2、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在做中学,培养教科研骨干。学校通过确定子课题或作为实验基地进行立项的形式,引进国家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2项,申报区级课题2项,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力争每位教师都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提高自身能

力。

语文教师王晓红2002年调到我校后,就参加了“满足听残学生初中阶段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从此她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实践研究工作中去,从撰写课题研究计划书;到统计填写课题组下发的各种各样的表格;还多次承担课题研究的公开课评优课任务。在此期间,她克服了孩子幼小、身患重病等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对课题的研究。在她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听残学生刘奕快乐地成长。而她也逐渐成熟起来,设计教学能力有很大提高,课上得越来越精彩。2005年她参加北京市首届随班就读评优课大赛,获二等奖。教科研水平也提高很快,论文、案例多次获奖,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语文教研组长,同时承担了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听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说,王晓红老师是与课题共同成长起来的。像她这样的老师还有李冬梅、王友娟等。

3、对外开放,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2002至2004年,我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者500余人次,上了60多节研究课、展示课,在接待听课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教师。每次领导和教师到我校参观,我们都要先向全校教师通报,安排试讲,课题组领导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提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选出优秀课,参加展示活动。通过这种“实战”的锻炼,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进展。数学教师段茂森,毕业于1998年,转制前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职教教师。2001年参加了“数学分层评价研究”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他努力钻研业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2-2003年,他先后8次承担对外展示课任务,接待来自北京市、昌平区、东城区、福建泉州等来校参观访问的听课者,听课人数累计超过150人。经过多次公开课的洗礼,他在教学上逐渐成熟起来,用一位多次听他课的教研员的话说,小段的课越来越成熟了。教学成绩斐然,被评为2004-2005学年度昌平区初中教学“十佳”教师。他的课也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现为校级骨干教师。

教科研工作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科研能力,而且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2005年9月至12月,我校唐丽美、刘娜等八位老师在昌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洪爱华、张国海等九位老师获得了

二、三等奖,获奖人数和获奖率位居中学组第一名。由昌平区教育学会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选入了我校老师的27篇文章。

(二)加强了管理,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管理策略。

我校在教科研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一系列管理策略,事实证明,正确的管理策略是教科研工作成功开展的保证。

1、主体能动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出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我校教育科研的学术氛围之所以浓厚,一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之所以迅速成长起来,正是得益于我们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至少一次高规格的教科研工作研讨会,多次接待参观者以及区教研员组织的研究课、说课等活动,不仅形成了教师们共同备课、相互听课、切磋探讨的浓厚科研氛围,而且有力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

科研使教师受到学生的热爱,更从学生的变化中,体味到教育创新的愉悦和教师的价值;科研使老师开阔了眼界,在与全区、全市、全国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中,增强了自信;科研使老师的论文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制度保证策略

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工作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将“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 2001年学校成立了主抓教科研的专门机构——教科室,选择了张慧敏老师担任教科室的负责人。同时还制定和完善了一些基本的教科研制度,如《昌平三中教科室工作条例》、《昌平三中教科室主任职责》、《昌平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昌平三中教科研学习、交流制度》、《昌平三中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

在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研究与指导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研究中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指导中突出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均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并力求不断创新;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都详实而丰富。推广和运用科研成果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对研究中的课题进行及时点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是教科室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以固定而优先的科研活动时间,使教科室每学期都能适时进行2——3次课题进展情况的通报、小结。为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校在教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确立了“科研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观念,学校每年都拿出几万元用于课题研究、科研培训、调查研究、购置书籍资料、外出交流、举行专题研讨活动及成果奖励等方面。

3、借船出海策略

就是善于借用外部的科研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想形成气候,必须借助于外部的智力支持。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与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高层次的指导不仅促进了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流,更推动各项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进展。

4、龙头课题带动策略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载体,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振兴发展的过程。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有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所需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决定意义的课题。我校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价值的“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龙头课题,把课堂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战场,形成了以“龙头课题为统帅、其它课题的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补充和支撑”的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和特色建设的“大科研”工作格局。龙头课题的确立,形成了我校教育科研的一根主轴,为我校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确定了方向,起到导航作用。龙头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围绕一个中心课题展开,通过课题整合,使其它课题的研究与龙头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层层推进,形成了科研合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教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教改,提升了学校质量。

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获得主动发展的程度为根本。为实践这一宗旨,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将多元智能整合进课堂”为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法,为学

生能尽情展示各自才能创设了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他们从讲故事、剪纸、环境、师生关系、设置问题等方面入手,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创造发展学生多元潜能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将多种智能整合进课堂。在教师倾心创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其表现为,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提高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师生互动;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提高了,学生收获大。这些曾经的“学习失败者”,初步改变了“怕学”、“厌学”的心态,开始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信心。

教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2003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开始,我校的中考、高考成绩稳步上升。2005年,梅林同学更是成为昌平区中考的状元。

(四)提供了契机,推进了学校整体建设。

搞科研,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学校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装修教学楼,更换塑钢门窗,平整操场,铺修道路,绿化校园;购置图书、音像资料;修建乒乓球训练馆,添置体育器材;全面更新广播系统,使用优美的音乐铃;为教职工更换办公桌椅,为师生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综合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

为体现环境育人,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也花了很大力气。校园里不仅有各种植物介绍牌,还在树下、花前、路旁及绿地立起诗牌、箴言牌,更别具匠心地在重新铺设的甬路两侧建起百米文化长廊;为每个教室设置展板,制作班训,使之成为展示学生多种智能的平台。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汇报,我校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达标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学校示范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阳光心雨行动示范创建校等称号。

三、新形势,新作为

从2005年起我们又跨入了“十一五”,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后学校教科研的路该怎样走?如何将教育科研做出校本特色?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反思与讨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规划

科研工作使我校初步走出了办学困境,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所以在学校的“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中,依然把科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科研兴校工程”,具体内容包括:

1、形成校长领导科研、主管校长主抓科研、教科室管理科研、教师人人搞科研的教科研格局;建立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科研网络。

2、教科室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课题的管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指导、科研方法的培训上,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规范教师的科研流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鼓励、引导和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日常的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兴校方略。

4、继续开展好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承担既符合学校实际,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对学校整体工作起推动作用的国家级和市区级课题,使教科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科研制度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又进行了完善,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昌平三中课题管理细则》和《校级课题组负责人职责》。学校还设了课题组长研究津贴,学校、市区级课题负责人每月分别为50元、80元。

(三)立足校本研究

为将“科研兴校工程”落在实处,我们在认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独立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各一项,区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三项,目前均已开题并正在研究中。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校本培训:采用研训一体的方式,利用研究课提高教师对课题理念的理解。以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例,组建课题组以后,先安排两名教师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听课,课后由任课教师谈想法,再由课题组长评课。随后,再安排两名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继而向区里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学干部、课题研究专家推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加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及时将新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2、校本教研: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1)以龙头课题为引领,聚焦课堂教学研究。

“十一五”教科研立项期间,在充分分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确立了《郊区普通中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方面是这个课题传承了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历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历史连贯性。另一方面,想以本课题的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总课题组就教师们最关注的“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实施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八种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即①开放与可选择的学习内容;②分层与分类学习活动;③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④兼顾不同与个别指导;⑤教师协作与学生合作;⑥大面积及时反馈与多元评价;⑦多种学习机会与平等和谐的环境;⑧不同类型的与可选择的作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实践研究。本学期我们举办了教学评优课活动,主题是“关注学生差异”,要求教师在课上要体现课题的研究内容。截止到目前已经上了15节课,总结评选等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增强了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学校教科研有了扎实的工作平台,教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靠得越来越近了。

(2)制定昌平三中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对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今年上半年,学校干部开展了大规模、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存在很多问题。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特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分教学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分数。干部每次听课后都依据这个标准评课并给教师打分。下次再听这位老师的课还打分,并与上次的分值对比,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看教师是否有进步。这样的纵向比较,无形中鞭策老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我们感到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有效。

(3)坚持行政办公会评课制度。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学校所有干部和年级组长进课堂听课,课后召开行政办公会,第一项就是评课,重在评缺点,并反馈给教师。第一节上课的教师都被听完之后,就听第二节上课教师的课,这样,基本上一学期所有教师都能听到一次,都能接受一次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校随时掌握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也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校本课程: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凸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自教育部1999年启动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申报了昌平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决定把培养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线,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做的工作有:

(1)总结、编写了初中乒乓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乒乓球课程安排在初一年级,每周一课时,授课内容包括乒乓球运动史,乒乓球运动基本理论知识,乒乓球技术,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等,目的在于普及乒乓球运动,激发、培养兴趣特长。

(2)选编了初中书法教材,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软笔书法课程,每周一课时。 (3)高中结合新课程的推进,围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线,加大了选修课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在高一开设了“名著赏读”、“北京旅游英语”、“中国古遗址揭秘”、“中国画”、“排球”等12门课程。

(4)在高

二、高三开设了美术基础训练选修课。参加该课程的部分学生升入了艺术类高校本科学习。

该课题刚刚被批准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

(四)新形势下的新成果

在昌平区第十六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我校上交论文42篇,三等奖以上获奖率90%。2007年4月25日,在昌平区2007年教育科研工作会上,李冬梅代表学校做了题为“在教科研实践中探索有效管理策略”的发言,受到各方的好评。2007年4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北京市远郊区县中学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

在三年一次的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共有8人申报,目前已有4名教师通过区里初评。 今年我校中、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有39名同学被大学本科录取,总录取率居昌平区第三名;今年中考,我校各科成绩均进入全区“十佳”,总成绩名列全区第四。

坚持科研先导,坚持课题引路,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使我们这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不断创造骄人的佳绩。今天,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初中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课题。但只要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坚持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昌平三中

2007-12

第二篇:科研兴校 质量立校 特色强校

——— 记2010年全市先进学校文县城关中学

本报记者 李文霞

文县城关中学是县城一所独立初级中学,创建于1984年。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事业统一思想,以创新谋求发展,以质量赢得信誉,以特色打造品牌”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地打造育人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文县城关中学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县平安校园”、“市科技创新大赛先进学校”、县级“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自2004年—2010年,城关中学在历年中考成绩评比中各项指标皆名列全县第一,校长责任书考核均获独立初中组第一,并获得奖牌。目前,文县城关中学已形成“体制改革已推行,教研教改出成果,队伍建设正规化,教学质量稳步升”的办学特色。坚持科研兴校 向管理要质量

一、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促进全面发展。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有计划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了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法规及上级重要文件,坚持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位党员,一面旗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带好头,当好排头兵。

二、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亲临教学一线。文县城关中学特别重视领导班子建设,重视班子成员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办学条件差、场地小、学生多、教师少、设备简陋。为了克服困难,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从领导班子抓起,要求每一位成员,必须是教学的一把好手,从校长到中层干部,都必须亲临教学一线,研究教育教学,率先垂范,成为榜样,成为真正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科研兴校,争当教育教学研究的排头兵。自2004年以来,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教师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34篇,学术论文获奖(省级10人次,市级21人次),辅导学生获奖(国家级5人次,省级15人次,市级32人次),名列全县初级中学之首。

四、培养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学校把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与竞争激励机制相结合,不断提高用于对教育教学的奖励基金比例,让能者上庸者下,逐步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学校爱岗敬业的行为蔚然成风。学校还逐年加大投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学习与培训,如报告讲座、参观、研讨、进修、自学、结对子、评比、竞赛等,学理论,学法规,学知识,学方法,学技术,从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更新业务知识,改进手段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了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专业强的教师队伍。

加强制度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文县城关中学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制定各部门岗位职责及相应考核条例,实施目标管理,形成“全程管理,分权赋职”的管理机制,发挥“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管理功能,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诸如《城关中学教职工考核奖惩细则》、《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党员学习考核制度》、《教职工学习考核制度》、《教师政治学习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师表工程”实施意见》、《精神文明实施规划》等。经过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德育常规、教学常规,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评价机制,奖罚分明,使学校的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有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张弛有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净化教书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学校立足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充分挖掘传统美德,开展了以《弟子规》为主的学习、背诵、演讲、讨论、实践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了“一月一事”系列主题活动,立足校园实际,结合校园文化走向,把握时代脉搏,适时恰当确立活动主题,确保学校与时俱进,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弘扬正气,传承文明。通过张贴名人名言字画,美化校园环境,开展手抄报比赛,宣传好人好事等方式构建校园文化长廊,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办了校报———《晨光》,以校报为阵地,介绍最新教育教学思想,及时报道校园大事,宣传校园先进个人、集体事迹,展示教师最新教研成果和教学业绩,抒发师生人生理想,形成了文县城关中学师生独特的精神内涵,成为学校前进的精神动力。

提升整体水平 促进全面发展

自2004年—2010年,文县城关中学在历年的中考成绩评比中各项指标皆名列全县第一,校长责任书验收均获独立初中组第一,并连续六年获得奖牌。

一、坚持“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质量”的教学思想。文县城关中学集中力量,立足实际,认真研究,扎实开展了校本教研工作,编写了校本教材—《文县城关中学感恩教育读本》;申报并获批了省级教研课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完成课题,正等待省上评审鉴定。学校以教研课题为龙头,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研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迈上了科学化的快车道。

二、积极推行新课改。学校全面推广、深入实践“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改理念,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的现状,充分发挥了两个“主导”作用,教学效果显著。

三、教师注重行动研究。学校鼓励教师进一步强化七种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公仆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谐意识、奉献意识。积极引导、提倡、鼓励教师注重行动研究,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心得体会、教育随笔等,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理论修养,更新观念,优化教育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自2004年至今,学校教师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34篇,学术论文获奖省级10人次,市级21人次。教研结硕果,质量创第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通过创建书画展览室,成立兴趣活动小组,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近几年来,文县城关中学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书信大赛、以及各科知识竞赛中已有200人获奖,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5·12”大地震后,在场地受限,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仍然开齐上足课程课时,保证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注重常规管理,养成教育,以常规为本,落实取胜。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方节约经费 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多方节约经费。用节约的资金购置了50台电脑,建立了一间电教室,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填补了学校的一项空白。增添办公设施和课桌凳400多套。硬化了一处3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在楼道门厅、教室悬挂张贴名人画像、警示牌约近100张(幅、块)。建立图书室一个,藏书达1万册。今后,他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城关中学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篇:人和立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简)

1

人和立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

恩阳三中三年(2014---2016)发展规划书

一 、学校基本状况

巴中市恩阳区第三初级中学,位于恩阳区城郊的明扬街道,是城区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84年,原名“巴中县明扬初级中学校”,2005年更名为“巴中市巴州区恩阳第三初级中学”,2013年4月更名为“巴中市恩阳区第三初级中学”。学校占地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 。有8个教学班,学生近500人,教职工36名。为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顺利推进我校的教育发展,努力彰显我校的教育特色,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形象,现在原有办学基础上,结合区教育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引起的生源变化,在全国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和区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特制定我校新三年发展规划。(幻灯片1:题目。出示题目前,以校歌为背景音乐展示以下图片: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塑胶操场、雕塑、舞台、实验室、图书室、各种奖牌、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站、读书活动场面、运动会场面、文艺汇演场面、在图书室借书的场面、师生课堂互动场面、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及辅导场面等。幻灯片2:校赋)

二、现状分析(出示幻灯片3:现状分析6点)

①、校门被“隐藏”。由于学校周边农户百般刁钻,万方阻挠,多次请相关部门协调也无济于事。校园校门改建工作迟迟不能落实。如今无正规的校门和安全的出入通道,对学校的安全、管理造成严重影响,急需修建。(出示幻灯片4:图片1)

②、功能室“万能”。受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学校原旧教学楼因被鉴定为“ D ”级危房而强制拆除后,造成学校既无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音乐室、艺体美术室、会议室等各种功能室,也无教师办公室,并且绝大部分教师无处住宿,只有在外租住。同时,拆除后原址已成废墟,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环境及外貌形象。因此急需重建一幢综合楼。(出示幻灯片5:图片2)

③、厕所濒临“D”级。汶川地震后,学校厕所被鉴定为“ C ”级危房,周边围墙的地基跌陷严重,虽经多次维修和加固,但终因建修和使用时间过久,隐患频出,急需拆除重建。(出示幻灯片6:图片3)

2

④、教育教学设施“粗陋”。学校教室没有统一配备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音乐室、体育活动室、实验室、远程教育接收室等功能室配套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能完全共享。同时,学生桌凳大多自备,现急需添置。(出示幻灯片7:图片4)

⑤、师资告“急”。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教师流动大。36名教职工(外聘3人)中有6名被其他单位借调,有2名因病待休。严重缺岗缺位缺员,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跨级跨科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有偶调偶进的教师,但是专业素质和能力却不能满足需要。现急需补充师资,开齐开足课程,配齐配足各科任老师。

⑥、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规范”。由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夹在恩阳和柳林镇之间,生源逐年下降。学校经费一直存在一定困难,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迟迟没有完善。校园规范化建设只能局部推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规范”。(出示幻灯片8:图片5)

三、学校发展思路:

(一)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谐发展,成就未来(出示幻灯片9:黑体字)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让教师们在书香中自我发展,让孩子们在书香中不断成长。主要围绕以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1、一条主线: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依托传统文化熏陶人的实施载体,探索“高效课堂”的办学实践模式,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高品质要求。这既是我们今后三年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将为之奋斗的办学理想。

2、两个重点:一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二)办学目标(出示幻灯片10:黑体字,以校歌为背景音乐)

以“人和立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为发展理念,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力争到2016年把学校办成一所“花香书香香香飘四季、广学博学学贯中西”,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认可度较高的教育特色学校。

3

校旗

校徽

校歌(出示幻灯片11) 校训:堂堂正正为人,认认真真做事 校风:团结 、进取 、求实、创新 教风:崇德 、乐业 、厚生、善教

学风:明礼 、慎思 、善学、笃行(出示幻灯片12)

四、远景规划(出示幻灯片13:黑体字)

1、拟于2014-2015年底改建校门,建成综合楼、完成校园绿化、添置500套桌凳;(配效果图)

2、拟于2015-2016年建成教师周转房、完成校园塑化及文化走廊建设,配齐多功能室全部设施及所有教室的电子白板;(配效果图)

3、拟于2016年全面完成校园文化建设;(配效果图)

4、拟到2016年学校生源达600人,15个教学班,50名教师;

5、拟到2016年学校重高升学率达30%左右,普高升学率达60%左右,中职升学率达10%左右,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6、拟到2016年锤炼一支“视野开阔,肯于研究,乐于奉献”的现代化科研型,综合型的教师队伍。争取在三年内培养校骨干教师5—6人,区骨干教师2—3人,区学科带头人1—2人,市骨干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1人。同时力争在三年内使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全部达到本科。

五、重点发展项目

(一)基础建设(出示幻灯片14:3要点 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1)、切实把握学校发展定位,全力办好恩阳三中。

根据区委、区政府、区教科体局对城区教育布局调整的相关精神,在现三中基础上扩大建校规模、切实解决土地问题,至少新征收土地15—20亩,并解决土地使用问题。力争我校到2016年教学班达15个,学生人数逾六百。

(2)、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环境。 恩阳三中是城区结合部一所初级中学校,学生基础薄弱,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高标准的寄宿制初级中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以下规划建设:(出示幻灯片12:配柱状图)

4

(3)、切实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开源节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成学校办公室、功能教室的建设、改造;加强建设数字校园,添置相关信息技术装备, 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使教育资源更丰富、实用性更强、校园网与师生、家长、社会的交互性更强;大力实施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学生图书达到人均40册,为学生提供优质图书作保障;继续专用教室改造工程,每年添置一定量的文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仪器和教学资料,到2016年各项配备达标。

(二)、学校管理(出示幻灯片15: 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坚持以传统文化兴校抓管理,人法双馨抓落实,促进学校制度建设,营造以美育人、用心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

(1)、教师专业化发展(出示幻灯片16: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人文美育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关注三种能力的培养(即,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把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人文素养的群体。

(2)、德育工作:(出示幻灯片17:目标 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以“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谐发展,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以《中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校本德育实践,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教学工作(出示幻灯片18: 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在教学管理、质量监测、教学评价、校本师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4)、教育科研工作(出示幻灯片19: 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

拥有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能将教育科研和日常的教学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

(5)、后勤服务工作(出示幻灯片20: 背景字:重点发展项目) 树立全心全意的后勤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更好服务,努力实现及时、到

5

位、优质。

六、学校办学特色创建(出示幻灯片21:目标)

紧紧围绕“书香润心,知识健脑”计划和创建高雅别致的校园环境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竞赛,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 措施:(出示幻灯片21:措施)

(1)、精心布置校园围墙文化,构建“书林”、“树池”、“书亭”、“书坊”,彰显读书特色。围墙为“读书篇”和“放飞梦想”两大块。其中读书篇又包括必读内容《弟子规》全篇,“读书格言”、“中华经典故事”。定时组织班级小记者进行解说比赛,引领学生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热爱读书的好青年。

(2)、走廊墙壁文化建设力求美的体现,主题鲜明。一层为一训三风、学生守则、教师职业道德,让养成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老师学生心中,二层为学生获奖作文展示,习作梦工场、评价风向标、作者自画像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学习榜样。楼道内是学生的书画作品,让学生们向身边的“名人”学习。花池草坪中“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等温馨的语言,提醒学生手下留情、脚下留意。

(3)、班级墙壁文化是一个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个班级都有“班级简介”、“读书专栏”和“班级特色”三大板块,个个学生都有表现、对比、进步、成功的机会。

(4)、通过参与实践把书读厚,让孩子们实践中积累知识,开拓视野。 关注每一个孩子公平参与的机会,如在假期读书交流展中,异彩纷呈的手抄报、学生自编的对联、文字娟秀配有小图案的读书笔记本,使每一位同学们都得以自我展示。组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竞赛,三分之二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孩子们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5)、通过竞赛,把书读薄。日积月累,在活动中归纳总结所学内化成自己的观点、思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阅读境界。

七、学校发展的保障与评价(出示幻灯片22:四点)

(一)思想保障

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讨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形成齐心协力、荣辱与共的局面。

6

(二)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主任、团总支书记、教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为组员的 “三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评估等环节。

2、党政工职权明确。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行政中层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分工合作;工会起好桥梁作用。

(三)资源保障

1、经费保障:学校要力争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改革及特色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的校产管理、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为教师有效使用教育设施设备,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四)评估保障

建立并健全校务公开,民主决策和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三年发展规划”需经教代会通过。一经通过,扎实落实,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每学期、每学年检测《规划》实施情况,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修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花香书香香香飘四季、广学博学学贯中西”的特色教育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育,在纠错中进步,在摸索中发展,坚信能走出一条符合我们三中学校和孩子们自己的路。恩阳三中未来的三年,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三年,也是学校领导班子与全体教职工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三年,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用文化经营学校办学思想指引下,与书为侣、阅读相伴,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将恩阳三中建成办学有特色、质量有保证,老百姓满意的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

第四篇:质量立校 师资兴校 科研强校 特色亮校

——宣州区学校目标综合考核总结和表彰大会交流材料

宣城二中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宣城二中走过了快速发展得十年,学校从办学规模、基础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全省普通高中规范办学的形势让学校面临新的课题,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使学校管理面对新的挑战。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凝心聚力、再创辉煌”的口号。 一 以德为先、全面发展

1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广泛开展了“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方案,编印师德学习手册并组织学习,召开师德建设动员大会,开展师德演讲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使命感,克服盲目攀比风气,继承优良传统,树立再创新辉煌的信心。

2德育教育活动:德育为先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校倡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学校政教处、教科室、团委、年级部为主体的专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学校每年举办的“青春红五月”文艺汇演、元旦文艺汇演、“青春励志行”、告别母校升旗仪式、学生成人宣誓活动、家长开放日

1 活动等活动成为宣城二中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时事举办的专项活动成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专题德育活动如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均有计划正常规范开展。

3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所年轻的成长中的学校,宣城二中深切感受到学校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发展内涵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学校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学生会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二中大讲坛”活动影响较大,“蓦然”文学社深受学生欢迎,以绿色、人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创设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也增强学校办学的文化品味。学校成立文化中心,专人负责,增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4特长学生培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学校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为学生特色发展创造条件已成为宣城二中办学的重要特色。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对体育、音乐、美术、播音主持、科技等方面特长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专业辅导。学校特长学生培养成果丰硕:2009年高考体艺双达线70人,在全市各校遥遥领先。其中体育录取北京体育大学3人、上海体育学院3人。

5分层教学辅导:宣城二中是一所学生生源差异最大的学校。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长期思考的课题。学校以年级部为主体开展的不同层面学生的分层教学

2 辅导取得一定成效。高三年级针对高考临界学生的“励志班”、高二年级针对学业考试的“强化班”、高一年级针对学困学生的“提高班”均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6各类竞赛辅导: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办学基本要求。学校成立奥赛中心和科技中心,有组织的开展奥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的辅导工作。学校对各类学生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学校不仅安排教师专业辅导,还投入每年数十万的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竞赛活动。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取得良好的成绩:2009年取得四科5人获省二等奖,16人获省三等奖佳绩;组建科技中心,就显现成效,全国首届高中生技术设计大赛总决赛,经过初赛、复试两轮选拔,我校杨军同学在全省47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安徽省7名进入决赛选手中的一员;高二(10)董秉伟、高二(12)班 徐超获得省赛区二等奖,高二(10) 沈睿获省赛区三等奖,

二 创新制度、优化管理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坚持一切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均能围绕教学中心制定,学校为教学和科研落实了各项专项经费保障。学校对教辅工作进行调整,全面体现服务功能。学校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2级部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我校在级部管理体制上形成特色。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学校在保持级部管理体制的同时,实行校长联系制度和部门分管制度。这即强化了级

3 部基层管理职能,有加强学校对级部的调控,进一步理顺管理思路、明确管理责任、增强管理效率。学校每学期开展级部管理经验交流(级部管理论坛)、对级部管理干部进行培训。

3教研制度的改革: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我校教研工作的实际,我校对教科研工作制度进行改革。一是将原教研组改为以年级为主体的教研备课组,对语文、英语、数学学科,各年级再分设A、B组。这即有利于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也有利于将教研活动的主题引向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教研量化考核制度,使其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三是调整集体备课制度,规范集体备课形式,提出引领主备式、学习提升式、交流研讨式、课题研究式四种基本备课形式。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强化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4级部教学视导制度:我校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多年来形成的年级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取得较大的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对年级工作的指导和监控,学校实施学期级部视导制度。通过学校组织对级部各项工作检查评估,使年级工作即能规范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又能结合年级情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工作思路。 5教师量化调研制度:学校一直将学生问卷调研作为对教师考评依据之一。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和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学校一方面规范对教师调研制度,形成量化调研的规范形式,另一方面又强化调研结果的应用,不仅作为教师工作

4 安排的依据,还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6常规检查制度改革:针对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制定教师备课笔记量化检查制度,从备课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问题,学校组织进行认真研讨,制定学生作业检查标准,力图从各学科特点出发,对各学科作业量、布置方式、批改要求等各个方面使教师有章可寻。 三 课堂为本,提高质量

1立足课堂、提高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作为一所学校要全面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特定的方法和策略。学校倡导问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要求以问题引领课堂,以此促进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推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全面更新。针对市教育局制定的课堂教学提高年活动方案,学校及时落实,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将教研备课活动的中心确定为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提高。学校鼓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研究活动。

2优化过程、精细管理:宣城二中的生源特点决定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学校提出“向班主任要人数、向备课组长要分数”的口号。学校形成以年级部为中心,以班级和教研备课组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管理网络。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反馈调控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定期的考试调控学生学习效率、通过班主任例会调控班级竞争、通过备课组成绩分析调控学

5 科教学质量。学校加强对课后辅导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分类学习指导、鼓励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校倡导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备课组之间、教师之间形成过程合作与结果竞争关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充分重视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南苑风”名师课堂教学展演活动、骨干教师考核制度等形式,使优秀骨干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拜师结对活动、青年教师考核制度、青年教师业务考核与评比活动等系列化培养制度推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通过教学开放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校际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学交流。学校重视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供教师学习机遇。2009年暑假,学校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60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8天,2010年第二期培训班已经完成准备工作。从2009年9月开始,学校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长兴中学教务主任徐弘、上海教育局教研主任赵才欣、上海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徐阿根、安徽师大教授孙德玉等进行6次讲座。通过系列学习培训,教师观念得到进一步改进。

4加强毕业班工作:高三毕业班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之一。2009年7月学校就组织全体高三教师到合肥一中学习一天,与合肥一中新、老两届高三教师全面交流,效果明显。学校组织多次对高三教学计划的审查与指导活动。学校组织对高三进行教学

6 视导活动。本学期学校组织开展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研讨活动。学校还组织系列化的对高三学生的学法指导与帮扶活动。针对高三的励志教育、心理教育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四 以研促教,提升品位

1、校本培训跃上新台阶:2008--2009年学校获得宣州区专题培训优秀学校,2009--2010学年学校围绕 “上好课”这一主题,将校本培训与学校有效课堂建设全面结合。2009年10月,学校在高

一、高二全体教师中开展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项活动月”活动,要求从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每一个环节均做到了精心设计和组织,务求实效。本学期高三年级全体教师参加的高考复习课专项研讨活动也取得良好成效。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年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展有序。

2、集体备课再现生机:集体备课是我校教科研工作一个亮点,为进一步发挥集体备课能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经反复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出台学校集体备课新方案,建设有效课堂,发扬集体智慧,提升教师水平。方案新在形式灵活,操作性强,责任明确,考核评价到位,上学期试行两次,效果显现。教科室又分级部召开调研反馈会,各位组长建言献策,使集体备课实施过程有效、可操作。本学期学校全面实行新集体备课方案,实行专项时间集中备课、行政检查与级部考核结合、形式与内容自主选择、检查结果和材料收集周周清。通过新方案实施,集体备课的成效明显增强。

3、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已成为我校一个重要特色。在研省级课题五项,有三项已打报告,申请于2010年5月前结题;在研市级课题五项,分别按要求完成课题工作及阶段性结题工作。教科室组织领导并参与大部分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具体任务,徐高峰领头的徽文化课题精品讲座已全面展开,并与建设中的宣州徽文化园接轨,小课题带动大产业,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李家树领头的绿色阅读课题除课堂教学模式展示须放到下学期外,结题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4、教研成果:上学期统计,教师发表论文14篇,参赛获奖论文52篇,主编教学参考书或配套用书6册,参加市级以上教材编写的老师近20人,本学期教科室组织教师参与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编写从高一到高三所有学科配套用书,我们的目的是一定要学以致用,最终要达到教学相长。近两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得较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市一等奖均有人。

作为发展中的学校,宣城二中依然存在大量问题。学校也致力于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是二中新一任领导班子的责任和使命。

2010年6月22日

第五篇:党性立校质量强校改革活校人才兴校从严治校

湖北省委党校新任校长楼阳生强调创建省级“一流学府” 作者:贾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122 本报讯 7月10日下午,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楼阳生到湖北省委党校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楼阳生强调,湖北省委党校要紧紧围绕创建省级“一流学府”目标,坚持党性立校、质量强校、改革活校、人才兴校、从严治校,把服务大局作为党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听取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马哲军的工作汇报后,楼阳生指出,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作为党校校长,主要职责是把方向、抓关键、做后盾。把握办校、治校方向,抓住省级“一流学府”建设这个重点,出面协调解决党校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为校长,非常愿意和同志们一起做些事情,将放手支持马哲军同志全面履行职责,充分信任班子每个成员和全校教职员工。

楼阳生指出,近年来,湖北省委党校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研咨询水平高,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首创全国省级党校第一,咨询工作富有成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治校治教治学严格,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学风,为维护党的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长远发展基础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为党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领导班子战斗力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省级“一流学府”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楼阳生强调,学习贯彻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是湖北省各级领导干部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要认真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上走在前列、学得更深、领会更透,并充分体现在教学培训上,进一步引导全省领导干部改进思维方式、提高思想水平,努力构建促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精神高地”,为加快战略支点建设积极营造激情奋进、克难求进、扎实推进、与时俱进的“强大气场”。

楼阳生强调,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奋进方能创造未来,要把每一天都当作新的起点,不断创先争优,努力实现党校事业新的发展。

一要坚持党性立校,把党校姓党、忠诚于党的根本原则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党校是党的学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特殊性。必须把党校姓党作为立校之本,坚持党校姓党、忠诚于党的根本原则和立场,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党校建设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平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帮助领导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要坚持质量强校,把服务大局作为党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校的办学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大局上。要坚持围绕推动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开展党性教育,运用党校讲坛引导干部的思想,提振士气,共促跨越。要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统一全省党员干部的思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上来,谱写经济社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要把科研工作的重点和目标锁定在服务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上,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提高党校科研资政水平,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要把全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党员干部的培训结合起来,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要坚持改革活校,不断提升党校培训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要统筹培训资源,形成以党校为中心的大培训格局。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坚持按需培训,建立一套培训需求调研计划生成新机制,按需求编制教学计划,按内容施行教学方法,把党的中心任务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履职尽责需要和干部健康成长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按需施教。

四要坚持人才兴校,着力提高党校教职员工队伍的素质。办好党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和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党校教师在党性修养、政治素养方面要求更高。党校教师对党忠诚要发自灵魂深处,赤胆忠诚,这样在宣传党的理论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底气,否则就会没有力度,没有感染力。

五要坚持从严治校,努力维护党校良好形象。党校的校风学风就是党风的缩影,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湖北省委党校在学员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要继续坚持从严治校、从严管理,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举措,推动学员管理成果的转化和延伸,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成果,树立党校的良好形象。

楼阳生希望,湖北省委党校要锻造一个政治坚定、主动担当,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负责、爱岗敬业,民主团结、合作共事,廉洁从政、风清气正的领导班子;打造一支忠诚于党校事业,以党校教育为职业,立志终身献身党校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党校教学水平,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新的贡献。

座谈会前,楼阳生察看了老校区规划模型、新校区前期概念规划方案模型和全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来到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与教师们亲切握手,详细询问教学、科研等有关情况。

陪同调研的还有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局局长陈绪群,湖北省委组织部秘书长靳祖春以及省委组织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湖北省委党校校领导和全校各部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贾斌)

上一篇: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下一篇:张黎明先进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