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的教学特点

2022-08-20

第一篇:牛津大学的教学特点

大学教学的特点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 学 教 学 的 特 点

【摘要】大学教育的性质、社会职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等与基础教育不同,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实现学习与发展的途径和手段等方面比基础教育复杂得多,因此,大学教学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有明确的专业性,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学关系有学习的独立性,教学形式有更多的实践性,本文就这些基本特点从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教学

特点

大学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其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育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学生认识规律,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意志品格的过程。大学教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1、专业性

大学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而,教学就具有专业性特点,即教学要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教学的专业性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结合,需要处理好专门化与综合化的关系。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方面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在这种科技发展的条件下,要使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科学研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加宽专业、加强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趋势,力图使专门化与综合化结合起来,对此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予以借鉴。

2、研究性

教学具有研究性,不仅表现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方面,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方面。把科学引入教学过程,能给学生创造出全面发展智能的环境和重要条件。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不受约束地努力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且把已知理论同研究需要紧密结合,进行积极的思维。参加科学研究 1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之中,自学能力也在为完成研究工作任务而向理论和实际求教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3、相对独立性

高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知识,培养其创造精神也是大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学生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辨证思维逐渐成熟,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趋向稳定,独立学习风格初步形成。从教学方法本身来看,它有两方面的特征:⑴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信息传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制约着教学过程,只有当两者和谐一致、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佳的传递效果。作为信息“受体”的大学生,由于自主性增强,他们对教师提供的各种信息不再是全盘接受,而总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标准进行选择,或接受、或忽视、或排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首先在于这种指导是能够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感受状态”、具备较高的处理信息的“能量”,并能引导他们独立地去获取各种信息。⑵教学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的自学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与此同时,教师教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即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对学习的指导与启发,由教“书”向教“学”转化,出现了课堂讲授时数大幅度下降,课堂讨论、质疑、实验等则显著增加。

4、教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都应遵循的原则。因此,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就必然要使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从中了解社会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和改造世界的意识。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转型,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及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求大学生不能封闭地学习,而应该放眼社会,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且还应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若不与实践紧密联系,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高等学校都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实习考察等。

5、阶段性

2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比单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复杂得多,教学内容既深又广,需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因此,大学教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以经济、管理类四年制本科专业为例,教学计划中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大学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一般为一至三学期)。这是大学学习的开端。这阶段要学习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当代科学技术概论等科学文化基础课。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大学生打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②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一般为

四、五学期)。专业基础课是公共基础课的深化发展,又是专业课的先导和基础,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③专业课学习阶段(一般为

六、七学期)。专业课所传授的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理论知识,它体现了专业的特点,是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阶段(一般为第八学期)。这是非课堂教学环节,即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此阶段学生要运用前七个学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到业务部门进行锻炼,向业务人员学习,接触并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从实际部门调查了解到或文献资料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述或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这是学生由学习阶段转入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工作前的“演习”,此阶段成绩的好坏将决定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以上各个阶段只是大致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课程之间也有交叉,各阶段联系紧密

6、创造性

大学教学的创造性特点,是由大学的教育目标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专门人才。大学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求大学生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学知识,还要发扬、还要创造、发展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大学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3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结业论文:大学教学的特点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学教学的创造性特点也是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分为模仿性学习、接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三个层次。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日趋成熟,正处于旺盛期,为由模仿性学习、接收性学习过渡到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宽厚的综合性知识又为大学生过渡到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7、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相对要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要表现在:①大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大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因此,教学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②大学的学习中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多,学习的途径多,学习的内容选择性大,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深。大学生要适应这些变化并且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必须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具有驾驭学习的能力,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学习的自主性。③大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他们的独立个性和心理品质逐步成熟,情绪的稳定性、学习的持久性、自信心和自我调控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也已达到较高水平,大多已形成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风格,在学习中乐于独立自主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上述特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了解和把握大学教学的特点,将有助于做学习的主人,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实现大学学习目标。

第二篇:大学的特点

1、自由

自由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因为大学是一种学术机构,学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自由的土壤和空气,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自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奠定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学术自由包括思考自由、研究自由、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受规范的制约,“自由”地、“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发展着。学术的自由带来学术的繁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因有万事万物并存而呈现无穷的生机,大学也因各家学说相竞相长而呈现出学术的生命。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北大从此名高声隆,其人才辈出,莫不与这种学术民主之传统相关。如果学者和教授丧失了思想和学术的自由,那就不仅是学术与大学的灾难,也是国家与民族的灾难了。

2、自治

大学自治,或称之为“学术自治”是指大学应当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大学自治思想的核心是大学作为自治机构或法人,其办学不受来自于外部权力中心的控制和干预。不论这种权力中心是政府还是其他社会机构,大学只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处理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大学的自治最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中,教授治校在北京大学较早地出现;学生自治,按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则是“大学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它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大学自治的一个组成部分。

3、道德

大学是人类道德的守望者。在人类历史上,大学不仅仅以思想和智慧的功绩建立起伟大的纪念碑,而且始终以道德的光芒照耀文明的天空。中国古典大学向来将“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基本理念,道德教育和品性修养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教育者而言,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生境界,做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就大学生而言,同样应当把道德养成作为大学生涯的重要价值取向。道德生活是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主题,它使得大学生不仅仅拥有工具理性,而且拥有创造

完美人生的价值理性,拥有可以指导自我划向成功彼岸的精神之桨,而不是随波逐流,与世浮沉。

4、责任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旗帜。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遁世隐者徜徉高蹈的世外桃源,而是建国君民、化民从俗的重要组织,始终承担着探索真理、培育英才的责任,进而起到传承文明、引导社会的作用。如果说大学的自由品质不可剥夺,那么大学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大学是一个“知识性社会”,是培训和塑造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的场所。大学的社会责任也许因具体时代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大学的基本责任是永恒的,那就是培育人才和繁荣学术,大学的社会责任正是通过它们得以体现和证明的。这就是每一个大学人应当意识到的两大责任:育人责任与学术责任。即使是从事自然研究的知识分子,都不应忘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前途可能造成的影响,应当意识到并自觉承担起发展学术和社会的责任。

第三篇: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爱情至上

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认识的第一位,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极点,认为“没有爱情,活着就没有啥意思”。整天沉溺于卿卿我我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漠然处之。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有的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成绩下降,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有的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一旦失恋以后就悲观厌世,精神萎靡,认为从此生活没有了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

2、相互攀比,赶潮流而行

有些同学谈恋爱不是未来寻觅知音,而纯粹是从众的结果。看到别人成双成对,自己心里难以平衡,于是随大流也追求异性,从此而产生某种心里的满足感以极大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此类同学在调查中占了4.8%,他们对待爱情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

3、相互炫耀

有些大学生在择偶的时候非常注重对方的外表。认为外表美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内在美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没有用处的。相貌好,有一幅美丽的外表,才能在朋友中炫耀,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彩。这虚荣心的诱使导致对恋爱观理解的扭曲,互相炫耀、盲目追求外表。

4、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这种行为实质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5、主观事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把爱情放在首位,一旦坠入情网就本能自拔了,强烈的感情冲击,各方面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惟一追求,这样也许就影响到就业,严重点则直接影响了大好前途。

6、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以前的大学生,谈恋爱大多追求的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他们能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社会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很少有越轨行为的发生,使爱情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对性行为抱不严肃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人自由”可以不受干涉,随心所欲。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变得逐渐开放起来了。

7、爱情承受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因失恋,失志,失德者,虽属少数,但影响很

大。

二、恋爱的利

1、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

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责任才会真正带来爱情的幸福。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大多都在父母和家庭的照料下成长,思想上的不独立性和生活的依赖性都极强,但当开始恋爱后,受其自主心理的影响会开始追求独立并逐渐摆脱家庭过多的束缚,此时如果加以正确的诱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是为自己负责。这样步

入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恋爱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特别是与异性相处

男女原本不同,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不可避免的要与很多异性接触,而这些人和事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现在和自己恋人的交流接触就成为了一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表达,判断,选择等能力,以便于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处理好恋爱过程中,与恋人之外的其他异性的关系,无疑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怎样既能与恋人保持亲密关系,却不影响自己同其他异性的交往,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差别,对日后处理类似问题也提供了经验。

3、自我爱的能力的实现

凡高有句格言“会爱的人才会生活,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爱或者不愿意恋爱那么他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他就缺乏这种能力。爱是一种奉献的能力,一种包容的能力,一种理解的能力,一种信任的能力,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几分的辛苦但得到的将更多是幸福和快乐。

三、校园恋爱的弊端

(一)、对学习的影响

对爱情执着的大学生,大多欣赏罗曼•罗兰的名言: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就等于虚度一场。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和爱情两大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一直是令大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

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恋爱与学业两不误。通常他们认为自己选择的男(女)朋友必是和自己志同道合,不会影响学习的。不否认那些学习目标明确、自制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做到。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学生尤其初入大学的新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习惯了中学时被管制的生活,曾经考上大学是他们的目标,而此时他们往往还没有找到自己在大学的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他们是否可以理智的选择恋爱对象,使自己的学业不受影响则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而要圆满地完成学业,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因此,在打下牢固学识基础之后,大学生才可以从事如恋爱等学业以外的活动。学业基础不够牢固情况下的恋爱,会对学业造成不利影响,情况严重者还会引起大学生情绪上的较大波动,从而造成厌学、辍学等严重后果和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

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除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看来昂贵的“恋爱消费”最终还得家长来买单。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高,而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消费自然是高了些。大学爱情高消费已不是个人问题,已衍生成了高校学子的爱情观、消费观的普遍问题。作为新时代“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大学生们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三)、是二人世界的局限还是朋友圈子更广泛?

具有调查数据显示有25﹪没有恋爱的同学认为身边谈恋爱同学自恋爱以后疏远了以前的朋友,这与原本希望因谈恋爱而接触更多朋友的愿望是不相符的。恋爱的最大弊端就是限制人际交往的范围。身边有了恋爱的同学,别的同学尤其是异性朋友为避免同学间的误会自然的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谈恋爱的同学会过分的注意与恋人的关系,并未意识到朋友们在不自觉之间已经渐渐的疏远。而且有30﹪的未谈恋爱的同学表示这会是恋爱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恋爱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失恋是损失吗?

恋爱总有付出,一旦当你失恋,你曾经的付出将很难收回,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付出。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恋爱是认真付出的,有6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为此次恋爱失败而深受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并不十分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失恋对其造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失恋造成的心理阴影期的影响尚属正常,但是有些大学生并不能正确对待失恋,他们失恋后所面临的则更为严重。其中最不能接受的莫过于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失恋本身就意味着一份感情的结束,而它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持久的,因此,失恋亦是一种损失。 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不过,在大学阶段里,我个人认为恋爱还是弊大于利的,所以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待到功成名就时,天涯何处无芳草?

对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意见和建议:

1、要正确对待恋爱。

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

2、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

3、端正恋爱动机。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大学生还处在人生的过度阶段,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涉及性教育的方面还很少,对于异性也还只处于一种羡慕和向往阶段,很多知识还是蒙蒙隆隆的,并不是十分了解。如果缺乏性教育,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甚至出现越轨行为。在缺乏一定常识的前提下,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对于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来解决。从而会造成心理或生活上的压力和障碍,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特点是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有道是“思想,思想,时时在想,不是想东就是想西。”而且大学生各方面还不是很定型,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一是要通过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卡拉OK、文艺演出、漫画、各种文体活动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活跃身心;二是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婚姻的态度,调节同学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3、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恋爱与否和学生的理想、事业心紧密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追求事业、理想和前途,使其认识到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不能只顾儿女情长,荒废学业很前途。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摘要: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本文利用参考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做简要的梳理,旨在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清楚的认识未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特点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特殊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本文综合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进行综合梳理:

一、随着就业观的转变,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逐渐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在自然与人为作用中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宣传与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能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自主创业会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素质,热爱自由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受别人的管制和其他的人身拘束。

二、学历的层次性和专业不对口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当前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剧增,使得大学毕业

生年年剧增。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将近六七百万。在近七百万的大学生中,大家的学历一样,加上专业不对口或偏冷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竞争优势。

三、就业选择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就业制度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风险性单位,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如今的大学生遍地开花,每个行业都有大学生的足迹可循。

2.从就业的地理位置上看,以往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大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更有甚者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等。

3.在就业途径上,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四、就业时更加注重和追求物质福利程度。在当今社会,受不正之风—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都会更加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势非常突出。

大学生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而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迎合自我优势与兴趣爱好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专业是否对口也没有考虑。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是偏爱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的体制内单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也说明这种趋势走向。

五、很多大学生期望从事低风险的工作。面对当前的就业高压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力不足,又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等自身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走向。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因为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恐慌症,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高风险职业的过分排斥。

六、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要好,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高,而且身心要健康。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证书等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当然了,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为了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必然成为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据统计,在山西省招聘会上,有近90%的单位有“需要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难度。

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就业心理越来越成熟,就业的期望把握的适中;就业的意识明确,选择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的地域跨度大;选择自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等等。

八、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学生普遍枪手,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相对激烈。与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相对严峻,在将近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本领是很难找工作的,因为文科生大都一样,社会实践经验少,没有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和综合知识不牢固等,这些劣势将会成为我们找工作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工

作,有的大学生挖空心思去包装或伪装自己。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就业而造假”时,78.6%的大学生选择“会”。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注水”这一现象,少数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内容失真,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如涂改学习成绩,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利用复印机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此外,近几年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违约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违约都是毕业生自己提出的。在问及“求职过程中,您会签约后跳槽吗?”有63.8%的大学生选择“会”。毕业生求职心切。常常因担心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缺乏慎重考虑,遇到愿意接收的单位就马上签订雇佣合约,草率签约后,却又不安于现状,随时做好违约的准备。

十、就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随着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新增的工作岗位及其有限,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岗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十一、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现象。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会明文规定只要男性,或者在选择员工时倾向于选择男性,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这是因为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今后的生育和哺乳以及家庭拖累和降低了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也加大了使用女大学生的劳动力成本,从而使女大学生就业处于困境和不利地位。

第五篇: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一、性格的意义与大学生性格特征的分析

(一)意义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例如,热爱集体、学习认真、关怀同学、有崇高的理想、自信心强,这些涉及到社会意义的特征经常的、一贯的从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而不是偶然的表现在一时或一事上,就成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从整个行为的表现看,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追求什么、拒绝什么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上,而且也表现在怎样做、怎样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或理想的活动方式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挫折与阻力有多大,这种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会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明确的了解时,我们就能够预测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做什么和怎样做。

其次,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的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态度或道德品质的调控而形成的。至于一个人的动作速度、情绪的强度或某种才能,都属于个性品质,但不是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性格是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属性的部分。在人的性格中也包含一些次要的、从属的品质,如严肃与诙谐、拘谨与大方、急躁与耐心等。这些品质在性格特征的统一体中与核心品质结合起来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态度上。

(二)性格特征的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尊心、集体主义、热情、关怀、正直、坦率等,以及与此相反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卑感、对人冷漠、虚伪、狡猾、缺乏同情心等。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就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在集体生活中交往建立起来的,性格特征是在集体中形成与发展的,性格差异也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

第二是对劳动或工作、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以什么态度对待劳动、工作与学习及其成果和产品,如学生对学习是否认真,是否喜欢劳动,有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有的学生对自己担负的任务、作业、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而有次序;有的学生消极、冷漠、懒散、马虎,完成作业草率,做事杂乱无章。

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非常重要,这种精神使学生朝气蓬勃,具有追求与钻研问题的求知欲与敏感。缺乏这种精神的学生则表现出怠惰、消极、得过且过、精神萎靡。

第三表现在对自己、对自己个性态度上的特征,如谦虚谨慎与骄傲自满、自尊与自卑、自信与自馁、大方与羞怯、自我批评与自我放纵。学生如何对个人作出比较恰当的自我评价,这种性格特点是随着集体生活、教育、年龄而发展的。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在行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它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克服达到目标的障碍时所表现的特征,如自觉性与盲目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果断性与优柔寡断、坚定性与懈怠、自制与放任、沉着与鲁莽、勇敢与怯懦、纪律性与散漫性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经常影响人的活动,当这种影响比较稳定地控制人的活动时,就形成性格的情绪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快慢、强弱和保持时间的长短上。有的人情绪变化迅速,有的人情绪变化缓慢;有的人情绪容易激动,有的人情绪比较宁静;有的人心情和心境总是乐观的、舒畅的,有的人心情总是抑郁不快、愁绪满怀。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这种特征表现在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在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时注意分析事物的细节,有的人则注意事物的整体和轮廓,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迟钝;在想象方面,有的人幻想多,有的人从现实构思;在思维方面的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都有不同的表现。

二、大学生性格的类型

(一)根据“心理力”(libido)的倾向,可以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外倾型的人被心理力引向客观的外部环境的知觉、思维和情感之中。外倾者的情感外露,注重实际,善于交际,活泼开朗,对周围的一切兴趣广泛;内倾的人被“心理力”引向主观的内心世界而产生自我感知、思维和情感,谨慎小心,深思熟虑,顾虑重重,冷漠,寡言,不善于交际。这两种基本倾向具有四种心理机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思维是由彼此联结的观念组成,受伦理、法则的支配;情感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功能,它是一种根据表象唤起的愉快与不愉快的体验;感觉是通过感官刺激(包括机体的内在刺激)而产生的经验;直觉是一种直接把握到的而不是作为思维和情感的结果产生的经验。由于这四种心理机能的支配,就形成了性格的八种类型。(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6~154页。)

1.外倾思维型

这种人重视理解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的规律,重思考而不重感情,喜欢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讲究逻辑顺序,有判断和鉴别能力。

2.内倾思维型

这种人不关心外界现实,以自我为主,情感冷漠,与人疏远,倔强偏执,不体谅他人。 3.外倾情感型

这种人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反应强烈,热情奔放,爱浮华,喜怒无常。 4.内倾情感型 这种人情感沉着,不向外表露,沉默寡言,对人冷淡,有抑郁情绪;有时表现为恬静、深沉,给人以自信自足之感。

5.外倾感觉型

这种人依据感觉估量生活价值,讲究实际,情感体验肤浅,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不作更多的思考。 6.内倾感觉型

这种人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重视个人内心的感觉,在事物与自我之间凭知觉观察一切,缺乏实际的思想和情感。

7.外倾直觉型

这种人凭直觉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不安于稳定的情境,不能保持长久的对工作目标追求的兴趣,对反复出现的日常事物容易厌倦,不断转移方向。

8.内倾直觉型

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事物,以自己的意象为主,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而又不能超出个人直觉的范围,内心充满幻想。

(二)根据人类的文化生活领域,斯普兰格(E.Spranger)把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 1.理论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冷静地思考事物的本质,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 2.经济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关心各种实际事物,从经济观点出发,判断它的可利用程度,追求实用价值。

3.审美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善于体会美的感受,经常用优美、对称、整齐与和谐来衡量一切事物。

4.社会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群体和他人为活动的中心,把社会的一般福利和关怀他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喜欢与人交往,为人善良,能容忍他人,追求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5.政治型 这种人以权力、地位为中心,有强烈的支配欲,热衷于控制与命令他人,为人自负,比较专横,固执己见。

6.宗教型

这种人以信仰为中心,相信命运,不愿正视现实,对别人态度谦和,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寻求神秘的力量。

(三)根据意识倾向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类型;

(2)目的方向明确,但坚定性、自制力不足的类型; (3)缺乏目的方向性,但意志坚强的类型; (4)缺乏目的方向性和意志薄弱的类型。

(四)根据生活目标可划分为16种类型 (1)“未来理想专家”型; (2)“理想大学生”型; (3)“职业家”型; (4)“学者”型; (5)“纯理性主义者”型; (6)“勤奋”型; (7)“平庸”型; (8)“懒汉”型; (9)“社会活动家”型; (10)“博学者”型; (11)“运动员”型; (12)“消费者”型; (13)“假现代派”型; (14)“中心人物”型; (15)“机灵鬼”型; (16)“极端消极”型。

(五)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6种人格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从描述人的行为的词汇中运用系统观察法、实验法和因素分析确定下来的。他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它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和广泛的行为倾向,特质这个概念能表明不同时间与不同情境下的某种行为的类型。特质的种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特质,即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有各种相关性的观察资料,例如,有人发现受的教育越正规者,看的电影越少。这种观察很肤浅,说明不了问题,它仅能表示特质间有某种组合的倾向。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因素,它能控制表面特质组合的变量,一种根源特质影响多种表面特质,而一种表面特质可能来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

根源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因素,并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某些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根源特质,但这种特质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例如,每一个人都有智力,但智力的量是不同的。根源特质的强度对人们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而智力作为根源特质的外部表现则是表面特质。卡特尔的16种因素就是从生活纪录资料、问卷资料和客观测验资料中分析出来的。每一种因素给出两个名称,一为高分组名称,一为低分组名称。这16种人格因素的符号和名称是: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

每一种特质都可以用双向形容词来表示,例如冒险的—怯懦的、自信的—无把握的、支配的—顺从的、想象丰富的—不受幻想影响的等。稳定性(C)在高分方面是指情绪的成熟、稳定、持久、平静,对问题讲求实际;相对的是不能忍受挫折,情绪易变,爱冲动,对工作推诿,逃避必要的决定。

图8-1 16种人格因素测验图 (根据刘永和、梅吉瑞的卡特尔16PF,AB修订合订本和R.L.阿特金森等著《心理学导论》,

1987年英文本第425页之图改编,图中阿拉伯字为标准十分。)

一项调查的对象是大学

二、三年级学生371名,其中理科生237名,文科生134名,年龄分布在18~22岁之间。(参阅黄希庭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242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在16种人格特质中,乐群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等十项较好。

理科大学生在聪慧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五项较优于文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制性这十项比理科生较好;女大学生在敏感性上较高于男大学生;在独立性上,女生比男生依赖、随群。

我国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因素类型(或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包括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

分析结果表明总的趋势是焦虑型稍多于适应性,外向型稍多于内向型,安详机警型非常明显地多于感情用事型,果断型明显地多于怯懦型。

理科大学生的焦虑型稍多于适应型,安详机警型非常明显地多于感情用事型,果断型明显地多于怯懦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无差异。

文科大学生的感情用事型非常明显地多于理科大学生,其他基本一致。

男女大学生的类型差异,在适应型、外向型、感情用事型、果断型方面,男生多于女生;在焦虑型、内向型、安详机警型、怯懦型方面,女生多于男生。

三、大学生性格的培养与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对学生性格作诊断和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了解性格的方法一般采用调查研究、自然实验、传记分析、个案追踪、总结经验等。比如了解学生的家庭史、个人生活史,建立学生活动和性格记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研究,做出诊断措施与教育方案。性格形成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格是在个体与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的形成是一定的生活环境的反映,但生活环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性格特征,它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性格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早期环境与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对儿童过分的溺爱、放纵、娇惯,就会形成依赖性、任性、娇气、执拗、不爱劳动、傲慢等性格特征。对儿童打骂、训斥、管教严厉,又会使儿童形成拘谨、胆怯、自卑等性格特征,不能培养他的独立性、主动性。

学校、班集体的规章制度、纪律、舆论,校风、班风、教师的作风、社团生活都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

社会环境是通过校外活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影响学生的性格。 第二,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锻炼性格。要求学生按照学生守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纪律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学习过程、集体生活、公益活动中提出要求,锻炼性格和意志。

第三,通过榜样的作用形成性格。如开展学习先进人物、英雄的活动,通过同学、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文艺创作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影响性格的形成。

第四,通过自我教育培养性格。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是变被动为自觉的过程。自我教育要明确地意识到社会和学校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产生严格锻炼自己的愿望,并确定榜样与理想作为自我教育的目标;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定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如克服暴躁、不耐心、不谦虚或意志薄弱、没恒心、不果断等,并制定个人教育计划,规定做什么,怎样做。

培养学生的性格,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上一篇:年级组长考核细则表下一篇:年党建工作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