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风险的管理

2022-07-15

第一篇:手术室风险的管理

降低手术伤口感染风险的八项注意

尽管医生和公众对手术部位感染的认识日益增加,而且临床上针对感染的控制工作有了明显进步,但手术部位感染(SSI)仍然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将SSI分为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组织间隙感染两类。手术切口感染进一步分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即浅表切口SSI)和手术切口深部软组织感染(深部切口SSI,如深筋膜和肌肉层的感染)。

器官-组织间隙感染包括所有手术切口之外的术中曾经切开或操作涉及到的解剖结构(如器官或组织间隙)

CDC估计(美国)每年发生的SSI近500,000例,差不多是所有院内感染病例数的1/4。研究表明SSI能降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使再入院的风险加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

脊柱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介于1%-10%之间,通常会明显加重患者病变,并容易导致疗效较差。脊柱术后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通常与手术复杂程度相关。脊柱损伤病例的术后感染率通常高于使用内固定特的择期手术病例。

增加术后伤口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酗酒、营养不良、既往感染病史、以及手术时间较长和/或预计失血量增加等。

其它一些可由手术医师直接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对筛查及消毒灭菌计划、术前手术区域皮肤准备、以及手卫生工作等。

Bosco等在一篇综述中详细分析了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术前处置方案。他们强调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并从而降低SSI的发生率。 美国学者Savage JW等通过复习文献,总结了目前可以通过调整而可能降低患者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发生术后SSI风险的危险因素。

在该研究中,Savage JW等检索了OVID、Pubmed、Cochrane数据库的资料,总结了针对当前预防SSI中证据等级最高的可控性因素,重点确定了下述8个因素:

术前筛查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筛查及灭菌方案、抗菌淋浴、抗菌衣着、术前皮肤准备、外科医师手卫生、抗生素灌洗和/或使用万古霉素粉剂、闭式引流、以及抗菌缝线缝合。

术后感染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通常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多方面的因素。几乎几乎所有术后感染病例都来自于手术操作中伤口发生的细菌污染,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细菌来源于定植于患者皮肤的内源性菌落。绝大多数皮肤定植细菌是凝固霉阴性的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而导致SSI的最常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导致出现SSI的细菌负荷决定于多种因素,包括病原菌毒力、伤口局部情况、以及宿主的免疫力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耐药菌如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SSI明显增多。 与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特点、合并症情况、既往手术史、以及治疗强度等。

研究结果显示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可以有效降低SSI。Pulido等确定下述情况是导致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SA分级较高、病态肥胖、异体输血、术后发生房颤、心肌梗死、尿路感染、以及住院时间较长。

研究已经证明在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时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率。最近一项针对RCT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脊柱手术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后使SSI的发生率降低了63%。

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和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已经制定了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其主要原则基本相似,均强调切皮前即应达到较高的血浆和软组织内血药浓度。应选用针对包括金葡菌在内的广谱抗生素,如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而对ß内酰胺过敏的病例则可选用克林霉素或万古霉素。

尽管单次剂量的抗生素就可能达到足够的预防目的,但多数指南均支持术后24小时之内使用。而如果选用万古霉素,则应使用尽可能小的剂量以防止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相关推荐细节详见表2-4。

研究者已经评估了一些可控制的因素所制定的预防策略,包括降低细菌暴露和细菌负荷在内的预防措施的临床效果。这样一些措施包括术前筛查皮肤病原菌情况、以抗菌淋浴和/或抗菌衣着达到清除病原菌定植、以消毒剂进行皮肤准备、手卫生、局部抗生素灌洗和/或使用万古霉素粉剂、闭式引流、以及抗菌缝线缝合等。 术前筛查MSSA和MRSA

研究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SSI的主要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大多数SSI是由患者本身携带的病原菌所导致的。一项监测研究结果显示25%-30%社区人群存在金葡菌定植,其中包括5%的MRSA。常见的细菌定植部位为鼻孔、腹股沟、腋窝、以及肛周区域。 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生率是非携带者的2-9倍。而在择期手术前确定金葡菌携带者并清除定植细菌能显著降低术后SSI。

相应处理措施包括对携带者术前5天内每日以2%洗必泰淋浴一次,以及以2%莫匹罗星软膏每天两次鼻腔内给药。莫匹罗星软膏鼻腔内给药是目前最有效的清除鼻腔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它对MRSA有效。

围手术期抗生素选择如下:MSSA携带者可选用头孢唑啉或克林霉素,而MRSA携带者可选用万古霉素。MRSA携带者术后SSI的发生率高于MSSA携带者。

总体而言,多项相关研究均显示术前筛查发现接受18%-25%的骨科择期手术病例为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而携带者更容易发生术后院内感染及SSI。相应地,清除定植细菌的方案能有效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出现院内感染和SSI的发生率,并且风险较低。 术前“淋浴”

术前淋浴目的在于降低术前定植于患者皮肤的基础细菌负荷。一项Cochrane 综述评估了术前淋浴对SSI的效果。7项研究共10,007例患者接受了多种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该Cochrane综述发现术前以消毒剂洗浴或淋浴并无明显预防SSI的效果,但其局限性在于纳入的原始研究中多数存在质量不高的缺陷。

Savage JW等认为:尽管CDC“强烈推荐”患者在接受择期手术前进行消毒剂淋浴,但当前并无充分证据表明术前消毒剂淋浴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同样,术前淋浴结合其它预防措施如鼻腔病原菌筛查的效果也仍然不得而知。 抗菌衣着

另一种给予消毒剂的方法是在计划手术的区域局部覆盖浸润了洗必泰的衣物。目前的相关研究均表明,术前一天以洗必泰浸润的衣物覆盖于计划手术的区域进行清除定植菌处理的病例,术后SSI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进行相应处理者。 术中皮肤准备

术中皮肤准备的目的是于手术切口前进行手术区域皮肤灭菌,并于整个手术期间保持灭菌效果。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市售皮肤消毒溶剂,但不同产品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皮肤消毒剂是碘和洗必泰与异丙醇组成的混合剂。

有3项RCT研究比较了不同皮肤消毒剂对皮肤定植菌株的清除效果,其中2项的结果发现由2%葡萄糖酸氯己定与70%异丙醇组成的ChloraPrep清除足踝手术部位细菌的效果优于由0.7%碘与74%异丙醇组成的DuraPrep及含3%的氯二甲酚的Technicare;但另一项研究却发现ChloraPrep和DuraPrep对皮肤菌株的清除率无明显差异。

这些研究所涉及的解剖部位有所不同,因此不同消毒剂清除细菌的效能可能与解剖部位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某些部位定植的细菌量较少。此外,在手术操作期内还可能存在某些部位出现细菌再次定植的现象。

除了上述间接标准之外,更重要的观测标准应该是皮肤准备对术后SSI发生率的影响情况。但到目前为止,仍无确切的临床证据表明不同的皮肤消毒剂在降低术后SSI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目前临床上还可以在手术开始前以液状的微生物密封胶涂抹于手术区域皮肤表面。尽管这被认为可以通过阻隔皮肤菌株对手术切口的污染从而降低SSI发生率,但尚无确切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手卫生

当前手术医师进行手卫生时采用的方法与病人皮肤处理相似。Fletcher等在一项综述中总结了最新的临床证据,结果发现尽管含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外科刷手法能有效降低皮肤定植菌株数,但术后SSI发生率并无差异。 伤口冲洗及万古霉素粉剂的使用

伤口冲洗能清除组织碎屑,减少细菌污染。尽管有研究发现以稀碘伏液冲洗伤口能显著降低术后SSI发生率,而且并无不良反应和/或不良事件发生,但在美国这种做法并未得到FDA的批准。

研究也表明,后路脊柱内固定手术病例在关闭伤口之前于创腔中放入适量万古霉素粉剂能显著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 闭式引流 脊柱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减少创腔中积血量,理论上这样做有助于防止硬膜外血肿形成及伤口并发症。但由于引流管与体外环境相通,因此有增加SSI的可能性。 2007年的一篇Cochrane综述评估了36项研究5,464例接受不同骨科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显示是否留置引流管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如伤口感染、血肿形成、伤口裂开及再手术率等并无显著区别。而留置引流管的病例中更多需要输血者。 抗菌缝线

目前临床上已经使用抗菌缝线来缝合伤口以降低SSI发生率。体外研究证明三氯生涂层的抗菌缝线能使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粘附率降低75%。临床研究也证实了抗菌缝线降低SSI的有效性。但使有抗菌缝线的费效比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 总结

文献中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在术前、术中、术后调整特定的指标至最佳状态能显著降低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通过本项文献综述,Savage JW等提出了一些旨在降低术后SSI的临床推荐(详见表9)。其中最重要的是术前将患者身体状况调整至最佳状态。最近的研究资料提示制度化的MSSA/MRSA检测及病原菌清除计划能显著降低SSI的发生率。他们认为随着相关工作的进展,更为详细的循证处置方案将有助于使发生SSI的风险最小化。

表1 (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判定SSI的相关标准

表2 AAOS对骨科手术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推荐

表3 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关于脊柱手术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循证指南

表4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有关外科手术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推荐

表5 术前筛查MSSA和MRSA方案对SSI影响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

表6 皮肤准备清除定植细菌的效能及对SSI影响情况的相关文献资料

表7 不同手卫生方法对SSI的预防效果

表8 伤口冲洗和局部放置万古霉素粉剂效果的相关文献资料

表9 关键问题、证据等级以及推荐强度一览表

第二篇:如何才能降低手术室风险?

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和医院各级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手术室的风险内容

1、接错患者、开错刀及纱布器械等异物遗留在体腔及失落物品一时找不着;

2、输错液体、用错药、输错血及遗失标本;

3、电刀灼伤;

4、手术护理记录不详及术中患者意外事件发生;

5、手术体位安置不当致压疮、神经损伤及坠床;

6、切口感染及隐性风险(化学药品灼伤);

7、各级工作人员意外损伤;

8、残余麻醉气体、电离辐射、消毒灭菌剂、X射线对人体危害。

1、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强,未认真仔细清点物品;术中大出血填塞大量纱布未及时提醒记录;术中操作不当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好性疏忽,仪器设备失灵,输出功率不符,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底;没有严格查对制度,甚至使物品遗留体腔,造成患者痛苦。

2、药品摆放位置不当,静脉麻醉药品和大输液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有误,责任心不强,标本保管不当。

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疗法和新术式的广泛开展,医护人员只关注疗效,不关注并发症,对术中护理问题认识存在盲区。体内植入物品在手术室的使用越来越多,由于植入物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4、手术是以操作为重的医疗,误用或消毒效果未达标的手术器械、敷料或手术室空气未达标,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洗手、消毒方法不规范;医护人员手带菌等因素均可引起切口感染。

5、手术配合中,常用的锐利器械较多,传递频繁极易损伤手术人员的手而造成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后锐利器械处理不当引起工人、洗衣人员的手刺伤。 手术室风险管理

1、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素质管理及业务培训,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操作技术、极强的应急能力。鼓励与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级护理学历的自学考试,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听课学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业务素质。手术室护士应注意术前的交流艺术,亲切、礼貌,给予患者信任,注意保护性语言,消除患者恐惧或精神伤害,加强对高危患者、高危操作的护理提示和监控,降低手术危险因素。

2、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手术室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手术护理记录已成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完整的手术护理记录既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过程情况,也可为日后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提供举证和直接证据,而且归档保管,一旦发生纠纷,可以作为早期的复印资料提供。所以,手术护理记录要齐全、不漏项、术语要规范、字迹清晰、数据要统

一、资料不能丢失、涂改、伪造或销毁,对术中受压的皮肤准确描述,准确记录术中止血纱布、添加的器械、引流管等。

3、加强手术室的一般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清点查对制度及消毒灭菌制度。 a.抓好手术人员规范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管理,特殊感染严格按照消毒隔离要求处理,接送患者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考勤、奖惩制度;注意物品效果的终末质量,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b.接患者时及手术开始前,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术前四项检查报告、皮试结果、术前用药、备皮、X线片、病历等;输血实行2人核对制度,并双签名;术中口头医嘱复诵一遍确认无误方可执行,并及时补写医嘱。

c.执行四清点、手术室十二查、输血查对和术中医嘱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术中手术物品清点制度,准确、无误、及时清点台上所有器械、纱布、缝针、纱垫、棉片、引流物、空针等并做好记录,确保体内无遗物留存。同时做好术前访视和术后随防记录,手术护士对手术配合清晰明确,能够快速地反应并配合医生处理术中出现的意外。

d.手术室的电器、设备仪器定期检查,确保完好,每个仪器配有操作程序卡,操作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制度;术中使用电刀时评估患者是否有金属物品在身,调试电刀输出功率,地线有否等,以免烧灼伤患者皮肤。术中切下的标本要严格按照《标本留取制度》执行,妥善保管好,建立手术标本登记本,术中取下的任何组织必须询问医生是否送检,不可自行处理,并实行专人管理,专人送病理科,双方签名。

e.加强护士责任心及同情心,对手术不配合者须需做思想动员工作,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恐惧心里,使之配合。对烦躁患者用约束带保护,有专人看护。

4、正确使用和处理手术用物:手术人员正确、规范地装卸、传递、使用锐利器械,术中集中正确处理锐器,避免将锐器遗留在布类物品中;规范手术患者术前四项检查,准确了解其传染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阳性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对急诊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者,一律按照阳性标准处理手术用物。

5、手术室工作人员的防护: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手术间内装有负压抽吸装置,定期抽吸室内的污染气体;术中需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手术人员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合理适当地安排手术人员,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特别是在孕期内护士要妥善安排好工作。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按照配制方法,明确注意事项,尽量将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6、要杜绝手术室护理缺陷,首先要加强手术室护士的组织管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强调新手术开展前的学习和讨论,建立护理缺陷风险评估表,评估存在问题及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讨论,定期开展安全讨论会和安全护理查房,制定目标管理和措施,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及时整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整改。接受风险管理定期与不定期的监察。

第三篇:泌尿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

【主题词】 泌尿外科手术/护理;风险调节 我院泌尿外科2006-12-2009-12的住院患者中,老年手术 患者86例,其中男72例,女14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 82岁。针对泌尿外科老年手术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护理 风险的相关因素以及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如何防范,提高护理质 量,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 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对手 术的耐受力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尤其是对伴有并存病的老人, 其耐受力更差。手术创伤可使并存病的病情加重,易引起其他 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 1.2 泌尿外科的护理风险 1.2.1 各种引流管潜在的风险 手术患者多带有导尿管、膀 胱造瘘管等管道,存在脱管、堵塞、感染的可能,例如前列腺电 切术后的患者,如果引流管有血块堵塞而无法冲通时,必须二 次手术清除膀胱中积存的血块;在上尿路手术中运用双J管, 术后出现双J管的移位,需在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解决问题。 1.2.2 跌倒、坠床、烫伤 老年患者行动缓慢、自理能力差,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加之患者老年体弱、感觉迟缓,使用水袋保暖易发生烫伤。 1.2.3 并发症的可能 因老年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差、抵抗力 低,术后活动少、卧床久等特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压疮、肺部 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1.3 护理管理风险因素 1.3.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社 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 显增强,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 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护理中潜 在的风险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熟知法律法规,不明确自己在 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范围。

1.3.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专业知识不全面 由于业务 素质较差,技能操作不熟练,给患者带来痛苦,不熟悉专科抢救 流程、应急预案,而在抢救中延误抢救时机。老年手术患者的 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如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或无预见性 防范,就很容易加重患者病情。 1.3.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 规 护理评估不充分,使患者出现并发症;未严格执行交接班 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未严 格执行查对制度而给患者发错药、打错针。 1.3.4 护患沟通不良 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尤其对 老年患者缺乏耐心,缺乏沟通技巧,回答问题简单。如患者病 情出现变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及时,又未合理地向患者及家 属解释,使患者产生不信任。 1.3.5 设备、物品的管理欠缺 患者急救时,不能保证设备的 完好状态,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而发生纠纷。 1.3.6 护理记录不规范 护理记录与医生病例相符性差,重 点不突出,书写不及时,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 写”。 2 护理风险的安全防范 2.1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人人学 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法规》,通过考核才能上岗。士长每天利用晨间交接班时间对科室护理工作环节中容易出 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防范。每天巡视病房两次,对老年手术 患者重点质控,对护理提出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评估危险因 素[1]。 2.2 持续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每月组 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遇到疑难病、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务,邀请医师讲课,制定护理计划,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 核及抽查,对新进护士,每月考核,成绩合格才予以准入。 2.3 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专科应急预案 通过制 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

工作。制定泌尿外科专科疾病的应急预案,以业务考试、质控检查提问方式检查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早预防、早救护[2]。

2.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正确处理护患冲突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为患者服务中,礼貌用语,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和不适,疏导不良情绪,满足患者合理要求。避免发生护患冲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也应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去谅解患者不稳定的心态,同时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换位思考、冷处理法,可以降低或避免护理纠纷。

2.5 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护士长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护士长既是护理人员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执行与落实的监督者,又是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诉对象。护士长每日查房两次,检查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杜绝可能发生的护理偏差,还要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意见。护士长在护患沟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巧妙弥补护士沟通的不足,及时化解护患矛盾,另一方面让患者理解护理工作,互相信任,让护理质量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持续提高[3]。

2.6 加强物品、设备的管理 保证病区物品和设备的完好,抢

救室和抢救物品专人管理,班班交接。

2.7 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组织学习《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和《专科症状的书写》,建立示范样本。对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记录,护士长做到日质控,做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避免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及字迹潦草和涂改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春乔,李亚红,王晓玲,等.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因素

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890.

[2] 白秀荣.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23):5642.

[3] 陈稚林.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09,

7(19):1765-1766.

第四篇: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风险评估

1、手术室的布局与环境

2、手术人员外出的影响因素

3、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影响因素

4、执行外科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5、患者体内植入物的影响因素

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影响因素

7、手术物品的清洁安全因素

8、手术中预防感染处置影响因素 采取的措施:

1、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及规范,提高预防感染意识。手术室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多种人员参与的工作,要树立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预防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由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负责手术室的感染监控和消毒灭菌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日常医院感染工作督导,要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减少空气流动,合理控制人员,其具体措施: (1)手术室应限制人员进出,减少走动。 (2)严格控制外带物品如手机、患者外衣。

(3)三区划分,洁污分流,参观人员更衣、更鞋,防止流动人员在手术间形成新的气流,手术后要清洁消毒,空气菌落数控制≤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4)手术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减少术中人员进出次数,更不能从污染手术间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同时控制好手术参观者,每个手术间2-3人。

(5)有连台手术时,必须遵守先无菌后有菌原则,合理安排手术;及时清理垃圾,并开启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一小时,地面进行湿式擦拭,尽可能减少手术间的细菌,降低感染的机会。

4、手术人员的感染控制管理: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遵守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进入手术室换手术专用拖鞋或及更换洗手衣裤;戴好口罩帽子或,将口鼻、头发完全遮盖。必要时手术者应戴护目镜。外科刷手、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手术物品感染控制管理:

手术器械的灭菌至关重要,手术器械在灭菌之前一定要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清洗程序,彻底清除器械上的污渍,清除致热源。手术器械用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重复使用的吸氧装置、呼吸机螺纹管、气囊、等,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要做到一用一消毒,严禁不经消毒反复使用。

6、加强手术室消毒灭菌监测: 每月1次监测手术间空气、手术人员的手和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检查化学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及有效期。对每次监测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及指导。

7、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须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有不合格、不配套、潮湿、字迹模糊者不可使用,进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存放环境应干燥,温度湿度要适宜。要求完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质量标准。

8、手术进行中的无菌管理:

(1)、手术过程中始终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2)、手套破损时立即更换,怀疑物品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3)、手术者和助手不可随意伸臂越过手术区拿手术器械物品,更不能在身后传递物品。

9、严格感染手术的隔离管理:

隔离患者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谢绝参观手术,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手术结束后按规定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10、手术室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手术室对医疗垃圾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管理。手术中所用的手术刀片、注射针头、缝合针、麻醉穿刺针、克氏针等,必须装入专用的利器污物盒,装满后封闭盒盖,再装入黄色垃圾袋。

11、对外来人员、外来物品管理: 参观者与手术医生保持相应距离>30cm,不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固定手术间参观,不得串手术间。对外来的手术器械应按器械的性能及用途送供应中心重新做清洗、消毒灭菌后方可带入手术间内使用。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风险评估

1、ICU的布局与环境

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的影响因素

3、执行手卫生的影响因素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5、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

6、导尿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

7、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的影响因素 采取的措施:

1、定期对ICU高危人群为目标的监测分析反馈

2、对“三管”感染预防措施督查督查进行月总结、报告

3、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实时监测,定期总结、反馈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及规范,提高预防感染意识。

4、ICU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多种人员参与的工作,要树立人人管我,我管人人的预防感染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

5、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由主任、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负责手术室的感染监控和消毒灭菌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日常医院感染工作督导,要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减少空气流动,合理控制人员,其具体措施:

5、对器械用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重复使用的吸氧装置、呼吸机螺纹管、气囊、等,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要做到一用一消毒,严禁不经消毒反复使用。

6、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须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如有不合格、不配套、潮湿、字迹模糊者不可使用,进口产品要有中文标识。存放环境应干燥,温度湿度要适宜。要求完全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质量标准。

7、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手术室对医疗垃圾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管理。

第五篇: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广平县人民医院

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执行情况分析、总结与持续改进

总结: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保证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发生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发生错误的重要措施。我科自2018年1月起,每月均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结果显示,各位医师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越来越严格和规范。这是我院主管部门,各科室监督管理的结果,也是各位医师对安全核查制度思想认识提高的结果。但是在核查过程中,仍然出现一些细节上的错误。具体表现有:

1.有的医师没有在手术床旁进行核查,而是送病人到手术室门口即开始核查。

2.有些患者没有佩戴身份识别标识,就进入手术室,在进行核查时不能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3.在核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安全核查的流程进行,不应该只进行某一个流程后就把字签完。

4.整个核查过程应该有麻醉医师主持,真正做到三方或者是四方核查。

分 析:尽管各位医师对安全核查制度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对安全核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客观上一些手术医师觉得送病人进手术室,核查完病人等待进行麻醉的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点可惜。所以在核查过程中马虎,随便。部分患者没有佩戴身份识别标示,也是科室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不到位所致。

改进措施:

1.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绝不姑息,对于不能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步骤进行的手术,要坚决停掉。

2.麻醉质控小组加强进行监督,对每个环节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固定步骤进行。

3.跟医院职能部门反应,在手术室内手术医师休息室安置病历书写的电脑,方便各手术医师在等待麻醉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病历整理工作。

4.手术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建立交接制度,严格按照查对制度进行交接。

5.严格奖惩制度,对犯错误的医师进行教育,经济惩罚,对屡教不改的,送交医务处处理,对一贯表现好医师,由手术室上报,医院给予奖励。

经过整改措施的落实,安全核查制度得以顺利执行,手术科室逐渐适应了核查制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核查,未发生没有核查即开始手术的病例,未发生漏查、跳查的 现象,同时在核查完毕后,手术医师可以进行病历书写,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了手术科室与麻醉科在进行安全核查制度流程中产生的冲突。

当然,随着安全核查制度工作的进行,仍然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我们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加强监督,一定要保质保量落实安全核查制度,不容许出现丝毫错误。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于2010年10月开始执行,主要是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手术风险的评估,填写好手术风险评估记录单。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麻醉医师对患者术前麻醉风险评估是否准确。

整改措施:科室要求麻醉风险评估必须有具有资质的麻醉医师完成,对ASA评级在Ⅱ级以上的患者必须上报科室主任,特殊情况由科室上报医务处审核备案。

上一篇:设施设备巡视制度下一篇:谁是我所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