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鹃珍稀食用菌生产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2-09-12

近年来, 百里杜鹃珍稀食用菌产业从一个村民的摸索与尝试, 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逐渐撑起了百里杜鹃食用菌产业的天空, 已成为百里杜鹃农业农村一项特色产业, 填补了百里杜鹃旅游产品空白, 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 且产量较高, 市场前景可观, 深受消费者欢迎。基于此, 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存在的困难因素, 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为促进百里杜鹃珍稀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百里杜鹃位于贵州省大方、黔西两县交界处 (东经1 0 5°5 0′1 6″~1 0 6°0 4′5 7″, 北纬27°10′07″~27°17′55″) , 总面积600 km2, 辖4个民族乡2个办事处56个村 (居) , 总人口11万人。海拔1 060~2 121.1 m, 气候温凉湿润、多雨雾, 多年平均温度为11.8℃、平均降雨量为1 150.4 mm。植被类型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 森林覆盖率达79.8%, 天然林里生长的真菌种数仅次于华山松林[1]。

1.2 研究方法

根据百里杜鹃工商部门提供的《百里杜鹃微小企业登记台账》档案, 查询统计百里杜鹃境内有关食用菌生产和销售的农户、合作社及企业, 并根据统计结果, 对所有经营主体种植基地进行现场调查研究, 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类分析。结合查询百里杜鹃近5 a来农业统计年鉴, 分析食用菌发展的相关资料及政策支持文件, 对综合结果进行系统研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现状

目前, 百里杜鹃种植珍稀食用菌有冬荪、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猴头菇、鸡枞菌、蟹味菇、羊肚菌、灵芝和蜜环菌等10多个品种。2015年, 全区从事食用菌生产和销售的企业3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个, 种植基地6个。从生产总量来看, 全区主要是以种植冬荪为主, 主要分布在普底乡红丰村、沙沟村、庙脚村、大桥村、龙坪村和龙竹村, 其中百里杜鹃中义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百里杜鹃林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2015年生产冬荪13.33余hm2, 带动种植农户50户, 生产基地6个, 生产大棚20个, 年产量超过2 000 kg。其次是生产蜜环菌, 2015年百里杜鹃乌蒙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蜜环菌20万t, 年产值200多万元。再次是生产常用的食用菌, 百里杜鹃万里虹旅游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生产香菇、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为主, 在普底乡大荒村打造了20 hm2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建立了标准生产大棚5个, 生产车间及办公300 m2。

2.2 存在问题

2.2.1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从全区经营主体来看, 难以承载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重任。

一是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完善。合作社不懂技术的农民居多, 自组能力低, 农民涣散, 管理粗放, 产值低, 带动和辐射程度小, 走的是传统的种植经营之路, 推行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

二是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百里杜鹃4个乡2个办事处, 仅有普底乡发展食用菌种植, 但企业实力不强, 难以进入省市龙头企业, 享受不到国家优惠政策。

三是市场开发落后。无论是硬件市场软件市场都非常落后, 首先, 没有专业性的菇类批发市场, 区内所有菇类产品必须全部运往黔西、大方、七星关等县区销售, 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 还流失了税收。其次, 没有形成营销网络。在目前产量少, 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自主销售还可观, 但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2.2.2 缺乏宏观调控手段

目前, 百里杜鹃还没有把食用菌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 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对该产业进行有效的扶持和实施有效的控制, 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宏观调控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明确统一的政策支持。发展食用菌生产所涉及用地、税费、信贷和奖励等方面, 都没有明确的、硬性的、稳定的规定和支持, 企业、合作社不放心, 菇农不安心。

二是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目前, 百里杜鹃农办无论从工作力量, 工作效率上都无法承担此项任务。

三是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一些部门涉及利益的事不放过, 不漏过, 但支持产业发展却不积极, 不到位, 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氛围未形成。

2.2.3 产业化程度极低

多年来, 百里杜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举步维艰, 虽然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终因各种原因, 或体制机制不顺, 或经营者不善、或群众积极性不高、或市场需求不旺等, 导致产业走向凋敝和破产, 比如茶产业。一是百里杜鹃区域面积小, 且大部分属于国家森林公园给予保护, 严禁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与开发;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越来越低了, 宁愿自家的院落、土地闲置或丢荒, 也不愿搞农业生产发展;三是百里杜鹃起步晚, 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资源脆弱,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是“小敲小打”的游击部队, 产业难以形成“公司+家基地+农户”或“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因此, 无法形成稳固的产业, 更无法延长精深加工、观光体验等产业链条。

3 结论与讨论

百里杜鹃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 作为贵州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区, 却缺乏自产的旅游特产和区域土特产, 确实是百里杜鹃的一大遗憾。但要发展冬荪、香菇、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产业, 面临着政策、技术、市场、信息上的难度, 笔者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3.1 研究出台扶持政策, 推动食用菌规模发展

出台政策支持技术、规模比较成熟的冬荪、蜜环菌等产业发展, 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大力支持珍稀食用菌种植, 将珍稀食用菌种植纳入农业农机补贴[2], 科学规划食用菌板块经济, 建立奖励机制, 引导珍稀食用菌生产向专业化、组织化、园区化发展。

3.2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推动产品产业化发展

加快管理机构、人才队伍、批发市场和科技信息等服务建设, 完善市场体系, 引导企业从菌种生产、菇苗种植、病虫害防治、深加工及包装, 形成宣传、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以产品深加工拉动就业、生产和消费, 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3.3 打造观光菌菇基地, 推动产业旅游化发展

依托百里杜鹃旅游业, 将珍稀食用菌 (如灵芝) 种植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 建立一批生态美、环境优的食用菌基地[3]。通过基地观光接待, 使城市人了解菌菇基本知识, 体验菌菇采摘乐趣, 感受农村生产生活。

摘要:通过对百里杜鹃珍稀食用菌生产经营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及生产种类进行调查研究, 全面分析了珍稀食用菌生产发展的现状, 指出珍稀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手段, 三是产业化程度极低。最后, 提出了支持菇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珍稀菇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珍稀食用菌,生产,调查,思考,贵州省毕节市

参考文献

[1] 张洁, 刘培贵.贵州毕节野生大型真菌调查[J].生物学杂志, 2011 (6) :1177-1184.

[2] 张俊飚, 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3-21.

[3] 聂奇, 范厚明.贵州高寒山区食用菌栽培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5 (5) :242-245.

上一篇: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下一篇: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回购法律问题研究

本站热搜