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2022-12-2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基础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工程占到总数的8 0%以上, 所以混凝土的质量是关系到每个工程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控制混凝土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即:原材料的选用、配合比设计和控制、强度监测及施工浇筑、养护控制。下面作者将从以上方面简要的做以分析。

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1) 水泥的选用应根据混凝土不同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配备不同品种等级的水泥, 以满足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尽量降低水灰比的要求。水泥在使用前三天应取样复检, 只有三天抗压抗折强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安定性等指标合格方可使用 (2 8天必须检验合格) 。

(2) 细骨料:优先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河砂细度模数2.3~3.0之间为宜。含泥量要求;混凝土等级≥C 6 0应不超过2, 混凝土等级≥C 3 0应不超过3, 混凝土等级≤C 2 5可放宽至5℅。如果采用机制砂, 砂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3.6以下, 砂中粒径小于0.1 6 m m的不应大于砂总重的2 0%。混凝土用砂除进行物理检验外还要定期进行氯离子的检验, 以检测氯离子是否超标, 严禁使用海砂拌制混凝土。

(3) 粗骨料:应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 (或卵石) , 骨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钢筋净距的3/4, 骨料针片状不应超过15%, 含泥量不超过1%。

(4) 外加剂和掺和料:使用高效减水剂和活性掺和料以减少没立方米水泥用量, 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5) 拌合水:应尽量选用引用水, 如采用河水应对河水进行氯离子含量的检测。

2 配合比的设计和控制

2.1 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应在施工前一个月进行试配, 严禁使用经验配合比。施工前实验室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及结构断面的大小、钢筋布置的疏密, 以便考虑使用水泥的品种和石子粒径大小;了解施工工艺, 如运输、浇筑的措施, 使用机械化的程度, 对凝结时间的要求及外部环境的因素, 以便合理选用外加剂和掺和料的品种;根据这些资料合理的选用适当的设计参数, 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来设计。设计配合比经过试配后必须和易性良好, 2 8天抗压强度合格且达到9 5%保证率方可在实际工程中使用。

3.2配合比的调整和在施工中的控制:

(1) 调整生产配合比时, 应准确测量生产现场的砂石实际含水量, 严禁采用目测法来估计砂石的含水量, 这样做会导致生产配合比不准确;密切检测现场材料的波动, 当砂石材料有变化时要及时的适当调整配比, 如若材料有较大变化, 必须重新进行配合比的设计。

(2)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 严禁在生产中为了施工方便擅自加大用水量从而大大加大了混凝土的水灰比, 直接引起混凝土强度不和格及坍落度过大造成离析引起裂缝的产生。应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生产的混凝土频繁的进行坍落度的检测, 坍落度合格方可施工。

(3) 混凝土配料计量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校核, 不能超过配合比配料的允许误差范围;混凝土拌合应均匀, 颜色一致, 对于坍落度在1 2 c m~18cm的高塑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3 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要在施工中严格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就要从施工机械、运输、浇筑、捣固、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3.1 混凝土对运输的要求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性, 避免产生离析、泌水、流动性减少等现象。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点运至浇筑地点并且及时浇筑。距离比较远的应采用搅拌车运输, 并且每分钟转鼓3~5次, 现场搅拌站可用小型机动翻斗车、双轮手推车等。

3.2 混凝土的浇筑

3.2.1 浇筑前的准备

在混凝土浇筑前, 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的厚度, 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选用表面平整、光洁度好的钢制摸板或有加固系统的涂胶板, 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接缝和空洞应堵严, 以防漏浆。浇筑前应用清水润湿模板。

在地基或基础土浇筑前, 应清除杂物, 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于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 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3.2.2 混凝土的振捣

混凝土的振捣就是使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与密实的过程, 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型正确, 表面平整光滑, 混凝土的强度和其他性能符合设计的要求。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 振捣器应该距离模板5 c m~1 0 c m, 振动棒垂直快速插入混凝土内, 每一个位置上的振动时间应保证混凝土获得足够的密实度, 并将混凝土靠近摸板边的气泡赶出, 但注意不能过振, 防止混凝土产生分层, 表面出现砂面。振动棒拔出速度要慢, 保证振动棒周围的空气能够跟随振动棒引出。

3.2.3 伸缩缝和后浇带

为了防止混凝土因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需要在混凝土中切出一道道的施工缝以补偿温度应力产生的收缩。一般应该在混凝土初凝后临近终凝的时候人工或机械切出施工缝。对于大面积的楼板应该根据设计规范进行预留, 在混凝土浇筑后两个月以上在对后浇带进行施工,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收缩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应该尽量避免大风和炎热的天气, 夏天可以尽量在夜间施工;严禁在雨雪天气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应该连续不间断, 以免产生施工冷锋, 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

3.2.4 特殊混凝土施工工艺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该提前编写施工方案, 采取跳仓作业, 分层浇筑, 有必要时应该预埋冷凝管和测温探头, 密切关注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以免裂缝产生;大面积混凝土应分块浇筑, 按要求留设伸缩缝。

4 混凝土强度的监测

混凝土施工时, 每个工作班组对不同标号和部位的混凝土应该制作不少于2组的试块, 一般强度以2 8天为准, 可以在7天时先进行试压以预测混凝土的强度, 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合格, 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 应该制作抗渗试块, 进行混凝土抗渗实验, 确保抗渗达到要求;另外对北方严寒地区还要进行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检验。

5 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的初期, 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 建立适当的水化反映条件的工作, 称为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在终凝前要进行二次的抹面, 以预防裂缝产生;如果环境干燥在混凝土初凝后, 应尽快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 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浇水养护日期应不少于1 4天。对高耸构筑物和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不便于覆盖浇水的应喷涂养护剂进行养护, 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 以保证水泥水化反映的正常进行。混凝土浇筑后的拆模时间应由技术人员根据试块抗压强度来掌握。

综上所述,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各个影响因素入手全面控制, 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从混凝土的制备、运输、配合比设计与控制、浇筑以及养护等方面阐述了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S].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 G J55-2000) [S].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探讨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