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机构改革简报

2022-07-20

第一篇:县级机构改革简报

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考

按照“大部制”改革要求,全国各地正在启动实施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这也是深化市县级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从体制机制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唯一途径,是解决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做大做强占国土总面积93%的县域经济重点出路。市县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关联着县域经济,连接着城市与农村,既承载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担,又面临着城市经济冲击。为了做好这次县级政府改革,根据区域错综复杂的客观条件,有效增强市县政府执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正确定位政府职能、设置政府机构,近期笔者深入县级一些部门和单位作了专题调研,就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思考。

一、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背景和机构设置状况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制自秦大一统二千多年来,县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其设置始终保持了相对稳定,在地方政权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县级政权组织上承省市,下管基层乡镇,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担负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任,直接组织、宣传、践行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政权作用的发挥直接体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县级政权的责任已经延伸到广大农村群众,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办的事情越来越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转型和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期,县级政权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省(市)、乡镇的关系,合理的界定其职能,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县级政权组织,直接关乎着生产力的发展,关乎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盼。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

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例,笔者调查了解到,县级政府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调整与改革,始终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目前县政府组成部门24个,分别是政府办、监察局、发计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审计局、财政局、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土保持局、交通局、文化文物体育局、卫生局、计生局、统计局、扶贫开发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其中,监察局与县纪委机关合署,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由市级垂直管理。县政府直属机构6个,分别是粮食局、信访局、乡企局、广电局、畜牧局、安监局,经济组织1个(县供销社)。同时,国税、地税、工商、质监、药监、电信、供电、金融等部门由省、市垂直管理。现在随着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职能定位更加合理,行政资源配置日趋科学,行政效能大大提高,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县级人民政府的满意度得到普遍提高。

二、县级政府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通过不断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加强县级政府自身建设,有效推动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进程。但随着新形势发展和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县级政府机构在实际运行中,与中、省已实施的“大部制”改革要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是:

(一)垂直管理部门过多,县级政府职能不断被弱化。从财政管理体制看,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但由于承担县级税收征管任务的国税、地税部门上划省级垂直管理,县级政府无权安排税收计划,造成县级税收工作被动执行来自上级安排的局面,不利于提高县级政府组织税务征收的积极性。从人事管理制度看,垂直管理使得“双重领导”体制被打破,县级政府对上划部门的管理职能受到限制,担负守护耕地、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等工作主要领导责任的县级政府“一把手”,却对履行其相关职能的部门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形成了县级政府对部门监管上的“真空”,出现了“看得见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见”的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滋生腐败。

(二)机构设置重叠交叉,政府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县级一些政府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工作上多头管理,遇到责任相互推,碰到好处互不让。据了解,移民搬迁工作,发计局管生态移民、扶贫局管扶贫移民、民政局管因灾移民,上面的项目、资金可以说是撒了“胡椒面”,不利于县级政府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财力为群众办大事、办实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行政许可在卫生局,执法监督在药监局,看似谁都管,实则无人管,出现了许可与监管“两张皮”现象;生产环节的质量技术规范工作,各行业、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监督执法标准和执法队伍,造成了“政出多门、重复执法”的恶果。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县级一些政府部门思想不解放,思维不超前,官老爷思想严重,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揽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整体转为行业管理或事业单位的机构,有的还在不同程度上违法行使着行政执法职能;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对企事业单位不是主动服务,而是使用粗暴简单的行政命令直接干预企事业发展。

(四)内设机构设置不够合理,部门机构运转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县级政府可分配使用的行政编制过少,部门难以做到“因事设立内设机构”,形成了下边一个内设机构要承担上级部门几个内设机构乃至几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导致部门职能交叉、运转不畅和忙闲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诸如卫生局等政府工作部门内部组建或挂靠了一些协会、学会、工会组织,其重大事项和活动基本由主管部门决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行业代表性,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进展十分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

(五)人事编制管理权缺失,造成行政效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县级政府在机构管理上,因受条条框框的制约,对那些在经济发展中职能弱化的部门想撤撤不掉,想强化的无法加强;只能是有想法、没办法,不利用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受历史和客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县级政府一些组成部门“退居二线”的领导不上班,转任为主任科员,系统(局)党委(支部)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一大堆按有关规定设置的干部,大量占用了部门行政编制,导致许多部门“官多兵少”或编制饱和,这种台帐上编制已满,实际上干事的却没有编制的“特殊问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思路与对策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要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在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结合历次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规划,稳步实施,抓重点、攻难点,大力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以实现在职能转变中创新县级政府管理方式,在深化职能定位中解放生产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中发展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具体应着力做好五个方面:

(一)理顺上下管理关系,合理配置事权财权。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涉及省(市)与县事权、财权的配置。可适度加快“强县扩权”改革步伐,推进“省直管县”体制,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调控权和经济管理权。在新体制下,省和市在投资上要将原来“归口”下达项目资金计划,逐步改为“切块”下达给县级政府,以给予县级政府一定的资金分配调控权;将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和直接为市场经济营造软环境和服务的机构管理权适度下放到县,赋予县级政府协调工商、质监、药监、税务、电信、供电、银行等中、省、市垂直管理部门的权力,促使这些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对列入县级政府组成部门的国土、环保,要按照权责对等的要求,下划县级政府管理;为防止“强县扩权”后出现新的地方保护、重复建设的抬头,可通过中省巡视制、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手段,加大对县级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县级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在改革中,应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将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能界定为“培育市场经济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搞好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将职责重点放到在县域内培育主导产业、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宏观调控等方面上来,以逐步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在研究县级政府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域面积、城镇化程度和地域差异等因素,充分尊重采纳县级政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不搞“一刀切”,做到制定的改革方案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对可由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工作职能,坚决下放给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走市场化和社会化道路。

(三)科学整合行政资源,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整合机构,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上。可以考虑把县一级政府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设机构,主要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如公安、财政、审计等,实行上下对口;另一类是非必设机构,可不与省市对口设置,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把职能相同或比较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归并成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的较大机构,如大安全监管体制、大农业服务体系、大交通管理体制和住房—城乡建设体系等,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着力解决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

(四)有效规范机构设置,合理配备编制数额。改革时可结合省、市两级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设置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县级政府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将行政编制直接分配到部门内设机构,达到机构与编制、编制与岗位、岗位与人员相一致、相统一,实现机构与编制精细化管理,做到人员、岗位、编制的一一对应,使那些“退居二线”不上班的“领导”、转任为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和以各种理由不上班“一族”无“市场”,这样既达到上下级部门间纵向一致,又达到各县区间横向统一,以便于上级机关对下级部门的管理和考核。

(五)积极统筹协调,集中开展配套改革。改革是有成本的,推进县级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必须财政兜底,建立多层次、多途径分流富余人员的财政补偿机制。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合理使用党政人才,把政策性分流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还应对部门设置的纪检、工会和党组织,考虑按党政分设的要求,划归相应口管理,不占用部门行政编制。同时,还要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进行,以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让富余分流人员积极投身到社会化、市场化的公益服务中去,以降低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最终达到配套改革的目的。

第二篇: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

县级公安机关是维护地方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的直接责任主体,其主要功能应定位为实战单位,而现在大部分县级公安局均显现出机关化倾向比较突出的情况,内设机构繁多,部门分工过细,警种职能单一,在运行中暴露出头重脚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机构臃肿等一系列问题,现有机构设置离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的

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深化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效能,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笔者试图从目前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机构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以及在机构改革中应把握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谈几点浅显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县级公安机关一直遵循“上下对口”的惯例来设置内设机构及专业大队,普遍设立办公室(指挥中心)、政工、装财、警务督察、法制、宣传、出入境管理、信息通讯、控申、户政、纪委、监察、审计等10余个科室和国保、经侦、治安、巡特警、刑侦、网监、交警等诸多专业警种,内设科室及专业警种占单位机构总数的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警力也占到总警力的一半以上。因为内设机构设置过多,造成指挥人员多,机关人员多,使本来就有限的警力资源受到削弱。加之实战部门的机关化倾向明显,严重制约县级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警务运行不够科学

目前,县级公安机关综合部门业务繁杂、实战部门职能弱化、基层派出所疲于应付的现象普遍存在。综合部门主要职能是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深入一线进行调研,为实战部门提供服务和保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各种会议、考核评比等名目繁多,综合部门业务比较繁杂,忙于应付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还经常抽调参加各项统一行动、夜晚巡逻等,很少有时间与精力深入基层搞调研。结果是内设机构履行职责情况一般,机关民警虽然很忙,但真正为基层服务却不够,能经常到基层指导工作的少之又少。刑侦、经侦、治安等实战部门工作重点本应在打击违法犯罪、加强治安防范上,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类临时性突击工作任务过多过频的影响,很难集中精力履行主要职能。派出所警力应付面上治安案件、中心工作已很吃力,又不得不从事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基本上无暇顾及社会面的动态防控。

(三)多数民警不愿到基层派出所工作

当前基层派出所执法环境较差、工作任务繁重、思想压力大、待遇不高、不容易出成绩等多种因素,致使多数民警不愿到派出所工作。据了解,仅有20%左右的民警认为自己的理想岗位是“派出所”,70%左右的民警希望到业务警种工作。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公安保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基层派出所更是承受着“千线一针”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派出所的工作仅大项就达

一、二十项,分解为小项指标则达近百个,还不包括各种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等临时性指标任务。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大量交叉重叠的法律文书、统计报表、资料台账,大量不讲实效的会议、文件、考核评比检查活动,让派出所民警难以重负,苦不堪言。

二、推进机构改革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缺乏改革的勇气

既然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就必然会有阵痛。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减机构,中层领导有想法;减机关人员数量,民警有想法;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得罪人的事,组织改革的领导者有想法。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处可见,比如,机构整合后如何保障民警的职级待遇,如何确保改革中队伍的稳定,如何解决因机构改革、职级减少而带来的人员调整等等。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无现成的模式可套,无现成的经验借鉴,所以有的地方在推行机构改革中放不下思想包袱,下不了决心,缺乏改革的勇气。

(二)缺乏改革的动力

个别地方和领导干部认为,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是经过公安工作的长期实践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能够满足目前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认为改革是“瞎折腾”,缺乏改革的动力。之所以动力不足,是由于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墨守成规,没能把握住现实社会的治安特点,没能把握住人民群众的治安需求,没能把握住公安工作的发展规律,不能把公安工作放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群众需要的大前提、大环境下来超前谋划。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形态,社会流动性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治安手段已不能适应动态社会的治安要求;人民群众已从过去对吃穿住等生理需求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安全需求的极大关注,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需求、公共安全需求、生命财产安全需求等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警务理念由被动打击型向主动防范型转变、机构设置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作重心由机关向基层基础转变、内部管理由粗放模糊向科学公正转变。

(三)缺乏改革的办法

部分县级公安机关缺乏对机构改革工作的深入研究和理性思

考,缺乏对当地公安工作和队伍现状的全面了解,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束手无策,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有的对上级精神吃得不透,对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把握不准,一味地纠缠于机构升格、人员职级待遇等方面,过多地强调外部环境、政策倾斜、客观制约因素,内部挖潜不够,结合实际不够,存在重机构、轻机制的现象。由于在规范机构设置上办法不多,推进缓慢,

在机制的建立上更是无从着力。

三、推进机构改革中应把握的问题

公安部出台《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实现县级公安机关警力作用的最大化和县级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发挥的最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对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的必然要求;第二,实现最大化、最优化,必须解决机构设置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杂乱型向规范型转变。在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能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确保县级公安机关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公安工作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推进机构改革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发挥好县级公安机关的积极性。县级公安机关对本地的社会治安情况、公安队伍情况最熟悉,对原有的警务运行机制的弊端最清楚,对改革的着力点最明白。县级公安机关对于改革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得失。在推进机构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充分发挥县级公安机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充分尊重县级公安机关的意见,相信县级公安机关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子。县级公安机关也要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改革者的重任,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更好地推动公安工作,认真谋划、强力推动本单位的机构改革工作。

二是发挥好党委、政府领导的积极性。公安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建立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确保公安机关充分发挥维护一方平安、发展一方经济、构建一方和谐职能作用的必然趋势。然而,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不能只是公安机关的事,不能只是公安机关内部的调整与改革,而是保证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党委、政府的决策框架,党委、政府也应当成为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建立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的领导者、指挥者、保障者。县级公安机关要把开展机构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向党委、政府汇报清楚,最大限度地争取领导。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指挥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第二,争取在机构编制问题上给予支持;第三,争取在统一机构规格上给予支持。

三是发挥好上级公安机关的积极性。上级公安机关是改革工作的指导者,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力帮助下级公安机关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上级公安机关不能借口机构设置上下对应对口,而干涉县级公安机关在规定范围内的选设机构设置。

(二)要注重搞好三个结合

一是贯彻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公安部《指导意见》是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出台的,是指导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纲领性文件。但《指导意见》是针对全国公安机关而言的,而全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公安工作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因此,在具体执行《指导意见》时,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于《指导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的,要按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于规定不明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但是,无论机构如何设置,人员如何整合,公安机关所承担的法定职责不能改变。

二是机构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规范机构设置只是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良好的机制、发挥最佳的效能,才是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目的所在。在推进机构改革中,要坚持机构改革与机制创新并重,坚决纠正那种只重机构设置而轻机制建立的情况。既要按照公安部、省厅和市局要求完成机构改革的任务,又要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上下功夫,使各项警务运行机制在推进公安工作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全面推进与典型引路相结合。今年,要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全面推进机构改革。为了在全面实施改革中创造典型经验和提供有益借鉴,各地都要认真选择好试点单位,及时总结试点单位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同时注意发现、培育、推广新的典型和好的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全面、深入、健康地开展。

第三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简报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简报 第 4 期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9月20日

编者按: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后,各市按照会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改革工作。目前,威海、莱芜已召开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作了部署。济南、东营、潍坊、济宁、泰安、日照、临沂、滨州、菏泽等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或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提出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现将有关市的做法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威海市召开深化镇街机构改革工作会议

近日,威海市召开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前阶段镇(街道)机

- 1东、浙江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法律框架内,适度扩大乡镇行政管理权限,破除影响镇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范围、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进行探索,不断增强重点镇的经济发展活力、行政协调能力和统筹城乡发展实力。另外,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组成部分,改革中要统筹兼顾各项涉农改革,特别要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切实做到与我市现有乡镇布局和镇村规划相结合,与重点镇、中心镇建设相结合,与农村新居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赵熙殿强调,年底前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时间非常紧迫,各级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合力共促,确保按期完成。一要强化责任。各市区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把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周密部署。要认真研究拟定改革方案,落实责任,明确时限,加快实施。二要严肃纪律。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和财经工作纪律,上级业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各地改革,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编制事项。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改革中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三要搞好宣传。各级宣传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改革成果和典型经验的宣传,争取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威海市编办)

- 3授权等形式,逐步下放与乡镇职责任务相适应的部分管理权限,增强乡镇组织协调和政策执行能力。要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设立便民服务点,与市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联网,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三要把握改革的重点,进一步优化乡镇机构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综合设置乡镇党政工作机构和财政拨款事业机构,实行限额管理。从严核定人员编制,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各区可以跨乡镇调剂使用行政编制,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也可以跨区调剂使用乡镇行政编制。严格核定领导职数。对新增的科级领导职位,采取全市内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认真落实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制,按编制和规定程序配备的人员要纳入实名制管理,并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9月底前市编办要研究提出乡镇分类方案报省编办审核备案。10月上旬各区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报批工作。各区方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要抓紧组织实施,力争11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莱芜市编办)

临沂市编办突出“三个抓好”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 5供更好的管理服务。同时要求,县乡干部要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与涉及岗位调整的人员,提前解释,主动沟通,确保改革稳妥顺利地推进。(临沂市编办)

菏泽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日前,菏泽市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层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菏泽市委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会议确定,近期召开大会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作出部署安排。会议要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确保年底前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菏泽市编办)

报:中央编办,省编委成员; 发:各市、县(市、区)编办。 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处 2010年9月20日印发

- 7 -

第四篇:省司法厅机构改革简报

第109期

省司法厅办公室编2010年8月23日

省司法厅认真践行“五重五不简单”工作要求 扎实做好厅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弘扬了正气 凝聚了人心 激发了活力

今年7月以来,省司法厅党委全面贯彻、自觉践行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五重五不简单”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求,创造性地运用民主测评、综合素质测评考试、资历业绩评价等多种手段,全面做好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机关处级干部和省属监狱劳教所正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截至目前,共提拔和交流调整正副处级领导、非领导干部134人,其中厅局机关提拔56人。厅局机关科级干部交流和省属监狱劳教所副处以下干部调整工作正在进行。主要的做法是:

― 1 ―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干部工作要求,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厅党委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总体要求和卢展工书记“五重五不简单”的干部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部署,在落实上显真本事、在实干上下真功夫。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和直属单位干部队伍状况。同时,走访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等有关部门,广泛吸收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河南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机关机构改革监狱体制改革干部调整工作实施方案》,把“五重五不简单”的工作要求,具体化为“民主测评”、“综合素质测评考试”和“资历业绩评价”等内容,坚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在工作中看、在实践中看,全面衡量,综合考虑,真正做到了把握原则、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全过程公开透明,确保群众广泛参与。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同志多次指出,选拔干部工作一定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变成让群众了解的过程、支持的过程。在方案公开、条件公开、选拔模式公开、职位公开的基础上,关键环节全部公开,民主推荐情况张榜公布,综合素质测评、演讲答辩全体干部全程参加旁听,考试试卷张贴接受评议。确定入围人选、考察、任职等环节加大公开力度,资历加分、工作业绩加分提前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厅局机关副厅级干部全部 ― ―

2参加党委会,与厅党委成员具有同等发言权。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公开公平,又分别邀请了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委政法委和省公务员局的领导同志,与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的厅级干部一起组成面试组,抽签定分组,随机进考场,避免了“打关系分”、“打人情分”的问题。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委政法委和省公务员局的同志由衷地称赞,司法厅组织的这次干部选拔,是践行卢展工书记“五重五不简单”工作要求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规范、创新的工作要求,这些做法可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经验与范本,可资借鉴、值得推广。广大干警认为测评体现了公平、公正、公道,结果令人满意、让人服气。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搭建选人用人平台。厅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首次实行了全员参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避免简单地以票取人和凭一时一事的数字、任职年限、年龄取人。首次实行对不同层次参加人员在不同层面推荐和测评,设计不同的权重比例,既切实保护基层干警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又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干部的实际情况,有效遏制跑官拉票等不正之风,真正把那些工作敢负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真正把那些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激发广大干警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豪情。采取了民主推荐与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模式,对正处级领导干部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质测评,重点考察工作思路和管理能力;对副处级领导干部先进行以业务工作能力为重点的 ― 3 ―

综合素质测评,再对入围人员进行民主推荐,做到了既有“伯乐相马”又有“赛场选马”。

四是倡导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工作业绩和贡献。把任职年限、工作业绩、工作贡献作为综合考量的重要依据,对在工作中默默奉献、踏实肯干、业绩骄人的同志加分,使那些重干不重说、能干不多说、会干不愿跑的干部崭露头角。在正副调研员职位推荐中,优先考虑那些担任下一级职务时间较长、年龄较大,长期以来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老同志,充分彰显了厅党委深切的关怀与爱护。同时,从干部队伍现实状况出发,从培养锻炼干部角度考虑,实行纵向横向交流,扩大上下交流范围,既注重全方位地造就高素质人才、持续提升干警队伍活力,又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机关优秀干部不愿下、基层优秀干部不能上的问题,为司法行政事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生力量,最大限度地激活发展潜力、焕发勃勃生机。

这次选拔任用工作得到广大干警的普遍称赞,得到绝大多数同志的认可,收到良好工作效果。

一是弘扬了正气。广大干警认为,这次干部调整是对近年来我省司法行政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的一次“检视”,是对广大干警智慧、能力、实绩的一次“大考”。坚持以人为本,安排细致周密,要素设计合理,组织严密科学,完全符合中央、省委有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完全符合司法行政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完全符合广大干警深切的希冀和期望,考出了优异成绩,交上了满意答卷。

― ―

4二是凝聚了人心。广大干部对这次选拔高度关注、热情参与。参与竞争的同志都是精心准备、理性对待、尽情展示、胜败皆服;其他同志也是全程参与、全神贯注、仔细观摩、认真体会,从中既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更看到了存在的差距。大家真切感受到厅党委是真正关心关注基层一线干警,表示一定珍惜厅党委提供的机遇,平凡之中充溢满腔热血,怀着伟大追求,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真正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以实际行动参与支持这次干部调整工作。

三是激发了活力。广大基层干警表示,这次厅局机关干部公开选拔意义重大,为下一步直属单位选拔开了个好头、做了个好示范、打了个好基础,尤其从厅党委用人导向上看到自己的出路和前途,大家对司法行政事业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个重在”总体要求,大力弘扬“听党的话、无私奉献、用心谋事”的河南司法行政精神,责随职走、心随责走,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求实求效,为司法行政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接受组织的挑选,持续我省司法行政工作良好的态势趋势气势,为全面迈入全国司法行政第一方阵作出应有的贡献。

― 5 ―

送:司法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省军区

省委政法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人大法制委员会、 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国家安 全厅、省政府法制办、省武警总队、省法学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各有关新闻单位

发:各省辖市、县区司法局,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省监狱管理局,各直属单位

本厅党委委员,厅级领导干部

郭俊峰、徐国红、张惠初、孙奉仁、许林章、尚春萱、高国建、关国安、卫明思 徐生富、马金铭同志

厅机关各局、处、室,省法律援助中心

存档3份共印400份 责任编校:时志强

― ― 6

第五篇:县级疾控机构主要职责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

1、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同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2、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3、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4、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5、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6、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各 业 务 科 室 工 作 职 责:

疾控科工作职责:

调查、分析和研究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分布、流行和发展规律,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制订防制策略与措施,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任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监测报告、调查确认、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和效果评估。 构建和维护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为应急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培训基层业务人员,检查和指导基层卫生机构的卫生防病工作。 地方病与学校卫生科工作职责:

收集与整理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流行的基础和动态信息;对寄生虫和地方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各类寄生虫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群密度和消长趋势;开展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及防治效果的监测;评估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开展学生健康状况的基础和动态防治及学生因病缺课、休学、退学等动态监测工作;开展学校环境对学生健康影响因素及学生常见病报告的日常动态管理;开展学生免疫接种,指导学生多发病防治方案的实施。 监测科工作职责:

开展与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的监测及采样,对劳动场所放射卫生、食品、水、公共场所中常见有毒有害因素及中毒事件毒物的监测,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查及卫生学评价,健康体检,普及卫生知识,开展卫生知识培训。

检验科 开展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传染病病原学分离鉴定、疾病危害因素实验室诊断、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与鉴定和毒理学评价,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持。 健康教育所工作职责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普及卫生防病知识,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卫生防病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帮助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减少疾病流行和突发事件造成了身心危害,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门诊部(结防科)工作职责:

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负责全区肺结核病人防治工作的宣传培训、归口管理、监督指导,对肺结核病人进行规范化诊断治疗。

上一篇:线下产品推广方案下一篇:湘教版风来了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