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网络办公环境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移动技术情境下技术过载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如今,移动信息技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相关的APP软件,Wi-Fi等)已经被人们广泛的采纳和应用。相较于传统的信息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可移动性和无处不在性。这一本质特征使得移动信息技术嵌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将个人移动设备应用于工作目的以提高个人生产力及工作效率。学者们将这一趋势称为信息技术消费化。然而,移动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也给人们带来日益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互及活动,威胁个人及组织信息的安全性等。现有文献对传统信息技术负面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技术压力(Technostress),工作生活冲突(Work-life conflict),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等,并分析其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生产力,以及组织认可度等的影响。Tarafdar及其同事首先识别了技术压力概念的五个维度,即技术过载(Techno-overload),技术不确定性(Techno-uncertainty),技术复杂性(Techno-complexity),技术不安全性(Techno-insecurity),以及技术侵入性(Techno-invasion)。随后,技术压力的这五维结构被这一领域的学者广泛接受。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信息技术使用的负面影响,然而对移动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影响的研究却还很不充分。现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在工作场所中使用移动信息技术的主要负面影响之一:移动技术压力。显然,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基于技术压力的文献及理论基础。具体而言,现有文献分析移动技术压力现象的研究多是在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的情境中检测技术压力五维结构的效应及其影响。因此,在工作场所中使用移动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影响依然没有深入探究。特别的,现有文献中,对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特征的主要负面效应及其对用户心理因素的影响尚不清晰。此外,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现象已经引起了若干学科学者(如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及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同时,现有文献中还提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沟通过载(Communication overload),以及中断过载(Interruption overload)。由于移动信息技术提供的持续连接性,在增加了人们对其过度使用的同时,这些过载效应必然更加显著或将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其他形式的影响。然而,现有文献对这些技术过载现象的研究与分析仍存在很多混淆不清的概念。而且,针对移动信息技术过载背景下的理论分析也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过载负面效应对员工心理(如感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由此看来,移动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给信息系统领域的实践者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基于移动信息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现有研究的小足,本研究旨在剖析移动信息技术在工作场所中使用的主要负面效应之一,即技术过载(Technology overload) 。本论文将利用认知载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识别并分析移动信息技术过载的主耍因素及内机制,通过用户适应性应对模型(Coping model of user adaptation)探究技术过载对用户的影响,借助人-环境模型(Person-environmental model)帮助识别主要移动信息技术特征的过载源,以及应对模型(Coping theory)进一步探究减少技术过载效应的有效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将提出如下几个研究问题以加强我们对移动信息技术过载现象负面影响的进一步了解。1.哪些因素导致了移动信息技术过载现象,及其内部机制是什么?2.技术过载对员工心理感知的工作满意度有怎样的影响?3.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哪些移动信息技术特征导致了技术过载现象,及其是如何影响技术过载源的?4.减轻技术过载源的主要应对策略有哪些,及其对人们心理感知的工作满意度有何影响?现有的技术压力、移动技术压力、组织压力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及理论,为本文研究技术过载现象、构建研究模型及相关假设奠定了基础。值得强调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为中国企业情境中用户使用移动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过载效应:分别从移动信息技术、员上以及上作三个方面详尽的分析并阐述技术过载效应及其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从而填补了移动信息技术使用负面效应影响研究领域的空白。除了解技术过载源的人为过度及错误使用因素外,本文从移动信息技术设计特征的角度剖析了导致技术过载源的机制及其影响。基于此,为提高结论的普适性,本研究将移动信息技术涵盖为可携带的信息技术产品,包括相关的硬件、软件、以及无限网络服务等,即从移动信息技术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相关文献及理论基础。本研究识别的移动信息技术特征包括可用性特征(usability feature)(即有用性(usefulness)、复杂性(complexity)、记忆性(memory)、对称性(symmetry))和侵入性特征(intrusive feature)(即出勤性(presentee ism)、隐形性(invisibility)、兼容性(compatibility));技术过载源包括信息量过载(information amount overload)和中断过载(interruption overload);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对移动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personal innovativeness of mobile technologies);应对策略包括信息处理及时性(information processing timeliness)和工作辅助支持(job control assistant support);员工心理感知因变量即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同时,建立了相关研究假设以探究了这些因素之问的影响关系,例如技术过载源对T作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及应对策略的调节效应等。本研究采用调查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收集了定性及定量数据。(1)访谈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基础列出若干相关问题作为访谈大纲。其次,随机选取一家互联网设备企业的15名员工进行了30-50分钟的面对面访谈。访谈内容旨在了解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移动信息技术的经历及感受,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识别技术过载源及相关技术性影响因素等。所有的访谈内容最后转化为文本形式。(2)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178份有效数据。线上的数据收集是将调查问卷的链接发给目标人群,并鼓励目标人群在其同事之间进行传播。为了避免这种数据收集方式导致的样本偏差,本研究也采用了线下的数据收集方式。线下数据收集有两个来源,方面,调查在一所大学参加MBA课程的学员。这些学员具有不同的工作背景但都在工作中广泛的采纳移动信息技术,符合本研究调查对象的标准。另一方面,调查问卷也在互联网公司聚集区域发放。通过从不同渠道获取数据,本研究旨在减少由于单一渠道样本数据产生的统计偏差。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采用SPSS 22.0及Smart PLS 2.0为主要分析工具,本研究对所提模型的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和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进行了验证分析。测量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Factor loadings>0.7; Cronbach’s Alpha>0.6; Cross Loadings>0.7; AVE>0.5)及区分效度(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constructs>Square root of AVEs)。同时,数据分析结果未检测出模型具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及其共同方法偏误问题。结构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因变量解释力度(R-square),并验证了相关假设的统计学显著性。各项结果详见论文第五章。根据假设验证结果,本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主要发现:(1)员工在工作中采纳移动信息技术的确会导致其经历技术过载:(2)信息量过载和中断过载是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移动信息技术时经历技术过载的两个主要来源;(3)信息量过载将显著降低员工感知的工作满意度:而中断过载对员工工作满意没有显著影响作用:(4)除复杂性特征外,移动信息技术的其余三个可用性特征对技术过载源并没有显著性提高效应。此外,有趣的是移动信息技术的三个侵入性特征对技术过载源也都没有显著性的提高作用。(5)本研究识别的应对策略,即信息处理及时性和工作控制辅助支持,都对员工感知的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信息处理及时性显著负向调节信息量过载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且显著正向调节中断过载与工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工作控制辅助支持显著负向调节中断过载与工作满意度之问的关系,然而其对信息量过载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本文的理论贡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系统的探究了技术过载现象,包括探究主要技术过载源,技术前因,应对策略,及其对员工工作满意的影响。因而,本文深入扩展了技术压力文献中技术过载维度的研究,以帮助人们全面的了解其影响机制。(2)通过识别主要技术过载源,本研究首次定义了信息过载的两个维度,开发其测量量表,并剖析了不同维度的信息过载维度在技术过载现象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使信息过载具有更清晰的理论含义,为深入研究信息过载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3)现有研究识别了移动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变量,并开发了相关的测量量表。Nelson (1990)曾指出信息系统领域的很多文献在研究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适应性时很少考虑信息技术的特征因素。她还指出技术本身可能不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然而延迟的反应时间可能是造成员工压力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剖析移动信息技术情境(即用户随时随处可以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情境)下,由于频繁的人机交互导致的技术过载现象从而填补了现有文献研究的空白,为移动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人一移动信息技术交互的双面效应。此外,这一研究通过探究移动信息技术的前因也对技术压力的文献提供了理论价值。(4)本研究提出了移动信息技术使用情境下关于技术过载的基于问题的应对策略,及信息处理及时性以及工作控制辅助支持。通过分析并构建对这两个构念的精确定义及测量的开发,因而,本研究对未来学者深入探究移动信息技术在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双面性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两个基于移动信息技术本身的应对策略也为探究人对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心理依赖性具有启示价值。(5)不同于现有文献着重分析个人特征对技术压力源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于移动信息技术的便携性,因而在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的情境下探究个人特征对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的直接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果也表明个人特征(即自我效能和员工对移动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对移动信息技术提供的基于问题的应对策略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未来学者对移动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号召更多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的,在信息系统领域中,较少有研究分析个人特征与技术过载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因而本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此外,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1)通过分析移动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作情境下的技术过载现象,本文旨在使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较全面的了解移动信息技术使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人们不可避免的经历了负面的影响。因而,实践者可以利用本研究提出的系统的研究模型及其测量量表评价其员工经历的技术过载水平。同时如果不考虑研究模型中移动信息技术特征的部分,本研究也可以在更广泛的组织情境中用于衡量员工的技术过载水平,因而更有利于管理者时刻了解员上的上作状态。从而及时有效的调整组织上作环境,在保障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同时,最大效度的提高员工生产力及组织效率。 (2)正如本文结论所示,移动信息技术在工作场所的广泛采纳使得技术过载效应日益严重。而技术过载效应也直接影响了员工正常的工作心理状态。因而,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健康的工作状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更多的关注使用移动信息技术的员工,并制定相关的措施(如培训,心理辅导等)减少移动信息技术使用的负面效应。(3)本研究的结论说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费力的程度)对工作场所中技术过载源有显著的提高效应。另外,本研究的访谈结果也表明由于移动信息技术减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阻碍性、时滞性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任务信息的及时反馈,最终导致了员工工作压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在现代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境中采纳移动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员工生产力及组织运作效率的方式。然而,移动信息技术在工作场所的广泛应用可能是被过度强调的。移动信息技术的多源开放性也增大了员上接收更多冗余及噪音信息的机会,因而并非真正提高了其本身的工作效率。此外,随着员工广泛的采纳移动信息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业务的处理,这迫使组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完善相关的组织制度,并建立起具有更高计算率的服务器等基础设备以及更优化和安全的网络结构,以实现灵活管理,节约成本,及有效运作的目标。综上,本研究启示管理实践者,移动信息技术的采纳与应用具有多面性,在目前中国的企业实践中,为实施移动办公仍需要管理者对组织的管理机制进行系统的改革。(4)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信息技术,当人们经历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时只能借助组织政策、培训、及个人技能的提升来应对,在移动信息技术使用情境下员工经历的技术过载可以充分借助于移动信息技术提供的辅助功能来减轻其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也号召移动信息技术的生产商在注重移动信息技术的生活应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结合其工作化的趋势,并开发出更多具备工作辅助性的硬件及软件,从而进一步减少人机交互中的负面效应。此外,致力于实施移动办公的企业可以构建和开发企业特有的移动信息技术网络及设备,从而使得移动信息技术更加符合企业组织业务流程的标准及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5)值得强调的是移动信息技术也导致了员工工作和生活边界的极大模糊性,从而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认知负担,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绩效。因此,组织一方面在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组织软能力的构筑,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帮助员工划分上作与生活界限,最大限度的减少相关负面效应。总而言之,本研究为分析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行为及其负面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帮助人们理解技术过载现象的机制及其对人们心理的影.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技术过载的负面影响,并促进人机交互等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技术过载;移动信息技术特征;移动技术压力;用户适应性应对模型;丿-环境区配模型;工作满意度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ABSTRACT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Motivation

1.2 Research Objective

1.3 Definition of Important Terms

1.4 Thesis Overview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echnology Overload

2.2 Coping Strategies

2.3 Technology Antecedents of Stressors

2.4 Personal Feature Antecedents of Coping Strategies

2.5 Coping Model of User Adaptation

2.6 Person-Environment Fit ModelCHAPTER 3 MODEL AND HYPOTHESESCHAPTER 4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Small-scale Interview

4.2 Survey Method Process

4.2.1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4.2.2 Pilot Study

4.2.3 Measurement and Data CollectionCHAPTER 5 DATAANALYSIS

5.1 Measurement Model

5.1.1 Convergent Validity

5.1.2 Discriminant Validity

5.1.3 Test of Common Method Bias

5.2 Structural Model

5.2.1 Test of Direct Effects

5.2.2 Test of Moderating EffectsCHAPTER 6 DISCUSSION

6.1 Technology Overload Effects in the Workplace

6.2 Individual Coping Strategies

6.3 Role of Technology Features on Technology Overload Effect

6.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opingCHAPTER 7 CONCLUSION AND IMPLICATIONS

7.1 Summary

7.2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7.3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上一篇:学生化学自学能力提高论文提纲下一篇:政府管理创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