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2022-07-23

第一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一个人一生只要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足以!而驻守在偏僻农村里那些最美的乡村教师们他们做到了,只为一心一意教好书,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

几十年如一日,如果没有强大信念以及超常毅力支撑的话恐怕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真的难以坚持下来。看到四川徐德义的“白龙”眼睛发炎,将来由“黄妞”代替它的光荣使命;青海马复兴双手残疾还坚持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82岁高龄的蒋国珍在教书的同时耕耘着自己的一片小菜园,收获着充实与简单的快乐等等,涌上心头的除了对这一位位辛勤工作的乡村教师的敬意。

或许他们可以不用当老师,选择其他职业,他们的生活会更舒服一些。坚守在大山里,坚守自己的职位,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或许就是那群可爱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神情以及他们希望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强烈愿望。他们收获的是内心的满足和那份简单而充实的快乐!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活动的开展,也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农村教育的现状,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教师教育资源的缺乏等一系列条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虽然我国早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对于由于交通不便无法到达学校的孩子们而言还是无济于事。

关注乡村教师,关注乡村儿童的命运!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够上学读书,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难题。

第二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

刘习聪,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新发布依族乡第一位外省籍教师。出自农村家庭的他,深知农村孩子求学和生活的不易。毕业后,来阿到这里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为学生和学校募集了价值近30万元的款物。帮助联系资助了300多贫困学生。为学校修建了饮水专线,使五十年历史的学校有了水源。家访过教过的588名学生。深受当地村民爱戴。村里的布依族老人还把他在村子里做的事情编成了布依族山歌。

第三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申报材料

茌平县贾寨镇中学

贾国超

贾国超,男,茌平县贾寨镇中学初二年级语文教师兼年级主任,中共党员,现年45岁。自1992年7月至今已有22个春秋。在20多年教学生涯里,他与心爱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收获着幸福与甜蜜,也浸透了跋涉者的心血和汗水。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默默奉献的执着与信念。

1.潜心教学,文以载道。执教语文20多年,他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学经验,大胆尝试,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人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时代需要。并根据学科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教班级成绩连续多年在同学科名列前茅,并多次被评选为县、乡优秀教师。所写《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等论文多次荣获省市奖励。

2.身正为范,以爱治班。在任班主任20多年里,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他总是年级组里早晨第一个到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他一直认为,要求学生做到的,他应首先做到。为此,班级安排劳动任务时,没有特殊情况,他总是和学生一起劳动,学生们积极性更加高涨,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通过多年摸索,他创造性的在班里推行学生每周综合评定,从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好人好事,其他等多方面给学生进行量化评定,奖优罚劣,学期末汇总,以总分高低确定学生综合素质等级,使学生和家长心服口服,同时,还使班级各项工作走在了前面。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他深深体会到:只有老师关爱学生,学生才信赖老师。学生温孟武因家庭条件不好,营养不良,造成贫血,面黄肌瘦,成绩一度滑坡,他买了葡萄糖,鸡蛋等补品送到学生家增强营养,并督促家长照顾好孩子饮食,使学生尽快恢复了健康,全身心投入了学习。王秀霞,患有先天性疾病,他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家长沟通,并组织学生对该生进行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帮扶,他还多次找她谈心,消除心理阴影,使该生走出了自卑,脸上重现幸福的笑容。

3.德诚兼修,自强不息。他22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认真履行教师职责,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尊重领导,团结同事,以德服人,以诚待人,遇事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家里,他孝亲爱子,和睦家人。父亲患病多年,花费颇多,可他收入微薄,妻子又待业在家,有时只得遍借乡邻同事为父亲看病。家里有几亩承包地,可无论农活多忙,只在双休日下地,他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他深信:清贫以养德,困境以砺人。

22年的教书生涯,他早已听惯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熟悉了孩子们那天真的笑容,求知的眼神。他深深知道:自己已离不开那魂牵梦绕的三尺讲台,离不开他的学生,他们早已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条路上,他迎着朝阳,披荆斩棘,向着繁花似锦的春天,阔步前进……

第四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教师:匡蓉

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颇为感动,其中几个镜头令我看了之后久久留下思索。今年54岁的徐德光,35年前,作为当时村里唯一的高中生,他放弃了很多赚钱的机会,坚持留在村里,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他用镰刀在大山里劈出一条从村里通往学校的羊肠小道。每当雨天,这条小路坡陡路滑,学生上学非常困难。于是,徐德光省吃俭用买了一匹白马,从村里一个个接孩子上学。他的一位学生因为感激师恩,学成后选择回到学校和他一起坚守,另一位学生捐赠了180万元修建了一条由学校通往山外的水泥路。时光荏苒,他和白马渐渐老去,却将700多个孩子送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35年的坚守,徐德光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知识,更让孩子们懂得了理想、感恩,学会了坚持不放弃。

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我想起了那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句话,多么感人至深。特别是在农村教育这一块是少之又少!教师也是人,也食人间烟火,上有老下有小也要养活一大家子。是的老师可以当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的人生,如果没有后续支持蜡烛会烧完的一天。

第五篇:寻找最美村官、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村官”

1、才哇,男,藏族,49岁,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扎西大同村遭受重创。当时,才哇作为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长,立刻组织村里没有受伤的人员,抢救还困在废墟下的其他村民。先后有3人被才哇从废墟中徒手救了出来。在地震中,才哇自己却失去了3位亲人。他的无私和责任感,令村民深深地佩服。

2、马继业,男,50岁,山东蓬莱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以来,他不拿集体的一分钱,自己却先后出资50多万元倒贴给村 。

得知原解宋营村、刘家沟村与206国道交会处的路口频繁发生交通事故后,马继业争取多方支持后,在路口安装了红绿灯和电子监控设备,在206国道小学路口设立警示标志、改造206国道两侧排水设施,使得安全隐患彻底得到解决。

3、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要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上任后,她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养老院剪彩那天,段爱平请人将热闹的场面记录下来,第二天就带着光盘赶到医院。16天后,老伴离开人世。

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她却想着要再为村民做一件事情。

4、周银柱、马怀兰夫妇,夫妇均为59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人。

2002年,夫妇俩先后被检查出乳腺癌、肾盂癌。手术后,夫妇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养病。回到井沟村,村里的现状让夫妇俩决定要做点什么。

2004年,他们捐出了10多万元,发动村民出资出力,在工地上,周银柱既是指挥员,又是建设员;马怀兰既当炊事员,又当服务员。经过3个月的艰辛努力,3.5公里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了。马怀兰带领村民们建起了一口2000立方米的大水窖,解决了村里禽畜养殖用水的难题。夫妇俩又捐出300万元,在昔阳县注册了第一家企农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闯市场。

5、杨帮武,男,51岁,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长乐-华山联合党支部书记。

长乐村地处平坝,是一个远近有名的小康村;与长乐村毗邻的华山村山高坡陡,不通电和公路,是大竹县过去有名的“十大穷村”之一。

2004年,大竹县委推动“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政策,联合两个村创建了达州市第一个农村联合党支部,杨帮武被干部群众一致公推直选为第一届联合党支部书记。

富村如何带穷村?当了32年村干部的杨帮武用行动说话。刚上任的杨帮武,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工人带着器材,翻山越岭开进了华山村。打坑、立杆、拉线,很快就让华山村便彻底告别了“无电村”的历史。

电通了,接着修路进山。为解决修路资金缺口,杨帮武用自家楼房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用于村里修路。由于长年过度操劳, 2006年3月,正忙碌在建设现场的杨帮武倒下了,医院的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左肾坏死,必须切除。可在病愈出院的第二天,杨帮武就出现在修路现场。

带病坚持的杨帮武,在修石桥的时候,不慎摔断了左臂,在镇医院接好断手后,吊带绑着手,他又返回公路建设现场。

乡亲们说:杨书记只剩下一个肾,不能干重活,但他还是一天到晚都在村里忙,舍‘肾’忘死,真是铁人。

6、石寿芳,男,汉族,49岁,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

石门村地处纳纳河流域,地势平坦,常发生洪涝灾害。在“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石寿芳和“村两委”临危不惧带领群众及时撤离,部分民房、良田及通讯设备被洪水摧毁,电力系统全部瘫痪,但全村248户1234人无一人伤亡。

在受灾重建期间,他将自家的建房款借给无钱建房的村民,主动给村民找来工匠,石寿芳还组织部分农户组成了帮建互助队,帮助无劳动力和家庭困难的村民及时建房,全面完成村里161户建房任务。

7、张译尹,女,29岁,海南定安县龙河镇天群村委会村支部书记。

距离定安县城近40公里的天群村,全村300多户共1000多人,底子薄经济落后,治安状况不好,多年背负着“问题村”的名头。

张译尹,村史上的第一任女支书,两委8名村干部中年龄最小。面对新任支书,村民一度质疑这个年轻的姑娘,可这种疑虑在2个月后被打消。

2010年10月,侵袭全岛的两轮强降雨重创定安龙河镇。天群村排洪不畅是多年顽疾,成了龙河地区灾情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90来户村民被大水围困在家,举步维艰。张译尹带领大家经过20多个小时奋战,挖出了3条沟共计300多米,洪水最终排向了田洋,多年悬而未决的排洪问题终于得到突破性的解决,保证了人畜的安全。

经历洪灾后,也使落后的村容村貌问题暴露无遗,天群村内没有一条完整道路。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的张译尹带头捐出2500元,村干部、村民们都被这个年轻支书触动了。最后,村里修建了3公里长的入村路,村里五片区的主道也实现水泥硬化。

8、王文忠,男,汉族,51岁,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

王文忠1980年入伍,1984入党,退伍后艰苦创业,逐步成为一名拥有亿元资产进出口贸易商人。

在王文忠的故乡芍药村,村民的生活没有改变。村里派性斗争严重,村民不满村领导班子,多年上访。2007年7月,芍药村前任书记被撤职。一时无合适人选,这时,他们想到了王文忠。

当看到乡亲们依旧过着跟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的生活时,王文忠内心无法平静,他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别妻离子,回到芍药村开始了自己的“富翁村官”生涯。

上任第一天,他就向村民郑重承诺:“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发财,就是为了给乡亲们干事。我绝对不拿、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请大家放心,芍药村搞不好,乡亲们过不上好日子,我绝不离开!”

在王文忠带领下,芍药村成立了裘皮服装加工合作社。随后,村里又成立了大棚种植和林地养鸡合作社。王文忠不拿村里一分工资,还自己出资418万元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兴建幼儿园、学校、村民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全体村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王文忠说。经过3年多的治理,芍药村面貌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2009年的4500元,成了“省级文明生态村”。

9、范振喜,男,51岁,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

周台子曾是有名的“一穷二乱民心散”的后进村。1987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面对困难、压力、挑战甚至是风险,他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而他的命运却是坎坷的,1991年他被检查出血癌!病痛的折磨、新生的渺茫,使他一度绝望。但他坚定了战胜病魔的决心,经过4个多月的生死磨难,脱离的危险。

1993年出院时,医生嘱咐:“一定要静养两至三年,否则得了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几个月后,范振喜又重返工作岗位。”他始终笑对人生。现在,他每天仍然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坚定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10、姜驰,女,汉族,57岁,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镇福祥村党支部书记。

“人心散、兜里空、村风差、百姓穷”,这是过去福祥村的真实写照。2000年,姜驰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上任后,她从整顿村风、清理陈欠入手。因为工作较“真”儿,她遭到过村民的恶意报复,却丝毫不为所动,凭着这股韧劲,在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回了总计87万余元的欠帐。

她先后为数十名大学生担保借款,为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对村民,她付出了很多,对家里,她却常感愧疚。自从当上书记后,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却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丈夫患癌症去世前,嘱咐她到城里去享清福,可她却舍不得这里,至今还为福祥村的发展奔波着。

最美乡村教师

1、潘立华:大山深处“圆梦人”

“山里的孩子要读书,要走出大山,需要我这个老师!”今年55岁的潘立华,是大山最深处歙县上丰中心学校岩源村吴家坦教学点的老师。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 有一种美好叫坚守

陡峭的山坡上坐落着两开间教室,后面连着半间宿舍,斜对面是一间小厨房,门前有大约20平方米水泥地坪,地坪上竖起一根高高的旗杆„„这就是今天的吴家坦教学点。

“现在条件好多了,给学生热饭菜有了电热箱,也有了活动场所。”每每指点着教学点的“江山”,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当年,高中毕业的他挑着行李,走10多里山路来到这里,拿着每月18元的工资,教授着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共二三十个学生的所有课程。那时,教学点只有现在的教室和宿舍,孩子们没有活动空间,热饭菜要跟一个残疾老人共用火炉。

如今的吴家坦教学点有8个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人,幼儿园6人,三年级以上的都去了中心校。前前后后教过700多名学生,20多人考上了大学„„面对这份坚守的“成绩单”,潘老师淡淡地说:“真没在意,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就是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也喜欢我。” 有一种责任叫呵护

山区村落距离远,教学点的孩子们年龄小,上学都是早出晚归。因此,教学点老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料理好学生的吃喝拉撒。虽说教学点叫吴家坦,但学校在山坡上,坡下是一条弯弯小路,而路边就是滚滚溪流。每天一早,潘立华就来到路口,把孩子一个个领上教学点;遇到雨雪天气,他就把孩子背上去。中午,他要为每个孩子热好饭菜,过去都是用火篮、火炉,潘立华手上因此留下了一道道“烙”印。傍晚,潘立华又把孩子们领到路口。遇到农忙或家长有事,他还要骑车将学生安全送回家中。

2、仲威平:一个老师和她守护的八个学生 “就算天上下钉子、下刀子,我也会来给你们上课。”这是仲威平给学生的一句承诺,这句承诺,她一守就是26年。 1987年,仲威平到工农乡兰河小学任教。1998年,兰河小学被撤并到5公里以外的乡中心校,学校中14名贫困﹑单亲﹑智障和无人照顾的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而面临辍学。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失学,仲威平选择留下来,到了2003年,这些孩子陆续毕业。仲威平依然坚守在这里,从此以后,她和一间不足10平米的教室、一个最多时只有8人的班级组成了兰河小学的全部。8人分为4个年级,每天仲威平都要在一块黑板上讲4个年级的课程。 仲威平的家离学校20里路,每天骑车上班要1个多小时。2007年12月的一天早晨,雪下得很大,半尺深的积雪挡住了仲威平去学校的脚步。但是一想到那8个孩子在等自己上课,仲威平决定再难也要去上班。风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越往前走雪越厚,没到了膝盖。平时1小时的路程,那天走了两个半小时。“守护每个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仲威平一直履行着这份责任。

3、刘坤贤:用残缺的身躯演绎完美人生

1983年8月,刘老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一位民办教师。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是9.5元,正值年轻力盛的刘老师主动到条件艰苦的新田村任教。山里的条件艰苦,学生的桌椅坏了他亲自修;看着孩子们没有课余活动的场地,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背回一块块石头铺在地上,他和孩子们一起拿铁锹一锹一锹铺平,孩子们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活动场地。刘老师和妻子背回大块的石头垒砌成院墙,在墙的一边用木头订做了一扇大门,这所简陋的学校也有了自己的一扇育才大门。看着孩子们没有锻炼的器材,他就自己砍下山上的木头自己修建了乒乓球台和蓝球架,可看到学生们没课外书的时候他沉默了。最后得知可勤工俭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向校长申请了。

1995年5月刘老师放下子女和爱人,让手中有很多农活的妻子为他代课,自己则到河南煤窑去为学校创收。然而不到一个月井下出事故了,当时刘老师虽然极力自救,但还是把大腿动脉全部割断。鲜血染红了一车的煤炭和参于救援工作人员的所有衣物,送到医院经过医生三天三夜地极力抢救,终于听到了一点轻微的叹息声。医生松了口气说道:“这人真幸运,如果晚到医院一会儿,无论怎样都无力回天了。”虽然刘老师苏醒了过来,但因失血过多,又割段了几处经脉,最终不得不从大腿根处截肢。他告诉我们“我不会想我失去的,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想到那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帮助过我的人,我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谢谢他们!回到家后还能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与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觉得很幸福”。

1995年9月刘老师迎来了新的学期,还是每天8点上学,14点放学,可不同的是少了一条腿。但刘老师的工作一点儿也没松懈,站着讲累了就坐着讲。多少次音乐课上,都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多少次体育课上,都能看到他独腿地跳跃;多少次钻心的疼痛,他都能坚持讲好每一堂课。遇到过多少的困难,他从来不向学校和社会寻求帮助,他说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老师不仅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还教会了学生们怎么做人。

自己买来电脑和光盘供孩子们学习。然而常年任两个年级的所有教学,又全力想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刘老师在2011年6月上课时因过度疲累导致脑出血,随及赶往重庆新桥医院救治。当时病危,处于脑卒中已完全失语和右手无知觉的状态。经过专家的多次会诊和救治,虽然意识慢慢清楚,自理能力有了一定好转,可因常年忘我地工作,直到现在右手功能和言语功能仍旧大不如以前,还不时的会头疼、右手麻木以及说话不听使唤等。刘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第三次生命,要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更让我觉得幸福的是就在我生病期间,孩子们的综合成绩在中心校同年级考了第一”。

2011年9月,高楼乡中心小学校长考虑到刘老师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刘老师到中心小学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师资的原因,若刘老师一走,六七岁的孩子们就得到走3个小时以上的山路才能到达的中心小学去上学,想到这刘老师又不顾自己的身体了,为了学生们的安全以及更好地学习他决定继续留下来。就这样刘老师又站在了那熟悉的三尺讲台上,努力把每一个字写工整,每一句话讲清楚。刘老师告诉我们“我经常梦见我是个健全的人还陪同我那些孩子们快乐地打球做游戏。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会克服我自身的困难把最好的一切带给孩子,我会一直撑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欣慰的微笑和无私的爱。看着孩子们平安度过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当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大山时,刘老师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