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英文简介

2023-04-30

第一篇:伊丽莎白一世英文简介

伊丽莎白一世

论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的崛起

摘要:英国的崛起问题,一直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其崛起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英国崛起历程的起点应归至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该时期,英国已出现代议制政府的雏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近代海军亦开始建立,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已然开启,这一些列影响英国崛起的因素已经出现。

然而,这种因素的具备,并不意味着英国崛起的必然,它还必须有一个优秀的执政者来协调、促进这种这种发展。伊丽莎白一世刚好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优秀执政者,其实施的各项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崛起。

关键词:英国、崛起、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政策

一、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的国内外形势

英国历史上都铎王朝历时118年,如果算上简·格雷,前5位君主走完了73个年头,而伊丽莎白一人就统治英国达45年。在这45年中,女王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这三者相得益彰——女王和英格兰人共同缔造了伊丽莎白时代。

1568年11月17日,伊丽莎白击败众多对手,成功登上英国王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当时,英国的国内外形势可谓风雨飘摇。在国内,由于前统治者玛丽女王和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联姻,英国卷入了西班牙队法的战争,失去了英国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加莱。不仅如此,在其父亨利八世时期,国王为应付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就不惜出售土地,减低货币成分,以致引起国内通货膨胀。到爱尔兰六世时期,货币进一步贬值,国家财政到了捉襟见肘的境地,而玛丽一世时期的对法战争更使英国的财政困难雪上加霜。所以,恢复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伊丽莎白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当时的英国宗教在经过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改革之后,基本上确定了新教为国教的基调。但是玛丽一世即位之后,意图将个人信仰强加于整个不列颠民族之上,不仅恢复与罗马教廷的联系,还对新教徒加以迫害,意图在国内恢复天主教。一时间,新教受到沉重打击,国内宗教派别林立,人心涣散。因而,宗教问题也是当时的另一个不稳定因素。 不仅国内形势严峻,伊丽莎白即位之初,国际环境同样不利于英国。而这其中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当时强大的西班牙和法国。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由葡萄牙人拉开帷幕。之后,西班牙成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主角。在近乎狂热的宗教信仰和对黄金的热衷追求下,西班牙政府出面支持新航路的开辟。很快,西班牙就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和太平洋上的一些重要岛屿,源源不断的黄金和白银流入西班牙,充盈着国库,给西班牙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西班牙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西班牙也拥有被认为是欧洲最优秀的步兵,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英国相形见绌。

另一方面,法国也是英国的宿敌。单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法国对更具威胁性,而1558年加莱据点的失去,使这种威胁瞬间放大。依据地理学分析,西欧大部分属于地中海气候,常年盛行西南风,而加莱正好是英吉利海峡南侧的上风口岸,在当时,海上逆风航行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法国夺取加莱一事,使英国海军处于不利局面。更有甚者,法国当时还控制着苏格拉,形成法苏同盟,对英国的威胁不言而喻。

二、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崛起的作用

1、强化封建专制王权、推行开明君主专制

伊丽莎白一世所处的时代,就当时英国国内状况而言,其封建社会自古就存在着封建原则和国家原则的冲突,即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非常强大,相比之下,王权的实力却很微弱,封建贵族与王权形成事实上的分权。在英国王权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冲突。到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以便民众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为此有必要消除中世纪的规则纷争,建立统一独立的国家政权,对内克服内乱,对外抵御外辱,于是,专制王权出现了。此时英国的国家利益与君主的个人野心相结合,成为英国专制王权存在的重要基础。此时专制王权的强化是消除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保障英吉利民族走向统一的必要条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统一的英吉利民族最终形成。

在中世纪时期,英王的权利除了受地方割据势力影响外,还受到教会的制约。罗马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管束这英王,还享有很大的司法权。这种状况在“国家”的概念不明确时期尚可忍受,但民族国家形成后,就与“主权”格格不入了。因而,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通过这次改革,在英国内部,世俗君主成为事实上的教会首脑,英国的专制君主被神化。这种转化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最终完成,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点,伊丽莎白一世做出了突出贡献。

伊丽莎白一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宗教改革。在女王统治初期,她不立即明显地恢复新教,又不取缔旧教。她表面上宣告不存在变更宗教信仰问题,十分谨慎地使用官方文件的称谓,对狂热的宗教分子加以诱导使他们保持冷静。当地位越来越稳时,她的宗教政策才逐渐显现,与其父不同的是,她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欧陆天主教世界的威胁,感受到了国内部分民众对天主教的依恋,也感受到了议会的压力。她拒绝了“教会最高首脑”的称号,却加强了对教会财产的掠夺,并把握住了国王队教会的实权,最终建立了一个以新教为基础但又不乏天主教色彩的国教会。伊丽莎白压制自己的新教倾向,以一个中立的身份自居,采取一系列宗教宽容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表现在使得英国的宗教隶属于国王,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内宗教纷争,以及外国利用宗教对英国国内事务的干涉,有利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2、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是一种早期的资本主义学说,在16-18世纪的西欧占据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政策。伊丽莎白一时时期,正是实行重商主义的重要历史时期,女王采取了诸多措施,大力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其重商主义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拔有经济意识的人担任政府要职,如威廉·塞西尔、沃尔星干等。这些人在促进英国商业和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国务大臣沃尔星干在英国建立对土耳其贸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在1580年起草了一份《关于与土耳其的贸易》文件,不仅指出了这项贸易给英国带来的众多好处,还阐明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应做好的准备。由此可知,女王重用了一批优秀的经济方面的人才,对英国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支持和保护逃到英国寻求庇护的外国难民、移民,大力引进、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据统计,1558年时就有2810个遭到西班牙专制和宗教迫害的尼德兰难民逃至英国,到1567年,人数更是剧增,仅诺里奇就有4678人。对其中的一些技术人员,伊丽莎白政府给与支持和保护,为他们的生活、经营等提供便利,同时要求他们将所拥有的技术为英国服务,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英国人。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可培养自己的人才。

第三,颁布特许状、支持成立贸易特许公司,鼓励海外殖民贸易。16世纪,随着海外贸易需求的不断发展,原先以单个商人为主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发展,这些商人被迫以资本联合为基础,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特点的新兴企业形式,组建了一批诸如利凡特公司、东陆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商业公司。除具有商业性之外,这些公司都是在政府的特许下成立的,肩负着特殊使命。如东印度公司除经营东西方贸易外,还设立了大量商战,建立了海上舰队,实行商业贸易与殖民扩张相结合的贸易方式。因而,可以说这些贸易公司对当时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发挥着重大作用。

再次,制定法律法规,扶植新兴工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伊丽莎白当政时,主要依靠推行专利政策的方式来扶植新兴工业的发展。此外,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政府还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采取严格的措施,例如:政府鼓励生产所需的木材、硝石等原料的进口,但严格限制纹布、亚麻布等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英国国内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同时扩大了销售市场,从而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最后,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和商业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女王在位期间,除大力发展工商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主要有:承认土地中存在的买卖关系,大肆没收天主教会土地并将其卖给大商人、银行家等;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提供农业生产力。

总之,在女王的强势领导以及正确经济措施的指引下,英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采取自由放任的文化政策

都铎王朝时期的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文化;二是世俗文化。因而,伊丽莎白一世所采取的自由放任的文化政策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 首先,放宽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完成时期,她宣布不变更信徒们的宗教信仰,采取宗教宽容的政策。她所实行的改革仅涉及教权和教产,而不包括教义等问题。女王更具当时的客观情况,修改了1552年爱德华六世颁布的《祈祷书》,并删除了《四十二信条》中不合时宜的规定,以制定新的《三十九信条》作为英国国教的纲要。她所建立的是一种折中、调和式的新式国教,是适应英国实际环境的“伊丽莎白式国教”。女王的这种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正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念,必将极大地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其次,重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里顿·斯特拉奇评价说,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文化的春天”,“是属于马娄、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培根的时代”,而伊丽莎白本人则是“一位副有教养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贵妇人”,是“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首先,女王非常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素养,注重他们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性;其次,在文娱方面,女王非常喜欢娱乐活动特别是舞蹈,当时从宫廷到民间,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舞,女王也热爱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此时人文主义戏剧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简言之,在女王文化放任政策之下,人们的思想和信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发展至高潮阶段,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促进了英国崛起的进程。

4、纵容“海盗”活动

英国和西班牙之间实力悬殊,当时的政府“不会也不能发起一个反击西班牙海上力量的系统进攻,但是,它是希望那些自发的、非官方的武装力量像他们以前做的那样,在毁坏、阻挠敌人贸易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因而,女王采取了纵容英国海盗对西班牙贸易、航线、海上力量的破坏活动。女王对海盗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支持和鼓励海盗头目霍金斯、德雷克等的海上抢劫中。女王对这些人的活动,不仅暗中给予经济政治上的资助,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进行策划。在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女王的这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由于海盗活动主要是针对西班牙进行,因此构成了英国反对西班牙霸权斗争的一个重要、非官方的组成部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标志着依靠殖民地发家致富的西班牙霸权的衰落;其次,英国海盗的海外活动,是在女王和政府支持下、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赤裸裸的抢劫活动,国家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

都铎王朝的海军初步建立于亨利八世时期,但在爱德华六世和玛丽时期,英国的海军实力下降。直至伊丽莎白统治前期,海军建设问题也一直被忽略,直到启用了霍金斯、芬纳家族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1569年,在伊丽莎白一世和她的政府要求下,霍金斯开始出任英国海上军事委员会的专业顾问,负责对海军进行改造。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将海军建设的目的,由原来的仅限于海峡防御转为谋求切断西班牙输送美洲白银的海上航线;因此,他将英国的海军基点转至加勒比海、亚速尔群岛地区,他还准备建造一支适于远洋航线的舰队。英国的海军改制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伊丽莎白政府还将商船视为英国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一再颁布法律法规以保护英国船运业的发展。在对待民间造船业方面,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继承了其父关于给健造百吨以上大船以津贴的传统,以鼓励民间造船业发展。他们在接受津贴的同时也向政府保证不会把船只卖给外国人,这一政策使英国所拥有的船只数量大大增加。女王的这些措施,对英国海军以及英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英国打败无敌舰队,夺取海上霸权创造了条件,为英国最终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基础。

5、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针对对外关系的处理,伊丽莎白一世一直都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以国家利益和安全为基础,最大程度地谋求欧陆国家之间的势力均衡,以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女王对外关系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又对后来的均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历程,她的现实主义外交主要体现在处理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首先,在对待欧陆国家的政策方面,伊丽莎白一世实行的最为显著的政策是:不涉入欧陆国家的对外战争,放弃传统的对欧政策,逐步转向偏安英格兰半岛的孤立主义性质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1559年,苏格兰的新教徒掀起反对法国宗教迫害的政治运动,这给了伊丽莎白政府解决苏格兰问题的契机。在解决该地区问题过程中,女王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时机完全成熟后才派出驻军,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告终。从此,苏格兰和英格兰连为一体,不列颠开始走向统一。

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英国安全,伊丽莎白一世将外交政策的目标转向谋求欧陆大国特别是法西之间的势力均衡。在她统治的前期,法国是最大的敌人,因而女王一直谋求与西班牙的友好关系,执行了一些联西抗法的政策,此外,女王还利用他未婚的优势,与查理大公进行婚姻谈判。之后,由于尼德兰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联法抗西的方向转变,并同法国签署了《布鲁瓦条约》,但该条约建立的仅是一种防御性的同盟关系。直至90年代,英西和谈再度开始,1604年英西合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大陆均势的最终实现。

英国对外政策撤出欧洲大陆后,为海军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英国向外进行大规模的海洋战略时代由此开始。英国的海上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组织半官方的私人海上远征活动,以牟取经济利益;二是,鼓励民间的私掠巡航运动,以打击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三是,启用霍金斯等有丰富经验的航海家对皇家舰队进行改制,增强海军实力。

伊丽莎白一世根据英国的需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外交原则,变革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在处理与欧陆国家对外关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近代大陆均势外交政策,将英国的发展重心转至了不列颠本身,适时地走上了大规模海外扩张的道路,为英国最终崛起为海洋霸权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英国崛起的实现。

三、伊丽莎白一世与英国崛起的关系评价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与国家历史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个优秀的执政者总会促进一国历史的发展,反之会产生阻碍作用。当然,由于受执政者个人素质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并非优秀执政者的所有政策都是正确的,也绝非在任何历史时代都是正确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各项政策中既有符合时代潮流及英国自身所需的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一面,也不免有因个人偏好及时代、阶级局限性而产生的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总的来说,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的贡献更大。

英国作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其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在早期英国崛起过程中,伊丽莎白一世作为一名优秀的执政者,顺应时势,于经济、政治、外交等层面采取了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英国崛起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君主之一,她的时代也跻身最辉煌的时代之列。 一个帝国的兴盛除了天时地利的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历代英国人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虽然到20世纪的下半叶,英国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英国又恢复了相对的平静。历史上英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英国开创的文明仍在继续„„英国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它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读到、学到更多东西。

第二篇:伊丽莎白一世

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 ——杨正润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名言出自西方最伟大的戏剧家之口,它引起后人许多争论;不过人们未必想到,当哈姆莱特在舞台上讲出这话的时候,旁边就坐着一位属于“脆弱”的人物,但她实际上却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而且意志坚定、智慧超群,建立了不世之功。

这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533——1603)。今年是这位女王逝世400周年和诞辰470周年,在英国,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人纪念她,她有许多崇拜者。第二个千禧年来临前夕,不同领域的专家推选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这位女王就在其中,人们公认,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她,英国和西方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从混乱进入辉煌

莎士比亚对女性的态度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也写过《威尼斯商人》这样热情歌颂女性的作品),这里不作详论。不过伊丽莎白女王似乎并没有为那句蔑视女人的话而感到不快,因为这是时代风气。举例说,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同王后凯萨琳离婚,后来又把她杀掉,主要原因就是她生了女儿没有生儿子。第二个王后安娜生下了伊丽莎白,不到3年这位王后又被国王所废并投入阴森可怖的伦敦塔囚禁至死,起因还是她没有生儿子。伊丽莎白登基以后,国会两次派出代表团请愿,请求女王早日成婚和生下男孩,女王在答词中也并没有因为他们对妇女的轻视而予以训斥。

“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的这句话用于女王之前的英格兰也很适合,甚至可以说,这之前几百年,英国就没有平静过,各种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宫廷内外充满阴谋诡计和血腥杀戮。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以后,国外征战不休,国内圈地运动如同“羊吃人”,农民破产、贫富对立、盗贼蠡起,最大的麻烦则是他的婚姻问题引起的宗教纷争。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为了有个儿子继承王位,要同凯萨琳王后离婚,但天主教不允许离婚,王后又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姑妈,罗马教庭也不愿意得罪这个声势显赫的家族,所以亨利八世的要求没有得到教皇批准。这位国王实在要子心切,一怒之下同教庭决裂,宣布英国教会独立,并自封为首领。他不但同罗马教庭闹翻了,也引得宫廷内部一片混乱,一批重臣不赞成他这样做,他毫不手软,予以镇压,比如大法官莫尔(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的作者)被吊上绞刑架,红衣主教沃尔赛被囚死于伦敦塔。

亨利八世立过6位王后,第三位终于给他生了儿子,至于前面的女儿,他好像就忘掉了,照管伊丽莎白的宫女看到这位小公主一天天长大,衣服越来越不合身,不得不给国王写信,要求给她做一些新衣服。 从这里可以想象,伊丽莎白童年时代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1547年亨利八世死了,他惟一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个小国王只有10岁,身体孱弱,过了6年就病死。继任王位的是玛丽,她是被亨利八世杀掉的第一位王后的女儿,她是天主教徒,她认为母亲的死和她遭受过的苦难同新教有关,她又嫁给了西班牙王子、笃信天主教的菲力(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大权在手,她对新教徒进行残酷镇压,短短3年间,伦敦等地就被她烧死300多人,史称“血腥玛丽”。新教徒不堪压迫,他们拥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这自然引起“血腥玛丽”的嫉恨,她把妹妹投进了伦敦塔。伊丽莎白的母亲就是死在那里的,在一个阴冷的雨夜,她一路哭泣着走进这所令人闻风丧胆的监狱。

“血腥玛丽”也没有孩子,1558年她还不到40岁就死了。这时本来被认为是私生女、谁也不看好的伊丽莎白成了王位惟一的继承人。就是在这个瞧不起女人的时代,一位孤女成了国王,统治英国45年之久。而且在她的统治下,腥风血雨的英格兰大体稳定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从偏安一隅的岛国成为欧洲先进,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也是在这时,英格兰进入文艺复兴盛期,即以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为代表的辉煌时代。

“婚姻游戏”中的智慧

后代的历史学家常常感到费解:这位女王是依靠什么来统治、并带领动荡不安的英格兰走向兴盛的?人们有种种解释,但是恐怕无法否认,女王的能力和才华是重要的因素。从图像看,女王前额很高,那时普遍的看法是,前额高是聪明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化妆的结果。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已无法考证,但确实可以说,女王是一位有着极高智慧的人物,她依靠智慧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取得稳定和平衡。

女王的智慧表现在她明白自己作为女人的弱点,并且非常聪明地把这种弱点变成了优势。她登基以后,几乎所有的大臣和国民都认为,她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她已经25岁,已过了结婚年龄,而且毫无治国经验,有个丈夫就可以帮她治理国家,而且可以生下孩子,作为王位合法的继承人,国家才能稳定。

伊丽莎白一岁时就有了第一位求婚者,到登上王位,她就成了欧洲未婚女人中最有价值的一位。英格兰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着,现在却在一个年轻姑娘的手中,这就更刺激着他们的野心,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是同女王结婚,自己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因此女王的求婚者络绎不绝,到女王52岁,重要的求婚活动有近30次,其中包括英格兰最强大的两个敌手:法国国王查尔斯九世和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菲力在同血腥玛丽结婚之前,就以王子身份向伊丽莎白求过婚,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后,他为自己的儿子来求婚,他的王后死了,他又亲自出马,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向英格兰女王求婚。这3次求婚中的任何一次成功了,就不会有无敌舰队的覆没和西班牙王国的衰落,欧洲的历史就会改写。 但是伊丽莎白被称之为“童贞女王”,她始终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对于王室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女王为什么不结婚呢?这是历史学家和公众都十分感到兴趣的问题。

一种解释是: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在女王心灵里留下巨大创伤,她也目睹了父王虐杀妻子的种种惨剧,并看到姐姐“血腥玛丽”嫁人后的乖戾,所以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王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但无法同他结婚,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传说伯爵同女王同年、同月、同日生(事实上可能比女王早生一年),他们从小相识,而且是患难之交,都曾被血腥玛丽关进伦敦塔。不过女王登基时,莱塞斯特已结婚8年,后来他妻子神秘死亡,谣言甚多,他的品德遭到非议。伯爵曾两次向女王正式求婚,女王也想嫁给他,但是民情不允许这么做。女王真心喜欢他,称他是她的“眼睛”,把许多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给他许多封号和赏赐,包括骑兵总监这个显赫的官衔,让他经常在宫廷作伴。不苟言笑的女王有次居然打扮成女仆模样去见他,有意让他吓一跳,还有次女王换上便装,偷偷出宫同他一道吃饭。在同西班牙“无敌舰队”决战时,女王把陆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但就在那一年,伯爵死于胃癌。得到他的死讯,女王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肯出来,最后三朝元老、女王信任的大臣塞西尔爵士只有破门而入。传说女王弥留时,还呼喊着莱塞斯特的名字,这无法得到证明,不过女王死后,人们确实在她床边的珍宝箱里发现了伯爵临终前给她的信,上面有女王亲笔写的几个字:“他的最后一封信”。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可能都是造成女王未婚的因素,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女王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血腥玛丽”的婚姻是英国的一场灾难,女王从中吸取了教训,她反过来把自己的婚姻作为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把婚姻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从中获取政治的利益和丰厚的礼品。那些求婚者在梦想,女王却在把这个“婚姻游戏”变成英国极具价值的资产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英国需要某个国家的支持或缓和关系时,就会建议对方向女王求婚,那些王公贵族谁也无法抵御这个巨大的诱惑;但是他们忙活了好久,耗费了许多钱财,最后发现又是一场空喜欢。女王却取得了力量的平衡,赢得了时间,她在积蓄着力量,一步一步地巩固着自己的统治和英格兰的地位。

当然,这位“童贞女王”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至少到了晚年,她是孤独和寂寞的。一个未婚而有地位的女人常常会引起各种流言,虽贵为女王也不能免,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敌手就是用各种谣言对她进行攻击和污蔑。比如说她实际上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她喜欢的那些青年贵族都是她的私生子;又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是个秃头,30岁头发就掉完了,头上戴的是假发,她的牙齿乌黑,所以她从来不笑,说话也口齿不清,因为越老越丑,她就下令把所有的镜子都从宫中拿走;更离奇的是说她实际上是个男人,或是个半男半女的阴阳人。 这些谣言找不到任何证据。历史却证明,那些求婚者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多少才华和作为;同女王相比,他们黯淡无光。很难想象,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成了女王的丈夫,英国还能出现那个伟大的时代。

宽容:女王的治国之道

在国内,女王同样依靠智慧来化解矛盾、治理国家,她面临的有那些老奸巨滑、野心勃勃的权臣,时时牵制、难以驾驭的国会,闹独立的爱尔兰,无家可归的穷人和兴风作浪的黑社会,最棘手的则是天主教问题。女王登基不久就正式宣布新教为国教,罗马教庭恨透了她,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教皇格列哥里八世宣布暗杀她不算犯罪。但是女王知道“血腥玛丽”那样的残酷镇压是没有效果的,她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她的名言是:“只有一个耶稣基督,这是惟一的信仰,其余的一切争论都是小事”,她允许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但不允许去天主教堂,不过如果去了,也只是罚款而已,而不是火刑架。这种政策的结果,在女王统治期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得到缓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这同德国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德国,宗教冲突导致了“三十年战争”,这个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难中丧生,此后又是长期的分裂。

对于政治敌手,女王也不愿斩尽杀绝,这集中表现在她对叛乱事件的处理上。女王的婚姻游戏也有其消极后果,特别是到她50岁以后,按照当时的标准,她已进入老年,求婚者也不再抱希望,女王既无丈夫也无孩子,这就意味着她死后英国王位会出现空缺,野心家们又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策应下,女王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

第一件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这是威胁最大的一次。玛丽·斯图亚特出生6天就继承苏格兰王位,她美艳多才,算起来还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先嫁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二世,但这位国王在位一年就去世。玛丽女王回到苏格兰,再嫁英国贵族唐莱,但又同贵族波斯威尔相好。1567年2月,苏格兰宫廷突然发生爆炸,唐莱被炸死,4月波斯威尔同妻子离婚,5月玛丽女王同他结婚。这一连串闪电般的宫廷事变引起了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叛乱爆发,玛丽兵败,逃亡英国。伊丽莎白开始欢迎她的到来,但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玛丽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得到罗马教庭的支持,在英国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和西班牙政府的策划下,她暗中活动,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这些阴谋被侦破了,伊丽莎白却一直容忍着,把玛丽软禁了近20年,直到最后玛丽的活动过于猖獗,直接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这才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的同意,把她送上断头台,平息了叛乱。

第二件是犹太医生案。罗德里戈·罗坡兹是位出生在葡萄牙的犹太医生,1559年来到英国,其后他治好许多名流的病而名声大振,成为女王的御医,深得信任。1594年他突然被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逮捕,罪名是在女王服用的药中下毒,企图暗害女王,有人说他是受菲力二世的指使并接受了财宝,罗坡兹本人也招供有罪。不过死刑一再被延期,女王后来下令埃塞克斯回避此案,由同埃塞克斯矛盾颇深的塞西尔爵士重审,塞西尔也断定罗坡兹有罪,最后将其处死。

第三件是埃塞克斯案。伊丽莎白到了晚年,她所信任的老臣相继去世,这时她看中了莱塞斯特的养子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20岁初入宫廷,这时已经54岁的女王对他宠爱有加,这位伯爵英俊、聪明,为人慷慨、勇敢,但说到底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他不能胜任女王委派的各种任务,女王一次次原谅了他。后来他率军去平定爱尔兰叛乱,他违背女王命令,指挥失当,大败而归,女王不得已把他逐出宫廷。埃塞克斯心怀不满,1601年他在伦敦纠结一帮无赖之徒发动叛乱,但是伦敦市民无人响应,这群乌合之众一击即垮,埃塞克斯被送入伦敦塔中,审判后被处死刑。

在处理这几件叛乱案时女王似乎都显得迟疑不决,有人说这反映了她的性格,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女王是一位性格顽强、意志坚定的人,杀人前的迟疑不决与其说反映了她的优柔寡断,不如说反映了她的宽容,每开杀戒之前她都要反复掂量,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不扩大事态的发展,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可以想象,这样的叛逆重案如果发生在亨利八世或是血腥玛丽的时代,那将不知道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株连多少无辜。女王的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当时大多数英国人的拥护。

女王的敌手攻击她脾气暴躁,今天可以核实的只有这样几件事:有次女王认为一位大臣办事不力,十分生气,就拿起拖鞋向他砸去;还有个宫女,女王答应要给她找丈夫,她却没有告诉女王就结婚了,女王得知以后在愤怒中用蜡烛台打了她一顿;还有一次,一位大臣穿的衣服女王觉得很难看,有碍观瞻,伸手对这位倒霉的家伙打了一巴掌。女王不会没有缘由的发脾气,她生气时常说要把人投进伦敦塔,不过那通常只是威吓而已。当然“君王的震怒”总是会让那些大臣和宫女们感到畏惧的,但同那个时代的其它君王以及贵族相比,女王的个性温和,在大多数情况下她总是彬彬有礼。

女王的宽容不光表现在对天主教和对政敌的态度上,也表现为她对文学艺术、特别是对戏剧开明的扶持。在女王之前,英国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1538年颁布了书籍审查法,任何作品都必须经过审查才能出版,这当然包括剧本;1549年又颁布了戏剧审查法,所有演出的戏剧都必须经过审查才能演出;违背法令者最严重的可以处以绞死、挖出内脏、分尸等酷刑。但在伊丽莎白时代,这些法律的执行并不严格,也没有什么实施这类重刑的记录。 后代许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强烈的颠覆性,他的大多数历史剧和悲剧都在揭露宫廷的黑幕,涉及种种罪恶、阴谋和叛乱,许多君王都是反面人物,观众很容易把他们同现实以至同女王本人联系起来,精明的女王对此并非没有察觉。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在伦敦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起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二世王位的正是女王的祖父亨利七世,她对周围的大臣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到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前,伯爵的一些同伙还专门来到演出此剧的宫廷大臣剧团,指定剧团在某一天(实际上是叛乱的前夕)重新上演这部戏剧。他们开出了高价,因为剧中有废黜国王的场面,他们以此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

但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二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个戏剧受到惩罚。如果同后代统治者进行比较,更可以看出女王的宽容:女王的继任人詹姆斯二世就攻击戏剧在舞台上蔑视君王,这是“叛变和混乱之母”,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掌权后所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一切剧场。

女王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也进行过干涉,《亨利四世》中的那个大胖子骑士,原名约翰·沃德卡斯特爵士,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所以审查时要求作者改换其姓名,以免引起那个家族的不快,于是被改成了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英国观众、包括女王本人都十分喜爱的喜剧人物,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于是女王下令让这个快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这样莎士比亚又写了一部新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些与其说是干涉,毋宁说是一种善意的帮助。

女王对国家的治理更善于依靠智慧而不是凭借暴力,表现出更多的宽容而不是专制。如果说,马基雅维里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早实践者。政治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常常强调民主和法治,不过,民主的真谛不只是少数服从多数,还包含着对少数派的宽容和尊重,法的正义性应当以人性和人权为基础,暴力应当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 (文汇报)

第三篇:(8)海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无不是海盗的行径。伊丽莎白这只“凶狠的老母鸡”可谓海盗之母。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而且以女子之身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强大而终生不嫁。伊丽莎白一世铸就了个人的辉煌,同时也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在其近半个世纪的英国女王生涯中,使英格兰从蕞尔小国逐步发展为海上强国。伊丽莎白一世凭借自己高超的航行技术,撑英格兰之船于惊涛骇浪、险滩暗礁之中,终于顺利地把英格兰之船驶入更加广阔的世界海域,为日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她被称为荣耀之神、古典神话中的圣贞女、“世界凤凰”。而这一时期的海盗活动成为伊丽莎白女王劈荆斩浪的利器,对英国解决政治和经济困境,反对西班牙的商业霸权和海洋霸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伊丽莎白一世也因此被称为“海盗女王”。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曾这样描述伊丽莎白一世:“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蹲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个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蹲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刚刚初露峥嵘,在建立“日不落帝国”基础的过程中,英国海盗们立下了汗马功劳。英国海盗被女王亲切地称为“我的海狗”。他们在当时特殊的境况下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服务于英国国家的安全与战略大局,更为英国女王和国家带来了无数的金银财富。

英国女王利用海盗群体及海盗活动的原因需要从当时英国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中寻找。这一时期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可谓是险象环生。伊丽莎白即位时面临着两个大问题:一是宗教问题;二是财政问题。在宗教问题上,伊丽莎白即位之前,英国恢复了天主教信仰,当时的女王玛丽采取血腥政策,并且嫁于西班牙国王,玛丽女王遂有“血腥玛丽”之称。当伊丽莎白即位后,面临着国家的宗教政策路向何方的问题,是信奉天主教还是信奉新教。伊丽莎白选择了新教,同时主张宗教宽容。但是国内外的天主教徒心怀不满、蠢蠢欲动,想推翻伊丽莎白的统治。在财政问题上,伊丽莎白从前任女王那里继承了大笔债务,同时丧失信誉的通货使局势更加恶化。国家财政的重头是王室生活费用及战争支出。伊丽莎白女王为了国家的骄傲和君主的尊严而穿着奢华的、花样百出的贵族时装,豢养无数的奴仆和吃闲饭的人。她一次盛大豪华的乡间巡游,足以使招待她的贵族倾家荡产。因为每一次招待女王的费用要两三千英镑。伊丽莎白即位后,战事依然频繁,从1585—1602年每年征兵,人数从1806人到12620人不等,总计超过10万人。这时所进行的战争是由国家出钱雇佣军人,并为他们装配一切。因此,战争费用耗资巨大。所有这些因素引起了共振,使女王政府陷入财政困境。女王急需金银货币来支付国家财政支出和王室开销。

“大环境”方面,主要面对的国家是西班牙和法国,而英国对这两个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1559年卡托·康布雷奇和约结束了一场已经成为“疲马之间的赛跑”的战争。这一条约使法国几乎完全被西班牙的领土所包围,只有不列颠群岛使两国都有巩固或打破条约的可能。如果西班牙获得不列颠群岛或者至少英格兰岛,那么它对法国的包围圈就没有缺口了;如果法国获得不列颠群岛,那么处于西班牙控制下的尼德兰就成为一个孤独的前哨,这样和约的整个体系就会受到危害。同时,西班牙作为世界帝国,是天主教的狂热信奉者,也是当时世界金银财富的最大债权国。这样,英国成为危险的地区和西欧角逐的焦点。伊丽莎白即位伊始,巧妙地利用婚姻来协调与各国的关系。但是随着英国与西班牙矛盾的加深,两国被逼走向战争。而在这一战争之路上,英国海盗起了关键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海盗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盗战争

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是世界的霸主,不论在海洋还是陆地。作为伊比利亚半岛的一员,是地理大发现的急先锋和最大的受益国。在教皇的主持下,西班牙与葡萄牙将世界一分为二,各具半壁江山。1580年至1640年,西班牙将葡萄牙合并,成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国家,独占海上贸易与来自美洲的大量金银。正如前面提到的英国财政困难,女王极力开源,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经是西班牙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女王及她的商人兼海盗不承认西班牙的贸易独占。伊丽莎白公开宣称,英国的商人需要英国的战舰保护。另一方面,西班牙对尼德兰革命的军事镇压、财政压榨和宗教迫害,大大损害了英国对尼德兰的传统的贸易关系。

在宗教方面,两国更是水火不容。西班牙国王向伊丽莎白求婚败北,转而支持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拥护苏格兰的玛丽进行叛乱。伊丽莎白在股肱之臣塞西尔和沃尔辛厄姆等的支持下,镇压叛乱。最终玛丽女王和诺福克公爵均遭处死,使西班牙威胁伊丽莎白女王地位的王牌毁于一旦。两国的矛盾更是激化。

伊丽莎白和大臣们充分意识到了英国的危险,意识到英格兰在多么大程度上依赖着西班牙控制下的安特卫普,它为英国的大宗呢绒输出提供市场并提供诸如武器之类的货物。也意识到英格兰国内纷乱不宁,国库空虚,军队装备低劣,海军力量衰弱,因此无力与西班牙对抗。但是,为了获取英国的发展空间,解决国家难题,女王毅然支持自己的商人兼海盗们向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发起了进攻。英国海盗们为女王寻找借口提供了绝美的素材,因为女王完全可以对外宣称这是私人的事情。这使西班牙很是恼怒而又有些无奈。

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矛盾激化而终于引发公开战争。苏格兰的玛丽被处死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妄想夺取英国王位,取代伊丽莎白,恢复天主教。西班牙半岛西海岸各港口集结舰队,待命作战。这时的英国尽管没有实力强大的军队,但是经过“海盗将军”霍金斯的军事改革,富有灵活性。装备火炮,可远程射击。另外海盗船都加入了这场维护国家独立的战争中,他们可谓久经海浪的洗礼,有着超高的航海技巧。为了争取备战的时间,英国利用海盗偷袭西班牙港口。1587年4月19日,德雷克率舰队突袭加的斯港,摧毁西班牙战船30艘,然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公然在敌国沿海劫夺敌国的供应船舶。德雷克描述这一行动是“烧去西班牙国王的胡须”。德雷克的海盗袭击使菲利普二世的入侵计划延缓一年,为英国备战赢得了时间。同时,由于西班牙的补给船上大量的木桶被德雷克付之一炬,他们不得不用潮湿的木材制造木桶,但是,这种潮湿的木材做成的木桶不久就裂口重重,导致里面的食物腐败变质,从而引发传染病流行,又导致海战中“无敌舰队”伤病员不断增加,海军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作战准备行动和士气。

西班牙国王忍无可忍终于发出进攻英国的命令,浩浩荡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涌向英吉利海峡。“无敌舰队”的统帅是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他极不乐意地受命出发。西班牙战船高而笨拙,装备短射程火炮,满载士兵,意欲在陆地上给英国彻底打击。英国方面知道,只要不让西班牙登陆就已经是胜利了。英国方面由女王的表叔霍华德勋爵任海军总司令,有德雷克、霍金斯等海盗头目辅佐。双方舰队在海峡的九天战斗,基本上是英舰在后追击。1588年7月27日“无敌舰队”到达加莱海面时损失2艘船只,战斗力几乎没有损害。但是帕尔马公爵未能给西班牙舰队提供停泊港口,西班牙舰队也没有合适的其他港口。28日,英国火攻西班牙密集的舰队,迫使西班牙舰队分散。29日,西班牙损失4艘战舰,士兵死于英舰远程大炮的火力下数以千计。这时候,上天也帮英国,来自东北的暴风雨使战斗结束,“无敌舰队”败局已定。英国人自豪地宣称:上帝挥挥手,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跑了。

1588年英西海战使西班牙舰队战无不胜的神话破灭了,“无敌舰队”不再无敌,英国受到了鼓舞,更加大胆地与西班牙对抗,最终使西班牙衰落下去,而英国渐渐成为世界霸主。在乔治·皮尔的《一篇告别辞》中有这样一段话,极为生动地描写了英国人的战斗精神:“拿起武器,拿起武器,拿起光荣的刀枪!跟在高贵的诺里斯、常胜的德雷克身旁。血红的十字架,是勇敢的英格兰的徽章。在陆地,在海上,用你的征服之剑,杀出一条血路,把宗教的虔诚宏扬。”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盗贸易

直到十六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等西班牙的敌国很少考虑去夺取西班牙和美洲的土地。因为西班牙这个帝国看上去过于强大,过于遥远而不能发起公开的进攻,而且进攻的代价也太高了。英国等国家寻求更简便的办法将西属美洲的财富据为己有,他们或在海上用武力夺取,或通过非法贸易获得。

西、葡两国工业基础薄弱,不能满足殖民地对奴隶和各种商品的需要,而此时的英国则可以提供布匹和奴隶,但是西、葡实行贸易垄断政策。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在其遗嘱中曾明确声明:这些国家的发现和征服,“是由我的各个王国出钱,并由这些王国的国民居住,因此那里的贸易和交往就应归属于我的卡斯蒂利亚和莱昂诸王国,并由它们经办。”……只有卡斯蒂利亚各王国本国的国民才能在美洲居住或从事贸易,一切贸易和船运均通过塞维利亚港口。这条原则一直沿用下来。典型的西班牙贸易垄断制度盛行于16世纪30年代至1778年。具体内容有:(1)创设贸易署,专管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事宜。(2)特许港口制。(3)建立“双船队制”,实行军事护航。(4)禁止外商参与西属美洲贸易,严禁将非西班牙产品直接运进西属美洲。(5)限制和禁止西属美洲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葡萄牙也对往来于印度东西两面的外洋轮船实行严格而有效的执照制度。西班牙合并葡萄牙,西班牙的贸易垄断制度也推广到葡属巴西。这种贸易垄断制度使美洲的殖民者手握大量硬币,却按法律必须与贪得无厌又效率极低的特许商人打交道,于是走私贸易就有广阔的市场且可获暴利。

英国人是最早进行走私贸易的。这时在西属美洲露面的英国闯入者试图在和平的、商业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他们企图利用衰弱的西班牙工业不能满足殖民地需求这一点所提供的机会占便宜。最著者当数约翰·霍金斯开辟的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无疑是一种走私的贸易,而且始终与海盗行为没有多大区别”。1562年霍金斯从西非捕捉黑人到西印度出卖,所获利润惊人。伊丽莎白女王出于利润的刺激,对他的第二次贩奴贸易进行秘密资助。伊丽莎白女王赞扬霍金斯的贩奴贸易和海盗活动,把一艘七百吨的大船“卢贝克耶稣”号折合为四千英镑的股份,外加三艘小船,同他合伙。伊丽莎白不顾西班牙大使的抗议,在1567年又提供两艘船只支持霍金斯的航行。第二次的成功使霍金斯成为英国最富的人,英国女王也获得了价值不菲的分红。1567年10月,霍金斯第三次航行时,女王借给他王室海军战船2艘,德雷克指挥一艘50吨位的小船。但霍金斯的贩奴生涯由于在第三次贩奴贸易时遭到西班牙舰队的袭击而结束。英船被袭的消息传到英国,舆论哗然,但是战争时机未成熟。女王把西班牙运送饷银的船只没收,以此作为报复。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第三次航行的厄运标志着英、西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与西班牙殖民地和平地、合法地通商的希望,如果贸易不能以和平、合法的方式经营,必然要用其他手段进行。获利的机会对英国人和其他北方人来说太大了,使他们抑制不住自己,也无法忘却。在以后数十年中,新教的船长们是作为海盗和私掠船船长,而不是作为和平但违法的商人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英国的“海狗”继续大肆抢劫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财富。霍金斯转而奉命重建海军。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盗劫掠

海盗劫掠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被看成是一种防止西班牙天主教侵略与保家卫国的爱国行为。海盗活动尽管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批准,但谁干得最成功,谁就在本国受到最大的尊重,并得到女王的默许和支持。因海盗劫掠而得到女王授予的爵士封号的弗朗西斯·德雷克,通过夺取和占领战略性港口的方式来扼杀西班牙的商业体系。1572年他袭击了巴拿马地峡,在完成了沿尼加拉瓜海岸同法国海盗合作的冒险活动后,他带回英国的赃物高达四万英镑。1577年,德雷克沿美洲东海岸,绕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作了一次环球抢劫的航行。德雷克于1580年9月26日返回普利茅斯,得到女王亲临其座舰和封其为爵士的崇高犒赏。1585年,德雷克占领了圣多明各,掠走的赃物价值在二十五万英磅以上。德雷克在1577—1580年的远征中带回的劫掠物使施脱克马尔写到:“国库出现了这么一笔‘西班牙资财’,就大大改善了英国的财政状况,并使英国有可能去资助尼德兰。英国的财政,从来没有像1580—1581年冬季那样繁荣过。政府有力量去还清债务,去改善国外的信贷情况。同时也能执行比较强硬的外交政策了。”据估计,女王时代,海盗带回的赃物竟达1200万英镑,这一数目在当时是相当大的。

被伊丽莎白女王不无自豪地称为“我的海狗”的英国海盗们,在造就“伊丽莎白时代”中起了重要作用。海盗与王权结合,海盗的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在这一时代达成了最广泛的一致。王权默许、支持海盗,海盗维护王权、国家独立;国家海盗化,海盗合法化,在世界大舞台上,二者上演了一出惊人的剧目。海盗挟英王名义在世界海域抢劫金银、贩卖奴隶、参加海战、镇压叛乱,维护了英国的政治秩序和国家独立,增加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打击了西班牙的海洋霸权,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初庆东

第四篇:你不了解的伊丽莎白一世(双语)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你不了解的伊丽莎白一世(双语)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

The reign of Queen Elizabeth I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history. Elizabeth was an immensely popular Queen, and her popularity has waned little with the passing of four hundred years. She is still one of the best loved monarchs, and one of the most admired rulers of all time. She became a legend in her own lifetime, famed for her remarkable abilities and achievements。

Elizabeth was dedicated to her country in a way few monarchs had been or have been since. Elizabeth had the mind of a political genius and nurtured her country through careful leadership and by choosing capable men to assist her. Elizabeth was a determined woman, but she was not obstinate. She listened to the advice of those around her, and would change a policy if it was unpopular。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When she ascended the throne in 1558, England was an impoverished country torn apart by religious squabbles. When she died at Richmond Palace on the 24th March 1603, England w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伊丽莎白一世的女王生涯:

继位之初: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在一场宫廷血腥的权力内讧中侥幸活命,同年继位。当时英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对立和纷争,英国随时都面临着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危险,同时还受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威胁。

宗教改革:伊丽莎白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从此彻底断绝宗教内战的可能。这是伊丽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政绩之一。伊丽莎白及之后的英国王室们因此拥有其它欧洲君主无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发展经济: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民心最重要。她没有向自己的百姓横征暴敛,而是打造军舰船只,鼓励有勇气的人去海外聚敛财富。从此以后英国的国库迅速充盈。英国民间摆脱了苛捐杂税,开始安居乐业。经济从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海军力量:伊丽莎白鼓励海上扩张,拥有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熟练海军兵源,从而为她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洗雪国家前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588年,她派人率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曾说过一句至今令人震惊的话——“我只可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 她的这句话,在英国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对于英国人来说,她就是都铎玫瑰的化身。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银幕上的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形象在电视电影中时常出现。由凯特·布兰琪主演的《伊丽莎白》(1998)及续集就连续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71年由Glenda Jackson出演的BBC电视剧集Elizabeth R获得艾美奖;34年后,海伦·米伦(Helen Mirren)出演的二集电视剧Elizabeth I再次获得获艾美奖。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2005)

导演: 汤姆·霍伯

主演: 海伦·米伦 休·丹西

Elizabeth I is a 2005 British television miniseries directed by Tom Hooper. The teleplay by Nigel Williams concentrates on the last 25 years of the nearly 45-year-long reign of Elizabeth I of England. The movie is about the the public and private lives of the later years of Queen Elizabeth I。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HBO两集电视剧,曾获艾美奖。本片主要描写了伊丽莎白一世中老年的生活,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除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外,电影还关注了她在情感方面的纠葛。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第五篇: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之谜

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之谜 (2011-03-13 21:51:01) 标签: 伊丽莎白一世 未嫁之谜 杂谈 分类: 历史痕迹 历史上一直认定,伊丽莎白一世是集美貌、智慧、权力、财富于一身的女王,她25岁登基,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执政于16世纪的她,鼓励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活动,并于1588年打败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日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位欧洲强国奠基人却终生未嫁,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悬案。 传奇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的原因,历史上有种种猜测与传闻,但归结起来,其不平凡的王者之路以及心理上对婚姻的恐惧应是导致她终身未嫁的原因:

原因一: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亨利八世,他两次杀妻,六娶王后,且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与母亲安娜.波琳的婚姻一直得不到英国国会的认可,因此伊丽莎白一世一直背负着私生子的骂名,而且在她2岁的时候,母亲失宠,再加上流产,被父亲关进了伦敦塔,后其母又被父亲以通奸罪(指安娜.波琳与表哥乔治通奸)送上了断头台,那时她才3岁——这些令她对男人与家庭失去信任,对婚姻产生恐惧,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原因二:伊丽莎白一世的王者之路极其坎坷,从3岁到25岁的这段岁月,历尽了艰辛,母亲死后,为了保护自己,要极尽讨好父亲与继母,幼小的心灵过于敏感与早熟,后来,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继位,玛丽在执政期间,恢复了罗马天主教,下令迫害异教徒,使她被冠以“血腥玛丽”的不光彩绰号,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曾在得宠时虐待过玛丽,报复心极强的玛丽便对伊丽莎白一世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并把她关进了伦敦塔,直到25岁那年玛丽过世,伊丽莎白一世才得已重见天日;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面临着种种政治、宗教、经济问题,女王要稳定整个国家,也没有时间谈婚论嫁;

原因三:自古王室成员的婚姻无不烙上政治烙印,只是国家政治、国际关系的附属物,包含了太多的阴谋与利益关系,伊丽莎白一世不屑龌龋的交易关系中;

有些人猜测女王因为有已为人夫的情人罗伯特.达德利,所以终身未嫁,那只是谣传,无可证实,至于说女王是阴阳人,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那当是无稽之谈,更无可考究了。

上一篇:医疗器械质量规范试题下一篇:医疗设备维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