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伊丽莎白一世范文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19年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给伊丽莎白排个什么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人物,与俄国彼得大帝相比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到彼得的创造精神远比伊丽莎白要大以及他将俄国引上了崭新的行程,我觉得要把伊丽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难于说服一个不偏不倚的俄国人。但是考虑到英国和英国人自从伊丽莎白以来几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丽莎白远远排在彼得之后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俩相匹敌,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如此,现代的研究表明,伊丽莎白一世的功绩显然没有人们所料想的那样伟大。一方面,英西战争未能真正使英国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受到了重创,但它并没有真正被消灭。西班牙依靠它庞大的殖民体系和富庶的经济轻易的弥补了战争造成的财政损失。西班牙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另外,伊丽莎白在处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问题上也有失偏颇。1603年伊丽莎白去世之前,由于信仰新教英格兰已经成为英伦地区的绝对主宰,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又因为信仰新教而被罗马教皇开除教籍,她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这引发了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强烈不满。此后英格兰和爱尔兰矛盾连连,直到1921年英国政府承认南爱尔兰地区独立,而北爱由双方共管。

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为后来的英国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宝贵遗产。1603年,女王去世于格林尼治,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六世兼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英格兰出现了短暂的统一。而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王朝斯图尔特王朝的开始也宣告着封建时代的结束。 编辑词条

从囚徒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生死磨难后,终于登上了英国的王位。在前去加冕经过伦敦城时,她特意停留片刻,对夹道欢迎的人群作了简短的演讲。她激动地说:“是时间把我带到这里,并承认我为女王。”

伊丽莎白生于王室,然而这位“千金”在继承王位之前,却很少享受到王室的荣华与富贵,相反,却被宫廷一系列阴谋、迫害所包围。

复杂的家庭背景

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降生于格林威治宫。她的母亲是安娜·博林,父亲是英王亨利八世。

博林临产前,亨利让人把一张雕刻精致、装饰华美的床搬进了产房。这张床是法国国王送给英国的礼物,一般很少使用。此次,亨利希望这张床能给他带来福音——一个梦寐以求的儿子,以保证王室后继有人。伊丽莎白的降生又一次使亨利失望,父亲抱怨她为什么不是男孩。但伊丽莎白毕竟是亨利八世与博林合法婚姻的产物,因此,她被确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伊丽莎白的降生不仅引起了父亲的不快,而且也引起了比她年长18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的忌恨。玛丽这种忌恨又源于父亲亨利与其生母的一段不幸婚姻。

玛丽的母亲凯瑟琳是一位西班牙公主,先前嫁给亨利的哥哥亚瑟,但婚后不久亚瑟去世。亨利贪求凯瑟琳的美貌,即位后便娶了寡嫂,生下了玛丽。然而,在此之后,凯瑟琳却未能为亨利留下一位男性继承人。于是,亨利渐渐与之疏远,并与宫廷女侍官安娜·博林发生恋情。为了同博林结合,1526年,亨利八世向罗马教皇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的申请。通常教皇会同意一位国王的这种要求。但此时,凯瑟琳的侄子正带兵攻进罗马,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因此,对此案一拖再拖,实际上是拒绝了亨利的离婚请求。亨利看到自己的期望落空,暴跳如雷,他决定按着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1533年他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王成为国家政教合一的领袖,亨利的离婚纠葛由此而得到解决。经议会批准,亨利八世与博林正式结婚。

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影响了玛丽的地位,为此,她迁怒于伊丽莎白。另外,玛丽保持着天主教徒的身份,而伊丽莎白生来就是一位新教徒。宗教信仰的差别也导致玛丽对妹妹的敌视。

伊丽莎白出生后的头三年是位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然而,好景不长。1536年1月,博林身怀的男胎先期流产,亨利为此龙颜大怒。3月,便以“乱伦”、“通奸”罪名逮捕了博林,不久,又将其处死。随着母亲的去世,伊丽莎白的地位急剧下降。1536年6月,议会宣布取消她的王位继承资格。随后,伊丽莎白与父王和宫廷的正式联系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甚至她的衣食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博林死后,亨利八世先后又娶了四个妻子,但只有简·茜摩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爱德华。在后来的继母中,只有帕尔对伊丽莎白影响最大,因为帕尔酷似其母。1543年在亨利与帕尔结婚时,伊丽莎白不知何故得罪了父亲,一气之下,父亲将她驱逐出宫,并拒绝接见她。1544年,伊丽莎白无法忍受这种孤独的生活,于是写信给帕尔,求她向父亲说情,以返回宫中,帕尔满足了她的愿望。从此,伊丽莎白把她视为最亲近的人。

然而,与帕尔的亲密又把伊丽莎白拖入到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中去。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幼的爱德华即位,由萨默塞特伯爵摄政。亨利去世不久,帕尔便和摄政大臣的弟弟西摩秘密结婚。西摩是位花花公子,他把帕尔弄到手后,又把眼睛盯到少女伊丽莎白的身上。他常常跑到伊丽莎白的房间与其戏耍,借此欲与她同床。帕尔对西摩的行为充耳不闻。

西摩的行为对伊丽莎白造成了极坏的后果,以至从宫廷中传出各种流言蜚语,使她的名声受到损害。由于绯闻,又把她卷入到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事情是由西摩的阴谋引起的。西摩对其兄的摄政权早已垂涎三尺,阴谋取而代之。1547年9月,在帕尔难产死后,西摩提出与伊丽莎白结婚,他企图利用伊丽莎白的特殊身份为自己篡夺王权做准备。西摩的自负和野心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根。1549年1月,他哥哥以“叛国罪”逮捕了西摩。为了搜集西摩的罪证,伊丽莎白和有关人员遭到监禁。

伊丽莎白受到一连串的审讯。她承认与西摩的戏耍是愚蠢的行为,但这绝构不成叛国罪。她否认与西摩私订终身,并申辩说:“我知道没有政府的批准,我是不能同任何人结婚的。”为尽快摆脱险恶处境,她给摄政大臣写信:“我殷切希望你能作出一个决定,让我返回宫中,当面向你证明我是清白的。”经过调查和审讯,最终证明伊丽莎白是无辜的。西摩事件后,伊丽莎白住在了她的切斯海脱庄园里。

从伦敦塔囚徒到英格兰女王

1547年爱德华即位,在位仅6年。新王身体羸弱,患有肺结核。因此,王位的更替只是个时间问题。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有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还有亨利八世的侄女珍妮。为了能在将来控制朝政,大臣们围绕着王位继承又开始了新的阴谋活动。按照王位继承习惯,玛丽应为首选王位继承人。

1550年,诺色伯兰伯爵取代了萨默塞特的摄政地位。这位野心家为了能够长久地占据这一位置,阴谋以珍妮诺色伯兰的继女 取代玛丽。1553年7月,在爱德华生命垂危之时,诺色伯兰私下要求伊丽莎白放弃王位继承权,并拒绝到伦敦支持玛丽政权,作为交换条件,她将得到用不尽的土地和财富。

此时,经过政治磨难的伊丽莎白已经成熟起来。她不想放弃王位继承权,更不想参与到这种冒险的阴谋中去,但她又不敢得罪这位权势人物。因此,对诺色伯兰的要求作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复。她说,目前自己病情严重,不能活动。不久,诺色伯兰阴谋失败,伊丽莎白立即表示支持玛丽,并陪同新女王一起进入伦敦。这样,她巧妙地绕开了诺色伯兰设下的政治陷阱。

尽管伊丽莎白对玛丽政权表示支持,但是玛丽并不放过她。玛丽在执掌权力后,便把久已积压的忿恨,公开地向伊丽莎白发泄出来。

玛丽登上王位后,天主教在英国复活。玛丽不能容忍伊丽莎白的新教信仰。为了争取生存,缓和与玛丽的矛盾,伊丽莎白违心地接受了天主教,但还是遭到玛丽的攻击。伊丽莎白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地离开玛丽。1553年10月,她回到的阿什瑞泽庄园。

不久,一场残酷的迫害又降临到伊丽莎白的头上。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553年,38岁的老处女玛丽,无视枢密院的劝告与西班牙王室联姻。英国政府担心与西班牙联姻会把英国拖入对法国的战争中去,因为西班牙与法国存在尖锐矛盾后来,在1557—1558年英国参与了西班牙对法国的战争 。于是,以托马斯·怀亚特爵士为首的一批贵族密谋废黜玛丽,以伊丽莎白取而代之。但是,怀亚特无意中泄露了天机。于是,政府加强了戒备。1554年1月,怀亚特等人见事不妙,仓促行动,结果失败了。

怀亚特事件再次把伊丽莎白牵涉进来,她将受到生死考验。阴谋事件是由少数贵族搞出来的,伊丽莎白对此毫无所知。由于伊丽莎白的特殊身份,使她像扑克游戏中的“王牌”,在一些政客和阴谋家的手中掂来打去。玛丽感到,伊丽莎白的存在是对她王权的最大威胁,因此,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怀亚特事件引起玛丽极大愤怒,也使她找到了严厉制裁伊丽莎白的机会。她命令伊丽莎白立即来伦敦,准备把她囚禁起来。伊丽莎白自从回到庄园后,便患上了猩红热病,她的双腿浮肿,肾脏也遭到严重损伤,身体极度虚弱。因此,她写信告诉玛丽自己不能前往,请求原谅。玛丽怀疑她的病情,亲自派医生前往检查。医生的结论是:如果有舒适的马车,前往伦敦还不至于丧命。于是,玛丽命她立即前往。

人们用担架把伊丽莎白抬到马车上,因为她的双膝肿得厉害,关节几乎不能活动。伊丽莎白估量这次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她穿着一身白衣,蜷缩在马车的窗户旁,以便最后看看英国的山川原野。

2月22日,伊丽莎白被押解到伦敦。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幅可怕的景象:怀亚特的头颅挂在伦敦城门口,他的尸体仍吊在绞架上。昔日伦敦城的喧闹不见了,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巡逻。伦敦城笼罩在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中。

伊丽莎白来到白厅,玛丽命令她在枢密院审查其问题期间严禁与外人接触。在枢密院会议上,加德纳爵士说:“只要伊丽莎白活在世上,我就看不到英国和平的希望”,要求处死她。然而,其他成员则担心,如果处死伊丽莎白,无子女的玛丽死后,英国王位继承必将陷于混乱。谨慎处理伊丽莎白不仅关系到王室血脉的继绝,还关系到国家政局的安危。3月15日,枢密院作出决定,将伊丽莎白送进伦敦塔,以待审问。

伦敦塔是一所皇家监狱,专门囚禁政治要犯。进入伦敦塔的犯人像被装进铁桶一般。早在西摩事件时,伊丽莎白曾被关进该塔。如今,她将再次被关进这座密不透风的“铁桶”里。但伊丽莎白还是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被送到监狱,她写信给玛丽,否认自己与怀亚特事件有牵连,申诉自己是无辜的。为了防止外人篡改这封信内容,她将信纸最后一页的空白部分划掉。她期待着玛丽能够倾听她的申辩,然而,当这封信送到玛丽面前时,她连信也没拆便把它丢掉,并坚持认为伊丽莎白有罪。此时,伊丽莎白感到绝望,她认为,不日将会步母亲的后尘,从伦敦塔走向断头台。

3月17日,一艘驳船载着伊丽莎白驶向伦敦塔。当驳船进入“叛逆门”时,伊丽莎白不禁失声痛哭。此时大雨如注,闪电挟带着雷鸣在伦敦塔的上空轰鸣。伊丽莎白在滂沱的大雨中对天呼叫:“我是一个真正的臣民,而不是一个囚犯。上帝,我在你面前祈祷,我已没有一个知己,只有与你同在。”随行的贵族、绅士也都为她惨遭不幸而落泪。

几天后,加德纳和其他9名枢密院成员来到伦敦塔。审讯的主要问题是伊丽莎白与怀亚特事件的联系。加德纳能提出的惟一根据是怀亚特曾写信给伊丽莎白,劝她到伯克郡的多明顿城堡,以远离政府。伊丽莎白坚决否认收到过怀亚特的信件。至于去多明顿城堡,她是这样抗辩的:“多明顿是我的庄园,我为什么不能自由地到我的庄园去”几次审讯都无法证实怀亚特与伊丽莎白有书信往来,而且怀亚特直到上绞架前仍然声明伊丽莎白与这次阴谋无关。阴谋的参与者也拒绝指控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5月19日,政府下令将伊丽莎白从伦敦塔释放出来,将她流放到牛津以北约40英里的伍德斯道克,由伯丁弗尔德爵士监护。这样,她总算逃脱了这场劫难幸存下来。

伍德斯道克偏僻、荒凉,伊丽莎白只能住在破败的土屋里,而且她的一切活动都受到那位性情古板的爵士的监视和刁难。当她要求自己的私人医生为其看病时,这位爵爷却给她找来一位牛津医生;当她要求读新教圣经时,送给她的却是一本诗集;当她要求给玛丽写信时,受到的是严厉警告。后来,伊丽莎白说,她在这里受到的待遇甚至不及其他囚犯,因为其他囚犯还被允许向当权者递交请愿书。

在伍德斯道克,伊丽莎白度过了10个月艰难的流放生活。1555年3月,玛丽最终下令释放她。在以后一段时间,姐妹俩仍然存在着不可弥合的裂缝。伊丽莎白在玛丽的威胁下苟且生存,而玛丽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她一方面要警惕自己的王位不受阴谋者的篡夺,另一方面,无子女的痛苦以及由于与西班牙丈夫分道扬镳所带来的情感创伤也在折磨着她。

1557年11月17日,玛丽终于在痛苦与孤独中去世。伊丽莎白在经历了种种打击与苦难后,终于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伊丽莎白时代

伊丽莎白在位44年。这位饱经了凄风苦雨的女王在即位后,以她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政治经验,把玛丽遗留下来的财力匮乏、军事软弱的英国,带进了一个政治稳定、财力充实、军事强大的时期,从而出现了一个被英国人称之为“光荣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

伊丽莎白即位时,罗马教廷拒绝承认她的王位合法性。伊丽莎白像父亲亨利八世一样,断然决定脱离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确立了女王在国教中的最高地位,从而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在处理同议会的关系上,女王则采取一种谨慎态度。她既保持国王对议会所拥有的权力,同时,也尊重议会的传统权力。当议会与王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她又会以灵活手段,甚至以妥协方式加以解决,保持王室与议会的继续合作。1601年,当她要求议会通过她所开列的某些商品为王家专卖商品时,受到议会的激烈反对和抨击。此时,她没有滥用国王权威去解散议会,相反,还表扬了议会的行为,并且还作了些自我批评,从而避免了王室与议会间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在处理国事上,女王总是以灵活的政治手腕,保持英国政治的平稳发展。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财富积累加快。女王即位时,英国还是一个外债累累的国家,到16世纪80年代,英国的财政比1568年增加了两倍。英国不仅偿还了外债,而且国库已有相当积累。国家财富增加如此之快,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女王以她的个人品性造成了一个追求金钱、利润的社会氛围。

女王生性节俭,却追求金钱。对宫廷开支,她总是精打细算,省之又省。因此,伊丽莎白时代的宫廷开支不到玛丽时期的1/3。女王的节俭近乎到吝啬,如她喜欢跳舞,但盛大的舞会通常不是在宫廷,而是在大臣的庄园和官邸举行。当然,这笔巨额开销要由这些大臣来承担,许多大臣为此而叫苦不迭。

女王的节俭影响着大臣,他们知道女王喜欢节俭,因此,也不敢过于奢侈。

伊丽莎白一方面厉行节约,另一方面拼命追求金钱。在理财、投资上,她借助于商人和海盗。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女王聘请被称为“商人之王”的格勒善为财政顾问。1560年,格勒善在伦敦市中心建立起一座巨大的交易所。这个交易所将交易、仓储、服务融于一体。女王参观后感到十分满意,下令将该交易所取名为“王家交易所”,由格勒善掌管。交易所云集英国和欧洲各地商人,生意红火兴隆。交易所的开办使女王的钱袋很快地鼓了起来。

女王在经商同时,还做投资生意。她将资本投向最具冒险的行业——海盗抢掠。16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海盗巨头霍金斯、德雷克、雷利、夫洛比塞等组建起海盗企业股份公司,女王成为这些公司最大股东之一。伊丽莎白为这些海盗企业提供资金、船只,然后与海盗坐地分赃。1561年女王拨船参加夫洛比塞的海盗远征,她从这次冒险中分得可观红利。获利最多的一次是女王投资于1578年德雷克的海盗远征。德雷克率海盗船队劫掠西班牙在南美领地的沿海地区,抢劫了巨额的金银财宝。为了使这笔财宝安全运入英国,女王密谕在德雷克可能登陆地区的地方官,加强戒备,并协助他将财宝隐藏起来。此次,女王投资5000英镑,得到的是26万英镑的优厚回报。在伊丽莎白的带动和丰厚利润的驱使下,许多大臣也纷纷投资于海盗活动。

女王对金钱的追求,在英国社会掀起了拜金热。在这种狂热中,无论是羊毛买卖、土地投机、企业经营,还是直接掠夺,都让人们觉得津津有味,而这一过程又加快了国家原始资本的积累。

在伊丽莎白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女王与海盗非同寻常的关系。女王虽然有时也发布缉捕海盗命令,那只是做做样子,而霍金斯、雷利、德雷克等海盗巨头都是女王的座上宾,受到女王的呵护和褒奖。当西班牙要求英国处死德雷克时,女王却把他封为骑士。当贵族出身的女海盗克力格鲁夫人洗劫了西班牙的船只,并把海员沉入海底,西班牙政府要求处死这位女海盗时,女王却下了一道特赦令,使她安然返回领地。

女王支持海盗,一方面是通过海盗掠夺充实国库,另一方面是作为和平时期打击西班牙的一种政策。伊丽莎白即位后,西班牙的天主教势力对新教的英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袭击西班牙的船队,成为防止西班牙天主教的侵略,保卫英国的一种措施。更重要的是,伊丽莎白把海盗看做是未来海战的军事力量,因为英国没有常备军。可以说,伊丽莎白对海盗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为后来英国战胜西班牙,取得海上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

1588年西班牙与英国矛盾激化,西班牙的一支由134艘舰只组成的舰队又称为“无敌舰队” ,向英国扑来。伊丽莎白迅速组织起由14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昔日的海盗成为皇家的海军,霍金斯、德雷克、雷利摇身一变为海军将领。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加之海盗的亡命精神,都使英军战斗力强于对手。为了鼓舞士气,女王亲临部队,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让昏君去害怕吧„„我到你们这里来,决心在激烈的战斗中与你们共存亡。我知道,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女人,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而且是一颗英国国王的心。”女王的演讲更激发了官兵们的战斗热情。

这次海战英国取得了辉煌胜利,“无敌舰队”最后只剩下43艘返回西班牙。从此,西班牙日渐衰落,而英国踏上通向海上霸主的台阶。

对西班牙的胜利,使女王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惬意,这位55岁的女王请来了画师为自己画像:她穿着华丽耀眼的上装,箍裙折痕笔挺下垂,尖削的脸颊带有一丝冷漠,显出她的高傲和庄严。她目光中,充满着自信和得意。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一个新英国形象:自信与高傲。

她嫁给了英国

伊丽莎白终身未婚。自她即位后,议会一次次恳求女王择婿,期望她能为王室留下继承人。然而,女王对此无动于衷。后来,当议会代表团再次恳求女王时,她戴上了结婚戒指,并说:“我已经献身于一个丈夫,这就是英国。”

女王不嫁是有其政治理由的。伊丽莎白即位后,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和法国王子都曾向她求婚。她清楚,王室联姻是政治性的,她不想因自己的婚姻使英国从属于西班牙或法国,英国需要的是中立。但是,她又不想由此得罪两国,使英国变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于是女王开始与他们进行巧妙的周旋。对西班牙的求婚,她给予模棱两可的答复,使西班牙对这桩婚事始终抱有希望,以此拖延西班牙对英国的直接进攻。对法国的求婚,女王也采取了同样手段,她以娓娓动听的言词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法国的婚事谈判拖延了多年。为了保持她所需要的中立,最后停止了一切谈判。

如果说女王拒绝与西班牙和法国联姻是为了保持英国的中立,那么,她完全可以从英国挑选一位称心的绅士。然而,她没有这样做。

女王并非是个没有情欲的人,她同其他女人一样,希望有人向她求爱,欣赏他们的殷勤和赞美。因此,在女王的石榴裙边围绕着一群宠臣。在这群人中,她曾经喜欢过林塞斯特伯爵,然而,他的妻子罗布莎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引起朝廷议论,人们都怀疑是伯爵谋害其妻。女王清楚,如果此时同林塞斯特伯爵结婚,必定会引起臣民震惊,削弱属下对她的忠诚。政治上的审慎使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也许在女王看来,保持独身对臣民会具有更强烈更长久的吸引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女王红颜褪尽。晚年,她成为一个反复无常、性情孤僻多疑的老人。她常常阴郁地在宫廷中徘徊,两眼失神地张望着;有时拔出宝剑愤怒地刺向墙上的挂毯,怀疑那里隐藏着敌人。她的抑郁心情越来越重,惟有使她感到快慰的是,在她的治理下,英国已经强盛起来。她曾自豪地对大臣讲:“再也不会有像我这样的女王,把满腔热忱倾注于国家,精心料理我的臣民。”

1603年3月女王病倒,并失去了语言能力。临终前,她用手势向议员传达了她的遗嘱: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3月23日,女王去世,身边的人默默地从她手上取下了那枚象征嫁给英国的结婚戒指。

第二篇:伊丽莎白一世和二世简介

伊丽莎白一世(16世纪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丽莎白·都铎,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 1558年11月,伊丽莎白的同父异母姐姐玛丽一世去世,伊丽莎白继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 伊丽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间开始确立。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3月24日在里士满王宫去世,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也被称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1]

中文名 伊丽莎白·都铎 外文名 Elizabeth Tudor 别 名 童贞女王、荣光女王、英明女王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普拉森舍宫 出生日期 1533年9月7日 逝世日期 1603年3月24日 职 业 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信 仰 圣公会 主要成就

使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 皇 室 都铎王朝

在位 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全称“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现任英国君主,英国、英联邦及15个成员国国家元首,国教会最高首领。2012年6月2日至5日,英国举办英女王钻禧庆典,纪念女王登基60周年。2012年12月18日,参加内阁会议,她成为百年来和平时期出席政府内阁会议的第一位英国君主。[1]

中文名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 外文名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 别 名 伊丽莎白二世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伦敦

出生日期 1926年(丙寅年)4月21日 职 业 英联邦元首 信 仰 英国国教

主要成就 英国、英联邦及15个成员国的元首 血 型 O型

第三篇:(8)海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无不是海盗的行径。伊丽莎白这只“凶狠的老母鸡”可谓海盗之母。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而且以女子之身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强大而终生不嫁。伊丽莎白一世铸就了个人的辉煌,同时也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在其近半个世纪的英国女王生涯中,使英格兰从蕞尔小国逐步发展为海上强国。伊丽莎白一世凭借自己高超的航行技术,撑英格兰之船于惊涛骇浪、险滩暗礁之中,终于顺利地把英格兰之船驶入更加广阔的世界海域,为日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她被称为荣耀之神、古典神话中的圣贞女、“世界凤凰”。而这一时期的海盗活动成为伊丽莎白女王劈荆斩浪的利器,对英国解决政治和经济困境,反对西班牙的商业霸权和海洋霸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伊丽莎白一世也因此被称为“海盗女王”。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曾这样描述伊丽莎白一世:“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蹲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个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蹲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刚刚初露峥嵘,在建立“日不落帝国”基础的过程中,英国海盗们立下了汗马功劳。英国海盗被女王亲切地称为“我的海狗”。他们在当时特殊的境况下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服务于英国国家的安全与战略大局,更为英国女王和国家带来了无数的金银财富。

英国女王利用海盗群体及海盗活动的原因需要从当时英国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中寻找。这一时期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可谓是险象环生。伊丽莎白即位时面临着两个大问题:一是宗教问题;二是财政问题。在宗教问题上,伊丽莎白即位之前,英国恢复了天主教信仰,当时的女王玛丽采取血腥政策,并且嫁于西班牙国王,玛丽女王遂有“血腥玛丽”之称。当伊丽莎白即位后,面临着国家的宗教政策路向何方的问题,是信奉天主教还是信奉新教。伊丽莎白选择了新教,同时主张宗教宽容。但是国内外的天主教徒心怀不满、蠢蠢欲动,想推翻伊丽莎白的统治。在财政问题上,伊丽莎白从前任女王那里继承了大笔债务,同时丧失信誉的通货使局势更加恶化。国家财政的重头是王室生活费用及战争支出。伊丽莎白女王为了国家的骄傲和君主的尊严而穿着奢华的、花样百出的贵族时装,豢养无数的奴仆和吃闲饭的人。她一次盛大豪华的乡间巡游,足以使招待她的贵族倾家荡产。因为每一次招待女王的费用要两三千英镑。伊丽莎白即位后,战事依然频繁,从1585—1602年每年征兵,人数从1806人到12620人不等,总计超过10万人。这时所进行的战争是由国家出钱雇佣军人,并为他们装配一切。因此,战争费用耗资巨大。所有这些因素引起了共振,使女王政府陷入财政困境。女王急需金银货币来支付国家财政支出和王室开销。

“大环境”方面,主要面对的国家是西班牙和法国,而英国对这两个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1559年卡托·康布雷奇和约结束了一场已经成为“疲马之间的赛跑”的战争。这一条约使法国几乎完全被西班牙的领土所包围,只有不列颠群岛使两国都有巩固或打破条约的可能。如果西班牙获得不列颠群岛或者至少英格兰岛,那么它对法国的包围圈就没有缺口了;如果法国获得不列颠群岛,那么处于西班牙控制下的尼德兰就成为一个孤独的前哨,这样和约的整个体系就会受到危害。同时,西班牙作为世界帝国,是天主教的狂热信奉者,也是当时世界金银财富的最大债权国。这样,英国成为危险的地区和西欧角逐的焦点。伊丽莎白即位伊始,巧妙地利用婚姻来协调与各国的关系。但是随着英国与西班牙矛盾的加深,两国被逼走向战争。而在这一战争之路上,英国海盗起了关键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海盗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盗战争

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是世界的霸主,不论在海洋还是陆地。作为伊比利亚半岛的一员,是地理大发现的急先锋和最大的受益国。在教皇的主持下,西班牙与葡萄牙将世界一分为二,各具半壁江山。1580年至1640年,西班牙将葡萄牙合并,成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国家,独占海上贸易与来自美洲的大量金银。正如前面提到的英国财政困难,女王极力开源,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经是西班牙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女王及她的商人兼海盗不承认西班牙的贸易独占。伊丽莎白公开宣称,英国的商人需要英国的战舰保护。另一方面,西班牙对尼德兰革命的军事镇压、财政压榨和宗教迫害,大大损害了英国对尼德兰的传统的贸易关系。

在宗教方面,两国更是水火不容。西班牙国王向伊丽莎白求婚败北,转而支持英国国内的天主教徒拥护苏格兰的玛丽进行叛乱。伊丽莎白在股肱之臣塞西尔和沃尔辛厄姆等的支持下,镇压叛乱。最终玛丽女王和诺福克公爵均遭处死,使西班牙威胁伊丽莎白女王地位的王牌毁于一旦。两国的矛盾更是激化。

伊丽莎白和大臣们充分意识到了英国的危险,意识到英格兰在多么大程度上依赖着西班牙控制下的安特卫普,它为英国的大宗呢绒输出提供市场并提供诸如武器之类的货物。也意识到英格兰国内纷乱不宁,国库空虚,军队装备低劣,海军力量衰弱,因此无力与西班牙对抗。但是,为了获取英国的发展空间,解决国家难题,女王毅然支持自己的商人兼海盗们向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发起了进攻。英国海盗们为女王寻找借口提供了绝美的素材,因为女王完全可以对外宣称这是私人的事情。这使西班牙很是恼怒而又有些无奈。

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矛盾激化而终于引发公开战争。苏格兰的玛丽被处死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妄想夺取英国王位,取代伊丽莎白,恢复天主教。西班牙半岛西海岸各港口集结舰队,待命作战。这时的英国尽管没有实力强大的军队,但是经过“海盗将军”霍金斯的军事改革,富有灵活性。装备火炮,可远程射击。另外海盗船都加入了这场维护国家独立的战争中,他们可谓久经海浪的洗礼,有着超高的航海技巧。为了争取备战的时间,英国利用海盗偷袭西班牙港口。1587年4月19日,德雷克率舰队突袭加的斯港,摧毁西班牙战船30艘,然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公然在敌国沿海劫夺敌国的供应船舶。德雷克描述这一行动是“烧去西班牙国王的胡须”。德雷克的海盗袭击使菲利普二世的入侵计划延缓一年,为英国备战赢得了时间。同时,由于西班牙的补给船上大量的木桶被德雷克付之一炬,他们不得不用潮湿的木材制造木桶,但是,这种潮湿的木材做成的木桶不久就裂口重重,导致里面的食物腐败变质,从而引发传染病流行,又导致海战中“无敌舰队”伤病员不断增加,海军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作战准备行动和士气。

西班牙国王忍无可忍终于发出进攻英国的命令,浩浩荡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涌向英吉利海峡。“无敌舰队”的统帅是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他极不乐意地受命出发。西班牙战船高而笨拙,装备短射程火炮,满载士兵,意欲在陆地上给英国彻底打击。英国方面知道,只要不让西班牙登陆就已经是胜利了。英国方面由女王的表叔霍华德勋爵任海军总司令,有德雷克、霍金斯等海盗头目辅佐。双方舰队在海峡的九天战斗,基本上是英舰在后追击。1588年7月27日“无敌舰队”到达加莱海面时损失2艘船只,战斗力几乎没有损害。但是帕尔马公爵未能给西班牙舰队提供停泊港口,西班牙舰队也没有合适的其他港口。28日,英国火攻西班牙密集的舰队,迫使西班牙舰队分散。29日,西班牙损失4艘战舰,士兵死于英舰远程大炮的火力下数以千计。这时候,上天也帮英国,来自东北的暴风雨使战斗结束,“无敌舰队”败局已定。英国人自豪地宣称:上帝挥挥手,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跑了。

1588年英西海战使西班牙舰队战无不胜的神话破灭了,“无敌舰队”不再无敌,英国受到了鼓舞,更加大胆地与西班牙对抗,最终使西班牙衰落下去,而英国渐渐成为世界霸主。在乔治·皮尔的《一篇告别辞》中有这样一段话,极为生动地描写了英国人的战斗精神:“拿起武器,拿起武器,拿起光荣的刀枪!跟在高贵的诺里斯、常胜的德雷克身旁。血红的十字架,是勇敢的英格兰的徽章。在陆地,在海上,用你的征服之剑,杀出一条血路,把宗教的虔诚宏扬。”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盗贸易

直到十六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等西班牙的敌国很少考虑去夺取西班牙和美洲的土地。因为西班牙这个帝国看上去过于强大,过于遥远而不能发起公开的进攻,而且进攻的代价也太高了。英国等国家寻求更简便的办法将西属美洲的财富据为己有,他们或在海上用武力夺取,或通过非法贸易获得。

西、葡两国工业基础薄弱,不能满足殖民地对奴隶和各种商品的需要,而此时的英国则可以提供布匹和奴隶,但是西、葡实行贸易垄断政策。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在其遗嘱中曾明确声明:这些国家的发现和征服,“是由我的各个王国出钱,并由这些王国的国民居住,因此那里的贸易和交往就应归属于我的卡斯蒂利亚和莱昂诸王国,并由它们经办。”……只有卡斯蒂利亚各王国本国的国民才能在美洲居住或从事贸易,一切贸易和船运均通过塞维利亚港口。这条原则一直沿用下来。典型的西班牙贸易垄断制度盛行于16世纪30年代至1778年。具体内容有:(1)创设贸易署,专管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事宜。(2)特许港口制。(3)建立“双船队制”,实行军事护航。(4)禁止外商参与西属美洲贸易,严禁将非西班牙产品直接运进西属美洲。(5)限制和禁止西属美洲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葡萄牙也对往来于印度东西两面的外洋轮船实行严格而有效的执照制度。西班牙合并葡萄牙,西班牙的贸易垄断制度也推广到葡属巴西。这种贸易垄断制度使美洲的殖民者手握大量硬币,却按法律必须与贪得无厌又效率极低的特许商人打交道,于是走私贸易就有广阔的市场且可获暴利。

英国人是最早进行走私贸易的。这时在西属美洲露面的英国闯入者试图在和平的、商业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他们企图利用衰弱的西班牙工业不能满足殖民地需求这一点所提供的机会占便宜。最著者当数约翰·霍金斯开辟的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无疑是一种走私的贸易,而且始终与海盗行为没有多大区别”。1562年霍金斯从西非捕捉黑人到西印度出卖,所获利润惊人。伊丽莎白女王出于利润的刺激,对他的第二次贩奴贸易进行秘密资助。伊丽莎白女王赞扬霍金斯的贩奴贸易和海盗活动,把一艘七百吨的大船“卢贝克耶稣”号折合为四千英镑的股份,外加三艘小船,同他合伙。伊丽莎白不顾西班牙大使的抗议,在1567年又提供两艘船只支持霍金斯的航行。第二次的成功使霍金斯成为英国最富的人,英国女王也获得了价值不菲的分红。1567年10月,霍金斯第三次航行时,女王借给他王室海军战船2艘,德雷克指挥一艘50吨位的小船。但霍金斯的贩奴生涯由于在第三次贩奴贸易时遭到西班牙舰队的袭击而结束。英船被袭的消息传到英国,舆论哗然,但是战争时机未成熟。女王把西班牙运送饷银的船只没收,以此作为报复。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第三次航行的厄运标志着英、西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与西班牙殖民地和平地、合法地通商的希望,如果贸易不能以和平、合法的方式经营,必然要用其他手段进行。获利的机会对英国人和其他北方人来说太大了,使他们抑制不住自己,也无法忘却。在以后数十年中,新教的船长们是作为海盗和私掠船船长,而不是作为和平但违法的商人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英国的“海狗”继续大肆抢劫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财富。霍金斯转而奉命重建海军。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盗劫掠

海盗劫掠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被看成是一种防止西班牙天主教侵略与保家卫国的爱国行为。海盗活动尽管没有得到本国政府的批准,但谁干得最成功,谁就在本国受到最大的尊重,并得到女王的默许和支持。因海盗劫掠而得到女王授予的爵士封号的弗朗西斯·德雷克,通过夺取和占领战略性港口的方式来扼杀西班牙的商业体系。1572年他袭击了巴拿马地峡,在完成了沿尼加拉瓜海岸同法国海盗合作的冒险活动后,他带回英国的赃物高达四万英镑。1577年,德雷克沿美洲东海岸,绕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作了一次环球抢劫的航行。德雷克于1580年9月26日返回普利茅斯,得到女王亲临其座舰和封其为爵士的崇高犒赏。1585年,德雷克占领了圣多明各,掠走的赃物价值在二十五万英磅以上。德雷克在1577—1580年的远征中带回的劫掠物使施脱克马尔写到:“国库出现了这么一笔‘西班牙资财’,就大大改善了英国的财政状况,并使英国有可能去资助尼德兰。英国的财政,从来没有像1580—1581年冬季那样繁荣过。政府有力量去还清债务,去改善国外的信贷情况。同时也能执行比较强硬的外交政策了。”据估计,女王时代,海盗带回的赃物竟达1200万英镑,这一数目在当时是相当大的。

被伊丽莎白女王不无自豪地称为“我的海狗”的英国海盗们,在造就“伊丽莎白时代”中起了重要作用。海盗与王权结合,海盗的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在这一时代达成了最广泛的一致。王权默许、支持海盗,海盗维护王权、国家独立;国家海盗化,海盗合法化,在世界大舞台上,二者上演了一出惊人的剧目。海盗挟英王名义在世界海域抢劫金银、贩卖奴隶、参加海战、镇压叛乱,维护了英国的政治秩序和国家独立,增加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打击了西班牙的海洋霸权,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初庆东

第四篇:你不了解的伊丽莎白一世(双语)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你不了解的伊丽莎白一世(双语)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

The reign of Queen Elizabeth I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history. Elizabeth was an immensely popular Queen, and her popularity has waned little with the passing of four hundred years. She is still one of the best loved monarchs, and one of the most admired rulers of all time. She became a legend in her own lifetime, famed for her remarkable abilities and achievements。

Elizabeth was dedicated to her country in a way few monarchs had been or have been since. Elizabeth had the mind of a political genius and nurtured her country through careful leadership and by choosing capable men to assist her. Elizabeth was a determined woman, but she was not obstinate. She listened to the advice of those around her, and would change a policy if it was unpopular。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When she ascended the throne in 1558, England was an impoverished country torn apart by religious squabbles. When she died at Richmond Palace on the 24th March 1603, England w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伊丽莎白一世的女王生涯:

继位之初: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在一场宫廷血腥的权力内讧中侥幸活命,同年继位。当时英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天主教和新教对立和纷争,英国随时都面临着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危险,同时还受到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威胁。

宗教改革:伊丽莎白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从此彻底断绝宗教内战的可能。这是伊丽莎白一世至今仍被英国人念念不忘的政绩之一。伊丽莎白及之后的英国王室们因此拥有其它欧洲君主无法企及的地位和高度。

发展经济:伊丽莎白一世认为民心最重要。她没有向自己的百姓横征暴敛,而是打造军舰船只,鼓励有勇气的人去海外聚敛财富。从此以后英国的国库迅速充盈。英国民间摆脱了苛捐杂税,开始安居乐业。经济从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海军力量:伊丽莎白鼓励海上扩张,拥有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熟练海军兵源,从而为她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洗雪国家前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588年,她派人率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曾说过一句至今令人震惊的话——“我只可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 她的这句话,在英国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对于英国人来说,她就是都铎玫瑰的化身。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银幕上的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形象在电视电影中时常出现。由凯特·布兰琪主演的《伊丽莎白》(1998)及续集就连续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71年由Glenda Jackson出演的BBC电视剧集Elizabeth R获得艾美奖;34年后,海伦·米伦(Helen Mirren)出演的二集电视剧Elizabeth I再次获得获艾美奖。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2005)

导演: 汤姆·霍伯

主演: 海伦·米伦 休·丹西

Elizabeth I is a 2005 British television miniseries directed by Tom Hooper. The teleplay by Nigel Williams concentrates on the last 25 years of the nearly 45-year-long reign of Elizabeth I of England. The movie is about the the public and private lives of the later years of Queen Elizabeth I。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

HBO两集电视剧,曾获艾美奖。本片主要描写了伊丽莎白一世中老年的生活,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除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外,电影还关注了她在情感方面的纠葛。

资料来源:教育优选 http:///

第五篇: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之谜

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之谜 (2011-03-13 21:51:01) 标签: 伊丽莎白一世 未嫁之谜 杂谈 分类: 历史痕迹 历史上一直认定,伊丽莎白一世是集美貌、智慧、权力、财富于一身的女王,她25岁登基,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执政于16世纪的她,鼓励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活动,并于1588年打败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为日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位欧洲强国奠基人却终生未嫁,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悬案。 传奇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的原因,历史上有种种猜测与传闻,但归结起来,其不平凡的王者之路以及心理上对婚姻的恐惧应是导致她终身未嫁的原因:

原因一: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亨利八世,他两次杀妻,六娶王后,且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与母亲安娜.波琳的婚姻一直得不到英国国会的认可,因此伊丽莎白一世一直背负着私生子的骂名,而且在她2岁的时候,母亲失宠,再加上流产,被父亲关进了伦敦塔,后其母又被父亲以通奸罪(指安娜.波琳与表哥乔治通奸)送上了断头台,那时她才3岁——这些令她对男人与家庭失去信任,对婚姻产生恐惧,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原因二:伊丽莎白一世的王者之路极其坎坷,从3岁到25岁的这段岁月,历尽了艰辛,母亲死后,为了保护自己,要极尽讨好父亲与继母,幼小的心灵过于敏感与早熟,后来,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继位,玛丽在执政期间,恢复了罗马天主教,下令迫害异教徒,使她被冠以“血腥玛丽”的不光彩绰号,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曾在得宠时虐待过玛丽,报复心极强的玛丽便对伊丽莎白一世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并把她关进了伦敦塔,直到25岁那年玛丽过世,伊丽莎白一世才得已重见天日;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面临着种种政治、宗教、经济问题,女王要稳定整个国家,也没有时间谈婚论嫁;

原因三:自古王室成员的婚姻无不烙上政治烙印,只是国家政治、国际关系的附属物,包含了太多的阴谋与利益关系,伊丽莎白一世不屑龌龋的交易关系中;

有些人猜测女王因为有已为人夫的情人罗伯特.达德利,所以终身未嫁,那只是谣传,无可证实,至于说女王是阴阳人,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那当是无稽之谈,更无可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